北京本轮的疫情累计报告400多例感染患者,北京的疫情再有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就会出现拐点。因为在北京当地每天反复的给居民们进行做核酸检测,但是对于有一些不自觉的居民们,由于不愿意去做核酸检测,在出行的过程当中就会受到一定的阻碍。因为在去到不同大小的超市以及公共场合都需要出示健康码,如果健康宝当中出现了弹窗的问题,就需要必须做核酸检测。
北京当地的疫情普遍处于朝阳区、房山区、通州区,在这样的一些区域当中高风险的区域多达47个。为了能够更好的控制村子里的人员进出,每一次在进村之前也都需要扫健康宝提示被逐一拉进隔离地点,进行隔离,主要还是为了能够早日控制好疫情。如今能够感受到北京的疫情人数也在逐渐下降,在这当中,朝阳区已经面临着全面管控公交车辆的出行,而且有一些地铁站的出口也都将会被全面封锁。
由于北京人员居住的比较多,尤其是一些外来人员在面临着被封控,隔离期间都只能选择呆在家里。但是生活在北京当地的一些人完全不用担心物资的问题,因为在各个村落里面的小超市是完全能够买到日需用品。不用因为担心疫情的问题而大量的囤购货物,这显然是没有必要的。而且从北京线上购买瓜果蔬菜也非常的方便,去到指定的地点进行取货,所购买的货物是完全充足的。
北京当地不管是外来人员还是当地人员,都需要每天间隔一次做核酸检测,出入超市需要拿出48小时以内的核酸检测证明。在乘坐公交车、地铁也都需要查看核酸检测证明,如果没有携带核酸检测证明,将会被拒之门外。只有广大市民齐心协力,一起共同抵抗疫情,才会使疫情早日消散,可以还每一个人一片安宁。
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拐点的出现,会给卫生政策制定、病情控制方案、乃至大众的日常生活都带来影响。拐点是数学名词,指改变曲线向上或向下方向的点,直观地说拐点是使切线穿越曲线的点(即曲线的凹凸分界点)。疫情拐点是指疫情得到控制,开始往好的方向改变的地方。疑似感染数下降、发病数下降是拐点出现的标志。
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拐点的出现,会给卫生政策制定、病情控制方案、乃至大众的日常生活都带来影响。
拐点是数学名词,指改变曲线向上或向下方向的点,直观地说拐点是使切线穿越曲线的点(即曲线的凹凸分界点)。疫情拐点是指疫情得到控制,开始往好的方向改变的地方。疑似感染数下降、发病数下降是拐点出现的标志。
上海的疫情何时能迎来拐点?在我看来,这个拐点的到来还需要一点时间,情况若是良好,将在劳动节前后,部分区域将会得到有效控制和恢复常态。
当下的疫情情况部分区域不容乐观,由于本土确诊和无症状感染者的数量还在上升,所以,需要花一周左右的时间进行全面的筛查,不断的核酸+抗原一轮轮的测,先把社会面上的病例找出来。能经过这么多轮筛查还全阴的小区,当然也要持续的抗原检测辅助,一旦出阳再去打14天加时赛,这是十分麻烦的。新增感染人数仍然在上升通道,直到当下,无症状感染者较之前略有下降,如果未来两天公布数字进一步下降的话,则可以确立正式进入下降通道,那么拐点将至。
从当下的数据来看,无症状感染者转归为确诊病例的占比仍在持续增长中(7号39%,8号41%)。在我看来,上海拐点的出现,在于无症状感染者转归为新冠确诊病例的情况,即当无症状感染者转归为确诊病例占当天确诊比例低于10%或者无症状感染者转归为确诊病例的数量低于100人时,上海疫情就迎来了拐点。其依据来源于无症状感染者的人数仍占上海本次疫情的大头,当无症状感染者转归为新冠确证病历的人数占当天确诊比例的总数低于10%或者人数少于100时,说明当下无症状感染者采取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而疫情也得到了进一步控制。
然而上海人口基数太大,各封控区、管控区基本是一锅粥,病例不能有效隔离,物资供应不足,社区基层人员不够用,核酸过程中导致交叉感染。而且感染者不断增加,也直接导致了其他行业的停摆。当下随着外省支援队的到来,情况有所缓解,但是要说出现拐点,还为时过早。社会面清零,是当下国内最有效的手段,所以距离拐点的到来,还有一段路要走。
如今全球已经进入到新冠疫情最严重的阶段,人类有望在2022年夏季的时候迎来疫情的拐点。针对新冠病毒的口服药以及疫苗都已经研制出来了,疫情以后很有可能会成为常态化,和人类共存。希望疫情的拐点能够尽快的到来。世卫组织称,2022年有望结束新冠疫情流行最为严重的阶段。关于疫情的拐点何时能够到来?以下是我的看法:
一、疫情的拐点应该会在2022年的夏季到来
随着奥米克戎变异毒株的出现,全球的新冠疫情形势又进入到了最为严重的阶段,各个国家的感染人数每天都是居高不下。虽然在2022年初的时候,新冠疫情迎来了最为严重的阶段,但是按照这种形式一直发展下去的话,疫情的拐点应该会在2022年的夏季到来。到了2022年夏季的时候,全球的疫情应该会有所缓解,感染人数也会有所下降。
二、针对新冠病毒的口服药和疫苗都已经研制出来了,疫情以后很有可能会成为常态化
目前针对新冠病毒的口服药和疫苗都已经研制出来了,因为很多的人都打了新冠疫苗,所以新冠病毒的致死率在如今看来病不是特别的高。按照这种形式一直发展下去,新冠疫情以后很有可能会成为常态化,一直和人类并存下去。
三、希望疫情的拐点,能够尽快到来
如今全球新冠病毒的感染人数居高不下,因为感染人数非常多,所以全球因为新冠死亡的人数也慢慢的增加了。所以希望新冠疫情的拐点能够尽快的到来,这样的话,就会有越来越少的人不会因为新冠而失去自己的生命,人类也能够稍微喘口气。
那么你觉得新冠疫情的拐点何时能够到来呢?欢迎评论区下方留言。
1月14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介绍,全国发热门诊的诊疗量在2022年的12月23日达到高峰,是2867万人次,之后是持续下降,到1月12日回落到477万人次,较峰值时数量减少833%。全国急诊诊疗人次在2023年1月2日达峰1526万人次,之后持续下降。
焦雅辉还称,根据监测数据显示,现在住院的新冠感染者的数量呈现出连续下降的趋势。在1月5日达到了住院新冠感染者峰值1625万人,之后连续下降,1月12日回落到127万人,在院新冠感染者占比呈现出连续下降趋势。
焦雅辉
通过监测数据显示,发热门诊达峰2周后,在院的新冠阳性重症患者数量也达到峰值,之后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目前在院的重症患者的数量仍然处于高位。2023年1月5日,在院新冠阳性重症患者数量达峰128万人,之后连续波动下降,到1月12日在院的阳性重症患者人数回落到105万人,重症床位使用率是753%,重症床位能够满足救治的需要。
1月12日上午,浙江省卫健委主任王仁元在省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后表示,目前,浙江发热门诊就诊人次明显回落,120急救和急诊目前也正处在逐步下降阶段,全省整体疫情已渡过感染高峰期,预计在1月底将降至较低的流行水平。但住院和重症、危重症目前仍处于高峰平台期,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90%左右。他说:“全省医疗资源总体处于平衡状态,能基本满足当前疫情防控的医疗救治需求,但仍处于最关键的阶段,重症危重症的救治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1月8日晚,《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专访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蔡洪流。他是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专家,曾参与2021年河北石家庄、2022年吉林长春、上海、海南三亚等地的抗疫。近三周以来,作为综合ICU主任,蔡洪流的工作强度一直在持续加大。就在采访的周日,他的一天被排的满满当当,白天讨论病例,晚上进行第十版诊疗方案培训。直到晚上十点半,他才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和记者谈起了浙江在重症高峰到来前的准备、ICU改造为何需要时间、如何在短期内培训出一支可以上战场的重症队伍、新冠救治有何重大误区。他坦率地说:“‘二十条’措施推出后,我推测中国感染人数的上升可能会花三个月走完别的国家三年的路,实际上我们花了不到20天。”以下是蔡洪流的讲述:
浙江从2022年12月中旬开始逐渐进入重症高峰,目前还处于平台期,未见明显拐点。我所在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最大的压力是在感染人数开始激增的早期,大批医护倒下和感染高峰部分重叠到一起。当时人员非常紧张,我们一个院区的医生甚至在单位旁边租了一套房子,当作集体宿舍。阳了的医护住在那里,工作七八小时之后实在撑不住了就去躺三四个小时,然后再回院继续战斗。
近三周以来,我们重症医护的工作强度一直在持续加大,收治的重症患者中,高龄、感染新冠后原有基础加重的病人占比在不断增加,住院周期也在拉长。同时,我们负责的ICU床位成倍增长,比如我所在的重症医学科原本有184张床位,后来又开了四个新的病区,增加了100多张床位。而整个医院之前的ICU床位一共是250多张,现在准备好的ICU床位增加到了近600张。
国家卫健委从去年12月初就不断强调,三级医院综合ICU要达到医院床位总数的4%,各专科ICU也按照床位总数4%的比例改造可转换床位,也就是保证综合ICU和可转换ICU总共能达到医院床位总数的8%,改造必须在去年12月底之前完成。而按以前要求,二级以上医院ICU床位数占比为2%~8%,也就是说,8%已经是天花板了。
平时,ICU床位的改造一般至少需要几个月,现在只有不到一个月时间。
2023年1月11日晚,浙江湖州,湖州市中心医院呼吸科病房,医护人员正为患者护理。图/视觉中国
为什么改造ICU需要时间?因为这不是加一张床这么简单,比如说呼吸机,不是把它搬过来就行,它的后面紧连着气体设备带,改造ICU对病房内氧气、空气、负压吸引接口、电源插座等也都有很严格的要求,我们要求是一张床一个空气开关。ICU里都是生命监测、支持设备,一旦出现问题,可能在一瞬间危及生命,所以改造ICU必须在保证质量的同时追求速度。
浙江省卫健委近期组织重症医疗、护理专家对全省11个地级市22家医疗单位进行重症病例救治巡诊。我在刚结束的巡诊中发现,因为各医院都在争分夺秒改造ICU,当前重症医疗设备的供应较紧张,部分县级医院呼吸机、高流量氧疗设备、CRRT机器等处于紧平衡状态。
硬件上的改造、设备的购置还不是最大的挑战,最难的是ICU医护没办法短期内增加。培养一个合格的ICU医生至少要专门培训三年以上,因为ICU收治的都是病情重、变化快的患者,因此要依赖很多监测和治疗设备,比如监护仪、呼吸机、CRRT机器、ECMO等,因此我们业内将重症医护形容为“特种兵”,每天既要面对数量很多的病情危重复杂的重症患者,还要会使用各种“武器”,对能力的要求很高。
实际上,此前三年全国真正参与了新冠治疗、尤其是重症救治的医护人员并不是太多,这次防疫政策调整后,是第一次几乎所有医护都真正进入新冠救治的实战模式,这场仗必须要打,而且必须打赢。这种形势下,一个最现实的选择就是采取混合编组的工作模式。
比如,有麻醉科医生和我们一起工作,他的特点是操作能力强,因为麻醉机和呼吸机很接近,对气管插管、穿深静脉,甚至循环呼吸的抢救等都相对专业,但在如何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方面经验就相对欠缺,于是再找感染科医生加入进来。也就是说,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混编时一定要把这些来支援的其他科医生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形成一个最高效的组合。在我们医院,一个混编小组基本由一名重症医生、一名麻醉科医生,再加上一名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构成。
而且,这个组合定下来之后尽量别变动,现在新扩建的ICU病房里,很多呼吸机的品牌连我这种“老重症”都没见过,我们都需要和设备磨合,医护彼此之间也要磨合,我们花了两周时间才真正磨合好,如果等上战场之后再磨合就迟了。
因此,混编不能纸上谈兵。在重症高峰到来前,要让这些来支援的医生提前到ICU上班,先工作1~2周,中间还可以再优化调整,这也是给非重症医生进行紧急培训的最重要环节:一定是要以团队的形式、以实战的形式。
浙江在重症队伍的培训上比较充分,省卫健委去年12月初就发文要求,各地市上报参与培训的医护具体名单,各医院要按一张ICU床位配1名医生、25~3名护士,并在此基础上再额外增加20%~30%的人员作为后备力量。去年12月8日,全省所有地市派出新冠重症救治医生、护士、呼吸治疗师组成的骨干团队来杭州集中培训了五天,由我们医院新冠重症救治最有经验的医护及呼吸治疗师来教学、介绍经验。
不过,浙江虽然已做了包括ICU改造、人员培训等各种预案,但“新十条”后,感染人数上升速度之快还是超过了我们的估计。“二十条”措施推出后,我推测中国感染人数的上升可能会花三个月走完别的国家三年的路,实际上我们花了不到20天。
2023年1月11日晚,浙江湖州,湖州市中心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内,医护人员正为患者护理。
ICU的任务是守住最后一道防线。早在2020年我们总结抗疫经验,最重要的就是关口前移,在今天仍然适用。关口前移的关键是尽早把高风险人群识别出来,第十版诊疗方案中提到重型/危重型高危人群,一共有六点,每位社区医生都要背下来,不能漏掉任何一名高风险患者。第十版相对第九版的一个变化是把高危人群的年龄门槛从60岁提到了65岁,并特意强调了未全程接种疫苗者。2022年我们参加上海保卫战时,少数死亡患者的特征就是高龄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且没打疫苗,所以这类“关键少数”脆弱人群一定要重点关注。
社区医生要告诉高风险人群你需要注意什么,如果出现哪几种情况,要第一时间联系谁,要引导他们到社区去,而不是等到扛不住了才往三级医院跑,让他们对社区医院建立信任。新冠初步治疗的培训实际上花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社区医生完全有能力应对,如果觉得自己解决不了,就要立刻向上一级转诊,因此必须有一套高效的转诊流程,让大医院有限的医疗资源用于救治重型、危重型患者,这是成本最低、治疗效果最好的方式。
新冠的救治要抓住两条主线,一条是要尽早抗病毒治疗,第二条是治疗各种基础病以及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并发症,而基础病的治疗,社区医生比大医院更有优势,因为他们日常的职责就有慢病管理。另外还有两点要格外注意:一是要重视俯卧位救治,要应趴尽趴,把它和抗病毒治疗提到同样重要的地位;二是一定不要盲目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少数医生都把抗菌药用过度了,这是一个重大的误区。如果考虑有合并细菌感染的可能,医生要积极去找证据,盲目使用抗菌药是有害的,要严格把握抗菌药物使用指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很重要。
发于2023116总第1077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新冠重症救治一线医生口述:过去三周经历了什么?
记者:霍思伊李金津
编辑:杜玮
西安本轮疫情病毒是来自境外的,此次疫情经过严格管控,定期就会迎来拐点,也就西安的感染人数会在92~136人,现在公共场所已经管控了,多人聚集也已经停止了,希望疫情能够早点结束吧。疫情本身就已经够可怕了,那么再加上这个高温加上疫情,估计在7月份左右的时候就能够慢慢的管控的差不多。从目前这个状况去看的话,一般三个星期之内就能够得到控制,具体的时间可能没有一个节点,但是一定会控制住的。
疫情预计拐点,会在7月份左右
据了解西安本轮的疫情是非常严重的,而且这个疫情是来自绝境外的,所以说当疫情已经出现的时候,当地就做好了疫情防控措施。从那一刻开始公共场合就已经开始被管控了,夜市都停了,在一些饭店是不能堂食的,餐馆也不让坐在这里吃饭,就是希望能够让疫情尽快的结束,让这个拐点进行截止。
多人聚集停止,估计很快就会结束了
那么我们能够看到的是疫情的传播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境外或者是多人聚集所导致的。这也证明了在这个一群不乐观的情况之下,不要随便的外出,或者不要随便跟外来人员进行接触,有什么情况及时的上报。通过这种加强版的管控以及每位人员的自我反省,我想很快就能够迎来拐点。
三个星期之内吧,就可以得到控制
具体会在什么时候,估计没有一个预期的答案,但是一般像这种猛烈的管控之下,应该在三个星期之内就能够控制住。目前的这个源头已经被找到,那就是境外的病毒,但是是怎么得到的,可能还不是很明确。那么西安这次病毒是来自于境外的,这次疫情在不久的将来也会迎来拐点。
我国的疫情情况主要是以多地共同出现为主,疫情的主要病毒也是奥密克戎变异毒株。
因为很多城市出现了疫情反弹的情况,为了进一步防控新冠疫情,很多城市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在此期间,上海地区的一些情况会比较特殊,同时也有大量的新冠确诊患者出现。为了进一步保证人们的正常生活与工作,同时也为了保证大家的安全问题,我们需要积极配合这些疫情防控措施,疫情的拐点很快就会到来。
我国的疫情情况主要是以多地共同出现为主。
在出现全国性的新冠疫情之后,因为新冠病毒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异,这也导致新冠疫情变得更难控制。新冠病毒的变异毒株具有着非常强的传染性,我们也很难从根本上来追踪变异毒株的感染源。为了进一步防控新冠疫情,有些城市甚至已经实现了全域静态管理的防控方式。
没有人知道疫情拐点到准确时间。
因为每个城市的疫情情况各不相同,有些城市基本上已经实现了动态清零,有些城市依然处在疫情的上升期。没有任何人可以直接给出疫情拐点的准确时间,但对于各个城市来说,当我们每一个人都积极防控新冠疫情的时候,新冠肺炎的确诊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的数量会越来越少,疫情的拐点很快也会到来。
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核酸检测的密度。
为了迎接疫情的拐点,我认为各个城市需要进一步加强核酸检测的密度,因为很多地方的新冠疫情主要是以无症状感染者为主,在我们进行核酸检测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来发现所有的无症状感染者,同时也可以对他们进行隔离治疗,我认为这个方式能够进一步帮助我们防控新冠疫情,这也能真正让我们实现疫情的动态清零。
这需要看上海地区新一轮的疫情防控效果,之后才能判断出疫情的拐点什么时候能够到来。
对于上海地区来说,上海地区的新冠区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同时每天都会有3000人以上的无症状感染者。也正是因为无症状感染者在确诊之前没有任何症状,所以很多人可能会进一步导致新冠疫情进一步扩散。对于此类情况,如果能够有效检测出无症状感染者的具体数量,上海的疫情拐点很快就会到来。
这个事情是怎么回事?
这是关于张文宏对于上海疫情情况的判断,基于上海的轮动核酸检测,张文宏表示上海的指数级增长的疫情趋势已经被打断。如果能够进一步保持核酸检测的力度和覆盖范围,上海地区将会迎来新一轮的疫情拐点,这会大大降低上海地区的疫情防控压力。
没有人知道上海地区什么时候会迎来疫情拐点。
之所以会这样说,主要是因为上海地区的疫情增长人数依然非常多,很多被确诊的患者依然是无症状感染者。上海地区的疫情主要是以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感染者为主,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具有着非常强的传染性和扩散性,这也会进一步加大上海地区防控新冠疫情的难度,我们自然难以判断疫情的准确拐点。
我的个人建议是什么?
我觉得大家没有必要去纠结上海地区的疫情拐点的具体时间,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我们需要尽可能积极配合上海地区的疫情防控措施,同时也需要积极献上自己的一份力。有些人可能会觉得疫情的防控措施非常麻烦,但如果我们能够众志成城,相信新冠疫情很快就会彻底离去,我们也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