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江水一半呈现出青绿色,一半呈现出殷红色。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赏析
这是一首颇为人称道的写景小诗。诗的第一句写夕阳将落,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用“铺”字,表明“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水面照过来的,就像“铺”在江上一样,十分形象。第二句写江面受光多的部分,呈现灿烂的“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描绘出残阳照射下江水颜色多变的景象。
第三句是一个过渡句。前两句描写日落时景象,这一句很自然地把时间从日落过渡到夜晚,让读者明确感到时间在推移,继续观赏后面的画面。最后一句写秋天的江边夜色降临,空气湿润,草木上都凝结起露珠。这句重点写了秋夜露珠和新月,连用两个新颖贴切的比喻,描绘出深秋月夜的迷人景象。
诗人通过夕阳、江水、露珠和月亮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趣味拓展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把秋夜的露珠比喻成了一粒粒饱满的珍珠。那你们知道这些露珠是怎么形成的吗?
其实,露水一年四季都有,尤其秋天特别多。它们的形成有几个必备的条件,那就是:晴朗少云、微风、地面散热快。简单来说,就是在晴朗少云的夜间,地面的花草、石头等物体的温度迅速下降,而空气的温度仍然比较高。这时,温度较高的空气遇到了温度低的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就凝结在花草树木上了。就好像装了冰块的玻璃杯,杯子外面也会出现许许多多的小水珠。
古时候的人们,还会把露水当作是天上掉下来的仙水。所以,有很多民间的医生和炼丹师,都会专门收集这些露水,来治病或者炼丹药。但其实呀,露水对农作物的帮助更大!在秋高气爽的时节里,露水就成为了庄稼获取水分的一种来源。
暮江吟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暮江吟》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
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
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因作此诗。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
1、《暮江吟》这首诗歌的意思是:一道夕阳的残影铺陈在水面之上,在残阳余晖的照耀之下,一半的江水仍旧碧绿无比,但另一半却红的似火。我最喜欢农历九月初三的夜晚,在弯弓般的明月照耀下,露水如珍珠般晶盈剔透。
2、诗歌全文:暮江吟,作者为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3、赏析:《暮江吟》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作,诗歌的体裁是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的是残阳西沉,新月初升时异常美丽的景色。前两句描写的就是日暮时分,残阳西沉的画面,江面因夕阳余晖的倒映,半边碧绿,半边火红,艳丽且迷人。后两句写的是新月东升的画面,在精巧地如同弯弓一般的月亮之下,露水就是想珍珠般晶莹。从诗中描写黄昏到月下这两个时间的跨度之下,侧面表现出诗人对于美景流连忘返,流露出诗人对这些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表达了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心情。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朝政的昏暗,令像诗人这样的仗义执言之士无法直言进谏,报国无门。同时也是诗人心中无奈的写照。
本诗写于约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赴杭州刺史任途中所作。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前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斜阳照水,波光闪动,半江碧绿,半江红色,活像一幅油画。“铺”字用得妙,形象地表现了太阳的斜射;后两句写九月初三夜晚,新月初上,其弯如弓,露珠晶莹,如颗颗珍珠,薄暮时分风光,如一幅精描细绘的工笔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