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之处在于看似没有将题目的要求表达出来吗,但是却能在让人经过思考之后得到答案,即艺术是通过形象反映生活的,它不象科学那样需要通过抽象的议论。一件艺术品,艺术性的高低很生要的一点就是要看它是否富于形象性,看它是否能够通过形象把抽象的思想立意体现出来~
西方建筑每每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来强调建筑艺术的永恒与崇高。它们具有严密的几何性,常常以带有外张感的穹隆和尖塔来渲染房屋的垂直力度,形成傲然屹立,与自然对立的外观特征。古代埃及建筑文化的代表——金字塔与神庙,便突出表现了这一特点。金字塔是埃及法者或贵族的陵墓,古埃及人信奉灵魂不死的观念,认为死后永久保存肉体,便可在天国求得永生。由此,埃及法老在世时均要为自己营建代表永恒信念的金字塔。金字塔与我国古代王陵绝然不同,它不带有“入土为安”的阴柔之美,也不在深埋地下的地宫中去创造宛若人世间的富庶华丽生活的地下天堂,而是以最简明有力的几何形式,集中表现出一种与世长存的永恒主题。从艺术哲学观念来看,位于尼罗河西岸开罗近郊的吉隆金字塔群,正是以其巨大、单纯、简洁、稳定的造型,在广阔、原始、浑朴的大漠中,表现了一种超自然的纯阳刚之美,而产生了强烈的纪念性——神圣,永恒,庄严,崇高。
古埃及的神庙也一样,例如位于卡纳克的阿蒙神庙,建筑巨大而沉重,威严而神秘,完全显现了一种阳刚的崇高之美。阿蒙神庙最著名的是大殿,又称“多柱厅”,其面积达5000平方米,密密层层排列着十六行,一百三十四根高大粗壮的石柱。它们的底径比柱间净距还要大。这种处理,显然是追求压抑,超感性的艺术效果。马克思在论说西方宗教建筑时曾说过:“巨大的形象震撼人心,使人吃惊……这些庞然大物,以宛若天然生成的体量,物质地影响着人的精神,精神在物质的重量下感到压抑,而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始点。”阿蒙神庙建筑所夸张的正是这种纯物质的重压,旨在引起人们惊愕和震撼的观感,在这里,秀丽,含蓄的阴柔之美已完全被排斥了。
什么是诗歌中的“虚”?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西上莲花山)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忆昔》(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3、设想的或者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杜甫《月夜》:今夜鹿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持帆席,枫叶落纷纷。
诗歌—什么是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既然二者能相生,则表明虚也是一种存在,虚绝不是无。这种存在,是靠实生发出来的,是在实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想象创造出来的。而虚和实又是一对相对的概念。“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要表现“竹林桥外锁酒家”的诗意,画家只需画“旌幌”;要表现“深山藏古寺”的画意,只需画打水的“和尚”。在这里,“旌幌”“和尚”是实,“酒家”、“古寺”为虚。在虚与实之间有一座桥梁,那就是欣赏者的想象。刘禹锡有一首《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可我们不难想象出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我们读李商隐的《无题》中“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就要想象女主人公对镜梳妆打扮,面对自己日渐消瘦的面庞,顾影自怜的形象,从而体会男主人公对她因相思而衣带渐宽的疼爱;想象男主人公因思念而不能入睡,对月抒怀的形象,体会女主人公对他的牵挂之情。没有这种虚的想象,就不能体会出抒情主人公那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九死不悔的执着。
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这也是诗歌鉴赏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因文识象,由象悟道。比如“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等诗句都是化情思为景物的例子。我们在欣赏时就要从意象出发,抓住景物特征,融入所营造的气氛,体会其情感。
形象为实,抽象为虚
上面谈到的景物和情思的关系,也是形象与抽象的关系,但抽象的东西不只有情感,一切难写之景、之事均为抽象。声音是抽象的,可高明的画家偏偏能用几只蝌蚪表现出“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境界;香味是抽象的,可高明的画家偏偏能用几只蜜蜂或蝴蝶表现出“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情景;宋祁人称红杏尚书,因为他有一首《玉楼春·春景》,其中有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认为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诗人能将春意“浓”之虚化为红杏盛开,枝头蜂蝶云集,熙熙攘攘,齐来闹春,春意盎然之实,但句中并没有说起蜂蝶来,这就是“闹”的作用。我们设想,如果把这“闹”字换成其他字眼,(撇开韵的因素)如“好”、“满”、“浓”、“足”等等,都没有“闹”字来得生动有活力。音乐旋律很抽象,但白居易能将婉转之虚转化为“间关莺语”之实;韩愈能将悠扬之虚转化为“浮云柳絮”之实。愁情是很抽象的,但在李煜笔下化成了“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在李清照笔下则变得有体积有重量,“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在贺铸笔下,则化作“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无限之境是在有限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宋代诗人梅尧臣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乃是作诗功夫之至。“不尽之意”则为无限。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就是诗画中的空白艺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以无胜有更是把虚实结合推向了及至,白居易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里面包含了多少复杂难言的感情,那就取决于读者的想象力了。
侧面为实,正面为虚
书法上讲究疏密,园林上讲究掩映。处处实则板滞,处处虚在空无。侧面描写就能化实为虚,往往虚写想要表现的实的东西,从而造成含蓄蕴藉的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道“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首诗便是虚实结合的典范。“天门中断楚江开”,看似写天门山,实则写水;“碧水东流至此回”,看似写水,实则写山。这首诗也正是诗人李白的象征,李白是水,他无坚不摧、一往无前;李白是山,巍然屹立、坚强不屈。王建的“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以“花”之闲反衬人之忙;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以其温馨反衬人之孤独、凄凉的心境;韩愈的“颖乎尔诚能,勿以冰碳置我肠”以听者冰碳置肠的感受反衬弹者技艺之高超。常言“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然而白居易有一首《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诗人表现雪大之实,并非亲眼所见,处处从虚处落笔,尤其是末句写声,雪大雪厚的景象如在目前。
总之,实境乃是一种真境、事境、物境;虚境乃是在此基础上给读者创造的一种想象的空间、诗意的空间。从前文所句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虚可生实,实可生虚,想象则是其桥梁,正是读者想象的介入,才使诗歌更为饱满,充满灵气,充满诗情画意。
“虚”与“实”的关系
(1)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的美好与现实的黑暗构成了对比。从而突出了作者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
(2)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
如《雨霖铃》《月夜》《踏莎行》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设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学习虚实的关系离不开诗词的主题,碰到类似问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的问题时,只答虚实相生是不够的,必须和主题或者是作者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常用的表述方式是:
1虚景与实景相对照,使某地和某地的不同景物形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某种的感慨。
2虚实相生,虚实相应,虚景与实景融合,互相映衬,泻染出一种浓浓的某种情感,或者是烘托出某种气氛。
从下面给出的诗中找出描写景物在表达技巧上可以用虚实结合来概括的几首来。并分析一下这种结合与主题的关系。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一枝一叶一世界
当春风催开了桃蕾飘向柳梢时,燕子衔来了春的消息。
当金樱子疯狂地燃烧着芬芳时,雷雨浇注出夏的热烈。
当枯叶翩跹在清冷的微风中时,谷物沉淀出秋的成熟。
当寒号鸟呜咽在灰黄的枝头时,冬梅吐露着冬的矜持。
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收藏着大千世界,蕴藏着无限的信息,若你执着于每一次灵魂的悸动,那么即使再微小的事物都能向你报告下一刻的期待。
“一叶落知天下秋”,“一枝红杏出墙来”。古人早已流下诗句告诉我们不要放过任何一次召唤,任何一个预示。
一个苹果砸下,牛顿看到了万有引力;一粒粮食的收获, 袁隆平看到了杂交水稻;一只猫眼的细眯,欧阳修看到了正午。
凡人和伟人的区别就在于伟人常常能从一枝一叶中看到一个世界,而凡人只能看到它本身。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向人们展示出细的痕迹。也许你只看到了古老中国地大物博,而余秋雨先生却看到古老中国在呻吟,在哭泣,千年的历史,百年的耻辱,在那一砖一瓦,一墙一柱中,在那血迹斑斑的刀枪中,展示给我们。在游览名胜古迹时,你是否只专注于那样新鲜的旧物给你带来的震撼,抑或你已看到了一个世界留给人们的沧桑与无奈?
是啊,你身边的每一物都可以带给你一个世界,甚至穿越时空!
别人的一次伤害,一次欺骗,一次蔑视,你是否看到整个世界应该有的包容、智慧、尊严,那么每件事带给你的就不是自卑、懊丧,而是勇气、信心,因为你看到了一个世界,看到了自己辽如天地的胸怀!
冥冥中日有主宰,诞生的,逝去的,匆匆而又悄悄,编织着黄昏下的孤灯,呵护着黎明前的雨声,一齐西沉,任凭时间的浓缩与稀释,亘古不变的惟有一枝一叶带给你的那个世界!
只要你相信,枝叶包含着世界,细微中包含着世界,细微中包含着博大,有限中包含着无限,只要你愿意,擦亮眼睛去寻找身边的一草一木,放飞心灵去记住每一个瞬间,那么你就拥有了整个世界!
一粒沙,一个世界;一朵花,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收藏!
你看到了吗?一枝一叶,里面有一个世界!
一枝一叶一世界
话题作文:唐诗曰一叶落而天下知秋,宋诗说春色出墙来。“一叶飘落而知秋 一叶勃发而见春”,寻常事物往往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在有限中,请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作文。题材诗歌除外。
李智勇
小时看通俗小说,得道之士比如吕洞宾之流出场,常吟两句定场诗曰:袖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后来知道,他的诗中便有“一粒粟中藏世界,二升铛内煮山川”的句子。若是佛门的高僧,则常吟:一沙一世界,一花一乾坤。气魄大得紧。
小时懵懂,理解为高僧仙长法力高强,能把世界放在自己的口袋里,或者一粒沙子上。好比《西游记》里的小妖,真的认为孙行者那只葫芦能装天,心里羡慕煞。
这是我所作出的最原始的解读。
后来学唯物主义,有过念头:是不是说,世界这棵大树,是数不清的枝叶构成的?一枝一叶虽然渺小,但共同构成了大千世界。——这话虽不错,但这是另一个道理。一枝一叶一世界,和“一粒粟中藏世界”,是异曲同工,是谈“藏”,而不是构建。“藏”字当做蕴藏解,隐着“容纳”的意思。庄子说,蜗牛角上有两个国家争斗不休;胡司令唱:遇皇军追得我晕头转向, 多亏了阿庆嫂,她叫我水缸里面把身藏——俩国家之于蜗角,胡传奎之于水缸,才叫作藏。
佛说的更明确:纳大千于一芥子。一个米粒大的地方,能够容纳一个完整的世界。
要从物质角度去理解,很简单:这不可能。要容纳整个世界,就得一个地球。一片树叶就只是一片树叶,顶多藏些细菌和尘土。
幸好,我们还有个博大的精神世界。
从传播学的角度,一片树叶可就不是一片树叶了。它是丰富的信息的载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它的飘落,能够推断季节的变换;它如果被压在地下,成为化石,便成了至宝,可以推断地球的运动、当时的气候、植物的进化;如果,它被夹在一本借来的书中一起还给书的主人,那么,它本身可能就是一首隐晦的情诗。
我们使用010101的二进位编码,可以把整个大英博物馆的内容放进一个小小的磁盘中,那么,从理论上说,把整个世界的信息承载上一片叶子上,又有什么不可能呢?
它承载的是一个蕴藏丰富信息的世界。
这并不是唯一的解释。这片叶子,如果是出现在审美领域内,它有多大的魔力呢?
苏曼殊有诗:“终日寻春不见春,莽鞋踏破垄头云。归来却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而 在钱钟书眼中,一座老座钟“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在诗眼看来,一朵小花之中,便蕴藏了整个春天。一座钟表,便容纳了人类的丰富情感。李香君的桃花扇,宝二爷的通灵玉,也是这样的小花和座钟,兴亡世变、悲欢离合、尽在其中。别小瞧了一沙一石,诗人投射上情感和美,放在诗腹中酝酿、烹煮,绣口一张——沙不是沙,石也不是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它容纳了波澜壮阔的人类情感,它是半个盛唐,它是整个世界——如S·H·E所唱:手不是手,它是温柔的宇宙。
这片树叶,如果出现在哲学和思辩的层面呢?回过头来看,那些高僧和仙长,可是研究传播学,或者搞艺术的么?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这埂古的问题始终高悬在人类的头顶,我们无从解答,却没有放弃过探寻。
一开始的探索,是从具像中发现抽象。如禅宗所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人们以为,道在虚无飘渺间,在高远幽冥处。深山藏古寺,绝处有高人。但这个见解,层次是低的。高人不见得必须在深山,平地亦可得道。更高的层次似乎是,见山仍是山,见水还是水。
佛在灵山说法,说是说法,却不说话。只拈起一只花,示诸众人。众弟子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他悟了道,传了佛的衣钵。
宇宙间的奥秘,在一朵寻常的花中。
杨朱说,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为也。遂千载万年,背上小气鬼的骂名。然而,他毕竟不是葛朗台。但他想表达的是,对为了整体而可以损伤个体的警惕。一根汗毛,代表着一个个的人。
据说,持戒森严的僧人即便喝水时,也要持咒:佛观一碗水,四万八千虫;如不持此咒,如食众生肉。——一碗水虽浅,但里边有芸芸众生。
道在何处?在一举一动,在一颦一笑,在日常琐务上,在寻常事物中。饥来吃饭困来眠,就是修道。庄子甚至说,道在矢溺。可到厕所中寻。
见秋毫之生,格致流年暗转,察一叶之茂,体味生机涌动,观一花之开,印证无上菩提。世界在何处?且于一枝一叶上观。
这篇《精选宋词名句: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是 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译文]周围的看客折手笑我狂放不羁,狂放不羁又碍谁什么事!
[出典]刘克庄《一剪梅》
注:
1、《一剪梅》刘克庄
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
束缊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
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
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2、注释:
余赴广东:这一次刘克庄是到广东潮州去做通判(州府行政长官的助理)。
实之:王迈,字实之,和刘克庄唱和之作很多。
束缊(音同“运”):用乱麻搓成火把。
诗囊:装诗书的袋子。
元:为首的。
王郎:指王迈。
刘郎:指作者自己。
胡床:坐具,即交椅,可以转缩,便于携带。
3、译文1:
举着捆麻火把在夜里走了十里有余,只顾得挑着诗囊赶路却丢掉了衣囊。天气寒冷道路湿滑马蹄都冻得发僵,原来是王先生实之来送刘先生克庄。酒喝到半酣耳根子发热谈论着文章,论说声惊倒了邻居的墙推倒了胡床。旁观的人拍手笑这两人太粗梳狂放,我们回应说粗疏又怎样狂放又怎样!
译文2:
举着用乱麻束成的火把,在天亮之前,我赶了十多里路,挑走我的诗书文章,扔下诸多衣服与行囊,准备赴广东潮州做通判。天气寒冷,道路很滑,连马蹄都冻得僵硬了,我们行动极为艰难。前来送行的一帮人中以好友实之这个姓王的为首,他们一伙人远道而来,亲送我这个姓刘的郎君。浓浓夜色里,他们一群人聚在风亭之中,为我饯行。我们高举酒杯,痛饮离别之酒,直喝得耳根子发热,腮帮子发烧。兴致一来,不由得高谈阔论,诵诗吟词,说文道章,豪言频发,壮辞迭出,语惊临座,言震四周。大家越说越兴奋,越兴奋越喝酒,越喝酒越兴奋,循环往复,以至酒醉人狂,手舞足蹈,推倒了屏风,掀翻了交椅。临座的食客都被我们吸引住了,纷纷拍手取笑我们的放荡无羁与疏放狂妄。岂不知,人生在世,难得知音相遇,疏放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狂妄一点又有什么妨碍呢!
4、刘克庄的生平见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
5、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告别词,它描写了两位饱受压抑而又不甘屈服的狂士的离别。忧愤深沉、豪情激越,表现了辛派词人的特色。
词的上片写连夜起程,王迈为其送行。起句“束缊宵行十里强”,开门见山地描写连夜而行的情状。一枝火把引路,来到十里长亭,点出饯别之意。“束缊”,是乱麻捆起来,做成照明的火把,“宵行”,由《诗经。召南。小星》:“肃肃宵征,夙夜在公”转化而来,暗示远行劳苦之意。
“挑得诗囊,抛了衣囊。”表现了书生本色,诗囊里都是他的心血结晶,那肯轻易抛掉呢!诗囊里装着他的诗篇,也装着他的一腔豪情满腹抑郁。
“天寒路滑马蹄僵”,一个“僵”字,写尽了艰苦之状。虽在说马,但行人颠簸于马背,冒着寒风,艰难赶路的情景,已跃然纸上。下句的“王郎”即王实之。刘克庄称赞他:“天壤王郎。数人物方今第一。”(《满江红·送王实之》)反映出对他的敬重、赏识。
在刘克庄奔赴广东之际,他夜半相送情谊之真挚,已然可知。刘克庄自称“刘禹锡”,是以锐意改革而屡受打击的刘禹锡自比。刘禹锡曾因讽刺朝中新贵被贬。刘克庄则因《落梅》诗中有“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之句,被人指为“讪谤当国”而被罢官。
在此之前,他已被三次削职。他在《病后访梅九绝》中有一首诗说:“梦得因桃数左迁,长源为柳忤当权。幸然不识桃并柳,却被梅花累十年!”其愤慨怅然之情,及其清品傲骨,表现得非常清楚,与唐代的诗豪刘禹锡相比,亦觉无愧。此时到广东做路一级的官,他“不以入岭为难”,然内心如刘禹锡式的不平之气,是不会遽然消失的。
过片“酒酣耳热说文章”,从结构上说,是上片情节的结局。又是可作为下片的开端,顺势翻出新的情节,安排颇显匠心。“酒酣耳热”表现了酒逢知己的欢乐,同时又是词人热情奋发,兴会正浓的时刻。
词人避开朋友间碰杯换盏的次要情节,而径直写出“说文章”的一幕,可谓善于剪裁。“说文章”极含蓄地暗示他们对时事的评论、理想的抒发,以及对忧愤的倾泄。
王实之秉性刚直,豪气干云人称子昂、太白。刘克庄也是言谈雄豪,刚直无畏。“惊倒邻墙,推倒胡床”两句,正是他们这种英豪气质的形象表现。前句写客观反响,后句写人物举动。两个狂士捋袖豁拳,乘着酒兴指点江山,语惊四座,全无顾忌,邻座惊傻观者竖发,全与我无关。这种形象的夸饰淋漓尽致地张扬了二人的豪气。
“旁观拍手笑疏狂”,作者设想,若有旁观者在此,必定拍手笑我二人疏狂。“疏狂”,意为不受拘束,纵情任性。“拍手笑”是一种不被他人理解的表现,对狂者来说不足惧,倒起着反衬作用。刘克庄与王实之在志士受压、报国无门的时代,将心头的积郁,化为激烈的言词、不平常的行动,自然会被称为“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态度明确坚定,可谓狂上加狂,雄放恣肆,豪情动人。有此一句,通篇振起。
这首词把一次友人的饯别,被词人装点地很像一出动人的独幕剧。在形象描写中,着重写人物的动态,从中表现感情的发展变化,始而愁苦,继而激愤,最后是慷慨奔放,以“风霆惊座”、冲决邻墙之势,将剧情推向高潮,避免了议论。在刘克庄的词中,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6、这是一首描写友人送别的词,本来离人心上秋,总是会带点愁绪的。但是这首词却是节奏明快,豪放疏朗。
上阙开篇点题,词人收拾行李,连夜准备上路。束缊,是把乱麻捆在一起,做成照明的火把。挑得诗囊,抛了衣囊,顾此失彼,不知如何收拾,几经取舍,决定携精神食粮上路,颇有手忙脚乱的书生本色。三句话,词人秉火落拓夜行的形象如在眼前。天寒路滑马蹄僵,引出天气与路况的恶劣,连马匹都冻僵,何况是马上之人?束缊宵行的凄楚和艰难感同身受。偏偏如此寂寞凄清的晚上,竟然有朋自远方来送行,情感自冷而转暖,友人间的深情厚意,虽不明言,却渲染十足。短短六句词,时间、地点、人物、天气、动作、情节俱备,是典型的大写意画笔法,用笔寥寥,却进得深山藏古寺的意趣。友人送行如此简单的一件事情,词人却写得一波三折,生动逼真,刘克庄的功力可见一斑。上阙尾段友人的出现,为下阙的开端埋下伏笔。
下阙承接上文,既是送行,必不能无酒,是以两人对饮对谈启幕,情境自室外转入室内,衔接自然。友人不畏严寒,亲来送行,其情其义不言自明。如此挚友送行,自然是酒逢知己千杯少。酒酣耳热之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顺理成章之事。也许你我皆有如此之经历,好友对座,漫谈平生快意事,得意处拊掌大笑,全然不顾旁人侧目。词中二人皆是性情中人,彼此惺惺相惜,纵论天下,得意也好,失意也好,彼此心领神会。如何体现此等酣畅淋漓?一连两个动作——“惊倒邻墙,推倒胡床”,一惊一推,二人豪迈不拘小节,相知相得的情态,表露得淋漓尽致,全词的高潮顺势掀起。这里词人的描写仿如有移动之镜头,先以二人对酒当歌为特写,然后镜头慢慢移动至旁观者,以旁观者的反应映衬二人的与众不同。旁观者未必都是透彻的,看到他们放浪形骸,不免要取笑他们既疏且狂。此时词人大呼“疏又何妨,狂又何妨!”表明心迹,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态度明确坚定,雄放恣肆,通篇气势由此振起,却又于此潮处嘎然收笔,只留下不绝余响,任人细细回味。与白居易《琵琶行》“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别离送行的诗词总是借物言情居多,本词独辟蹊径,全篇就如一出戏剧,场景、人物、动作各得其妙,高潮迭起,镜头感强烈,声乐感十足,全篇不用一字言情,而送别之情、知己之情却又全透在字里行间,小题材现大境界,堪称送行词的佳作。
词是内心感悟的文字传达,每首词,不同人读,便会勾起不同的故事。《一剪梅》于我,是青葱岁月的印记,当年喜欢读“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喜欢吟诵“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都是些离愁别绪的诗词,但是自我们的口中读出,也不过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强说愁罢了,以当时的阅历,怎能明白其中的味道?正如自从我乱翻书时惊艳于《一剪梅》后,我们又每天“疏又何妨,狂又何妨”了,那时正是当得起既疏且狂的年纪。现在的我们,即使有“疏又何妨,狂又何妨”的心,也已经没有“疏又何妨,狂又何妨”的气力了。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代终于远去了。只是当时已惘然。
7、词人刘克庄被贬赴广东任提举常平官,连夜起程,好友王实之星夜前来送别,一起饮酒。这首词绘声绘色地描绘写了两位饱受压抑而又不甘屈服的狂士的离别,王实之秉性刚直,具英雄气质,刘克庄也是言谈雄豪,刚直无畏,两狂士乘酒酣耳热,高谈阔论,言词激越,所以“惊倒邻墙”,也引来“旁观拍手笑蔬狂”。刘克庄与王实之在志士受压、报国无门的时代,把心头的积郁化为激烈的言词,不平常的行动,自然会被称为“蔬狂”,而词人反以“蔬狂”自傲,所以响亮地回答“蔬又何妨,狂又何妨!”是如此的明朗坚定,雄放恣肆,豪情动人。
的确,人生有的时候不妨疏狂一下,何必总是压抑自己委屈求全,又何必把自己包得那么紧!!
8、这首《一剪梅》词刻画了个性鲜明的词人刘克庄自己的形象。他性情豪放不羁,珍重友情,醉心于诗词文章。请看,这位词人擎着火把,夜里长途跋涉,把衣囊都丢掉了,却单单挑着诗囊。这不是一般的马虎,在他的心里,精神生活远远重于物质生活。词人和来饯行的朋友在风亭欢聚,纵情豪饮,酒酣耳热,纵谈文章,喊声山响,把胡床都推倒了。当旁观的人笑他俩疏狂的时候,它更是和朋友一起高呼:“疏又何妨,狂又何妨!”真是醉态可掬,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这不是一般的疏狂,与其说词人是醉于酒,莫若说是陶醉于臧否文章的忘情谈论——这真是一幅鲜明可爱的自画像。
这首《一剪梅》词还刻画了个性鲜明的友人王实之的形象。他性情珍重友情,豪放不羁,醉心于诗词文章。请看,这位友人不顾“天寒路滑马蹄僵”,在寒夜赶来为朋友在风亭置酒饯行。在他心里,朋友情分万分珍贵。见到朋友后,没有半点歧路沾巾的悲切,而是纵情豪饮,酒酣耳热,纵谈文章,喊声山响,把胡床都推倒了。当旁观的人笑他俩疏狂的时候,它更是和朋友一起高呼:“疏又何妨,狂又何妨!”真是醉态可掬,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这不是一般的友情,而是建立在诗文投合基础上的高雅深情。与其说这位友人是醉于酒,莫若说是醉于情——这真是一幅鲜明可爱的友人画像。
9、古人说了的,“仁者乐水,智者乐山”。我既不是仁者,也不是智者,所以也就走不进“乐水”、“乐山”的境界,倒是古人的“破钵芒鞋自可乐”这句话,我喜欢,并且总于似梦非梦中,想见一个游僧或者远古的文人,着一双草鞋,携一只边沿残缺的碗钵云游天下,其情其境,逍遥自在,最是惬意。
逍遥归逍遥,惬意归惬意,那毕竟只是一种对现实心虚的逃避。这种心虚的逃避,常常是因为世间的烦恼,而这世间的烦恼,多半出自人事的纷争、利益的冲突、夹缝中的委屈……这样,就有了远古的文人们“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的豪迈,就有了“琴临秋水弹明月,酒就寒山酌白云”的闲适。
10、宋朝的诗人和词人酒量和兴致一点也不亚于唐朝的诗人们。先看一首南宋最杰出的词人辛弃疾(据《全宋词》统计,辛弃疾存词629首,是宋人词集中最丰富的一家)的《西江月遣兴》:“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还有《木兰花慢》:“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带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不过大诗人陆游关于酒的诗词远远多于辛弃疾。且看《醉歌》:“我饮江楼上,阑干四面空。手把白玉船,身游水精宫。方我吸酒时,江山入胸中。肺肝生崔嵬,吐出为长虹。欲吐辄复吞,颇为惊儿童。乾坤大如许,无处著此翁。何当呼青鸾,更驾万里风!”再看《醉书》:“半年愁病剧,一雨洗凉新。稍与药囊远,初容酒盏亲。浩歌惊世俗,狂语任天真。我亦轻余子,君当恕醉人。”还有陆游生动描绘农村的风光习俗,充满对田园生活真挚感情的律诗《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宋朝另一个诗人和词人刘克庄是福建的莆田人,他字潜夫,号后村。师从真德秀。早年与永嘉“四灵派”的翁卷、赵师秀过从甚密,诗歌创作受他们影响很深。后期则摆脱“四灵派”的影响,成就便就在其他江湖诗人之上。在《一剪梅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里,刘克庄对把酒欢饮也有激情的描写:“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朱敦儒在《鹧鸪天西都作》里有三句词写纵情诗酒,不把功名利禄俗世浮名放在眼里,也写得非常漂亮:“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而高翥在《清明日对酒》里:“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和张孝祥的《念奴娇》里:“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汲尽西江的水啊当酒,把北斗七星啊当勺,随意舀酒,邀请天上的星辰万象都来做客!两人所述都表现出与朱敦儒一样的豪放洒脱。还有宋朝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也是喝酒、写酒高手。请看《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少年把酒逢春色,今日逢春头已白。”再看《蝶恋花》:“也拟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饮还无味。”欧阳修关于酒的代表作则是《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还有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宋朝大文豪苏轼,他的酒量、“酒肚子”和对酒的热爱,绝对不在欧阳修之下。限于篇幅,仅举他的一首《惠崇春江晚景》为例。这也是本文全篇所引关于酒的诗文中惟一不带“酒”字的上等“酒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全诗关于田园牧歌式的农村抒情描写与杜甫的《游山西村》,两诗虽然远隔几百年,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还有范成大的:“老去读书随忘却,醉中得句若飞来。”还有钱惟演的:“昔年多病厌芳樽,今日芳樽惟恐浅。”还有王禹的:“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还有毛滂的:“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还有向子湮的:“石作枕,醉为乡,藕花菱角满池塘。”在这里,李清照作为宋朝少有的女词人绝对拥有一席之地,不应忽略。且举她的一首《如梦令》作代表:“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你看,连当年封建高压之下的受压迫女性尚且敢于“沉醉不知归路”,又何况堂堂七尺男儿!但是,真正将把酒临风,精神愉快,激情荡漾,宠辱皆忘的高风亮节写得尽兴透彻的还得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在一首《渔家傲》里写酒的意境也显得与众不同:“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其中“燕然”指北方的山名,“勒”指刻石。全句写的是离家万里出征,杯酒在手尚未破敌立功。拳拳报国之心跃然纸上。窃以为,历朝历代,凡借写酒冷静抒发个人雄心壮志分寸把握最到位者,除欧阳修外,无出其右!
回眸历史,瞻仰先人。不难看出,酒品即是人品。我们难道还能容忍蝇营狗苟之徒、贪官污吏之手玷污今天干净圣洁的酒杯吗?
11、疏放人生的关键在于对世界看得开,对于官途想得开,对于生命放得开。看得开才能藐视权贵,视富贵如浮云,才能天高地广,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人生境界,登泰山而小天下,苍海八荒,尽在眼低,有如此眼界,生命如何能忍受官场窄路的羁绊呢想得开,才能获得精神上的自在,犹如闲云野鹤,无拘无束,根本不理睬别人说些什么,对自己如何评价,而能够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人生放得开更为重要,寄情浪漫,放浪形骸,皆需要把人生从层层束缚中解放出来,还其本性,顺其自然,进入一种狂放、无所顾忌的境界。李白当年看透官场,仰天大笑出门去,所追求的就是这种人生,所谓"昔在长安醉花柳,五候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蒙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就是这种人生的写照。所以疏放人生的境界是一个"狂":字,狂歌,狂饮,狂乐,狂舞,狂了就什么都不在话下了。什么功名利禄,什么王室贵族,什么清规戒律,什么人间万户候,都不过是人生樊笼,粪土一坯。宋代朱敦儒有词云:"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辛弃疾写得更绝:"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差不多同时代的刘克庄也很好表达了这种人生气度:"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当然,疏放人生有时属于万不得已,可能当官不成,或者官运不长,对于人生有了新的看法。也有的人虽然当了官,但是仍然很失望。觉得生命太受约束,不如自己痛痛快快活一会儿,所谓"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就是这个意思。因此,能不能看得开,想得开,放得开,也有一个开悟的过程。有人醒悟得早,不再把生命纠缠于世俗相争之中,有的人则开悟得晚,一觉醒来已过半百,好像自己还没有真正活过,还有的人则一辈子不开悟,那就没得说了。
本文作者(来源):刘克庄
1 片段作文用适当的的抒情方式,写一段话,描写某种情感,如幸
我总是呆在一段时光里,怀念另一段时光。
如果把童年再放映一遍,我们一定会先大笑然后放声痛哭,最后挂着泪,微笑着睡去。让我化作羽毛,徜徉在这无边的回忆。
有时我沉默,不是不快乐,只是想把心掏空…… 人生,不过一杯茶,满也好,少也好,争个什么!浓也好,淡也好,自有味道。急也好,缓也好,那又如何?暖也好,冷也好,相视一笑。
因为看轻,所以快乐;因为看淡,所以幸福。世间很多事情,我们都做不了主,一切随缘便好。
多几分快乐,少几分忧愁;多几分幸福,少几分痛苦;多几分憧憬,少几分绝望。相信阳光必将驱散阴云,雨后彩虹终会露出她醉人的微笑。
2 用议论抒情记叙等多种表达当方式写一篇游记作文字数600
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就教我背诵了一首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唐代诗人杜牧描写扬州景色的诗句。我生长在扬州,可是二十四桥在哪里,我从来没看到过。
最近,听说二十四桥景点恢复了,“五一”劳动节这天,我和家里人一起游览了二十四桥景区。远远看去,那桥是只有一个孔的白色拱桥,倒映在静静的瘦西湖湖面上,半圆形的桥孔和倒映在水中的桥孔,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圆圆的桥洞,十分好看。
走到桥前一看,桥的坡度特别大,越向上爬越陡。桥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一轮明月高挂天空,几朵云彩在飘浮。
真是诗一般的境界啊!我扶着莲花座扶手,一步步爬上桥,站在二十四桥上向北远看,蜀岗的景色一目了然,岗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大树,绿色丛林中隐隐露出大明寺、鉴真纪念堂那朱红色的墙壁,真是“深山藏古寺”啊!我再向东眺望,那是巍峨的亭桥。用石块砌成的桥基上,矗立着五座亭子,红柱黄瓦,飞檐翘角,好似一座水上宫殿。
近看桥南边,那是二十四桥景区的“玲珑花界”,春季正是百花齐放的季节,芍药和牡丹竞相开放。芍药圃内满是一朵朵盛开的红花,一片片叶子挺直腰板,真是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牡丹园内,刚绽开的花朵,红白相间,千姿百态,像在热情地迎接络绎不绝的游客。琼花也盛开了,一朵朵碗口大的洁白的花朵四周,围着八朵小花,微风送来阵阵清香,沁人肺腑。
桥西侧是栖春台、重檐亭、十字阁、平台和一座座形态万千的假山,这些建筑浑然一体,使人体会出古代建筑的韵味。栖春台、重檐亭、十字阁的墨绿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典雅美观。
重檐亭结构精巧,造型别致,独居假山之上,显得更加威武;栖春台别具一格,门前四根红漆大柱,琉璃瓦屋檐高高翘起,屋脊上龙口含珠,回首翘望,活灵活现;十字阁整个外形像个十字,阁檐的四个角微微翘起,衬托着中间凸起的阁顶,分外美观;栖春台前的平台,分为两层,上面一层可以并排通过八匹马,下面一层则是个小小的码头,从这里乘船可以游览瘦西湖。再看瘦西湖,水像翡翠一样碧绿,像镜子一样明亮,一只只游船在湖面荡漾,一阵阵欢声笑语在空中回荡。
多么美好的二十四桥景区啊!她不正代表着家乡的美丽,象征着家乡的腾飞吗。
3 写文章有哪三种抒情方式抒情方式
一切文艺作品都需要表现感情,诗尤其需要表现感情。对于这一点我国古代作家、评论家普遍认识到了。这就是有名的“诗言志”的主张。这里所说的“志”就是“情”或“情意” 或者说“诗主情”。
借景抒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古代诗歌中绝大多数是间接抒情。
4 用抒情的方式写一篇愉快作文200字节心情
一抹斜阳,残照里他扬鞭策马,伴着笃笃的蹄声,孤身而去……
——题签
一、
乱世的歌谣,悲叹这离乱的情愁,远处孤寺的钟声,唤醒了无数游子思迁的梦……细看古道的凄婉,它藏匿了多少旧时的温柔,他路过自己的铅华,叹一声,这一世的芳桦……
作伴马蹄扬起的尘埃,他遗恨这杯酒的情怀,在山谷荡荡!悬崖勒马,悲望着这眼前的断肠路,静默,泪如雨下……
落了马,竟不知进退,再回首,冷落了清秋,冷落了自己的牵挂……发声的瀑布,隐约中透着点淡淡的花香,这神秘的幽香,是谁的寄托,暗渗着,是指缝中莫名的挣扎!
数十载流水般的英雄路,刀光剑影的霍霍,如大浪般淘尽了他仅存的韶华记忆不在浮夸她的温?谂蔚哪欠菥笄浚?褚坏兰纤?懒怂?詈蟮钠诩健
他背叛了自己的灵魂,典当了所有的坚持,躲避着光明中承载的虚伪!这一片干涸的土地,是否是他最后的栖息地,难言的乐章,谱写了暗夜的篇章,猿啼鹰飞的叫嚣,赢得一片荒芜……
二、
望断天涯,这余晖的灿灿,海月清明的光亮,是一幕幕心头抹不去的牵强……
断了剑,一单矗立的背影在寒风中凄凄……暮色霭霭,点化了烟雨断断……泪,今在何兮?明月地凝碧如堆,亦把念念不经意堆满了眉头心上
寒玉短萧,许多愁,不敢言……
心,累了之后的狂笑,苍莽中,梦醒!
5 用学到的人物描写方法,刻画同班同学,采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中插入我的同班同学 看,我们班的同学,可真有意思! 说他们调皮吧,却又调皮得离谱!瞧,昨天就出了件震天撼地的大事!那个胖乎乎、黑黑的波波,差点把我们学校四年级的一个学生给“掐死”了,幸亏老师及时赶到,不然,后果不堪设想最后,在老师的细心教导下,他开始觉悟了,表示今后一定痛改前非,同时,向那位四年级的学生主动承认了错误 喏,那个风度翩翩、神采奕奕的胡君赢走过来了瞧他那副笑眯眯的脸蛋,就知道老师又表扬他了,过去一问,可不是,原来他的一篇作文在绍兴县报上发表了,怪不得那么高兴呢!告诉你们吧,他可是我们班的“第一人”呢!我们班的同学时时在努力学习,为的是“击败他”,可是,结果总是胡君赢反胜他们! 瞧,我们班的“大书法家”宋巨梁又在施展他的才华了呢!那一本正经的样子,在纸上一笔一画地写着,怪不得有“大书法家”之称呢!他的作品要是给你看到,一定让你忘不了正因为他,我们班很多同学都拜他为师了呢! 当然,我们班的“人才”是数不胜数啊!那风趣幽默的马军总是逗得大家捧腹大笑,那神采飞扬得盼飞,在球场上是无人可挡,那“百灵鸟”王露萍总会让大家一饱耳福,那……,总之,我们班确实是个“人才”倍出的大家庭 要是你来我们班,准能偿遍“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6 用"借景抒情"的方式写一篇作文550字 关于桃花喜欢在太阳下山时出走,踩在暖暖阳光下,任微风拂起整齐干净的发丝,轻吻无瑕的脸颊。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必想。仿佛置身于世外的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之中,余晖中的大雁,排着整齐的“人”字从无际掠过,引出无尽诗意,正如刘禹锡《秋词》中所说:“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大自然的魅力无穷无尽,总是让人感觉若即若离的一种朦胧。所谓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驼走大漠,虎啸深山”,便是大自然的一点极致。江山如娇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或许便是大自然的另一番风情。曾几何时,大自然的景物被文人用作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工具,大自然则又披上了一层神秘的感情面纱,与诗人、作家同悲共喜,“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上下五千年,滚滚长江水,华夏一代代炎黄子孙,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时,又不断点缀修饰着这位伟大的母亲,这位世界上最漂亮、最温柔、最贤惠的母亲。
漫步山间小道,最惬意的便是能走在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下,静听周围的虫鸣鸟啼。放眼田野,是数不清的相互缠绕点缀的花草树木。脚下的路湮没在幽深的丛林中,延伸至未知的前方……渐渐地,融入大自然。只有不需要任何修饰装扮的景色,才是最美的新娘。正如清朝大学者王国维谈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何为有我?何为“无我”?大自然的默契不是任何矫揉造作的修饰能媲美的,是用任何已知的华丽的言语都不能描摹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自然的每一点,每一滴,都给人以一种无法超越的和谐的韵味。喜欢在疲惫的时候外出,远离尘世的喧嚣,世事的纷扰,独自享受这江上之清风,山间的明月的寂静。欣赏大自然,给自己一点抚慰。余晖中的大雁,轻轻掠过头顶,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翱翔。红彤彤的落日,散发着她的余晖,铺洒在纷忙的人群身上,便是一种别致,一种惬意,是你、我、他都拥有的一点灵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把握全文,研究探讨文章主旨。
2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抓关键词语来把握文意,分析思路,领会文章主旨的能力。
2领悟文中阐述的美学观点,提高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执著地热爱生活、热爱美。
●教学重点
1结合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2深刻探讨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掌握文章三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
2理解关键语句中关键词语的含义。
●教学方法
1提问法(采用追加问的方法,层层激疑,在师生的问答中,掌握各部分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讨论法(给学生留出讨论时间,在自由讨论中,各抒己见后达成共识,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
“维纳斯塑像”挂图一张;多媒体投影;课文朗诵带及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出示“维纳斯塑像”挂图
美,一个古老的话题,它伴随着人类文明,像一本生动的教科书。那到底什么是美呢怎样才算美呢“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女人,我们说她美;“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的女人,我们亦说是一种美;建筑史上的奇迹,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我们说它美。更有甚者,米洛斯双臂残缺的维纳斯在人们的眼里而是一种美的展示,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在日本当代作家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中揭开谜底吧!
二、解题
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是希腊神话中的爱与美的女神。相传是古希腊艺人雕刻的。雕像于1820年发现于希腊米洛斯岛,为半裸全身,面容俊美,身材匀称,衣衫滑落至髋部。引人注意的是她双臂的残缺,虽给世人带来无限惋惜,但同时又成了历代艺术家、哲学家、文学家永谈不衰的话题。本文的日本作家清冈卓行,以其独到新颖的艺术感受力,从美神肩下本应伸展或弯曲的两条玉臂的空荡处放飞想象,挥洒笔墨,纵情讴歌维纳斯极至的美丽,讴歌人类精湛的艺术创造力。
三、研习课文,探讨文章主旨
1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找出作者的基本观点。
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2具体研习第一部分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提问:维纳斯双臂的失去给了作者怎样的感受他是怎样具体阐释这种感受的
板书: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本部分的内容。
明确:维纳斯双臂的偶然丧失却产生了整体美的艺术效果,给了人们一种整体美的艺术感受。
3具体研习第二部分。
(1)教师范读第二部分
(2)提问:作者对复原维纳斯双臂的方案有什么看法和感受
明确:作者认为这些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由此看出,作者对恢复双臂方案的极端厌恶。
(3)提问:用文中原话谈谈作者产生如上感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可见,失去双臂的维纳斯格外迷人,散发着梦幻般的色彩,而复原双臂的维纳斯却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板书:复原双臂 受到限制 失去“丧失”美感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本部分内容。
明确:作者从反面论述复原双臂后的维纳斯在艺术效果上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其美感远不及“丧失”的美感。
4具体研习第三部分
(1)学生集体朗读第三部分。
(2)提问:假如说维纳斯失掉的不是胳膊而是身体的其他部分,那么她的艺术效果又将会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学生思考后,明确:“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3)提问:为什么只有失去“双臂”,才会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呢
明确:因为“双臂”,确切些说是“手”,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是这些关系的媒介物,或者是这些千变万化交涉的原则性方式。”“反过来,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通俗地讲,失去双手恰好给了人们想象的空间,使人们想象出她以各种多样形式出现的双手所带来的魅力。
板书:必失双臂 生命光彩 才能有梦幻曲
5学生讨论:文章三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
明确:文章第一部分从正面论述失去双臂却能带来整体美的艺术效果。第二部分,从反面论述复原双臂的维纳斯反而不会超越“丧失”的美感。第三部分则用雕塑美学理论来侧面探讨米洛斯的维纳斯必须失去“双臂”才可能存在梦幻曲。除此之外,失去肉体的任何一部分都不可能产生此效果,也就是说并不是随意的缺失都会形成“美”。这样更增强了作者观点提出的坚定性。
6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题
明确:文章通过多方面(正面、反面、侧面)的论述阐明了“米洛斯的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的观点。这意在说明双臂的失去虽然是一种遗憾,但更能给人带来一种真正的艺术魅力——“缺憾”美或“丧失”美。同时,作者的新颖观点也触动开阔了人们对美认识的新视野。
四、结合语境,探讨和欣赏文中意义深刻的语句。
学生质疑,教师激疑,师生共同探讨下列句子含义。(用多媒体投影句子)
明确:结合下文来看,“美术作品命运”是指观赏者留下回味余地和想象空间的艺术表现手法。“某些东西”应指欣赏者对残臂造型的美丽想象,即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如后文所说的“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这句话的含义主要是,由于双臂残缺,反而给人驰骋想象的空间,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玉臂,残缺造成了神秘的气氛,种种虚像绝妙地烘托着这尊雕像。这种“丧失”的美感与创作者是毫无关系的。艺术效果决定美术作品命运,维纳斯神奇的艺术效果提升了这尊雕像的艺术价值,使她超越时空,走向世界,走向永恒,成为不朽的杰作。
2如何理解“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这句话。
明确:这是一句哲理性的阐释,如果手臂完好无损,无论多么美妙,也只是一种特定的形态,是受到它自身造型限制的“特殊”。手臂残缺,则能唤起人们无穷的想象,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玉臂,那是不定型的“普遍”和“完整”。维纳斯丧失双臂,在艺术效果上,是一种质的飞跃。
3如何理解“人们只要一度被这种神秘气氛所迷,必将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雕像上。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一句话。
明确:这句话的`含义是,双臂残缺的维纳斯具有“丧失”的美感。迷人的神迷气氛,如果一旦复原,就没有这种美感和气氛了,欣赏价值差远了。
4解读“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持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一句。
明确:作者认为,真正的原形,有手臂的维纳斯,远没有双臂残缺的维纳斯那样富有无比神妙的整体美。从艺术性上说,应该肯定的应是双臂残缺的维纳斯。
5解读“而背负着美术作品命运的米洛斯的维纳斯那失去了的双臂,对这些比喻、赞颂来说,却是一种令人难以相信的讽刺。”一句。
明确:从前文看,人们很着重“手”的作用。而维纳斯却是因双臂的残缺才有了非凡的艺术效果。这样看来似乎可以说是对上述观念的嘲讽。
五、拓展
1老子认为“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物之象”“大象无形”。这些哲学性的语言指一个“有”“无”相生的道理。试从本文来说说这个道理。
学生讨论后,明确:维纳斯双臂的残缺可以说是“无”,但“无”又相当于“有”,因为她“有”无数双秀美的玉臂。作家清冈卓行深深懂得这个道理,以他独有的艺术敏感眼光越过艺术的“实有”外在形式,窥见到艺术最深奥的特殊规律;“从虚无中见出丰盈,见出无限生机,无限神秘和无限的美。”
2中国的艺术家很早就懂得虚实相生的美学原理,并以此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请同学们想一想,试举几例。
明确: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涉及内容很广,学生能举出一两个例子即可。如画家在画“深山藏古寺”时,画面上不出现古寺而只见和尚担水沿山道而进的情景;画家在画“踏花归来马蹄香”时,画面上不出现一朵花,而只画马蹄的周围跟了许多蜜蜂;齐白石的一幅画上,画一根枯枝攀出,站立一只鸟,别无所有,却能让人感到环绕这只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的神境。
六、课文总结
清冈卓行以其敏锐的眼光重新审视了历来为人称颂但又难以从正面述尽其美的维纳斯,阐述了很多新颖的观点。可以说这篇文章真正从艺术的角度诠释了米洛斯的维纳斯何以有“断臂美神”“美的缺憾”“残缺美”等神秘的雅称。同时,文章也启发和激励我们对艺术的热爱,不断提高我们的审美素养。
七、布置作业
假如你去买维纳斯石膏像,商店有两种:一种是双臂残缺的,一种是双臂完好的。你准备买哪一种,为什么试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残缺”与“完美”的认识。
板书设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