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景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虽然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我看》的感情基调是欢快激昂的。《我看》这首诗描绘了春天里的风草鸟天空流云等美景,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命的敬畏,对万物的期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忧郁的。很多词语都充满着忧郁的思绪;在悲哀的国土的写实性的描绘中,渗透了作者忧郁的主观情感。
沁园春雪的感情基调主要是通过比高;多娇;竞折腰;惜;稍;俱往矣;数;还看这些词语或形式表现出来的。
“江山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一句承上启下,表明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
全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翻译: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扩展资料:
《沁园春·雪》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虽属旧体却给读者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
可以用春暖花开,或者碧海蓝天,春光无限等等这些词来形容吧,
嗯,主要还是用形容词吧,还有就是排比句,或者文言文也可以。
再或者呢?散文也不错,嗯,我还是觉得散文描写风景是最唯美,最舒服的啦。
1、感情基调是作品中主要的音调,一般用它开始或结束。感情色彩的呈示是一个比较复杂和综合的过程,跟旋律线条,节奏,和声色彩,演奏法等等均有关联。您提到的”增加的升或降的半音“实际上是在说广义上的变化音。变化音的出现有增强半音化倾向、改变和声色彩的作用,是一种突出或改变感情色彩的常见手法。
2、咏物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咏物诗,看似是写物,实际上上往往寄托诗人的情怀与思想。也可以说是诗人托物言志的诗歌,诗人通过寄予在所咏之物中的主观认识来体现人文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咏物诗中的物往往代表着诗人自我形象或者境况。宋代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在这一方面可以说是杰出的代表。
3、播音基调,是指播音时稿件总的感情色彩和分量。对语气的感情色彩、分量的分析和把握不是仅仅停留在备稿的阶段,也不是在感受的积累和酝酿阶段,而是蓄势待发,要通过声音形式表达出来。因此,怎样体现感情色彩和分量是确定了色彩、分量之后更重要的工作,这就势必要谈到语气的声音形式问题。语气的声音形式必须在语流中来讨论。这就涉及语势的概念。简言之,语势就是有声语言的发展趋势或走向。
《乡愁》感情基调是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词语表现出来的,诗中通过“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几个时序语贯串全诗,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
原文: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是余光中诗集《白玉苦瓜》中的一首,和《民歌》、《乡愁四韵》、《罗二娃子》等,同是余光中以民歌风抒发乡愁的经典之作。余光中被称为“以乡愁之诗撼动亿万华裔”的诗人,“乡愁”是其众多诗作中念念不忘的主题。《乡愁》对一个抽象的、很难作出描绘却被大量描绘所覆盖的主题作出了新的诠释。在意象上,选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生活中常见的物象,赋予其丰富的内涵,使原本不相干的四个物象,在乡愁这一特定情感的维系之下,反复咏叹。内容上,按时间顺序,从“幼子恋母”到“青年相思”,到成年后的“生死之隔”,再到对祖国大陆的感情,不断发展的情感,逐渐上升,凝聚了诗人自幼及老的整个人生历程中的沧桑体验。不同阶段的乡愁,凝聚两端的分别是:我——母亲;我——新娘;我(生)——母亲(死);我(游子)——大陆(祖国)。乡愁的对象,由具体的“乡”,到抽象的民族的“乡”,从地域之乡,到历史之乡和文化之乡。使“乡愁”逐渐沉淀出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