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交往利益重于感情辩论赛

与人交往利益重于感情辩论赛,第1张

正方,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应更注重利益

反方,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应更注重情感

我方是正方

对于辩题的理解 :扣住现在社会,现代社会,业缘关系逐渐取代血缘和地缘性,但是人际交往凭着情感走后门仍然是很普遍的现象。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特点互利性,开阔性,变动性和高效性。互利性是指交往各方,在交往中均可以得到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收益和心理需要的满足。高效性,现代人际关系突出的特点是讲究效率。在信息化的社会里,人际交往注重效率、珍陪时问,讨论问题开门见山,直接进入主题,去掉繁琐的礼节,使人际关系变得简约。 关于这一点好像很好说,但是太多,我的思维也变得很混乱。

再是对利益与情感的理解。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追求利益是人类活动的根本目的。”

问题:里关于利益的解释很多,很哲学,看不懂 ,上面说 利益就是对人们未来有好处的事物。但是很宽泛。我询问过我们思修课的老师,他说,去找马克思毛泽东这些人的利益论,太多了又看不懂。我们现在还停留在对概念的讨论上,无法确立下一个好的 利益的概念 和情感的概念。

同时不知道 比较的标尺是什么?什么论点也不清楚。

人际交往中更注重利益、情感的行为表现是什么,有什么样的效果和作用?在哪些方面可以表现“更注重利益”?

这是我们院的一场小班辩论赛,星期六就要比赛了,第一次参加辩论赛,我们四个人都很茫然,每次讨论很模糊,没有效果没有结果。时间逼近,比较着急,以上我提了很多问题,希望大家尽量帮帮我,帮我理清下逻辑思维。谢谢大家了。

http://wwwbianluncom/bl/thread-81499-1-1html

此书中所强调的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概念,它 只能允许思考者在同一时间内只做一件事情 。思考者要学会将 逻辑与情感、创造与信息 等区分开来。这一概念就是六顶思考帽的方法。戴上任一顶帽子都代表着一种 特定类型的思考方式 。本书分别描述了每一种思考方式的性质和作用。

六顶思考帽将使得我们指导自己的思考如同指挥一个乐队一般,我们可以唤起自己想要的。同样在任何会议上,六顶思考帽都有助于 使人们脱离思维的俗套而对事物产生新的看法 。

六顶思考帽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们非常 便于思考。

蓝帽是控制之帽。 蓝帽思考者负责整理思考本身 ,蓝帽思考考察的也是 探索主题所需的思考本身。

蓝帽思考者就像是乐队指挥,他授意大家使用其他思考帽。

蓝帽思考者负责定义思考所指向的主题、确定焦点、定义麻烦所在,以及为问题塑形。蓝帽思考负责确定需要执行的思考任务。

蓝帽思考负责小结、综述和总结。 这些既可以在思考过程中不定期地进行,也可以在思考结束时进行。

蓝帽思考负责监督思考,确保人们遵守游戏规则。蓝帽思考负责终止争论,坚持思考的制图模式。蓝帽思考是执行纪律的思考。

蓝帽思考可在会议中偶尔插话,要求与会者戴上某一顶思考帽,也可以用于确定思考过程的严格程序,就像舞蹈动作严格按照编舞者的事先编排那样进行。

即使当特定的蓝帽思考任务被指定给某一个人时,在座的其他人仍然可以随时插入蓝帽评价或建议。

想象有一台按要求提供事实数据的电脑。 电脑是客观中立的,不会提供解读或成见。 戴上白色思考帽的思考者就应该模仿电脑的行为。

信息需求者应该提出焦点问题, 才能获得信息或填补信息空白。

实际上,信息是一种两层结构体系。 第一层包括已经核实或证实的事实 —— 一级事实。 第二层包括据信为真但尚未充分核实的事实 —— 二级事实。

概率范围从“始终如此”到“绝非如此”不等,其间是一些有用的层次,诸如“大体上”、“有时”和“偶尔”。这类信息都可以成为白帽思考的输出项,条件是必须使用适当的“设定框架”来表明其概率。

白帽思考是一种纪律,提供思考的方向。思考者力图更加中立客观地呈现信息。你可能会被要求戴上白色思考帽,也可以请别人戴上白色思考帽。你还可以选择戴上或摘下白色思考帽。

白色(无色)本身就象征着中立。

戴上红色思考帽,思考者可以直言不讳地说:“这就是我对此事的感觉。”

红帽让情绪和情感变得合理, 成为思考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帽使情感大白于天下,从而成为思考地图的一部分,同时也成为最终在地图上选择路线的价值体系的一部分。

红帽让思考者有了一种方便的办法,可以在 情感模式和非情感模式之间自由切换 ,没有这样一种机制,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红帽让思考者可以通过询问他人的红帽意见来知晓他人的感觉。

当思考者使用红帽时,他们绝不应该试图为自己的情感辩解,或为其提供符合逻辑的理由。

红帽包括两大类情感。 一类是普通情感 ,如恐惧和厌恶,也有更微妙的情感,如怀疑。 另一类是复杂的判断 ,它们被归于诸如预感、直觉、感觉、品味、审美情趣等情感类型,以及其他不那么容易解释的情感类型。如果某个意见中包含大量这类情感,它也适用于红帽思考。

黄帽思考是积极而有建设性的, **象征着阳光、光明和乐观。

黄帽思考与积极评估有关,就像黑帽思考进行的是消极评估。

黄帽思考覆盖一个积极的范围,从一端的逻辑和事实到另一端的梦想、愿景和希望。

黄帽思考探索价值和利益,继而努力发现逻辑证据来支持这种价值和收益。黄帽思考力图提出有根据的乐观主义方案,但并不局限于此——其他类型的乐观主义方案也属于**思考帽的范围。

黄帽思考是一种有建设性和启发性的思考方式。黄帽思考可以产生具体的方案和建议,它与操作技能和付诸实现的行动力有关。有效性是黄帽建设性思考力求达到的目标。

黄帽思考可能是前瞻性的, 力求寻找机会,也允许愿景和梦想的存在。

黄帽思考与单纯积极的陶醉感(红帽)无关,与新创意(绿帽)也不直接相关。

黑帽思考事关谨慎。在某个阶段, 我们需要考虑某个提议的风险、危险、障碍、潜在的问题以及缺点。 一定要在行动之前对需要谨慎的方面做出全面考察,否则继续进行将是非常愚蠢的行为。黑帽就是关于小心行事的。黑帽寻求的是避免危险和困难,为我们 指出哪些事项的不足或有害之处 ,需要关注。黑帽将我们的注意力吸引到那些需要关注的事项中。

黑帽可以用作评估的一部分:是否需要执行这一提议?

黑帽可以用于设计过程:需要克服的弱点有哪些?

黑帽试图列出未来的风险和潜在问题:如果实施了这一提议,什么地方可能会出错?

黑帽与“符合”密切相关。这一提议是否符合过去的经验?这一提议是否符合我们的政策和战略?这一提议是否符合我们的伦理和价值观?这一提议是否符合我们的资源供给?这一提议是否符合已知的事实及他人的经验?

头戴黑色思考帽时,我们直接关注“谨慎”的方面。这是生存、成功和文明的基础。

绿色思考帽是为创造性思考而设计的,头戴绿色思考帽的人将 使用创造性思考 的用语。周围的人们必须将其思考结果视为创造性结果,思考者和倾听者最好同时戴上绿色思考帽。

绿色象征着丰饶、生长和种子的价值。

寻找备选方案是绿帽思考的基本方面。 我们有 必要超越已知、浅显、满足。

绿帽思考者利用创意暂停来考察, 在任何一个节点上是否有可能还有其他备选方案。这种停顿不需要理由。

在绿帽思考中,行动用语替代了判断用语。思考者力图从一个创意展望未来,看看能否得到一个新创意。

激发是绿帽思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用“破”这个词来表示。激发是为了帮助我们摆脱通常的思考模式。产生激发的方法有很多,随机词语就是其一。

水平思考是一套态度、用语和技巧(包括行动、刺激和“破”),简化了自行组织的非对称固有行为方式系统。它可以用于产生新的概念和新的视角。

你好,尊敬的朋友。

在这个现实和物质社会里,在友情,爱情,亲情里,吵架很正常。是一种在性格,脾气,日常生活习惯上的一种磨合。

要是能磨合好,那感情自然会增进,密切,有默契感。要是磨合不好,会增加矛盾。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很高兴为你解答。采纳一下吧,谢谢了。

每个人都知道爱的感情是一种特殊的、能解决一切生命矛盾的东西,它能把人的生命所追求的那种完全的幸福给予人。“但这种感情只是偶尔产生,持续的时间也不长,结果还常常是更大的痛苦。”不理解生命的人这样说。

对这种人来说,爱不是生命的惟一合理的表现,而只是生活中无数各种各样的偶然现象中的一种,只是人在自己的生活中会产生的无数各种各样的感情中的一种:人在出风头的时候会有某种感情,在迷恋科学和艺术的时候会有某种感情,在追求职位和荣誉、或是想获得某种东西的时候会有某种感情,在爱某个人的时候也会有某种感情。爱的情感对不理解生命的人来说不是人的生命的本质,而只是一种偶然的感情,它就像人在自己的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其他感情一样。甚至能够常常读到和听到这样的理论:爱是一种不正常的、会破坏生活正常秩序的感情,一种给人带来痛苦的感情,就像太阳升起的时候猫头鹰所体验到的那种感情。

不错,这种人是感觉到了在爱的情感中有了某种特殊的、比其他的情感中的东西更重要的东西。但这种人因为不理解生命所以就不能理解爱,爱对他们来说,与其他的感情一样使人感到痛苦和虚幻。

对把生命只看成是动物性生存的人来说,爱常常是这样一种感情:为了自己孩子的幸福,一个母亲把另一个母亲的奶夺过来,而后者也有一个饥饿的孩子,前者却为奶妈的哺乳能否成功而不安和痛苦;为了使自己的孩子过得富足,一个父亲为如何从饥饿的人们手中夺走最后一块面包而伤透脑筋。那是这样一种感情,由于这种感情,爱着一个女人的男人感到痛苦,他敢使她痛苦,他引诱她,或者由于妒忌而杀死自己和她;那是这样一种感情,由于这种感情,甚至常常发生男人强暴女人的事;那是这样一种感情,由于这种感情,同伴中的一个为了坚持自己的某种东西而去伤害另一个;那是这样一种感情,由于这种感情,人为了自己迷恋的事情而折磨自己,也因为这种感情而使周围爱他的人痛苦和烦恼;那是这样一种感情,由于这种感情,人们不能忍受自己心爱的祖国被凌辱,因而导致亲人和敌人或伤或死,躺倒在战场上。

实际上,人们爱自己的女儿、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妻子、自己的孩子、自己的祖国、超过爱别人的孩子、妻子、朋友和祖国,他们就把这种感情称之为爱。

一般地说,爱就意味着善良的行为。我们总是这样来理解爱的,也不能作别的理解。我爱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妻子、自己的祖国,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妻子和祖国比别人的孩子、妻子和祖国获得更多的幸福。而另一方面,一个人为了他所爱的人中的一个做出的爱的行为,不仅会妨碍他对其他人的行为,而且常常会毁灭其他的人。

于是问题就来了——为了什么样的爱而行动?怎么行动?为了什么样的爱就可以牺牲另一种爱?对谁应该爱得多一些?对谁的善良行为应该多一些?妻子还是孩子?妻子孩子还是朋友?怎样才能在为祖国服务的同时而不破坏对妻子、孩子和朋友的爱?最后,怎样才能解决下面这些问题:为了为别人服务,我能牺牲多少我的个体的属性和需求?为了爱别人和为其他人服务,我还能对自己关心多少?所有这些问题对不想弄清楚他们称之为爱的东西是什么的人来说是很简单的;但是这些问题其实并不简单,它们还完全没有解决。

如果人是我们想象中的神,那他才可以只爱他选中的一部分人,才可以认为偏重一部分人也可以算真正的爱。但人不是神,而且一直处在人与人彼此对立,彼此都想把对方吞下去(在直接的意义和引申的意义上)的生存环境中。一个理性的人应该了解和看到这一点。他应该了解,一个人获得任何肉体的幸福都只会毁灭另一个人。

无论宗教的迷信和科学的迷信怎样要人相信,在未来的黄金时代,人人都将生活得很富足,但理性的人却看到和知道,他在时空上有限的生存就是一场斗争,所有的人对每一个人的斗争,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斗争,每个人对所有人的斗争。

在那种拥挤状态中,在那种为了动物性的利益而进行的斗争中,人不可能像不理解生命的人所想象的那样,爱他所选择的人。即使他只爱他所选择的人,他也不可能只爱一个人。每个人都爱母亲、妻子、孩子、朋友、祖国,甚至爱所有的人。爱不只是一个词,爱是一种要带给别人幸福的行动。这种行动并不遵循某种确定的次序,不是先有烈的爱的要求,然后再有次强烈的爱的要求等等。爱的要求常常是没有次序的、一起出现的。譬如现在有一个我有一点爱的饥饿的老人来向我讨饭,而我手上拿的正是我心爱的孩子们的晚饭,我该怎样权衡这两种要求呢?是满足眼前的不太强烈的爱的要求呢,还是满足未来的更强烈的爱的要求呢?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该为谁服务?服务到什么程度?为别人呢还是为祖国?为祖国呢还是为自己的朋友?为自己的朋友呢还是为自己的妻子?为自己的妻子呢还是为自己的父亲?为自己的父亲呢还是为自己的孩子?为自己的孩子呢还是为自己?

要知道所有这些爱的需求都是交织在一起的,满足了一些人的需求就可能满足不了另一些人的需求。假定有一个挨冻的孩子没衣服穿,有人向我要我的孩子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可能要穿的衣服给那个孩子,我就有可能为了我的孩子未来的需求而拒绝给他。

在处理你与你所为之服务的祖国,以及我与其他人的关系时也是这样。如果一个人能为了的未来的爱的需要而拒绝眼前的最小的爱的需要,那么这样的人,即使他竭尽全力想做到,他也没有能力权衡他能在多大程度上为了将来的需要而拒绝眼前的需要,因此他就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他就总是在选择那些对他来说是愉快的爱的表现,也就是说,他实际上不是为了爱,而是为了自己在行动。如果一个人决定为了别人的、将来的更大的爱的需要而节制眼前的最小的爱的需要,那他或者是在欺骗自己,或者是在欺骗别人,他除了爱自己以外永远也不会爱别人。

未来的爱是不存在的。爱只能是一种现实的行为。不肯为了现实的东西而付出爱的人就没有爱。

没有真正的生命的人的生命概念也是这样。如果人只有动物性而没有理性,像动物一样生活着,那么,他们是不会议论生命的,他们的动物性的生活就是合理的,幸福的。爱也是这样:如果人是没有理性的动物,那么它们也会爱它们所喜欢的东西,它们的崽子,它们的族群,它们不知道它们是在爱,它们也不知道其他的狼也爱它们的崽子,其他的野兽也爱它们的兽群,它们的这种爱就是它们在其所具有的意识水平上所可能有的爱和生命。

如果人运用自己的理性为这种他们称之为爱的动物性的、非善良的感情辩护,去增强这种感情,就会使它扭曲变形,以至使这种感情不仅不再是善的,而且会把人变成最恶最可怕的动物。那就像福音书中所说的:“你里头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

不理解生命的人把这称之为爱,其实这只是对自己个体的幸福比对别的个体的幸福更偏重而已。当那些不理解生命的人说,他爱自己的妻子、孩子或朋友的时候,其实他说的只是他的妻子、孩子和朋友在他的生活中的存在增加了他的个体生命的幸福。

这种偏重之于爱的关系,就像生存之于生命的关系一样。正如不理解生命的人把生存称之为生命。 这种感情,不能把它们称之为爱。因为它们缺乏爱的主要标志——以幸福为目的和结果的行动。

这种偏重所显示出的热情只是表现了动物性的能量而已。对某种东西的偏爱不是真正的爱,它不能使人行善,甚至还可能使人行恶。那种被人赞美的对女人、对孩子、对朋友的爱(我们不谈对科学艺术和对祖国的爱,那是另外一回事),实际上是对动物性生活的某些条件的偏重,它们会给世界带来极大的恶。

奇葩说并不是停播,而是奇葩说第七季于2021年3月6日收官,截止到2021年11月2日,第八季还没有出来。

《奇葩说第七季》是由爱奇艺出品,米未制作的一档说话达人秀节目,由蔡康永、薛兆丰、马东、刘擎、李诞担任导师,共二十二期。节目基于辩论的形式,以风趣幽默的语言,综艺化呈现思辨。

节目于2020年12月24日起每周四、周六晚20:00在爱奇艺播出,2021年2月11日起调档至中午12:00,于2021年3月6日收官,傅首尔获得奇葩之王BBKing。

节目特色

节目中出现的辩题都是从节目组长期积累下来的题库中挑选出来的。在这一季节目里,节目组挑选辩题的标准更加注意联结当下,优先选择一些“只能在2020年讨论”的题目;《奇葩说第七季》新增的“一派胡言”环节也是十分有趣,将各种网上常见的怼人言论反怼回去。虽说是“一派胡言”,却是句句见真知。

《柏拉图对话集》读书札记(二) 申辩篇

  ——我行我素,虽百死而不怠

  之前读到的《欧悌甫戎篇》是一篇边走边谈的对话,也是典型的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发生在苏格拉底被人簇拥着走向审判厅的路上。而这篇《申辩篇》写的则是苏格拉底在审判庭上侃侃而谈,为自己“辩护”。我们知道,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以“不敬神明,妄自崇拜新神,有伤风化,教唆青年”的罪名被悲剧诗人米列托斯、工商业主安涅托斯和修辞家吕康合伙指控,告上了法庭。

  苏格拉底审判时遭到的一个指责是他引诱并败坏了雅典的青年。这就必须要提及柏拉图的叔父,著名的三十僭主中的克里底亚和叛国者阿尔西比亚德。

  克里底亚(Kritias)在雅典被斯巴达和波斯联军占领后,迎合占领军,出力废除明珠民主政体,建立了以他为首的“三十僭主”政权。后来,延续八个月的“三十僭主暴政”垮台,克里底亚在雅典公民的暴动中被杀。

  阿尔西比亚德(Alcibiades)是有名的美男子,著名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早先在希腊战争在红建立功勋,从而跻身军界。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他也屡建奇功。但后来由于远征西西里失利,遭到“破坏赫尔墨斯神像”的指控,出逃埃巴达,并执掌了斯巴达军权,围攻雅典城。后来,阿尔西比亚德又遭到斯巴达的猜忌,怀疑他诱奸了斯巴达的王后,于是转而逃亡波斯、色雷斯等地,数年后死于当地的兵变。

  两人的危险行径都几乎使雅典遭受了灭亡,而他们,都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这变不难理解了。后来的亚里士多德也曾有过这类似这样的命运。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突然病亡,年仅33岁,希腊人揭竿而起,将某头指向了亚历山大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当然,亚里士多德和苏格拉底不同,他选择逃亡,但到了加尔西斯后的第二年就因胃病发作与世长辞。

  我还想说及在今天看来十分令人沮丧的古希腊历史上的喜剧,这一大众流俗的产物,低级取乐的闹剧。当然是《云》,阿里斯托芬的四幕喜剧,创作于前423年。

  《云》把苏格拉底描述成一个滑稽可笑的丑八怪,亵渎神灵的无神论者,能够腾云驾雾,口吐无稽狂言,说些从来没听到过也一点都不知道的奇事。滥用学生信任,引导他们在琐碎的细节上争执不休。

  这当然成为审判时反苏格拉底派坚持的证据。然而,《云》只是借苏格拉底的形象嘲弄当时流行的智者派,但却造成了误伤苏格拉底的事实。阿里斯托芬一直是苏格拉底的朋友,对苏格拉底并无恶意,只是借苏格拉底的名气作为喜剧的笑料,苏格拉底也经常捧场。

  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的时候,慑于压力,阿里斯托芬不敢出头说明事实。

  “雅典公民们,这些事情跟我完全不相关。”

  

  我们依然可以想象当时的情形:苏格拉底到达审判庭后,暴风骤雨般的审判即刻展开了。米列托斯先是控告苏格拉底是一个聪明而危险的鼓动者,败坏了城邦的传统和威严,要大家“必须小心提防,不要上苏格拉底的当,因为他能说会道”。当时,苏格拉底的智慧已经在雅典有了名气,这必然招致那些心胸狭隘的人的嫉妒和怨恨,而那些所谓的城邦卫道士也十分注意苏格拉底的一举一动,因为他曾公开批驳民主制的不合理和偏见。在这样的情况下,米列托斯的指控显然将公众的情绪调动了起来。

  苏格拉底完全蔑视他们,反讽到“听了原告的控诉,雅典公民们,你们心里怎么想,我不知道;至于我,我感到简直认不得我自己了。他们说得真是天花乱坠,可是就是没有一个字是真话。”

  “现在我要为自己辩护,尽快地清除掉你们心里很久以来所获的的偏见。”至于成败,苏格拉底说“要听神灵的意旨。”

  苏格拉底当然将重点放在说明自己并不是像阿里斯托芬喜剧里描写的那样,“其实这些事情没有一件是真的。如果你们还听到人家说我教人,说我谋取钱财,那也不是实情。”

  那么,苏格拉底得到的非难是怎么来的?“请听我说,我的话也许有人觉得是开玩笑,其实不然,我要把实情给你们和盘托出。雅典公民们,实际情况是我仅仅由于某种智慧而招来了这种名声。”

  “至于我的智慧是不是智慧,是哪种智慧,我要向你们推举德而斐的神道作证。我想你们都认得凯瑞奉,他是我从小的朋友,也是你们多数人的朋友,和你们一同流放,一同回来的。你们知道凯瑞奉的为人,是行事果断不遗余力的。有一次他到德尔斐向神道求签,大胆地提出了智慧问题。公民们,请不要打断我的话。他问的是有没有人比我智慧。解签的毕体亚女巫答到:没有更智慧的了。”

  苏格拉底一直坚持自己是无知的,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惶恐,便下决心想找出一位比自己更有智慧的人。于是,他走访了很多自称有智慧的人,包括政界人物、诗人(悲剧诗人、狂歌诗人)、手艺人和小青年(富家子弟)等,但最终发现他们虽然声称自己拥有智慧,却一无所知。于是,苏格拉底得出结论说:“看来,我在这一点上要比他们智慧,这就是以不知为不知。”

  苏格拉底的申辩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以上可以视为第一部分:是苏格拉底对很长时间以来对他的诬陷和误解做出的辩护。紧接着,他对“那位自命为好人和爱国人士的米列托斯,以及随同他上诉的两个人”做出辩驳。

  “由于他们是另一批诬陷者,所以我们要再一次聆听他们发誓上告的污蔑之词。他们的状子大致如下:苏格拉底作恶多端,因为他毒害青年,不信本邦崇敬的神灵,令奉新的灵机。”

  对此,苏格拉底说:“他们说我作恶多端,因为我毒害青年。可是,雅典公民们,我要说米列托斯作恶多端,因为他拿正经事开玩笑,轻易拉人打官司,对自己根本不关心的事情冒充热心,假装关怀。事实就是这样,我要努力给你们说清楚。”

  之前,我们已经知道,是米列托斯、安涅托斯及吕康将苏格拉底合伙告上法庭。苏格拉底说:“米列托斯为诗人出气,安涅托斯为工匠和政客报仇,吕康为演说家翻案。”

  需要说明的是,米列托斯和吕康不过是两个不知名的角色,只有安涅托斯才是背后真正的操纵者。那么,为什么安涅托斯要将年迈的苏格拉底告上法庭呢?这跟克里底亚不无关系。如前所说,这位苏格拉底的学生建立了“三十僭主”暴政,在此期间,安涅托斯遭遇流放,等回来时这位大工商业主的资产大半被没收。安涅托斯自然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克里底亚在雅典公民暴动中被杀,这帐自然就被记在了苏格拉底的头上。

  在这里,苏格拉底使用自己擅长的精神助产术,驳斥了强加载他身上的全部控诉。指出,他没有不信本邦崇敬的神灵,令奉新的灵机;相反,他帮助雅典人认清了他们的良心。他不但没有毒害青年,相反,是通过教育帮助他们成为对城邦有用的人。“你们都知道是神灵命令我这样做的。”“我相信这个城邦里发生的最大的好事无过于我执行神的命令了。”“雅典公民们,你们把我释放也好,不放也好,无论如何,我是不会改变我的行径的:我行我素,虽百死而不怠。”

  苏格拉底自比牛虻,附在危机中的雅典城邦身上,帮助城邦积极振作起来。“我这样一个人是神灵赐给城邦的。”

  根深蒂固的成见显然压过了苏格拉底的申辩并将审判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审判开始进行审议程序,结果判决苏格拉底有罪。“你们的决定在我的意料之中。使我大为吃惊的倒是所投票说,因为我没有料到多说票竟如此微弱。现在看来,只要有30票改投,我就当庭开释了。”说完这些后,苏格拉底按照惯例考虑如何向法庭提出惩罚要求。

  “雅典公民们,对这样一个人最适合的是让他在国宾馆用餐。”

  这无疑是一次严重的挑衅和嘲讽,也是苏格拉底最后一次对庸俗的城邦市民的顶撞。他的话激起了公民的愤慨,所以他不得不提出一项对他全部罪行的罚款。苏格拉底说:“我也许可以缴纳一两银子。”

  整个场面已经被苏格拉底激奋的话语弄得完全不可收拾了。苏格拉底的申辩光荣地把自己引向死亡。法官和审判团的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在蓄意侮辱,于是以多于先前180票的数字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苏格拉底平静地接受了这一事实。本来,他可以行使最基本的权利,带老婆、孩子来,哭哭啼啼,博取同情,但他不会这样做。

  “雅典公民们,只费了那么一点时间,你们就赢得了千古骂名。”

  申辩的最后,苏格拉底展望了他眼中死亡的美好前景,“对于一个好人,无论是生是死,都不会遭到苦难。神是不会忘记他们的。神的旨意永远保佑着。”

  “我去死,你们去活。”

读书笔记----休谟《人性论》 写在前面的话,这篇读书笔记有点流水账之嫌,但是确是我对《人性论》的一个基本理解。遗憾之处在于对于知性一卷,因时间关系阅读并不完全,特别是概然推断一章,日后再补上。

休谟于18岁开始构思,25岁完成了人性论初稿。这本书就我目前的认知水平来看仍显得步履维艰,而且我可以断言,没有人可以完全理解这本书。并不是说其推理的深奥难懂,而在于充斥其中的太多情感体验和实验证据,都有很深刻的个人体验。在此,我坚信已经在阅读过程中摒弃了我所受教育中将其定性为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者的先入之见,也没有将自己作为其深度的信仰者,但是自己仍然为其精妙的推理所倾倒。

休谟将人性分为三个部分来论述:知性、情感和道德学(至于这个分类原则的标准何在,昨晚我舍友问到这个问题,我无言以对,今日看重新看书,休谟提到“知性和情感这两篇是单独构成一系列完整的推理连锁的;我欣然利用这种自然的划分来试一试一般读者的趣味”见原书第一、二卷前面的通告)。休谟的人性论是建立在精神科学的研究方法基础之上的,因此他首先是从分解人性组成部分开始----这也是本书难读之处,中国论述人性大多直接提出观点,然后寻找论据,而缺少系统分析,因此很多学者认为中国至今没有自己的人性论而仅仅拥有人性观(中国人的研究思维模式大多是从现象中寻找经验概括,后产生理论,再用理论来解释现象;西方人的思维大多从理论出发提出假设,然后通过观察现象来检验理论),而休谟也没有具体的给出人性的确切定义。知性成为休谟考察的起点。

一、知性

因为时间与精力的关系,对于知性部分的阅读并不完全,也因为我所要研读的主要部分在于情感和道德学,所以对于第一卷的主要精力集中在了观念的起源于时间与空间观念上。

知觉(perceptuns)是第一个概念,其中包括印象(impressions)和观念(idea)。这两个概念贯穿于整个人性论始终,并且人性中的其他概念都基于此。印象:初次出现于灵魂中我们的一切感觉、情感和情绪;观念:我们的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和推理中的微弱的意向。印象和观念都可以分为简单与复合,“一切简单观念和印象都是互相类似的;而复合观念和印象既然由简单观念和印象形成,我们就可以概括的断言,这两类知觉是精确的相应的----我们的全部简单观念在初出现时都是来自简单印象,这种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相应,而且为简单观念所精确的复现”(p15)。

在印象中,又可以分为感觉(sensation)印象和反省(reflection)印象,前者由我们所不知的原因开始产生于心中,后者大部分由我们的观念得来,即由我们反思而得来。是我们对外界可感知的性质(p403)。“反省印象只是在它们相应的观念之前产生,但却出现在感觉印象之后,而且是由感觉印象得来得(p19)”。

观念则可分为记忆(memory)观念和想象(imagination)观念,前者复现于一个印象和一个观念之间,后者复现时完全失去活泼性,成为一个纯粹的观念。想象,这个概念在下面的情感篇里也将占据很重要的位置,通过想象我们的“同情”才能够产生,因而出现骄傲、谦卑等情感。“记忆的主要作用不在于保存简单的观念,而在于保存它们的次序和位置;想象可以自由的移置和该变它的观念(p20)”观念是我们对物质的广袤和填充性(p403)。因此,观念之间的推移可以有三种方式:类似、时空接近和因果关系。其中因果关系被休谟看作是我们进行逻辑思维,以及情感推移的最基本的方式,是进行推断的唯一可能。

构成我们思想和推理的共同题材一般是产生于我们简单观念之间的某种结合原则的那些复合观念,复合观念有三种表现方式:关系(relation)、样态、实体(substance)。

关系,把两个观念在想象中联系起来,并且比较之,即是这两个关系只是在任意的想象中结合起来的。休谟将所有的关系分为7大类:类似关系(resemblance)、同一关系(identity)、空间和时间关系、数量和数目的比较关系、轻重关系、相反关系(contrariety)、相对关系(自然的关系)。这些关系中,由观念所完全决定的关系有类似关系、相反关系、轻重关系(性质的程度)、数量或数的比例;不由观念所决定的关系有同一关系、时空中间的位置、因果关系。

所谓实体,只是一些特殊性质的集合体的观念。样态则是由一些分散在不同主体中的简单观念所构成,它们所表象的性质不是被接近关系和因果关系所结合的,即是接合在一起,也不能被认为是复合观念的基础。(概念的)变与不变是区分样态与实体观念的标准。

休谟所提到的空间观念是广袤,我们的观念是广袤的最小部分的妥当表象,因为我们的最小观念限制了我们对空间的再分割,而广袤的无限性表现在于无限的扩张性,并非可分割的无限性(从巴别塔的启示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我们追求无限的扩张时,注定会回到原点)。休谟进一步指出,两个物体间的距离概念,即广袤,是由我们的视觉得来的感觉,或是由这些感觉产生的某种内在印象。空间的基本单位是数学点。时间具有连续性,两部分之间不可再分,时间的基本单位是刹那。在空间与时间之中填充着真实的对象或存在。从空间和时间的维度来看,因果关系的必要条件是接近关系,因为必须先确立时间上因先于果,并且二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因果关系才能成立。

以上是对知性部分的理解,对于概然推断的缺失,十分遗憾,但时间有限,留待以后再读。

二、情感

休谟在论述情感的过程中,仍然首先关注到印象,将感觉印象解释为原始印象,由苦、乐等感官印象组成;将反省印象解释为次生印象,由情感和类似情感的情绪组成。情感的对象是自我,例如骄傲(pride)对于自我便产生优越的情感,谦卑(humility)便产生不够优越的情感。休谟在谈论情感的时候很注重“同情”的作用,并且通过想象而产生我们的其他情感和情感间的推移。

在休谟看来,情感存在于两个观念之间,即“呈现于心灵的第一个观念”(表象着情感的原因)和“自我”观念(表象着情感的对象)。在原因当中又可区分出发生作用的性质和那种性质所寓存的主体(如,美的性质和美的所有者)(p313),骄傲和谦卑是根据自然的原则而产生的,并且每个不同的原因并不是借一个不同的原则适合于其情感的。“骄傲和谦卑的每一个原因,并不是借着一种各别的、原始的性质适合于这些情感,而一定有或多或少的条件是这些情感所共有的,并且是它们的效能所依据的”(p316)。

要探究那些原因中的共同成分,休谟提出了三种对于知性和情感有巨大影响的特性:1观念的联结(当一个观念呈现于想象中时,其他相关观念也就随之进入心灵);2印象的联结(印象间也有和观念一样的联结,与观念的联结不同,只存在类似关系);3以上两种联结关系是十分互相协助、互相促进的,当会合于同一对象上,推移过程更容易完成。以上是休谟对于情感的发生机制的一个描述。紧接着,休谟提出,情感的两个特性:1对象----自我;2苦乐感觉。因此情感的原因也有两种假设的特性:1它们对自我的关系;2它们产生独立于情感之外的痛苦或快乐的倾向。休谟推理出自然对某些印象和观念赋予某种吸引作用,并且一经出现就自然的引起它的相关的印象或观念来。因此,他断言,凡与我们自己关联着的一切愉快的对象都借观念和印象的联结而产生骄傲,而反之则都产生谦卑(p325)。同时他提出了5种限制,即1凡与我们有关而产生苦乐的每样事物,也同样都产生骄傲和谦卑;2愉快的或不愉快的对象,不但要与我们自己有密切关系,而且要为我们所特有,或者至少是我们少数人所共有的;3令人愉快或令人痛苦的对象,必须不但对我们,并且对其他人也都显而易见;4根据这些情感的原因的变化无常,以及这种原因和我们自己联系的时期的短暂得来的;5通则不但在其他一切情感上有极大的影响,就是对骄傲与谦卑也有极大影响。

与骄傲与谦卑不同,爱与恨的对象是我们意识不到他的思想、行为和感觉的某一个起他的人,刺激起爱与恨情感的原因是复合原因,因此这个对象并不是这些情感的原因,并且单独也不足以刺激起这些情感。我们知道想象很容易由远及近,但不容易有近及远(比如,我们的想象可以很容易的由较小的对象转移到较大的对象---妻子、母亲转移到丈夫、父亲,但是反之则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休谟认为爱与恨这类较“远”的情感转移到骄傲与谦卑这类较“近”的情感是比较容易的,反之则困难。通过这种想象,我们可以对我们对于富人的尊视做出解释----同情(一种心理上的分享),这与富人所拥有的所有物和我们希望沾到礼仪的心理,共同构成了其原因。想象和同情是人类感情产生和转移的重要概念。

爱与恨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灵魂中纯粹的情绪,即骄傲与谦卑;其二是爱与恨不自足欲望的产物(有一个努力求达到的目的p404),即慈善与愤怒(通过心灵的原始结构与爱和恨结合)。灵魂的原始性质分为:任何程度的完善性,即尊重;达不到完善的,残缺、拙劣的情感,即恶意(使我们在不受他人侮辱或侵害时,对于他人的苦难或不幸发生一种喜悦)。在考察别人的品质和境况时,我们若是考察它们本来真实的样子,就产生爱和恨;把它们与我们自己的品质和境况相比,则产生谦卑和骄傲。这两种考虑结合起来便产生尊重和鄙视。

在论述完骄傲与谦卑、爱与恨之后,休谟开始阐述意志与直接情感。休谟将直接情感定义为:直接由祸、福、苦、乐所发生的印象。属于这一类的有欲望和厌恶,悲伤和喜悦,希望和恐惧。意志(will)便是苦乐的直接结果。“意志只是指我们自觉地发动自己身体的任何一种新的运动、或自己心灵的任何一个新的知觉时、所感觉到和所意识到得那个内在印象”(p437)。考察意志,便自然的考察到自由(liberty)和必然(necessity)的问题。必然性的要素有恒常的结合和心灵的推断,前者可以根据性别、年龄、政府、生活状况和教育方法来考虑(一致性);后者表示心灵由恒常的结合形成原因和结果的观念,并借这个观念的影响感觉到必然性。“物质的活动应当被认为是必然的活动的例子,并且一切在此方面与物质处于同一地位的东西,都必须被承认是必然的”(p438)。必然性被看作是构成因果关系的一个必要部分。

主导情感往往会吞噬微弱的情感,而习惯则是增加情感的手段。情感和感官对于时空点的报导产生了想象,远隔的效果空间比时间小得多。直接感情与间接感情的作用顺序如下:美的概念产生快乐的情感,从而产生直接感情、意志和欲望的印象;又因美的寓存主体属于自己,因此产生骄傲的间接情感,回归到快乐,成为增强直接感情新的力量。

三、道德学

“理性没有主动力,不能制止或产生任何行为或情感”(p497)。休谟在这本著作中致力于为情感申辩,而将理性对于道德的作用最小化。理性的作用在于发现真伪(p498),真、伪在于对观念的实在关系或实际存在和事实的符合或不符合,而情感、意志和行为是原始的事实或实在,本身圆满自足,并不参照其他的情感、意志或行为,因此是无法断定真、伪的。休谟推断出,道德的区别是由道德感得来的(p510),因而与理性无关,而道德的性质在于内心(动机),以外界行为作为标志。“发生德的感觉只是由于思维一个品格,感觉一种特殊的快乐。正是那种感觉构成了我们的赞美或敬羡”(p511)。但是休谟又将道德的根源与自然联系起来,爱是最根本的动机,称为自然的动机,特别指出动机并非因德的需要而生,而来自某种自然的动机或原则。

在休谟的道德学里,正义与非义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他认为我们的道德感可以分为人为的和自然的两类,正义便是前一种的,是“由于应付人类的环境和需要所采用的人为措施或设计”(p515),对所有物的占有情况成为正义与非义观念发生的条件。“在人们缔结了戒取他人所有物的协议,并且每个人都获得乐所有物的稳定(约束私欲的规则)以后,这时立刻就发生了正义和非义的观念,也发生了财产权、权利和义务的观念”(p531),“正义只是起源于人的自私和有限的慷慨,以及自然为满足人类需要所准备的稀少的供应”(p536)。

正是因为自私,才成就了正义,自私因此是建立正义的原始动机(此动机受到政治家人为措施的促进)。“道德的善恶的感觉就随着正义和非义而发生……这种感觉虽然是由思维他人的行为得来的,可是我们也总是把它甚至于扩展到我们自己的行为上”(p540)。因此对于公益的同情,让人们对正义的德产生道德赞许。正义永远是和对财产权的维护联系在一起的,而财产权必然成立于对象的某种关系(p567)。财产权产生的条件:现实占有(效用不超出社会最初形成时期)、占领、时效(prescription)、添附(accession)、继承(succession)。这些条件的中介便是所有者的“同意”,“除了所有主同意将所有物和财产给予另外一个之外,财物和财产永远应当是稳定的”(p554)。进一步,休谟提出了人类社会和平与稳定的三条基本自然法则:稳定财物占有法则;根据同意转移所有物的法则;履行许诺的法则。因此,休谟在这里指出,如果我们的财产权(正义)依靠的道德依靠于自然(情感和行为),那么我们世界的次序便会因为偏私的道德体系而破坏,所以正义必然是一种人为的措施。区别正义与非义有两个基础,利益和道德。

我们人性中的缺憾让我们通过许诺的方式产生了政府,而政府的出现又使我们产生了忠顺的义务。虽然这种义务最初是建立在许诺的义务之上,但很快就自己扎根,并且有一种不依靠任何契约的原始的约束力和权威。公益感被看作是忠顺的限度,权利基础原则被休谟视为忠顺的对象:长期占有,一脉相传的体系;没有长期占有的政府形式,现实占有便出现了;征服权;继承权;成文法。

正义与非义来自人类的一种契约行为,不属于自然的德和恶。完全自然的,而不依靠于人为措施和设计的德和恶可分为善良的心理性质,产生爱和骄傲;恶劣的心理性质,产生恨和谦卑。同情的性质和力量可以看作是心灵在其感觉和作用方面的例证。同情来源于产生情感、情绪的原因或结果,成为我们对一切人为的德表示尊重的根源(p620),作为人性中一个强有力的原则而产生对美的鉴别力的强大作用,同时也通过同情产生一切人为道德的道德感。所以同情可以看作是一个中介,联结自然和人为的中介。到这里,休谟概括出了自然的德与正义(人为的契约)之间的唯一差别(p621):前者所得来的福利,是由每一个单独的行为发生的,并且是某种自然情感的对象;正义则是针对社会而言,单独的正义行为往往可以是违反公益的,只有人们在一个总的行为体系或制度中的协作才是有利的。

总的来讲,休谟是一位非常严谨的思想家,他在这本书里所提到的在精神科学中采用实验推理的方法是比较繁琐的,这也成为他的语言风格----晦涩。但是我还是不得不佩服他精妙的构思和论证----在阅读那些论证时感觉十分的头痛,因为繁琐,所以略过了很多。虽然我们不一定认同他关于道德起源的看法,当然这也是休谟难题所在----如果道德起源于人的情感,而前提是我们有对道德没有理性的认识时,我们怎么能够证明自己根据情感所作行为就是道德的?我认为这也许只能归结到神学上去,当然这也就有偷懒的嫌疑了。

  爱的要求常常是没有次序的、一起出现的。

  不懂得生命意义的人不可能懂爱

  每个人都知道爱的感情是一种特殊的、能解决一切生命矛盾的东西,它能把人的生命所追求的那种完全的幸福给予人。

  “但这种感情只是偶尔产生,持续的时间也不长,结果还常常是更大的痛苦。”

  不理解生命的人这样说。

  对这种人来说,爱不是生命的惟一合理的表现,而只是生活中无数各种各样的偶然现象中的一种,只是人在自己的生活中会产生的无数各种各样的感情中的一种:人在出风头的时候会有某种感情,在迷恋科学和艺术的时候会有某种感情,在追求职位和荣誉、或是想获得某种东西的时候会有某种感情,在爱某个人的时候也会有某种感情。

  爱的情感对不理解生命的人来说不是人的生命的本质,而只是一种偶然的感情,它就像人在自己的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其他感情一样。

  甚至能够常常读到和听到这样的理论:爱是一种不正常的、会破坏生活正常秩序的感情,一种给人带来痛苦的感情,就像太阳升起的时候猫头鹰所体验到的那种感情。

  不错,这种人是感觉到了在爱的情感中有了某种特殊的、比其他的情感中的东西更重要的东西。

  但这种人因为不理解生命所以就不能理解爱,爱对他们来说,与其他的感情一样使人感到痛苦和虚幻。

  对把生命只看成是动物性生存的人来说,爱常常是这样一种感情:为了自己孩子的幸福,一个母亲把另一个母亲的奶夺过来,而后者也有一个饥饿的孩子,前者却为奶妈的哺乳能否成功而不安和痛苦;

  为了使自己的孩子过得富足,一个父亲为如何从饥饿的人们手中夺走最后一块面包而伤透脑筋。那是这样一种感情,由于这种感情,爱着一个女人的男人感到痛苦,他敢使她痛苦,他引诱她,或者由于妒忌而杀死自己和她;

  那是这样一种感情,由于这种感情,甚至常常发生男人女人的事;那是这样一种感情,由于这种感情,同伴中的一个为了坚持自己的某种东西而去伤害另一个;

  那是这样一种感情,由于这种感情,人为了自己迷恋的事情而折磨自己,也因为这种感情而使周围爱他的人痛苦和烦恼;那是这样一种感情,由于这种感情,人们不能忍受自己心爱的祖国被,因而导致亲人和敌人或伤或死,躺倒在战场上。

  实际上,人们爱自己的女儿、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妻子、自己的孩子、自己的祖国、超过爱别人的孩子、妻子、朋友和祖国,他们就把这种感情称之为爱。

  一般地说,爱就意味着善良的行为。

  我们总是这样来理解爱的,也不能作别的理解。我爱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妻子、自己的祖国,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妻子和祖国比别人的孩子、妻子和祖国获得更多的幸福。

  而另一方面,一个人为了他所爱的人中的一个做出的爱的行为,不仅会妨碍他对其他人的行为,而且常常会毁灭其他的人。

  于是问题就来了——为了什么样的爱而行动?怎么行动?为了什么样的爱就可以牺牲另一种爱?对谁应该爱得多一些?对谁的善良行为应该多一些?妻子还是孩子?妻子孩子还是朋友?

  怎样才能在为祖国服务的同时而不破坏对妻子、孩子和朋友的爱?最后,怎样才能解决下面这些问题:

  为了为别人服务,我能牺牲多少我的个体的属性和需求?为了爱别人和为其他人服务,我还能对自己关心多少?

  所有这些问题对不想弄清楚他们称之为爱的东西是什么的人来说是很简单的;但是这些问题其实并不简单,它们还完全没有解决。

  如果人是我们想象中的神,那他才可以只爱他选中的一部分人,才可以认为偏重一部分人也可以算真正的爱。

  但人不是神,而且一直处在人与人彼此对立,彼此都想把对方吞下去(在直接的意义和引申的意义上)的生存环境中。

  一个理性的人应该了解和看到这一点。他应该了解,一个人获得任何的幸福都只会毁灭另一个人。

  无论宗教的迷信和科学的迷信怎样要人相信,在未来的黄金时代,人人都将生活得很富足,但理性的人却看到和知道,他在时空上有限的生存就是一场斗争,所有的人对每一个人的斗争,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斗争,每个人对所有人的斗争。

  在那种拥挤状态中,在那种为了动物性的利益而进行的斗争中,人不可能像不理解生命的人所想象的那样,爱他所选择的人。

  即使他只爱他所选择的人,他也不可能只爱一个人。每个人都爱母亲、妻子、孩子、朋友、祖国,甚至爱所有的人。爱不只是一个词,爱是一种要带给别人幸福的行动。

  这种行动并不遵循某种确定的次序,不是先有烈的爱的要求,然后再有次强烈的爱的要求等等。爱的要求常常是没有次序的、一起出现的。

  譬如现在有一个我有一点爱的饥饿的老人来向我讨饭,而我手上拿的正是我心爱的孩子们的晚饭,我该怎样权衡这两种要求呢?

  是满足眼前的不太强烈的爱的要求呢,还是满足未来的更强烈的爱的要求呢?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该为谁服务?服务到什么程度?为别人呢还是为祖国?为祖国呢还是为自己的朋友?为自己的朋友呢还是为自己的妻子?为自己的妻子呢还是为自己的父亲?为自己的父亲呢还是为自己的孩子?为自己的孩子呢还是为自己?

  要知道所有这些爱的需求都是交织在一起的,满足了一些人的需求就可能满足不了另一些人的需求。

  假定有一个挨冻的孩子没衣服穿,有人向我要我的孩子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可能要穿的衣服给那个孩子,我就有可能为了我的孩子未来的需求而拒绝给他。

  在处理你与你所为之服务的祖国,以及我与其他人的关系时也是这样。

  如果一个人能为了的未来的爱的需要而拒绝眼前的最小的爱的需要,那么这样的人,即使他竭尽全力想做到,他也没有能力权衡他能在多大程度上为了将来的需要而拒绝眼前的需要,因此他就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他就总是在选择那些对他来说是愉快的爱的表现,也就是说,他实际上不是为了爱,而是为了自己在行动。如果一个人决定为了别人的、将来的更大的爱的需要而节制眼前的最小的爱的需要,那他或者是在欺骗自己,或者是在欺骗别人,他除了爱自己以外永远也不会爱别人。

  未来的爱是不存在的。爱只能是一种现实的行为。不肯为了现实的东西而付出爱的人就没有爱。

  没有真正的生命的人的生命概念也是这样。如果人只有动物性而没有理性,像动物一样生活着,那么,他们是不会议论生命的,他们的动物性的生活就是合理的,幸福的。爱也是这样:

  如果人是没有理性的动物,那么它们也会爱它们所喜欢的东西,它们的崽子,它们的族群,它们不知道它们是在爱,它们也不知道其他的狼也爱它们的崽子,其他的野兽也爱它们的兽群,它们的这种爱就是它们在其所具有的意识水平上所可能有的爱和生命。

  如果人运用自己的理性为这种他们称之为爱的动物性的、非善良的感情辩护,去增强这种感情,就会使它扭曲变形,以至使这种感情不仅不再是善的,而且会把人变成最恶最可怕的动物。那就像福音书中所说的:“你里头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

  不理解生命的人把这称之为爱,其实这只是对自己个体的幸福比对别的个体的幸福更偏重而已。

  当那些不理解生命的人说,他爱自己的妻子、孩子或朋友的时候,其实他说的只是他的妻子、孩子和朋友在他的生活中的存在增加了他的个体生命的幸福。

  这种偏重之于爱的关系,就像生存之于生命的关系一样。正如不理解生命的人把生存称之为生命。

  这种感情,不能把它们称之为爱。因为它们缺乏爱的主要标志——以幸福为目的和结果的行动。

  这种偏重所显示出的热情只是表现了动物性的能量而已。对某种东西的偏爱不是真正的爱,它不能使人行善,甚至还可能使人行恶。

  那种被人赞美的对女人、对孩子、对朋友的爱(我们不谈对科学艺术和对祖国的爱,那是另外一回事),实际上是对动物的某些条件的偏重,它们会给世界带来极大的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053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