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须臾也离不开情感,情感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教学功能。概括地说,情感交流具有以下8大教学功能:
(1)感染功能。
即教师的情感具有对学生情感施加影响和感染的功能。教学“以情动人”、师生“情感共鸣”就是其典型表现形式。
(2)动力功能。
即教师的情感具有发动、维持和推动自身施教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功能。
(3)信号功能。
即教师的情感通过表情外显具有教学信息传递的功能。教师的面部表情、体态表情和言语表情是其情感的外部表现,是教学信息载体之一。
(4)调节功能。
即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认识过程具有组织、协调、节制的功能。常言“情通理达”就是这个道理。
(5)定向功能。
即教师的情感具有促进教与学稳定在一定的方向上,并朝着一定目标运行的功能。教师的“情感投资”一旦使学生“动之以情”,就会成为他们努力达到此目标的积极力量。
(6)强化功能。
即教师的情感具有巩固或改变学生学习行为的功能,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和积极的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7)迁移功能。
即教师的情感具有激活学生情感,促使学生将此情感迁移、扩散、泛化到有关对象上去的功能。“爱屋及乌”是情感迁移的一种表现。
(8)交融功能。
即教师的情感具有引起“情知交融”、师生情感水乳交融、教学气氛轻松和谐的功能。师生的“心有灵犀一点通”就是这一功能发生作用的明显例证。
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来传达个人的情感,那么艺术家怎样把个人情感通过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艺术形式是艺术家情感的体现,情感需要艺术家通过艺术技术来实现。如何将个人情感和外在形式完美的结合起来是艺术家所追求的,通过传统技法、个人经验来完成。艺术的本质在于艺术家把释放的个性、情感通过一种属于自己的有意味的形式传达出来。作品创作的核心是个人情感的表达,艺术家情感意识的产生、发展、升华是艺术家艺术创作的生命线。那么个体情感转化为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家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艺术家艺术创作的根本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两个方面入手来处理好情感和形式的关系。首先,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而产生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形式产生的源泉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体验:其次,艺术家通过有意味的形式来传载个人情感。
例如传通中国画与西方现代绘画传统的中国画和现代西方表现绘画在情感的表现形式上却大相径庭。中国绘画,在对主观情感的表达上,依然努力地接近自然,对自然不失其基本的相似性与可理解性。西方经由古典的再现绘画转入现代的表现绘画,情感的表达可以完全脱离客观具象,是在对物象的否定中形成的,强调艺术是一种创造,把情感表现置于主要的地位。
艺术用符号形式表现普遍经验或对生命的情感,因此艺术的含义就在符号形式自身,而艺术也可以称为有意味的形式,一句话形式创造了艺术。除了外在形式以外,情感也是艺术创作中重要的决定因素。情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没有情感就无法创作;情感是判断构思是否“合理”的标志;情感与其他因素结合起来可以丰富艺术的表现力。但都以形象与情感的结合为最重要基质,任何审美创造都离不开这两个方面,即使是再冷静的作品,艺术家的主观判断与相应的情感也是隐减在作品中可以仔细捕捉山来的。总之,个人认为现当代的艺术创作必须在艺术家的情感、形式两者统一协调的推进中得到形成,才能使艺术获得健康和好的发展。在人类的艺术世界的召唤下,艺术家需要不断激活审美情感,努力把这种情感转化成恰当的形式,从而创造出伟大得艺术作品。
例如中国古典音乐与西方现代音乐。西方音乐往往主客对立,往往是通过音乐来表现一个客观的事物,一个故事,一个人物,或一个画面,然后通过这个事物的本身或悲怆或滑稽或优美的特点来给人以启发和触动,影响听众的主观情绪。然而中国音乐往往旷达悠远,情景交融,主客融合,有乐曲和演奏者精神上的和合,透过乐曲自身流露的情感去感染他人
你以会计的思维,她以摊主的思维,你们当然说不到一块了。因为这其中相差百倍很正常。就好象直销洗脑时的盈利模式,让所有人都能够成为富翁。但是,现实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做直销致富呢。所以,服装行业也不是你所想象的那么好赚。再说,为了这点事闹心,值吗?爱中的人有时候不要那么原则。两个人不用讲理,而是讲爱。讲理只有在法院打官司的人,才是必须的。
情感传播与理性传播
理性传播是传播的一种形态,是指传播主体采用理性思维,以理性思维逻辑为架构的传播活动,所有传播活动均按理性认知和模式来建构。与理性传播的理智、客观相比,情感传播的活动主体的思维采用情感逻辑的结构和指向方式,通过情感传播主体活动影响传播受体,以情感为基础和传播纽带力求达到传播活动的目的和需求。传播主体的主观意志和情绪色彩决定了情感传播内容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能够依据传播活动现场重新调整语境及传播内容,使诗性(形象)语言的传播更为直接,也更为随心、随性、率真,更具审美情怀。为了拉近与受众的情感,可在传播时有限度地阐发自己的主观意识。
理智感是情感的一种类型,是人根据某种认识或为了追求真理需要对一定的客观事物所产生的情感。情感传播需要有一个理性的尺度。正因为表达含义的确切和固定,这种由概念到判断、由判断到推理的逻辑结构,使情感传播难以直接把握和呈现情感这种错综重叠、生灭交融、变幻无方、流动不息的“内在生命”。情感无本体,看不见、摸不着;但情感有主题,有感悟、有体验。情感是有层次的,低层次的情感指情绪,高层次的情感指情操。情感也是有向度的,要克服负性的情感,弘扬正性的情感。
情感传播与理性传播作为一组对立统一的范畴,是传播的主要方式,也是一个需要把握火候和度的方式。既有理性的情感向度,也有情感的理性向度,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和调适。就像我们能感觉到人际传播的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一样,传播活动也需要情感和理性抑或是法理的平衡。
情感传播与柔性传播
情感传播是以传播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取向为标尺的传播样态,不是单向度的传递,而是双向度或多向度的互动与共享。情感传播具有语言的感染性、内容的主观性、行为的亲近性、目的的价值性等特点。情感传播可析出“动之以情”“情感运作”“触景生情”“托物寓感”“移情专恋”等途径。
柔性传播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非硬性的柔和、内敛的方式为主,不是开门见山式的长驱直入,也不是急功近利式的立见成效,而是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注重的是浸染性、渗透性、感染性,追求的是“曲径通幽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柔性传播可分为“抛砖引玉”“他山之石”“绵里藏针”“求同存异”等策略。
情感传播和柔性传播是笔者区分出的新的传播样态,两者具有包容性,易产生叠加效应。情感传播、柔性传播同样构成时空维度,在认知、情感、态度和意志的碰撞和激荡中体会传播态度、温度、深度和人文关怀,是国际社会的主流传播方式,体现着传播主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时空的交差和对应同样会产生传播主体与受众的认知共振和情感叠加效应。情感传播和柔性传播两种传播方式叠加,有助于克服情感传播有时过于主观性和柔性传播有时过于含蓄性的不足,从而有的放矢,目标明确,主题一致,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情感传播和柔性传播本身即为比较主流的对外传播方式,单一传播方式的功能和内部结构较强大,若两种方式叠加且持之以恒(情感传播+柔性传播+韧性传播),就会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传播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