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必修体验

“共情”——必修体验,第1张

      记得几年前一位老师曾跟我说:“每个孩子内心都是向好的……”或许是平时听多了也经历多了班级里各种让人头疼的孩子,当时听了心里为之一动,暗自思考这句话的准确度,以至于后来自己在教学中不再抱怨,做到对每一个问题孩子给予理解和尊重,我觉得这是我听过关于教育,最有意义的一句话。而今,读罗杰斯《论人的成长》一书,让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更深了一层,且又增添了帮助孩子更好成为自己的新的理论依据——共情。

      书中提到,卡尔罗杰斯他相信每个个体内在都有自我实现的趋势——一种内在朝向成长和完善的趋势。他主张“教育应该包括认知学习,也包括情感学习;教师应关注学生这个整体,应该创造一个接受、真诚和共情的环境;教师应该付出努力建造学生的自尊,以及激发他们与生俱来的求知欲。”罗杰斯的这一主张给了我这样的启示,我们平时关注最多是学生的学业水平,学业水平的高低是建立在学生自我认知、和驱动成长基础上的,对待问题孩子,应该首先帮助他认识自我,建立情感学习,在此基础上,孩子才能把知识的学习纳入构建完整自我的成长过程中。在这一主张里,“接受和真诚”相对来说还容易做到,而“共情”却让我感觉无所适从,因为作者所说的“共情”不是我曾经误解理解、接受甚至认同,而是一个帮助他人探索自我体验的一个过程。共情的接受者,在深度自我探索的体验后,会更好的获得自我成长。

      当共情与教育教学相联系,我想班级里一些孩子的问题应该会到有效的帮助。比如班里的轩轩,常常因为一点很小很小的事情而忽然哭泣或者发脾气,开始几次,我觉得自己对他还是非常关心的,每次都会关切的询问、疏导,并尽自己最大努力来帮助他解决问题,可时间久了,我觉得自己的耐心一点点消失,尤其是在遇到一些实在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的小事时,我通常会选择冷处理,如此,整个学期下来,轩轩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看了作者对“共情”的定义与描述后,我觉得自己真的不是一个好的共情者,因为在交流中我总会不自觉的对他形成评判性看法,而好的共情者却是在交流中引导他进行更广泛的探索,学习倾听自己内心的感受。作者认为只有自己内心体验完全被接纳,个体才能完全超越它。

      在以后的生活或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罗杰斯所提出的人际关系中三个重要促进成长的态度要素为指导——真诚的表达,关心和赞扬他人,深度理解与陪伴来促进自我与孩子们的成长。非常喜欢作者的这句话“深度理解是给予他人最好的礼物。”

点叔经常听人说,世界需要更多“共情”。

毫无疑问,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见到类似的情况:

上级不理解下属的难处和付出的努力,反过来,下属也不理解经理的想法;丈夫不理解妻子,妻子不理解丈夫;从青少年时期走过来的父母如今却不理解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孩子,而青少年也总看不到父母有多关心他们。

网络上也是如此。随便在哪个新闻下面看一下网民的跟帖评论,点叔发现,总有一些人在网络上对从未谋面的人进行言语上的攻击。

你有没有一刻特别渴望每一个和我们有交往的人都考虑到我们的角度和感受,但为什么我们通常对别人做不到这一点呢?

坦率地说,理解别人如何感受以及为什么会这样感受会耗费时间和精力,而我们不愿意为太多人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共情是理解和对他人的想法或感受感同身受的能力。资深管理顾问贾斯汀•巴里索在《不忍不逃,正面掌控情绪》这本书中提到,高情商的共情,不会牺牲自己的情感需求来成全他人。

作者在书里解释了共情的概念,也告诉我们如何培养情绪共情。通过仔细研究共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帮助你、伤害你的,我们将学会建立适当的共情以加强人际关系,提高工作效能。

心理学家将共情的概念分解为以下三类。

认知共情(cognitive empathy)是理解他人感受和想法的能力。认知共情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沟通,因为它有助于我们最有效地向他人传递信息。

情绪共情(emotional empathy)它是一种对他人的感受感同身受的能力。有些人将其描述为“痛在我心”。这种共情可以帮助你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

同情共情(compassionate empathy)也称为“共情关怀”(empathic concern)。它不仅是一种理解他人并对他人的感受感同身受的心理活动,它还促使我们采取行动,尽我们所能帮助他人。

情绪共情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有价值,因为它可以让你摆脱客观环境的约束来体会他人的感受,帮助你了解有着不同背景和文化的人。

那么,怎样培养情绪共情呢?

1、当一个人跟你讲述他的奋斗历程时,请仔细聆听。

不要着急对别人或者别人的处境做出判断,不要打断别人而去讲述你自己的经历,也不要随意提出解决方案。相反,要专注于理解他人的感受,以及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感受。

分享情绪并不容易,所以要感谢对方的坦诚,让对方感到踏实和安全。你可以根据这个人的情况来鼓励他进一步表达自己,注意不要强迫对方,以免让对方感觉自己在接受讯问。

最重要的是,通过言语和行动让他放心:你站在他这一边。接下来,花时间反思很重要。一旦你更好地理解了这个人的感受,就必须找到与对方情绪共情的方法。

2、问问你自己:“我是否也有过相似的经历和感受?”

即使对方不愿意(或无法)跟你分享他的感受,你的想象力也可以帮助你协调你们的关系。

例如,考虑一下,当你生病、承受极大压力或处理个人问题的时候,你的行为或沟通风格会发生哪些变化。你在应对这些情况时,有什么样的感受?明白他人遇到这些情况时很有可能会有相似的感受,可以帮助你获得耐心去更好地处理困境。

当然,你永远无法完全理解别人的感受,但这些尝试会让你更好地理解他人。

一旦你找到感同身受的方式,并对他人的情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你就会进入“同情共情”这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你会采取行动,尽你所能帮助别人。

共情能力是指通过感知、理解和分享他人情绪以及情感状况的能力。研究表明,共情能力受到个体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社会文化背景、家庭教育、性格特质、人生经历等。因此,共情能力低既可能是个体人生阅历不够丰富,也可能是性格情商问题。

个体人生阅历不够丰富,可能意味着缺乏丰富的人际交往、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等,从而导致共情能力低下。此外,个体的性格特质,如自闭倾向、自我为中心、不合群等,也可能影响共情能力,因为这些个体更难与他人建立联结,感知和理解他人情感。

因此,共情能力低下可能涉及多个因素,包括人生经历和个体性格特质等,深入分析后才能做出具体的诊断和建议。如果您感到自己的共情能力有待提高,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或通过人际交往和情感体验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情感能力,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换位思考,能设身置地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情绪产生的原因,能在情感上与别人产生共鸣。

具有同理心、富有同情心,是共情能力强的人的显著特征。共情能力,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能力。

共情能力强的人,通常都比较敏感,能敏锐地捕捉到别人情绪上和行为举止上的微妙变化。

共情能力强的人,一般都比较善良,内心比较柔软。如果是一个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会将自己放在第一位,待人冷漠自私,共情能力会极度欠缺。

共情能力强的人,是内心充满阳光和温暖的人。他们共情能力强,但并不缺乏理智。共情能力和判断能力不是分离或者对立的两极,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共情能力强,并不意味着情商低,恰恰相反,共情能力强的人通常具有不低的情商。共情能力强的人,同样有清醒的头脑,有明断是非的能力。他们的共情能力再强,也不会任由感情的洪水泛滥。他们的“共情”,有一个理智的闸门,有一把情商的钥匙,不会失控,不会见人就打开,不会不分对象,对谁都“共情”,不会不问青红皂白,对什么事都“共情”。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共情能力越强,其心智越成熟,判断能力越强。

一个心智成熟、辨是非、明事理的人,无论共情能力有多么强,内心多么善良柔软,他们也不会对自私、肮脏、贪婪、丑恶的思想和言行产生共情。他们的共情,不会对恶人开放,不会因恶事而产生。

如果把那种不分是非、不讲原则、一味讲究哥们义气的言行,视为“共情能力强”,这是对共情能力的曲解。

一个共情能力强的人,是心怀悲悯的人。他们总是容易理解别人的难处和不易,同情别人的坎坷遭遇,对别人的弱小和无助产生同情。他们越是理解别人的艰难不易及弱小无助,越是会对那些恃强凌弱、骄奢*逸、极度自私的行为感到厌恶。

共情,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是一种内心温柔的体现。一个人共情能力强,很容易被别人的情绪感染,会因为别人的快乐而快乐,因为别人的难过而难过,因为别人成功而欣慰。但这些情感体验,都是自发的,是内心情感自然流动的一部分,怎么会是一种“内耗”呢?

按照对“内耗”的解释,内耗,“特指因内部纠葛而形成的无谓消耗”。而共情能力无论有多么强,都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没有纠结,只会让情绪体验更深刻,情感更丰富,谈不上“无谓的消耗”。

如果与别人共情时,你会纠结、犹豫、矛盾、痛苦,那就证明,你的共情能力较弱,怎能称之为“共情能力强”呢?

共情(empathy),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所谓共情,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该词是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

这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能力,即个体能够以他人为中心,识别和接纳他人的观点并能够亲身体验他人情绪的一种心理过程。研究显示: 它和社交能力呈正相关。

共情也就是说拥有共同的情感,——你懂你,我懂你,我比你还懂你。

共情,也可以是同理心,是指对他人的心理活动或情感感同身受、体验他人内心世界的一种能力。通俗地讲,共情就是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做到通情达理。

对心理咨询而言,当我的头脑放松下来,全身贯注地聆听时,我的身体和情感,甚至能极为精妙地共振到对方身体和情感的转折变化。

共情的相关说明

共情的机制被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感知和模仿、关心和抚慰和设身处地的帮助他人。

当我们感知到了别人的消极情绪,在共情的作用下,我们就会尝试用肢体接触和语言来抚慰他的心情。在这一层的外面,共情的最高形式,就是设身处地、带着明确的目标去帮助他人。

共情可以让我们知道别人的需求,让我们学会给别人公平,有利于合作的进行。时至今日,人类已经成为了高度社会化的动物,我们极度依赖社会,几乎没有人能脱离社会独自生存。为了生存,我们都必须融入社会,通过与他人合作来创造更高的价值。合作才会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利益。

这并不代表共情的能力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它也会对别人造成更多的伤害。作者说,人类在拥有最强的共情能力的同时,也非常擅长折磨别人,这是因为人可以对别人的想法和感受有所体会。要想知道怎样才能让别人痛苦,就要先对别人的痛苦有共情。

-共情

共情就是能够想象自己置身于对方处境,并体会对方的感受的能力。最终让自己察觉到对方的情绪,并可以感同身受。从广义上来讲,共情又称同感、同理心、移情等。它是通过体验同样的情感,从而来了解另外一个人的感受的能力。

共情,需要我们能换位思考,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这是一种包含认知和社会性的技能。包括以下具体含义:

1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

2借助知识和经验,把握对方的体验与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

3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136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