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箫的灯笼写了哪几件事?

吴伯箫的灯笼写了哪几件事?,第1张

鲁迅写的《灯笼》主要描写了父亲给人家做灯笼一视同仁,有求必应,父亲一丝不苟地制作每盏灯笼,父亲将自家的灯笼送给了拴柱,满足他的美好愿望三件事。

吴伯箫的《灯笼》讲述了有关的灯笼的以下回忆:

1、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2、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

3、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

4、元宵节看灯;

5、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

6、纱灯上描红;

7、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

8、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鲁迅《灯笼》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以“灯笼”为线索,也是父亲形象的象征。作者着力描写灯笼,突出父亲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或突出父亲的善良和有爱心),表达出对父亲的崇敬之情。

1、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2、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3、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4、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5、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吴伯箫的灯笼以灯笼为题的作用:①点明线索使文章条理清晰。②激发读者的兴趣。③灯笼寄托着作者的情感。

文中与灯笼有关的地方

1、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2、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

3、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

4、元宵节看灯;

5、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第

6、纱灯上描红;

7、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

8、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

《灯笼》这篇文章结构严谨,主要使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资料:

《灯笼》是吴伯箫写作的一篇散文,[1][2]出自其作品《吴伯箫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1][3],并入选部编版(人教新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第4课[4][5](朗读人是卫东[6][7])。

文章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明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8]

灯笼

吴伯箫散文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9个义项

《灯笼》是吴伯箫写作的一篇散文,出自其作品《吴伯箫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并入选部编版(人教新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第4课(朗读人是卫东)。

文章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明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

摘要: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宏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跪堂谱,《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作者讲述了有关的灯笼的以下回忆:

1、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2、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

3、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

4、元宵节看灯;

5、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第

6、纱灯上描红;

7、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

8、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灯笼》是吴伯箫写作的一篇散文,  出自其作品《吴伯箫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并入选部编版(人教新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第4课  (朗读人是卫东  )。

写作特色

(1)多方面选材,突出中心。

作者围绕灯笼,从不同方面叙述了灯笼的重要意义,如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接回祖父,长幼情笃;上下灯学,悉心照顾,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了半夜,伴着小灯笼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小小灯笼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寄寓着作者赤诚的情感。

(2)以散文笔法行文,自由随意。

作者顺着自己的思绪写来,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自然人文,意绪纷繁。结尾处,情绪陡然一扬,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进而表达自己的报国志愿。由个人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情感也转而悲壮激越。

关于作者

吴伯箫(1906-1982),中国现代作家,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写作》主编、中国写作研究会会长等职,并参加郭沫若著作编辑委员会领导工作。1981年10月,出访英国,不久,当选全国文联理事。1982年8月病逝。

吴伯箫毕生倾注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 舌耕笔耘, 成果丰硕,一生作品200多篇,主要收在《羽书》《烟尘集》《黑与红》《潞安风物》《北极星》《出发集》《忘年》等文集;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了《吴伯箫选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229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