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爱,是人的本性,爱有自私的爱,虚伪的爱,男女之爱,无私的爱,圣洁的大爱。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 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爱是联络全德的,信、望、爱中,爱最大
英国的鲍尔比等学者提出依恋理论之后,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发展了一项强有力的趋势,依恋关系的发展心理形成和依据以依恋理论的治疗。鲍尔比是客体关系理论的创始人克莱茵的重要弟子,虽然他和另外的温尼科特、菲尔贝恩都创立了自己的观点而并不同于克莱茵的观点。鲍尔比是将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的部分,结合了人类学等方面的内容,而发展出的一种新理论范式。
依恋理论的重要概念究竟是什么?
它反映的是我们生活的什么方面?
它阐述了有什么依恋类型或者象限?
就这二个问题我在这里作简略的介绍,我们这里主要探究的是成人依恋。
一.依恋理论的重要概念究竟是什么?它反映的是我们生活的什么方面?
依恋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依恋对象、安全基地、依恋系统的启动目标、二级依恋策略。
1.什么是依恋关系?
在依恋理论的定义,依恋和依赖是有区别的。依恋是一种普遍的关系,是不管你是否正常或者是谁。你都有的一种人际关系的心理基础模型,它影响一个人整个一生的人际处理方式,是人的本质。人与人的不同、生活及社会交往的差异可能只是在于依恋关系方式的差异。它不是仅仅指对于某一个个体的依恋关系。
在当代精神分析治疗中,作为人的本质被定义为对于关系满足的追求,而精神分析实践所关注的是一个人内心的人际关系满足方式的治疗。这和早期精神分析中定义人的本质是性驱力的满足是不同的。这也是作为当代精神分析学强有力分支的依恋理论所关心的内容。
2.依恋对象、安全基地、依恋系统的启动目标:依恋对象对人类来说,最重要的是养育者——母亲,当然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上也包括父亲或者别的养育者。这在婴儿的0——36月的早期养育中作为一个特别重要的,当一个有足够以婴儿为中心的母亲能够以足够同理的神情关心婴儿,并且以足够的养育满足满足婴儿随时到来的需要时,这时候婴儿就足够体验到一种安全感。温尼科特在此母亲未必需要最好的或者完美无缺的,但可能需要足够好的。一个足够好的母亲有足够的同理心和养育方式使婴儿能够基本的感受到安全和舒适,这一安全和舒适使婴儿将来成人后个性中自信、信任他人、具有安全感的基本成功保证。安全基地能够提供一个被养育者足够发展自己人格的环境基础。
在个案研究中,那些母亲如果整天板着脸,根据自己需要来养育婴儿,而并不理解婴儿的真正需要和对于婴儿具有同理心,这样的婴儿以后往往具有不安全性、不容易信任别人等等问题。严重的就容易引发一系列精神障碍。
在婴儿来说,安全基地来自于那个养育者,那个与之形成依恋关系的个体。那个个体提供一般提供三个方面的内容:A。对于依恋者寻求亲近的企图有反应;B。为依恋者提供一个足够好的生理、情感安全基地;C。依恋对象作为依恋者探索了解世界,发展自己能力和人格的安全保证。这三种基础也是依恋系统的启动目标所需要的。
当一个人在婴儿时由于糟糕的母亲等而无法获得一种同理的关心和爱护后,他或她就会形成一种错误消极的依恋关系。
依恋对象在成人而言则成为更多的人际对象,除了父母之外,最重要的可能是恋人,然后是老师、朋友、团体、组织,或者信仰的对象(如上帝等等)等。例如恋人,一个好的恋人一般能够提供良好的安全基地,也就是对于以上依恋系统的启动目标所需要的三个方面给予足够好的帮助,虽然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因为那是不存在的),但可能提供足够好至少还算好的帮助。这时候个体就可能感觉到温馨、美好、互相默契等感觉。这说明彼此之间互相发展了某些方面的良好关系。
而有些依恋关系比较有问题的恋人对象可能整天以消极的方式控制对方,这就很容易造成最后的问题。
依恋对象和心理治疗的最大同比就是心理治疗师,也就是治疗过程中心理治疗师需要具有足够的同理去关注病人,而依恋系统的启动目标所需要的提供了治疗师以指导。依恋理论或者客体关系理论的心理治疗师一般是作为一个安全基地来关注病人,以是病人获得一种安全感,然后可能通过客体(依恋对象的治疗师等)来内化这一安全感。最后在此基础上发展完善自己的人格方面,获得最终的治疗。
3.二级依恋策略:
个体依恋策略按照本性的方式主要有初级依恋策略和次级依恋策略。
初级依恋策略主要是一个个体在遭遇问题或者需要有协助时,能够主动的去寻求帮助,例如我们可以寻找自己朋友的帮助,以获得更好的适应。例如我们心情抑郁时,我们有可能找个朋友谈谈,获得他的支持等等。
次级依恋策略则是当初级依恋策略不再有效时,或者说依恋对象对于个体依恋系统的启动目标所需要的没有反应时,个体就不得不去寻找其它的依恋策略。如果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中我们经常遭遇这样的环境,如一个糟糕的母亲,那对于个体依恋策略的形成就可能是有问题的。这时候有两种依恋反应方式,一种是过激依恋方式:也就是个体不放弃其依恋寻求亲密的企图,反而更加猛烈的强化接近这一企图,直到获得依恋对象的关心或回应为止。
另一种则是不激活的依恋方式:也就是个体最终放弃寻求依恋的企图,并以转移注意力等消极防御来逃避依恋对象。
但我们不能把这两种依恋方式轻率的定义为属于某种人的,其实从最新的研究来看,这可能是每个人身上都可能产生的,唯一的不同是有的人会更多的习惯采取后两种方式,这样才构成其生活人际的困境。这一习惯的养成究其原因和其童年的经历直接有关,一个被糟糕母亲养育的孩子,那他的依恋关系就可能是经常属于后二种,比较少第一种安全型的。
二.依恋关系理论阐述了有什么依恋类型或者象限?
依恋类型,在最早期分为三类型: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后来又有四类的分法,现在又有细分为九类或十二类的方法。在早期的分类例子则如下:
但这一类型说现在根据一些观察,发现并不是说回避型的人并没有安全型的表现,而只能说是更少安全型的表现,所以在这个程度上,依恋关系象限的讨论成为关注更多的点。
依恋关系象限主要是由回避和焦虑两个内容,高和低二个级别构成。
低回避(关于他人)
专著焦虑型象限 安全型象限
高焦虑(关于自我) 依恋关系构成 低焦虑(关于自我)
回避害怕型象限 回避冷漠型象限
高回避(关于他人)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见:
1.安全型象限的个体表现是不回避人际且自我焦虑低的类型;
2.回避冷漠型象限的个体表现是回避人际但自我焦虑低的类型;
3.回避害怕型象限的个体表现是回避人际且自我焦虑极高的类型;
4.专著焦虑型象限的个体表现是不回避人际但自我焦虑高的类型。
这是个相当有趣的分类型,我们可以了解这里面的具体表现。这一方式和早期依恋关系的形成有很大关系。
这里面我们有时候并不是一直在一个象限内的,而是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游走在各大象限内,但主要看我们是否经常的进入某一特定象限事件内。这可能暗示我们的一些个性趋势,我们作出某种观察后可以对于自己有意识的进行某种调整,或者接受某种心理咨询的协助。
这样我们就可能具有好的安全依恋模型,而发展自己比较好且幸福的人生。
越爱越“作”焦虑型依赖
1Ta总是对我态度冷淡
2当我告诉Ta我的烦恼时,他并不在乎
3当Ta让我失望时,我很难原谅他们
4我经常担心Ta不爱我
5我总觉得Ta可能会离开我
迷恋型(焦虑-矛盾型)依恋,是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John Bowlby提出的依恋理论。总体分为四类:1安全型;2焦虑-矛盾型;3回避型;4混乱型。这四种依恋类型,形成于婴幼儿时期,对于成人的亲密关系也有很大的影响。
陌生情境实验(Strange Situation),是由艾斯沃斯等(Mary Ainsworth & witting,1969)设计的,他们首先安排母婴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然后让婴儿分别经历母亲离开、陌生人进入等情境。观察婴儿在与母亲分离和相聚的过程中,以及面对陌生人的过程中的表现,从而对婴儿的依恋类型进行判断。
焦虑-矛盾型依恋:主要表现为在母亲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陌生人,任何短暂的分离都会大喊大叫。但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接触。
为什么会出现成人表现是什么
1心理学家认为,焦虑依恋是爱的不一致性造成的。
孩子的需求得到了“不稳定的”满足。父母或主要照顾者有时可能会立即和专心地回应孩子,但有时不会。
2爱是有价值但是不可靠的。
在缺乏一致性的情况下,孩子会将爱看作有价值但不可靠的。这会引发焦虑,导致孩子表现出积极/消极导求关注的行为。
3成人关系中变得粘人
焦虑型依恋的成年人需要在关系中不断得到肯定,这可能会表现为粘人。并且,引发对于伴侣的不信任。更容易嫉妒窥探伴侣的财物,甚至出现心理虐待的倾向。
在亲密关系中的具体表现
1非常担心被Ta拒绝或抛弃。
2经常试图取悦并获得伴侣的认可。
3经常“幻想”Ta出轨了,不爱了。
4想要亲密的关系,但担心是否可以信任依赖Ta。
5恋爱脑,过度关注Ta和这段感情,牺牲了生活中的其他。
6不断需要关注和安慰,觉得Ta冷漠。
7难以设定和尊重界限。
8当与Ta分开(通常认为合理的时间内)没有收到他们的消息时,
a感到受到威胁、恐慌、愤怒、嫉妒。
b或担心Ta不再需要你,不爱你了。
c可能会使用操纵来让Ta保持亲近。
9将自我价值与人际关系联系起来。
10有很多假想敌,并对“有威胁的事情”反应过度。
如何帮助焦虑型依恋的伴侣
1设定明确的界限和期待,并不断重申。
2做出承诺,并兑现承诺。
3鼓励他们接受治疗,或一起接受情感咨询。
4告诉对方,你欣赏并尊重Ta。
依恋方式能够改变吗
或许很难/需要很长时间彻底改变儿童时期形成的依恋方式,但可以用一些方式来让自己在感情中更多的安全感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
1学习相关知识,更加了解自己。
2意识到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互动方式。
3识别在关系中感到不安的时刻、情绪、和反应。
4寻求认知行为治疗(CBT)或正念练习(Mindfulnes)。
5瑜伽和冥想也是很好的日常辅助。
焦虑型依恋是一种基于恐惧和不安全感的心理模式,常常导致对他人的过度依赖和寻求批准,以及对分离和拒绝的恐惧。以下是一些可以帮助克服焦虑型依恋的方法:
自我观察和认知:意识到自己的焦虑型依恋模式,并尝试理解其根源和影响。认识到自己的情感需求和依恋行为是受早期经历和情绪伤害的影响,有助于开始进行积极的变革。
建立自我价值感:培养自己的内在价值感和自尊,不把自己的价值和安全感完全依赖于他人的接受和批准。通过自我接纳和关注自己的需求,建立对自己的积极态度和信心。
培养独立性:努力培养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包括独自处理问题、做出决策和满足自己的需求。逐渐学会依赖自己并相信自己的能力,减少对他人的过度依赖。
建立健康的界限:学会设定个人边界和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学会说“不”并保护自己的利益,不要过度适应他人的期望,尊重和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感受。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焦虑型依恋对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产生严重影响,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或治疗是一个好的选择。专业的心理健康专家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你了解和处理根深蒂固的依恋模式。
建立健康的关系:选择与支持你的人建立健康和平衡的关系,寻找那些能够给予你安全感和尊重你的需求的人。建立稳定和相互支持的关系可以帮助你渐渐减少焦虑型依恋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克服焦虑型依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和坚持。每个人的情况都是独特的,如果你感到困惑或无法独自处理,寻求专业帮助是明智的选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