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罗素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随笔作家,社会评论家,尤以数学逻辑和分析哲学方面的成就而著称我们所关注的这位大师的哲学随笔不仅蕴涵了深邃的哲思和辛辣的讽刺,而且言语也极富美感就我所读过的几篇随笔而言,每一篇都在向读者娓娓道来那些深奥的哲理,发人深思,而又耐人寻味在这些随笔当中,罗素不仅向我们揭示出了生活的真谛,而且也提供给我们实现人生真谛的途经其中,这篇题为《是什么使人们不快乐》的哲学随笔给我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印象在这篇文章中,罗素直面人们曾经询问过无数次的问题——“是什么使人们不快乐”文中精辟的论述向我们揭示了问题的答案这些答案又促使我来反思我的过去,深虑我的今天,展望我的未来 首先,在文中,罗素陈述了所有实现快乐人生的要素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外部因素,其二是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指的是社会体制,这是人们所无法掌控的;因此,罗素在文章中,主要谈及的是实现快乐人生的内部因素,也就是我们自身,包括我们的信仰、态度、价值观和自我的心理调节记得,罗素在他的另一篇随笔中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不快乐的人,一般来说会采用不快乐的信条,而快乐的人会采用快乐的信条;各自都可能将他的快乐或不快乐归因于他的信仰”正如“在天堂中可以闻得歌声,在地狱中亦能瞥见笑颜”一样,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样的境遇却可能在不同人的心里形成不同的感受尽管拥有足以果腹的食物,舒适的安身之所,同时享有健康、爱、工作中所取得的令人满意的成就,以及别人给予的尊重,有的人会感到快乐,而有的人却不会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罗素认为精神上的“自我专注”是导致人们不快乐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如果人们专注于自我的感受和自我的内心世界,那么他们就会注定远离快乐 其次,罗素详细地分析了三种常见的所谓的精神上“自我专注”的类型,分别是:背负罪恶感的人,自恋者和自大狂 第一种类型所提及的背负罪恶感的人,不是指犯下罪孽的人,而是指在心理上纠缠于罪恶感的人当人们的行为背离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信条的时候,人们就会趋向于自我否定和自我责备并可能深陷其中根据神圣的道德信义,“诅咒是邪恶的;酗酒是邪恶的;尤其是 是邪恶的”但事实上,普通人却难于禁绝这些欲望及种种享乐,而享乐却让人倍感堕落,同时让人的内心滋生一种罪恶感倘若这种罪恶感长久地驻留在头脑中,人们就会感到不快乐事实上,我相信罗素在文中分析背负罪恶感的人的时候,他一定也会回忆起他不愉快的童年我记得他曾经说过:“我最爱的赞美诗是:‘厌倦尘世,我的罪孽充斥’”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某些时候深受罪恶感的折磨当人们说谎的时候,无论是善意的谎言,还是“捍卫”私利的谎话,许多人都会感到愧疚我相信,人们对于自身的过错都会非常敏感,但是不同的人对于这种罪恶感的反应却不尽相同有的人会通过心理调试的作用降低罪恶感,而有的人却不能,并且深陷于罪恶感之中而不能自拔,所以也就注定与快乐无缘 “自我专注”的第二种类型是自恋者,所谓自恋者,就是沉溺于自我陶醉的人他们抱有一种赏识自我和渴望被别人赏识的精神习惯其实,我认为这是普通人最普通不过的心理欲求了在文中,罗素也谈及了“自恋”在情爱中的体现就现实而言,女人,尤其是相貌出众的女人,往往拥有强烈的渴望,渴望博得众多男人的倾慕和赏识,这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欲求当然,男人也会充满同样的渴求,那就是猎取更多女人的芳心事实上,我相信,这种渴望不是源于人们对于爱的追逐,而是源于人类固有的虚荣而恰恰是虚荣,常常削弱了人爱的能力;也恰恰是虚荣,往往误诱了人们心灵的方向,使其过分地专注于自我,专注于自我的内心世界当他们在头脑中想到别人的时候,往往是专注于考虑别人对于自己的行为的回应,对于自己抱有怎样的看法和评判 不可否认,出于人的本性,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受到别人的仰慕、尊重和他们能够给予自己的爱与之相反地,当人们受到别人的批评、呵责和诅咒的时候,自然会心生厌恨其实,如果人们能够合理地控制这种种欲望和感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们会有助于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因为所有的仰慕、褒奖、爱慕和尊重都会给予人们不同程度的自信和满足感但是,如果人们过于专注于别人对于自己的看法和评判的话,那么我们迟早会深受其困扰而感到不快乐譬如,我们可能会因为别人对于自己的言行作出的过低的评价而感到恐慌,可能会因为失去了本应获得的赞扬而感到不安;可能会因为被竞争者赶超而感到苦痛;可能会因为受到同辈人的鄙视和嘲笑而自怜归根结底,这些不快乐的元素都诞生于人们心底的虚荣,难道不是吗恰恰是虚荣,扼杀了本应靠近我们的快乐 第三种“自我专注”的类型是自大狂自大狂与自恋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希翼的是权力而不是魅力,渴求的被别人畏惧而不是被爱我非常赞同罗素的观点,即:自大是羞辱的产物在西方历史人物中,亚历山大的确是一个狂妄自大的人尽管他具备一定的能力去实现他的不断扩充疆域的狂妄的梦想,但是最终他得到满足和快乐了吗他酗酒,对于女性十分冷漠,并且自封为神,这些都表明他是不快乐的拿破仑也同样遭受无法实现他征服世界的野心的挫败,最终在他的流放之所偏远的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结束了他的人生,希特勒亦如此,更加惨烈的是他通过自杀这种果决的途径的来终结他一生的熏欲之途归根结底,自大和狂妄终究导致了他们灾难性的命运结局罗素在文中提到,“由于人们不可能‘无所不能’,所以如果人们热衷于对于权力的追逐,并以此支配我们的生活的话,那么就注定会遇上难于逾越的障碍,也就注定会一败涂地,” 简言之,罗素在文中指出背负罪恶感的人,自恋者和自大狂是“自我专注”的三个最为常见的类型,而“自我专注”却是导致人们不快乐的根本原因如果人们能够摆脱或者转移这种对于自我感受和欲望的专注,那么人们就会发现他们离快乐越来越近了在这一点上,罗素又指出他寻求快乐的途径,他说:“我的快乐来源于两个途径:一个是我已经找到了我生命中我最渴望的东西,并一步一步地去获取它们;另一个是我能够做到放弃生活中那些难于渴求的东西,包括一些事物和知识,因为它们对于我来说的确是无法企及的”的确,人们如果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所自己钟爱的事情上,就一定会由衷地感到快乐就像我们在罗素的那篇脍炙人口的随笔《我为什么而活着》文中所读到的,罗素一生都执着于他的追求: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探索,以及那份对人类苦难的难于抑制的悲悯我相信,尽管罗素经历了让他饱受煎熬的苦难的童年,但是在他的生命中,至少是在他垂暮之年,一定也饱偿了幸福和快乐的滋味当然,我们大家也一样能够得到快乐天使的恩宠,尽管在某些人看来,长久的快乐人生依旧只是理想化的产物,也是不可能得以实现的 在品读罗素的这篇随笔的时候,自己也会不时地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同时,也会反思一些致使自己有时感到不快乐的因素,并从中获取些许启示——如何为自己寻求一个快乐人生我也渐渐地意识到如果人们经常裹藏于自己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中,就会剥夺了许多快乐的时光孤独、自恋和自怜都可能会囚禁人们的心灵,稀释人们对于快乐的体验事实上,在潜意识当中,人们都会不同程度地强化自己内在感受,尽管这些感受本身从客观上讲可能并不是那么地强烈以孤独感为例,从广义上讲,我仍然认为世上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每个人都可以被看作是一座孤岛由于人们无法与别人完全地分享自己的心境,所以,每个人都有孤独的倾向但是,有的人只有在某些时刻滞留于孤独的情绪之中,而有的人却持久地深陷于孤独的情境之中而难于解脱,这就需要自我的心理调节来发挥作用了当自己感到孤独寂寞的时候,若是毫无意识地让自己沉浸于其中的话,那么就有可能让自己受到孤独感的侵蚀,甚至会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孤独的人这种感觉必然会让人感到很不愉快,甚至会让人感到是一种痛苦的折磨但是,如果自己能够意识到不是孤独感本身,而是由于自身的思绪过于纠缠于其中而让自己感到不快乐的话,就会知道该如何调整自己了—— 客观地去看待孤独感,并勇敢地面对它这又不禁使我想起一位中国当代哲学家对于“孤独”的精辟的见“我们应该学会享受‘孤独’,因为只有当我们感到‘孤独’的时候,我们才可以在那一片刻陶醉于自我世界的宁静中”但是,过于流连于其中,孤独感注定会消磨人的心灵“孤独”可以成为快乐的源泉,也可以成为苦痛的根酿这不是源自于孤独感本身,而是源自于自我的心理调试这是我在罗素的这篇随笔中得到的一份启示 同时,罗素的哲学论述也使我更加意识到,“专注于兴趣”才是快乐的源泉其实,我个人并不是一个兴趣非常广泛的人,但是,我热爱自己的工作,同时也热衷于音乐、旅游、阅读和写作,这一切也足以让我深感快慰以工作为例,我想如果人们热爱自己的工作,就会把工作当成是一份生命馈赠给我们的礼物,而不是一个作用于身心的重负就我自己的工作经历而言,在这几年的教学工作中,尽管自己也经历了一些大大小小的挫折和失败,但是工作给予我的整体感受还是很好的工作,不仅能够带给我快乐,而且让我感到满足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也并不是一个性格外向的人,也不是一个精力充沛而又十分活跃的人,但是,当我站在讲台上讲解知识,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和学生交流的时候,我却能感受到一个不同于平常的自我“教师好比是演员首先,你要有资格站到舞台上,然后,更重要地是你要学会享受每一场精彩的演出这就要求你一定要精力充沛,全情投入于舞台所造设的情境之中,并且要让自己善于交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尽管现实生活中的你并不是这样然而,也只有在这种情形下,你才可以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我,并且有机会去享受这种变化的情境中变化的自我”这是上大学的时候,一位美国外教曾经说过的一段话,这段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使我备受启发,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我教学生涯的一个座右铭工作,不仅是为了实现自己职业生涯的目标,也不仅是为了捍卫一份庄严的义务和责任,更是为了享受工作所能给予我的乐趣和满足,想来这就可以是获取快乐的一个源泉吧专注于你所渴求的东西,并身体力行地去获得它,全身心地去感受它,是实现快乐的又一个重要的途经这是罗素的这篇随笔给我的另一个重要的启示 总之,在这篇题为《是什么使人们不快乐》的随笔中,罗素不仅向我们揭示了人们感到不快乐的因素,而且也向我们揭示出这样一个真理,那就是快乐应该是来源于外部世界给予人们的磨练,而不是源于人在内部世界之中形成的自我封闭和约束因此,人们只有摆脱自我关注”,让我们意识的从对于自我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的关注中转移到对于外部世界——我们所渴求的事物和我们所热爱的事物上来,人们才会真正地感到快乐只有这样,“人们才会感觉到自己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元素,一个个体,才得以尽情地享受宇宙中所有壮丽的景象和它所给予我们的欢乐也就是说,只有让我们的生命之流,与外部世界本能地融为一体,人们才可以从中寻觅到最大的快乐”
伯特兰罗素的哲学思想比较广博且精湛,有很多的论文都对罗素的哲学观与西方哲学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刻的描述。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罗素与西方哲学史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罗素与西方哲学史论文篇一
“我思故我在”确应作为哲学第一原理。粗略的感受到大多数哲学家的论述都有局限性。伯特兰罗素的思想确实比较广博且精湛
人类最终应走向团结,全世界最终将成为一个整体或许曾经由于地理原因人类的先租分居在世界各地,如今,人类重新走到一起刚刚有了眉目,虽然还会伴随着众多的磨难与泪水期待
真理应当如此: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因为人类本来就在探索之中
"时间""空间"合成的"宇宙"并非无限三者皆有界限"万物有界,真理无限"
无穷大与无穷小与存在本身的矛盾,或者说现实中不存在无穷大与无穷小(待证)
"神"不存在或"神"即自然,他们心中的"神"可以这样理解,"神"是人类寻找自身及万物存在原因屡屡失败屡屡找不到合适解释的一种寄托与精神安慰或者说:"神"即所有哲学家的追寻本身
灵魂,情感,肉体
情感:每个人都有几近相同的情绪反应,人的构造框架相同只是细节不同而已
灵魂:灵魂的一部分可以寄托,比如文字,声音,图画,古迹
肉体:灵魂与情感的活动基础
"前定的和-谐"或许是真实的
我们也许只是自然看清自己解释自己的工具而已我们都是自然反应的牺牲品所有的一切都只不过是自然反应,所有的一切都有它自己应遵循的法则
这颗星球,这个世界,这个人间,这片土地光彩夺目的表面的背后是什么,是人类不得不承受过的血泪历程,人类不惜一切代价把他们所能确定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化作可以用视觉听觉等感受得到的事物而为此产生过的哀鸣,呻吟,战争,猜忌等以及一切苦恼,哀怨,辛酸,泪水都留在他们各自的记忆中,这也许是每个生命不知觉的一个伟大之处。
大凡看到哲学这个词,脑子中第一个反应,便是枯燥,这和我们所受的应试教育有关,记不住的概念,选不全的多重选择题,再是用什么什么原理去解释什么什么的正确性。事实上,这个学习的结果,只是让我们记住几个概念、条条纲纲的八股特点区别,实在无助于我们哲学气质的培养,哲学思维的形成,我所理解的哲学气质和思维是指理性,理性是什么,追求公义,也就是正义,一家之言。
要了解哲学,首先要了解哲学这个词的含义,哲学是什么罗素给了一个既模糊又明晰的定义。哲学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罗素接着给出了科学的概念,科学是指一切确切的知识(我们知道科学的一个特点是可重复性),而神学则是超乎确切知识外的教条。罗素在“确切的”、“教条”这几个字下面都打了着重号。而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块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块无人之域就是哲学。个人认为:罗素这个分法和中国象棋盘很象,科学是汉界,神学是楚河,
而哲学则是中间的鸿沟。当然如果你的思维是动态的,你应该已经想到了,中国的阴阳太极图才是罗素分法的最形象表述,白鱼是科学,黑鱼是神学,而白鱼和黑鱼似连非连的那部分挤撞区就是哲学。白鱼的眼睛是黑的,表示科学中有一定成分的“神学”,黑鱼的眼睛是白的,则表示神学也许有一定成分的“科学”,这个比喻解释罗素的分法可能不是很恰当,但个人认为,这有助于摒弃非此即彼的中国式思维。
罗素接着说,哲学象科学一样诉诸于理性而不是诉诸于权威,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启示的权威。这里传统的权威是指国家机器的强力,启示的权威则是指神学中的教条,上帝旨意之类。既然哲学和科学一样理性,那哲学存在的必要在哪里呢罗素认为,科学回答不了思辨的心灵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而神学家信心百倍的答案已经不象过去几个世纪那样令人信服。罗素举了好多思辨的心灵所感兴趣的问题,个人认为远不如这三个直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当然罗素的问题层次较高。象这三个问题在实验室里是找不到答案的,而如同上面所说,神学家的答案已经失去光辉。而哲学恰好来钻研这类业务。可能有人要问,那进化论又是什么个人认为进化是白鱼黑眼上的一点,我在上面提到,科学的一个特点是重复性,到目前为止,碳水化合物还不能合成出灵性,简单地说是细胞,也就是说进化的源头还没找到。
我们为什么要把时间浪费在这么无聊的问题上,罗素认为一是历史责任,二是面临的宇宙孤寂的恐怖感。宇宙中有几亿个恒星,而我们人类只是一颗不起眼行星上小小的爬行物,我们是无助的,还是宿命的面对浩瀚的星空,孤寂埃罗素说:“在显明的希望与恐惧之前而不能确定,是会使人痛苦的;可是如果在没有令人慰藉的神话故事的陪伴下,我们仍然希望活下去的话,我们必须忍受这种不确定性。”罗素认为忘却问题以及声称已经找到了确凿答案都是无益的,如果我们忘记了我们不能知道的是何等之多,那我们会对许多重要的东西麻木不仁;而神学的武断,说我们对无知而具有知识,则会产生对宇宙的狂傲感。个人觉得无神论的狂傲是无知,神学家的狂傲则是误知。
我们再回到罗素这篇绪论的开头,来谈谈哲学的特征。罗素说,“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与伦理,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就科学这个词最广泛的意义而言。至于这两种因素在哲学家的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如何,则各个哲学家大不相同;但是,唯有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同时存在,这是一个问题,但也确实如此。心灵往哪里走,不是你的嘴巴能指挥,只有你的心灵才真切地知道,烙印,烙印,还是一个回避不了的烙印问题。
罗素与西方哲学史论文篇二
要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先要了解它们的哲学与历史。赵敦华所著的《西方哲学简史》不仅是一部学习西方哲学史的教材,更如书本简介中写的那样,使“一系列高尚的心灵,是许多理性思维的英雄的展览”,通读全书,你大概便会了解千年来主导西方,尤其是欧洲的哲学思想,明白他们脑中的哲思与看世界的角度是如何,与我们有什么不同。
科学:一切确切的知识;神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外的教条。哲学:介于二者之间,包含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又诉之于人的理性而不是权威。全书从希腊哲学的非宗教精神开端,到黑格尔哲学的发展结束,全面而粗中有细地描述了西方理性思维与哲学思想的不断发展,其中庞杂的引用与抽象论证使得阅读此书的速度必须慢下来。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几乎任何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我们都可以在这部著作中找到清晰的评述。在书中,作者对这些哲学观点的评述清晰而明智,表现了一个学术大家深邃,精湛的思想,令人深深叹服。如评述柏拉图关于闲暇产生智慧的表示质疑,对此,作者作了详细而深刻的分析。首先拿柏拉图的这种思想与近代思想作比较,推出柏拉图该种思想存在的明显问题;然后作了一系列的假设,假设柏拉图的思想或者说假想成立,经分析和推理,作者最后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找出一群“有智慧”的人来,把政府交托给他们,这仍然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拥护民主制度的根本原因。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哲学教人理性,激励人们无所无忌的去学习与求知。面对宇的无限,宙的永恒,茫然的时空迁移,我们是沧流中的微尘,不知道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但即使不知道,很多人依旧可以幸福地活着,安然而满足。但有人不甘于满足。正如我们对种种自然现象怀着无限的好奇一样,我们对有限的自身和无限的宇宙之间的关系都有着浓烈的求知欲。真理固不可得,哲学的命题也永远没有答案,但我们无法忍受不去探寻的停滞,所以我们不懈寻求,向着没有源头的光明,漫步跋涉在无垠的迷林中。
读一本好书,我们的目的不要只局限于了解书中所介绍的内容和情节,而是要吸收作者所表达出来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以及要学习作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要懂得学习,精于学习,在阅读中至少能在思想上提高自己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感悟:在本学期的学习过程中,随着课业进程的推进和繁忙,我也渐渐接触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核心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压力较之前都有所提高。其中,学习型团队在我的学习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团队当中,不仅可以自我学习,提升自己的理论学习,还可以学习团队成员的学习习惯、学习领域和学习内容,相互进步与提高,使得学习效率达到最大。在本学期学习型团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先后进行了四次四六级考试的共同练习,这一方面使学习型团队的成员更加团结、学习交流更加深入,也一方面使我在繁忙的学习任务中得以不忘记自己的英语学习,这对于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是有帮助的。如果说一切伟大的作品都是在孤独中诞生的,那么一切伟大的思想都是在交流与融合中产生的,学习型团队正是这样的契机和平台。
罗素与西方哲学史论文篇三
罗素:《西方哲学史》
从前英国有一个老头,祖上做过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一品大官,家道富裕且承有爵位,到了父辈由于双亲早逝,他第一文库网4岁哭着成为家族的第三代勋爵,并在严厉孤僻的祖母膝下成长,“不可随众行恶”是那个老太太给他的法条和箴言。他的启蒙教育是关在祖父的书房里开始的,家庭教师陪伴他到17岁。数学成为他孤寂中的唯一乐趣,因为“数学是可以怀疑的,数学没有伦理内容”。他是在郁郁不乐中长大的。
1900年他考入剑桥的三一学院读数学和哲学。31岁那年出版了《数学的原理》,40岁完成了《哲学问题》,这两本书奠定了他在数学基础研究和分析哲学领域的崇高地位。他那棵树上的沉思之果多是在50岁之前结出的。到了73岁,在多年流离和讲学的基础上整理发表了巨著《西方哲学史》,随后不久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个老头就是总衔着一支大烟斗的伯特兰·罗素。
罗素的智慧和圆融一向为人称道。其《西方哲学史》可作为雅学里面的畅销书来读。有思想,开阔;有背景,客观;有见解,独到;有逻辑,且文采飞扬。像读精彩的历史故事,让我们一览哲学家们2000多年的轨迹和过往。罗素活了98岁,这本书写到20世纪初的杜威为止。可我们仍在遗憾他活得不够久。有些人我们希望他能永远活着,始终与哲学并列地存在,做一个见证,不断地写史给我们看,直至哲学的末日和世界的黄昏。在这部书里,类似下面的句子比比皆是:
“忌妒是民主的基础。”
“虱子被称为上帝的珍珠,周身布满虱子,是一位圣徒必不可少的特征。”
“他不是从自己的所有物中引出快乐,而是从别人的所有物中引出痛苦。”
“使她成为热情的民主分子的,是这么一种体验,那次她偶然去访问一座贵族别墅,结果被带到了仆人的房间。”
“他们通过奋斗获得的东西反而破坏着他们的理想,这似乎是理想主义者的命运。”
在诺贝尔家族的文学祠堂里,由史学著作获奖的唯一例外是大人物丘吉尔,由哲学著作获奖的则只有柏格森和罗素。罗素的获奖理由是“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抛开其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史学家的头衔不谈,仅从其叙述方式的睿智和文字的机锋、幽默来看,罗素也是个难得一见的大散文家,他完成了从深奥的学术问题到普通读者的阅读享受的美妙转换。
写书的人多有偏好,即使大家如罗素。他推重经验哲学的洛克和休谟,还推崇苏格拉底和斯宾诺莎;而对抽象的康德以及黑格尔之流不无贬抑。谁都有自己的来路和传统。随着时间的挪移,我也渐对经验哲学倾爱有加了。过去曾认为前者庸俗而浅近,是更敬仰康德一路的,像个精致的大阁楼悬在半空,显得神秘而空灵。其实未必那样。这正如由年轻时候的喜爱法国文学到现在的更能领悟英国文学一样,是个过程抑或是妥协。常识而不怪异的东西开始契合我了。
1、政治
罗素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但他反对一切反抗行为所怀有的那种天生的激进态度和同志感情,却使他对社会主义者反抗贫困的斗争深表同情,因而他的自由主义并不是古典自由主义,而是具有浓厚社会主义倾向的自由主义。作为一名自由主义者,罗素坚持个人的基本自由不应受到侵犯。
他认为,实践中的个人学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人除了经过应有的法律程序以外,不应接受处罚;另一方面,应当有一个范围,在这中间个人的活动不受政府控制。这个范围包括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和宗教自由,它通常还包括经济上的经营自由。
罗素承认这些自由是有限制的,即便是非常重要的表达意见的自由也以不危及国家安全为先决条件。至于经济上的经营自由,罗素是在一定范围内赞成的,他反对经济权利的集中——不管是集中在国家手里(斯大林模式)还是集中在卡特尔手里(帝国主义)。
同时,他希望对私人财产的所有和使用实行严格的限制。他不是不同意一个人应该享有他自己的成果这一原则,但他认为继承财产是没有道理的,甚至在不依赖继承的财产这种罕见的情况下,他也反对大企业的私人所有制和土地的私人所有制。
2、哲学
作为一位哲学家,罗素的思想大致经历了绝对唯心主义、逻辑原子论、新实在论、中立一元论等几个阶段,主要贡献在数理逻辑方面,由此出发建立了逻辑原子论和新实在论,使他成为现代分析哲学创始人之一。
3、逻辑学
作为一位逻辑学家,罗素在数学逻辑方面具有巨大的贡献,他和怀特海共同写就了《数学原理》一书,被公认为是现代数理逻辑的基础,他所提出的“罗素悖论”推动了20世纪逻辑学的发展,他所主张的逻辑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数学历史的发展。
4、经济
罗素比凯恩斯先行一步,向那些总是一味赞扬节俭反对消费的传统经济学家挑战。他写道:“只要一个人把他的收入用于消费,那么他也就是把面包送到别人嘴里。从这个观点来看,真正的恶棍乃是节俭的人。”他认为“节俭这可恶的罪行”是能够导致失业的。
罗素说,如果节俭者使用手里的钱,哪怕是用于饮酒,赌博或者拿来请客招待朋友,那都是极好的事。那些经济学教授们,把罗素的这一观点轻率地说成是一位偏离本行的哲学家所犯的可笑错误,对之根本不予理睬。
5、教育
罗素对教育理论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贡献。他指出:“教育应该培养求真理的愿望,而不是相信某种特殊的信条就是真理。”他主张的教育方法,应“减少很快的讲授而多事于讨论,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使他们受到鼓励来发表自己的意见,更多地尝试使教育的内容能使学生感到一些兴趣”。
对于教师来说,“不仅不应当要求教师发表千篇一律的意见,而且要尽可能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教师各抒己见是健全的教育所必不可少的”。他认为教育不应该是使人轻信的教育。他指出,这样的教育,“经过一个时期很快就会引导到思想的腐朽”。
此外,他认为青年人的性教育在教育中起着极大的作用。他指出:“在青年人性问题上所采取的传统做法会使人变得愚蠢、虚伪和胆怯,而且还会使相当多的人患精神病或类似的疾病。
性的好奇心与其他各种好奇心一样,一旦得到满足,很快就会消失。因此,防止青年人为性问题所纠缠的最好办法,就是尽量按其所求,告诉他们关于性的一切事情。”
-罗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