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了产品的情感因素的产生、描述与评估方式后,作为设计师,我们如何将想要向用户表达的情感因素组织到我们的设计中去,从而设计开发出目标用户的生理及心理需求的产品呢?
(1)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作为主导 设计在线中国
为了让用户成功地使用产品,产品必须具有和用户同样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说设计师的思维模型需要和用户的思维模型一致。这样设计师才能通过产品来与用户交谈,用户才能真正体会到设计师想要通过产品向其传达的情感寓意。
因此设计师在开始进行创意设计前应该充分了解用户,包括用户的年龄层次、文化背景、审美情趣、时代观念、心理需求等,并且应充分了解用户的使用环境,以便设计出的产品能够真正融入到用户的生活和使用环境中。并且在设计过程中也应该让使用者参与进来,在不同的设计阶段对产品设计进行评估,这样可以使得设计的中心一直围绕目标用户,设计出来的产品也能更加贴近用户的需求。
(2) 思考对造型、色彩、材质等产品构成要素对目标用户的心理的影响
平时要善于总结和归纳设计元素对用户心理影响的基本规律,设计时就可以做到得心应手。以下是一些综合产品造型、色彩、材质等要素对用户产生情感的大致归纳:
1) 精致、高档的感觉:自然的零件之间的过渡、精细的表面处理和肌理、和谐的色彩搭配。
2) 安全的感觉:浑然饱满的造型、精细的工艺、沉稳的色泽及合理的尺寸。
3) 女性的感觉:柔和的曲线造型、细腻的表面处理、艳丽柔和的色彩。
4) 男性的感觉:直线感造型、简洁的表面处理、冷色系色彩。设计在线中国
5) 可爱柔和的感觉:柔和的曲线造型、晶莹/毛茸茸的质感、跳跃丰富的色彩。
6) 轻盈的感觉:简洁的造型、细腻/光滑的质感、柔和的色彩。
7) 厚重、坚实感的感觉:直线感造型、较粗糙质地、冷色系色彩。
8) 素朴的感觉:形体不作过多的变化,冷色系色彩。设计在线中国
9) 华丽的感觉:丰富的形体变化、高级的材质、较高纯度暖色系为主调,强烈的明度对比。
这里只是指出了形态、色彩、机理等要素与产品情感的大致关系,设计师通过产品的造型、色彩、肌理等构成要素的合理组合,传达和激发使用者与自身以往的生活经验或行为,使产品与人的生理、心理等方面因素相适应,以求得人 -环境-产品的协调和匹配,使生活的内在感情趋于悦乐和提升, 获得亲切、舒适、轻松、 愉悦、尊严、平静、安全、自由、有活力,等等有意味的心理活动。设计在线中国
总之,产品的感性因素是个复杂的系统,可以相信,产品的情感寓意越多,产品的附加值就越大,也对设计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是技术上的,也是思维上的,它无疑是对设计师素质的一种挑战。
工业设计是由“工业”和“设计”两个词组成工业,由批量的生产模式而界定,区别手工的生产模式。比如,工业产品是一样的,技术决定他们的品质是一样的。设计,这个词是由手工生产而来。是企图通过某种人为手段,将人的情感用于生产结果,使被造物充满拟人生机。
工业设计的本质是重组知识结构、产业链,以整合资源,创新产业机制,满足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可持续生存发展的需求。工业设计是产业价值链中最具增值潜力的环节之一,是展现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程度、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中国的工业设计至今仍处在起步阶段,尚未在经济领域建构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设计驱动型的创新机制必将成为主流。(wwwomshejicom)
工业设计不同于工程技术,因为它包含艺术的美,是以工程技术为手段的造型活动;而它又不是单纯的追求艺术的难于实现和产品的美观设计。通过与其他一些学科的联系和对消费者对产品需求的认识而对产品赋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来使产品的附加值得到提高来增加产品的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它是处理人与产品、社会、环境的关系,探求产品对人的适应形式、集中表现人们的新的生活方式的需求,更多的反映在产品的功能以及外观质量和视觉上的艺术上感受。(欧蒙设计注)
你好
我们一直说用户体验,做产品没有一刻离的了这个概念。它是很基础的东西,但是现在,这个词被放大了,我们都在讲都想要用,可是这个理念仍旧关注力不足,所以今天来还是要讲点东西。做名词解释说明,太枯燥,所以我尝试换个角度来分享些内容。用户体验是一种情感设计,就像**、小说、戏剧和音乐一样,好的设计给人愉悦的情绪,糟糕的则有各种糟糕。生活中的例子,各种情绪1 身份证的设计没有考虑到用户在使用时需要复印的需求,个人信息和有效期在两面,复印时让人无奈 2 上次分享会,我们改进了签到流程,让与会者可以更方便签到,顺利无碍。 3 腾讯邮箱&lduo;收信&rduo;的设计,当你频繁的点击这个按钮但是又没有新信件的时候,它会提示你看看是不是邮件被过滤了。这个微小的设计充分理解用户在这个行为中的焦虑,并缓解了它。 4 无印良品的CD播放器给我们一种新的体验,它像一只换气扇一样挂在墙上,部件结构简约,只要把CD放进去,拉一下那根做开关的绳子,乐曲声就向风一样被缓缓吹出来。 好的产品设计,好的用户体验,给我们正向的情绪,糟糕的体验给我们负面的情绪——用着用着就想骂娘。产品的存在,先决条件是有用。有用->能用易用好用想用。以上四个例子,分别处于能用,易用,好用和想用——也就是品牌四个不同阶段。 &lduo;用户体验&rduo;是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主观感受,我们要做的是&lduo;用户体验设计&rduo;,就是用理性的方法和技巧,去做一个设计,用户通过和产品的交互,感性接受它。所以,其实我们需要的是,给用户好的,优秀的,让用户满意的体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lduo;以用户为中心设计&rduo;。这是我们谈论&lduo;用户体验&rduo;的最终目的。误解1 UE设计不仅仅是UI设计UI设计只是用户体验设计中视觉呈现的部分,所谓相由心生,一个产品的界面,只是产品内容、结构和流程和的外在表现。用户体验不仅仅是一个漂亮的界面,或者纠结于按钮和标题的摆放位置,就像前面说的&lduo;签到&rduo;的例子,我并没有把签到用的表格设计的色彩鲜艳,流程的改善是这个体验设计的重点。我们设计的是完整的交互流程:用户提交指令——系统指令执行——反馈给用户的过程。在整个交互过程中,所有能让用户愉悦的事情,都属于用户体验设计的范畴。UI、交互的响应速度、流程的便捷、文字内容给用户传递的品牌形象,都与此有关。2 UE设计不决定产品方向产品设计大于UE设计,产品设计保证做正确的事,用户体验保证正确地做事。用户体验不是万能的,它不能创造需求。产品设计要经历需求、产品概念定位、产品设计、测试、运营等多个环节。产品需求决定它有用,产品设计保证它能用,测试使它易用,用户体验设计确保它好用。一个人,也许没有特别的才华和天赋,但是言谈举止优雅,也可以给人留下好印象,这就是用户体验的价值——好用的产品,可以塑造产品的品牌形象。原则我们已经知道一些重要的设计原则,这些原则包括 这里着重说第二点。70年代的一项著名研究证明,对人的幸福有巨大促进作用。哈佛大学心理系永久女教授艾伦•兰格(Ellen Langer)和春藤大学女校长朱迪斯•罗丹(Judith Rodin)。对一家养老院里的91位老人分为两组,一是组,他们可以决定如何布置间、业余时间做什么、在哪里休息,还可以决定是否养花草、养什么花草、怎么养。另一组是照顾组,老人的一切都被护士照顾得好好的,他们没有这些选择,护士为他们布置间、决定他们做什么、并为他们养花草。另外,养老院一周放两次**,组的人可以选择什么时候去看**,照顾组的人则被通知何时去看**。这些老人住在同一家
工业产品造型设计最初产生于把美学应用于技术领域这一实践之中,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边缘学科。技术与艺术本是相通的,技术偏于理性,艺术偏于感性,它们都是创造性的工作。总体上说,技术主要追求功能美,乞术主要追求形式美。技术改变着人类的物质世界,艺术影响着人类的感情世界,而物质和感情也正是人类自身的两面。工业社会的发展中,技术与艺术的分离导致各自的弊端,如技术的冷漠感、非人性化,艺术的情感化偏向。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最初阶段,设计师的思想、行为是不成熟甚至是盲目的,于是在产业革命时期出现了巴洛克风格的车床和洛可可风格的雕刻机。他们把工艺品的装饰形式硬塞给了机械产品,是对机械产品的简单美化,是一种附加行为。这种附加是把产品的功能和形式简单地拆分成前后两个步骤的结果。这种错误的行为受到了批判,也促使设计师们对工业设计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实践。
工业设计发展至今,它已不再是简单的”技术十艺术,而是工程技术知识、人机工程学、人文社科知
识、艺术美学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和消费心理学等知识体系的有机结合。因为工业设计的对象是现代工业化条件下批量生产的产品,而产品又是为人服务的,所以它应该具备一定的使用功能;应该让人用得舒适;要考虑不同民族、文化的人对产品的特殊要求及喜恶;应该使产品具有欣赏价值,而不是冰冷毫无感情的机器;还应该使产品,为消费者所接受等。对于产品的这种种要求需要多种学科知识的协同,而不仅仅是工程师和艺术家形式上的合作就可以完成的。由于工业设计在其发展过程中又被称为“工业造型设计”,所以很多人误认为工业设计是单纯的造型活动。对于这样的提问工业设计是不是就是产品的外观造型设计不能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
外观造型设计只是工业设计的一部分,是设计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赋予产品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这种形式背后的内容、工业设计的内涵远不止于。
它们就是蕴含在设计之中的技术知识、人机关系理解、文化价值观念、市场需求等。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ICSID)对工业设计所下的定义是:“就批量生产的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规格,叫工业设计。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工业设计师应该在上述工业产品全部侧面或几个方面进行工作,而且,当需要工业设计师对包装、宣传、展示、市场开发等问题的解决付出自己的技术经验以及视觉评价能力时,这也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这一段话是对工业设计师的工作范围的界定、工作能力的要求,也是一种很具体的、容易理解的定义。
进入21世纪,人们对于工业设计的思考更为深刻,工业设计的对象不只是具体的产品,它的范围被扩大和延伸了,对工业社会中任一具体的或抽象的、大的或小的对象的设计和规划都可称为工业设计。设计不仅是一种技术,还是一种文化。同时,设计是一种创造行为,是“创造一种更为合理的生存(生活)方式”。”更为合理”的含义很广,它包括:更舒适、更方便、更快捷、更环保、更经济、更有益等等。
“生存(生活)方式”的含义有:工作方式、劳动方
式、娱乐方式、休息方式、交通方式等等。可以说工业设计活动几乎覆盖了工业时代人类生活的各个
方面。设计不仅是一种职业,它更是一种态度和观点,一种规划(计划)者的态度和观点。设计不是仅指设计一些具体的物件如家具、机器、日用品、建筑,它也是制定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工业策略的因素之一,是文化建设的力量之一。工业设计已远远超出了工业生产活动的范围,成为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它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方面,解决着人类现实和未来的间融,引导、创造着人类健康的生存方。
杜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贺利得说:“我们决意要建立一个时代延续的公司。很多观察者想
把杜邦标签为这样或那样的公司,我们是一个化学公司吗我们将要成为一个生物科学公司吗从很多方面来说,这些都是错误的提法。正确的提法应
该是:‘我们是一个强大的、在世界范围内探索人基本需求并为之提供解决之道的公司吗’对于这问题的回答是大声说‘对’!”。说得多好探索人类基本需求并为之提供解决之道,这不正是工业设计的内涵吗工业设计师不是仅仅设计制造出几种具体产品鼓动人们去购买使用,而是主动去探索,去解决人类生活中的种种问题、需求,目的就是为人类“创造一种更为合理的生存(生活)方式”。使得“人-物(产品)-环境-自然”成为一个更为和谐、合理的系统。
工业设计中的高技术风格 中国发展具有现代意义的工业设计是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国内一批有识之士如柳冠中、王受之、张福昌等人,像普罗米修斯般从西方盗回工业设计的火种,历经二十余年传承,中国工业设计之火已在国内呈燎原之势。国内的工业设计教育发展迅猛,根据的最新统计,设置工业设计专业的高校已达所,名列设置最多的工科类专业的前8名,大大超过了绝大多数传统专业。海尔、联想、宏基等国内企业的产品屡屡在国际上获奖,中国工业设计师也开始在if、red dot、idea等重要设计竞赛中崭露头角。“以至于美国商业周刊在年7月7日刊出头版文章惊呼《是意大利设计吗?不,是中国设计!design in italy no, in china!》,似乎一时间中国的工业设计成为了全世界设计界关注的焦点。”
我们在为工业设计发展取得成绩欢呼雀跃的同时应该对我国工业设计的发展有一个清醒地认识。应当认识到工业设计在西方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是伴随工业革命和场经济发展的浪潮,表现为与大工业化生产紧密相连、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一个自然过程。而上世纪80年代初工业设计思想在中国的导入,“就更多地带有“超现实”的色彩,是席卷中国大陆的业革命风暴尚未到来前少数具前瞻眼光的学者发出的理性呼唤。”由于当时国内场发育不健全、竞争机制的缺乏,国内尚未出现供大于求的矛盾,国内企业还没有遇到高度竞争的生存压力, “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自足状态导致企业决策层对于工业设计的导入普遍持消极态度。因此我国导入工业设计理念被迫采取了“理论开路、教育先行”模式,这也造成了在其发韧之初就存在与企业界缺乏有效的沟通的先天不足,一方面教育界培养出的工业设计毕业生因为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而大部分惨遭淘汰,另一方面,企业界又对优秀设计人才有极大的需求。这就造成了“我国设计业两端大,中间小的模式,即设计教育与设计需求的增大,专业化的设计队伍与合格的设计人才却相对缺乏的局面。”
如果说在作为业中心的初级阶段,我们可以满足于oem(original euipment nufacturer) 原始设备供应商,即代工生产或“贴牌”生产模式,但是我们要想实现从“大国”向“强国”的转变,就[1][1]必须实现从oem的生产模式向odm(original design nufacturer)原创设计供应商,即设计代工、原创设计管理模式的转变。
现实要求我们把工业设计重心由教育界向企业界迅速转移,实现教育界和企业界的密切联合,把工业设计转化成真正的生产力,让企业界能从生产力的发展中确实体会到工业设计带来的好处,这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里工业设计界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作为设计人,我们“有义务细心谨慎地超越设计品形貌和短期目标,深入探讨设计的本质和的影响。”我们应主动参与这场产业转变,对中国设计的现实方位有个清晰的认识,并大胆对未来工业设计风格进行探讨,这将对工业设计的发展大有裨益。
影响中国工业设计风格的几个因素
“风格”一词按照《辞海》的解释就是风度品格。在艺术上,“风格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面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从风格的概念我们可知,设计风格是同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同一性表现在设计师通过设计的外在形式而反映出来的具有一定共性,并且相对稳定、更为本质地反映时代、民族的文化、艺术、精神气质、审美情趣、审美理想等内在特征。多样性表现在设计师在通过设计来表现上述特征时超越了盲目、无序、生搬硬套的幼稚阶段,摆脱了各种程式化的束缚,能够根据个人的生活体验的独特视角来进行有所取舍的合理表达。风格表现于形式,但风格具有设计、文化、社会发展等深刻的内涵;从这一深层含义来说,风格又不停留或等同于形式。一种风格或流派一旦形成,它又能积极或消极地转而影响文化、艺术以及诸多的社会因素,并不仅局限于作为一种形式表现和视觉上的感受。因此设计风格的形成不仅是设计理念自身得发展,而且也意味着国内企业界自有品牌的建立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全球化对建构中国工业设计风格的影响。
作为不可阻遏的历史潮流,经济、文化全球化正在世界体系中以不对称和相互依赖的形式进行。“在这一复杂互动的进程中,文化同质化(culture homogenization)的现象日渐突出。一方面设计的话语权牢牢地被几个西方大国所把持,设计语言同质化的趋势正在加快,在好莱坞大片、日本漫画、韩国音乐伴随下呈长起来的新一代可能割舍与母体文化的脐带,出现“有形的地理疆界因无形的互联网络而变得日益模糊,来自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受众都接受性质相同的信息和风格,而这些信息和风格可能与本土、宗教或民族环境相脱离。”的情况,这将对我们设计风格的民族化探索可能产生前所未有的困难。另一方面工业设计作为一种“舶来品”,其发展时间的短暂性、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我国工业设计发展在整个世界工业设计中处于边缘地位。
美国著名学者欧文拉茨洛(ervin laszlo)在其新著《布达佩斯俱乐部全球问题最新报告——第三个年》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未来不是被预测,而是被创造”。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工业设计的未来的风格的形成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而不是时间轴上的突变过程。现阶段工业设计界在设计民族化的种种或成功或失败的尝试与努力,将构成未来工业设计风格的现实基础。
继承与创新的矛盾
任何一个处于不断发展中的民族,都会产生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的矛盾:既要为了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参与全球文明中去,又要传承历史文脉。因为,“历史一面成为过去,一面又从过去中伸出双手挽着现实同行。我们任何选择,都只能是在历史的巨大惯性中的选择,尤其是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物承文化,正因为我们仍然生活在其中,所以要树立科学的审视态度就更难”因此,我们在设计发展中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将是今后一段较长时期中国设计师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方面设计核心竞争力的缺失是我们一直没有在国内企业的设计创新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摆脱形态和实物对设计创新的束缚的低层次徘徊的怪圈。另一方面,只要国内的设计界把视角置于一种国际多极化和民族文化多元论的权力诉求日益强烈的大环境下,去思考全球化中的中国设计时,就不可能放弃对建构中国设计文化、创造设计风格的责任。
令人遗憾的是,虽然我国倒入工业设计理念已有二十多年,但是我国现阶段的设计水准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许多工业产品设计是靠“一仿二改三创造”来“新产品”的。在这些设计中,多流露出欧美设计的地模仿和对日本、韩国设计的风格的抄袭,唯独找不到我们本民族文化的对设计的影响。设计理念的混乱、设计风格的暧昧,使我们的设计表达极为苍白,导致我们的工业设计在场竞争中显得软弱无力!因此我们很难从国内产品设计中看到真正体现中国风格(chinese style)设计,即使有也只是凤毛麟角,我们无法将其推而广之地确认它的普遍意义。
未来中国工业设计风格初探
日本“和魂洋材”设计风格的形成对我们的启迪。
我们应更多地 “走出文化的封闭圈”,用包容的心态和“拿来主义”的态度,来看待西方的文明和西方的设计,大胆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在此基础上丰富中国工业设计的内涵,逐步在实践中形成中国的特色和气度。邻国日本发展工业设计的模式对于我们不无启迪。
日本在发展具有日本自身特色的工业设计时,采取了“和魂洋才”的双轨并行的路线。一方面在针对国内场的设计如服装、家具、室内设计、包装设计等领域中系统地研究传统,以求保持传统风格的延续性;另一方面在针对国际场的设计中则按照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设计。
我们在日本生产的电器上找不到日本浮世绘的图案或者是代表日本传统文化的任何图腾式的符,也鲜有传统器物的造型,但是日本的设计绝对是独具一格的,日本设计师在产品上对生活文化的关注绝对是属于“日本特有的对美的尽力追求的优长。”(李泽厚语)虽然日本设计思想也深受到美国、德国及北欧的现代设计理念,如现代主义、功能主义的影响,但是日本设计师所设计的产品又有很深的日本文化烙印,日本传统文化在对日本设计的影响无处不在。
创造具有中国鲜明特征的“中体西形”的设计风格
未来中国设计的发展可以学习日本的模式,走以现代设计理论和加工技术为手段,萃取中华传统文化意蕴作为设计元素,将古老的中华文化中凝重、深远与现代文化中简约、明快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的具有中国鲜明特征的“中体西形”的设计风格。
“中体” ,不是将传统造物文化中的造型、色彩拼接到现代设计中去,而是“要求设计师对一定消费范围人们所赖以维系的人文传统,理解人们生活中需求和隐蔽在生活现象之下的文化本质,亦即往往为该环境中生活的人们自己也未必清晰的那些潜在需要,这些“无意识”由调查者和设计者将其强化出来、显示出来,成为生活方式的新组成,这也就是生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另外,“中体西形” 设计中的&uot;中国元素&uot;或&uot;民族特色&uot;不是一种刻意的追求,它应当是设计师对民族文化理解后的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正如爱默生在他那篇《论自信》的散文中所说的:“总有一天人们会认识到,嫉妒等于无知,模仿无疑于自杀。一个人不管好坏,必需先接受自己。虽然广阔的宇宙不乏好的东西,可是如果不根植于自己的土地上,富有营养的谷粒不回自己送上门来。”因此,中国设计界更应对其他国家的文化、设计兼容并蓄,用严谨的心态对待自己的传统和文明。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在不远的未来真正形成具有鲜明中国风格的工业设计。
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工业产品要能充分适应和满足作为“人”的消费者的需求,早在1964年工业设计就被界定为:“工业设计是一种创造性行为,它的目的在于决定产品的正式品质。所谓正式品质,除了产品外形和表面特点外,更重要的是决定产品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以获得一种使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能满意的整体。”不难看出设计与消费者的心理存在着莫大的关联,而设计心理学正是在这种前提下应运而生。设计心理学既研究消费者共性的、一般性的心理规律,也包括其个性的、差异性的规律;既有对消费者心理的宏观分析,又涉及微观心理分析。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设计心理学很好地解决了如何把握消费者心理这一设计中的难题,进而使产品的人性化设计成为具有科学依据的行为。一、设计心理学在人性化产品设计中应用的作用与意义人性化设计是指满足消费者心理和生理双重需求的设计,强调设计以“人”为出发点,最终达到为人使用的目的。在人与产品的关系中,作为主体的人,既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在自然方面,人性化设计要研究诸如人体形态特征、人的感知特性和人的反应特性,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等等。
1、首先工具的双重属性:“工具的人化”与“工具的物化”。
2、其次它包含“工业”的理性和“设计”的美学和情感。
3、最后工业设计对象的文化性设计的文化性,意指工业设计作为人类一种创造活动,具有文化的性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