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学习论语对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启示

谈谈学习论语对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启示,第1张

  “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意识,它强调多元的和谐、异质的协调与对立的消解,是一种人人相和、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圆融完美与生生不已的境界。[1]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动态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民族心理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心理和谐是心理以及直接影响心理的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相对稳定的关系,是个体自身和谐的主要内容。心理和谐的表现一是个体内部心理和谐,即个体内部心理成分(认知、情感、意志等)与主体行为的协调统一;二是人际心理和谐,与他人的关系融洽默契,易融合于团队并承担适合的角色;三是人事心理和谐,处理事务的适度与理性。对外适应和对内协调是心理和谐的集中体现。[2]  以儒家文化为基底的中国文化是塑造国人心理和行为非常重要的资源。作为儒家经典著作的《论语》,其中蕴涵着深刻的心理和谐思想,对于维系心理和谐、增进心理健康、促进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构建我国本土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  一、《论语》中的“和” “和”是儒家思想的终极价值目标之一。《礼记·中庸》将“和”界定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段话主张人的喜怒哀乐乃至天地自然都要“中”、“和”,才能达到天地人“和”的境界。杨树达进一步指出,“和”不仅指人的喜怒哀乐,凡事只要恰到好处,都可以称为“和”,“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4]《论语》中的和谐思想内涵十分丰富,立足于政教伦理,重在“人和”,包括个人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和”是处理人际关系及一切事务的最佳准则。“中庸”既是一种伦理原则,又是达到“和”的根本途径与方法。“中庸”即根据事情的发展变化准确把握行为的尺度,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5]、“温良恭俭让”[6]是孔子待人的中庸,“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7]是孔子对自然生命的中庸,“乐而不*,哀而不伤”[8]是孔子审美的中庸。坚守中庸之道的君子能够悦纳自我和现实,善于自我调节,面对外界各种刺激能够调控好自己的心理体验,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使内心居于适中状态,保持心理平衡,达到中和境界。  心理和谐是“和”的重要内涵。尽管心理和谐是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内容,《论语》中也没有明确提出心理和谐的概念,但其中富含大量心理和谐思想。  二、个体内部心理和谐  个体内部心理和谐是指构成心理内部的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各成分之间的协调统一。人的内部心理是否和谐往往取决于个体理智、情感、意志和欲望的矛盾如何解决。  1正确的自我意识  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悦纳自我,具备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从而具有积极的自我体验是保持心理和谐的重要方法。孔子正是这样的智者,他曾概括自己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9]孔子提倡,一个人应有良好的自我调控意识和能力,它是达到仁的基本途径。他指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心理和谐的人善于驾驭情绪、情感和行为,尽量减少消极心理,面对负性事件能够从容应对,心地坦然。心理不和谐的人容易感情用事,面对负性事件性情焦急,方寸大乱,乃至败坏大事。  2和谐完整的人格  心理学上的人格是指人的气质、能力、性格、动机、需要、兴趣、信念等稳定而有机的统一体。孔子推崇的理想人格有君子、豪杰、圣贤三种不同层次的人格,主要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追求。不过,《论语》中还是有大量关于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的言论可供我们参考。  一是言行一致。孔子特别注重人的实际行动,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10],了解一个人的方法应是“听其言而观其行”[11]。二是内外和谐。孔子提倡个人内在涵养、知识、思想与外在行为、规范的统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2]“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13]外在形式的礼乐都应以心理情感为真正依据,否则只是空壳和仪表而已。正如李泽厚所说,孔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塑造人性心理,追求理性与情感不同程度、不同关系、不同比例的交融结合,成为一种“情-理结构”,从耳目愉悦到性爱欢乐,从社交行为到礼制道德,均有这个问题。[14]这种理性与情感的协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在与外在的和谐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人格和谐统一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人格独立。孔子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之一在于人格是否独立。君子 “和而不同”[15]、“周而不比”[16]、“矜而不争,群而不党”[17],小人则恰恰相反。四是坚定不移。孔子以“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18]来说明人必须有恒心,这样才能成就事业,恒久保持德行。五是正直公正。公正是孔子的人格特征之一,也是孔子所欣赏的高尚人格的重要内涵,包括平等待人、秉公办事和清正廉洁。 三、人际心理和谐  人际心理和谐即个体善于积极、主动、理性化解人际矛盾,达成人际交往的默契和融洽,使自己和他人都得到心灵上的安宁和幸福,是心理和谐的重要方面。在中国传统的人伦社会里,人际关系十分重要。孔子的人际观是主和尚通,和而不同。用作处理人际关系准则的“和”,其本义是指用于不同意见或不同个性中谋求一种“执中”或和谐的状态之义,而“同”是指抹杀不同人的个性来谋求单一性的一致之义,因此,只有“和”而不是“同”才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19]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才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20]。可以看出,在人际关系处理上的尚和思想,正是中庸思想在人际交往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  在孔子看来,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还需把握好一些原则。  一是尊重。这是形成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提,它要求平等待人,以礼待人,把自尊和尊重他人有机结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其实就是现代社会心理学中所提倡的人际交往的心理换位原则。二是诚信。孔子认为“言必信,行必果”[22]是为人处世的基本。诚是信的内在心理基础,信是诚的外在体现。三是仁爱。《子路》载:“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23]这里的“仁”德就是人际互动中所应秉承的原则,其外在行为表现就是“恭”、“敬”、“忠”。四是宽容。人际交往中矛盾不可避免,这就要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求同存异,注意调和沟通,“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24]。五是谨慎择友。孔子认为个人的成长受朋友影响极大,与君子交便趋向君子,与小人交便趋向小人。他把交友分成有益和有损两种,认为“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25]。强调结交朋友要慎重,多交益友、少交损友。  和谐的人际交往还需把握好人际交往艺术。一是要把握分寸,凡事有度,适可而止。对待朋友的错误应“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26]二是要把握时机。与君子交往要避免“躁”、“隐”、“瞽”等三种过失[27]。三是要因人而异,“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28]  四、人事心理和谐  人事心理和谐,即个体在对待和处理事务时的理智、冷静、适度和乐观。这里的“事”,指个体遇到的和自己所做的、主要属于客观方面的、非人际关系的活动与结果。[29]心理和谐的人除了对良性刺激事件的欢愉之情适之有度外,尤其表现在善于处理遭遇到的负性刺激事件并努力缩短处理过程。当负性事件发生时,个体也会感到痛苦或遗憾,但经过自我调节和他人劝导仍能做到理智并坦然应对。  1强调社会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身处礼坏乐崩、颠沛流离的时代,社会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对人的生存发展尤其重要。孔子提倡“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30],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是乱世保全自身的做法。可见,孔子虽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进取、坚持不懈的一面,同时也有灵活变通、洁身自好、保全自身的一面。重视“经”与“权”、“常”与“变”的结合,重视个体的灵活性、主动性,不强调一成不变的绝对律令与形式规则,这也是它与后代宋明理学区别之处。  2贵仁重德的人生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人生价值和人生道路等重大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其核心是人生目的。孔子把“仁”、“义”作为人生最高价值目标,鼓励个人执着地追求“仁”、“礼”、“义”、“道”,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31],乃至杀身成仁。孔子的人生理想则是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32],他四处游说,以宣传礼治天下为己任,期待各国统治者能够行他之道于天下,虽不得其时、屡屡受挫,但其深远影响却延其后世。  生活中能否正确对待名与利、得与失、贫与富、贵与贱、成与败等人生重大矛盾关系到心理和谐的程度。孔子强调应在把握仁的原则下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应对各种需要。一方面做到积极乐观,努力争取;另一方面,应虚静淡然,适当超脱,顺其自然而非患得患失,这样才会豁达而不失节制,恬淡而不失执著,从而提高生命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3强调敬事  “敬事而信”[33],“执事敬”[34],心怀慎重敬畏,积极、主动、理智地处理事情,不为之所奴役。“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做事要恪守本分,竭力做好份内之事。做事还要讲究方法与策略,就像孔子教学中注意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35]  五、《论语》中的心理和谐思想对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的启示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高校是直接向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大学生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心理基础,同时又制约和影响着和谐校园的构建。《论语》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尚和思想作为其重要内涵演绎为尚和心态,已成为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潜意识,经过文化的传承延续至今。《论语》中蕴涵的丰富的心理和谐等心理健康思想对于当下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心理和谐是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的核心目标  当前我国处于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与深度震荡的社会转型期,社会角色的转换、利益关系的调整、物质生活的差异难免使人“心为形役”,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甚至身心疾病。心理和谐教育正是以提高个体心理素质,追求个体心理品质健康、均衡、调和、发展,实现真善美的统一为目标的教育,是全面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和谐是其核心目标。学习、吸收和践行《论语》中的心理和谐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愉快接纳自我和现实,坦诚看待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提升身心健康、促进自我成长。可见,《论语》中的心理和谐思想对于当今社会正在大力营造的心理和谐氛围、对于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论语》中的“心理和谐”思想为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提供了宝贵资源  以儒家文化为基底的中国文化是塑造国人心理和行为非常重要的资源。作为儒家经典著作的《论语》,其“心理和谐”思想体现在具有自然基础的人类生活中,经过儒家弟子的继承、传播,穿越时空,已无孔不入地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观念信仰、风俗习惯、社会舆论、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情感状态中,“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人们处理各种事务关系和生活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方针,亦即构成了这个民族的某种共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值得重视的是,它由思想理论已积淀为文化—心理结构”,[36]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无意识的集体原型现象,演变为民族性格中积极进取、实用理性的人生态度,乐群贵和的民族特色,淡泊明志、崇尚志向的精神境界,谦虚谨慎、诚实守信的道德传统。这些植根于我国文化土壤的本土心理学思想,符合国人的哲学传统和思维习惯,能真正反映中国人心理发生、发展及变化的规律。对包括心理和谐在内的诸多思想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既是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也是根据现实需要构建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体系的需要。  3《论语》中的心理和谐思想为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提供了重要途径与方法  从个体角度上讲,自我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的关键和内在动力。自我教育实质上是大学生对自我心理的认识、调节、评价、提高的过程。《论语》中富含个人身心修养的态度和方法,比如笃志而固执、反躬内省、慎独、从善改过、下学上达、推己及人、存心养性等。这无形中也与现代心理学所主张的以人为本、重视个人在身心保健中的主体作用、重视自我调适有异曲同工之处。并且,孔子主张的这种内省历经传承业已成为中国人日常心理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中国本土思想家探索人类心灵活动和规律的一种方式。  孔子认为,达成心理和谐的最重要途径和方法是修身养性,强调心灵的内观和内求,主张通过人内在的、经常的自省,通过积极主动的自我调控,通过不断的完善自我,提升个体心灵境界,达到身心适应、心理和谐并获得个人成长和人生幸福。孔子宣讲的“修己以安人”[37]被后代儒家发展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被认为是起点和基础。孔子所倡导的“仁爱”、“中庸”等伦理道德观念本身就是修养身心的重要方法。  学习也是孔子大力倡导的提升修养、促进和谐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对于怎样有效地学习,从中领悟生活的真谛,提升心理和谐水平,孔子给出了诸多建议。一是“温故而知新”[38]、“学而时习之”[39],强调勤奋好学、开拓思想、时常练习,同时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二是“择其善者而从之”[40],善于发现、学习和借鉴他人长处。三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1],学与思要有机结合。四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42],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从社会角度上讲,安定有序、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大学生和谐心理形成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谐程度。社会心理教育是指社会制度、社会风气、群体规范、群体舆论等等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43]社会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体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保障作用。《论语》中也包含了如何促进社会心理和谐的途径与方法。如重视环境的作用,提出里仁为美、择不处邻、择善而从,倡导为个人的心理和谐和成长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  需要指出,由于时空转换,《论语》中的许多思想内涵已发生变化,一些观点并非绝对原则,其原有形态也不应照搬套用,这是我们在吸收《论语》思想精髓时需要认真把握的。这是我其他地方复制的,希望有用

我彻悟到,人的力量主要还是要在自己的身上寻找。别人给你的力量不能持久,从自己身上找到的力量,再贯注到自己身上,才会受用终身。

— — 冯骥才《真人不露相》

鲁迅在《祝福》里写到的祥林搜历经生活的重创和人世的磨难,逢人便说自己儿子的死和自己的悲惨遭遇,反复讲起她那令人心碎的故事,起初大家特意过来听她的故事,但后来渐渐被乡亲们厌恶,她的境遇也每况愈下,最终沦落街头成为乞丐,惨死在鲁镇野外的雪地里。

祥林嫂之死有多重原因,但其中的一条是她对自己的内耗。她神情木讷、精神不振,逢人就诉说不幸,一遍遍的重复素数,最终将人们的同情心消耗一空,也使得自己沉侵在不幸的世界里走不出来。

就像那个古老的寓言,有一只小猴,肚子被树枝划伤了,流了很多血 ,它见到一个猴子朋友就扒开伤口说 :你看我的伤口,好痛 !每个看见它伤口的猴子都安慰它 、同情它,告诉它不同的治疗方法 ,它就继续给朋友们看伤口,继续听取意见,后来它感染死掉了。

一个老猴子说 它是自己伤自己而死的。 如果它一开始就包好肚子的伤,不给别人看伤口,伤口就会慢慢愈合,也不会有后来的故事了。痛 ,说一次就复习一次,印象只会更深刻更心疼更难以忘怀。

1内耗让内心阴郁、不见晴空,找不到生命的出口

一遍遍的重复在痛苦里,只会消耗自己的生命。在婚姻里也是如此,当我们不断的埋怨伴侣、抱怨生活的苦难,抱怨你爱的人不够爱,进而相互攻击,陷入这些亲密关系的内耗中,或者是因为内在的不协调而陷入自我责怪、自我抱怨、自我怀疑的内耗中。

虽然我们并没有像祥林嫂或者寓言里这只受伤的猴子一般到处揭开自己的伤疤,可是如果我们每一次在内心的战斗都是重温回味所有生活里带来负能量的意外事件,让自己陷入生命能量的内耗中,那么我们又与祥林搜和受伤的小猴子有和区别?

无论是谈恋爱还是在婚姻里,一旦感情发生危机,我们的生活以及事业就会陷入一团乱麻的状态,我们再感情里不知所措,想各种方法去弥补和修复感情、修复关系,这种关系里感情的内耗伤人伤己,时常也会影响我们生活里其他的方面。

相思是内耗,悲伤是内耗,相爱的人争吵更是一种内耗,这种情感的内耗让我们失去了欣赏世界的动力,也让我们内心阴郁,不见晴空。

当人生的精力被大多数不好的事件所影响时,就会处于恐惧、担忧、愤怒、悲伤等等负面情绪中,哪里还有事件去学习、反思、提升和改变?进而形成恶性循环,越加找不到生命的出口。

2内耗让我们讨厌自己、甚至丢失自己

前段时间很火爆的《哪咤之魔童降世》中的敖丙就是一个对自己过于苛求的人,他追求完美和优秀,他也一直很优秀,身边的人都对他寄予厚望。但是当遭遇了困难和选择的时候,就会开始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知道自己内心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从而经历一个内耗的过程。

生命里没有人会事事优秀,随时完美,所以在遭遇压力的时候,他选择了承担责任,不辜负家人的期待,最终违背自己的心,辜负了朋友,险些黑化,黑化的过程也是与自己内耗的过程,原本应该与哪咤棋逢对手的敖丙,却不是哪咤的对手,在哪咤的手下总是吃亏。

原本同根同源的他们本应该的不相上下的,甚至敖丙受过正规的教育,更是正统的龙太子,是比哪咤厉害的,但是内耗严重的敖丙却始终不是凡人哪咤的对手。

皆因为敖丙本性善良、性格温润,又一直听话,做不出违背自己本身意志的事情,在内耗里消耗自己的能量,最终导致经历了差点黑化的一个过程,也是杀死真实自己的过程。

内耗的很大原因来自于对生活、对周遭、对自我的不满意,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跟自己较劲,也许并不是自己的原因造成了一切,但是我们却认为自己做的不够,陷入一种自我攻击中,尽管我们努力的追求完美和优秀,却对自己变得苛刻,当做的事情稍有差池时,便会攻击自己,开始讨厌自己,恨不得丢掉自己,甚至杀死自己。

3内耗让我们心情糟糕,情绪容量低,宽容度低

我们看到很多宫斗剧中都有一个寂寞的皇后,比如《还珠格格》中乾隆继皇后乌喇那拉氏,或者是其他宫斗剧中的寂寞皇后,原本都是手握后宫权利,一把好牌。

皇帝偶尔来看望她,可是因为对错误的容忍率低,情绪容量很低,对别人的宽容度也变得很低,对自己儿女宽容度也都会特别低,最后想尽办法将一切的精力放在赶走皇帝别的女人身上,想尽办法找别的女人的茬。

最终都落得一个心胸狭隘、自私自利,被废冷宫的结局。如果一开始就没有去关注这些小事,或者只是淡然的处理好后宫的事情,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是否就不会有那样的结局?

我们也会看到一个幸福的家里,若是有一位锱铢必较、过度劳累的全职母亲,将所有的精力放在家庭里,不断的付出,越是付出的多,越是对周围的人抱怨,越是疲倦和产生病态的生理状况,老公和孩子的不理解也就越多。

老公看电视她收拾家务,她会觉得生活尤其不公平;孩子不优秀,她会觉得是自己没有教育好孩子。这位母亲会觉得自己做了一切,可是生活并没有像自己预计的那样,就会产生槽糕的情绪,对孩子和老公发怒,会因为一点小事动辄发脾气,甚至不断的去抱怨生活中的小事,也在这样的抱怨中日益丢失自己,变成了一个只知道抱怨生活的愁苦女人。

那些宫斗剧里的皇后和生活里抱怨的妻子们又何其相似,都是在不断的跟自己争斗,把对自己人生的所有美好期待,投射在丈夫和孩子身上,希望他们理解自己,可是最终得到的不是理解,而是视若无睹和厌恶抛弃。

当将自己的梦想投射别人身上,自以为很轻松时,反而是最艰难的事情,因为内在对自己的所有期待都落在丈夫和孩子身上,当他们没有预计达到要求的时候,就会因为自己没有去争取实现自己的梦想,将时间和精力付出在家庭里简单和重复的生活中,而产生不好的情绪。尤其是看到外面女人美丽的样子,而自己早已风华不在,就会更加讨厌那个糟糕的自己,花时间排斥自己,就会觉得疲惫,对丈夫和孩子的期待就会越高。

而一旦这个梦幻的泡沫碎裂,丈夫和孩子没有达成自己的期待,攻击力就会越强,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妻子在发现丈夫出轨时,那么愤恨小三的原因之一,这种愤恨里有自己所有期待落空的愤恨,更是对自己的怒其不争。

很多全职妈妈都有过无数次挣扎,在家务和日复一日里内耗自己的能量。一边是渴望实现自我价值,一边是稳定的家庭生活形成的惯性,所以全职主妇为什么更容易衰老,未尝没有在这种内耗中消磨掉得能量因素影响。

3走出内耗的精神世界,成就自己的真实人生

与其内耗,不如坦诚的接受,肯定自己有悲伤、嫉妒等等的负面情绪,知道这一切一定会过去的,所有的负面情绪都会过去,想哭的时候就哭上一场,想安静的时候一个人安静的睡上一觉,不要给自己身上压太多的责任。

因为我们都不会是完美的人,都会犯错。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即使是圣人七十岁的时候才能够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又怎么能够肯定自己就会一生不犯错误呢?

我们跟自己的较劲,跟身边亲密人的较劲,总是在消耗着我们的热情,人最痛苦的就是因为对自己的排斥,而产生不快乐的情绪。

当我们把经历消耗在自己身上时,就会没有精力去应付外界的事情,生活就会变成一团乱麻。接受自己,哪怕是做错事的那个自己。接受自己才是减少内耗的开始。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詹姆斯·格罗斯的研究表明:当我们试图戴上面具,抑制自己真实的感觉时,血压会升高。相反,当我们不再试图伪装,而是认识到自己的感受并变得表里一致,那么血压又会自然降低。

走出内耗的精神世界,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其生理原因。

脑神经科学认为,我们的大脑可分为情感脑、理智脑等几个不同的部分,情感脑负责感受情绪,做出直觉判断和选择,日常生活中超过90%的时间,情感脑掌控我们的一切;而理智脑负责分析、判断、选择、决策,作为高能耗机制,其日常被激活时间不足10%。当情感脑与理智脑协作良好时,我们会有平静、满意的感受;一旦它们陷入冲突,我们就会进入内耗模式:理智压抑情感,或情感碾压理智。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减少内耗呢?

1减少错误的期待,增加认知度。

有些事情并不是知道就能够做到,自己的能力有限,接受自己做不到很多事情的真相。比如乐器、绘画等等,有些技能就是需要持久的努力和天赋才能够成就,当做不到的时候,就不要勉强自己去做不可能的事情。

“错误的期望,会带来持久的沮丧。这是痛苦得以持续的根源。”不管是在爱情里还是婚姻里,不要有错误的期望,不要觉得自己不说别人就会懂得,感情里学会沟通很重要,任何其他事情都是如此。

2走出悲伤的情绪,保持正向的心态

用积极的心态来处理事情,当遇到事情的时候,首先是积极的接纳自己已经犯了这样的错误,正确的接纳自己的情绪,积极的认识清楚事情的根源,才能有助于我们走出悲观的情绪。

就像稻盛和夫所说:“对自己的未来怀抱希望,用开朗的态度积极采取行动,这对工作和人生而言,十分重要。……

无论什么现象,只要观念正确,不从坏的、负的方面去理解,就可以从正的、积极的方面去接受和应对。

那么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应该保持开朗的情绪,持续不懈地、拼命地努力。因为无论遭遇多么困难的状况,只要以开朗的态度积极努力,就一定能克服。自己的精神状态如何,事情的结果就会随之变化。”

3转移注意力,去做成就自己的事情

在大海上航行的人,是天生就不晕船么?很多人都做不到在航行的船上如履平地,那么在训练新的水手的时候,是怎样让新水手克服晕船的状况。他们利用了一个简单的法则:及时转移注意力,去搬运货物,去工作,让自己忙碌起来,就会忘记晕船这回事。

就像你从来没有听过正在开车的人会晕车,这是因为他们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另外一件事情上,专注的去做另外的事情,反而会降低对自己晕车晕船这件事的注意力。

当感觉自己在发生精神内耗的时候,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先去做一些别的事情,将内耗转移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来。

脑神经科学家拉亚·博伊德博士研究发现:改变大脑思维的最好方法,就是改变行为。

当精神发生内耗,我们却用肢体的行动来让自己习惯某一项事情的时候,虽然过程是痛苦的,但是我们通过不断的练习,不断的努力就会改变自己内耗的状态,在所做的事情上取得成果,让一切变成良性互动。

无论是在爱情、婚姻、事业上,这样的法则都是适用的,只有减少内耗,我们才会有更多的精力去应对生活,去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记住:你可以选择过更好的生活,成为更好的自己,你可以通过行为来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身体的一寸一毫都值得我们去珍惜,而身上的不同部位或多或少昭示着我们的命运。从耳朵看相,我们就能得出许多关于自身命运的秘密。那么,什么样的耳朵是最有福气的,它们的特征都是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

耳朵的相是很有讲究的。古人称耳朵为“采听官”,为五官之首。耳生贯脑而与心胸相通,是心的主管,肾的表候。孔夫子说:六十而耳顺。一个人的运势好不好,与耳朵的位置、耳珠大小、耳廓前后等有密切关系。

一般将耳朵分成三等分来观察,也就是上轮、中轮、下轮(古相学上称为天轮、人轮、地轮),而这三部份在相学上有着很有意思的表征意义:上轮:代表精神面及知性面,所以上轮发达,其之敏感度高,IQ也非常高。中轮:代表行动力,所以中轮发达,精力充沛、态度积极、做事果决。下轮:代表物质面的欲望,所以下轮发达,颇重物质享受,喜欢安逸的生活,所以较现实及务实!

那么,什么样的耳朵最有福气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1、耳垂代表你一生的运气,耳垂与越大越有福。你看寺庙里的佛,佛耳就是大富大贵。所以不要轻易打耳洞,尤其是一只耳超过两个以上洞时得考虑是否与自身五行相吻合。2、耳垂是会不断发展变化得,你看念经修佛做善事的人,耳垂会愈来愈大。很多运气不是很好的人,修了佛,长出了耳垂,便有了改运,慢慢向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靠拢。3、耳垂厚才能显得珠圆玉润有福气。当然耳垂也代表女性缘,如果你从事的行业与女性有关,耳垂就可以使你得到更大的助力。4、耳朵最好也要“贴”,贴脑耳主富贵。由上可知,当别人从正面看你的时候,看不见你的耳朵。这种便是最好的耳朵。5、耳门宽大,心胸宽广6、耳朵贴脑,身居要职7、耳有仓眼,钱财满钵8、拴马桩耳,官运亨通9、虎耳一双,冒险经商10、垂肩耳珠,大富大贵

您可能也喜欢:耳朵看相:耳朵颜色面相解惑耳朵看相:常见的十种女性耳相耳朵图解:从耳朵看你的智商寿命耳相图解:从耳朵看你的人生富贵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唐诗宋词为什么美?

唐诗宋词可以说是臻于我们中国文学之美的极致,但是至于唐诗宋词何以为美?应该说我们一直不甚了然,中国古代的很多选本以及无数的点评,它告诉了我们哪些诗是美的,但是没有告诉我们,它为什么是美的?今天有一些观点认为诗词或者文学作品是一种纯粹的形式美。我对这个观点并不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但是我认为如果说它是形式美的话,那它也应该是我们民族心灵的外化,是我们文化外化以后的一种形式美。我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下面我就要选取几个与唐诗宋词有关的传统文化的基本命题,从文化的视角,从我们民族心灵结构的这样的一个视角,来赏析大家最为耳熟能详的一些诗词。

悲剧意识的觉醒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古人对你的价值建立丝毫没有帮助,后人对你的价值建立也没有丝毫的帮助,那么这就是价值的空没感,这就是直视正视你的生命的真相。当你正视直面你的生命的真相的时候,你就产生了悲剧感,这就是悲剧意识的觉醒。

第一个问题就是悲剧意识的觉醒与精神家园的追求。

任何一个成熟的民族,任何一种成熟的文化,它必然都有成熟的悲剧意识,这是毫无疑问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种成熟的文化,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那么我们的文化当中也含有浓厚的丰富的悲剧意识,没有悲剧意识的文化应该说是没有韧性的。

历史上真正流传千古的经典,它有着跨时代的意义,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就超越了时空,我们今天不讲陈子昂怎么样随武攸宜北征来到了冀县这个地方,来到了今天的涿州这个地方,想起了古代的也就是燕赵王高筑黄金台,求贤纳士的那样一段历史,想起了自己怎样不得志,然后又写出了《登幽州台歌》等等这些。我们不谈这个问题,即使不谈这些,我们吟诵的时候照样会感受到强烈的震撼。甚至说如果我们详细地了解到了陈子昂写这首诗当时的历史背景,反而对我们的艺术感受能力是一种很大的局限。因为陈子昂的这首诗已经超越了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

我们可以想一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什么意思?每当你吟诵起来的时候,你都会产生一种价值的空没感,无所依靠,孤苦无助。西方经常讲人是孤苦无助的,其实最孤苦无助的应该是中国人,我是从文化上讲,因为什么呢?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古人对你的价值建立丝毫没有帮助,后人对你的价值建立也没有丝毫的帮助,那么这就是价值的空没感,这就是直视正视你的生命的真相。当你正视直面你的生命的真相的时候,你就产生了悲剧感,这就是悲剧意识的觉醒。而悲剧意识的觉醒,恰恰是价值建立的一个前提。你对你的价值进行了追询,这就是价值建立的开端。这样的话,在中国古典诗词里是经常出现的,你如果翻开《唐诗三百首》,翻开《宋词选》,随便翻一翻都会遇到类似的句子。这些句子都是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形象、不同的语境表达了同一个基本的母体,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母体。像这样的诗就直奔你心灵当中最柔软、最脆弱的地方,使你最为感动。

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它除了暴露人的生存困境以外,一个最大的特点是要弥合人的生存困境。简单地说,当鸿沟把你分到此岸以后,让你无法达到彼岸的时候,它又给你架起了一座桥梁,也就是给你指出了一条解决现实问题的出路,这就叫弥合。这就叫我们所说的执著与超越的统一、此岸与彼岸的统一。你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我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也许没有希望了,但是不是因此就彻底绝望了呢?不,他马上给你指出了一条出路,“念天地之悠悠”。“悠悠”是什么呢?悠悠就是永恒,就是绵延不断,“念天地之悠悠”是由此我想到了,由此我又感悟到了,在我之外,还有一个永恒的天地。天地是什么?天地就是天道,天道是什么?天道就是由人道升华而上的一种基本的道理。可以简单这么讲,我个人是没有希望的,我个人是有限的,但是外在于我的那种天道,那种人道,它是无限的。我只要把我这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天道当中去,那么我就可以和这无限的天道同时获得永恒。我们有一句话叫做“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它表现的就是这种意识,但这里要指出的是这个向永恒天道的融入,它实际上是以自我的牺牲或者说付出为代价的一种超越。它是一条现实出路,但它不是前面那种个人感性生活或者说简单个体的一种继续。它是对个体的一种超越。比如说你很小的时候,你不懂的事情,这个时候你没有超越的价值。当你懂得自己拿一块糖,给你的爸爸妈妈,给你的爷爷奶奶吃的时候,这时候你自己就牺牲了一块糖,付出了一块糖的代价,就是超越你对一块糖的执着。这种对个体的超越,使你获得了超越的价值。这就是我们中国主流文化当中价值建构的一个基本的起点。所以“念天地之悠悠”,向悠悠天地的融入,可以说是自我的个体的一种消失,同时在这个消失当中,它又获得了一种更高的升华。至于我们现在的人,是不是同意这个观点,我不强求,但中国古代的主流文化肯定是如此的。其实在今天有些人大喊个人主义的时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必然蕴藏着这些东西,否则你读这首诗的时候,就不会有这种感动。为什么?这就是人性的高贵。我经常讲人是生而高贵的,他高贵就高贵在他有一种超越自我的一种内在的天然的冲动。

最后一句“独怆然而涕下”,他为什么哭了呢?就是他找到价值以后的一种感动,这种感动是富有悲剧意识的。他明白了,哎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我个人也许是没有希望的,但是只要是超出我自己,把生命融入到悠悠的天道,我就可以获得永恒。但这毕竟是一种奉献,意味着自己的付出。这种具有悲剧意味的眼泪,是人获得了价值觉醒以后的一种感动,但这种感动绝不是廉价的。所以我说《登幽州台歌》这一首诗,你不要看它只有四句,它实际上表现了我们的传统文化的一个母体,也就是表现了我们每一个人心灵当中最深层的东西,你平时是感觉不到的,只有通过吟诵,才能使你觉醒。

天道与人道之间

第二个问题,在天道与人道的疏离与亲合之间。

我们中国人没有外在的上帝,但是我们有一个天道,天道是什么呢?天道一点都不神秘,天道就是人的基本伦理道德、基本社会秩序的强化,把它强化到了上升到了天道这样一个高度上。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当中,天道永远高于人道,人道永远不可能达至天道,也就是说不可能和天道重合,或者超越天道。而天道又给人道提供了一种指向,它是指引人道发展的一种力量,那么这就是疏离。这个疏离你不要以为它没有意义,它的意义恰恰就在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高于人道的天道,让我们不断去追求。同时人道与天道还有亲合的一面。这种亲合的一面就是说天道来源于人道,同时它又要还于人道。但这个还于人道它不是简单重复,而是一种超越性的回归,这就是天道与人道的疏离与亲合。

我们来读杜甫的两首诗,看看他是怎样表现了天道与人道的疏离与亲合。先说《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你看首联,起句突兀,可以说如狂飙来自天外,一下子就将全诗笼罩在一种沉郁悲壮的气氛当中,同时又透显出儒家所说的,那种刚健不息的大化流行,它的基本情调是廓大而深沉的。自从宋代的严羽以来,我们对诗圣杜甫的诗,一直用四个字来概括他的艺术特点,就是沉郁顿挫。但是历来没有人解释沉郁顿挫,到底在文化上是什么含义?从文化的视角来赏析我们就可以看出,沉郁就是指他的浓烈的悲剧意识。而顿挫就是在这个浓烈的悲剧意识的基础上,经过艰难的过程,来对这种悲剧意识进行超越。颔联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大家最喜欢的我想是这句诗。这句诗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的精神内涵是一样的。“无边落木萧萧下”,我们每一个人其实也不过是长江岸边的一棵树一片树叶。一棵树能有多长的寿命,一片树叶能有多长的寿命呢?相对于滚滚的长江,相对于无尽的长江,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你只要把无边的落木融入到滚滚的长江当中,那么你就获得了永恒。你不要只想到你自己是一片落叶,是没有价值的,你还要看到这滚滚的长江,这无尽的长江。这就是在给我们指出了悲剧困境的同时,又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出路。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四句现在的读者觉得好像是没有味道。但是如果你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历的增长,尤其你经历过沉浮,经历过艰难的时世,你再深入杜甫的心灵,你就会感觉到这四句诗确实是非常沉郁沉痛。但是在沉郁和沉痛之中,又透显着一种豪迈,为什么呢?其实这后面四句它还是一种超越,而这个超越不是廉价的,艰难苦恨就成为超越的梯航。

中国文化或者说中国悲剧意识的一个最大特点,是讲究此岸与彼岸的统一、执著与超越的统一、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统一。具体到这首诗当中,既有疏离也有亲合,但是这首诗最重要的还是人道和天道的疏离。你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就表现了天道高高在上,而人很难企及。当然还有一句“不尽长江滚滚来”,表现的也是以疏离为主的一种亲合。

是不是杜甫诗中就没有以表现亲合为主的呢?有,那就是著名的《秋兴八首》的第一首: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玉露凋伤枫树林”,这是我最喜欢的杜甫的一句诗。你秋天不是来了嘛,你不是要凋零万物嘛,你不是要令万物肃杀嘛,可是在德配天地的仁者的眼中,这就是一种爽利之美,你看秋霜都化为玉露了。要想人道和天道合为一体,你的人格就必须达到很高的境界,一种能够包容天地的境界。孔子说“六十而耳顺”。耳顺就是我听见什么话都顺耳。可能吗?可能,人格境界到了可以包揽一切外事外物的程度,任何一种言语,任何一件事情,在他来看,都是丰富他发展他的精神资源,而对他没有任何损害,这就叫耳顺,这就叫德配天地。所以在德配天地仁者的眼中,秋霜化为玉露。至于下面说“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不仅没有像李贺的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那样厚重那样凝重,反而使人感觉到了诗人宏大的气魄。因为再困难再萧瑟的秋天,再艰险的自然环境,都是可以被包容的。所以这两句的黑沉沉、阴森森,在这里一点都不显得沉重,反能显出主体的宏大气魄,这就是人道与天道的亲合。

关键是最后一句“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这一联诗是万家灯火的感觉。秋天来了,要做寒衣了,催动了刀尺,晚上打布的声音也在响起,这是一片人间烟火的情景。你不要小看这人间的情景,它恰恰是回到了人间的人道。以天道始,以人道终。天道和人道形成了一个循环。而这个循环不是简单重复,而是一种超越性的循环,是一种超越性的亲合。我们在现实当中,实现了由天道回到人道或者说由人道升华到天道,再由天道回到人道的这样一种亲合。等你读完了这首诗,你的心理就被抚慰了一遍,你的一种价值建构的精神历程,就走了一遍。这就是我要说的人道与天道的疏离与亲合,这也就是杜甫诗的沉郁和顿挫。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第三个问题,彰显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任何一首优秀的诗词,它都是我们民族情感的最凝练的表达形式。你只有把它背后的民族情感开掘出来,你才能真正感受到这首诗词的意义。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为什么是千古名词?就是因为它暗合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心理流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这一句话就概括了我们民族从英雄梦的兴起到英雄梦的破灭这样一个内在心理历程。我们中国人没有外在超越的价值观念,也就说没有上帝,但是有内在超越的价值观念,一般来讲除了纯粹的心性修养以外,还要做英雄对社会建功立业。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英雄梦,但是面对着滚滚的长江,你会感觉到英雄的渺小和英雄的无奈。你看“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即使面对周瑜这样的少年英雄,和长江相比,也会觉得微不足道。所以你只有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长江当中,你才能获得价值。也就是说千古风流人物,你个体的风流,每一个单个的个体,从某种角度来看几乎是没有价值的,是没有意义的。你只有把个体融入到这个长江的洪流当中,你才能够获得永恒。你读这首诗的时候,是不是想,我即使当很大的官,即使赚很多钱,我今世怎么怎么样,也会被长江淘尽。你那个简单的浮浅的英雄梦,面对着这首诗你不觉得非常苍白吗?你多少年为之奋斗的东西,你一读这首诗就会马上动摇。千古风流人物尚且都被淘尽,何况你还入不了风流人物之列。所以立刻间就把你原来的那个没有经过询问的、没有经过悲剧意识觉醒的那种自然建立起来的价值观念给推倒了。所以这就是英雄梦的破灭。同时又告诉了你另一条出路,这条出路就是你一定要相信“不尽长江滚滚来”,你一定要“念天地之悠悠”,一定要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这个长江中去,这是我们的主流文化的精髓。这首诗真正美就美在它的神理。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首尾呼应的是“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樽还酹江月”。这是什么呢?这叫消解悲剧意识。传统文化里面,中国人消解悲剧意识的因素或者说悲剧意识的消解因素,通常有这样几种,仙、酒、自然、梦、女人。这几句话里面,就有三种,故国神游,有梦;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有酒有自然。

所以这首词从本质上讲,它有消极的味道,是对悲剧意识的消解,但它同时也有对悲剧意识的超越。它在破灭你英雄梦的同时,又告诉你一条超越的道路,但这是隐含着的。这就表现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这首词虽不被一些专门研究家所喜爱,但是在一般的读者当中广泛流传,主要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这一层心理。

我们看第二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其实也是描绘了我们民族文化的一种心理结构,一种情绪的流程。你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代表了从屈原的《天问》以来,人对自己价值的一种追询。仅仅是把酒问天吗?其实不是,他是追询我从何处来?我到哪里去?我的价值与意义是什么?有的同学问,为什么不把茶问青天;不把可乐问青天;不把醋问青天?我刚才已经说了,酒是消解悲剧意识的一种重要因素。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当你在滚滚红尘之中,你还想着去追询自己的价值意义吗?不,你只有喝上酒,一切都破除以后,你的本真的情感才会流露出来,所以才会把酒问青天。

但是这个追询有没有结果呢?其实它不可能有明确的答案,所以最后“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你注意,这有一个心理过渡。归去,好像是回家一样,天上宫阙好像是他家一样,但他不知道是不是适合自己居住,高处不胜寒。那么接下来就是现实答案,这个现实答案很简单。“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又回来了。用我们的俗话说,“夜晚千条路,白天卖豆腐”,还是要回到现实当中来。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经历着这样一个过程。但是苏轼的词绝不仅仅如此,这个过程它不是一个简单重复,它是一种超越。这个超越就是心灵经过洗礼以后的超越。经过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样的心灵洗礼,这样的情感洗礼,你的心灵变得新鲜而开放。所以当你再回到人间的时候,你这个“起舞弄清影”就有了新的意义,就有了新的感觉。

下阙写“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看他对现实是多么敏感,这种感情是多么新鲜,对现实的感性生命又是如何重视,这都是经过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种心灵追询和过渡的一个结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798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