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辅导美声的演唱技巧
在人类声乐艺术的发展历史上,Bel Canto是最重要的发展主线,Bel Canto应翻译为“美好的歌唱”,在我国一般译为“美声唱法”。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声乐辅导美声的演唱技巧,欢迎阅读。
声乐辅导美声的演唱技巧《格罗夫音乐词典》、《牛津音乐词典》及《辞海》中都从各个角度,用各自的方法对此进行了阐释。《辞海》中说:“Bel Canto是17世纪产生于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它以音乐优美、发声自如、音与音连接平滑匀净、花腔装饰乐句流利、灵活为特点”。Bel Canto自产生以来,经历了数百年发展,已具有深刻的内涵。它既是科学的发声方法,也代表着歌剧发展中的—个重要的历史时代、一种音乐风格和一种歌唱风格,同时也贯穿着规范的歌唱技能技巧的一种发声训练法,因此,也可视为“美声学派”。作为科学的声乐学派,Bel Canto自产生,经历了历史的考验,才逐渐形成了完整、系统、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演唱风格。“美声”的诞生,是有各个方面的`原因和前提的。
17、18世纪美声的演唱风格具体表现在:
1要求演唱者深入理解歌词,力求自然质朴,追求高度的艺术表现。
2培养声音的美学观念,提高鉴赏力,使演唱更加合乎美声的要求。
3歌唱中特别强调气息的控制,强调Legato(连贯性)及音色的优美,要求歌唱中语气富于变化,情感表达真挚。在即兴演唱高难度的华彩乐段时,要求严格的音准和节奏,流利灵活的乐旬,松弛、明亮、丰满的声音形象。
随着美声的成熟,它在声音训练方面的各种技术也日趋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正确的呼吸。
美声强调呼吸是歌唱的基础,要求“用气息托住声音”,肯定了胸腹式呼吸法,提出用调整呼吸状态来调整歌唱状态的观点。
2准确的起音。
认为美声只有完成良好的起音,才能获得轻松柔和、明亮圆润的声音。而要完成良好的起音,一定要正确呼吸,喉头稳定、思想集中、心理上作好充分准备,声带积极闭合。著名声乐家加尔西亚具体地概括出起音的要领:舌头平放、准确地唱到音高,平稳而不能滑动。
3声音的连贯性。
美声强调保持音质的一致、声音位置安放不变,音与音的连接讲究平滑匀净,音量渐强渐弱控制自如。
4声音的灵活性。
18世纪比较崇尚花腔技巧和复杂的装饰音演唱,所以美声注重训练声音的灵活性,发展音域,打开喉咙,锻炼声音的控制能力应多练习快速音阶、快速走句、跳音,要求声音清晰明亮而准确。
5声区与共鸣。
声区是一个复杂的技术问题,很多专家对此都有自己的理论观点。但无论将声区如何划分,Bel canto都始终坚持在教学中统一声区,并认为声区是教学的关键,声区与共鸣是相辅相成的。要达到音色统一动人,富有穿透力,共鸣的位置必须相对稳定、准确。
;
元音是发声训练的基础
完美的歌唱表现取决于良好的发声状态,而良好的发声状态又是依赖于元音这一必备条件表现出来的。正如尚恩·瑞尼所说的那样:“歌唱如果不是确定在特定的元音时,便不可能把它唱了出来”。歌唱声音的表现主要依托于元音的运用。人声音色的变化,共鸣的完善与歌唱旋律的体现,都与元音音响地发挥有着直接的关系。意大利美声唱法非常注重元音的歌唱训练,有部分声乐教育家认为,在元音没有训练好的时候,不能进行带有辅音音节和其它词语的训练。著名的声乐理论家和声乐教育家玛努阿尔·加尔西亚(子) 曾作有百余条各种音程,音阶和装饰音类型的元音练声曲,为元音的歌唱训练留下了宝贵的书面教材与遗训。元音是发声训练中追求音色圆润、腔体统一、声音连贯的关键,是声乐基本功训练的基础。因此,在保证元音清晰的基础上,怎样把发音位置不同和开放程度不同的元音唱得声音连贯、音色优美,在歌唱有效的音域内做到腔体固定、位置统一是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歌唱中五个元音的夸张与变形
意大利语有 a、e、i、o、u 五个元音,其中 i、u 又称为半元音或弱化元音。 (i、u 作为半元音或弱化元音是指与其它元音构成二合元音、三合元音而言,在单独使用中不能弱化。) 五个元音的发音状态各自表现出舌位的高低不同,腔体打开的形状不同,发音的着力点也不尽相同。为了适应歌唱旋律的特定音高、节奏、宽广的音域和较长的时值,达到美声唱法的声音连贯流畅,音色统一、圆润、通透和以声传情的音响审美要求,将基础元音的各种因素进行细致的分析,寻找适宜歌唱发声的元音调节、夸张与变形的处理方法,为艺术化的歌唱语言和非自然发声的美化音响服务有其自身的必要性和特殊性。
1、趋向 o 变形的 a。
元音 a 在基础语音的发音中,口形成圆形,舌尖抵下齿放平,发出纯 a 的音响。美声唱法为了追求声音的圆润丰满,声区的统一和高低音变化的方便自如,a 的元音不是以纯 a 的音响和开放的状态出现的,或多或少带有 o 的成分,口形略成椭圆形,略带掩蔽的状态。随着音高的不断上升,o 的含量逐渐增加,直到小字二组的bb 、b、 海 c 以上的高音区 (以高音声部为例) 才逐渐开放缩减 o 的成分。反之随着音区的下降,到小字一组 g 以下的中低声区,也需要逐渐递减 o 的成分。根据语言专家研究考证,认为意大利语口腔纵向的打开度大于其它语种。意大利人在自然状态下发出的元音 a 本身就带有 o 的成分,符合歌唱状态的需要。除此之外,其它语种国家的人必须经过专门训练后才能发出符合歌唱状态需要的元音 a。特别是汉语 a 的发音较为开放靠前,声音偏白,声响效果较为苍白明亮,不够圆润。因此,在我们唱元音 a 的时侯,适量增加 o 的成分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元音 a 在歌唱训练中,具有双重特性,既有利于歌唱的特性,又有不利的危险因素。意大利十九世纪杰出的声乐教师兰培尔蒂曾在 《发元音时的缺点》文章中指出:“元音 a 是嗓音的基础,也是主要的暗礁”。a 是一个开放性的元音,有利于打开口腔和咽腔,舌位在五个元音中处于中间位置,易于上下调节与其它元音衔接。但是元音 a 容易唱在口腔里,牵动喉部肌肉造成不必要的喉部紧张,发出高音喊叫苍白的声音,从而破坏了高位置的`头声和圆润通透的歌唱音响效果,使声音不能持久,容易疲劳。在歌唱训练和声乐教学的实际运用中,根据不同的对象一定要慎而用之,认真仔细地观察、体验和感悟其发声状态的正确与否是进行元音 a 练习的一个重要问题。
2、溶汇变通的 e。
元音 e 是一个半开口元音,舌位处于 i 和 a 的中间,发出的音响较 a 更扁更白,口腔成宽扁形状,下颚肌肉略有向两边伸延的力量。歌唱发音容易横挡在口腔里,使声音失去力度和弹性,与元音 i 和 a 的歌唱状态出现脱节现象,高音容易推喉并导致高音发声困难,e是歌唱中较难驾驭的一个元音。元音 e 在歌唱中,要杜绝扁横的发声状态,特别是在高音区,口形要使用夸张竖立的发声状态,丢掉下颚横向肌肉的力量,以便解决高音推喉的问题。在打开腔体 (喉腔、口腔) 的同时要注意防止元音走形,含混不清的另一毛病地产生。练唱时借助听力监控,打开腔体,既使气息通畅又使元音清晰,把舌位调节在恰当的位置,可获得音色圆润的 e元音发声状态。另外,用元音 a 的口形和 i 的高位置使之溶汇变通是获得歌唱 e元音良好发声状态与优美音质的有效途径。
3、开放状态的 i。
元音 i 在意大利语中是发音位置最高的元音,舌位处于五个元音的最高点,其发声音响集中,音色与其它元音相对而言最明亮,穿透力最好,是歌唱发展中追求头腔上部共鸣的理想元音。美声唱法的一些教师主张以元音 i 作为发声练习的起始元音,以便引领其它元音的高位置而获得头腔共鸣。在元音 i 的优势被认可的同时,它的发音弊端也不可避免的显现出来。由于元音 i 发声通道较为狭窄,容易逼紧喉咙发出尖硬刺耳的声音,破坏歌唱音响的美感,对嗓音健康的危害也较为严重。为了有益歌唱发声,对元音 i 所存在的先天发音不良因素须进行改良与调整,首先要扩宽元音 i 的发声通道,调整上下齿关闭的基础发音口形,建立在开放状态下练唱窄元音的指导思想,学会打开牙关用 a 的开放口形提高舌位使元音清晰的发声方法,克服咬紧牙关而牺牲泛音为代价的不良发声习惯。其次在中高音声区逐渐加入汉语拼音“ü”的元音色彩,让声带从整体振动形态逐渐过渡到边沿振动形态,在气息支持下,使高音音色变得圆润通透,避免尖锐刺耳的音响,充分发挥元音 i 头腔共鸣丰满和发声高位置的歌唱优势,为其它元音高位置的发声做好引领势态。
4、收缩腔体的 o。
元音 o 在基础发音中口成椭圆形,口腔与喉腔的张开度较好,舌位略低于a 元音,发出的音响圆润柔和,在发声训练中能有效的打开腔体,丰润白声,是发声训练中形成管状发声状态的有效元音。由于元音 o 的张开度较好,在实际运用中如果使用不当,容易过度撑大喉咙,使声音掉在喉咙和口腔里,失去头声高位置,削减声音的穿透力。元音 o 和 i 的口腔形态差异较大,舌位相距较远,喉腔的形状也不相同,是两个具有突出个性的元音。元音 i 属于窄元音,相对 o 元音而言发出的音响较明亮、尖硬、位置较高,含有丰富的头腔共鸣,但是容易逼紧喉咙。元音 o属于宽元音,发出的音响较空扩,闷暗,腔体张开度好,但是容易掉在喉咙里,失去头腔共鸣。在实际训练中,如果把两个不同个性的元音放在一起进行交替训练,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相互作用,i 在 o 的影响下唱得开放圆润,o 在 i 的影响下唱得关闭明亮,用 i的高位置引入 o 的头腔共鸣,用 o 的开放状态拓展 i 的开放性,就能使两个不同个性的元音在寻求共性的过程中相互完善,相互促进,共创通透、圆润和流畅的艺术声响。
5、趋向 o 变形的 u。
元音 u 是五个元音中舌位最低的元音,口腔的形状较其它元音竖而圆唇,发出的音响较为柔和晦暗,非常有利于调节尖亮和紧逼喉咙的不良发声状态,是构建声带边沿振动形态的有效元音。元音 u 不利于歌唱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声音位置偏低,缺乏头腔共鸣的穿透力,声音力度差,不够嘹亮。在歌唱中,为了调节其音响度,可用加入元音 o 的音色,适度地松开嘴唇,打开口腔的方法,尽可能地上挂高位置,发挥上咽壁和头腔共鸣的作用,增加它的穿透力与明亮度,以便适应歌唱元音音响的需要。
通过以上五个基础元音的调节、夸张和变形的发声技术处理,我们得出以下适宜歌唱发声状态的元音混响结果:
a 兼容 ( o 的状态和音响 )
e 兼容 ( a 的状态和 i 的高泛音 )
i 兼容 ( a 的状态和 ü 的音响 )
o 兼容 ( i 的高泛音 )
u 兼容 ( o 的状态和音响 )
意大利语的元音 e 和 o 在基础语音发音中,有开口音 (è、ò) 和闭口音(é、ó) 之分。意大利的歌唱语言专家认为,这个问题在歌唱中无关紧要,可以忽略掉,就是在意大利不同地区的口语中,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重要的是在歌唱中发出纯正优美并具有足够泛音的 e 和 o 的元音音响。
唱是声乐的艺术。好的唱应该是声音优美悦耳,感情真挚动人,语言形象准确,技法运用自如,多种因素融汇于一个整体中的扣人心弦的完美艺术。换种说法就是,只有技艺结合,声情并茂,才能使唱达到感人的境界,产生沁人肺腑的艺术效果。一、 唱中技与艺、声与情的辩证关系。 技与艺、声与情、向来是唱中血肉相连的两个部分。发声的技能技巧与曲情感和内容的表达构成唱的整体,二者不可分割,好的唱不仅发声的方法技巧好,更重要的是,情感的内容表达要好。声乐是听觉的艺术,是唱出来给人听的,作品写得好,还要靠演唱者进行高超的二度创作,才能激发起听众强烈的共鸣。科学辩证地处理技与艺、声与情的关系,深入地探讨唱艺术的二度创作,显然是提高和发展声乐艺术的重要课题。 关于这二者,古今中外的唱论中多有论述。在艺术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也曾有过"唱声"与 "唱情"的不同主张。 在17、18世纪的欧洲阉人手盛行的两百年间,声乐的美学原理就是"惟声论"。后来虽然经过了格鲁克的剧改革,但"惟声论"的观点对欧洲的声乐艺术还是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直到19世纪,意大利的剧演唱已经到了"美声学派新时期"这个阶段时,有人询问起当时著名的剧作家罗西尼,演唱剧需要什么条件,罗西尼回答说:"第一是声音,第二是声音,第三还是声音。"唱艺术发展到现在,在理论上持这种观点的人好像是不多了,但在唱实践中,这种声乐重技术轻情感和艺术表现的唱者却依旧不乏其人。当然,有些唱者,因为声音修养的不成熟,技术的不完备,或在发声上还存在某些负担和障碍,使得他的演唱意识不能从声音观念中解脱出来,这自当别论。问题是有一些演唱者或声乐教育者认为,只要声音完美,就没有无情之声。也有人认为声伟曲即传情,没有无情之曲、无情之声和少情之声。在这些人的唱观念和唱思维中,主要是声音。实际上,他们自己已经把声音当作了一种形式,在演唱中,为声音而紧张,为高音而发抖,对唱意识的思维,停留在声音的圆润、气息的支持、声区的统一、共鸣的运用等方面,从而使它们的演唱在听众的听觉中有形无神,有声无情,甚至是生硬、机械的,他们这种外在的紧张和内在的空虚,必然造成艺术表现力的苍白和肤浅。 演唱艺术需要美好的声音,高超的技巧,这是很重要的条件,是这门艺术的物质基础。因此如何提高发声技巧、强化和美化嗓音是每个声乐工作者所努力追求的,但唱作为一门艺术,必须要通过声音,把情感和内容,深刻地体现出来,以感化听众,"心的唱"、"唱情"、"唱神"这都是指要把音乐的最深情感唱出来。 从唱艺术对人的感染作用来讲,唱必须先"入人"才能"化人"。你的声要"入人",就必须与人"情通";你的声要"化人",就必须使人"神往",也就是"声入而应,情交而感"。所谓"神往"应当是者与听众"情通"之后,达到的另一个更深刻的思想境界,也就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深刻感应。这既是唱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规律,也是客观的音乐美的欣赏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的声乐艺术中强调唱情,当然是无可非议的。 我国的传统声乐艺术,比如戏曲、曲艺的演唱者,大多是沿用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发展下来的。有情有声,每位演唱的曲、段子,大都有故事情节,特别是说唱,唱的成分比一般唱要少一些,因而注重情感就特别重要,这是我国现代声乐工作者该继承下来下来的民族声乐艺术的优良传统之一。当然不是说在我国古代就无"惟声论"者了,唐代诗人白易有诗曰;"古人唱兼唱情,今人唱惟唱情。"就表达了诗人对有些人唱只唱声而没有情感所发出的慨叹。二、 在声乐教学中对二者的正确把握和具体要求 一提到声乐教学,大家想到的首先就是声音技巧的训练。没错,嗓音的训练在声乐教学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但这不是全部,更不是最终的目的。声乐训练最重要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用优美的声音唱出动人的声来。石惟亚教授在《声乐教学法》中对演唱水平的评价标准用了"正确、规格、动人"六字进行了高度概括。这里"正确"或"规格"还是处于学生学习的不成熟阶段,只有在"正确""规格"的基础上再加上"动人",他就已经步入了艺术成熟的阶段。可以这样说:"正确、规格"的目的是为了"动人",但是否在达到"正确、规格"这一标准的过程中就可以不要"动人"呢不是,其实达到前两项要求就意味着已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动人"的标准,并且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任何阶段,即便是学唱的初级阶段都能在不同程度上让情感参与体验并通过声音表达出一种情绪状态来。比如说用一条五度下行的音阶做为练声曲时,老师除了提出呼吸、声音位置等方面的要求外,还必须要求学生唱得"乐感"些,提示学生,让他想象着"我高兴极了"、"我幸福极了",让学生唱出来的声音显得有乐感,在很大程度,若使声与情二者互动起来了,学生就体验到了"情带声,声托情"的感觉。 声乐教师面对的所有声乐学生并不个个都是乐感非常好,音乐天赋极高的学生。那么对乐感一般,甚至很差的人,我们用些什么办法和手段来增强他们的唱表现力呢 首先,教师选择教学曲目要适人适时适难度。"适人"是指根据学生的声音、性格等方面去选择与之吻合的作品教学。"适时"是指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去选择曲目,或者是在了解到他对某种情感刚好有了极强的体会后,比如说学生正在经受失恋的痛苦,你若布置他此时唱《悲叹小夜曲》,他可能会把这一作品的情感演绎得很感人。"适难度"则是根据学生的演唱能力来选择作品,演唱能力不仅指发声技术上的能力,同时也包括艺术表现上的能力。同时恰当地选择一些学生自己非常喜欢唱的去带动其唱欲望,不拘形式地让学生演绎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作品。比如有些学生演唱一些美声风格的曲时,声音非常"硬",喉咙难以放松;有些学生演唱民族风格的曲时,声音习惯"挤"或"捏",用很重的基音来唱,给听者带来一种非常吃力的感觉。遇到这些学生,我通常给他们找一些很抒情的现代流行曲,并且是演唱者用了很多的"气声"来演绎的、音域及音乐的张力都较适当的这样一些曲来让他们昕,让他们去学唱。这样,他们往往能做得非常好,唱得松了,通了,感情也非常地投入。当学生再捡起以前唱得吃力的那首传统教学曲目时,我要他带着唱流行曲的那种"松"和"遇"的感觉来唱,"硬"或"挤"的问题往往就迎刃而解了。当然,这是通过教学曲目的选择来解决学生某个阶段的发声技术问题,或是唱缺少感情投入的问题,并不是让学生把任何风格的曲都演绎成流行风格,这是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弄明白的道理。 其次,就是对比手法在曲艺术表现教学中的运用和强调。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比如在唱一首三拍子节奏的曲中,若拍子本身强弱弱的节拍规律都不能突出来,还谈什么音乐表现昵还有就是作品的谱面上标注的一些表情记,以及一些节奏型运用和表现中所蕴含着的规律,这都是些司空见惯的,几乎是只要有旋律就会有一些诸如强弱、快慢、轻重上的对比,我们的学生往往因为熟视无睹而把这些给忽略了,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演唱中,没把它们给做出来的话,那就不是叫缺乏表现力了,那是属于"唱的还不如说的好听"呢。相反,若能恰当而巧妙地运用这些对比技巧,将会给你的演唱增添不少活力。 再次,就是要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词。一首好的曲往往是由优美的旋律和富有诗意的词完美的结合而成的,那么,除了在旋律上多做文章外,还有一条途径就是通过对词进行研究来进行表现。在这种处理中,要求演唱者去细心地体会词所描绘的情感和整首要"说"的"事儿"。斯坦所斯拉夫斯基曾这样要求唱家:"你们的唱应该出色到观众不再发觉你们在唱。"要让你的唱像在绘声绘色地讲故事一样,吸引别人。这就要求你在唱出语气、语感、感情起伏等方面狠下功夫才能做到的。 对一个作品进行教和学是要花很多心思的,就像是一个戏剧演员设计一个角色一样,认真研究他所需表现的东西,即使是一个小作品也不放过。独唱艺术和戏剧、剧或戏曲的演唱技巧不全相同,后者有一个故事情节连着,表演或演唱的东西有一个底子或线条可寻。而一首曲,就算内容比较曲折吧,也只那么几小段,若不用心演唱,就很容易唱得平平淡淡,故"简单"的曲更需要有缜密、细心的,合理安排布局,严格把握词曲所表达的内涵,做出周详的设计,声与情,技与艺有机的结合,才能使唱艺术达到日臻完美的境界。一个演唱者要达到艺术上的成熟阶段,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也不是仅靠声乐老师的指导就能达到的,同时需要自身的不懈努力。 最后,希望所有的声乐学习者通过自己不懈的追求,不断的努力,对生活进行深入的观察、体验、感受,并化入自己的艺术创造中,再通过艺术实践的控索,对表现方式的反复钻研,并在唱"情"上狠下功夫,逐步到达成熟的境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