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中职德育课的情感教育

如何加强中职德育课的情感教育,第1张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德育课教学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坚持课堂教学与个别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摆脱现行以课堂为主的单一化的教育教学模式,树立大德育课观念,教学与教育并行,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中职 德育课教学 有效性 一般说来,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的。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顺序可概括为:提高认识、陶冶情操、锻炼意志、训练行为、培养习惯。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之以恒,导之以行”。德育课课堂教学主要解决道德认识(观念)的问题,而其中大量的工作是在课堂教学之外,甚至在以后的人生实践中完成的。因此,中职德育课要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不能局限于课堂上的说教,必须树立大德育课观念,走出课堂,实现开放式的立体化教学。为此,我认为在德育课教学中,必须坚持“三个结合”。 一、课堂教学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德育课主要是通过系统的传授知识,来指导学生的人生实践。教学中,理论学校实践时,只能涉及到学生共同的一般性的问题,而对学生的个别的特殊思想问题比较难以触及。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转化,则可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小则影响课堂教学,大则产生破坏性,有的甚至会发展成为“害群之马”。因此,课后就需要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做大量的细致的思想转化工作,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中职生在性格上表现出开放性,使他们愿意也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互相传递信息,但这更多的是在同伴群体中。中职生尽管需要得到成人的指导,但总觉得应有自己的隐私和秘密,更重要的是,他们觉得自己的想法,家长和老师不可理解或不关心的,所以不愿意将自己的心理话天然告诉家长和老师。但是,在心理咨询,很多学生却真诚地告诉心理咨询人员很多平时不会提及甚至羞于启齿的问题。这说明,他们的内心是想寻觅心理支持的,他们需要真诚的理解、关爱、呵护和帮助。因此,在教学之余,老师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打成一片,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聊天、谈心,发现情况及时解决,会收到不同程度的教育效果。 我在所教的班级中,通过让学生写周记的办法来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鼓励他们在周记中说心里话,诸如对上中国、友谊、恋爱、就业、升学、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人生价值以及对学校、老师、同学的看法和想法等。对于学生的周记,我都认真阅读,发现问题及时指导他们以课堂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的思想疙瘩。共性问题,利用课堂教学处理,特殊问题个别教育。例如,抽烟喝酒的有所收敛,陷入早恋的有所认识,与父母教师矛盾尖锐的有所缓和,沉溺上中国游戏的有所清醒。 在一件偷窃事件的处理中,及时找当事学生谈心,与他一起分析养成了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就会变成大盗窃犯,并趁势分析偷东西的危害性,并鼓励他及时改正错误。通过个别教育对犯错的学生能大胆地说出事情的过程,承认自己的错误,主动地向当事人道歉,消除了同学之间的隔阂。当然,对于个别教育,深入细致的教育方法尤为重要。对学生实施分类指导、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把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做到入情、入理、入身、入心。 个别教育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别需要,既有知识、技能学习方面的需要,也有情感、意志、个性发展等方面的需求。课堂教学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更直接、更具体、更有针对性,而且更有效。因此,课后个别教育是德育课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整个德育课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然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中职德育课程主要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实行“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加上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偏弱,使得师生互动难度加大,降低了师生互动的可能性。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应加强师生互动。

一、师生互动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师生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交流、沟通、合作的方式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的一种教学的行为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从内容上看,有情感上、智力上和认知上的互动;从形式上看,有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个人与小组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小组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从过程上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和谐发展过程。

在德育课教学中以教师生动讲解为主的理论灌输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一切理论教学最终都应该落实到学生认知、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情感能力的提升上,所以,课堂教学不单需要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更要师生间形成一种包容、共享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1有利于推动教与学矛盾双方交互作用,实现有效教学

德育课教学的实质就是将社会需要的政治、法律、道德等方面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在这方面的思想、情感、品德、觉悟乃至人格的内在要求。于是,教师作为社会需要的代表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行为状况就构成了矛盾的双方。靠单向的信息传递不能保证教师了解学生深层次的思想活动,也不利于教师解决学生头脑中的疑惑和困惑,同时,也不利于教师对理论概念、原理含义作切合学生实际的解析。

就课堂管理而言,在积极的师生互动中,教师往往采用民主的方式管理课堂,效果很好;而在紧张、消极的师生互动中,教师的管理方式往往充满专制和压制,学生的对抗情绪严重,课堂管理效果很差。不同的师生互动的方式会营造出不同的学习氛围,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态度、言语、行为等也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

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德育新大纲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在一堂课中,教师教学的内容、讲课策略、以及教师的态度及行为方式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是个体发展的重要内容,而自我的发展离不开个体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因此,师生互动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行为、显性或隐性的评价也将左右着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积极、正确的引导,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收集信息,动脑处理、分析问题,动口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改正不良品行,帮助学生养成耐心倾听、善于反省的习惯,并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共处、与人合作,进而促进学生自身全面发展,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各种能力。

3有利于构建良性循环的教学机制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师生间结成互教互学的“共同体”,在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氛围中,学生逐步形成善于倾听,尊重他人的发言,也敢于坦言己见、提出质疑,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学习、提高的行为方式。这种开放、民主的课堂会让学生敢于发表奇谈怪论。起初,这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哄笑,但教师以宽容心态以身作则,引导大家尊重每个人的意见,善于听取合理之处,并帮助分析问题所在。长此以往,师生间、生生间就形成“理解”、“对话”的交往模式,从而促进良好教学机制的形成,以提高德育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4有利于提升并完善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最好的教学其实是最难的教学。”这里难主要指对教师的要求相应提高,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互动”教学方式正是如此。一方面它要求教师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主动钻研教育教学理论,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如新的学生观、教材观、评价观等;另一方面,它要求教师向自己原有的驾轻就熟的传统教学模式挑战,创造出多样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这就需要教师不单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以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这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师生互动”的基本策略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针对当前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使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学”,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实践互动教学,采用以下四种主要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情感交融策略

心理学研究证明:情感具有两极性,可以表现为积极的增力作用和消极的减力作用。在快乐、高兴等积极情感下能够提高人的生理、心理的活动能量;相反,烦闷、悲愤等消极情感会降低和削弱人的活动能量,导致人的行动消极,而降低工作学习效率。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催化剂,在教学实践中,师生间的情感交融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学习的动力之一,因此教师应注意以下三方面:

(1)师生互爱。教师平时要注意采取一些有助于更好地与学生交往的措施:态度亲切和蔼、平易近人,不要让学生有畏惧感;教学过程中加大与学生的接近度,缩短与学生在心理上距离,常与学生个别交谈,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在交谈中表现出对学生的兴趣和好感;在课堂交往中多以表扬和正面教育为主,批评方式尽可能婉转,以不妨碍集体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状态下投入教学活动,以轻松、自然、活跃的心情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2)人格平等。教师要尊重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不做出挫伤学生自尊心的举动,应经常用批判性眼光思考自己通常的教学态度,纠正不良的行为方式,让教师与学生在平等中进行沟通,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权威的观念,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无论学生对与错都不用担心被批评与耻笑,让学生心理感受到安全与自由。

(3)教学民主。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当成主人,多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让学生大胆发言。课堂上更多地让学生“说说你的感想”、“提出你的意见”、“发表你的见解”等,创设开放式的课堂。对教学中出现的不同观点要开放,只要不是原则性很强的是非问题,对不同观点教师应该持开放态度,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解释和观点,培养学生敢于发表富有个性的独特见解。

2人际合作策略

我国目前的班级授课,是一种典型的集体化教育。在小班化教学尚不能实现的今天,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其中一种有效的办法就是实施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就是对课堂问题可以先小组讨论,代表总结发言,在班上交流,最后由教师总结的一种做法。小组合作既满足学生交往、自由表达的需要,又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分享经验,增强学生个体与其他小组成员的合作交流,学生还学会交往与帮助、竞争与合作,进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还可以克服因班级人数过多造成学生参与互动面少的弊端。如在《职业生涯规划》介绍到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时,笔者就组织了课堂讨论:(1)在当前的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是什么?(2)大学生就业难,是否就意味着中职生就业也难?(3)中职生怎么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学生讨论并发表观点的基础上,我结合本校学生的就业状况以及成功学长的例子给学生以积极的正面教育,指出中职生在就业方面的优势,引导学生得出乐观结论。

3互位教学策略

互位教学就是通过师生角色易位,让学生自己当老师,接受备课、上课的任务。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主体,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参与教的时间,鼓励学生去主动探究知识,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互位教学主要包括互位质疑、互位讲授、互位小结等环节。经过师生共同准备后,让学生来展现,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中,我就让学生课前准备职业道德标兵的事例,然后登台交流,教师加以补充、完善。这比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听的效果好得多,也比教师课前下发准备好的提纲好,它消除了学生依赖性,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促进了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4教学相辅策略

“教有教法,学有学法。”教法与学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教法与学法相一致、相互适应时,才是最经济有效的学习,也只有这样“教是为了学”才能真正实现。

在传统教学中更侧重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一言堂、先生讲学生听,学生多数情况下是被动地学。而“师生互动”更注重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共同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如“组织――讨论”法,“提问――回答”法等。教师发表见解并不强求学生绝对接受,师生之间允许存在观点、思维方法的分歧。这些分歧应通过教师的“教”促“学”和学生的“学”后“教”来解决,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三、“师生互动”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要使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组织师生互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热闹不等于互动

有人把课堂互动等同于课堂上热闹。这种观点是狭隘的。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认为,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这种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也就是说,讨论作为一个教学环节是好的,但要在对教材的解读过程中自然生成,要在水到渠成的时候展开讨论。而如果脱离了教材本身或者选择的时机不对,所谓的互动就只剩下热闹,这样的互动就没有价值了。

2简单问答不等于互动

启发诱导原则是教学论中的一条重要教学原则。具体落实这一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就是提问的环节。提问如果只是为了追求课堂表面互动效果,那是浅层次的,因为它不能让学生真正走入教材内容。提问过于单调直露,不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按部就班地抛出一个个知识点,就激不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容易使学生思维僵化。如果换一种问法,学生会为之一振,效果大变。总之,要让学生能在提问中活跃思维,然后将注意力集中到教材内容上去,再从教材内容中领悟出自己的一点东西来。

3学生参与不等于互动

也有人简单地理解为,课堂互动就是让学生充分参与。这也是不科学的。真正的互动应该是以教材作为媒介的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创设发言讨论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个人或小组围绕主题共同探讨问题,提呈观点、交流理论、大胆假说、进行辩论,通过观点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最终达成学习的共识,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与集体协同发展的能力。教师要利用教学内容,把握学生的发言点、讨论点,针对学习中暴露的问题,选择其中对学生发展价值高、兴趣大的问题展开讨论质疑,这样才能体现出互动的价值来。

4电教手段不等于互动

使用什么样的电化媒体,不仅要考虑到授课内容、学生基础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还要考虑与传统教学媒体的配合。如果在课堂使用电化媒体的过程中,没有对使用的时机、使用的时间长短、使用的效果等做科学合理的安排,不能与传统教学媒体进行有机的结合,其结果不但不能优化课堂教学,反而使课堂教学过程显得杂乱无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虽然忙忙碌碌,学生却茫然不解。所以在利用电教手段时不能片面追求文字、色彩、图像等的丰富和美丽,不能片面追求多种媒体的齐全,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的效果,要看它是否真正适应课堂教学,不能为用而用。

(责任编辑:林文瑞)

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方法如下:

一、制定学校德育工作管理制度

想要有效落实德育工作,需要从学校入手,根据具体的教育情况和学生的成长状态来制定教育计划。这样能够突显出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落实德育工作。

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有必要制定合理有效的德育制度,其中的内容需要符合学生的成长需求,通过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促进德育元素的渗透。

二、加强教师培训

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人物是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班主任需要充分认识到自身促进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学习有效、合理的教育方法。

在这其中,学校有必要为教师提供与德育相关的学习平台,不断加强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德育氛围

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年龄特点来开展工作。教师可以根据德育内容,为学生创设出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

通过学生的真实体验和感受,感悟德育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和反思,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投入其中,使其逐渐对生活中的事物产生正确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

学校构建德育课程体系,一般从认知性德育、活动性德育和隐性德育课程进行系列化、结构化,通过故事、图示、问题、情感等一一落实。当然,德育也可以换一个视角,从社会情感学习(SEL)这个可能比德育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大的、实践更具体的,依托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情感学、社会学等理论依据形成的研究成果,来思考如果改善中国学校的德育有效性、长效性。

01什么是社会情感学习(SEL)

社会情感学习(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简称SEL)是由戈尔曼(Daniel Goleman)和格罗沃尔德(Eileen Rockefeller Growald)1994年创建的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的非营利性组织“学术、社会和情感学习”(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Social,and Emotional Learing,简称CASEL。CASEL把社会情感学习定义为一个旨在帮助儿童和成年人发展和提高有效生活所需的基本技能的过程。这些技能包括:认识并管理我们的情绪,学会关爱他人,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做出负责任的决策,有建设性和有道德地处理具有挑战性的状况。这些技能能够帮助儿童在生气的时候学会冷静下来,使他们学会交朋友、有礼貌地解决冲突、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选择,等等。

伊利诺斯州学习标准强调的SEL公民技能,这个标准是基于三个目标:

——发展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来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成功;

——运用社会意识和人际技能来确立和保持积极的关系;

——显示决策的技能以及在个人、学校和社区背景下的负责任的行为。

其目标被扩展为15个技能,被包含和促进于SEL之中:

02 社会情感学习的意义

03社会情感学习的内容

以下是中国教育部和联合国儿基会SEL项目研究组编制的社会情感学习模块

结语:

学校,学校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因“情通”、“情醇”而整合,而协调发展,因为人在形成自我意识,进行社会交往、内化社会规范,进行自我控制及其它社会活动的时候,获得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人们在进行交往活动时的自尊感、同情心、是非感、羞愧感。一定的意义上来说,一个学校的发展、一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有效性,取决于人的情感互动的品质。

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这四者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

知,即道德认识,使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道德思想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做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道德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应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培养顺序,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210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