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有什么特色

川剧有什么特色,第1张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其主要表面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悠久

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

二,腔调特色

川剧高腔曲牌丰富,唱腔美妙动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川剧帮腔为领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意味隽永,引人入胜。

三,语言特色

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四,剧目特色

常见于舞台的剧目就有数百,唱、做、念、打齐全,妙语幽默连篇,器乐帮腔烘托, “变脸”、“喷火”、“水袖”独树一帜。

扩展资料:

经典剧目-顶灯

《顶灯》是四川和成都家喻户晓的地方传统优秀剧目,也深受全国乃至世界观众的欢迎,演员的精湛演技和幽默风趣剧情,经常博得观众的喝彩和掌声。每逢过年或重大节日,顶灯表演都会成为人们争相观看的欣赏项目。

川剧绝活-变脸

川剧的悲剧极有特色,喜剧独树一帜,凡是情感波折、内心激变之处,变脸皆有用武之地,它以其怪诞狰狞的面相变化表现出人物内心不可名状之律动,作为一种对人物内心非常独特的表现手法,无疑大大增加了川剧本身的表现力。

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抹脸"、"吹脸"、"扯"。此外,还有一种"运气"变脸。

中国网-川剧绝活-----川剧变脸

中国网-历史悠久的川剧

一、整体把握

川剧剧本《变脸》是作者于1997年,根据他先前创作的同名**文学剧本改编而成的。故事的时代背景是我国上世纪20年代,人物活动的地点是当时的川江沿岸一带。剧本写的是:流浪女孩狗娃被人贩子装扮成男孩,被身怀“变脸”绝技、孤身闯荡江湖的老艺人水上漂买下,收为自己的孙子,二人之间,就此发生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命运纠葛。剧本破除重男轻女的世俗思想,着重表现了狗娃作为一个流浪女孩的人生遭遇,塑造了不是男孩却胜过男孩的狗娃形象,同时也刻画了心地善良而命运不幸的老艺人水上漂的形象,反映了民间艺人的苦难命运,以及官场腐败、军阀横行、匪盗为患、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旧时代的生活图景,以及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

《变脸》全剧共六场,课文节选的是其中的第二场。这场戏描写了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要将她抛弃而最终又将她收留的一段波折。剧中首先描写了水上漂与新买来的“孙儿”狗娃拉家常的情景,水上漂不禁为自己的变脸艺术终于有传人而自得,对“孙儿”倍加疼爱,狗娃则乖巧伶俐,很讨老人喜欢,二人其乐融融。在拉家常的过程中,还交代了二人的身世,表现了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以及狗娃的担忧不安。这一段戏看似平安无事,却为后面剧情的转折酝酿了矛盾冲突。狗娃上岸撒尿发现有蛇,水上漂打死蛇后欲用童子尿治伤,发现狗娃是女孩,剧情急转直下。水上漂因失望而愤怒、痛苦,狗娃为自己将被抛弃的命运而悲痛哀伤,苦苦相求,二人之间发生了尖锐冲突,剧情达到高潮。水上漂忍痛抛弃狗娃,狗娃落入水中,水上漂救起狗娃,无奈地将她收留,在经历了这一番惊险之后,剧情终于有了结局。戏的上半场与下半场,大起大落,氛围、格调迥然不同:上半场主要写水上漂与狗娃闲拉家常,细致地描绘出一幅爷孙共乐、和美悠然的生活图景;下半场则直接表现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各自的内心冲突,并发生狗娃落水并被救起的又一次波澜,气氛紧张,激荡如潮,给人以强烈的情感震荡和精神冲击。这场戏,情节起伏跌宕,矛盾冲突尖锐,动人心魄,扣人心弦。

在这场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中,水上漂对狗娃的态度,表现了他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而狗娃的处境,则表现了她作为下层社会女孩的不幸和对命运的无奈抗争。二人之间的冲突,固然有人物性格的因素,特别是水上漂的重男轻女就是他的重要性格因素,但主要不是二人之间的性格的冲突,而是二人之间的命运的冲突。他们之间的冲突,反映的是我国传统社会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与底层人民艰难求生的矛盾,乃至我们民族的、历史的、社会的生存状态,并内在地揭示了人性的矛盾和人性的光辉。狗娃和水上漂都生活在社会底层,都是善良而不幸的人,这一老一少在苦难命运中的不解之缘,他们的遭遇所显现的人生磨难,他们的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辉,给人以灵魂的震撼。

这场戏在人物塑造上,注重细节的刻画,如狗娃给老人斟酒添菜,给老人唱儿歌,为老人捶背挠痒,独自对月抒情,水上漂怡然自得地饮酒抒情,手舞足蹈地陪孙子唱儿歌,与孩子同做摇船游戏,怕孩子累坏了让“他”歇息,斥责狗娃小小年纪就充当假货,果断地救起落水的狗娃,等等,以丰富的细节生动地展现人物形象;并注重心理的刻画,展示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感情冲突,从心灵深处显现人物性格。剧中塑造了狗娃和水上漂这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狗娃的勤劳能干、乖巧可爱、机灵懂事、知恩图报,水上漂的心地善良、直率豪爽、重男轻女而又有情有义的性格特点,都跃然纸上。

剧中的戏曲语言,是作者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加工的文学语言,并恰当地吸收了四川方言的一些语言成分,清新质朴,通俗浅显,明白如话而富有情味,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富有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很适合舞台演出。剧中的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切合人物的身份。人物的对白,声气口吻酷似其人,“不工而工”,没有雕琢的痕迹,自然、流畅、贴切、生动;人物的唱词,抒发情感,真切动人,琅琅上口,声情并茂,体现了作者的语言功力和对戏曲艺术的稔熟。

二、问题研究

1.怎样看待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

剧中描写水上漂这一人物形象,相当突出地表现了他重男轻女的思想。他因婆娘嫌他穷而离开了他,“从此赌咒再也不跟女人打堆了”,并愤恨不已地说:“女人家,扫把星,滚她妈的三十三”;他对狗娃坦诚直言:“爷爷待你好,是对你有望啊。爷爷老了,越老越怕。一怕断了我家香烟,二怕断了祖传绝活儿,这才收你做我的孙子。爷爷把心掏给你,教你变脸本事,望你给我传宗接代”,并坚持“家传绝技,独孤一枝”,“传内不传外,传儿不传女”;他得知狗娃是女孩,“气得双手颤抖”,极为震惊、愤怒、痛苦、绝望,顿时改变了对狗娃的态度,明明白白地告诉狗娃:“男娃子是个宝,女娃子是根草,格老子要宝不要草”;他决定丢开狗娃,是因为“养儿方能续后代,/女生外向招祸灾”,“重男轻女自古来”。所有这些,都表现了水上漂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思想。

但是,我们不能对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只是加以简单的否定。水上漂所表现的重男轻女的思想,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偏见,而是有其现实的基础,并作为一种世俗思想,有其深刻的民族、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的根源。水上漂收狗娃为孙子,主要是一种非常现实的生存需求,他需要老有所养,需要“弄孙”之乐,需要传宗接代,而这一切,在传统社会中都是由家庭的男性后代来实现的;他期望狗娃继承祖传绝活儿,并声明“家传绝技,独孤一枝”,“传内不传外,传儿不传女”,这也不足为怪,因为在我国封闭性的传统社会中,家传绝技“传内不传外,传儿不传女”是人们的普遍做法,只有使家传绝技“独孤一枝”,才能确保自己家族的利益一脉相承地延续下去,这是为了避免竞争以谋求生存。所以,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和做法,有其现实的考虑和深层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否定,而要究其根源。

剧中在表现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的同时,还描写了狗娃时时处处地担心、掩饰自己女孩真实身份的情景,当她被发现是女孩而面临被水上漂抛弃的命运时,哀叹自己“千不该,万不该,不该错投女儿胎!”,并写了狗娃的不幸身世和她的勤劳能干、乖巧可爱、机灵懂事、知恩图报,水上漂与狗娃彼此难以割舍的感情,他们所经历的感情冲突和精神痛苦,以及最后水上漂在危急之中将狗娃救起,等等,都具有否定、破除重男轻女的世俗思想的艺术效果。

2.帮腔人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在剧中,帮腔人是一个局外人,一个旁观者,而不是故事情节中的人物角色。他有着叙事人的身份,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作者、观众甚至是剧中人的代言者。但他并不游离于剧情之外,而是在剧情发展的关口,以“画外音”或旁白的方式,对剧情起着催化、点化的作用。在这场戏中,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而欲将她赶走,狗娃苦苦哀求,正是在这剧情发展的当口儿,帮腔人先是在幕内代言:“小小心灵受损害,/童言诉苦童声哀——”,继而在狗娃的哭诉之后应声而出,走到台前,又道出一番话:“啊!/帮腔帮她说句话,/幕后走到台前来!/满场观众也悲哀,/要求老汉留女孩!”说完之后隐退而去。在这里,帮腔人满怀同情地点出狗娃幼小心灵备受损害、悲苦哀告的惨境,并以代言者的身份,恳求“老汉留下女孩”,表达了作者、观众和狗娃的心声,提示人们关注狗娃的命运,警醒人们的心灵,加重了悲剧的气氛。

练习说明

一、水上漂和狗娃之间有什么矛盾?矛盾冲突的高潮在什么地方?在此之前,作者做了哪些铺垫?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戏剧情节和戏剧冲突。

水上漂是一个身怀“变脸”绝技、孤身闯荡江湖的老艺人。他原以为狗娃是男孩,才收狗娃做他的孙子,指望狗娃接续自家香烟,接续祖传绝活儿,为他传宗接代;对家传绝技,他坚持“独孤一枝”“传内不传外,传儿不传女”;他发现狗娃是女孩,极为失望,对狗娃直言:“男娃子是个宝,女娃子是根草,格老子要宝不要草”;他决定丢开狗娃,认为“养儿方能续后代,/女生外向招祸灾”“重男轻女自古来”。这些都表现了他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思想。水上漂和狗娃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水上漂重男轻女与狗娃身为女孩的矛盾,但从根本上来说,反映的是我国传统社会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与底层人民艰难求生的矛盾。

狗娃被识破是女孩之后,水上漂因失望而愤怒、痛苦,狗娃为自己将被抛弃的命运而悲痛哀伤、苦苦相求,二人之间展开尖锐的矛盾冲突和各自内心的感情冲突,水上漂面临是取是舍的选择,狗娃则在绝望与希望中挣扎,剧中人物的矛盾冲突至此达到高潮。在此之前,作者已经为矛盾冲突的高潮做了必要的铺垫,描写了水上漂与新买来的“孙儿”狗娃拉家常的情景,重在显示爷爷与“孙子”的和美关系,同时交代了二人的身世,表现了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以及狗娃的担忧不安,这段戏在平和的景象之中酝酿了矛盾冲突。狗娃上岸撒尿发现有蛇,水上漂打死蛇后欲用童子尿治伤,发现狗娃是女孩,则是剧情的转折点,矛盾冲突由此爆发。

二、把文中的几段唱词找出来,体会一下,它们在形式上具有怎样的特点,在文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本题旨在了解戏曲唱词的特点,细心、深入地体会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我国的传统戏剧主要是以曲演唱的,因此称为“戏曲”。在戏曲剧本中,曲词是戏曲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语言包括说白、唱词和舞台提示,三者互相配合,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其中说白和唱词构成剧中的人物语言,而曲词又有其独特的形式和作用。在形式上,曲词是一种用韵文写成的歌词,要与一定的唱腔、曲谱相配合,具有和谐的音韵美;并常用反复、排比、叠词、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声情并茂,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曲词的主要作用是抒发人物的感情,渲染环境氛围,因而具有抒情性。川剧是一种地方戏曲,课文作为川剧剧本《变脸》的节选,其中的唱词,体现了戏曲唱词的特点。例如狗娃的一段唱词:

“千不该,万不该,/不该错投女儿胎!/不该生在穷乡里!/不该遇上大水灾!/被人拐,被人卖,/被人骑,被人踩……/只见人人良心坏!/鞭打牲口爬悬崖,/没想到世上还有好人在,/爷爷出现笑颜开。/把我当作人看待,/亲亲热热贴胸怀。/舍不得这份情啊!/割不断这般爱!/天上雁鹅排对排,/扯烂衣裳不分开!/好雁鹅,快飞来——/给狗娃帮腔说情补补台!”

这段唱词以紧密的韵脚构成急促的音韵节奏,并运用排比、叠词、比喻、对比、呼告等修辞方法,直抒胸臆,强烈地抒发了狗娃哀伤痛苦、依恋不舍而又无可奈何的悲惨心情,感情真切,动人心魄。

三、剧中“帮腔人”由幕后唱到台前,替狗娃向水上漂求情。请你也以“帮腔人”的口吻,再写几句劝说水上漂的唱词。

本题旨在了解帮腔人在剧中的作用,并模拟帮腔人的口吻,尝试编写唱词。

四、水上漂说:“男娃子是个宝,女娃子是根草……”剧中又有这样两句唱词:“千不该,万不该,不该错投女儿胎!”可以说,重男轻女的思想在我国一直根深蒂固。联系你的所见所闻,和同学们交换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本题旨在根据课文的思想内容,联系现实生活,拓展思维,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一、课文节选自现代戏曲剧本,语言通俗明白,内容也不难懂,但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有很强的艺术性和深厚的内涵。要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把握剧情,揣摩语言来感受人物形象,抓住戏剧冲突来理解人物形象。对剧中人物的细节刻画和心理刻画,要细心体会。

二、这场戏有尖锐的戏剧冲突,但这冲突主要不是人物之间的性格冲突,而主要是人物之间的命运冲突,并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强烈情感冲突。注意这一点,有助于对剧中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的理解。

三、引导学生欣赏戏曲语言,了解戏曲中的唱词与说白的一般特点,注意课文中的唱词与说白的语言特色,可选择一些唱词和说白加以品味,体会它们所表达的人物思想感情。

四、课外完整地阅读《变脸》全剧本。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魏明伦,1941年生于四川内江,现居成都。童年失学,九岁唱戏。1950年参加四川省自贡市川剧团,先后任演员、导演、编剧至今,著名川剧作家,被誉为“巴山鬼才”,14岁即开始发表习作,16岁即被“反右”株连,尽经坎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脱颖而出,以“一戏一招”的创新精神先后写作《易胆大》《四姑娘》《潘金莲》《夕照祁山》《中国公主杜兰朵》《变脸》《巴山秀才》(合作)、《岁岁重阳》(合作)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戏曲文学剧本。“连中三元”,剧坛罕见:《易胆大》与《潘金莲》破例双双荣获1981年全国优秀剧本奖。《巴山秀才》再获1983年全国优秀剧本奖;《巴山秀才》剧英译本在美国夏威夷大学学报发表,后收入王季思主编的《中国当代十大悲剧集》。

80年代末期开始写杂文,以其内涵与形式双重特殊引起文坛和社会反响,乃致出现“魏明伦是戏剧第一还是杂文第一”之说。

1987年新华社《半月谈》公布魏明伦为中国当代九大剧作家之一;1988年被天津《艺术家》评选为中国艺术界十大神秘人物之一;1993年在武汉举行的中国现代戏曲研究会上,被湖北省艺术研究院等学术机构联合推选为新时期中国戏曲界四大怪杰之一。

(选自《文学自由谈》2003年第4期)

二、《变脸》创作、演出年表

1995年3月应**导演吴天明特邀写作**文学剧本《变脸》,由香港邵氏**公司与北京青年**制片厂合拍。

1996年12月**《变脸》频传捷报。荣获金鸡奖、华表奖、珠海国际**节最佳故事片奖;以及美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比利时、土耳其、印度、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际**节共计二十项奖励。

1997年10月将本人担任编剧的**文学剧本《变脸》改为川剧,由四川省川剧院在第四届中国艺术节献演,被誉为成熟之作。

1998年5月底川剧《变脸》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

1998年6月魏氏三部剧作《变脸》《中国公主杜兰朵》《潘金莲》半月之内同在香港上演,成为香港演剧史上罕见之事。

1998年7月川剧《变脸》获文化部“文华”编剧奖。

好看,川剧剧目繁多,早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完的三列国”之说。其中要以高腔部分的遗产最为丰富,艺术特色亦最显著,传统剧目有“五袍”(《青袍记》、《黄袍记》、《白袍记》、《红袍记》、《绿袍记》)、“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以及“江湖十八本”等,还有川剧界公认的“四大本头”(《琵琶记》、《金印记》、《红梅记》、《投笔记》),不少为其他剧种失传的剧目。 1949年后,经过整理,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川剧剧目,如《柳荫记》、《玉簪记》、《彩楼记》等。 川剧的表演艺术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并形成一套完美的表演程式,剧本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表演真实细腻,幽默机趣,生活气息浓郁,为群众喜爱。有的演员还创造了不少绝技,如托举、开慧眼、变脸、钻火圈、藏刀等,善于利用绝技创造人物,叹为观止。

京剧属于国粹,是一种大的戏种,他的普及性非常的广泛。成都的川剧属于地方的戏剧,带着浓烈的地方特色,是四川文化的一种代表性的体现,有着很好的戏剧张力,但是普及率没有京剧那么广。

当地的四川人很多都喜欢看川剧,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一种很重要的娱乐形式。在成都,观看传统的表演可以去蜀风雅韵、芙蓉国粹、天府锦绣梨园,这些都是成都具有代表性川剧演出剧场。芙蓉国粹在享有盛名的“戏窝子”锦江剧场,由川剧团演员演出。荟萃了成都川剧界的名角,精心编排川剧的精典剧目。

川剧也是很早就有的一种曲目,经过这么多年的传承确实是很不容易。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川剧帮腔为领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意味隽永,引人入胜。

川剧的内容也非常的丰富,器乐帮腔烘托,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川剧分文生、旦角、生角、花脸、丑角5个行当,各行当均有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序,尤以文生、小丑、旦角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戏剧表现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创造,能充分体现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

近日,四川外国语实验学校因为课间操而上了微博热搜,那么,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所学校因地制宜,将学校的课间操改成了川剧操。

于是,就出现了五千名学生齐聚操场,身穿川剧戏服跳川剧操这样一幕。其实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的学校很注重课间操的发展,不少学校都结合地方特色编制了一套独有的课间操。课间操文化是中小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重要的一项内容,课间操能够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且能够让学生们在繁重的学习中得到放松,所以一直得到了学生们的喜欢。

早晨,随着音乐响起,四川外国语实验学校的学生们便开始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同学们一个个姿势标准,跳的有模有样。在主席台上,还有几位同学带头跳操。校方表示,川剧一直是中国西南地区很有名的一种戏剧,可以说与京剧齐名。从我国古代开始,川剧就非常有名,很受大众的喜爱。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人对于川剧的了解渐渐减少了,川剧这种文化就这样开始流失。

为了让孩子们更够更好的了解川剧,了解传统戏剧文化,学校就决定将传统的川剧改编成川剧课间操,让同学们更够更近距离的感受川剧的魅力。不仅如此,同学们还穿上了川剧的戏服,相信通过这样的课间操,同学们可以对自己的家乡文化了解的更多。其实,除了这所学校之外,之前甘肃的一所中学也因为敦煌舞课间操而上过热搜。敦煌最出名的就是敦煌莫高窟,在莫高窟的壁画上有着许多翩翩起舞的人儿,这座学校就是将传统的敦煌舞与课间操相结合,为的是能够让同学们更好的弘扬传统文化!

  龙宇1 端庄、秀美、温婉,谦逊……这就是中国变脸顶级女艺术家龙宇给笔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在大家眼中,龙宇的川剧不知博得了多少票友的喜爱。三十多年在川剧表演中收获的感悟和积淀,让她在舞台上找到了与艺术交织的人生轨迹,龙宇的幸福足以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她爱川剧、爱舞台、爱生活、爱身边所有的朋友们……这份骨子里流淌出的感受也渗透在龙宇的每一次登台、每一个举手投足之中,与世界传达并分享着艺术家内心最为丰富的情感。

 龙宇从事川剧表演艺术三十余年,毕业于中国四川省戏曲最高学府——四川省川剧学校。龙宇回忆在1984年十三岁的她从多个省、市几万人的选抜、招生中被选入,非常的有自豪感!进入学校时,对每天专业课和文化课交替高强度的学习很吃不消,加上思乡、思亲之苦,让当时十三岁的她产生了退缩的念头!后来在老师的关心和邦助下,逐渐习惯,进入了学习状态,难忘的是恩师杜凤铸老师,在她进行练嗓发音训练时,恩师细心的进行指导,让她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训练方式。不仅如此,在生活和思想方面也无微不至的关心着她,让她对川剧从了解、喜爱到如今的坚守。毕业后,龙宇进入了四川省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工作,该院是国内最负盛名的专业艺术院团之一,其前身为为创立于1912年的最著名的川剧班社“三庆会剧社”。川剧三庆会班社至1949年,前后活动达30余年,在川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千年巴蜀,百年川剧,有约三百年历史的川剧艺术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是西部民族文化的精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四川省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

 龙宇在研究院以优异的工作成绩继承发展着川剧艺术,她在同行中以变脸绝技而闻名,享誉海内外,十几年来多次以国家公派和私人应邀名义出访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土耳其、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韩国、港澳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表演她的变脸绝技,将中华的民族文化带向世界。

 龙宇出生于川剧戏圣康芷林的故乡四川省邛崃市固驿镇。这里是川剧变脸的发源地,名副其实的川剧变脸之乡,同时也是西汉才女文君的故里,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天然气的地方。她的家庭也是川剧世家,父母兄弟都是川剧艺术表演家。至今在邛崃仍然活跃一批七十多岁的老艺术家们组成的-邛崃文君川剧社,龙宇的变脸绝技在这里得到了老艺术家亲授,经过研究创新,将戏曲身段与舞蹈身韵完美结合,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而龙宇也长期与文君川剧社合作、相互交流、尽力支持和帮助剧社,剧社于2015年得到了中宣部,国家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予的“全国双服务先进集体奖”。同时龙宇被剧社聘为名誉社长和艺术指导,也得到邛崃市市政府、固驿镇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认可,并被当地政府授予“变脸第一女传承人”的荣誉称号。

 说到川剧变脸,相信很多人都会被其新奇的特技所折服。川剧变脸是川剧中独树一帜的绝技,是老艺术家康芷林不断摸索、演变、精化后的绝活。变脸在川剧剧情中对展现人物性格,有着重要作用,将人物的心理思想进行了“外化”和“物化”,在川剧表演中凡是情感波折、内心激变之处,运用变脸都会起到推动剧情、大大增加了剧情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龙宇是目前川剧变脸绝技唯一的国家级女传人,她将这门绝技沿袭和发展,使得不一样的脸谱更加完美地展示出了人物内在的思想及感情。

 龙宇从学生走上舞台,到出类拔萃的川剧表演艺术家,龙宇说这些年川剧给了她太多的历练。让龙宇先后把大大小小的奖杯和荣誉捧回家中。早在2005年,她就将京剧《天女散花》移植成川剧,获得了成都市中青年戏曲表演比赛银奖;之后,她在2006年主演《金山战鼓》,由著名的国家一级影视剧编剧张勇,恩师国家一级导演余琛老师,国家一级作曲家王文训作曲,第一次由闺门旦行当尝试刀马旦,得到导师们的精心授教,并由四川省峨眉音像出版社发行,发行量达到200万余盘;2007年至2011年龙宇多次参演获奖剧目《金山寺》文化日奖,《红梅记》塞纳大奖、《欲海狂潮》文化剧目奖、五个一工程奖、精神文明奖。特别值得骄傲的是,由于龙宇在变脸和川剧表演中的杰出成绩,在2010年被变脸发源地川剧之乡政府授予中国“变脸第一女传承人”称号;同年,以英国申奥艺术委员会为代表的国际文化艺术文化组织慕名专程来到中国四川成都访问龙宇,并以她为主题,创作出了《成都商人的故事》,应邀到英国公开巡演,两个半月内演出33场,在国际上收获了极高的赞誉!

 一路走来,龙宇至今仍然对自己拿的第一个大奖记忆犹新。龙宇说“那是2005年的一场川剧表演大赛,我对这次比赛非常重视,从自身条件、对剧目上的选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把京剧的《天女散花》移植到川剧之中,请了国家一级编曲王文训老师、和国家一级编导余琛老师为我量身打造,历经一月的刻苦准备,完成了十六米长绸的翻、转、跳、舞技巧,唱、做、念、舞、都十分到位。得到领导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自此长绸这一技术在剧院得到很好的重用和发展。面对如此之多的荣誉,龙宇坦言十分欣慰。龙宇感谢单位的雷音院长,陈巧茹常务副院长等领导、同仁及亲朋好友对她的鼓励、支持和邦助。热爱让人学会坚持,感恩让人懂得珍惜。一路走来,龙宇铭记着生命中所有的感动。这些经历,是龙宇人生路上最难忘、最珍贵的记忆,更是她成长的见证,这些丰富的阅历让今天的龙宇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充满魅力!

 2016年,龙宇作为中美文化交流使者来到美国西雅图,多次为养老院,教会,各类慈善机构演出,参加了北美群英艺术团的《越洋之声》、《爱在深秋》、西雅图华星艺术团《秋之韵》的大型演出,受邀全美华州中文电台、电视及西雅图中文电台的釆访,并得到美国联邦众议员Suzan Delbene 和华盛顿的副州长Cyrus Habib 以及华盛顿州众议员Mia Gregerson ,参议员Bob Hasegawa的接见、合影,同时获得了“最佳戏曲变脸剧目奖”,特此被北美中国艺术家演出集团聘为名誉理事、艺术顾问。

 2017年,对于龙宇而言可谓厚积薄发的一年,龙宇将用更多的演出成果作为厚礼回馈给喜爱她的观众。谈到未来,龙宇说起了她的两个计划:在第一计划中,龙宇将联合在美国的各大艺术团体相互学习、交流、创新、合作,做一个文化、慈善传播使者,将中国的传统戏曲表演文化、变脸绝技带入学校、社区、老人院等各大场所,让更多人士了解中国悠久的传统戏曲艺术文化,深切体会中国艺术文化底蕴,为促进中美文化艺术交流作贡献!

 关于龙宇的第二计划,她说,她将在美国开办中国传统戏曲舞蹈表演、变脸艺术学校,诚邀各大剧种艺术家亲临指教、传承传统戏曲文化,让更多不同年龄段、出生不同国家,爱好戏曲艺术文化的人士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了解、学习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促进中美文化的发展,让珍稀、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传统戏曲、变脸绝技文化走向世界。坚信艺术是人类共享的财富!

 为川剧而生,为舞台存在!有人说龙宇是一泓清泉,微波荡漾,清新扑面;有人说龙宇是一杯美酒,入口醇香,余韵绵长。当年的璞玉,经过时光的雕琢,已然成为一块美玉,在追逐梦想的旅程,有一个美丽的开始,更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如今已在世界艺术舞台上自如游走的龙宇,依旧在不断吸收和寻求突破,将川剧发扬光大,完善自己的风格,使其更加多元化仍是她一如既往的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个更好的自己正在向她走来,这一路有鲜花也有荆棘,愿她越走越稳,用最美的艺术表现和最真的情为自己的金色年华留下绚丽的光影。 (文字/大星)

 ‍

 龙宇2

 龙宇3

 龙宇与美国众议员Suzan_Delbene(女)及华州副州长Cyrus_Habib(男)合

我本人比较喜欢各地地方曲种,当然自己是成都人就更喜欢川剧一些。要说川剧的发展困难,我觉得是因为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随着改革开放和网络开放的加快,世界各地的元素全部汇聚到成都。人,在多了选择之后,自然会慢慢淘汰落后的、不适合时宜的东西。任你狡辩川剧是传统戏曲、民间特色,都抵不过LADY GAGA对于现在人的吸引。因为现在的流行趋势是多元化的,不是单一的。中国创造的乐谱宫商角徵羽,早已不复存在,存在的是1234567,因为它不符合时代。

第二,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识不够,或者说几乎没有。现在因为过快发展的经济,我们对于精神上的需求都像猴子掰包谷,掰一个丢一个。拿京剧来说,国家做了非常多的努力,让它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每年光是培育京剧人才、修剧院、推广都是几十亿。川剧不是国粹,是地方剧,而且是地方剧种里面的小剧,不被引起过多的重视是正常的。

这个就是人类的优胜劣汰,没有什么遗憾的。良心是吃不饱饭的。要原谅与理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294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