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秋天景物描写和情感的好句好段

写秋天景物描写和情感的好句好段,第1张

写秋天景物描写和情感的好句好段

  1、我爱秋天,爱她香飘四野。桂花树开花了,一朵朵芳香扑鼻的桂花开满了枝头,每朵都是小巧玲珑的;菊花也不甘示落,开出五颜六色的花,花上有多少花瓣呢谁也不知道,秋天也没数清楚。

  2、秋天是花的季节,尽管许多花都谢了,但月季花仍露出笑脸,耐寒傲霜的菊花才刚刚开放。菊花虽然没有牡丹那么芬芳,但它是秋天的象征。那黄的赛金,白的如雪,粉的似霞,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开着,有的象无数条龙在空中飞舞,有的一下子开出千千万万朵小菊花,好象许多少女在翩翩起舞,还有的象满天的星星降落地面。

  3、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果园里的苹果红红的、大大的,挂在枝头,真让人爱不释手山楂红红的,让我看了直流口水。梨黄黄的,好象一个个金**的葫芦吊在树上。还有那黄澄澄的柿子,都挨挨挤挤的挂在枝头,向人们微笑,好象要等人去摘似的。还有那黄灿灿的玉米,圆圆的大豆,雪白的棉花……也都到了收获的季节。

  4、秋天像一个穿着金色衣裙的仙女,她用轻飘的衣袖拂去了太阳的炎热,将明亮和清爽撒给了大地。凉风起了,秋天到了。万山红遍,枫叶如舟。瞧那一簇簇,一片片的枫叶挂满一树,铺满一地。

  5、走进百果飘香的果园,看见被果实压弯枝条的果树。果实成熟了,这中间那些辛勤的园丁付出多少汗水呀。他们用心血和汗水浇灌了果实,今天它们才能长的那么丰满。

爱在秋天

最富有诗意的季节莫过于秋季了,多少文人墨客为秋季写了一曲曲的赞歌,他们极力渲染秋的美景,毫不吝惜笔墨,可见,秋是多么的迷人了。

秋最会分配自己的感情,无论走到那里,都会使人感受到它的爱抚。秋最会挑选礼物,它送给每一个人的礼物都各具特色,又用最美丽的爱装饰起来。

秋是那样可爱,使人无法不为之心动,我禁不住秋的召唤,去收集那无处不在的爱意。

秋天的爱在田野里,看!

一片片金灿灿的颜色,满树沉甸甸的果实都是秋的馈赠。秋是慷慨的、无私的,然而它只对勤劳的人慷慨无私,它的礼物是对他们的回报。那遍地的金黄使我想起了春天的迎春花,人们喜爱迎春花的金黄充满了成熟的魅力。

明朗的颜色映入人们的眼中,又化作了浓浓的笑意挂满眉梢,布满眼底。我虔诚地捧起一片金黄,把它放在心底。

秋天的爱在深远的天空中。抬头仰望,满眼都是鲜润的蔚蓝色。偶而,几片轻柔的浮云在眼前悠然的飘动,像小船轻轻地划过。我突然觉得,不是我在仰望天空,是天空包容着我,用它那宽广的胸襟包容着我。此时,我仿佛脱离了自我,完全沉醉在它温柔的怀抱中了。

秋天的爱在怒放的花朵上。那出类拔萃的花朵是菊花。菊花,它既不娇艳也不华贵。但它非凡的气质、傲然的姿态吸引着每个人。在它面前,你会想到“高傲”这个词。是的,它们是高傲的,它们也并没有掩饰傲气,也没有故作姿态,只是凭着自己的铮铮铁骨昂首挺立,骄傲地、坦然地承受人们的目光。我们应该感谢秋天给予我们的厚爱,在百花凋落时,在严寒到来前,带给我们如此强烈的生命的活力,这该是给我们最好的赠品了。

秋天的爱在秋风落叶里。秋风落叶是秋天最不可缺少的点缀;有了它们,才能叫完整的秋天。

难怪秋天最深沉的爱总是洒落在叶随风飘、风伴叶舞的时刻,它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我们可以在一个迷人的傍晚,尽情地欣赏落叶的舞姿,静静地倾听秋风的低唱,任它们牵动着心底那一缕缕柔情。

有人说秋风无情,也许是因为它摇落了枯叶,吹散了温暖。然而,秋风真的无情吗?我认为它“道是无情却有情”。当一丝丝秋风吹过,便带来了秋的消息。它展开笑颜,轻轻地拂去了夏日的烦躁,它翩翩起舞,托着落叶奔向大地……

秋天,创造了无数神奇的礼物,它给予我们深厚的爱意。渐渐地,秋天离我们远去了。

我等待着,期望着它的重新来到,因为———爱在秋天……

“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秋色的喜爱之情。这句诗的意思是,美好的秋色虽然美丽,但无人欣赏和管理,芦花和蓼花却同样开得繁盛,占据了秋天的美景。诗人用这种方式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对自由、自然的生活方式的向往。

“爱国”——是《故都的秋》的主旋律。《故都的秋》蕴含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

手法

1、摹绘写情

《故都的秋》,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其主体部分是摹绘故都的秋景。文章采用“横式结构”,从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蝉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个方面,紧扣“故都”和“秋”两个词语,表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摹绘”,作为一种修辞手法, 是指“采用语言形式把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包括声音、色彩、气味等)生动形象地形容出来的一种修辞方式”。

首先来看“故都”一词。在文中,郁达夫是以较为委婉的方式来表现“故都”的。如“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如果不是“故都”,“皇城”怎会有“破屋”“破壁腰”,这分明暗示了历史的变迁,正是这一“破”字给作者郁达夫带来了“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这些还算较为显豁的,更为隐蔽的还表现在作者的“逸笔”之中。“说到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佳。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而作者在这“破壁腰”看到的就是这“蓝色”的牵牛花,这是当年“皇城”的遗落,即使做了“故都”,依然不改“皇城”的气派。再看“秋”。“早晨起来”,“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这是“清”;“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静”,“以声写静”;“故都”的人“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更是人的“清、静”,没有了过去的忙碌,一到秋天,只好这样“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郁达夫的情感就是在这些看似“毫无深意”“琐言碎语”中体现了出来。

2、对比托情

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起句即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接着以江南的秋作比较,指出江南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风而少雨”,“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 因此,“秋的味, 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只有北方才“看得饱,尝得透,赏玩得十足”。这就是对比。“对比”,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指“两种事物之间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之间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文章就是通过这种对比,把作者对“秋的认识”“秋的情感”烘托得“饱”“透”“十足”,所以,这种对比烘托就成为了作者表达更深情感的一种手段。更为注意的是, 作者为了把这种情感烘托、铺垫得更为深沉,郁达夫在首尾两处进行照应,这一反复,情感表达就更为浓烈。尤其是南国的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真是相去甚远,这种北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更为显著。通过这一对比, 全文的情感就显得“更上一层楼”。

3、旁逸衬情

《故都的秋》除了用摹绘写情,用对比托情的手法把作者蕴藏在胸中的情感垫高表现出来以外, 还运用了旁逸衬情的手法。“旁逸”,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指“说话或写文章时,有意离开主题而加以风趣幽默的插说、注释或补充,这些插说或注释看似画蛇添足、无关痛痒,但却能增强语言的情趣的一种修辞方式”。在本文中,作者一整段文字来写古今中外文人诗人对“秋”的厚爱,认为秋在这些人的诗文中“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采用旁逸衬情的方法,不仅为作品情感的抒发垫上了一层台阶,使作品的情感站得更高,而且也为读者增加了了解古今中外文人诗人对“秋”的一些共同感情的了解,“增加了语言的情趣”。

4、设誓显情

所谓“设誓”,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指提出无法实现的条件来表达坚定的信念和决心的一种修辞方式。郁达夫为了表达这种对“故都的秋”喜爱的强烈情感,在结尾处就采用了这一方法。“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一设誓,采用假言推理作为逻辑背景,以这种不可能的方式偏离现实,表达了作者喜爱“故都之秋”的浓烈情感。这一结尾,也为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是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味”作了注脚。这是作者表达情感的第三台阶。文章正是在这三层台阶的铺垫下,情感才由晦转明,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强烈。

《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古往今来,对于“秋”,或讴歌,或诅咒;或因它而寓之于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

“爱国”——是《故都的秋》的中心思想。《故都的秋》蕴含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

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31年发生“九·一八”事件,日本侵占了东北全境。中华千年的文明古都——北平(今北京),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郁达夫虽蛰居远离北平的杭州,一样会感受到国事的危急。

因而,当他到达北平,触景伤情,写了《故都的秋》,描绘的是“悲凉”景物,流露的是“悲凉”心绪,表达的是对故都的一往情深。这些,正是特定时代的社会风云在作者心灵上投下的阴影,在心里留下的隐痛。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曾化名赵廉,浙江富阳人。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抗日时期文艺界抗敌御侮斗争中的翘楚,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民族解放殉难烈士”。郁达夫著有《达夫全集》共七卷、《日记九种》等。

——故都的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323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