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首六句以春花秋月反衬人事,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花前月下,又该逗引起诗人多少美好的回忆,同时又会给他带来怎样的伤感之情!
秋月照房,从前与妻子生活于此,入则成双,出则成对;而今月色依旧,自己却凄清孤独,孑然一身。春花吐芳,光艳照人,不由得想起妻子的容光,曾经多少回携手花丛,流连观赏;如今花色依旧,人面不在,心绪全无。诗人触景慨叹“人道”,有说不尽的凄凉感伤。
“屏筵”四句,有室外转写室内,由自然景物转写日常用具。屏风、坐席,物在人亡,徒然虚设;而幔席之类,已非昔日,皆已更换。“屏筵”两句,一“空”、一“更”,已注入诗人感伤之情。
“游尘”两句特拈出亡妻生前用得最多的坐具与卧具加以铺写。事实毕竟是无情的,座是虚的,床是空的,物是而人非,再也见不到她的一颦一笑,再也听不到她的一言一语。这四句将房室写得非常凄凉,而房室的凄凉,也正是诗人内心的凄凉。
结尾二句,“万事无不尽”,束上四句,写逝者;“徒令存者伤”,写生者,落笔己身。亡妻撇下生者而去,空使活着的人对物伤情,有诉不尽的孤独和悲哀。
南北朝沈约《悼亡诗》原文:
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
帘屏既毁撤,帷席更施张。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译文:
去年秋天的十五月亮,今年秋天又照着雕梁;今年春天的兰蕙芳草,明年春天还会吐出幽香。悲哀的是人类生命的规律不同,不能像月缺复圆、花落重开一样,一旦生命凋谢,人生就永远消亡。
人死后,生前用的帘幕屏障随之用于烧祭或撤去,新的帷帐代替了它们的地方。浮尘蒙蔽了虚设的座位,孤独的帘帐覆盖着空空的床。虽然知道万事都有尽头,人亡物空本是规律,可还是令活着的人徒增忧伤。
扩展资料
《悼亡诗》是沈约悼念其亡妻的诗作,这首诗集中体现了他的“清怨”之风。
这首诗对后世以离别为题材的诗词作品有较大的影响,把南朝之前类似作品的哀而不伤(如潘安《悼亡诗》)的境界真正推向哀伤并茂的新境界。
沈约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
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轶事典故
1、不计前嫌
沈约小时候贫穷无靠,曾向族人乞讨,讨得几百斛米,但却被族人侮辱,他将米全部倒在地上离家出走。到后来富贵显赫后,不因此事记恨,反而因此被同郡的人传颂。
2、怀旧之情
有一次沈约陪皇帝宴游,席中有一位女乐师是齐朝文惠太子的宫人。皇帝问她认不认识在座的人,她说:“只认识沈家令。”沈约听后顿生怀旧之念,伏在座位上哭,皇帝也感到悲伤,为此中止了酒宴。
3、沈约瘦腰
沈约晚年,多次上书请求辞官,但皇帝不同意。于是在给好友徐勉的书信中说:“我每过一段时间,腰带就要缩紧几个孔,用手握胳膊,臂围大概每个月要瘦半分。按这样推算,怎能支撑得很久呢?”由此有了“沈约瘦腰”的典故。
--悼亡诗
是纳兰容若和苏轼的悼亡诗吧?
苏东坡《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东坡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
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词)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或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或写作者如今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乖舛、天命无常;或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愰忽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而苏轼的这首江城子也是一首悼亡之作。但与前人相比,东坡这首词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的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27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熙宁八年(1075),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而今想起,更觉人天永隔,备感痛楚。王弗逝世后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在政治上受到压制,心境是悲愤的;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上困苦已极。适逢亡妻十年忌辰,正是触动心弦的日子,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心怀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而不可遏制。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想到爱侣的死,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令人格外感动。接着,“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不到,已经“鬓如霜”了。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假设,深沉、悲痛,而又无奈,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
词的下片才真正真正进入“梦境”。作者在梦中回到了故乡。在那里,与自己的爱侣相聚、重逢。这里作者描绘了一个朴实、感人而又美好的场景――“小轩窗,正梳妆”。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但东坡笔力的奇崛之处还在下边两句――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妙绝千古。正唯无言,方显沉痛。正唯无言,才胜过了万语千言。正唯无言,才使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胜,全在于此。
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清幽独,黯然魂销。正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语)。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
纳兰性德《金缕曲》
金缕曲 亡妇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作者生平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讳改,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父明珠,官大学士、太子太傅,母爱新觉罗氏。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清史稿》有传。有《通志堂集》,附词四卷,后人汇辑成《纳兰词》,今存词348首。词风真挚自然而多凄恻哀艳,悼亡之作尤称绝调。向有满洲词人第一之誉,为清词大家。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悼亡词中的代表作。性德妻卢氏18岁于归,伉俪情深,惜三载而逝。“抗情尘表,则视若浮云;抚操闺中,则志存流水。于其殁也,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多。”(周笃文、冯统《纳兰成德妻卢氏墓志考略》,《词学》第四辑)纳兰性德悼亡词有四十首之多,皆血泪交溢,语痴入骨。此词尤称绝唱。词从空阶滴雨,仲夏葬花写来,引起伤春之感和悼亡之思;又以夜台幽远,音讯不通,以至来生难期,感情层层递进,最后万念俱灰。此生已矣,来世为期?全词虚实相间,实景与虚拟,所见与所思,糅合为一,历历往事与冥冥玄想密合无间,而联系这一切的,是痛觉“人间无味”的“知己”夫妇的真挚情怀,它能够穿越死生,跨越时空。
纳兰词“哀感顽艳”,“令人不能卒读”,于此可见一斑。
严迪昌点评:纳兰性德虚年三十二岁就去世,他赋悼亡之年是二十四岁,作这阕《金缕曲》是三年祭,再过五年他自己也“埋忧地下”。卢氏卒后,他实际上是“续弦”了的,但“他生知己”之愿,“人间无味”之感,几乎紧攫他最后十年左右的心脉。词人在《采桑子·塞上咏雪花》词中有“不是人间富贵花”之句,这一令人惊悚的心音,可说是不自在、不安宁的灵魂的集中发露。卢氏这位帏内红粉知己的逝去,加深着他对“人间”的厌弃和逆反感。三年祭的悼亡心曲的重心正落在“料也觉、人间无味”上。说“也觉”,是指亡妻认同自己的感受有共识,这绝对是“知己”感,从而益坚缘结“他生”的心愿。纳兰的苦心驱笔,思路从“梦”与“醒”的对应点的转化切入。三载魂杳,是“梦”还是“醒”?“是梦久应醒矣”!那么不是梦,他此去正是“醒”,是解脱,是也醒悟到“人间无味”。如此说来,活着的转是在“梦”中,逝去的倒是大清醒!痴语写到如此程度,只觉沉痛之极,也深刻之极。上片从“不及夜台”起转出对亡妻的怜爱,钗钿约抛,自怨怨人,乃痴苦莫名难解语。于是启起下片的心祭。“他生”“缘悭”句,语痴入骨,情伤肠断,超时空的血泪交溢的内心独白,诚属惊心动魄又令人不忍卒读。“清泪尽”时“纸灰起”,是否是亡妇“年年犹得向郎圆”的知己之心的暗示或显灵?嘉庆年间词人杨芳灿在《纳兰词序》中说:其词“韵淡疑仙,思幽近鬼”,这阕词可谓是后一句范本。所谓“思幽”,实系词人将追求与失落相交融而又毫不涂饰地痛楚抽理。(严迪昌编注《元明清词》,天地出版社1997年版,第188页)
王步高鉴赏:这是一首悼亡词,作于康熙十九年(1680)五月三十日,这一天是其妻卢氏死亡三周年的忌日。这时纳兰性德二十六岁。据徐乾学所撰《纳兰君墓志铭》载,性德之“配卢氏,两广总督、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兴祖之女,赠淑人,先君卒。”据1977年出土的《皇清纳腊氏卢氏墓志铭》载:卢氏“年十八归……成德。康熙十六年五月三十日卒,春秋二十有一,生一子海亮。”卢氏与纳兰性德结婚时,性德二十岁,婚后三年她便去世了,但其夫妻感情深厚,今存《饮水词》,悼亡之作便占很大篇幅。纳兰性德生长富贵之家,为承平少年,乌衣公子,丧妻使他尝到人生的苦涩。这首《金缕曲》是诸悼亡之作中的代表作。
词起得突兀:“此恨何时已?”此乃化用李之仪《卜算子》词“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成句,劈头一个反问,道出词人心中对卢氏之死深切绵长、无穷无尽的哀思。自卢氏死后,纳兰性德对她的思念一直没有停止。他既恨新婚三年竟成永诀,欢乐不终而哀思无限;又恨人天悬隔,相见无由,值此亡妇忌日,这种愁恨更有增无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句,更渲染出悼亡的环境氛围。“滴空阶”二句,化用温庭筠《更漏子》下阕词意,温词曰:“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能清晰听到夜雨停歇之后,残雨滴空阶之声的人,一定有着郁闷难排的心事,温飞卿是为离情所苦,纳兰容若则为丧妻之痛,死别之伤痛自然远过于生离,故其凄苦更甚。亡妇死于农历五月三十日,此时已是夏天,争奇斗艳的百花已大都凋谢,故称“葬花天气”。此处有两措辞当注意:其一明属夏夜,却称“寒更”,此非自然天气所致,乃寂寞凄凉之心境感受使然;其二是词人不谓“落花”,而称“葬花”,“葬”与“落”平仄相同自非韵律所限。人死方谓“葬”,用“葬”字则更切合卢氏之死,如春花一样美艳的娇妻,却如落花一样“零落成泥碾作尘”。如今之“葬花天气”,三年前却曾是“葬人”天气。妻死整整三年,仿佛大梦一场,但果真是梦也早该醒了。被噩耗震惊之人,常会在痛心疾首之余,对现实产生某种怀疑,希望自己是在梦境中。梦中的情景无论多么令人不快,梦醒则烟消云散。可是那有一梦三年的呢?惨痛的现实使词人不能不予以正视。妻子之死已无可怀疑,那是什么原因使她不留恋人间的生活弃我而去的呢?词人设想:“料也觉人间无味。”这句话给后世的读者留下耐人寻味的疑问。卢氏因何而死?为何她会觉得“人间无味”?为什么卢氏死后与她结婚仅三年的丈夫会留下如此之多的悼亡之作?而今日发掘出的卢氏墓志又是那样的小,(虽比较精致,却与她丞相的长媳身份不很相称?)“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二句承上句来,人间无味,倒不如一抔黄土,与人世隔开,虽觉冷清,却能将愁埋葬。夜台,即墓穴。埋愁地,亦指墓地。卢氏葬于玉河皂荚屯祖茔。“钗钿约,竟抛弃”二句,再从自身痛苦生发,谓你因觉人间无味而撒手归去,却不顾我俩当年白头到老的誓言,竟使我一人痛苦地生活在人间。古时夫妇常以钗钿作为定情之物,表示对爱情的忠诚。钗为古代妇女的首饰之一,乃双股笄,钿,即金花,为珠宝镶嵌的首饰,亦由两片合成。上片写词人对亡妇的深切怀念。过片则驰骋想象,设想卢氏死后的生活,使对死者的追念更深一层。
下片开头,词人期望能了解卢氏亡故以后的情况。这当然是以人死后精神不死,还有一个幽冥的阴间世界为前提的。此亦时代局限使然,也未尝不是词人的精诚所致,自然无可厚非。“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依?”“重泉”,即黄泉,九泉,俗称阴间。双鱼,指书信。古乐府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之诗,后世故以双鲤鱼指书信。倘能与九泉之下的亡妻通信,一定得问问她,这几年生活是苦是乐,他和谁人伴。此乃由生前之恩爱联想所及。词人在另两首题为《沁园春》的悼亡词中也说:“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栏曲处,同倚斜阳。”又曰:“最忆相看,娇讹道字,手剪银灯自泼茶。”由生前恩爱,而关心爱人死后的生活,钟爱之情,可谓深入骨髓。词人终夜辗转反侧,难以成眠。欲以重理湘琴消遣,又不忍听这琴声,因为这是亡妻的遗物,睹物思人,只会起到“举杯消愁”“抽刀断水”的作用,而于事无补。湘弦,原指湘妃之琴。顾贞观有和性德《采桑子》云:“分明抹丽开时候,琴静东厢,……孤负新凉,淡月疏棂梦一场。”由此可以看出卢氏在日,夫妇常在东厢理琴。理琴,即弹琴。捎信既难达,弹琴又不忍,词人只好盼望来生仍能与她结为知己。据叶舒崇所撰卢氏墓志,性德于其妻死后,“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多。”词人不仅把卢氏当作亲人,也当成挚友,在封建婚姻制度下,这是极难得的。词人欲“结个他生知己”的愿望,仍怕不能实现:“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词人甚至担心两人依旧薄命,来生的夫妻仍不能长久。缘悭,指缘份少;剩月零风,好景不长之意。读词至此,不能不使人潸然泪下。新婚三年,便生死睽隔,已足以使人痛断肝肠,而期望来生也不可得,这个现实不是太残酷了吗?在封建制度下,婚姻不以爱情为基础,故很少美满的,难得一两对恩爱夫妻,也往往被天灾人祸所拆散。许多痴情男女,只得以死殉情,以期能鬼魂相依。词人期望来生再结知己,已是进了一步。但又自知无望,故结尾“清泪尽,纸灰起”二句,格外凄绝。
古诗 凛凛岁云暮六首: 凛凛岁云暮,雪花吹不住
又接近一年年尾,古人叫做岁暮。从季节上看是寒冷走向春天,寒冷却带着希望,岁暮之后是新年新春,又各种祝福和热闹,团圆美好,甚至小孩子们盼着过年过节,但是对于成年人来讲,当意识到人生是有限的 时候,又一年的过去,是百感交集。既有岁月光阴之叹,又有相思牵挂,所以岁暮感怀诗词和文字数不胜数。
汉代的《古诗十九首》有两首关于岁暮的感叹,一首是《东城高且长》,寒苦的游子在秋天里,已经悲哀一年将过去,而自己在他乡被困一事无成。“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在早上的风里出城眺望,已经感受了岁月流淌人生局促的绝望。
还有另外一首,则是写在真正的岁暮冬天。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
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
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
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
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
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
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
亮无晨风翼,焉能凌风飞。
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睎。
徙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 ”汉朝古诗十九首
一个他乡的游子,在一年将要过去时,家乡遥远,不胜其悲。
凛凛,是写的气温和气候,此时已经非常凛冽,一年将尽,雪云四垂的黄昏,百鸟万兽冬藏,却忽然有小的蟋蟀在发出叫声。它一定是和他一样没有找到过冬安稳的地方,暴露在寒风里。
果然,诗人发出了寒冷悲哀的呻吟,是因为北风凄厉,他身上还没有过冬的寒衣。
汉朝时候,棉花还没有广泛种植,商业不发达,游子出门要根据在外的长短,带好足够的被窝衣裳,类似行军。而且古代的衣裳被褥不耐风吹雨淋,也就是很多人要定期返乡,除了带回在外的收入给家庭支撑,另外最重要的是从家庭获得冷暖的用品补充,再次出行。
在稳定的社会,这些虽然颠沛,但还是都容易的。但是如果是在乱世,回家就变得遥不可及。
出门的时候,新婚美丽的妻子给他缝制了锦绣被窝,但是常年在外,这些东西已经旧了,或者不可用,又或者被同伴借走,竟然无法归还。而他在外乡没有多的银钱,也无法添置新衣新被。
思乡和思念爱人,在寒夜里分外深刻。
他梦见了自己迎娶妻子的场面,将车上的缰绳送给妻子,两人驾着马车飞驰在幸福的道上,结果冷风吹醒了他,身边既没有妻子,也没有温暖的洞房,那梦中飞驰快乐的场景还在,现实中却是寒冷凄凉,连梦的翅膀也失落了。
他仍然记得妻子的顾盼,但是只能靠着早上寒冷的墙壁痛哭。
这首诗虽然悲伤,但是打动了历代很多人的心。因为当寒冷的北风吹来,雪云压天的黯淡里,人在自然的困境和岁月的流淌中,怎么不洞见自己的缺失,有着感叹呢?
所以历代都有用“凛凛岁云暮”为题为诗为内容的歌咏,表达岁月将尽的心怀。
“吴中高宴罢,西上一游秦。
已想函关道,游子冒风尘。
笼禽羡归翼,远守怀交亲。
况复岁云暮,凛凛冰霜辰。
旭霁开郡阁,宠饯集文人。
洞庭摘朱实,松江献白鳞。
丈夫岂恨别,一酌且欢忻。 ”中唐 · 韦应物《送刘评事 》节录
中唐韦应物在岁暮送别朋友刘某,这是他的同事,此时是准备回乡。作为同事有不舍有祝福。
他用了古诗十九首的典故。
我知道这次宴会之后,你就西去。我已经想得见你在函谷关,风尘仆仆赶路的样子。
你这是回乡,让我们羡慕,你展开翅膀冒着风雪飞往家乡,让我们也动了思乡之念。
尤其是在这一岁将尽,凛凛寒冷的冰雪早晨、
所以我特地给你践行,用洞庭湖上的橘果,用松江的鲜鱼。
我虽然惆怅和你的分别,但是这是你的回乡,让我们举杯,祝福你的平安,不诉离伤。
实际情谊深厚的同僚同事,往往年关之别都很不舍,哪怕是当代。日常的工作已经建立起和谐和默契,已经是有了类似生活的情感。而在唐朝,交通不便,一别或者面临另外的人生抉择,就是永远。对于许多人来讲,岁暮朋友间的分别也是重大的失落。
所以这里用丈夫岂恨别,实际是丈夫也伤别,只不过用男人的慷慨豪爽压制住了情感的不舍吧。
愿他们后会有期。
“凛凛岁云莫,祁寒俄迫期。
霜风正萧瑟,冷意侵床帷。
一念动万感,起作中夜悲。
夫君久为贾,远在天一涯。
掩袂只自伤,何以慰所思。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袭衣。
开缄欲试之,中有三致词。
上言情勿离,下言久当归。
妾心如素丝,丝尽色不移。” 元朝· 朱晞颜《拟古十九首 》
历史上有两个朱晞颜,一个在南宋,一个在元朝。这首诗,我更倾向是在元朝时期朱晞颜写的,因为整个元朝一直处在动荡期。而人们对于家庭和情感更为看重。乱世之中普通的夫妻更以牵挂为重,因为实在是关系到生死生存。
所以这首诗实际浓缩了古诗十九首中感情诗的精华,表达了对爱情的坚贞和守望。
又是一年岁暮,天气寒冷,更大的严寒要到来。那寒冷的霜风吹动树木,寒气已经侵入了房间的床上。
我相思一念百感交集,半夜起床,久久不眠。
夫君很久之前就为了生存去做生意,远在天边,我在这寒夜里伤感,怎么能安慰自己呢?
曾经有客人从远方来,带来了他送给我的一件衣裳。
我打开要穿时,发现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的,让我情感不要动摇,下面写着,我在外面虽然时间久,但一定会回来。
我今夜重新打开衣裳,我的心就像那件已经岁久年深腐坏的衣裳,只剩下白色的残片,但也没有动摇过等待啊。
那么这首诗美在哪里?古诗十九首写丈夫曾经带来一封信,是三年前写的。但是这里的女子的等待远远超过三年。当初托人带回的衣裳早已经变质,已经预示着丈夫在外很多年,或者已经不在人世了。
朱晞颜身为元朝小吏,他看到的生死悲欢是人间常态。有残酷的战争,就有永远不能回乡的良人,制造多少孤儿寡母。
这首诗慢慢读来,比古诗十九首更为悲怆,也更有中国女性的坚毅。在无望中坚守,等待归人和奇迹。
“众卉倏凋谢,孤松见贞姿。
凛凛岁云暮,挺此霜雪枝。
君子夙有禀,节操同一奇。
惜哉老丘壑,谢彼梁栋为。
于焉乐萧散,谁复能绊羁。 ” 明 · 李贤《和陶诗 饮酒诗二十首其八 》
这一首明丽昂扬,是歌咏雪中的青松。
这样的严寒里,许多花卉都凋谢,但是可以看到孤松秀美向上的姿容。
在这寒风凛凛的岁末冬云里,青松在霜雪中挺立。
作为君子,本来就有内心独特的气节操守,所以君子如同青松。
只是山中的君子如同松树,失去了作为栋梁的那种作为。
但是正是如此;君子一样的节操和自由,又岂能是富贵所能羁绊。
这首其实是赞美陶渊明,这里没有说陶渊明是隐士,直接说他是君子,实际是对陶渊明的深度认知。陶渊明不是刻意避世,反而他一直关注时局,应该算是身在山林的君子和儒者。
只是现实种种原因使他难有作为吧。
用岁暮风雪青松来赞扬陶渊明,跳出了说他清高避世那种传统认知的局限,也代表作者的心志,一个儒者的胸怀,风雪挺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岁暮感怀诗也常常可以看做是诗人的心志的体现。
“凛凛岁云暮,雪花吹不住。
念子去不归,徘徊顿中路。
梦里见君还,恍惚携君手。
哀乐难具陈,但言别离久。
喔喔晨鸡鸣,日出当窗牖。” 清 · 葛宜《凛凛岁云暮》
这是一位清朝女子的诗。浙江文风极盛,许多名门女子也善诗文。
这是一首情感动人的做梦诗。
外面是一年岁暮的沉沉云霭,雪花不断地飞舞。
我一直在惦记你远去不归,听说是滞留在半路中。
在梦里梦见你回来,恍惚间是牵着你的手。
在梦中悲喜交加,只是牵着手说,分别太久了。
哪知道一阵鸡鸣声打破梦境,太阳照在窗户中来了。
那是不是一个好兆头呢,可能丈夫马上就要到家了。那破雪的晴光,给了温暖,也给了希望。
如果这个丈夫接到妻子这样的信,一定感动加幸福,你个傻瓜。
而正是这样夫妻的牵挂和情深,才使得许多男人愿意为家庭劳苦颠沛吧,为了说爱的爱我的人打拼奋斗。
“元冥司朔令,节宴月穷纪。
木叶落归根,河水冻连底。
青女剪碎琼,散作冰花蕊。
不乐复何为,太康戒无已。
既命兔园宴,亦念东郭履。
宵长致良佳,帐冷梅花纸。
宿昔同衾人,长眠呼不起。
是非翩来迟,入梦辄欢喜。
三年梦不来,沉痛嗟何以。” 清 · 弘历《 拟凛凛岁云莫 》
这首诗其实非常耐读,这是皇帝乾隆的诗。一个拥有天下的帝王,他的孤独写在诗词里,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化解。
上天已经让冬天主宰时节,年节的宴会表示一年又将过去。
这样的冬天,落叶归根,河流冰冻,霜女剪水做花,洒下漫天飞雪。
我非常高兴,这是大雪丰年的征兆,作为皇帝,沉浸在冬天的景色里,是为国家祈求太平。
我招待了百官迎接新年,又牵那些贫寒的士子没有过年的钱。当做完这些后,我回到卧室,面对漫漫长夜,想到了是我的爱人富察皇后。
那夜夜同眠的爱人,如今在地下长眠不起。
就算是化作蝴蝶,我也高兴啊,至少在梦里还能和你成双成对。
只是三年了,你都没有来到我的梦里,我心中的孤独沉痛,无法和别人说起。
富察皇后是乾隆第一任妻子,富察比乾隆小一岁,16岁就成为还不是皇帝的乾隆的妻子,36岁在陪乾隆东巡的时候病故在回京的船上。
乾隆皇帝当时悲恸良久。虽然后世对乾隆皇帝和皇后之间的关系做过各种推测,但是无可否认,乾隆皇帝对于这任妻子的离开,还是非常悲痛的。
因为如果是假的,没有情谊的夫妻,他犯不着写下大量的诗词。
而在这一首,明显很真实,白天要招待臣工,抚恤寒微,尽一个帝王的职责,而晚上,劳顿之后,他并不缺乏三宫六院,何以用单独的时间和梦境怀念富察呢?怀念和她相处的夫妻温情的岁月?
有人说,人死为大。只是富察死的时候,已经37岁,并非花容月貌,也就是十几年的相处,他们之间还是有着弥足珍贵的属于夫妻的默契和深情,而这正是帝王之家最难得的柔软和幸福。
实际上这首诗,我个人觉得还是很真挚的。
因为帝王也有着普通人的悲伤和孤独,而因为他的地位,他的孤独感或悲伤,在当时无人敢触及,也就更深重些。
又到了一年岁末,你有哪些岁月之感呢,请留下你的心情和诗怀吧。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北宋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或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或写作者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乖舛、天命无常;或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恍惚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而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与前人相比,它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题记中“乙卯”年指的是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宁八年),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这首“记梦”词,实际上除了下片五句记叙梦境,其他都是抒情文字。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呵!王弗逝世转瞬十年了,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到食杞菊以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润之(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及儿子均在身旁,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的妻子老挂在心间呢?不是经常想念,但绝不是已经忘却。这种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难以消除的。因为作者时至中年,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是一时一刻都不能消除的。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接着,“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无奈的,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
苏东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士铭》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而此词写得如梦如幻,似真非真,其间真情恐怕不是仅仅依从父命,感于身世吧。作者索于心,托于梦的确实是一份“不思量,自难忘”的患难深情。
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 ”,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这犹如结婚未久的**,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正唯“无言”,方显沉痛;正唯“无言”,才胜过了万语千言;正唯无言,才使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胜,全在于此。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盈。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这种表现手法,有点像杜甫的名作《月夜》,不说自己如何,反说对方如何,使得诗词意味,更加蕴蓄。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清幽独,黯然魂销。正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语)。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这首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宋神宗驾崩后,宋哲宗继位,任用司马光为宰相,苏东坡又被召回京城升任龙图阁学士,兼任小皇帝的侍读。这时的苏东坡,十分受宣仁皇太后和年仅十二岁的小皇帝的赏识,政治上春风得意。苏东坡不时怀念起死去的结发妻子王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冷。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由此成就了一阙悼妻怀思的传世之作。
苏东坡对于王弗是痛彻心肺的悲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阴阳相隔,重逢只能期于梦中,也只有梦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可以超越一切的界限和有限。朴素真挚的深情,沉痛的生离死别,每读一次就更为其中的深情所感动。
应该说,苏东坡再次得宠多少有些幸运的成分。这么个大词人,大文学家,被政治牵绊得头晕目眩,苏子的一生常常让人有点啼笑皆非的意思,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一段相对安稳适意的生活中,苏东坡的精神状态是轻松和愉悦的,但苏东坡也断断不能忘记王弗曾经陪伴着自己度过的那些艰难的时光。王弗在苏东坡的一生中作扮演的角色绝非一个主妇那么简单,在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也曾有过这样的落笔:……苏东坡……由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要变成一个隐士。社会,文化,学问,读历史的教训,外在的本分责任,只能隐藏人的本来面目。若把一个人由时间和传统所赋予他的那些虚饰剥除净尽,此人的本相便呈现于你之前了。……他偶尔喝醉,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这时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也许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这副面貌吧。“顽童”,这里林语堂先生固然是在一种嘉许的语气在点评苏东坡的自由性灵,然而苏东坡实际上又何尝不是一个顽皮的孩子呢?不谙世事,兴致所至,聪明有余而内敛不足。
夫人稳健,而丈夫往往不能。丈夫往往急躁,灰心丧气,喜怒无常。高兴了把酒言欢,不高兴了也要骂骂娘。麻烦的是丈夫有了旷世的才气,就不是骂骂娘这么简单了。苏东坡常常会在自己的诗作里流露一些“不合时宜”的论调,自找祸端。由此可见在日常的生活起居,待人接物中,这等人物将是何等的低才。倘若没有一个得体大度,端庄典雅的夫人为丈夫张罗这些“不入眼”俗事,怕苏先生不会有几天清闲。在密州,他们正过苦日子,苏东坡对新所得税至为愤怒,孩子揪着他的衣裳对他晓晓不休。他说:“孩子们真傻!”苏夫人说:“你才傻。你一天闷坐,有什么好处?好了。我给弄点儿酒喝吧。”在一首诗里记这件事时,苏东坡觉得自己很丢脸,这时妻子洗杯子给他热酒。这当然使他很欢喜,他说他妻子比诗人刘伶的妻子贤德。因为刘伶的妻子不许丈夫喝酒。苏夫人也是用了好几年的工夫才摸清楚丈夫性格,那是多方面的个性,既是乐天达观随遇而安,可是有时又激烈而固执。苏夫人聪明解事,办事圆通。 她是进士的女儿,能读能写,但是并非一个“士”。做妻子的也知道要管家事,要抚养孩子,要过日子。正因为如此,苏东坡的生活中是不能没有一个这样的女人把握船舵的。只有在妻子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下,苏东坡才有更多的闲情逸致去“沐于沂,浴乎舞雩”。也正因为如此苏夫人也成为苏东坡最为信任依赖的人,很多事情埋藏在苏东坡的心灵深处,别人大都不知道,苏东坡的妻子一定知道。同过患难,共过生死,日日的关心和爱护,充满信任的等待和抚慰。王弗给与苏东坡的是所谓“相濡以沫”的质朴而深厚的情感。
在这首小词中,读不到一句令人感觉“矫情”之语,词语的运用简练凝重。每一个音节的连接都有冷涩凝绝之感,犹如声声咽泣,压抑沉重的气氛就在这“幽咽泉流”中弥散开来,让人艰与呼吸,又难以逃避。
苏东坡用了十年都舍弃不下的,是那种相濡以沫的亲情。他受不了的不是没有了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失去了伴侣后孤单相吊的寂寞。“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在梦里能够看见的,也全是逝去亲人往日生活里的琐碎片断。因为在那些琐碎里,凝结着化不去的亲情。 在红尘中爱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执子之手是一种境界,相濡以沫是一种境界,生死相许也是一种境界。在这世上有一种最为凝重、最为浑厚的爱叫相依为命。那是天长日久的渗透,是一种融入了彼此之间生命中的温暖。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离思》应该有四首吧 我就用其四给你解释一下,
元稹《离思(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离思(其四)》是一首悼亡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已逝妻子韦氏的深深思念之情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1 关于失去的的爱人的诗句
关于失去的的爱人的诗句 1 悼念死去的爱人的诗词有哪些
西晋潘岳最早创作《悼亡诗三首》,写对其妻子去世后经久难泯的怀念,遂开悼亡诗一途。
齐梁间诗人沈约、隋诗人薛德音,俱有同题为“悼亡”的诗,都是悼念亡妻的。梁江淹有《悼室人》十首,也是悼亡之作。
唐之后,悼念亡妻的诗词,多不以“悼亡”为题。总起来看,悼亡之作远不如哀祭文那样众多,这是因为悼亡诗词毕竟是诗(词)人们的即兴抒情之作,有妻子去世而且要先于诗(词)人的事,也毕竟是极少数。
另外,夫妻之情是人世间最珍贵也是最隐秘的感情,我国古代的诗(词)人们,尚缺少将这一感情宣于诗词的习惯和勇气。 诗人中,以唐之元稹和李商隐的悼亡之作最有名,尤其是元稹,有《遣悲怀》七律三首,又有《离思》七绝五首、《六年春遣怀》七绝八首,共十六首悼亡诗。
词人中,以宋苏轼和清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最有名,尤其是纳兰性德,词题中明标有“悼亡”、“梦亡妇”、“亡妇忌日”、“亡妇生辰”等字样的词即有五、六首之多,其他无题而语中可能涉及悼亡的词远不止此数。 悼亡诗词其要在于感情的真挚而不在于字面上的刻骨铭心,苏轼《江城子》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数句,即因此而传诵。
又因为悼亡诗词悼念的不是那些志存高远的士人之辈,而是与诗(词)人久居一室的妻子,所以写来多亲昵之语,又多撷取妻子在世时的许多生活琐事,并与妻子死后人亡物在作比较的方式表达感情。元稹的悼亡诗且多议论,这与元妻韦丛不但与丈夫生前恩爱,且甘于贫贱、品性高尚,所以元稹诸如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遣悲怀》其二)、“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思》其四)这些比而兼议的句子,也成为传诵不衰的名句。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 ———————————————————— 西江月 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内进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常嫌粉(氵宛),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忆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这是一首悼亡词,所悼念的是追随苏轼二十三年的爱妾朝云。
———————————————————— 半死桐·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悼亡贺铸的亡妻 ———————————————————— 悼亡诗三首(之一)——潘岳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僶俛恭朝命,回心返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隟来,晨溜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 离思——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 纳兰性德是古代词史上写悼亡词最多的词人,共有20多首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毁薄情。
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
卿字早醒侬自梦,更更。泣不尽风檐夜雨铃。
——《南乡子》 尘满疏帘素带飘,真成暗度可怜宵。几回偷拭青衫泪,忽傍犀奁见翠翘。
唯有恨,转无聊,五更依旧落花潮。衰杨叶尽丝难尽,冷雨西风打画桥。
——《于中好》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
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
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 。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
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
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采桑子》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沁园春》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戏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
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
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
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 《虞美人》 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
夕阳何事近黄昏,不道人间犹有未招魂。 银笺别梦当时句,密绾同心苣。
为伊判作梦中人,长向画图清夜唤真真。 《青衫湿》-悼亡 近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从教分付,绿窗红泪,早雁初莺。
当时领略,而今断送,总负多情。忽疑君到,漆灯风飐,痴数春星。
2 关于怀念逝去爱人的诗词有哪些
1、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出自:汉·苏武《留别妻》。
译文:我倍加珍惜现在幸福的每分每秒,我永远也不会忘了和你相爱,这么幸福欢乐的时光。如果我有幸能活着,一定会回到你身边。
如果我不幸死了,也会永远想你。2、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出自: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译文: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仓促地由花丛中走过,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3、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出自:清·纳兰性德《南乡子·为亡妇题照》。译文:热泪双流却饮泣无声,只是痛悔从前没有珍视你的一往深情。
想凭藉丹青来重新和你聚会,泪眼模糊心碎肠断不能把你的容貌画成。4、重过阊门万事非。
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出自:宋·贺铸《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译文:再次来到苏州,只觉得万事皆非。
曾与我同来的妻子为何不能与我同归呢?我好像是遭到霜打的梧桐,半生半死,又似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5、当时领略,而今断送,总负多情。
忽疑君到,漆灯风飐,痴数春星。出自:清·纳兰性德《青衫湿·悼亡》。
译文:当年与你欣赏美景,如今却丧失了,辜负了往日的一片深情。忽然一阵风吹,明灯随风摇动,我以为是你的魂魄回来了,罢了,我只能痴情地数星等待。
3 关于逝去的爱情的诗句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
无题叶落风过渺无声,寒冬白梅为谁呈;孤鸿只影独悲鸣,长夜难眠待雨停。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无题叶落风过渺无声,寒冬白梅为谁呈;孤鸿只影独悲鸣,长夜难眠待雨停。
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梁。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辨香。
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
《采桑子》纳兰性德(清)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摊破浣溪沙》纳兰性德。
4 表达内心痛苦,失去恋人的心情的诗句~文艺点的
落花有意随流水,
流水无情葬落花。
被情所伤心最痛,
总是无情伤有情。
天公弄人撕心肺,
为何厄运常伴身。
此时此景心憔悴,
不堪回首昔日情。
何物为情几许愁,
何物为爱空悠悠。
天下多少豪杰士,
为情消得留屈魂。
情能动人亦伤人,
弃者无畏心志恒。
缠绵情欲绕指柔,
只留白骨埋青山。
吾志不敢称英豪,
留情于身在销魂。
情爱缚人己痴醉,
终有一朝各自飞。
晴日天降一击雷,
心有千丝赴弱水。
原幸人生伴知音,
又遇寂寥独枕眠。
繁星暗淡岁月长,
流星闪烁一瞬间。
情若长久淡无味,
一夜春宵何其甜。
春宵有限遗销尽,
空留皮囊作己身。
不幸人生心断肠,
直把砒霜做白糖。
人无一丝求生欲,
欲赴黄泉会阎王。
念回思转父母情,
苟活于世报此恩。
身虽未亡心已死,
有意归野隐于市。
红尘俗事耳不闻,
两耳如此心不宁。
双叶遮目定身心,
滚滚红尘罢不能。
愿化金乌展翅飞,
万里流光不见踪。
荒地无人闲云鹤,
独舔创伤收碎心。
来日有方长,
此情心长记。
空怀爱美心,
春梦醒无痕。
奈何!
此生唯余恨!恨!恨!
5 思念逝去爱人的名言名句
北宋诗人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赏析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
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
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
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
或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或写作者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乖舛、天命无常;或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恍惚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而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与前人相比,它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
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题记中“乙卯”年指的是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宁八年),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
这首“记梦”词,实际上除了下片五句记叙梦境,其他都是抒情文字。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
“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呵!王弗逝世转瞬十年了,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
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到食杞菊以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润之(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及儿子均在身旁,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的妻子老挂在心间呢?不是经常想念,但绝不是已经忘却。这种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难以消除的。
因为作者时至中年,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是一时一刻都不能消除的。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
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
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
接着,“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
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无奈的,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 苏东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士铭》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
而此词写得如梦如幻,似真非真,其间真情恐怕不是仅仅依从父命,感于身世吧。作者索于心,托于梦的确实是一份“不思量,自难忘”的患难深情。
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 ”,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
“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
这犹如结婚未久的**,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
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正唯“无言”,方显沉痛;正唯“无言”,才胜过了万语千言;正唯无言,才使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
“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胜,全在于此。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盈。
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
6 形容失而复得的爱情的诗句有哪些
1、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释义:临别殷勤托方士,寄语君王表情思,语中誓言只有君王与我知。当年七月七日长生殿中,夜半无人,我们共起山盟海誓。在天愿为比翼双飞鸟,在地愿为并生连理枝。即使是天长地久,也总会有尽头,但这生死遗恨,却永远没有尽期。
2、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诗经》
释义: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释义: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怀。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即使相逢也应该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4、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释义: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释义: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6、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张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上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释义:您问归期,归其实在难说,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的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的状况。
7、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李白《秋风词》
释义:永远的相思永远的回忆,短暂的相思却也无止境。早知相思如此的在心中牵绊,不如当初就不要相识。
8、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释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9、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释义:我日渐消瘦也不觉得懊悔,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
10、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释义:锦瑟呀,你为何竟有五十条弦?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我心如庄子,为蝴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
1、咏史怀古诗:
(1)表达物是人非的惆怅,昔盛今衰、沧海桑田的感慨。
(2)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年华消逝、怀才不遇之叹,表达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悲。
(3)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4)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5)借古讽今,劝谏或批评当今统治者。
2、边塞征战诗:
(1)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或报效国家的激情,或保家卫国的决心。
(2)表达戍边将士的乡愁,或家中妻子的离恨。
(3)表现塞外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辛,或连年征战的残酷。
(4)表现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或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或对战争的厌恶。
(5)表现报国无门的怨愤,或归家无望的哀痛。
(6)表现塞外风光的奇丽壮阔。
3、山水田园诗:
(1)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表现对自然山水的喜爱。
(2)表现对官场仕途的厌恶,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自由闲适生活。
4、思乡怀远诗:
(1)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
5、赠友送别诗:
(1)抒写离愁别恨或别后的孤独寂寞。
(2)借以一吐胸中块垒或表明心志。
(3)表达劝勉、鼓励、安慰之意。
6、思妇闺情诗:
(1)表达对丈夫的思念。
(2)表达对兵役和战争残酷的怨恨。
(3)表达对青春易逝的哀怨。
(4)表达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7、托物言志诗:
(1)感慨兴衰。
(2)寄托哀思。
(3)托古讽今。
8、谈禅说理诗:
表达某种禅趣或哲理。
9、羁旅行役诗:
(1)表达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
(2)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表达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向往。
10、伤春惜别诗:
(1)抒发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2)表达对某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11、游仙悼亡诗:
(1)表达对亲人离去的哀怨和思念。
(2)借助仙境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或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闷。
1 创作缘由:人生坎坷,抒伤逝情怀
这是潘岳和李商隐共同的创作缘起。二人一生前行的道路都不甚平坦,个人遭遇多艰。但具体说来,这其中又有些许差异。潘岳身处乱世,动荡的社会给他留下的,只是死亡和失去。而苦难还不止这些。他年少得志却遭到嫉妒,因而“栖迟十年”;人到中年,功名未就,未免有壮志未酬之悲;就在最艰难的时刻,身边的亲人挚友,一一亡故……祸不单行,谁堪忍受?潘岳不得不直面痛苦的人生,从思念亲朋故友到缅怀悲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这其中,他的悼亡作品从最初的个人感情上升到了一个博爱的高度。相比之下,李商隐处在晚唐时期,虽说没有战乱,但是也多动乱,那是一个王朝没落的时代,随之而来的,也是一批官僚阶层的没落——李商隐即出身于一个家道中落的小官僚家庭。李商隐的遭遇,首先要提他婚姻爱情的不如意,有情人却不能终成眷属;再就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痛苦的根源——被卷入“牛李”政治斗争之中。坎坷不平的人生历程,使得心灵善感、气质沉郁的李商隐不得不用文字浇胸中之愠火,抒心灵之苦痛。刘学锴先生在《李商隐诗选》前言中说:“(李商隐) 特别是悼亡诗,往往在沉痛的悼伤之情中织入浓重的身世之感和对于现实环境的凄冷感受,成为悼亡诗中一个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新品种。”不难看出,这段话中揭示的李商隐悼亡诗抒写人生感慨的特点其实是可以追溯到潘岳抒身世之感的悼亡诗作的。
浓重的身世之感,对于现实环境的凄冷感受,带给活在世上单独承受这一切的诗人更多的是对亡妻或者说已经去世的亲朋好友的深切怀念。这样的一种情绪,则成为了潘岳、李商隐等诗人的的创作缘起、创作强大的推动力。
2 文思构筑:今昔对比,物是人非,感物伤怀
“荏苒冬春榭,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是潘岳当时的处境;“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帷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是他当时的心境。李商隐也是如此:“蔷薇幽泣素,翠带花钱小”表面上是隐喻幼儿失去母亲哭泣如诉,实则借此表达自己不能言之哀痛;“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极言自己失去爱妻神情恍惚、彻夜难眠;“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睹物思人,徒增悲伤;“愁到天地翻,相看不相识”不得不感叹昔日种种,而今不再,即便来生相见,大概也互不相识!对比今昔,季节变换,人走楼空,留给人的只是无尽的伤痛和怀念。
而仔细辨别,潘李二人在谋篇布局上,又有细致的差别。潘岳典型的悼亡诗(“荏苒冬春榭,寒暑忽流易。”)回顾妻子生前种种、离去之后的一幕幕,以及抒发自己孤独凄凉的心理感受和痛苦的处境:“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李商隐则不然,他通过借景抒情(“蔷薇幽泣素,翠带花钱小”),以景起兴,怀思故人。《房中曲》通过追忆亡妻生前的细节(“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表达自己对她深切的怀念之情。这样写,就使得感情的表达更加的含蓄委婉。但是,显而易见,二者这种寄托感情的方式,有着某种共同点,即:容情于景来表达物在人去的悲凉心境以及对亡妻的深切怀念,而这正是潘岳留给李商隐或者说后世书写悼亡之作哀诔之文的一把宝贵的钥匙。
3 艺术风格:缠绵悱恻,清雅浑融
潘岳的悼亡诗,在情感的表达上热烈深情,大胆直露。“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比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悼亡诗》其一),“岂曰无重纩,谁与同岁寒?岁寒无与同,朗月何胧胧。”(《悼亡诗》其二)“徘徊墟墓间,欲去复不忍。徘徊不忍去,徒徙步踯躅。”(《悼亡诗》其三)透过诗文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因爱妻的离去终日悲苦、辗转难眠、挥泪涟涟的诗人形象。因为是悼念自己的妻子,易于流露出真实的思想感情,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感情感受。这些诗歌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而且影响深远。
受潘岳悼念亡妻的这几首悼亡诗的影响,后世的悼亡诗多为悼念妻子之作。李商隐的例子,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同样的炙热的爱妻之心,同样的难舍难分之情,同样深刻怀念和难以忘怀之事:我们可以从二人的诗作中体会到。
不同的是,李商隐在感情的抒发上,更加趋于含蓄和委婉。由于家世孤苦不幸,加上他本身瘦赢文弱,形成了他易于感伤的性格。“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通过对景物和氛围的营造,借“娇郎”之所做所可能想到的,来暗示自己对妻子的深切思念。然而尽管是这样的想念着,在《房中曲》的结末他却要说‘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愁到天地翻,相看不相识’。古人评:“设必无之想,作必无之虑,哀悼之情,于斯已极!”
除此之外,从二者诗歌的语言上,也可窥见一丝继承性。
潘岳的悼亡诗在语言上也很有特点:多用叠字(“皎皎窗中月”)、双声或叠韵(“泣涕应情陨”)、以及一些具有凄凉萧瑟意味的词语(穷泉、重壤、沈优、清商、悲风、落叶、枯芳、孤魂),不仅增添了其诗歌的音韵美,而且整个诗作在气势上更强烈,感情的表达也更加浓烈和感人。后世作家也十分看重他的语言特点和文风:文气疏朗,语言虽然讲究但并不刻意的追求,清绮而不过分繁缛。
李商隐的《房中曲》:“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长于人”犹鲍溶《秋思》第三首之“我忧长于生”,谓物在人亡。妻子的锦瑟都比她存在的时间要长久。将多方面的感触融于清新而凄艳的意境之中,用典恰到好处而不露痕迹,李商隐的诗歌,读起来显得“清”而且“丽”,字字锤炼而又不着痕迹,声情和谐而自然流美。
综上所述,潘岳的叙悲悼亡作品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并对后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他深情写悲,因而作品中洋溢着沉痛的悲伤之情;他的语言浑厚拙朴,但掩盖不了那非凡的文采;他是后世哀悼伤逝作家的典范。总而言之,“潘岳的悼亡诗是中国叙悲悼亡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也是叙悲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