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有时候觉得孩子是自己最贴心的小棉袄,但也有觉得孩子特别麻烦的时候,特别是嗷嗷待哺之时,巴不得逃离这个生下来向自己讨债的“小魔鬼”。当真的逃离时,又觉得孩子不在自己的身边,心里好像特别的空落落的,又想特别的想念。父母对孩子的感情,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存在,不过,所有的烦恼毕竟都是短暂的,而那些孩子带给自己的欢快却是永恒的。
从孩子哇哇坠地,就开始期盼着孩子长大,只要孩子长大了,作 为父母的我们也就轻松了,特别是全职妈妈,这种想法更加的强烈。孩子的衣食住行,都需要一手安排好。天冷了,要为他加衣;脏了,要为他洗脸洗澡;那么多的生活琐事,让妈妈觉得身心疲惫。好不容易孩子睡了,妈妈还要起来收拾屋子,玩具,有干不完的家务事。
但是,随着宝宝的不停成长,会在很多不经意的瞬间发现,他开始学会自己吃饭,自己走路,渐渐的,也开始变不再如新生儿时那般依赖自己了。起初,还会觉得孩子变的乖巧懂事,自己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
突然一天,孩子事先打好了一盆水,端到了面前,说:“妈妈,你辛苦了,从今以后,让我来保护你吧。”在这一个瞬间,我已经泪流满面,此刻的我,强烈的意识到自己的孩子长大了,真的很欣慰,他这么小就已经懂得反哺之情。
所以,多珍惜与孩子相处的时光,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陪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但天下真的没有离不开父母的孩子,反而是父母,在孩子离开自己身边,去更远的地方学习、发展的时候,总是回忆那些在一起的时光。
受限于自身教育水平和经验的不足,很多父母都遇到过和孩子难以沟通下去的问题,即便是像玛莎·西尔斯这样相对权威的国外 育儿 专家,在家也曾经遇到过同样的问题,在养育孩子这件事上中外父母可谓是感同身受!
才10岁大的女儿就敢当着全家人的面向妈妈发起了“挑战”,不得不说,这件事让西尔斯太太脸上挂不住还是小事,真正棘手的是可能面临亲子关系紧张的危机,这道突发性的“教育难题”在考验着作为妈妈的西尔斯太太。
相信,如果是我们自家孩子说出类似西尔斯女儿这样难听的话,估计有不少老母亲都要蒙圈了:态度强硬一点,怕伤了孩子的心;可听之任之的话,又怕教坏了孩子。这种场面让老母亲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应对才好,现实中大多数老母亲可能就是劈头盖脑地给孩子一顿责骂。
很显然,父母的这种责骂大多是基于对孩子个人品质的担忧,但我们如果冷静下来想一想,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对大多数孩子来说,他们即使说出这种出格的话,也不代表他们变坏了,只是他在平时受到了某些“消极影响”,在潜意识中把消极的东西装进了自己的大脑,然后在某一天因为某件事的“诱发”而脱口而出。估计这种话从孩子嘴里冒出来之后,他自己也会感到不可思议:我怎么会说出这种可怕的话呢?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只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来拒绝和教训孩子,只会加剧亲子关系之间的紧张感,这是因为孩子在气头上,考虑到面子上的问题,他们一般是不会轻易“鸣锣收兵”,甚至出于某种对抗心理,他们会进一步让事情变得不可控。
父母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形成“问题的累积”效应,有了第一次,孩子就有可能有第二次,然后陷入恶性循环,一次比一次要更严重。
因此,孩子负面情绪一旦爆发,作为父母,应对措施一定要谨慎,切不可“火上浇油”。
好在西尔斯是一位非常资深的 育儿 专家,多年的 育儿 教育从业经验功底摆在那里,她很快就调整好了自己的情绪,努力当着全家人的面使自己冷静下来(这位妈妈的孩子比较多),尝试着让自己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也就是大家经常谈到的共情,然后再给他们及时的反馈和正确的引导。
回到西尔斯这边,冷静后的她意识到,这一周女儿过得很糟糕,她在学校的负担很重,压力很大,她想看**放松一下,却被妈妈拒绝了,而她被妈妈拒绝的事实又会成为话柄,让她在亲戚朋友和同学面前很没面子。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她的情绪瞬间爆发了。
考虑到这些因素,西尔斯没有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对待女儿的无礼,而是安抚她的情绪,柔声地对她说:“……在说出‘你是最坏妈妈’的时候,你自己心里也一定不好受吧?”
这句话看似没啥特别之处,但如果我们认真去揣摩,就会发现,这就是父母站在女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所谓站在孩子的角度,前提是俯下身来。现实中,很多亲子关系之所以冲突不断、关系紧张,其根本原因是:父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没有俯下身子去倾听孩子的心声,无形之中造成了一个巨大的“落差”,而这种“落差”就会成为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的一道障碍。
再次回到西尔斯和女儿这边,女儿感受到了妈妈西尔斯的关切,回答到:“是的,我本意不是那样子的……”
妈妈说:“我就知道你不想这样子的……”这种对女儿内心想法的肯定,达成了一个解决沟通与和解的一个重要的条件:既让孩子卸下了包袱,也避免了“问题的累积”,为进一步的沟通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很值得我们家长去借鉴。
类似上述10岁小女孩那种的“突发性事件”,在很多孩子身上都出现过,一旦出现了,家长就要学会冷静、克制情绪。除了积极应对这种“突发性事件”之外,家长更重要的工作,是让孩子学会沟通、学会表达,能够及时、顺利地把自己的 情感 表达出来。以下是父母和孩子建立良好沟通的8个小技巧。
技巧1父母的态度是主动引导,而不是打压
当孩子产生沟通的欲望,准备在向你倾诉的时候,一定要把这当作是一次非常好的沟通机会,只要能腾出时间,就要即时呼应孩子的倾诉要求,和孩子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沟通交流。需要强调的是,亲子之间的沟通是以引导为主,而不是对孩子的想法进行打压。
技巧2当你不是他最想要倾诉的对象的时候,暂时帮孩子找一个玩偶来替代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孩子最理想的倾诉对象,这种想法在孩子小时候比较依恋父母的情况下还比较容易实现,但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这种想法就越来越难以实现了,孩子往往变得不再像以往那样事无巨细都要找父母倾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无疑需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合理的倾诉对象。
这里有一个很实用的技巧:找来孩子最喜欢的一个玩具,最好是玩偶之类的,让他拿着;如果有两个,可以自己和孩子各拿一个。当你遇到问题,需要和孩子进行交流的时候,孩子可能因为种种原因,他的内心无法打开,直接面对你会有某种心理障碍,这时候如果有玩偶在孩子手里,就派上了用场,让他对着玩偶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会相对容易一点。以后父母再慢慢择机和孩子作进一步的沟通交流。
技巧3在对孩子进行规则教育之前,先拉近彼此之间的 情感
父母对孩子表示亲近、拉近 情感 ,有助于减少对孩子进行诸如规则教育之类的抵触心理,比如,和孩子一起开展亲子 游戏 、运动等等,在经历互动活动的亲子 情感 升温中,再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各种规则意识的搭建。
技巧4沟通内容可以适当重复,但要避免过于唠叨
父母和孩子进行沟通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沟通内容可以适当重复,但要避免过于唠叨,过于唠叨的父母是不受孩子欢迎的。
技巧5亲子沟通不要弄得太复杂
具体来说,就是沟通内容要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确定,尽量简明扼要,过于复杂的东西,孩子一般都很难接受。
技巧6亲子之间倡导零距离式的沟通
我们经常看到一种现象,比如妈妈远远朝着孩子大声喊:“还不快点过来洗手,要吃饭了!”,在很多情况下,孩子不是充耳不闻,就是慢吞吞地比蜗牛还慢。如果换种方式,走到孩子身边,牵着孩子的小手,把他带到洗手盆前,告诉他要洗手吃饭了,这时候孩子一般都会配合完成这件事。
因此,需要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父母尽量走到孩子身边说,这种说话方式的效果要好过远远地朝着孩子大声喊的效果。这可以说是最简单的、但也是最实用的一个技巧。
技巧7父母在孩子面前要善于运用肢体语言
在特定情况下,肢体语言有时能表达出更为丰富的 情感 和内容,比如在孩子遇到负面情绪之时,父母不管是轻拍孩子的肩膀,还是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亦或是投射给孩子关切的目光,等等,其实都在给孩子传递一种安全感:这里是安全的,你可以大胆把想要说的话说出来。
技巧8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的 情感
父母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的 情感 ,是亲子之间沟通与和解的最为关键之处。当父母在孩子面前放低姿态,平等对待孩子,更有助于孩子把内心想法说出来。
学龄前孩子,即使情绪不对、大发脾气,但这如同一场雷暴雨,很快就会过去。而学龄后的孩子就没有这么简单了,一旦情绪爆发,往往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甚至是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就是一地的鸡毛。
因此,在问题发生之后,需要一个良好的沟通来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而在沟通过程当中,父母能否站在孩子的角度和立场去理解他的 情感 ,是顺利实现亲子沟通的恢复与和解的关键!
为人父母,陪伴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但是随着孩子不断长大,他们总有一天会到情窦初开的年纪,这个时候父母就开始忧虑和焦心了。一方面担心孩子会因此耽误学业,另一方面也担心孩子会早恋吃亏。这个时候父母如何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作为父母,该如何和孩子讨论“爱”呢。我认为身为父母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以平常心对待加以正确引导如果孩子到了情窦初开的年纪,做父母的一定不要紧张,也一定不要严厉指责。因为大家都是从青春期过来的,做父母的在青春期时也有情窦初开的时候,也有喜欢一个人的小情愫。所以当自己的孩子遇到感情问题时,也一定要以平常心对待,并要以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父母只有以平常心和孩子讨论这个问题,才不会引起孩子的反感,才有可能真正和孩子深入去交流这个话题。
二、要和孩子以朋友的身份谈论和孩子讨论“爱”这个话题时,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以朋友的身份去讨论。做父母的要想孩子放下戒备心,首先自己也要放下做父母的身段,轻松愉快的和孩子开始这个话题。你们讨论这个话题时也要围绕爱情是神圣的,可以引导孩子,现在年龄小可以将感情放在心里,化作学习的动力,只有足够优秀了,才有可能追求到自己想要的爱情。
三、要懂得理解孩子的感情很多家长虽然道理都懂,但是面对孩子有的小情愫,难免会心智失衡。这个时候就要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要懂得去理解孩子的感情,毕竟你也是从这个年纪走过来的。要想想如果是自己遇到这个问题,希望父母怎么和自己沟通。如此就能找到解决的方法。
欢迎各位留言参与话题讨论。
你可能有恋父情结,在你心中父亲扮演着双重角色,即是你父亲也是你未来对象的标准。他对你语气重点你就会哭,是因为这个时候你把他当成了对象,但他是你父亲,不是对象。做为一个父亲的责任就是教子,古语有云:子不教父之过。所以以后你父亲再凶你的时候你只要想他这是在教育你,希望你往好的方面发展,如果他教育的不对你可以事后跟他理论,你已经成年了,要能明辨是非,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想的问题多了自然就成熟了,我相信到那时你的眼泪想流也流不出来了
出国留学的人数越来越多,孩子出国留学在外,其实最需要家里父母的情感支持,跟着来看看吧!欢迎阅读。
孩子留学在外需要父母的情感支持
在2017年春天还没完全到来的日子里,两个留学(课程)女生相继出事和两个留学男生打架斗殴事件就在留学圈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在这三起事件中,受到伤害的中国留学生都非常年轻,他们被家人寄予美好的期望,本应有着大好的年华,却不幸惨遭悲剧。为了避免悲剧一而再地上演,我们有必要对留学生心理给予更多的关注,特别是低龄留学生们的心理问题,更应该引起家长、中介机构和海外学校的重视。
中国留学生普遍“压力山大”
2016年,某教育机构曾针对在澳洲就读中学的中国留学生做过一项心理调查,调查覆盖60多所院校,结果显示,中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的首三位是想家(占4717%),因为缺乏独立生活技能导致的压力(占3208%)和孤单(1132%)。
2015年11月,该机构也针对海外大学生进行过一项调查(19-26岁占86%,本科占37%,硕士或者以上占63%),结果显示,即使是跨文化适应水平比较好的留学生,在留学期间的人际交往依然是最弱的部分。
实际上,“难以融入当地社交圈”已经是中国国际留学生在国外遇到的最大困难,而留学生本身,对于融入当地环境存在较多忧虑。而且,他们大多都面临着沉重的学业压力,包括对学业的担忧,作业多、课程跟不上和难以顺利毕业等等的压力。
自我认识不足易致心理失衡
某资深留学规划师表示,从我们接触到的案例来看,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源于自我认识不足,自我价值感不足,性格内敛,自我封闭造成的。她解释说,这源于我国存在长期淡化个性强调集体的社会文化,导致所以很多中国学生是不了解自己的,甚至觉得“了解别人多过了解自己”,“要总结自己真的很难”。
加上如果语言能力无法达到正常沟通的水平,无法清晰表达自己,就更加难以获得外界的有效帮助。因此,学生在出国前必须更多地了解自己。
专家表示,普遍而言,低龄留学生,本科以下的学生的确更容易出现自我认知不清,自我价值感不足,但这并不绝对的,事实上,本科生、研究生也同样会有以上问题。
其实,随着留学申请行业的完善,一些机构越来越关注留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且也采取了一些方法去帮助留学生提升心理素质。比如教育机构会帮助申请人了解现在的“自己”,了解未来想做怎样的“自己”,再根据现状和目标的差距,提出学生、家长都能认可的解决方案。
家长应给予更多情感支持和安全感
专家建议,作为家长,无论是孩子出国与否,平时多了解教育心理的知识,了解与孩子良好沟通的方法与技巧都很有必要。一旦发现孩子可能有心理困扰,可以跟寻求专业机构寻求帮助。
对于孩子要出国的父母,专家建议,出国前一定要与孩子建立好亲子关系,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孩子赴海外后,多给予孩子情感方面的支持,特别是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耐心倾听他们的讲述,给予共鸣、鼓励,与他们一起分析问题,提出意见与建议,让孩子感到家长的支持与温暖。一旦父母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孩子在国外遇到难题,就会愿意跟家长沟通,就能得到父母及时的关注,利于问题的解决。但如果父母在出国前不够了解孩子,或者听到孩子诉苦,总是抱着讲道理、空洞地鼓励、甚至指责等态度去与孩子沟通,很可能不仅帮不到孩子,还会雪上加霜。
业内人士建议,在留学准备期间,最好让孩子提前感受国外的教学模式,清楚了解在国外将要面临的生活,而且建议父母一起参与进来。学生要学会倾诉,及时把心中的烦闷“说出来”,另外,学生要发展兴趣,这样可以适当转移注意力,排解学业压力,还有利于打开交际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