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体验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意义?

情感体验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意义?,第1张

在我的认知里面,其实一直觉得爱情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真的是不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对待,生活中有大把快乐的事情在等着我们,我们为什么要将自己局限在爱情这一个领域里面。两个人彼此相爱,在一起了,又怎么样,还不是要过着柴米油盐的普通生活,一个人也是如此,不是后者更为快活吗?你一旦进入亲密关系,你就会发现好多到烦恼都会找上门来。很多人说,两个人在一起,会遇到很多快乐的事情,有些快乐是两个人没有办法体会的。

可是,后来我不这么认为了,我发现自己好像缺乏一些细腻的感受。我也觉得自己不是很成熟,虽然爱情比较劳心费神,可是我感觉这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当你经历过一段感情以后,你真的会变得很成熟,相较于之前。我们这一辈子可以不结婚,没关系,不过还是要体验一下恋爱的滋味,很多感觉是无法通过言语描述的,你要是自己不去亲身感受,你不会懂得其中的美妙。我们很多人,在现在这个社会,极度缺乏共情能力,爱情可以让你学着去在意别人的感受,你不再是局外人。

情感体验对我们的成长有很多作用,只不过不一定都是好的,要是遇到了一个错的人,你会在这段感情里面失去很多东西。极其有可能会变得更糟糕,只不过这些都是取决于自己的做法,我们很多人失恋以后,会郁郁寡欢,难以振作,彻底让自己堕落。可是也有人总结反思,让自己经过历练,成为更好的人。无论什么事情,是否对我们成长有意义,主要还是取决于你如何处理。在感情的世界里面,不一定都是一帆风顺的,需要耐心。

一、感受力

感受是作者对客体的刺激产生相应的感觉、知觉所呈现的富有情感和个性的心理活动,它有着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感受力是人受到外界刺激所产生的一种与外界刺激相应的心理反应能力。

感受过程必须经过感觉、知觉和表象三个心理阶段,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综合反应。与感觉不同,感觉是主体在外物的刺激下而产生的本能感应,感受则是情感与"物"的结合。见一盆鲜花而知其为红色,闻到气味,这是感觉。如果这花引发了观察者的情感活动,他觉得花香沁人心脾,顿时消除了倦意,这就是感受。但是感受又是以感觉为基础的,没有感觉和知觉,主体就无法与客体接触。就根本不会产生感受。

张抗抗曾经谈到:

我在西霜版纳温暖如春的密林里,曾感到时间好象在这里凝固了。我在夜晚的景上顶上,看到北京城灯火辉煌街道怀抱中的长方形的紫禁城,曾感到象是一块几千里封建黄权的化石。我在欣赏一副江南春雨的水彩画时,感到自己也像是被淋湿了.我在一次痛苦的选择中,感到周围世界像一堵高墙,虽然到处是门,门上却布满铁锁……

“西霜版纳的密林”、“北京灯火中的紫禁城”、“江南春雨的水彩画” ……这是客观存在的,我们都可以看到的,这是客观外物,至于感到“……”则是作者独特的感受。

(一)感受的类别和作用

⒈感受的类别

(1)从感受类型分,可分为直接感受和间接感受:

直接感受指主体深入到现实生活中运用各种感觉器官,感知和体验生活,以直接的方式摄取写作素材。间接感受指主体不是亲自实践,而是借助阅读和耳闻等方式,间接获取并积累写作素材的一种感受方式。间接感受对写作的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钱钟书说:“史家追述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相通。”9

(2)在写作活动中,由于感受的性质、特点、内容、方式不同,还可以分出不同的形态。

(3)从感受器官分,可分为视觉感受、听觉感受、嗅觉感受、味觉感受、触觉感受;

(4)从感受的方式分,可分为微观感受、宏观感受、衬托感受等。

⒉感受对写作的作用

(1)感受是将主体和对象融为一体,将客观化生活转化为心灵化生活的重要环节和途径。

客观事物是写作的材料源泉,但严格地讲作者所描写的并非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心中留下的影响、痕迹和印象。而感受恰恰是将客体的信息转化为主体的认识的一种有效方式,所以茅盾非常强调在观察的时候应“物我合一”的重要性:“须要慎防或有意或无意地把自己和被观察的对象对立起来,而成了旁观者的态度。应当使‘我’溶合于‘人’的生活中,忧人之所忧,乐人之所乐。在生活上,‘我’虽然是第三者,但在情绪上,‘我’和他们不分彼此。换言之,‘观察’虽然是客观过程,但必须以主观的热情走进被观察的对象。”10

诗人雁翼谈到自己的体会时也指出∶“一个从事文学创作的人,他可能接触了、了解了许许多多的生活材料,但只有那些对他感受最深的才有用。记在记录本上的材料,如果没有在他的大脑中留下感受,往往没有用处。”(2)感受是写作的开端,是引发写作动机的直接启动力

作者写文章,一定是有感而发,而“感”只能来自于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写作冲动是写作主体在各种因素作用之下所产生的、一种不可遏制的勃发性的情感冲动,它促使写作主体实施写作行为。作者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动,产生了非要把它写出来的欲望,这时,一篇文章就应运而生了。感受,往往是引发写作冲动的因素,可以说写作往往是因感而起的。

托尔斯泰写作《安娜卡列妮娜》的动机是这样产生的.他说:“她好象用她那忧郁的眼光恳求式地凝望着我。幻想消失了,但我已经不能再摆脱这个印象,它白天黑夜追逐着我,我应该想办法把它体现出来,《安娜卡列妮娜》就是这么开始的。”12

(3)感受是立意的前提

感受是将客观生活转化为心灵化生活的重要环节。人的各种观念和情感,都是客观的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对那些独特、新颖、深刻、具有丰富内涵的感受,要经常放在心里玩味咀嚼。

独特的感受,往往赢得作者不可代替的个性。在写作实践中,我们看到的客观事物常常是相同的,但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感想、认识,往往不一样。正因为我们对现实生活有着我们独特的感受,所以才会千变万化的各具特色的文章来。独特是基于作者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感受……越是从自己的独特经历和感受出发,其作品就越不会与别人雷同,也就越可能具有特色。

明代诗人谢榛曾指出∶“情景有异同,模写有难易,诗有二要,莫切于斯者∶观则同于外,感则异于内。”13

作者不是作为一般人去感知客观对象,而是自觉不自觉地用从事写作活动的主体所特有的“心理定势”基础上去感受客体。卓别林在《自传》中说:八岁时,他家所在街的尽头是一个屠宰场,经常有羊被赶过家门去宰杀。有一次,一只羊夺路而逃,人们去追赶,有人被摔倒,把看的人都逗乐了。卓别林也高兴得哈哈大笑。后来那只羊经过一番奔走之后还是被捉住送往屠宰场了。悲剧的现实性使他震惊。他哭着对母亲喊道,他们要杀死它了!这一切情景深深地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构成了他独特的一种艺术观,对社会生活中悲喜剧的感受就特别灵敏。

这应当是作者一种主动的意识活动,他以全部的身心去拥抱世界,有选择地、定向地感知世界,能动地把客观事物转化为意念、意象,萌发出写作的意图和要求。

(二)写作对感受的基本要求

⒈要与众不同

感受侧重于表现自我的感情世界,具有浓重的主观色彩,因此,每个人都可以借助于客观事物来表现人人皆无、唯我独有的感触。比如,同是太阳,由于作者的感受不同,呈现出以下不同的面貌:

如曲波《林海雪原》中描写的太阳:

第四天清晨,风消雪停,东方的一轮淡淡的灰色太阳,疲乏地挂在天空,好象它也被这狂风暴雪打击得精疲力尽,夺去了同无限的热量。它对着大地也是冷冷淡淡的没有神气,无精打采。整个的山林被酷寒的威严吓得寂静无声。只有天空剩下的雪粉碎末,象霜渣一般下落,它遮蔽着太阳的光芒。

再看冯德英《苦菜花》中描写的太阳:

太阳刚从东山露出脸,射出道道的强烈金光,象是在大声地欢笑,藐视那层淡雾的不堪一击。

这种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感受,是一种宝贵的发现,只属于作者个人所有。一旦把这种独特的感受形诸文字,就会产生动人的艺术力量。

⒉要深刻要细腻

感受侧重于主观方面,着眼于主体的情感活动。感情是感觉的进一步升华。由感觉转化为感情,是迈向感受的关键性一步。我们可以把感受理解为客观事物在主体的心灵中留下的情感痕迹或叫作情感的共鸣。要能摄取最富个性特征的某一细节,以小见大,并从中传达出一种富有主体情感特征的情调趣味。

如沈从文的散文《辰河小船上的水手》:“船停时,真静。一切声音皆为大雪以前的寒气凝结了。只有船底的水声,轻轻的,轻轻的流过去,——使人感觉到它的声音,几乎不是耳朵却是想象。”作者状写出了自己对“静”的细腻感受,那种似断非断、若有若无、怡神荡气的静谧世界。

⒊感受要相通

人的五官从不同的角度和渠道把各种不同的信息输入大脑,由于各种感官是大脑的不同分支,所以来自不同感官的信息可以在大脑中相互沟通。

通感是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各种不同的感受器官的“暂时联系”或“接通”。这时,在作者的感觉中,颜色似乎有温度,声音仿佛有形象,冷暖宛若有色彩和重量。例如《荷塘月色》中有:“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用优美的文句写出了他的感受:由嗅觉感受到的荷花清香,幽远飘渺好象是由听觉感受到的远处歌声。这种通觉感受是写作者的一种重要的心理能力。

(三)感受力的培养

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一般来说,主体对自己特别熟悉的对象,具有极灵敏的感受能力。感受能力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感情色彩的对于客观事物的综合反映能力。不论是生而即有的基本情绪,还是社会需要的高级情感,我们都要以积极的态度,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各种场合,采用各种方式、方法,具体地去感受,去体验。例如,愤怒这种情绪的产生在人的机体上有什么变化,写作者只有自己对某人某事发生愤怒之后才能具体地感受和体验到:呼吸是怎样加快,又是如何短促,心跳怎样加速,毛发如何竖起,胸部怎样剧烈起伏,以及怎样横眉张目,紧握拳头。

⒉提高感官的灵敏度。能否积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感受具体感受人类的复杂的、丰富的感情,这是一个写作者是否能够在文章中生动、具体而又准确、充分地表达情感活动的关键。作家沈从文就能轻易地辨别出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蝙蝠的声音,……藏在田塍土穴中大黄喉蛇的鸣声,黑暗中鱼在水面拨剌的微声。

⒊培养具有整体性的感受,我们在感受某一事物的时候,要从多方面感受该事物的各种属性。人类生活的世界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这是一个有形有体、有声有色、有香有臭、有动有静、有生有死、有分有合、有真有假、有美有丑、有阴有阳的客观的实体。这种立体的客观实体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具有整体性的。而且,我们写作主体对这个客观实体的感受也是具有整体性的。这种感受的整体性表现在我们感受某一事物的属性时,各种感觉、知觉往往作为一个整体发挥感受的作用。我们从鲁迅对百草园的描写中,人们就可以看到这种感受的整体性。

感受与观察同步进行,感受与体验和情感又密不可分。

(四)情感

《礼记·礼运》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用科学的语言说: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物与自己的关系进行感性评判时的心里感受。情感总是和需要连接在一起的,当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积极的向上的感情,如愉快、满意、喜爱等;当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消极的情感,如厌恶、愤怒、憎恨等。所以,情感不是客观事物在人类头脑中的直接影像,而是人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一种心理反映。

⒈情感的分类

(1)按情感的表现形态分类:

激情,是一种猛烈的、迅速的、短暂的情感状态。激情可能引发强烈的写作冲动,并伴以灵感的涌动和思绪的纷呈,如郭沫若在福岗图书馆看书时突发诗兴。许多佳作就是在主体理性意识失去控制的激情状态中完成的。但这种冲动不可能长久,所以当激情来临时应抓住时机写一些短小精悍的情感强烈的文章。

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微弱平静、扩散弥漫的情感状态,能使人在较长的时间里保持一贯的情感色彩和行为方式。要善于利用自己某种特定的心境,去写情调与之相应的文章,这样往往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热情,是一种非常持久、非常深厚、非常浓烈的情感状态。热情还蕴蓄着坚强的意志力量。司汤达说:“在热情的激昂中,灵魂的火焰才有足够的力量把造成天才的各种材料溶于一炉。”14

(2)按情感的社会内容可以分为

道德感,是根据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评价别人或自己的言行所产生的情感。作者应使自己手中的笔成为无处不在的道德法眼,歌颂正义与善良,鞭挞邪恶与残暴。

理智感,是作者认识探求真理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要善于表现人的理智感,培养和提高读者情感生活中的理智程度。

美感,是作者的艺术地把握对象世界,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如乔治-桑说:

有时我逃开自我,俨然变成一棵植物,我觉得自己是草,是飞鸟,是树顶,是云,是流水,是天地相接的那一条横线,觉得自己是这种颜色或是那种形体,瞬息万变,来去无碍。我时而走,时而飞,时而潜,时而吸露。我向着太阳开花,和栖在叶背安眠。天鹅飞举时我也飞举,蜥蜴跳跃时我也跳跃,萤火如星闪耀时我也闪耀。总而言之,我所栖息的天地仿佛全是由我自己伸张出来的。15

要使拟人的效果真实生动,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就是作者应当具有相应的物我浑融的心理经验。

⒉情感的作用

没有丰富的感情,是无法写作的。情感是文学的生命和灵魂,也是许多文章的重要内容。情感也是形成作者的写作风格和使文章产生美感并具有感染力的重要因素。当然,感情在理论写作、应用写作中的表现不充分、不显著、不具体,而在文学写作中则表现得非常鲜明、突出。

叶圣陶说:“它(指情感)给我们极大的恩惠,使我们这世界各部互相关联而且固结不解地组织起来;说我们深入生活的核心,不再去计较那些为什么而生活的问题。它是粘力,也是热力。”16

(1)情感是写作的动因之一。写作的动念往往出自某种强烈情感的驱使,然后发而为文。

《诗大序》说诗"发乎情,至乎礼。"这就是说,当人被外界事物所深深感动,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这时大脑记忆的表象便顿时浮上心头,形成一种极其敏锐、活跃的创作心境,推动着作家进入创作过程,对作品加以构思和布局。在这个过程中,感情的火种说作者张开想象的翅膀,迸发灵感,使创作达到最佳状态。

(2)情感影响选材和构思。

特定的情感推动作者朝着一定的方面和角度去注视和思考,并通过不同的情感联系,把某一事物和其他相关的事物结合起来,进行提炼和概括。写作实践证明,即使同一作者,描写同一对象,由于寄托的感情不同,选材的角度和构思的特点也就千差万别。

为什么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仅仅写了老人与鲨鱼的搏斗?因为桑提亚哥体现了作者信奉一辈子的人格追求和情感体验。在作者看来,有限个体在他的历史生涯中,大多是不能到达理想终点的,世界是一片布满风波、陷阱乃至死亡的泥泞,人的价值很少能体现在最高目标的圆满完成上,只能在不息的奋斗中去高扬人格的威严。人是可以被打败的,但决不能被战胜!于是,桑提亚哥驾着一叶扁舟,在弥漫着亘古气息的大海上展开了他的故事:表面上是讲老人捕鱼,实际上,作者是借渔夫的故事,在讲自己心灵的故事。

(3)情感在写作过程中具有同化与感染作用。

在外物的触动下,作者因激情而出现创作的冲动,随着这种冲动而来的,便是丰富的想象产生。但这并这并不等于说情感就可以隐退了,相反,整个写作过程始终伴随着情感活动,正是由于情感和想象的相互作用,才能创作出完美的艺术形象和作品。正因为有情感的同化作用,才使得作者笔下的客观世界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正因为作者将强烈感情注入文章,才使文章具有感染力。狄德罗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也不可能打动人心。”17

(4)情感的结构作用。

在作者的头脑里,现实生活的各种表象是分散的、不典型的,甚至是对立的,但在作品中为什么能把分散的、不典型的、彼此对立的各种表象互相连接起来,构成完美的艺术典型呢?关键在于作者非感情,以及由感情所推动起来的联想,具有组合表象的作用。这就是感情的结构作用。

这种结构组合作用可以把两个或更多的具有相似点的事物连接在一起。例如:"海枯石烂"这个词,是把"海枯"和"石烂"两个词进行组合而形成的,其所以可以被组合在一起,一是因为它们之间有相似点,二是因为人的由于感情而展开的联想在起作用。由于情感的组合作用,我们还可以把某些自然现象和人的主观世界结合起来,形成意境。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句子。在许多作品中,都有两条结构线,一是主题思想,一是情感基调。例如苏轼的《赤壁赋》中,一条线是体现文章主题的对人生哲学的思辩,另一条是由喜到悲再到喜的感情线。

(5)情感是写作的内容。

情感不仅在写作的过程中对写作主体起着各式各样的作用,而且还是写作的直接对象。情感是各种抒情性作品的主要内容这一情况自不用说,就是在非抒情性的作品中,情感也是作者表现的直接或间接的内容。以记事为主的文章中,作者会时而站出来抒发对所述事件的情感;在以议论为主的文章中,情感的成分自然是相当少的,但不失时机地加进一些抒情的内容,也会在辅助说理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⒊情感的培养

自从人有了需要,就有了能否满足需要的情感产生,所以我们可以说感情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但人人有感情,并不等于人人都具有合乎写作需要的感情。这里还有个审美情感的培养问题。

叶圣陶说:“情感的强弱周偏各人不同。有些人对于某一小部分的事物则倾致他们的情感,对其它事物则不然。更有一些人对于什么都淡漠,不从这个方面倾致,也不从那方面倾致,知识消极地对待,觉得什么东西总辨不出滋味,一切都是无边的空虚,世界是各不关联的一堆死物,生活是无可奈何的消遣。所以致此的原因,在于与生活的核心向来不曾接近过,永久是离开得远远;而所以离开,又在于不多观察,少具经验,缺乏切实的思想能力。于此可见我们如不要陷入这一路,就得从经验、思想上着手。有了真切的经验、思想,必将引起真切的情感;成功则喜悦,失败则痛惜,不特限于一己,对于他人也会兴起深厚的同情。”18

由叶老的话,我们可以得到培养情感的两条途径:一是丰富生活,二是加强学习。一个人的丰富、美好的情感必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和良好的教育条件下才能形成。因此,培养感情需从根本上进行,而且要持之以恒。

从普通高中的音乐核心素养来看,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自主音乐需要

自主音乐需要是学生自觉进行音乐学习和音乐活动的基本动力,也是学生自主发展素养在音乐学科的具体体现。发展学生自主音乐需要有情感、认知和意志等不同层次,其一是对音乐产生兴趣爱好,将参加学习音乐和音乐活动作为获得快乐生活,满足审美需求的一种途径;其二是在有实际体验的情况下,主动将音乐作为保持心理健康和谐的工具;其三是把学习音乐作为提高文化修养、促进自我发展与完善的自觉追求,将参加音乐活动作为一种文明生活的方式。对于经过十余年学校音乐教育的高中生来说,自主音乐需要主要表现在:能积极参加各类音乐活动;对音乐具有一定的兴趣爱好;能经常用音乐给自己带来快乐情绪;能主动选择合适的音乐活动调节情绪、平和心理;参加音乐活动时具有较主动的审美意识。

二、音乐实践能力

音乐实践能力是学生音乐素养的重点。普通高中学生应具备的音乐实践能力主要包括音乐表达与表现能力、音乐欣赏与审美能力、音乐创造与想象能力、音乐交流与合作能力,其中最核心的是用音乐表达情感的能力。学生掌握音乐实践能力应以用为本,围绕学生在校时和毕业后经常进行的音乐活动,重点培养选择合适作品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感受和表现优秀作品的能力,即兴表演和创作的能力等。音乐能力的基础源于音乐实践经验,因此,学生应具有较丰富的歌唱和聆听经验积累,应熟悉经典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应熟悉各类常用的音乐活动形式。作为音乐实践活动的基本技能,学生应能够较准确地歌唱若干首中外著名歌曲和公共活动常用歌曲,能视谱歌唱或演奏简单作品,能较好地融入集体歌唱或演奏等表演活动,以便在需要音乐的场合选用合适的形式与作品参与音乐活动。

三、音乐情感体验

音乐情感体验是指学生在听、唱、奏、动等音乐活动中,通过直接体验(音乐感知觉直接产生的情绪体验)和间接体验(音乐表象及联想产生的情感体验),用音乐表达与抒发情感,或从音乐感悟与激发情感,这是音乐从音响形式转化为情感本质的关键过程。音乐情感体验能力是重要的音乐素养。高中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有三种主要实践形式:一是在音乐实践中体验美感;二是用音乐作品抒情咏志;三是通过音乐活动怡情养性。培养学生音乐情感体验能力应侧重高中阶段音乐课的实际育人功能:学生在兴致所至时能选唱昂扬、欢乐、抒情的音乐作品抒发自己向上向善爱美的志向与感情;在心理失衡时能选听励志、和谐、优美的音乐作品调节情绪和修养性情;在参加集体音乐活动时能有意识地从优秀音乐作品中感悟美德、陶冶情操;能对日常生活中尤其是网络、演出和影视中的音乐作出正确的价值评判。

四、音乐文化理解

音乐文化理解是重要的社会人文素养。高中学生对音乐作必要的文化理解,有助于学生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认识音乐,也有助于学生从音乐发展的角度认识社会。音乐文化理解应包括认知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特征;了解音乐与其他艺术的关系;理解音乐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考虑到学生高中毕业后参加音乐实践活动的实际需要,学生对音乐的文化理解应以四方面为重点:识别中国与世界音乐的主要种类与特征;认知音乐的主要形式、艺术特征与文化价值;了解音乐在舞蹈、戏剧、影视中的应用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知晓音乐发展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意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526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