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年,一兰认识了常新。她所在的管理机关年轻人很少,小伙子更少。下属基层小伙子倒是多,可一兰又不想找基层的,两地分居不说,有个头疼脑热啥的谁来照顾呢?一兰过去的生活中,太缺乏温暖和关爱了。虽然说“有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但一兰向往那种被呵护的长相厮守的爱情生活。
与文祥分手后,有一阵子一兰想干脆独身算了,文学作品中描写的那种美伦美奂、激动人心的爱情于她是可望不可及的,她所耳闻目睹的情感生活都是那样的无望无趣、无滋无味。可单位同事很热心,不断地给她介绍对象,家里也很着急,他们都不让一兰消停,介绍了这个又介绍那个。一兰很反感拉郎配式的介绍,都什么年代了,还要别人介绍,爱情就要本人勇敢地去追求。所以,对于别人介绍的,她一律免谈。
这就是年轻人的任性和无知,其实别人介绍的人,都是经过反复衡量各方面比较般配的。自古以来,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现在有了阅历的一兰看来,门当户对才是稳定婚姻的基础。那种失衡的、惊心动魄的爱情虽然激情难忘,但同样危机四伏,很难经得住漫长岁月的考验。那时候,一兰怎么就那么武断,那么一概而论呢?
常新和一兰是同一年分配来的大学生,他俩第一次相见是在一个同事的宿舍里。闲聊中,一兰觉得他清秀挺拔,笑容纯净而温暖。可那个同事说,他比她小,她就只把他当弟弟对待没往心里去,况且那时她还与文祥交往着。
感情的事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就像歌中唱的“因为爱所以爱”,“爱就爱了”。自从一兰与文祥分手后,同事们不知怎么就知道了。也在机关工作的常新便经常来找她玩,年轻人嘛,聚到一起聊天打牌,刚开始谁也没说什么没在意什么。渐渐地,陪常新来的哥们儿都不来了。
有一天晚上,在一兰的宿舍里,在录音机播放的柔美的乐曲声中,常新表白了自己的心意。一兰果断地拒绝了,明确的理由是他比她小,她不想找个比自己小的,她想找的是大哥哥甚至是父亲式的疼爱和呵护。女人是水做的,天生就需要人来疼爱。没有说出口的理由是一兰总觉得常新别的都好,就是有抽烟的不良习惯,而且他俩的交流在一兰钟爱的文学艺术方面缺乏共同语言,总缺少那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
常新却不死心,他处处关心一兰,他把他的爱通过扎扎实实的具体行动表现出来。常新对单位的小夫妻进行了一番调查,谁家妻比夫大,他都记在心里一一列举出来说服一兰。在单位举办的一些文艺汇演活动中,他也表现出了出色的音乐才能,他会唱歌,会吹悠扬婉转的萨克斯。
不知为什么,一兰一听到常新吹的萨克斯曲子,尤其是名曲《茉莉花》、《回家》等,她就心有所动,好像婴儿的手触摸到她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她为之感动为之迷醉。可对于他们的关系,她仍然犹豫着拿不定主意。
有几次,常新约她星期天一起去逛街,她都拒绝了。在没有确定他们的关系之前,她不想两个人公开露面,那样就等于对外公布并有所承诺。既然有所承诺就要心无旁骛,她是个传统甚至有些保守的女孩。
有人说,男人在认真的时候是最性感的。的确,就在一兰犹豫不决的时候,一天中午,她看到常新在帮一位同事安装宿舍玻璃。他的神态专注认真,那双眼睛显得比平常清澈明亮,这情景一下子拨动了一兰的心弦,使她产生了异样的情愫:嫁给这样一个儒雅又肯热心帮助别人的人应该没错,他的热情和善良,自信和宽容一定会点燃今后的婚姻生活。
在这之前,一兰试过他几次,她的任性和倔强都在他的温和宽容面前土崩瓦解。那个星期天,当常新推着他那辆擦得铮亮的凤凰牌自行车,邀请一兰一起上街时,她没再拒绝。有些发蒙的常新高兴极了,这等于公开和确定了他们的恋爱关系。
爱情是盲目的。像所有恋爱中的男女一样,他们不知时间,不知疲倦,不知厌烦,一切都是美妙而新鲜的,一兰和常新开始了他们真正意义上的初恋。晚饭后散步的时候,他们常常不知不觉,就已经走出很远,再从很远的地方慢慢转回宿舍。只希望爱的路就这样无限延伸下去,没有尽头……
一天晚饭后,天气阴沉沉的,乌云密布,像要下雨的阵势,他们毅然走了出去。以前这样的天气一兰是不出门的,遇到天阴下雨,她所有的好心情都一扫而光,变得沉闷而忧郁,整个人恍恍惚惚似在梦中。但这一天,就因为身边有了常新,一兰第一次觉得这样的天气也有它鲜明生动、气势磅礴的一面,那孕育阵雨的云层,饱含了无限的深情,就像他们正在进行的爱情。
在那个废弃的砖窑上,他俩牵手登高遥望夕阳。他们慢慢地攀登,互相扶持,终于登上窑顶,就在那一瞬间,视野陡然开阔:一轮金色的夕阳,斜倚在远山的肩头,无与伦比的壮观绚丽,把古朴的砖窑映成桔红色,它仿佛恢复了昔日的生命和燃烧的激情。周围的田野,散落的村舍,斑驳的秋林,和并肩伸向远方的闪着天光的铁轨,都沐浴在辉煌的夕阳里……
他俩互相依偎着,久久地迷失在天与地、人与自然的交流中……以后,每次经过那里,一兰都会在车窗前快速移动的风景中,急切地寻找那座砖窑,回想当年悠长而深情的往事。套用现在一句时髦的歌词:当时他俩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就是一起慢慢变老!
在一个月明风清的晚上,他俩坐在田埂上,到处弥漫着小麦花清新纯朴的芳香。各种天籁之音也来助兴,蛙声如潮。他俩喁喁私语,说着甜蜜的悄悄话。突然,常新让一兰闭上眼睛,叫她猜猜:天上有没有月亮?如果猜不准就要满足他一个愿望。
一兰想,他们就是在古诗一样的月光里走来的,怎么会没有月亮?她毫不犹豫地说天上有月亮,并答应他的要求。常新狡黠地笑道:那你睁开眼睛找找?一兰抬起头来,注视着深邃的夜空,月亮似乎害羞了,不知什么时候躲到了云层后面。
她正要回头询问常新的愿望,她的面颊已接受了他羞涩的、颤栗的、滚烫的一吻。那么突如其来,如惊鸿一瞥,刹那间让一兰像遭遇触电一般怔在那里,片刻之后,她才明白中了常新的圈套。但这个圈套有甜密的意味,一兰一边用小拳头击打常新骂他坏,一边在这个圈套里越陷越深。常新在一兰纷飞的拳头中爱如潮水,体验着初恋的激情。一兰把心底的所有秘密倾诉给常新,是常新的举动与她心中的期望不谋而合,他睿智地启动一个机关打开了一兰的心门……
这些美好生动的细节让一兰难忘,也成了一兰婚后生活的有力支撑。唯一让一兰有些惆怅的是这大部分的浪漫故事中,都是她在唱主角,婚后的常新,缺乏那种让她期待的主动营造新鲜浪漫生活的能力。唉!人无完人嘛,一兰常常这样安慰自己。
在恋爱的趋势和家人的催促下,他们订婚了。他们像准夫妻那样出双入对,除了各自工作,一起学习,一起做饭吃。常新对一兰倍加疼爱呵护,吃饭时都要劝瘦弱的一兰多吃点,晚饭后出去散步都要提醒一兰加衣服,一兰有时故意耍个小性儿:我不穿。他再劝一遍,她的头扬得更高:就不穿。他不再说什么,转身拿起她的外套披在她身上,她便美滋滋地顺从了。过马路时,他把她的手包裹在自己的手心里,他的手大而温暖,让一兰心满意足。
有一回,一兰说她不喜欢吃西瓜的边瓤,又多籽又不太甜。常新以后吃半个西瓜就吃西瓜的边瓤,而把甜甜的红心留给一兰,这让一兰很感动,她捧着吃西瓜时就像捧着常新的一颗心,她想今生今世不能亏待了这个男人。常新宽容她的任性与率真,接纳了她文人自扰的忧郁和敏感;他还用耐心真诚的劝说,拨开她眼前的困惑和迷雾。他就像宠爱一个孩子,从不泯灭她的天性,任她天马行空自由发展。
一兰百感交集。从没有一个人像他这样怜惜她、照顾她,有时,她甚至觉得常新比她的父母还要亲切温暖。他既像父亲又像兄长,他似乎补偿了她童年的缺憾,他用他的爱一点一点地融化她、感动她,他是一个有耐心的人。一兰觉得这一生除了他,她别无选择。为此,她曾放弃调到大城市的机会,她无法忍受与他的分离。
一、观赏自然美:培养幼儿发现的能力。幼儿处于认知发展的最初阶段,观察力、注意力、抽象想象思维能力正在初步发展。而对美丽奇妙的世界,该如何引导幼儿去发现美,为表现美、创造美积累经验呢?
1、倾听自然美 幼儿生活在大自然中,自然界丰富的事物和现象给了他们形成美感的源泉,教师应利用周围的环境,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感受和欣赏美的事物,一起倾听自然中各种好听的声音,如鸟叫声、虫鸣声流水声等,引导幼儿感知声音的音色、强弱、快慢等,想象声音像什么,是什么东西发出来的,带领幼儿领略自然美。
2、欣赏节日艺术美 一年中有很多的节日,节日里都会有各种庆祝的活动。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六一节等,在这些节日来临之际,可组织幼儿观赏这些文艺节目,让幼儿感受节日特有的艺术美。
二、欣赏音乐作品,培养幼儿感受美的能力 。俄国儿童文学家别林斯基曾说过:"应当竭力使孩子们少领悟一些,但要多感受一些。"幼儿美的感受力不但需要从长期的、有计划有目的欣赏活动中获得,同时需要有正确的方法促进其感受美的能力的提高。
1、教给幼儿欣赏音乐作品的方法 。引导幼儿从作品旋律的节奏,强弱,快慢和情绪、乐段的变化去感受音乐的特点,甚至是讨论作品的背景和意境等,如在学习音乐欣赏课《奇妙的大森林》时,在乐曲中高音区跳跃的旋律表现出了小松鼠的欢快,低音区缓慢的旋律则代表了大象的稳重。在欣赏体验中,孩子们感受到了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
2、为幼儿提供适宜的音乐作品 。由于幼儿期孩子感受力的有限,还不能感知音乐中细微的变化,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选择音乐作品,最好是选择一些简单,情绪情感鲜明的乐曲(如摇篮曲、进行曲、舞曲)等,发展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三、在感受音乐的同时,培养幼儿的表现力。从《纲要》的精神中可以看出,培养幼儿进行艺术活动时要提倡幼儿的参与性,充分挖掘其表现形像的潜力。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幼儿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音乐活动中注意培养幼儿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使幼儿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
1、歌唱活动 :唱歌的目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教孩子唱会一首歌,重要的是启发幼儿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进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体味。做到真确的呼吸,准确的吐字、准确的音高和节奏、自然而美好的声音等等,孩子才能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唱出的歌声真挚动听,从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使幼儿充分理解歌曲的内容,结合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词语,作形象的比喻和讲解,把歌曲蕴含的丰富情感和艺术美挖掘出来,激发幼儿对理解歌词的兴趣,引导他们将自己投入到唱歌中去,正确地、创造性的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和艺术美。
如在音乐活动《小树叶》中,因为歌曲有两段,而两段所要表达的情感是完全不同的,这就要求小朋友唱歌的情绪是不同的,开始小朋友们总是把握不了歌曲的感情,唱起来没有表情,声音不好听。对此,我把歌曲用一个孩子离开妈妈的故事讲解给小朋友听。我说,第一段是树叶宝宝要离开自己的妈妈,心里又难过又害怕,因此唱的时候声音要低沉,缓慢些。脸上的表情是难过害怕的。第二段,小树叶是坚强勇敢的,它告诉妈妈明年春天又会回到妈妈的怀抱,应该用欢快明亮的声音来唱。脸上的表情是开心的。在经过这样的理解与练习后,幼儿的歌声中充满了感情,歌声中浸染着美的色彩。
2、乐器教学 :乐器教学最大的价值在于增强了音乐活动对幼儿的吸引力,促进幼儿对音乐的感受、理解、表现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当某件乐器第一次出现在幼儿的面前时,幼儿总按捺不住想玩弄乐器以发出声音,这时,我会先告诉幼儿怎么正确地拿放乐器,怎么样让乐器发出好听的声音达到正确演奏,老师说什么,孩子做什么,给幼儿画一个框。虽然活动是井井有序,可是幼儿的学习是被动的,削弱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想到这里我又利用平时户外活动剩余的时间带领幼儿去音乐大教室感受乐器,在这里也让他们'乱一乱',让幼儿自己去发现,以保护幼儿对新玩意儿产生的好奇。
3、律动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律动培养与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能力,而不在于律动的动作本身,它是一种让幼儿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之中的审美体验活动。
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特别是节奏。凡有节奏,就有律动;凡律动均有节奏。个体对音乐的身体反应是直觉的、自然的、即兴的。
教律动时,以往总是“教师编,孩子学”这种机械式模仿,束缚了幼儿的手脚和大脑。我在音乐活动中打破这个常规,让幼儿自己听音乐、自己去感受、自己去理解、自己去想象,把听到的音乐用自己的手、脚做动作去自行发挥、自我表现。在音乐活动中,我总是鼓励孩子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大胆地去表现自我,这既有利于自信心的树立,也利于良好个性的培养。每次的音乐活动最后我都会让全班孩子起立自己找一个空地,尽情的跳舞,全班几十个人编了几十个小舞蹈,尽管有的大同小异,有的动作也欠优美,但我还是表扬和鼓励了大家,因为这毕竟是他们的心血,他们自己的“作品”。
四、提供创造机会与空间,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幼儿是最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但是当前的一些社会环境和不良教育方式却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我认为创造力培养的过程就是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自由自在,心情愉快,精神放松,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理解各种音乐所表达的形象、意义、最终用自己认为最适合的声音表达出内心的感受,同时进行即兴创造和创作实践活动,创造出属于孩子们自己的新的音乐过程。
1、利用多种途径提供艺术创造的机会和空间。在幼儿园中,教师要提供宽松的环境氛围,利用身边的资源(如录音机、电视等)播放音乐、表演等,鼓励幼儿模仿表现,不过多限制幼儿,尽可能多地为幼儿提供可以自由参与的条件和机会。甚至是有意组织、邀请和鼓励幼儿参加一些艺术活动(如:唱歌、律动、舞蹈和表演等集体音乐活动),让孩子们在愉快的艺术活动中培养美的经验,并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2、鼓励支持幼儿对声音的探索,重视幼儿在活动中的即兴性。工具、材料还有自然界都能发出声音,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去聆听、探索和想象。如引导幼儿聆听和分辨用不同物品、打击乐器或敲击方法发出的声音的不同,用不同的物品、打击乐器模拟自然界和生活中有特点的声响,用嗓音和身体动作发出不同的声响和节奏等,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重视和鼓励幼儿在活动中的即兴表演,用自己的方式完成创造活动,感受创造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因此,要体现和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就要重视语文课对学生在文学、情感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呢?
一、依托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教材是教学课堂教学中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现行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形神俱佳,文质兼美,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浓郁的感情,是情感满溢的海洋。这些课文为学生创设了多种情境,为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披文以入情”,把握住跳动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脉搏,激发学生去体验、去思考,感悟思想情感的真谛。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直以来都被选作中学语文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它之所以读罢让人泪眼朦胧,就在于它字里行间渗透着爱子之情。在学习中教师紧紧抓住最能体现“背影”的情感因素――“蹒跚”、“探”、“攀”、“缩”等几个饱含深情的字眼,引导学生仔细品味父亲对儿子真挚、深厚的情感,让学生结合生活的实际,体悟父亲对自己关心的点点滴滴,使学生更加珍惜生命中所拥有的真情。这样,就用教材的情感因素,开启学生的情感世界,给学生以亲情的启迪,进而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融入感情,营造和谐人文的课堂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倾入感情,进行情感教学,让特定的情景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诱发学生的激情,撞击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教师也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感染学生,使学生真正得到体验。比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教学生学习《最后一课》的最后一个场景时,不是一般性的朗读、讲述,而是声像并举,充满激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就在这一位学生满带感情的朗读刚停,寂静笼罩课堂的刹那间,录音机里骤然响起“当、当……”12响沉重而遥远的钟声,学生既惊又诧,全神贯注。趁学生惊诧之际,她出示一张韩麦尔先生写完“法兰西万岁”五个大字的彩色,要求学生图文并照,仔细观察,仔细阅读,要求他们在认真品读的基础上用自己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当时课堂上庄严肃穆的场景,描述韩麦尔的神情、语言、动作以及他内心的痛楚和期待,描述此时此刻小弗朗士的心情和感受。学生观察、阅读,沉醉于文本之中,情不自禁地朗读,畅所欲言地谈起了自己的看法。于老师大加赞扬,并加入他们的行列,深情地谈起了她自己在抗战时,家乡的小学即将解散,音乐老师教唱《苏武牧羊》的一段亲身经历。她说,从此这首歌不断在胸中激荡,构成了她生命的一部分。学生聚精会神,在心中弹奏爱国主义的最强音。融入了情感的语文课堂是充满诗意的世界,也惟有用充满激情的教学才能唤醒、激励、鼓舞学生,感动、感染、感化学生。
三、超越教材,让学生在体验中升华情感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多元价值又会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辨别,但学生因知识、经验、年龄的影响,很容易受错误价值观的诱导。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一理念为指导,让学生在直接的思维碰撞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把自己体验后形成的观点与教育和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进行比较,用共同价值来对自己的选择作适当的修正,使学生对价值取向进行自我判断,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文教育、情感教育,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著名特级教师窦建梅在教授《难忘的一课》时,就很好地将学生情感的体验和价值观的选择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深入的情感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课堂上,窦老师要求学生随着课文人物的需要一遍又一遍高声读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给学生以深度的触动,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此时,窦老师又用低沉而有感染力的声音朗读了席慕容的《乡愁》一诗,将学生的感情提升到了一个高度。当学生再自己品读这首诗时,感情的闸门被打开,情感得到升华,不禁泪流满面。此时学生不是在用嘴读,而是用心去读、去体验、去感悟,台上台下已融为一体,都在心里翻滚着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不知不觉中学生已受到了一次强烈的爱国主义熏陶。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要突破单纯地注意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局限,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把学生的生活积累、感情积累充分调动起来,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并最终积淀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品位的审美情趣。
爱情麻辣烫
1997年上映的国产爱情**。影片展现了当代城市人的爱情生活画卷。它以五个小故事组成整个影片内容的独特结构方式,包容和演绎了不同年龄段的人们的情感经历,全片由一对即将成家、激动而喜悦的年轻人准备结婚的过程中的几件琐碎小事来贯穿。
里面有五段不同年龄人的情感小故事:《声音》、《照片》、《玩具》、《十三香》、《麻将》。
仅供参考
《惜别的海岸》这首歌曲主要表达了对旧日爱人的眷恋之情,“对你的情意永在我心田,此情此景旧日的爱,只有挥手说再见”,不但表达了对昔日恋情回忆中的美好,更加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
《惜别的海岸》是2016年龙飘飘演唱一首的歌曲。此曲由董家铭作曲、陈欣作词,收录在专辑《龙腔雅韵》中,整首歌曲时长为03分31秒。
扩展资料:
《惜别的海岸》从录音机里沙沙的翻版磁带,再到CD和大量的MP3,龙腔雅韵一直陪伴着《成长的岁月》龙飘飘声线有力,风格也多样,却是以不变应万变,这就如同她的名字一样相得益彰,龙飘飘对待高音有种大无畏的气势,义无反顾的感觉,曲调越高,龙腔越强盛。
曲调越低,龙腔越柔和。她唱高音从来都是真声直达,不转换假声,不回避和变通,给人的感觉是豪气冲天。
-惜别的海岸 (龙飘飘演唱的歌曲)
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无论朗读什么体裁的文章,都应该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科学的方法对文章做具体的分析。只有让学生深入钻研文章,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掌握作者思想发展的脉络,弄清结构层次和语言风格,从中受到教育感染,才能确定用什么样的感情去朗读。如:在教学生朗读《凡卡》时,先要引导学生了解旧沙俄黑暗社会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情境,再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写了一个穷苦人的小男孩,深夜在一个鞋店里给乡下的爷爷写信,讲述自己痛苦的学徒生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这样学生便知道朗读时应该用缓慢、低沉的语气表现出对凡卡的无限同情。
二.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小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在朗读训练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平时,学生谈起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时,尽管没有考虑用什么样的语气,也能说得活灵活现,很吸引人,而在朗读课文时,却读不出感情了,这是因为课文中所写的事情学生没有感性认识,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去读,自然很难读书真情。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时应充分利用书本插图或自制,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作者写出的事想象成亲身经历的事,让自己进去到文章的内容中去。例如:在教学生朗读《山沟里的孩子》时,教师可以先用教学媒体播放山沟里孩子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亲眼看一看,同时启发学生边读边想象,想象自己就是那山沟里的孩子。这样读起来就会有声有色,生动感人。
三. 多听多练
要是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应该要多听优秀的朗读录音,模仿人家的读法,反复训练。例如每天可给学生播放录音磁带,听课文的朗读,或者是布置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听听播音员的播音。同时,引导学生加强练习。多听多练,一定会有收获的。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对于理解。来说是很重要的。朗读是直接完整地感受课文言语,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一个“感知接受――体验理解――领悟表达”的过程。阅读教学中的悟性是指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反复朗读课文,在阅读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有所领悟和收获。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悟性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又适应了新课程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悟性,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与大家共勉,
在阅读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然领悟思想与情感。一般通过“粗读――细读――精读”的阅读活动。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感知阶段,是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直观的感受。整体感知课文,首先要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课文的主体形象。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主体形象,有的是人,有的是物,要根据具体的课文作具体分析,这是课文最主要的信息。其次,要在阅读中把握课文的基调。基调是统摄课文的灵魂,是蕴藏在课文中的情感倾向,是贯通课文整体的主旋律。把握了课文的基调有助于从整体上认知,把握课文的主旨。
在这一阶段教学中主要以粗读课文为主,以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等为主要形式。如《社戏》这一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课文情节,对文中人物有个大致的了解和认识,同时运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在其中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从而增强学习语文的信心;工具书的运用,训练了学生运用工具书的能力,这也是语文学习中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自读的良好习惯。可见,读可以悟“形”,能够对课文有整体直观的感受。
不同的文体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如《社戏》、《故乡》这些篇幅较长的课文在这一阶段教学中不适合教师范读整篇课文,而《春》、《济南的冬天》、《清塘荷韵》这些散文和一些古诗文则可以。如《春》这一课,学生通过自读,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信息,扫除了字词障碍后,教师再范读课文,范读之前可以给学生布置思考题,如:文中以迎接春天到描写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到歌颂春天,听范读后分分哪几节写什么,让学生交流讨论得出答案。通过教师有表情的示范朗读,就会把学生很快地带入课文情境,把自己体验到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进行心灵的接触,产生课堂情感效应,如果范读达不到这种效果,可以用录音机或多媒体播放来代替,从而达到悟“形”的教学目的。
二、重点研读,深思探究
重点研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理解阶段,是获取信息之后分析、处理信息的过程,是认识深化、思维拓展、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整体出发,“披文人情,沿波讨源,因形体味”,深入到文章的内部去揣摩、品味、分析、思考。
在这一阶段教学中主要以细读为主,以学生自由读、齐读、轻声读、默读、指定学生读和教师范读等为主要形式。比较精彩的词语、句子、段落可以让学生熟读成诵。如《社戏》这一课的教学,首先,学生轻声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脉络,把握叙事的详略,进一步体味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读后思考问题:本文共记叙了哪些事情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其次,默读课文,找出详写、略写的各是哪几件事,找出后齐读。思考讨论:本文标题是“社戏”,是否可以删去以下这些内容为什么(1)平桥村是“我”的乐土;(2)看不成戏的焦虑心情;(3)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f3)归途“偷豆”。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进行点拨,和学生一起完成。
重点研读的整个过程学生都是在读中完成的,学生不仅知道详写、略写的事件,而且还真正懂得了为什么详写和为什么略写的道理,学生讨论的是否可以删去的内容非但不是多余的,而是有力地表现了课文的主题。教师抓住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这一机会,可以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童年生活中印象最深的一幅画面,教师加以点拨指导,并让学生在课下整理成文字,这也解决了学生作文时不知道写些什么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见,读可以悟“意”,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学生可以从课文的表象深入到课文的深层世界之中,去倾听作者的心声,感受作家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对自然独特的审美发现和认识,以自己整个身心的介入去获得多维的审美体验。
三、再读课文,深入体会
再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领悟阶段,主要是对课文的鉴赏,可以说是阅读审美的最高境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把感知、理解课文的结果重新联系、统一起来,对课文进行宏观的理性的审视和鉴别,从而“悟”出课文深藏的人生精义和表达这种意蕴的艺术方式,并对课文或课文的某一方面做出评价或进行鉴赏。如果说“感知”和“理解”是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具体品味,那么“领悟”则是吸收、过滤和重构。
在这一阶段教学中主要以精读课文为主,以学生自由读、指定学生读、教师范读等为主要形式。如在《社戏》教学中通过反复读,让学生懂得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领略课文中人性美和自然美。首先采取自由读的方式,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文中最优美的部分,讨论交流后教师归纳为“三美”,即:自然美、人性美、情感美;然后,采用齐读、指定学生读、教师范读等方式反复朗读,每读一次,教师都要提醒学生体会到了什么。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能悟出许多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东西,在这其中,不同的学生由于感悟能力不一样,领悟到的思想和情感也就不同,这正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发展的教育理念和语文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要求。又如《春》这一课,只有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才会品味文中的妙词佳句,才能体会到那些生动、鲜明、流畅的词语和语句是怎样从笔端流淌出来的,这种感悟是教师无法代替的。可见,读可以引导学生悟“情”、悟“新”,让学生跨越文字的领域,发现作家的心理奥秘,领略作品艺术境界的无限风光,同时也使自己获得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同化、人格的升华,达到阅读审美的最高境界。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要一味地讲,要多给学生留一点时间、空间,让学生多读一读,多想一想,做到“读中悟”,通过读去悟“形”,悟“意”,悟“情”,悟“新”,这样文章中鲜活的生命才能展现出新鲜的活力,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舒展和张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