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里的回,杯与第一句哀不押韵,怎么就成了第一律诗了?

杜甫登高里的回,杯与第一句哀不押韵,怎么就成了第一律诗了?,第1张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可以看出是一、二、四、六、八入韵,整首诗格律非常和谐,对仗极其工整。至于楼主所说的“哀”和“杯”不押韵。这个有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要考虑到诗人所选取的韵谱。以平水韵来讲的话,来看(上平十灰)所有韵我们发现有:灰恢魁隈〔回〕徊槐[佳韵同]梅枚玫媒煤雷颓崔催摧堆陪〔杯〕醅嵬推[支韵同]诙裴培盔偎煨瑰茴追胚徘坯桅傀儡[贿韵同]莓开〔哀〕埃〔台〕苔抬该才材财裁栽哉〔来〕莱灾猜孩徕骀胎唉垓挨皑呆腮我们先来看一下《登高》原文:

所以我们断定《登高》押的是平水韵的(上平十灰)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韵谱,比如,词林正韵、中华音韵等,楼主可以去多多了解。

其次是在古代汉语的角度来讲,古代的汉字发音和现代的有所变化,所以这就造成了读音上的差别,从而在古代入韵而在现代看来却不像入韵的反差。其实放在当时都是可以这样读的。

所以说,《登高》称之为律诗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并不为过,杜甫极为讲究韵律,杜甫在律诗上的成就是极高的,

他不仅扩大了律诗的题材范围,以古体写时事进展到以律诗写时事,律诗写时事比古体难度更高,而杜甫却运用自如,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 还以五、七律组诗的形式表现较宽泛的内容,以组诗写律诗,极大扩大了律诗的表现力。例:七律《秋兴八首》交错着忆往昔、感盛衰、伤沦落、叹时事,八首诗层层深入。

然后是在诗境和艺术技巧上,杜甫的诗合律而不受声律束缚,浑融流畅,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晚年的杜甫对七律拗体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他的拗体是对诗律的变通,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在炼字炼句的同时保持着律诗的神韵。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艺术成就值得肯定,《登高》被称为第一律诗也自有身价。

摄影/手机随拍

      ——庆祝建党100周年

似雪狂澜涨有期,一篙英气弄潮儿。

临风飒踏凭波跃,合水迂回引浪随。

岸上高呼堪久望,江中长搏欲何为?

倏然便向云天立,更上涛头卷大旗。

202171(六鱼韵)

曦光恬淡静无风,万物兼收一鉴中。

渌水含烟波渺渺,云峰贪睡意蒙蒙。

花开夹道澄湖碧,鸟语深林曲槛通。

我向云山常摘句,浮生自诩老雕虫。

2021615(一东韵)

香砌薰风星汉耀,平湖初夏芰荷浓。

晚凉琼草流萤火,人静空山野寺钟。

去病听经驱杂念,眠床无事倚疏慵。

闲情最是东边月,夜半斜堤钓碧峰。

202171(二冬韵)

农历五月廿二

明月娟娟方入夜,微凉渐觉敞疏窗。

不需题扇消烦暑,因有清茶润体腔。

四野薰风山隐隐,夹堤杨柳影幢幢。

背南但向高天望,北斗舀来星一缸。

(三江韵)

独自消磨乞巧时,青阶花苑影参差。

一环圆月萝藤阁,几点疏钟碧柳池。

长夜微茫无梦雨,银河汗漫有佳期。

风丝如缕何须数,更是千丝复万丝。

(四支韵)

未定归期已有期,相逢秋日步迟迟。

接天古木今犹在,圆梦书堂此可知。

三载同窗思旧友,几排展馆忆恩师。

楼台高耸风光秀,正是肥桃欲熟时。

202192(四支韵)

晓日初升露转微,湖中斜鹭伴人飞。

晴云来去烟波静,曲岸迂回画棹依。

抚爱群芳皆霁色,行看万木尽朝晖。

悠然一镜尘埃外,碧水青山两不违。

2021622(五微韵)

栾树花开七月初,住乡已是两年馀。

寻常抵老思来世,三十离家省旧居。

难料浮生悲与喜,那堪幽梦实还虚。

犹怀往事千般味,满纸心酸未尽书。

2021630。(六鱼韵)

注:

曦光向曙撒南湖,佳景朝朝入画图。

红棹犁江长撇浪,晴风翻旆广通衢。

龙腾四海千潮涌,鱼跃神州百业殊。

盛世承平常挂席,云帆行稳万波扶。

202171(七虞韵)

合云微暗觉天低,迂曲川湄路未迷。

平野风多山喜雨,幽滩沙细岸无泥。

独经深坞兰舟泊,少伫回桥俊侣携。

一把闲情凭半日,初荷几朵碧湖西。

202173(八齐韵)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水群凫一字排,黛山匀色雨犹佳。

蓬船远近蒹葭翠,荷叶青圆菡萏乖。

抵老裁诗寻胜景,居安无物役幽怀。

半尘不惹过炎夏,自是清凉入百骸。

202177(九佳韵)

黑云滚滚乍闻雷,池畔游人次第回。

玄鸟归巢时自语,红蕖敷粉为谁开。

但看急雨迷烟渚,更见浓阴接水隈。

待到黄昏明霁色,丹霞冉冉日边来。

202179(十灰韵)

二八芳龄美了人,浮生难得几青春。

文章不用千金买,时日应须半寸珍。

欲上青云多励志,早成大器必含辛。

光阴易逝争年少,莫待蹉跎老病身。

202154(十一真韵)

沿街雨脚乱纭纭,蹴踏嘈嘈未可分。

难奈丛花斜砌折,不堪骚客倚栏闻。

周天汗漫迷烟雾,山色冥茫接岭云。

尽带雷鸣和电闪,人间百陌正氛氲。

2021713(十二文)

(712日辽西强降暴雨,历时一天一夜,当日曾避雨新亭,次日有感而作)

几经劳劝费辞言,岂任蛮邦犯国门。

但见短兵驱贼寇,犹将忠骨保家园。

千秋诗赋丹心谱,一世声名史册存。

云岭青松知我意,面南俯首拜英魂。

2021718(十三元韵)

缥缈天庭降二仙,长空对弈白云端。

卒来鸿宇星为子,马啸青峰石作盘。

遥想千年遗古迹,犹惊此地绝层峦。

人生事事如棋局,天定输赢岂可叹。

20211013(十四寒韵)

孤雁入群格

白日中天光熠燿,一丘公墓莽丛间。

苍松掩映依祠庙,岚气氛氲障宝山。

为祭先贤怀思涌,曾经寒雨碣文斑。

浮云终古仍来去,唯有英雄逝不还。

2021725(十五删韵)

驰骋吟眸七月天,长城徐看缆车悬。

方临哨所窥山麓,又上楼台近日边。

好汉坡斜游客众,望京寺静暮云连。

昔时帝子今何在,俯仰风尘渺若烟。

2021727(一先韵)

江城转午起狂飙,骤雨倾盆暑热销。

良久平川明霁色,片时苍宇架虹桥。

长天极目周遭静,曲岸维舟木叶凋。

淡伫斜阳迎晚照,丹霞满袖火云烧。

2021731(二萧韵)

久雨梧桐尽自敲,声声萧飒夏秋交。

危楼欹榻跫鸣壁,丛菊傍篱风满梢。

莫叹新凉伤瘦骨,岂因粗饭想佳肴。

一时待到晴明出,遣兴巡游向四郊。

202087(三肴韵)

八月天清逸兴豪,亲朋相约共游遨。

虫吟秋草无寻迹,鸟语层林不觉劳。

留影新亭行款款,斜风绝顶乐陶陶。

长空豁目云头立,人与群峰一并高

202191修订于G925京哈高速列车(四毫韵)

点点鹭鸶沙渚白,幽栖远树一何多。

斜穿晓雾凌云去,啄破夕烟踏浪歌。

风老秋花犹自在,露生岸草也婆娑。

清江久住天光淡,自爱人间万顷波。

2021911(五歌韵)

        作于龙湖滟澜山装修工地

晴明万里散风花,占尽长空日未遮。

向晓和烟舒与卷,临江涵影近还赊。

秋光浩荡如丝絮,曙色熹微织锦霞。

生事暂抛相对望,一时与我共天涯。

2021916(六麻)

浮生琐事乱如麻,柴米油盐酱醋茶。

又得新题书雅兴,偶来意趣咏丹霞。

成行莫问凭谁赏,就句随拈喜又加。

唯有诗情心内物,余皆水月镜中花。

2021920(六麻韵)

人间四月浴春阳,湖畔偕同赏海棠。

映水流云青镜净,拂花古柳碧丝长。

枝枝揽影初沾雨,朵朵匀红更放香。

今岁郊游相作伴,明年唯恐客他乡。

2021424(七阳韵)

微雨侵晨已放晴,我携游兴步长城。

高低堑垒岩崖陡,远近楼台雉堞倾。

尚想他时曾豁眼,唯临此地最关情。

经途喜极雄关秀,回首半山烟雾横。

2021728(八庚韵)

注:“回首半山烟雾横”三拗五救。

一岁寒凉一岁惊,枯杨坠叶剩星星。

鸣跫衰草风萧瑟,掠雁云天月杳冥。

客居浮尘空有恨,梦残清夜更无形。

六时况又催时雨,乱拨心弦不忍听。

2021922(九青韵)

(孤雁入群格)

岸草无风玉露凝,晴明信步日华升。

微波扶影平湖浅,地气生阴晓色澄。

为看芙蕖残易惜,将题枫叶老犹能。

慢思细琢寻清句,观景桥栏独自凭。

2021928(十蒸韵)

中岁身闲爱远游,鹰山顶上豁吟眸。

文昌阁静云驮日,永定河清水泊舟。

石磴但闻林鸟语,天根犹见暮烟收。

经途婉转霞光里,枫叶攒红万木秋。

2021106(十尤韵)

     

     

万事悠悠可累身?芳容未见动诗心。

长怀阆苑愁无梦,聊在凡尘惜一吟。

翰墨结缘犹不识,薰风合韵莫相喑。

请君试看清宵月,自古缺圆明到今。

202186(十二侵韵)

注:孤雁入群格。“自古缺圆明到今”句三拗五救。

文/梅不二

阆水阆山游子身,但闻阆苑动初心。

清幽风月通生息,缥缈烟霞好唱吟。

两字川容新悦目,一声文友旧成喑。

又思三百嘉陵外,多少乡情始到今。

辗转殊途五十身,年年奈得恋乡心。

万般辛苦凭谁诉,半盏孤灯独自吟。

缱绻亲情何脉脉,依稀别梦竟喑喑。

客窗不语嫌笺瘦,一纸离愁谱到今。

202188(十二侵韵)

文/梅不二

浪里萍踪泥里身,江南阆苑两伤心。

乡丛影幻家何在,客路云浮夜自吟。

且向斜行宣纸短,但闻系马绿杨喑。

西风吹散无边梦,唯剩兰成赋到今。

青鞋踏破老来身,花苑平林结宿心。

秋菊有邀三径采,南柯无梦几时吟。

斜风留鸟翻空宇,抱柳玄蝉作哑喑。

万类本来都是客,唯怜明月古还今。

文/梅不二

村桥别柳少年身,长铗青衫万里心。

百日世情空节序,一腔间气付邀吟。

谁家乡月圆如斗,客里清茶淡似喑。

欲问横塘无旧友,凭将惆怅赋于今。

时引西风窈窕身,晚烟笼影惜柔心。

依堤翠袖清江浅,秀态娥眉雅士吟。

休道枯荣犹起舞,从将霜露不成喑。

垂垂一树千丝上,系却幽情咏在今。

文/梅不二

雨后容颜霜后身,蹙眉未死向春心。

转教人惜绾游子,犹可蝉栖催傲吟。

飞絮三更长入梦,重云一度短留喑。

舞腰待得东风起,又是繁丝系古今。

连山耸峙云浮岭,峡谷清幽路直南。

白草缬林秋已老,霜梨坚果味犹甘。

偕来此处无馀兴,便去经途有话谈。

待到明年花事好,重游谁与意方酣。

20211018(十三覃韵)

一枝残菊晚风添,欹卧南窗月影帘。

素有诗心犹自惜,早知天命勿须占。

老情脉脉书无处,生事营营未养恬。

惆怅何堪霜已降,新寒侵体病厌厌。

20211023(今日霜降12时51分)

《野菊花》

烟遮云护傍巉岩,袅袅纤腰著玉衫。

幽思萦怀临下涧,清风递梦宿尘凡。

犹将镐袂翩跹舞,更共山屏仔细嵌。           

唯有此花真境界,何时归卧与君衔。

20211030(十五咸韵)

起承转合因章法,对仗和谐未可轻。

韵字阴阳多变换,平头仄尾应分清。

挤依窄步知重撞,险若入诗难作成。

巧用修辞方隽永,实虚动静要相生。

不同句式灵活用,切忌卑俗语不惊。

202182下午1:45

分类: 文化/艺术

问题描述:

《客至》的二、四联委和不押韵?难道ai 和ei 同韵吗????

解析:

杜甫——《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此诗押平水韵“十灰韵”,唐人作诗都用平水韵,不能用现在的拼音来判断的。

上平十灰:灰恢魁隈回徊槐梅枚玫媒煤雷颓崔催摧堆陪杯醅嵬推诙裴培盔偎煨瑰茴追胚徘坯桅傀儡莓开哀埃台苔抬该才材财裁栽哉来莱灾猜孩徕骀胎唉垓挨皑呆腮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①,乾坤②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③关山北④,凭轩⑤涕泗流。

1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临洞庭湖。

2昔闻:过去仅是听说过。

3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坼:裂开。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4乾坤:天地。这句说天水相连,好像整个天地都日夜浮动在苍茫的湖面上。

5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多种疾病。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6戎马:战争。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7凭轩:倚着楼栏杆。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大历三年(768)冬十二月,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飘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大相表里,故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

诗的前半赞叹洞庭湖的宏伟壮阔,是古往今来写洞庭湖的名句,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名句同为人们传诵。后半抒情。全诗意境浑厚,气势磅礴,虽悲伤却无颓废之感。《唐子西文录》:"过岳阳楼,观杜子美诗,不过四十字尔,气象宏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湖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苕溪渔隐丛话》引《西清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谈谈诗韵、词韵和十三辙

  诗、词和曲一般都是要押韵的,诗词曲韵都和语言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诗韵、词韵和曲韵之间就有一定的联系。

  诗韵最早形成,在唐朝就已经有了很详细的广韵。而后在宋词兴之后,才有了词韵。而戏曲的十三辙,则是在明清时代形成的。

  古体格律诗,到清末使用的官韵,是通称的“平水韵部”。 在民国以后就没有官韵了,而写旧体是的人仍依“平水韵”, 但平水韵部里的许多字,和现在的语言已经脱节了。而且有许多的字和现在的语言根本不同了。 因此我极力主张用汉语拼音为标准的新韵。只要依照汉语字典为准就可以了。

  平水韵的上平声有十四个韵部,下平声有十五个韵部,总计平声韵部29个。我曾写过篇关于诗韵改革的文章,建议合并为十四个韵部,即:

  一东 (dong),分解为d-i-eng 韵尾为eng。 将冬、庚、青、蒸等韵尾为eng 这合并。

  二江 (jiang ),分解为j-i-ang。将阳韵合并。

  三七 (qi ),将支、齐、灰(部分)和鱼韵合并。

  四灰 (hei),平水韵的五微和十灰和的一部分。

  五怀 (huai),平水韵十灰的一部分。

  六屋 (wu),平水韵七虞的部分 七佳 (jia ),将九佳和六麻合并。

  八真 (zhen),将真文侵和十三元的一部分合并。

  九元 (yuan),将十三元的一部分和寒、删、先、覃、盐、咸韵合并。

  十萧 (xiao )将肴、豪韵合并。

  十一歌 (ge),在平水韵的窝(uo)为入声字,与(e)韵合并。

  十二尤 (you)

  十三月 (xie )平水韵里的入声字。

  十四儿 (er),拼音的er

  我这样将平水韵韵的一些韵部合并,合乎现代的语言,也和十三辙相对应,便于现代人的使用。

  十三辙是戏曲界常用的押韵工具,和现代语言一致。 十三辙和我合并的诗韵是对应的: 摇条(即十萧),花发(即七佳),人辰(即八真),由求(即十二尤),乜斜(即十三月),姑苏(即六屋),江阳(即二江),怀来(即五怀),中东(即一东),一七(即三七),言前(即九元),灰堆(即四灰),梭坡(即是十一歌)

  其实在戏曲中是有儿(er)韵的,只是未列入十三辙而已。

  我以为十三辙归纳得很好,对戏曲是很适用的。

  关于词韵:

  由于词韵已经将诗韵合并为平声和仄声各十四部,另列入声五部。其中的第十三部“侵韵”按现在的语言不必单列外,一般用韵较为宽松。填词,入声有其特殊的需要。我看单列出入声是必要的。

  总之,我以为旧体诗是中国的特色,许多人喜欢旧体诗,特别是格律诗。诗韵改为今韵,有利于格律是的繁荣。

  学习京剧的人,了解汉语拼音和诗韵(我说的是新的诗韵),是很有益处的。

考《笠翁对韵》的基础,以及古诗韵中的“一东”韵: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十灰韵”:沙对水,火对灰,雨雪对风雷。

2、由此可见“风雪”二字本就是互对,诗词中一般不组词出现。

但凡事都有特例,文字灵活运用的特例枚不胜举,比如“风花雪月”四字常用,毛主席诗词里也有“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句子。因此“风雪”可以对“花月”,“霜云”,“雨露”,“霜露”等等,只需符合诗歌对联的寓意即可

诗词的平仄 诗词是依照中古音系统作的,为了保持音乐性,要依照中古音的系统读。(仿作是否也要照猫画虎,问题复杂,以后谈。)这是原则,或理想;真去读,就不能不顾事实的一面。事实是我们不能完全照办。理由很多,其中最有力的一项是,以普通话为标准,我们已经没有入声。笼而统之说,字字照《诗韵》发音,不只不可能,而且太麻烦。不可能,只好放松一些。放松还可以有宽严的等级之别:严是平仄(不是四声)完全从旧,宽是只有关键字从旧。以杜甫《咏怀古迹五首》(“群山万壑赴荆门”)一首为例: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加点的字都是读音古今有别的(当然还是就语音系统说),其中除“论”这里旧读平声以外,都是入声字。照入声读不可能,只好退一步,满足于维持仄声,即读如去声。这是严的一路,即凡入声字都读如去声。可以再放松,只关键字维持仄声,其他非关键字从今音。这样,变读的字就只剩下“识”、“论”两个(“曲”读上声,不变为去声也可以)。为什么可以这样放松?以下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问题由音乐性来,相当复杂,甚至相当微妙。前面说过,格律是音乐性的基础,这话没说清楚;想说清楚,就要理清音乐性和格律的关系。先打个比方,音乐性是道德性的,要求严而细;格律是法律性的,所谓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道德管得宽,兼及路遇佳人多看几眼的小事(所谓诛心)。法律就不能这样,只要没严重到动手动脚就不管。音乐性也是这样,也许情调的不同也应该算在内吧?如果竟是这样,那就,例如平声韵开朗,仄声韵沉闷,也就与音乐性有关了。还可以加细,如同是平声,十五删韵宜于表现豪放,五微韵宜于表现怅惘,也就与音乐性有关了。还可以再加细,甚至同是仄声,同是十灰韵,以杜甫的格调高的“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一联为例,上声的“扫”换为去声字,“开”换为“裁”,且不问意义,音乐性也会差一些吧?这类细微的地方,我们一向不管,是因为:一,不能知道得一清二楚,因而就抓不准;二,即使弄得清,法令如牛毛,负担太重,也必将苦于无所适从。于是不得不退一步,走切实可行的一条路,也就是粗略的一条路,只求合于格律。格律保证的是明显而重大的音乐性,此外就都交给作者去神而明之了。 格律,与声音有关的主要是两种:一是押韵,二是平仄协调。 先说押韵,这是用回环的方式以表现音乐美。韵字一般放在句尾。说一般,因为,如《诗经·周南·关睢》“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韵字是放在句尾的虚字之前。中古以来的诗词之作就不再有这种形式,所以也可以说,韵字都是放在句尾。押韵的格律要求是韵字要同韵(这是就近体说,古体和词限制较宽,详情留到后面说),所以读,遇到韵字古今音不同(主要是平仄不同)的,就要从旧,以保持押韵的音乐美。举下面几首为例: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欧阳修《采桑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读平声)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前两首是诗。第一首押平声十四寒韵,第四句“看”照今音读去声,不能与“寒”、“盘”押韵;为了保持音乐美,要读平声。第二首押入声九屑韵,韵字照今音读,“绝”是平声,雪是上声,不能与“灭”押韵;为了保持音乐美,都要读如去声。后两首是词。前一首押平声六麻韵,上片末尾的韵字“车”,今读chē,不能与“华”、“家”、“哗”、“斜”、“花”押韵;为了保持音乐美,要读chā。后一首基本押入声六月和九屑韵(只有“阔”是七易韵,词韵第十八部入声五物、六月、七易、八黠、九屑、十六叶同用),“歇”、“发”、“噎”、“别”、“节”、“说”今都读平声,不能与“切”、“阔”、“月”、“设”押韵;为了保持音乐美,都要读如去声。 2 诗词的平仄 就押韵的格律要求说,韵字是关键字,关键字读音与中古音系统不合,就打乱了格律,也就破坏了音乐美。至于韵字以外,如果没有其他规律(指平仄协调,下面谈)拘束着,就放松些也未尝不可,至少是关系不大。例如上面举的四首,第二首的“独”是入声字,照今音读为平声,也不会感到怎么难听;同理,第三首“直”也是入声字,照今音读为平声,也不会感到怎么难听。这是宽的一条路,只求合乎格律,或只管关键字,用大话说是得凑合且凑合主义。目的是减轻负担,让大量有志于学的人不费过多的心思也过得去。当然,如果自愿走严的一条路,像刚才提及的“独”和“直”,因为记得是入声字,就读如去声,于是“独钓寒江雪”就还原为仄仄平平仄,“直到城头总是花”就还原为仄仄平平仄仄平,那就成为与古人更近,是连今人也不会反对的。 再说平仄协调。汉语语音有声调,声调可以分为平仄两类,“事实”是本土有的,“理论”是外国来的。三国时曹丕写信,说“节同时异,物是人非”(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东晋王羲之著文,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平仄仄平,仄平平仄),等等,正如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所说:“高言妙句,音韵天成,皆暗与理合,匪由思至。”这高,这妙,这理,不过是玩平仄变化的花样(或无意)。到南朝,沈约、谢朓等不但变本加厉,还吸收翻译佛经中梵语拼音的道理,创四声、八病说,平仄变化的要求就由“暗与理合”变为有意追求。追求什么?笼统说是声音美。具体说就比较麻烦,因为必须讲清楚,李绔的“开门雪尚飘”(平平仄仄平)好听,凤姐的“一夜北风紧”(仄仄仄平仄)差些,如果换为“一夜瑞雪降”(仄仄仄仄仄)就更差。为什么?可以推想,我们的耳朵不愿意接受千篇一律。正面说是爱听有变化的。这里变是平仄变。用最简明的说法,平声的性质是扬,仄声的性质是抑,正好对立,变就是扬后有抑,抑后有扬。何以这样变就好听?也许音乐理论家能够说明,至于我们“家”以外的人,就无妨安于“天性使然”。换个说法,对于耳朵欢迎平仄变,我们容易知其当然,而不容易知其所以然。 还有不容易知其所以然的,是要求的变不是乱变,而是基本上以两个音节(有人称为“音步”,有人称为“节”)为一个单位的变。以五言的近体诗为例,要求的变不是仄平仄平仄或平仄平仄平,而是仄仄平平仄或平平仄仄平。这样的变扩张到句外,就成为上下联的变: 五言 七言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是在一联中,两个平仄相同的音节结合为一体之后才要求变;而且要求得彻底,两个方向(左右,上下)的邻居都要变。有极少数诗作是这样循规蹈矩的,如: 爱此江边好(仄仄平平仄),留连至日斜(平平仄仄平)。眠分黄犊(读仄声)草(平平平仄仄),坐占白鸥沙(仄仄仄平平)。(王安石《题舫子》) 爆竹(读仄声)声中一(读仄声)岁除(仄仄平平仄仄平),春风送暖入屠苏(平平仄仄仄平平)。千门万户曈曈日(平平仄仄平平仄),总把新桃换旧符(仄仄平平仄仄平)。(王安石《元日》) 这是字字合乎格律,一点不含胡。得到的酬报是,读来会感到抑扬顿挫,确是好听。 可是字字合乎平仄格律的整齐的变,常常不能与意义水乳交融。举例说,一阵有所感,诌了这样一句,“宝佑伤心事”,恰好是仄仄平平仄,字字合乎格律,如意得很;可是想想,事不是出于宝佑,而是出于淳佑,不得不改为“淳佑伤心事”,成为平仄平平仄,怎么办?在这种地方,古人也不敢强硬,于是迁就意义,放弃点声音方面的地盘,甘心顾后不顾前,即承认两个音节,后一个是重点,不得已就放弃前面那个轻的。这还有个名堂,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名堂是就七言说的,如果是五言,要改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我们翻看诗集,会发现有不少诗句是这样将就的。 3 诗词的平仄 举以“诗律细”自负的杜甫为例: ·江动·月移石(读仄声),溪虚·云傍花。·鸟栖知故道,·帆过宿谁家?(《绝句六首》之一) 草阁(读仄声)柴扉·星散居,·浪翻·江黑(读hè)雨飞初。山禽引子·哺红果,·溪女·得(读仄声)钱·留白(读bò)鱼。(《解闷十二首》之一) 加点的字,“江”、“云”、“帆”、“星”、“江”、“溪”、“留”是应仄而平,“月”、“鸟”、“浪”、“哺”、“得”是应平而仄,位置有的是一,有的是三,有的是五,都是一个单位的前一个音节。这样,萧规曹随,比如读这位杜老的以下两首: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读仄声)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读平声)簪。(《春望》)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读仄声)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曲江二首》之一) 加点的字,在一位置上的“国”、“白”,在三位置上的“七”、“蛱”,都是入声字,就可以依照放松轻、抓紧重的原则,照今音读。也是依照放松轻、抓紧重的原则,在二位置上的“别”和在四位置上的“十”,也是入声字,就要依照中古音系统,读如去声。 上面举读音可以通融的例,五言句没有在三位置上的,七言句没有在五位置上的,意思是想补充说明,在这两个位置上的,即使不是非论不可,也总是以论为好。原因是如果不论,就会成为这样: 五言 七言 仄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平 读读试试,不好听。为什么五言句的三,七言句的五,要另眼看待?理难说,无妨设想个现象性质的规律,是也如积薪然,“后来居上”。居上,在耳朵里占重要地位,贵宾不可慢待,因而放松就不妥当了。本诸此理,像这样的诗: 花枝·出建章,凤管·发昭阳。借问承恩者,双蛾几许长?(皇甫冉《婕好怨》) 银烛(读仄声)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四个加点的字都是入声字,今读平声,位置或三或五,从今读不好听,最好是不惮烦,从旧,读如去声。(平平仄仄平五言句的第一字,仄仄平平仄仄平七言句的第三字,也要论,以后谈作的时候谈。) 还要顺着后来居上的情况往下说,那是与韵字对称的字,五言句在五位置上的,七言句在七位置上的,虽然也是单数,因为必须与韵字平仄不同,所以非论不可。例如: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读仄声)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读仄声)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催两鬓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崔涂《春夕旅怀》) 四个加点的字都是入声字,今读平声,因为在句末,与韵字对称,所以要从旧,读如去声。 以上谈平仄协调都是以近体诗为例。读词呢?“基本上”也要求诗那样的平仄变化,关键字为二四或二四六以及句末。 如: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读仄声),不·觉(读仄声)·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欧阳修《采桑子》)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读仄声)·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4 诗词的平仄 可以通融的大致是靠前的单数字。 说“大致是”,或说“基本上”,是因为词的平仄要求比诗严格,平仄变化比诗复杂。差异由词的句法和音律与诗有别来。先说句法。诗,尤其近体,无妨说,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六言的作品极少)。词就不同,由一字到十字都有。只举例说说两端的较少见的。一字的有大断、小断两种,如《十六字令》的开头一字要断句,入韵,是大断;许多领字,如“·渐霜风凄紧”,“·怅客里光阴虚掷”,加点的字读时要顿,是小断。二字的不少,多用在换头处,如“明月,明月”,“·江·国,正寂寂”。三字的更多,如“萧声咽”,“秦楼月”。超过七字的数量不大,如“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八字句,“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是九字句,“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是十字句。再说音律。深追,可以细到如李清照在《词论》中所说:“盖诗文分平侧(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我们不敢这样要求,但也不能退到像诗那样,只满足于平平仄仄的变化。超出诗以外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较粗,是平仄的变化不是平平仄仄式。还可以分为缩短和延长两种:缩短是不到两个字就变,如《如梦令》的“如梦,如梦”(平仄,平仄),《天仙子》的“泪珠滴”(仄平仄),《六丑丑》的“愿春暂留”(仄平仄平),都是;延长是超过两个字才变,如平韵《忆秦蛾》的“桃花红”(平平平),《兰陵王》的“似梦里,泪暗滴”(仄仄仄,仄仄仄),《黄莺儿》的“黄鹂翩翩”(平平平平),《声声慢》的“惨惨戚戚”(仄仄仄仄),《夜半乐》的“渔人鸣榔归”(平平平平平),《倒犯》的“驻马望素魄”(仄仄仄仄仄),都是。另一类加细,是不只辨平仄,有些地方还要限定用仄声的哪一种。如《永遇乐》的“尚能饭否”,“否”一定要用上声;《瑞鹤仙》的“又成瘦损”,“瘦”一定要用去声;《红林檎近》的“萧索水云乡”,“索”一定要用入声。(《忆秦娥》、《贺新郎》等习惯押入声韵的词调,韵字当然要用入声。)这么琐细,初学怎么办?有劳、逸两种办法:劳是对照词谱,逸是大致照读诗那样读(注意平仄变化和韵字)。当然,如果仿作,就只能走劳的一条路。 总括以上所说,以下面两首为例,加点的字,读音就应该从旧,以求不破坏音乐美。 好雨知时·节(jiè),当春乃·发(fà)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jū)·黑(hè),江船火·独(dù)明。晓·看(kān)红·湿(shì)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zhì)。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jì)。为问家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guò)。钗钿堕处遗香·泽(zè),乱点桃溪,轻翻柳陌。多情更谁追·惜(xì)?》但蜂媒蝶(diè)使,时叩窗·槅(gè)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xì)。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biè)情无·极(jì)。残英小、强簪巾帻(zè)。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漂流处、莫趁潮·汐(xì)。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dè)?(周邦彦《六丑》) 最后说说理论上没啥实际上也许会碰到的一个问题,是:读,从旧(就说是为数不多)有困难,完全从今不成吗?困难有不同的来源。一个小的是与“省力”有矛盾。这在前面已经谈过,图省力,就只好牺牲音乐美。两条路只能走一条,走哪条是个人的自由,不必勉强,勉强也没有用。另一个大的是与推广普通话有矛盾。据我所知,电台和电视中读诗词,就以此为理由,一律照今音读。这是集体的自由,也不必勉强。但这会引来一个小矛盾,是:读,大多是描画某一首如何美,这美包括意境美和声音美,而如果照今音吟诵,比如与“今夜鄜州月”对称的“闺中只独看”,读为guīzhōngzhǐdúkàn,那声音就成为相当难听了。怎么解决才好?难免左右为难。这就更足以证明,读诗词怎样发音还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794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