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情怀是什么意思?

人文情怀是什么意思?,第1张

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的“文”以“人”为本,“人”以“文”为内质。它通过人与自然、社会和心灵等诸关系的调节而生发出礼乐文化、人伦文化、生存文化等。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与尊严、意义与价值的理解,它既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追求,也是一种形而下的思考。

儒学自孔子传承至今,漫漫2000年,肩抗着民族文化的大旗,盛而不衰。儒学有许多值得称道之处,但其中的人文精神也许是更应值得人们思考的。

孔子生于春秋乱世,位卑身贱,胸怀大志而又屡不得志,因而他的学说渗透着一种对人的强烈关怀,包含着一种悲天悯人、匡世扶时的情怀。孔子的学说贯穿了一条明晰的主线,那就是“仁”。何谓“仁”?孔子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或曰“克己复礼为仁”,或曰“仁者先难而后获”,或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还有“仁者爱人”等,但是不论“仁”字作何解释,它都包含了一个基本意思:仁者爱人。孔子的“仁”不只是说给平头百姓听的,更是对天子王侯说的。

春秋争霸,生灵涂炭,孔子有仁者之心,于是呼吁统治者施仁政于民,要求他们爱惜民力,珍惜民财。其衣钵传人孟子更始提出了“仁政”的思想,把孔子的“仁”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孟子的仁包括对内对外两个方面,对外他反对战争,反对因为争城略地而涂炭生灵;对内,他除了继承孔子的“先教后诛”,薄赋敛使民以时外,还提出了制民以产的主张。

儒家的“仁”不是狭隘的,不是自私的,它要求施政者为政以仁,从而把仁大而化之,推及全世,惠普众生。“仁”是善者之仁,是宇宙中的大智慧。仁中所蕴涵含的是仁者爱人的至高人文境界,它肯定人的价值,宣扬人的尊严,虽于春秋乱世不得实行,但却在后代被发扬光大。自汉代以降,各朝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无不蕴涵了“仁”的大智慧。

孔子提出的“复礼”也是对秩序,最终归结为对人的关怀。社会运行不可一日无序。春秋末期,礼崩乐坏,西周分封制所确立的统治秩序荡然无存。兵荒马乱,民不安宁,孔子面对现实,急欲寻求一良方来治疗这一顽症,最终他选择了礼,主张通过复礼来达到社会的安宁。有人这样评价孔子,说他是复古派,不思进取,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这种评价是有失公允的。

诚然滔滔历史之长河不可阻挡,诚然作为历史之演进规律的动荡欲纷争不可避免,可是就算是在当今社会,我们能漠视人的生命吗?不能,弱者我们要照样去关注他,佛不会因为一只蚂蚁是一只小动物,就认为它的命微不足道,这是“善”,这是“人道”。同样孔子是至善之师,他的内心燃烧的是对和平的渴望,是对每一个人生命的珍惜。

我们不能说孔子认识不到历史的发展规律,也不能说他代表了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是孔子心底的善要求他做出这样的选择。暴力并不是历史演进的最佳方式。复礼是孔子的文化回归;复礼不等于复古,不是守旧,而是对社会秩序,对人的生存秩序的追求,包含了对人的生命和价值的肯定。在一种新秩序尚未确立之前,文化回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社会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讲,孔子的复礼是有意义的。在文革中,四人帮抓住了孔子的克己复礼,认定孔子是在复古,因而提出了打到孔子的错误口号。

儒学是入世之学,对现实对人生充满了极大的关注。儒学的入世精神体现的是一种忧患意识,是对国家命运和民众生命的关怀。孔子讲“士志于道”,士作为道德价值理念的维护者,应肩负起拯救社会无序的宏愿,激发起忧国忧民的悲情。“君子道而不忧贫”,这种入世的积极品格,使忧世悯民的精神得以提升。孟子继承孔子提出忧患的概念,认为人的生命存在,事业兴旺,国家存亡,都与是否有忧患意识有关。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也,忧民之忧也,民亦忧其忧也”,《周易》是忧患之作,孔子韦编三绝,为之作《传》,就是要使人懂得危则戒惧才能平安无危。

总之儒学的入世精神是对国家民族关怀的博大情怀,是面临困境不屈服不畏难的积极参与,是居安思危、处兴思亡的人文精神。

“人文”的核心命意是超越个体、超越种族、超越国家从人类整体甚至宇宙大全的角度思考世界,它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界处开始的一种超越性思想观和价值观。在当代,“人文”精神的根本命题是由全球化带来的。但是,全球化作为一种普世主义思想在当代中国尚缺乏被正确理解的基础,全球化作为一种现代人文价值观,不仅仅意味着建立世界化共同市场的经济观念,建立以联合国为首的世界政府的政治观念,更主要的它还意味着把人置于政治之上和国别之上的世界主义人本观念。

人文主义(humanism)是一种理论体系,下面就来介绍一下人文精神的内涵。

1、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追求”,提倡人文精神与科学性的相容性,关怀的中心是现实生活中人的身心全面价值的体现。

2、 人文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文模式、审美情趣,亦即人文精神,认为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活动的内在灵魂与生命。

3、 人文精神是把人的文化生命和人的文化世界的肯定贯注于人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之中,强调人的文化生命的弘扬和人的文化世界的开拓,促进人的进步、发展和完善。

4、 人文精神是人类不断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提升自己,自己从“自在的”状态过度到“自为”的状态的一种本事。

关于人文精神的内涵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记得我在大学学习中国文学时,老师讲授的第一点就是“人文精神”,我认为他说得有道理,一直牢记至今。 我的老师认为“人文”的关键是“以人为本”,而“人文精神”的精髓是“五四之魂”,通俗的说就是知识分子的“两个独立”,即“独立意志”、“独立思维”。 所以个人认为中国文学中的人文精神的表现,就是作家在作品表现出来的对人生的独立思考与其相应的价值取向。这一点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例如鲁迅先生在《伤逝》中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路遥在《人生》中刻画的高加林在上城前后感情的微妙变化;叶蔚林在《五个女人和一根绳子》中对村人愚昧的冷峻的描写;张弦在《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中对“把女儿当东西卖”这一问题的深刻反思;当然,还有像《红楼梦》中对宝黛爱情悲剧的深入描写,这些都是中国文学中的人文精神的表现。

人文精神

人文知识是人类认识、改造自身和社会的经验总结;人文精神则是人文知识化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成果,它蕴含于人的内心世界,见之于人的行为动作及其结果。人文知识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媒体,获取人文知识可凭借视听,可以从课堂上、媒体中获取;人文精神的载体在人自身,人文精神的获得必须经过人文知识的内化、整合而变成主体的意识、思想、情感等生命体验和善行。人文知识的呈现可以在口头上、试卷中;人文精神的表现却只能在人的情感里、实践中、行动上,再高明的命题手仅以试卷也考不出人们的人文精神,因为人的精神在纸上是“答”不出来的。所以人文知识不同于、更不等于人文精神;有了人文知识并不一定具有人文精神。例如,有些大学生(甚至是人文学科的大学生)、研究生,他们学了不少人文知识,却并不一定都具有相应的人文精神;而有些识字不多的农民,没有读过像样的人文课程,却往往表现出真诚、正直、公道、正义、善良、利他等人文精神。这是因为,大学生学的是书本上的人文知识,如果没有内化为自己的意识、思想和情感,没有转化为良好品德和善行,那就只能是口头上的知识而已;有些农民虽然没学过多少书本上的人文知识,却因为生长在传统文化积淀深厚、人文氛围浓郁的环境里,长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使他们具有了体现人文精神的思想、情感和行动。当然,这并非说书本上的人文知识就不重要、可有可无了;有了人文知识,就为培养人文精神提供了广阔的理性知识背景——此不待言;这里强调的是,人文知识一定要经过内化转变为人文素养,变为自己的意识、思想、情感乃至行动,也就是塞缪尔·斯迈尔斯所说的:“知识、学问应该和善行结合。”(见《品格——个人和民族的力量源泉》,《新华文摘》2000年第11期)只有这样,才体现出知识孕育精神的真实意义,才显示出人文知识的真正价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1025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