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待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感情

你怎么看待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感情,第1张

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感情:

悲剧但是纯粹,灵魂精神的契合,视若珍宝。

宝玉有贵族公子的毛病,他和袭人、秦钟等都有过比较混乱的关系,但挚爱却只有黛玉;

他和宝钗、史湘云都有金玉良缘,却只钟情和林妹妹的木石前盟。

可以说,黛玉是宝玉的灵魂伴侣。

一、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悲剧原因:

其一当然是林黛玉的先天不足,加上后来因情伤心自戕,身体每况愈下,早早香消玉殒。

其二也有她自身性格的因素。她自小母亲早亡,离开父亲,寄人篱下,造成她性格敏感多疑,孤独任性,说了许多得罪人的话尚不自知,让她在大观园里渐渐被人孤立。让她和宝玉的感情一开始有人乐见其成,后来却兴致缺缺,与她这种性格脱不了关系。

其三她与宝玉虽然两情相悦,却没有智慧维持这段感情。因为林黛玉的多疑,她与宝玉之间误会重重,多次哭闹吵架,让长辈们慢慢对他们的未来感到失望。

所以想要维系一段感情不仅有爱人的心,还要有爱人的智慧,才能与相爱的人长相厮守。

二、契合的灵魂:

一是黛玉和宝玉是精神上的知己。几乎所有人都劝宝玉努力经世济用,考取功名,唯有林妹妹“不说这些混账话”。在三百多年前,这种思想是很寂寞的,不流时俗,需要很大的勇气和真性情,可以说,这是宝黛进入灵魂深处交流的重要前提。这也是作者曹雪芹突破时代局限的伟大之处。

二是,黛玉和宝玉从比较小就相处,耳鬓厮磨,两小无猜,儿时的记忆和深情也是一部分,这里就已经让宝钗始终无法达到这种亲近的关系。史湘云和宝玉最早认识,交情可谓更加深厚,可史湘云比较世俗,难以有林黛玉那么出尘脱俗的境界,精神上和宝玉无法达到那种交融,也就只能止步于亲情和友情。

可以说,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不论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不管选择多么多样,爱情始终是可遇不可求的稀罕之物,爱情最终要达到一种精神与情感双重的深度交流,这是最质朴的,也最纯粹的。

虽然宝黛的爱情无法达到世俗的完美,但是心灵层面,他们达到了爱情最高的境界。

--从宝黛初会开始,到共读西厢。在这个阶段宝黛经历了初会、暂别、重会等多个小的阶段,而这期间又伴随着多次的小吵、小和。这都是孩童时期两小无猜的写照,也是宝黛爱情基础的建立。这绝对不同于贾母所批判的一见钟情!这期间宝黛的情感发展可能连他们自己也未察觉。

宝黛爱情的发展还体现在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之中。先看:“(宝玉)谁想静中生烦恼,忽一日不自在起来,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出来进去只是闷闷的园中那些人多半是女孩儿,正在混沌世界,天真烂漫之时,坐卧不避,嘻笑无心,那里知宝玉此时的心事

那宝玉心内不自在,”标准的青春期烦躁。于是有了共读西厢,证实黛玉与其思想观念最近--之前的对黛玉感觉。于是大胆将自己与黛玉比作书中人物来试探。结果,大家都看到了。这时二人的关系进入初恋。

从共读西厢,到宝玉挨打。这阶段宝黛基本没干别的,情感交流方式就是吵,而且升级,再不是小吵而是大到惊动贾母。其中不管什么原因这都是《红》最牵动人心感情笔墨。这时宝黛爱情可说是惊天动地。

宝玉挨打。之后黛探宝玉,宝玉送帕。两人的关系从此巩固。进入平稳发展阶段。

所以,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黛玉纵然才华横溢,却也只能对着这份犹如水中只月的感情枉自嗟呀,黯然垂泪,耗损着生命的精魂直至散灭,而以"木石前盟"为今世主线的宝玉,在黛玉死后,也必然注定会道悟出家,回归前世!

  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故事的心理过程

  黛玉的爱情是纯粹而彻底的,她从看见宝玉的第一眼就爱上了他,从未思虑怀疑过,一生人中没有一分钟摇摆。不像宝钗,是在入宫失败后才退而求其次地选择了做贾家媳妇。

  对黛玉来说,爱便是爱,爱的是这个人,不是他的背景,他的前途,因此从未对宝玉有过任何要求或劝诫。只要他是他,她便希望与他永远厮守,两相情悦。她想的是“你只管你,你好我自好,你失我自失”,生命的设置永远以宝玉为前提。

  黛玉的爱如此澄明清澈,高贵得莫可名状,曹雪芹惟有给她设定了一段前世姻缘:离恨天灵河岸三生石畔有绛珠仙草,生得袅娜可爱,神瑛侍者见了,日以露水灌溉,使其得换人形,修成女体。那草衔恩未报,遂发下一段宏愿:倘若他下世为人,我也跟他走一遭,将一生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仿佛惟有这样的理由,才可以解释世上怎么会有那么绝对的爱情。

  曹雪芹为林黛玉的眼泪找到了缘由,却找不到归宿。她写:“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为谁?”全不能为自己的爱做主。

  她是孤身一人投在外祖母膝下寻求依傍的,上无父母怜恤,下无兄弟扶持,倘若宝玉辜负了她的爱,她便贫穷得一无所有,又怎能不多嗔,不多愁,不多疑?

  疑心的最集中表现便是伤心宝玉“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因此她每每地讥讽宝钗,察言观色。然而一旦“蘅芜君兰言解疑癖”,宝钗送来燕窝,又说了许多知心话儿之后,她便立刻视宝钗如亲姐,推心置腑地做起知己来,再不想与她争竞。她认了薛姨妈做母亲,对宝琴直呼妹妹,甚至袭人奉茶时,宝钗喝了一口才递给她,她也毫不计较地接过来喝了——如此含蓄又坦然地表白了敬爱之情。

  最初看到那一回时只觉得好,觉得两个女孩子亲密无间。长大后再看,才觉触目惊心——袭人手上只有一杯茶,世上也只有一个贾宝玉。袭人说:“那位渴了那位先接了,我再倒去。”宝钗抢先喝了一口,却将剩下的半杯递在黛玉手中。连袭人也觉得不妥,且知黛玉是素性好洁的,遂说:“我再倒去。”然而黛玉竟坦然饮干,将杯放下。

  这一段描写真是不敢往深里想,越想越觉得心疼。茶,在中国礼仪上的讲究实在是太丰富了。一授一递,一敬一饮,莫不有诸多含义,从端茶送客到斟茶赔礼,茶都是重要的道具。《红楼梦》里是很在意茶道的,也很在乎茶礼,王熙凤开黛玉玩笑:“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就指的是下聘的“茶订”。新妇进门,一杯媳妇茶是省不了的;收房纳妾,那妾也要先给正室敬茶;宝钗喝过的半杯茶,几乎相当于开出的题目,而黛玉竟然将它接受了下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几乎可以理解为黛玉愿意与宝钗平分秋色,共事一夫,正如《儿女英雄传》中的何玉凤承认了张金凤。

  想到这一层,不能不让人心惊。可惜后四十回的续稿不见了,不然我相信宝、黛、钗之间的感情交流必然有更多的层次,不仅是三角纷争那么简单。高鹗简化了黛玉情感的层次,又给写回到最初的小女儿心性,将黛玉的形象定格在小心眼爱吃醋的调调上了,其实做不得准。前八十回里宝钗和黛玉都是有过挣扎与妥协的,连同他们身边的人也都在寻找一个成全的方法,所谓薛姨妈提到的“四角俱全”。

  喜爱黛玉的人必不能接受我的这种猜想,我自己也不相信黛玉最终会肯与别人分享爱情。她的结局注定是泪尽人亡,然而在泪尽之前,她是想过委曲求全的吧?不然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她突然不再追究“金玉良姻”的传言了。

  爱一个人,爱到了极处,便是无嗔,无怨,无悔,甚至无妒,只是一心一意地为他着想,想他好,想他快乐,想他活得轻松。

  林黛玉,不单是因为吃醋和伤心而流泪,更煎熬的是这个退让与思考的过程。她在爱情上,其实是相当的隐忍和明决,除了爱,什么也不想要。

  这样的决绝与大度,有多少人能做到呢?谁还能再说黛玉小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1033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