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楼拜(1821~1880)法国作家。《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用了将近5年的时间于 1857年完成的。这部作品开创了文学史上的一个新纪元,也成为他的代表作。随后他又创作了《萨朗宝》(1862)、《情感教育》(1869)和《三故事》(1877)。
屠格涅夫,公历1818年11月9日-1883年9月3日,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诗人和剧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集《猎人笔记》,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父与子》等,中短篇小说《初恋》《春潮》。
屠格涅夫是 19 世纪俄国有世界声誉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他的小说不仅迅速及时地反映了当时的俄国社会现实 ,而且善于通过生动的情节和恰当的言语、行动,通过对大自然情境交融的描述,塑造出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的语言简洁、朴质、精确、优美,为俄罗斯语言的规范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他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当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封建制度的日趋崩溃,革命力量的不断高涨,促使歌德不断接受先进思潮的影响,从而加深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创作出当代最优秀的文艺作品。歌德除了诗歌、戏剧、小说之外,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造型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左拉,19世纪后半期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一生写成数十部长篇小说,代表作为《萌芽》。 他受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启示,创作一套长达600万字、由20部长篇小说构成的巨著《鲁贡——玛卡尔家族》,反映了法国第二帝国时代社会各方面情况。描写罢工斗争的《萌芽》和反映普法战争、第二帝国崩溃、巴黎公社起义的《崩溃》最为重要。他还写了三部曲《三城市》、《卢尔德》(1894)、《罗马》(1896)、《巴黎》(1898),以及《四福音书》中的前三部:《繁殖》(1899)、《劳动》(1901)、《真理》(作家死后的1903年出版),第四部《正义》尚未完成。左拉因煤气中毒而逝世于1902年9月29日。他的《小酒店》、《娜娜》、《金钱》、《妇女乐园》亦十分著名。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里的吧
福楼拜
作者简介居斯塔夫•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1821-1880),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生于世代为医的家庭,学过法律。他一直住在家乡卢昂从事创作。
福楼拜生活在七月王朝和第二帝国时期,即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由上升阶段逐渐转向腐朽的阶段。他对资本主义的丑恶现实感到憎恨和失望,因而毫不容情地揭露现实,但也流露出悲观情绪。代表作《包法利夫人》(1856)反映了七月王朝和第二帝国在“经济繁荣”掩盖下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以及平庸卑劣、腐化堕落的社会风气。另一部重要作品《情感教育》(1869)通过1848年革命时期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懦弱颓废,反映了现实的黑暗。福楼拜抨击最力的是资产阶级精神道德的没落。
福楼拜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传统,以刻划人物的精神状态细致入微和毫不留情著称,他在解剖人物和现实时,力求不流露自己的感情。福楼拜还是法国文学的语言巨匠,他的文字向被看作法语的典范。他主张“用几句话就把一个人或一件事表现得特点分明”。为了锤炼语句,他总是苦心推敲,务必达到洗炼、贴切。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 1883)
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世袭贵族之家,1833年进莫斯科大学文学系,一年后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毕业后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历史和希腊与拉丁文。
1843年春,屠格涅夫发表叙事长诗《巴拉莎》受别林斯基好评,二人建立深厚友谊。
1847~1851年,他在进步刊物《现代人》上发表其成名作《猎人笔记》。以一个猎人在狩猎时所写的随笔形式出现的,包括25个短篇故事,全书在描写乡村山川风貌、生活习俗、刻画农民形象的同时,深刻揭露了地主表面上文明仁慈,实际上丑恶残暴的本性,充满了对备受欺凌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写出了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良好品德。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以屠格涅夫发表追悼果戈里文章违反审查条例为由,将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写了著名的反农奴制的短篇小说《木木》。
19世纪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处女地》(1859)。其中《罗亭》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塑造了继奥涅金、皮却林之后又一个“多余的人”形象,所不同的是,罗亭死于1848年6月的巴黎巷战中。《父与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它反映了代表不同社会阶级力量的“父与子”的关系,描写亲英派自由主义贵族代表基尔沙诺夫的“老朽”,塑造了一代新人代表——平民知识分子巴札罗夫。但巴札罗夫身上也充满矛盾,他是旧制度的叛逆者,一个“虚无主义者”,否认一切旧传统、旧观念,他宣称要战斗,但却没有行动。小说问世后在文学界引起剧烈争论。
从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在西欧度过,结交了许多著名作家、艺术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龚古尔等。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文学大会”,被选为副主席(主席为维克多•雨果)。屠格涅夫对俄罗斯文学和欧洲文学的沟通交流起到了桥梁作用。
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既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又长于抒情。小说结构严整,情节紧凑,人物形象生动,尤其善于细致雕琢女性艺术形象,而他对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写也充满诗情画意。
左拉,19世纪后半期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一生写成数十部长篇小说,代表作为《萌芽》。
左拉的创作和世界观充满矛盾:一方面对现存的制度进行毁灭性的批判,一方面又对资本主义社会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他的创作从理论到实践都有其特色。早期作品短篇小说集《妮侬的故事》(1864)、长篇小说《克洛德的忏悔》(1865),脱不开对浪漫主义作家的模仿。后来,他对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逐渐产生浓厚兴趣。在泰纳的环境决定论和克罗德·贝尔纳的遗传学说的影响下,形成其自然主义理论:主张以科学实验方法写作,对人物进行生理学和解剖学的分析;作家在写作时应无动于衷地记录现实生活中的事实,不必搀杂主观感情。但在左拉身上,自然主义、现实主义两种倾向兼而有之。
他受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启示,创作一套长达600万字、由20部长篇小说构成的巨著《鲁贡——玛卡尔家族》,反映了法国第二帝国时代社会各方面情况。描写罢工斗争的《萌芽》和反映普法战争、第二帝国崩溃、巴黎公社起义的《崩溃》最为重要。他还写了三部曲《三城市》、《卢尔德》(1894)、《罗马》(1896)、《巴黎》(1898),以及《四福音书》中的前三部:《繁殖》(1899)、《劳动》(1901)、《真理》(作家死后的1903年出版),第四部《正义》尚未完成。左拉因煤气中毒而逝世于1902年9月29日。他的《小酒店》、《娜娜》、《金钱》、《妇女乐园》亦十分著名。
1908年,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以左拉生前对法国文学的卓越贡献,为他补行国葬,并使之进入伟人祠。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他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当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封建制度的日趋崩溃,革命力量的不断高涨,促使歌德不断接受先进思潮的影响,从而加深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创作出当代最优秀的作品。
歌德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在诗歌、戏剧、散文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未完成的诗剧《普罗米修斯》和诗剧《浮士德》的雏形《原浮士德》,此外还写了许多抒情诗和评论文章。
《葛兹·冯·伯里欣根》是德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历史剧。葛兹原是16世纪德国的一个没落骑士,他曾一度参加农民起义, 后来背叛了农民。葛兹作为一个骑士、作为一个垂死阶级的代表,起来反对现存制度的行动,是骑士阶级对皇帝和封建领主的悲剧性的对抗。但是,在歌德的笔下,葛兹被写成一个反对封建暴政、争取自由和统一的英雄,他深切的同情人民的苦难,斥责争取权利、祸国殃民的诸侯,因而受到人民的爱戴。剧中对于当时黑暗社会的谴责,对于自由和统一的热烈向往,对于个人反抗的英雄的歌颂,都表现了狂飙突进运动的精神。在艺术上,剧中采用了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方法。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部书信体小说。主人公维特是一个出身市民的青年,他向往自由、平等的生活,希望从事有益的实际工作 。但是,围绕他的社会却充满着等级的偏见和鄙陋的习气。保守腐败的官场,庸俗屈从的市民,趋势傲慢的贵族使他和周围的现实不断发生冲突,他自己又陷入毫无希望的爱情之中,最后走上了自杀的道路。维特与社会的冲突 , 具有反封建的意义 ,通过维特的悲剧,小说揭露和批判了当时德国社会许多不合理的现实,表达了觉醒的德国青年一代的革命情绪,因此,它一发表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形成了一阵维特热,而且很快就流传到欧洲各国,成为第一部发生重大国际影响的各国文学作品。
《普罗米修斯》是歌德取材于古代希腊神话的一部诗剧,剧本虽然没有写完,但流传下来的片段已表达出歌德年轻时代的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剧中的普罗米修斯否认宙斯的权利,反对宙斯的专横跋扈,并且要创造和他一样蔑视宙斯的新的人类。维特身上所缺乏的那种坚韧的性格,在这个神话人物身上得到了体现。
歌德在魏玛的最初十年,歌德埋头事务,很少创作。到意大利后,他陆续完成了早已开始的一些作品,写出了《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和《哀格蒙特》等作品,也写了《塔索》和《浮士德》部分章节。
剧本《哀格蒙特》取材于16世纪尼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的斗争历史。哀格蒙特在历史上是一个动摇不定的贵族反对派,歌德把他写成一个为民族的自由和统一而斗争的、受到人民爱戴的英雄。但是他缺乏积极的行动,主张采取温和的手段,最后被处死。剧中仍然保留着狂飙突进运动的革命情绪,但人物的反抗精神已经降低。
《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取材于希腊神话,主人公伊菲格尼亚身处异国,却能以完美的品行、博爱的胸怀感动国王,改变了那里野蛮的风俗,建立人道和公正的准则。
歌德晚年的创作极其丰富 ,重要的如自传性作品 《诗与真》、《意大利游记》、长篇小说《亲和力》和《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抒情诗集《西方和东方的合集》,逝世前不久,又完成了《浮士德》第二部。这些作品表现了歌德重视实践、肯定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思想,说明他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比前一时期有所增长。
《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虽然不如《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那样引人,然而它以探求理想的社会制度为中心,认为人们只有在为集体福利而积极劳动中才能获得人生的意义,思想比较开阔、积极。歌德晚年的许多抒情诗中闪烁着唯物主义、乐观主义思想的光芒,在当时消极浪漫主义文学风行一时的德国文坛上独放异彩。《浮士德》第二部的完成尤其突出的表现了歌德晚年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新发展。
1832年3月22日,歌德病逝。歌德是德国民族文学的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提高到全欧的先进水平,并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还有一个高卢找不到的
凡事都有个度,所谓物极必反,达到那个度,也就是质,那么事情会向反的方面发展!
伊万卡的情感故事,做最好的自己,才是一个人生活的样子,伊万卡说,做最好的自己,才是需要不断去努力。因为情感,所以( ̄m ̄)美丽女孩伊万卡也是有自己的感情视角。
因为爱情,所以美好,因为距离,才是最好的方式,从情感方面,来说伊万卡最后选择,也是非常正确的,三个孩子,也是非常可爱,这就是人生,这就是进步,因为生活,所以在情感之中,才是最好的方式,去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
经历过事情,经历过人生,才是最好的方法,去努力拼搏,才是最好的状态因为爱情,让人有追求。有理想,伊万卡也是在情感接触中去完成自己的事情,因为有爱情的坚持,才是最好的明天,去搭建自己的东西,去面对生活。才是最好的选择,出身不平凡,但是感情生活也是最好的方式,去理解,去感触,伊万卡的情感世界里,我想是真心处在的,去感触生活,对未来的渴望,去把握自己的青春,去在最美好的年华去,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
因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所以才去接触异性,才是最好的方式,去改变自己。才有最好的明天,生活而努力,去创造,才是有更好的希望。不要害怕压力,压力是情感中一个非常美好的东西,让我们去感触。
去改变自己,伊万卡经历过情感问题,也是大家所熟悉知道的,一个人总要去努力,去改变自己,去升华,去提高,因为爱情的美丽,所以才去思考,因为爱情加油,所以才去创新。有了自己的力量。才是最好的方式,去改变自己。因为有情,才有动力去做,去改变自己,把握自己的人生轨迹。
娱乐圈的瓜真的是一个接着一个,猴西姐”Halsey大方承认自己快要做妈妈了,随之怀孕的照片被晒出,但没有公布孩子的爸爸是谁,可能丈夫是圈外人不方便透露吧!
海尔希(Halsey),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华盛顿市,美国女歌手。 海尔希是一个多国混血儿,父亲是非裔美国人,母亲拥有意大利、匈牙利以及爱尔兰的血统。海尔希的父亲克里斯经营着一个汽车店,母亲尼科尔在一家医院做护理。 海尔希被形容为“声音有毒” ,声线是海尔希的最大利器,她的含沙嗓不管演唱什么歌曲,都可以拥有非常独特的辨识度。
在事业上,Halsey可以说是一帆风顺的,但是Halsey的人生却是十分坎坷的,反而有些惨。在 Halsey在十几岁时,被诊断出患有躁郁症,同时她还在学校里遭受到了很多同学的攻击和霸凌,因为长期的病情和压抑,她甚至尝试过自杀,最后失败入院治疗。
Halsey的感情之路也十分混乱,她因从小就有着很强的叛逆心理,因逃学被父母赶出家门,就跟着的男友到曼哈顿度过了一段很凄凉的日子。生活十分艰苦。直到男友对她的背叛,她也因此为其写了一首《Ghost》 ,以发泄对渣男男友的不满,不曾想这首歌爆火。她也随着被一家公司看上,顺利出道,出道后,她又和说唱歌手G-Eazy谈起了恋爱。这次恋爱十分高调,但不久被曝出正式分手,据了解,他俩分手是因为G-Eazy出轨被Halsey看见了。谁知道分手后不到一个月,又被高调宣布复合,复合了仅仅两个月后,又被爆出了分手。后来也连续谈了几次恋爱,但都以分手告终。
可以说Halsey感情之路,一直兜兜转转!不过好在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左拉,19世纪后半期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一生写成数十部长篇小说,代表作为《萌芽》。
左拉的创作和世界观充满矛盾:一方面对现存的制度进行毁灭性的批判,一方面又对资本主义社会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他的创作从理论到实践都有其特色。早期作品短篇小说集《妮侬的故事》(1864)、长篇小说《克洛德的忏悔》(1865),脱不开对浪漫主义作家的模仿。后来,他对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逐渐产生浓厚兴趣。在泰纳的环境决定论和克罗德·贝尔纳的遗传学说的影响下,形成其自然主义理论:主张以科学实验方法写作,对人物进行生理学和解剖学的分析;作家在写作时应无动于衷地记录现实生活中的事实,不必搀杂主观感情。但在左拉身上,自然主义、现实主义两种倾向兼而有之。
他受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启示,创作一套长达600万字、由20部长篇小说构成的巨著《鲁贡——玛卡尔家族》,反映了法国第二帝国时代社会各方面情况。描写罢工斗争的《萌芽》和反映普法战争、第二帝国崩溃、巴黎公社起义的《崩溃》最为重要。他还写了三部曲《三城市》、《卢尔德》(1894)、《罗马》(1896)、《巴黎》(1898),以及《四福音书》中的前三部:《繁殖》(1899)、《劳动》(1901)、《真理》(作家死后的1903年出版),第四部《正义》尚未完成。左拉因煤气中毒而逝世于1902年9月29日。他的《小酒店》、《娜娜》、《金钱》、《妇女乐园》亦十分著名。
1908年,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以左拉生前对法国文学的卓越贡献,为他补行国葬,并使之进入伟人祠。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他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当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封建制度的日趋崩溃,革命力量的不断高涨,促使歌德不断接受先进思潮的影响,从而加深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创作出当代最优秀的作品。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 1883)
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世袭贵族之家,1833年进莫斯科大学文学系,一年后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毕业后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历史和希腊与拉丁文。
1843年春,屠格涅夫发表叙事长诗《巴拉莎》受别林斯基好评,二人建立深厚友谊。
1847~1851年,他在进步刊物《现代人》上发表其成名作《猎人笔记》。以一个猎人在狩猎时所写的随笔形式出现的,包括25个短篇故事,全书在描写乡村山川风貌、生活习俗、刻画农民形象的同时,深刻揭露了地主表面上文明仁慈,实际上丑恶残暴的本性,充满了对备受欺凌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写出了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良好品德。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以屠格涅夫发表追悼果戈里文章违反审查条例为由,将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写了著名的反农奴制的短篇小说《木木》。
19世纪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处女地》(1859)。其中《罗亭》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塑造了继奥涅金、皮却林之后又一个“多余的人”形象,所不同的是,罗亭死于1848年6月的巴黎巷战中。《父与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它反映了代表不同社会阶级力量的“父与子”的关系,描写亲英派自由主义贵族代表基尔沙诺夫的“老朽”,塑造了一代新人代表——平民知识分子巴札罗夫。但巴札罗夫身上也充满矛盾,他是旧制度的叛逆者,一个“虚无主义者”,否认一切旧传统、旧观念,他宣称要战斗,但却没有行动。小说问世后在文学界引起剧烈争论。
从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在西欧度过,结交了许多著名作家、艺术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龚古尔等。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文学大会”,被选为副主席(主席为维克多•雨果)。屠格涅夫对俄罗斯文学和欧洲文学的沟通交流起到了桥梁作用。
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既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又长于抒情。小说结构严整,情节紧凑,人物形象生动,尤其善于细致雕琢女性艺术形象,而他对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写也充满诗情画意。
居斯塔夫•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1821-1880),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生于世代为医的家庭,学过法律。他一直住在家乡卢昂从事创作。
福楼拜生活在七月王朝和第二帝国时期,即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由上升阶段逐渐转向腐朽的阶段。他对资本主义的丑恶现实感到憎恨和失望,因而毫不容情地揭露现实,但也流露出悲观情绪。代表作《包法利夫人》(1856)反映了七月王朝和第二帝国在“经济繁荣”掩盖下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以及平庸卑劣、腐化堕落的社会风气。另一部重要作品《情感教育》(1869)通过1848年革命时期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懦弱颓废,反映了现实的黑暗。福楼拜抨击最力的是资产阶级精神道德的没落。
福楼拜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传统,以刻划人物的精神状态细致入微和毫不留情著称,他在解剖人物和现实时,力求不流露自己的感情。福楼拜还是法国文学的语言巨匠,他的文字向被看作法语的典范。他主张“用几句话就把一个人或一件事表现得特点分明”。为了锤炼语句,他总是苦心推敲,务必达到洗炼、贴切。
都德(1840—1897) 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出身法国南方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十五岁起就独自谋生。先在一所小学校里担任学生自修辅导员。后来到巴黎,从事文艺创作,过着清苦的青年文人生活。1866年,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才引起人们注意。1868年,长篇小说《小东西》出版,获得巨大成功,都德因此赢得了著名小说家的声誉。《磨坊文札》以都德故乡普罗旺斯的日常生活为题材,描写资本主义社会里小人物的苦恼和不幸,抒发作者对家乡自然景色和风土人情的怀恋之情。《小东西》半自传式地记叙了作者青少年时期因家道中落,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的经历,以俏皮和幽默的笔调描绘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1873年,他发表的又一著名短篇小说集《月曜故事集》,就是以这次战争为背景的。其中的《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最后一课》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作品题材虽小,但精心剪裁,记叙详略得当,主题开掘得很深。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细腻动人。教师韩麦尔先生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
都德一生写过近百篇短篇小说。每篇一般两三千字,文笔简洁生动,题材丰富多彩,构思新颖巧妙,风格素雅清淡。
普法战争以后是都德长篇小说的多产时期,共创作了十二部长篇小说,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讽刺资产阶级庸人的《达拉斯贡的戴达伦》(1872),揭露资产阶级家庭生活腐朽的《小弟罗蒙与长兄黎斯雷》(1874),以及刻划巧于钻营的资产阶级政客形象的《努马卢梅斯当1881)等。
都德在文学理论上,对左拉的许多自然主义的创作观点表示赞同。但是,他在创作实践中,却并不是像科学家那样,在实验室里纯客观地记录人类的活动和无动于衷地描写社会现实。正像他在《小东西》里所说的那样,“我的故事只是借用拉封丹的寓言,再把我自己的经历加进去罢了。”都德的作品都“加进”了“自己的经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他的欢乐、忧郁、愤怒和眼泪。他对当时法国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世态人情,作了幽默的嘲讽和温和的批判,作品的基本倾向是进步的。
《磨坊书简》是一本优美的小书。远离巴黎的喧闹浮华,在美丽的普罗斯旺乡间,作者用谦卑而静默的心灵感受着这块土地上的一切:纯朴、美丽、贫困、忧伤……。下面是《磨坊书简》中的部分摘要:
“在我们的四周,群星依然静静地运行着,驯服得宛如一个庞大的羊群;
此刻我不禁想象着群星中的一颗星星,它是最美丽的,是最明亮的,只因迷失了路,来到这儿枕着我的肩膀睡熟了……
每当西北风或北风刮得不太厉害的时候,我就置身于几乎与海水相平
的两堆岩石之间,与海鸥、河鸟、海燕为伍。在那里,我几乎整天都沉溺在一种因凝望大海而产生的麻木和妙不可言的沉默状态中。你是否理解这种神秘的灵魂的陶醉?一个人无须思考,也无须幻想。你的整个心灵都同你分离了,它在飞翔,它在扩散。仿佛就是潜水的海鸥,是阳光下荡漾于两堆巨浪之间的泡沫,是渐渐远去的巨轮上的一缕白烟,是挂着红色风帆的采集珊瑚的小船,是一粒水珠,是一抹烟雾,万物俱在,唯独没有自己……”
《神经近于崩溃的女人》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88 彩色片 90分钟
西班牙埃尔德塞奥**公司摄制
编导:佩德罗·阿尔莫多瓦 摄影:何塞·路易斯·阿尔卡伊内主要演员:卡门·毛拉(饰佩芭) 费尔南多·纪廉(饰伊万) 胡列塔·塞拉诺(饰卢西娅)
剧情简介
佩芭是一位较有名气的女配音演员,她还不时地拍一些广告片。正当佩芭在事业上一帆风顺的时候,她的个人生活却遇到了麻烦。
佩芭与男**配音演员伊万相爱,并同居多年。一天,伊万告诉佩芭,他不再爱她了。伊万通过佩芭家里的录音电话通知佩芭,让佩芭将他的衣物放在箱子里,因为他要外出旅行。佩芭明白这意味着伊万将永远地离开自己,她感到失落和惆怅。佩芭去医院取化验报告时知道自己怀了孕,而这孩子就是伊万的。佩芭的心情更加不安,她急于找到伊万,想告诉他怀孕一事,可怎么也找不到。她从配音室的电话接线员的桌子上拿到了伊万往出打的一个电话号码,她立即拨了电话。接电话的是位名叫卢西娅的女人,佩芭误认为卢西娅是伊万的新欢,两个人在电话里吵了起来。其实,卢西娅也是被伊万抛弃的女人,她的遭遇比佩芭更加不幸。卢西娅年青时被伊万的甜言蜜语所惑,痴心地爱上了他,可是就在卢西娅给伊万生了个儿子之后,伊万遗弃了卢西娅。由于悲愤过度,卢西娅精神失常,她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卢西娅的青春消耗在与世隔绝的精神病医院中。一年前,她在病房看电视的时候,突然听到了伊万的声音,那声音依然甜美动人。伊万的台词竟和他向卢西娅求爱时说的一字不差,伊万的声音打开了卢西娅记忆的闸门,她恢复了记忆。
卢西娅出院后时时刻刻准备向伊万报复,她要向他讨还伤害了自己感情的这笔债,为此,卢西娅也在到处找伊万。
佩芭在家里焦急地等待着伊万的电话,但伊万却毫无音讯。佩芭魂不守舍,坐卧不安,她甚至把大量的安眠药放进伊万平素喜欢喝的凉汤之中,想借此留住伊万。由于佩芭精神恍惚,竟随手把烟头扔到了床上。烟头引燃了床单,直到火势越来越猛佩芭才清醒过来,把火扑灭。
电话、录音电话——这些人与人相互联系的工具,此时在佩芭的眼中成了 自己神经的讨厌之物。她恨伊万,等不到伊万的电话更使她的神经近于崩溃,她一气之下把电话机扔出了窗外。
佩芭在寻找伊万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伊万和卢西娅的儿子卡洛斯。第二天,卡洛斯与女友玛丽莎恰巧来到佩芭家里看房子,因而卡洛斯也结认了佩芭,并知道了佩芭与伊万的关系。佩芭同情这个得不到父母关心、在外祖父家长大的小伙子。
佩芭的女友坎德拉风风火火地跑到佩芭家里向佩芭求援。坎德拉受骗上当爱上了一个恐怖分子,她从电视新闻中得知,这个恐怖分子及其同伙已被警方逮捕。坎德拉害怕被当作同谋犯去坐牢,因而来到佩芭家躲避。
佩芭的家乱成一团。佩芭因找不到伊万心急如焚;坎德拉要跳楼寻短见;卡洛斯的女友喝了放了安眠药的凉汤而昏睡不醒。为帮助坎德拉,佩芭听从了卡洛斯的建议去找一位鼓吹女权主义的女律师鲍莉娜。实际上,鲍莉娜就是伊万的新情人,但佩芭对此一无所知。鲍莉娜不仅不肯帮助坎德拉反而认为她有罪。佩芭一气之下打了鲍莉娜一记耳光。
当佩芭去找鲍莉娜的时候,坎德拉向卡洛斯说出了恐怖分子今天晚上要劫持飞往斯德哥尔摩的班机的阴谋。卡洛斯觉得问题严重,便打匿名电话向警察局报告了恐怖分子的劫机计划。
佩芭回到家中,心情更加烦乱,她把伊万的箱子扔到了街上。此时,伊万正在街上的电话亭里给佩芭打电话,继续说谎。坐在汽车里等着伊万的女律师鲍莉娜悄悄地把佩芭扔了的箱子装上了汽车。伊万发现卢西娅正向佩芭的家走去,便与鲍莉娜慌忙离开。
两名便衣警察和卢西娅来到了佩芭的住处。警察向佩芭查问匿名电话之事,卢西娅来找伊万。卡洛斯和坎德拉按照佩芭的吩咐请客人们喝带有安眠药的凉汤,警察喝后昏昏入睡。卢西娅突然用枪对准了佩芭,逼着佩芭说出伊万的下落。佩芭根据种种情况分析,伊万将于今晚和鲍莉娜一起去斯德哥尔摩,而所乘的飞机正是恐怖分子要劫持的班机。佩芭劝卢西娅切勿鲁莽行事,应该忘掉伊万。但近于疯狂的卢西娅此时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向坑害她的负心男人报仇。卢西娅冲出了佩芭的家,用枪逼着一位在佩芭家门口等人的骑摩托的小伙子,让他立即把她送到机场。骑摩托的小伙子出于无奈,只好照卢西娅的吩咐向机场飞驰。
佩芭追出来的时候看到卢西娅劫车而去,她急忙叫住了一辆出租汽车,与小伙子的未婚妻安娜一起上了车。司机载着佩芭追赶着卢西娅。汽车、摩托车在通往机场的道路上追逐……
卢西娅和佩芭先后冲进了机场的候机大厅, 自以为得计的伊万和鲍莉娜正在排队领登机牌。卢西娅掏出枪,瞄准了伊万,正当卢西娅要扣动扳机的一瞬间,佩芭竭尽全力推动了一辆行李小推车,小推车撞倒了卢西娅,卢西娅的枪朝上开了,伊万幸免于难。而佩芭因过度疲劳而昏迷过去。
警察听到了枪声,抓住了卢西娅。卢西娅万念俱灰,恳求警察把她送回精神病医院,并让她永远呆在那里。
伊万赶到佩芭的身边,感激佩芭的救命之恩,他表示愿意推迟旅行,要和佩芭好好谈一谈。经历了这场风波之后,佩芭已清醒过来,她彻底了解了伊万的为人。两天前,甚至半天前她还渴望伊万的爱,要和他好好谈一谈,告诉她自己怀孕的消息,而此时她已无话可说。她淡淡地向伊万道了声再见,便离开了这个负心的男人。
鉴赏
《神经近于崩溃的女人》是西班牙后起之秀佩德罗·阿尔莫多瓦的近期之作。该片以新的视点揭示了被男人所遗弃的女人的苦恼,描叙了三个女人遇到的种种麻烦和她们的心境。这部带有好莱坞喜剧色彩的影片反映了妇女问题,手法不落俗套,给人以清新之感。
影片的女主角佩芭是一位有才华的**配音演员,她拍摄的广告片幽默动人。正当佩芭在事业上一帆风顺的时候,个人生活上却遇到了问题。与佩芭同居多年、并使她怀孕的伊万抛弃了她。突然的打击使得佩芭坐卧不安,特别是当她得知自己怀孕后更是焦急地等待着伊万的电话,想把这一消息告诉伊万,但佩芭的希望一再落空。导演阿尔莫多瓦准确地把握住了影片人物的情感,把佩芭的期望、焦急的等待、失望、愤怒、心灰意冷及发展到坦然处之并能勇敢地面对现实等心理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刻画了一位虽遭抛弃但终于从痛苦中站起来的现代妇女形象。这个虽然身处逆境但仍能帮助他人的女性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中的另一个角色卢西娅也是被伊万抛弃的女人。卢西娅为伊万生下一个男孩后,伊万便离开了她。无情的打击使卢西娅神经失常,她在疯人院住了10多年。在她恢复了记忆之后出了院。卢西娅一心想找伊万报仇,当她枪杀伊万失败之后,觉得自己唯一的出路是再次回到疯人院,并在那里了此残生。卢西娅是阿尔莫多瓦塑造的被男人抛弃的另一种类型的女人代表。卢西娅陷入痛苦不能自拔,从而毁了自己的一生。卢西娅是一位令人同情、却又可悲的人物。导演对她进行了恰如其分的描写,目的在于发人深省。
坎德拉是《神经近于崩溃的女人》中的第三位女性,她属于“现代型女性”。坎德拉不慎与恐怖分子同居,从而卷入了危险之中。她在走投无路之时,佩芭的帮助使她摆脱了痛苦。坎德拉作为“现代型”的女性代表,追求享乐及 ,头脑简单,缺乏信念,但人的本质并不坏。阿尔莫多瓦塑造的这类妇女在西方社会是大有人在的。
导演把反映妇女问题的基点放在了刻画妇女的内心活动上,他对影片中的男主角伊万只有淡淡几笔,将其作为一个表现妇女的陪衬人物。
《神经近于崩溃的女人》是一部具有现代意识、现代艺术风格的影片。该片中人物的对话、动作、摄影机的移动都快速而准确,节奏感强。这部影片的摄影角度变化大,采用了较多的低角度,用特写接特写,摇镜头运用得灵活,给观众以新奇之感。
《神经近于崩溃的女人》观赏性强,称得上是一部高雅的喜剧。影片一开始,以高跟鞋、口红等不断变换的画面向人们展示了女人千姿百态的世界,但在这个表面上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中却隐藏着女人的痛苦和悲哀。导演在影片中采用了一些与众不同的手法。佩芭等电话成为故事的主线,佩芭等不到伊万的电话变得烦躁不安,神经近于崩溃,佩芭愤怒地摔掉了电话。这些情节表明了编导的看法。阿尔莫多瓦认为,有时电话不是人与人相互交流的工具,反而成为人们之间感情沟通的障碍。先进的录音电话则成为某些不诚实人的撒谎工具。这种手法的利用是与导演阿尔莫多瓦的经历分不开的。阿尔莫多瓦曾在电话公司工作了10年,使他对电话产生了与众不同的感受,而他将这种亲身的体验在影片中表现了出来。
从《神经近于崩溃的女人》中可以看出,阿尔莫多瓦是一位在**语言上日趋成熟的**艺术家,因而获得了“欧洲**奖”的青年导演奖。他的这部影片构思新颖、造型美,讲究用光及重视场面调度的变化,能较为准确地把握喜剧语言的运用。由于阿尔莫多瓦在该片中吸收了当代一些优秀**大师的艺术处理手法,使得这部影片不仅在西班牙获得成功,而且在美国和欧洲也受到了欢迎。在影片中扮演佩芭的女演员卡门·毛拉表演出色,她把佩芭歇斯底里的动作和绝望的心情演得恰到好处,获得了“欧洲**奖”最佳女演员奖。
导演佩德罗·阿尔莫多瓦(1949- )是西班牙当代著名的**导演之一,他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自学成才。1974年以拍摄超8毫米影片开始了自己的**生涯。1979年拍摄了第一部长故事片《贝比、卢西、邦以及不出众的姑娘们》之后,引起了评论界和观众的注意。至今共执导了7部故事片,并日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一跃成为颇受人们欢迎的**艺术家。
阿尔莫多瓦的影片内容丰富,有时在一部影片中同时涉及几个问题。他执导的《我为什么这样》(1984)通过描写清洁女工格罗莉娅一家人的生活,涉及了吸毒、 、家庭等一系列问题。《欲望的法律》(1987)涉及了当前遍及西方社会的同性恋及改变性别的问题(该片在里约热内卢**、电视、录像节获最佳导演奖,在洛杉矶获新人奖)。阿尔莫多瓦与过去的老导演不同之处在于,他不愿意怀旧、反省过去,而是正视现实,正视80年代的西班牙社会。阿尔莫多瓦并没有用自然主义的手法去表现西方社会存在的问题。而是以虚构的情节创造出更具有现实意义的境界。他的影片基本上是情节剧,但他在传统的叙事方式中加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他的影片颇有幽默感,具备明显的个人风格。
麻雀一文表现了老麻雀什么样的精神
麻雀一文表现了老麻雀什么样的精神,麻雀是具有伟大母爱精神的动物。这篇课文描述了一只老雀看见她的孩子被侵犯时保护自己孩子的故事,看看麻雀一文表现了老麻雀什么样的精神。
麻雀一文表现了老麻雀什么样的精神1表达了老麻雀的:不畏强暴,誓死保护小麻雀的大无畏的母爱精神。
课文中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勇敢地和宠然大物猎狗搏斗,老麻雀虽然发出绝望的尖叫,自认为无生还的希望,但还是从树上飞了下来,像石头似的落在猎狗的面前,为了拯救幼小的孩子,纵然面对的是庞然大物,虽然明白自己是不堪一击,但还是准备作殊死的搏斗,这表现出了伟大的母爱。
《麻雀》出自十九世纪俄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之手。它以新颖的构思,精炼优美的语言文字,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
文中通过对不同的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不仅刻画出小麻雀的弱小,猎狗的凶暴,“我”的同情怜爱的形象,而且塑造出老麻雀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幼儿奋不顾身的果敢形象,热情地歌颂了母爱这一种强大的力量。
麻雀一文表现了老麻雀什么样的精神2主要表现了老麻雀的母爱。老麻雀不顾自己的危险并不危险,还是有一种力量让它勇敢地跌倒在小麻雀面前保护它。作者的心被老麻雀的母爱所打动,猎犬也是如此,它也被麻雀的母爱所动摇,于是撤退了麻雀。
这是著名的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作家伊万 · 屠格涅夫写的。他用新奇的想法和优雅的语言,讲述了一只老麻雀,在一只大猎犬面前,竭尽全力保护小麻雀不受伤害的感人故事。
本文通过对不同角色的态度、具体的行为描述,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不仅塑造了小麻雀,凶猛的猎犬,“我”的慈悲与爱的形象,而且塑造了老麻雀在危难中,挺身而出,拯救孩子的形象。热烈赞扬“亲子”、“母爱”这一“强大的力量”。
麻雀的精神品质
1、艰苦奋斗精神:麻雀在寒冬里中不怕严寒努力的寻找食物。
2、团结精神:当发现有很多食物时,会把同伴叫来一起分享,非常团结。
3、忠诚:如果有一只麻雀遇到不测,另一只会在伴侣身旁唱着挽歌,久久不肯离去。
麻雀一文表现了老麻雀什么样的精神3关于《麻雀》读后感范文
篇一
读了《麻雀》这篇短文,让我既感动又震撼。一只瘦弱的'老麻雀为了自己的孩子,与庞大的猎狗对抗。这个片段使我的视线模糊了,同时也感概了老麻雀伟大的母爱。《麻雀》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一个猎人在打猎回来的路上,一只小麻雀从鸟巢里掉了下来,猎人的猎狗走近小麻雀,准备美餐一顿。最后,在老麻雀伟大母爱的影响下,猎狗退出了,小麻雀因此得救了。
《麻雀》这篇短文里的老麻雀,面对比自己还要大好几倍的猎狗。难道不害怕吗答案当然是害怕。记得在文中有一个画面令我印象十分深刻:“这时,老麻雀像石头一样快速的从树上落下来,扎煞起全身的羽毛,挡在小麻雀面前,因为害怕,身体不由地颤抖,嘴里发出绝望地尖叫。”
这段话里面明显的看出老麻雀十分害怕,但是为什么还那么勇敢地站在猎狗面前,护着小麻雀呢原因就是老麻雀伟大又无私的母爱。读了这篇短文,我十分敬佩里面的老麻雀,为了救自己的孩子,不顾自己的安危,不惜牺牲自己,真是太伟大了。
篇二
几天前,我们语文老师教我们学习了《麻雀》这篇课文。课文生动地讲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自己幼儿的事情,字里行间都流露着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美好感情。它,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
不光是我们人,连动物,甚至是弱小的麻雀发生的故事也那么感人——老麻雀凭着它的勇气、冒着死的危险也勇敢地去跟猎狗拼死一搏,也要去保护小麻雀。我又想,如果我就是文中的猎狗,看到老麻雀惊人的举动,我会想到我的母亲对我的高尚的、无私的、伟大的爱,才会像文中那样,一步一步地向后退吧。
大家有没有想到,我们的妈妈不也像老麻雀那样吗下大雨了,妈妈冒雨给我们送伞;生病醒来时,妈妈真在床边焦急地等待;竞赛失败了,妈妈又来鼓励我妈妈为我们付出了多少
即使冒着生命危险,妈妈也会赶来救我们,世上没有一个人会比妈妈更加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了,她就像天使一样守护着孩子,用最美的声音、最甜的笑容、最坚定的信念呵护着孩子,看着他们一天一天的快乐成长。
难道不是吗
所以,从现在开始,珍惜你所拥有的母爱吧!它最伟大、最无私,拥有就是一种幸福。
篇三
俄国著名的作家屠格涅夫写的《麻雀》一文,我读了之后就深深得被老麻雀那种奋不顾身,保护幼鸟的壮举所感动了。
地面上,一条凶猛的大猎狗一步一步地正在逼近小麻雀,张着血盆大口,露出两排锋利的獠牙……在小麻雀生死倏关的时候,老麻雀一个箭步冲上前去,像一块石头似的坚硬地挡在大猎狗面前,竖起全身的羽毛,发出刺耳的尖叫声,准备与猎狗进行一场殊死搏斗。大猎狗似乎有自知之明了,便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向后退去。
舍身救幼鸟的勇气,老麻雀到底从哪儿来呢它的勇气,来自于母爱,那博大、无私而又神圣的母爱。由麻雀们忽然想到了人类,我觉得人类的母爱更是伟大的、无与伦比的。
从咿呀学语、跌跌撞撞地走路、稳稳地走进校门……孩子们的哪一点细微的进步,不是母亲精心哺育的结果吗凌晨做饭、寒夜缝衣、雨天送伞……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试问,哪一位母亲没有受尽苦累、费尽心血呢
当子女生病的时候,母亲往往惊小怪,她便日以继夜地守护在孩子的床前,恨不得躺在病床上的那个人是自己。遇到天灾人祸时,哪一位母亲不为保护孩子而舍生忘死呢
在四川汶川地震的时候,一位年轻妈妈用身体顶住那塌下来的水泥板,当救助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走了,但在她的怀中,还有一个嗷嗷待哺的小婴儿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可想而知,是那位年轻而又坚强的妈妈用她自己的生命,终于使她孩子的生命得以延续啊。
母爱是多么神圣,多么伟大啊!世上只有妈妈好!
导演:Eric
Bress,JMackye
Gruber主演:Ashton
Kutcher,Amy
Smart上映:2004年01月22日剧情简介:
伊万(艾什顿·库奇
饰)最近感觉有点迷失,这个有着不幸童年的大学生,在小时候经历了一系列糟糕的事情,损坏了他原本完美的人生。可怕的是,这些事情就像消失进了黑洞一样,伊万怎么也想不起来。
孩童时的那些可怕记忆残留在他的脑海里,缠绕着他现在的生活,令他无法安心,他只依稀记得那时自己是和几个好朋友生活在一起:凯蕾(艾梅·史玛特
饰)、琳妮(阿尔顿·汉森
饰)和汤米(威廉·李·斯科特
饰)。
在童年可怕记忆的折磨下,伊万请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医生鼓励他用旅行来放松自己,此外,每天把发生的事情一件件详细记下来。如今,在旅行和写日记的帮助下,进入大学的伊万突然意识到,记录自己每天所做事情的笔记本,可以帮助自己找回孩童时候的记忆。
很快,伊万通过记事本找回了记忆,这些记忆让他察觉到了自己的过错,并因此失去了几个好朋友。尤其是凯蕾,他童年时候暗恋的女孩。在童年记忆慢慢恢复下,伊万慢慢的想起了小时候的许多事情,这时他才惊讶的发现,自己当年做错了那么多的事。
找回了记忆的伊万并没感到快乐,相反,内疚代替了黑洞开始折磨他,令他痛苦极了。在痛苦的边缘,伊万希望能够彻底摆脱童年的阴影,于是,他幻想着用自己现在的意识,潜入童年的身体,去重新挽回那些做错的事,并且珍惜与童年好友的友谊,好好地去爱每一个人。显然,伊万希望能通过改变自己的过去,来改变现在。
但是,伊万在过去改变的每一件事,当他回到现在时都发现它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而且损害更加严重,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为了弥补错误,伊万又再次返回过去试图消除痕迹,但事与愿违,他的所作所为只能再次导致现实世界的渐趋崩溃。于是反反复复,他奔波于日益混乱的过去与现实之间,直到不可挽回的结局。伊万试图改变过去,希望能与他暗恋的凯蕾一起幸福生活的梦想,也成为了泡影……
------------------------------------------------------------------------------------------------------------------上面这个剧情感觉很傻,看看就得了
。卡恩说这部片子带给了他很多启示和激励作用,自此记下了蝴蝶效应这个名字。后来又对Ashton
Kutcher产生了兴趣,知道他演了蝴蝶效应。有的片子你对具体的情节设置未必都懂,但是却能清晰地体会到后面的那种传递的情感。我伴随着Evan的回忆游走,不确定哪些是真实发生,哪些又是他的精神臆造。但我知道我明白,我理解。喜欢蝴蝶效应,让我感动的东西是我不太善于表达的。尤其是最后的孩子在母亲胚胎里的那一分钟,千万种思绪都涌上心头。仿佛也有一丝自己的影子……也喜欢配乐,无论是Jimmy
Eat
World,还是Oasis,都恰到好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