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认知、技能、情感目标各包括哪些?

幼儿园的认知、技能、情感目标各包括哪些?,第1张

把握《纲要》精神确立幼儿环境教育目标

环境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它所要完成的任务是使受教育者综合环境素质得到提高,其教育目标包括情感目标、伦理目标、认识目标和行为目标,而作为学前教育这一特殊阶段,我们认为应该把情感目标放在首位。

首先,《纲要》要求幼儿园的教育应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这是以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为依据的。幼儿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由于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因而他们对环境价值的判断,对道德准则的衡量都处

在无意识之中,其特点是可塑性很大,不善于控制和调节,情感不仅富有易变性,很容易受外界事物支配,而且还富冲动性,随着儿童经验的发展,随着儿童内抑制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儿童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就逐步增长起来。其中最重要的社会性情感,如道德感、美感、理智感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尤为关键的是儿童情感的发展在儿童个性的形成立起着重大的作用,所以,此时引导幼儿对大自然的认识,养成爱护公共环境的习惯,形成欣赏、关爱环境及生命万物的品质,对他们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现代社会要求和新型的公民格外重要。

其次,情感目标是教育过程中最为基础的目标,主要发展幼儿对自然,对人类的热爱,要树立幼儿对待环境的正确的价值观与态度,了解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通过环境教育,使幼儿自觉遵守环境道德准则,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并且能初步识别和抵制那些不自觉甚至侵害他人环境的不道德行为。

《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精神:确立幼儿环境教育目标 环境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它所要完成的任务是使受教育者综合环境素质得到提高,其教育目标包括情感目标、伦理目标、认识目标和行为目标,而作为学前教育这一特殊阶段,我们认为应该把情感目标放在首位。 

首先,《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要求幼儿园的教育应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这是以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为依据的。

幼儿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由于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因而他们对环境价值的判断,对道德准则的衡量都处 在无意识之中,其特点是可塑性很大,不善于控制和调节,情感不仅富有易变性,很容易受外界事物支配,而且还富冲动性,随着儿童经验的发展,随着儿童内抑制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儿童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就逐步增长起来。其中最重要的社会性情感,如道德感、美感、理智感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尤为关键的是儿童情感的发展在儿童个性的形成立起着重大的作用,所以,此时引导幼儿对大自然的认识,养成爱护公共环境的习惯,形成欣赏、关爱环境及生命万物的品质,对他们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现代社会要求和新型的公民格外重要。 

其次,情感目标是教育过程中最为基础的目标,主要发展幼儿对自然,对人类的热爱,要树立幼儿对待环境的正确的价值观与态度,了解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通过环境教育,使幼儿自觉遵守环境道德准则,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并且能初步识别和抵制那些不自觉甚至侵害他人环境的不道德行为。

《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它非常明确的告诉我们,情感教育在幼儿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每个幼教工作者必须重视幼儿良好情感的培养。

情感教育主要是育人之情的教育,人在接触现实的时候,对现实中的对象和现象总是持有各种各样的态度,产生不同的内心体验,产生着不同的情绪、情感、并逐步地演变成稳定的性格特征,而幼儿情感的发展对其以后心理的发展影响是大的,特别是幼儿情感的个别化即幼儿情感的某种倾向性,对幼儿将来的个性形成起着极重要的作用,而幼儿期是人的情感发展的关键期,发展幼儿的情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行为,对于提高其社会化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我们幼儿园的教师来说,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中,在幼儿与同伴以及成年人的各种交往中,都可以适时地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教师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上的“单一”概念,确立整体意识。

长期以来,幼儿情感教育未被人们所重视,幼儿园对孩子的教育普遍存在重知识、技能、技巧传授,轻能力、习惯、兴趣、情操的培养。以往,我们在设计、组织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时,多是单纯追求各学科教学的工具性效应,忽视了在品德、情感等方面应该达到的目的。例如,在“认识春天”的教育活动时,多半限于让幼儿掌握春天的气候特征和动植物的变化,使幼儿感觉衣服的增减等,这样孩子们所获得的只是知识。在更新教育观念后,在组织教育活动时,除了知识的传授外,还注意了情感教育,如春天到了,带小朋友到户外春游,观察春天的景象以及池塘里的蝌蚪的变化,并根据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启发幼儿:“小朋友,春天到了,池塘里的蝌蚪也出生了,它们的妈妈是谁呀?为什么它们长得跟妈妈不一样呢?”孩子们通过思考和讨论,知道春天里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接着,我又用拟人的手法问:“小蝌蚪找不到妈妈,会怎么样?”孩子们发挥了想象力,有的说:“小蝌蚪伤心地哭了,”有的说:“没有妈妈照顾,小蝌蚪会生病的。”这时,我便说:“让我们帮帮小蝌蚪的忙吧!”孩子们的情绪明显高涨,有的说:我们帮它找妈妈;有的说:我把它带回家照顾它;有的说:我们要爱护它,让它感受到我们的爱。孩子们说了很多各种各样充满爱心的想法。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孩子们既领略了知识世界的内容,又进入了情感世界,不知不觉地获得了关心他人和同情、帮助弱小者的品质的熏陶。 

二、对幼儿要爱严结合,循循善诱,促进其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热爱幼儿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感情基础,无爱便无教育。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年龄越小,作为身心健康发展的精神支柱“爱”的情感交流越发显得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就是用心灵去体会别人最细微的精神需要。”教师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从思想认识、从情感、行为等方面去了解幼儿,分析他们的语言行动,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而产生积极的情感,因此教师要尊重幼儿,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对待幼儿要爱,但热爱不等于溺爱、迁就、纵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感情用事,失去理智,忽松忽紧,而要前后一贯,始终如一,这样才能培养孩子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使孩子的情感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优点,尽管是极其微弱的发光点,都要及时予以肯定,这可增强幼儿战胜缺点的信心和勇气,促使幼儿道德认识转化为行动,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三、注意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情感教育 

幼儿园有目的的活动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只有结合这些特点认真地设计并组织活动,才能将情感有机地渗透其中,但要避免手段和方式方法上的牵强附会,例如:过去在组织讲故事的活动时,经常在故事结束部分提问孩子们类似的问题:“我们要向故事中的谁学习?学习他什么呢?”并引导幼儿说出:“学习他关心别人,互相帮助”等等,这些类似的活动,都没有跳出说教的圈子,孩子们虽然当时能对答如流,但在生活交往中是否能真正体现,就不一定了,因为孩子们并没有把知识的获得深化为思想感情,因此,在活动过程中,要自然地协调地渗透情感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一)结合节日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各种节日都有其不同的意义,教师应深入浅出地向幼儿介绍节日的名称和主要的涵义,如“三八”妇女节、儿童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清明节、元旦等等,将幼儿对节日的认识情感从不同方面作进一步的提高,如三八节,五一节到了,让幼儿通过绘画“我的妈妈”、“我的爸爸”送给爸爸妈妈,并说一句祝福的话来表达幼儿对父母热爱的情感,鼓励幼儿帮助爸爸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洗袜子,穿脱鞋袜,收拾玩具,摆放碗筷,为大人递送用具等,养成幼儿以自己能做到的任何方式去关心他人的情感。清明节前组织幼儿谈话,帮助幼儿理解烈士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牺牲,人们为了怀念他们,每年春天都要去看望他们,并让幼儿懂得看望烈士时要做花圈、花来表达我们的怀念之情。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动手制作花圈,把孩子们用皱纹纸做的纸花扎在花圈上,组织幼儿到烈士纪念碑扫墓,献上花圈,低头向烈士默哀,体验怀念烈士的心情,并请家长代表向孩子们讲述革命烈士的故事,扫墓活动结束回来后,我们又通过组织幼儿进行讨论、画画、折纸、看谁讲的英雄人物多等形式,强化了幼儿的情感。 

(二)利用身边发生的事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教师要善于利用身边的事例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这是最有说服力的极好教材,例如,我利用我班钟楚略小朋友即将随爸爸妈妈到英国去读书,将要和全班小朋友分开了这一时机来进行情感教育,如何开展这一活动呢?我发现,教师亲切的教育态度是诱发幼儿良好情绪和情感的纽带,幼儿只有在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情绪下,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敏捷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和创设。一开始,我用亲切的语调和幼儿交谈:“我们班有个小朋友将要离开我们班,你们知道是谁吗?他为什么要离开我们班呢?”小朋友们一下被吸引了,纷纷想知道是谁,情绪被激发以后,我向大家讲明了原因,孩子们又关心地问:“那钟楚略什么时候回来呢?”我表示遗憾地说:“我也不知道,也许很难有机会回来了,”接着我又启发他们:“钟楚略要走了,你们想他吗?你们怎么想他呢?”孩子们有的说:“打电话,”有的说:“写信给他,”有的说:“我们画一幅画送给他,让他不忘记我们,”于是我们决定全班小朋友一起画一幅画送给他,我构思了全班小朋友手拉手的画面,全班孩子每人在画纸上都画上一个人代表自己,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名字,每个孩子还对楚略说了一句祝福的话。当家长来接孩子时,我们把这幅画和祝福送给楚略父母时,他们都非常激动。楚略到英国后,还给我们寄来了信和卡片。通过这一活动,孩子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友爱产声相互交流的作用。 

(三)注重一日活动的情感培养 

幼儿的情感具有冲动性和不稳定性,情感教育并不是一次活动或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将一日活动与情感教育相结合是有效的教育。如利用大自然、音乐、美术和文学作品等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通过游戏活动、区域活动强化爱的情感教育等。一日活动的各环节都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这就需要教师要注意随机教育,发掘出着眼点,并努力营造良好的情感教育环境,使孩子们行成良好的情感素质。 

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只要我们做有心人,用爱作为纽带连接教师和幼儿的关系,努力创设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和谐环境气氛,使幼儿的情感得到和谐的健康发展。

观察是幼儿体验自然的起始。幼儿自然情感的激发,自然活动能力的形成及自然认识的产生,都建立在自然观察的基础之上。自然观察,既是自然教育的基本内容和目标,也是自然活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自然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自然观察是诸多自然体验方式中最为基础和关键的形态。

幼儿自然观察的机制:一个循环的过程

当幼儿进入到真实的自然环境中与真实的自然事物互动时,基本上都是通过他们的感官来获取信息,然后借助大脑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在此基础上形成基本的认识并产生相应的情感及反应,最后采取相应的行动。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这个循环过程是幼儿在观察自然时的内在认知过程,是一个不断经由刺激到做出反应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由外在刺激到内在思考和情感产生,最后再反应到外在行动的过程。每一位幼儿的每一次自然观察,基本上都会遵循类似的认知机制。

刺激的产生源自于外在环境的刺激,幼儿自然观察的有效性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外在自然环境的真实性,越是真实的环境和材料越能够引发幼儿的刺激反应;二是真实自然环境中材料的丰富性,多元的材料更能满足不同幼儿的刺激需求。

信息的获取建立在一定感官能力的基础之上,反过来又会促进感官能力的发展。幼儿借助感官获取信息的过程,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既受到原有经验和兴趣的影响,也取决于幼儿注意力的情况以及当时的情绪状态。不同的幼儿,面对同一个观察对象,会观察到不同的内容。

自然观察的过程是一个由外部信息引发内部思维的过程。在引导幼儿观察真实的自然事物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给予幼儿自由、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幼儿的思考。

自然观察的最终目的在于激发情感、形成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发幼儿新的自然观察行动。自然观察活动不能仅仅只是关注幼儿的感官活动,开心和快乐等积极情感体验才是自然观察活动的重要目标,也是最终引发新的行动的前提和基础。幼儿的自然观察要有充分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鼓励他们积极地采取新的行动。

幼儿自然观察的内涵:多感官多形态

广义的幼儿的自然观察,不仅仅是“看”的,还包括听的、闻的、摸的和尝的。但凡是调动幼儿的基本感官与真实的自然事物互动,进而获取信息的活动,都属于自然观察的范畴。与之对应,幼儿的自然观察活动有偏视觉的活动,也有偏听觉的活动,还有偏嗅觉、味觉或是触觉的活动。

当幼儿借助感官去感知自然,通常情况下都不会是单个感官单独作用的过程,往往是多种感官综合作用的结果。多个感官印象的融合而产生的整体感官感觉,称之为“通感”。幼儿在了解事物的时候,参与到了解过程的大脑感知区域越多,就越能发现事物之间更深层次的关系。这将使得注意力更集中,学习的动力也更大。

幼儿的自然观察活动,兼有借助感官感知认识自然和促进幼儿感官能力发展的意义。在设计和实施幼儿的自然观察活动时,一方面要明确幼儿多感官综合作用这个基本的机制和事实,另一方面也可以设计某些独特的活动以强化幼儿某个感官的应用和发展。当然,也需要有特定的活动帮助幼儿达成感官的“统合”。

幼儿对于自然的观察,从基本形态上讲,最主要的有三种:

第一种是纯感官的自然观察活动,即只是借助身体的不同感官,按照其最常规的应用方式去获取信息,如只是借助眼睛直接去看,又或者是直接用耳朵听。当然,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封闭幼儿最常用的视觉,以增强其他感官的体验,如开展听觉或是触觉活动的时候,用蒙眼布设置“障碍”。

第二种是借助工具进行的自然观察,如放大镜之类。借助工具观察,一方面有利于幼儿有针对性地获取某些特定的信息,另一方面也能发展幼儿的工具应用能力。

第三种是从不同视角进行的自然观察,远的或近的,整体的或部分的,仰角的或俯角的。从不同的视角观察自然事物,既是幼儿自然观察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有利于整体、全面、多角度地形成对所观察的自然事物的认识。

幼儿自然观察的发展:不同年龄各有侧重

幼儿的自然观察,无论是观察对象的选择,还是自然观察能力的发展,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各有不同。

就3~4岁的幼儿而言,通常情况下,他们的自然观察多聚焦在发现事物的明显特征或外部特征上;他们会学习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特征,观察现象的发生和事物的变化。

幼儿4~5岁时,他们的自然观察则更多地倾向于有序地观察事物特征,比较各个观察对象的异同;此时幼儿会运用简单的工具收集更多的细节性信息。

幼儿5~6岁时,随着经验的增长和能力的提升,他们的自然观察多是学习观察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对事物进行长期且系统的观察,以探寻观察对象的变化规律;幼儿会在观察中逐渐发现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学习运用标准化的工具来收集信息。

总体而言,在观察对象上,幼儿基本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显性到隐性,从整体到细节的发展过程。在观察能力的发展上,越小年龄段的幼儿越注重基本的感官应用,越大年龄段的幼儿越强调观察工具的应用和不同视角的或是多维度的综合观察。

夸美纽斯说,对于所有的教学,工作者都应有这样一条黄金规则:所有教授的东西都应该尽可能与感官相关联,看所能看到的东西,听所能听到的声音,嗅所能闻到的气味,品尝所能尝到的味道,触摸所能感觉到的一切。自然观察是幼儿体验自然的基本活动,自然观察能力是幼儿探索自然的基础能力。自然观察活动的开展,需要建立在明确的幼儿自然观察机制、内涵和发展的基础之上。

情感自控力主要包括幼儿情感的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具有三个主要特点:

1、情绪和情感的不稳定:幼儿情绪和情感的稳定性经常变化和不稳定的,甚至喜怒、哀乐两种对立的情绪也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互相转换。

2、情感比较外露:幼儿小时候受一点委屈就在父母面前大哭,企图寻求父母的安慰。

3、情绪极易冲动:情绪的易冲动性在幼儿初期表现特别明显,他们常常处于激动状态,而且来势强烈,不能自制。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要从心理科学中寻找答案: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必须给孩子自己一个小天地,让他能行使自己权利,尽自己的义务,负自己的责任,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包办一切。

首先,有效地对孩子进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要求家庭具有良好的民主气氛。平时,家长要多同孩子谈论接触到的各种消息、问题,鼓励孩子发表见解,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涉及伦理道德等问题的事例,引导孩子对社会现象独立做出正确的解释。如果孩子所持的观点是错误的,也不要急于打断,或者马上给予批评。

其次,强调孩子的主体作用。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绝不是完全被动的角色,对一种现象,如果他心中原有的解释没有出现矛盾,他就不会接受新的解释。因此孩子是不会从父母的武断说理中获得益处的。家长要抓住一些社会现象让孩子分析,提出问题后,让他们用自己的理论去解释,等他们解释不通了,家长再发表自己的观点,一同探讨,直到孩子接受家长的观点。

另外,让孩子多帮忙。父母经常请求孩子帮助处理家庭问题及社会事务,也是培养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方法。在公共汽车上,一个外地妇女抱着个小女孩儿,靠在十五六岁的儿子身旁。她的儿子由于承担着成年男子汉的责任而显得庄重、自信,他照顾自己的母亲和妹妹细心、周到,甚至与他的年龄有些不相称。许多孩子早熟都是与生活环境有关,适当让孩子分担一些家庭及社会责任,有助于他们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这样,孩子即使受到挫折,也不会影响他们日后的社会生活;此时得到父母的分析还会增进彼此的感情,有助于巩固家庭教育的成果。

孩子受到挫折,家长不要给予物质补偿,要告诉孩子,在社会面前,受到挫折是正常的,要找到原因,以后要尽力避免,要把事情考虑得复杂些。这样,就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独立承受失败挫折的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1465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