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离骚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实现理想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备注

相关知识

《离骚》作为长篇巨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关于它的内容层次,历来也有各种各样的分法。大致说来,诗的前面部分是从自己的世系、品质、修养和抱负写起,回溯了自己辅佐楚王所进行的改革弊政的斗争及受谗被疏的遭遇,表明了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与“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中间部分是借女劝告、陈词重华,总结历史上兴亡盛衰的经验教训,阐述了“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并从而引出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现了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最后部分是在追求不得之后,转而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询问出路,从中反映了去国自疏和怀恋故土的思想矛盾,

满意答案浅谈“无韵之《离骚》”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指出:“发愤著书,意旨自激,恨为弄臣,寄心槠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可见鲁迅先生用“无韵之离骚”一语在于突出了《史记》不拘于史法而具有文学的价值。首先,《史记》与《离骚》的文学成就相当。《史记》是继《离骚》之后的又一部个体创作的体制结构宏伟繁复的鸿篇巨制,又一次将文学创作推向了顶峰,与《离骚》一样,超越前人,体现出巨大的创造性。其次,《史记》与《离骚》的创作动因和创作心境相同。司马迁和屈原皆曾受过大磨难,同为牢骚忧愤之人,屈原写《离骚》以抒愤懑,司马迁著《史记》寄托忧思,故《史记》便是《离骚》。所说“恨为弄臣”,是说司马迁对于自己所处的“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报任少卿书》)的地位深为不满,“感身世之戮辱”,是说司马迁痛心于自己遭受宫刑的奇耻大辱。这些,都成了司马迁发愤著书,完成《史记》的动因。而屈原“事怀王为左徒”,也属“弄臣”之类;被谗放逐,为抒愤懑,遣牢骚,遂作《离骚》。司马迁对屈原是有深切的了解的。再次,《史记》与《离骚》都具有浓郁的抒情性。鲁迅先生曾称《史记》为“无韵之《离骚》”,其中最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史记》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屈原的高尚人格和其《离骚》讽兴当世的力量、爱奇的审美观、浓郁的抒情性也为他所继承发扬,融入《史记》创作中,因而其笔下的人物刻划和论赞中都跳跃着太史公诗人般的激情。“无韵之《离骚》”之“无韵”又强调了两者的差别。我想鲁迅先生在这里所说的“无韵”应该不止于两者文体方面的差别,还应包括两者在表现手法方面的不同。我们知道《离骚》虽然带有自叙传的特点,但它从文体学意义上说是一首抒情诗,用诗的语言形式来抒发情感,抒情的手法更为灵活多变,而《史记》则首先是历史著作,然后才是文学作品,所以它要受到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局限,须在实录或叙事的基础上,抒发自己的情感。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以代表鲁迅对《史记》的总体评价,也可以看作对《离骚》的一个中肯的定义,品阅之。从而可以帮助决定自己的进退。这也是我读《史记》的一点感想和体会。

苏曼殊曾经说过:“一个人在三十岁以前不读《离骚》,是应该死的,没活气了;三十岁以后读了《离骚》,不能替国家死,也是没有活气的。”这句话我理解来说,作为一个人,特别是一个中国人,更特别是一个吴楚江南之地的人来说,是一定要读离骚的,读了离骚就有了做人的底气,年纪大了再不读离骚就很有可能不懂得怎么做人了。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与诗经并举的先秦巨著,合称风骚,没有离骚就没有屈原对后代那么大的影响。首先我对离骚这两个字的含义产生了兴趣,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林林总总有几十种不同的解释,我认为其中我最赞同的这个说法,是说离通罹难的罹难的罹,即遭遇,骚便是忧愁不幸,遭遇了这些人生中的忧愁不幸才能让屈原的内心产生了巨大的触动,受到了重大打击,才写成了这个千古名作离骚。屈原在离骚中展示了三个视野,一是浩渺迷离的苍穹二是遥远明媚的历史三是巫风浓烈的民俗思想,也正因为这三个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的视野,让离骚成了浪漫主义的开山之作。

我以为屈原首先是一个失败的政治家,虽然屈原的情感细腻,对祖国对国君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在政治上的应对能力是很差的,上官大夫到楚怀王面前说他坏话,挑拨离间,楚怀王一怒把他左徒免了,他便受不了了,于是遭遇后的诉说,遭受人生重大打击之后的自白,离骚便成了他内心的宣言,于是他成了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也是艺术家。离骚373句2490个字我认为并不是他一天一下子写成的,不是一气呵成的,而是经过了了漫长的创作,屈原至少是经历了包括童年在内的三次人生打击才写成了离骚的,他童年家族变故,在流放地秭归长大,然后是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了他,接着楚顷襄王把他流放江南,经过三次的打击,痛定思痛,回顾总结自己的一生,才铸就了离骚。

正因为离骚不是一气呵成的,所以它的连贯性和衔接性就不是很明显,我看离骚至少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不衔接,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又有重复。离骚的第一部分就是我们高中选取出来的部分,这部分其实是可以单独成篇的,记录的是政治,追求人生仕途上的痛苦,但是我发现虽然离骚都是第一人称,但这个人称却并不是屈原作者自己,我认为离骚一定有作者自己的心路历程,有作者人生历程的折射,因此我认为离骚的人物其实是虚拟的,是一个完整的人物系统,并不是作者自己本人,因此也有人称离骚是长篇自传性政治抒情诗,只是具有自传性,却并不是真正的自传,我认为是很有道理的。这三个部分分别讲述了自己对楚王无限的忠诚和自己人生选择的无怨无悔,对自己进行完美的描述,以及对自己对手,小人的描黑。有人说这样理解的话,离骚岂不是成了牢骚,其实离骚更多的是屈原对人生的追求和回顾,也是屈原对人生抉择的思索和宣言,屈原对自己的选择九死未悔,自己的前半生没有做错,对今后后半生的信仰更是要坚持到底。归根到底,哪怕是老冉冉其将至兮,自己慢慢变老了,但还是时亦尤其未央,时间还来得及吗?屈原最后还是没有能够实现自己毕生的目标,投进了流淌千年的汨罗江水之中,带着遗憾和信仰,这也使得离骚传世不绝的吧。

读罢离骚,还有一个问题久久不能想明白,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对屈原和离骚进行过解读,后代的由于时间久远并不能真正身处那样的时代而不能明白屈原当时的思想,暂且不论,但是离屈原很近的像司马迁王逸的理解应该是比较接近,那么问题来了,究竟屈原的思想从他的作品中自己发掘出来更可靠还是从司马迁王逸写的来理解更可靠?待我慢慢体味吧。

古代杰出的抒情长诗,它的内容深厚,思想深邃,情感深沉,境界高远,语言奇伟瑰丽,想象新奇动人作者屈原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更是值得每一位炎黄子孙引以为豪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洁身自好的品质,献身理想的精神,千百年感动并影响了无数后人

有着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我想这也正是屈原执著性格的体现然而像屈原这样“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人是不多见的

鲁迅说过:“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讲,屈原又是幸福的屈原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也许,在他的一生,那个所谓的梦也从未醒来过,直到他决定死前,梦也没有破灭过然而他却说自己是最清醒的

当然,在现代的社会中,屈原的那种执著是被置疑的但这并不表示《离骚》不值一读,我想如果一个人读完《离骚》后能感受并理解那份凄美的执著,那么他就很有收获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1489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