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重视的职业因素_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因素

我重视的职业因素_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因素,第1张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科本身的特点,语文课素质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高尚的道德、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健康的审美趣味以及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仅凭教书匠一般的劳动是不行的。核心问题是要张扬语文课素质教育的个性——以人为本,最充分地发挥学生个体潜能,使他们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而实现这一转变,情感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不也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马克思也指出:“人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人都有七情六欲,好者乐之趋之,恶者厌之避之。现代教学论强调,不管哪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不能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把情感因素和智力因素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兴趣盎然地参与求知获能活动。

一、发展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和谐的情感氛围

赞可夫认为:“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的呼吸”,如果不能够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理所当然地承担着创设和谐的感情氛围的责任。

1、教师自己要先进入角色,用自己的感情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在《诗艺》中说:“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同样你自己得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在课堂上,教师究竟以什么样的情感出现在学生面前,这要根据教材内容的情感因素的确定。如教《纪念刘和珍君》,情感应是激愤的;《沁园春长沙》,情感应是豪放的;《故都的秋》,情感应是忧郁的。总之,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感情倾向,要因文而异。

2、精心设计课前导语,唤起学生无限情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要使课前导语能引人入胜,唤起激情,这就要求教师广泛的深入生活,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审美趣味,结合课文的主题和教学目的,设计出恰当的导语。当然教学导语无定格,但导语的基本要求应该是语文简洁,富有文采,情感强烈。切忌粗制滥造,漫无边际,分散学生注意力。

3、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在课堂上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更不能因学生的小错误而大动肝火,让学生丢面子,造成课堂气氛的紧张、压抑。众所周知,认知活动的启动、维持和发展,离不开情感的参与。由于情绪的错落或波动,由于感情的压抑或抵触,认知活动必然处于低效状态,甚至难以维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自始至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保持一种饱满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种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求知的浓厚兴趣

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组织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过程。教与学是教与学过程中对立统一的矛盾体,而在这对矛盾中,学生是最活跃的因素。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目标(智能的、审美的),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实现。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不是由作家独创的,而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只有读者的积极主动接受,才能使文学作品的价值得到最终实现。我们把接受美学的这一观点借鉴到语文教学中来,也可这样说,只有学生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并积极接受,教材的价值和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豪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去探求真理的欲望。”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就失去了求知的内驱力,也就不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地接受教材所负载的知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因此,在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摆正学生的主体位置,注意激发兴趣,从感情上打动他们,因为情感对认知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进行开放式教学,还三权(读书权、思考权、讨论权)于学生,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能视学生为被动的知识容器,而要把他们从“教师讲,学生听”那种单一的教授关系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接受,从中体验到获得知识的愉悦,改变消极被动的状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最终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培养健康的审美品质

语文是人类的基本课程,它肩负着培养学生情感的特殊使命。语文本身就是丰富的情感传播的载体,在进行语文知识教学的同时,必然要进行情感的传递和情感的教育,而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又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在传递作品的思想感情,两者互相渗透,密不可分。也只有发挥两者的作用,才能实现语文课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根据教育对象来看,也只有通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才会培养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品质,让他们逐渐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逐步完善其人格。无论是情感教育也好,还是审美教育也好,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是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因为它是审美教育的前提。

语文教材是古今中外名家名篇的荟萃,特别是文学作品占了四分这三的比重,“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教材中的这些作品,无不是作者人生理想的跃动,精神目标的闪耀,心灵急流的奔泻。一名话,都灌聚了他们强烈的思想感情。因而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很有必要,大有可为。教师、学生、教材是教学活动中的基本要素,教材是审美客体,学生是审美主体,教师是教材于学生二者之间的中介。教师的作用就是把蕴含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挖掘出来,以情激情,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怎样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呢?

一是要深刻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作者的情感是艺术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是开动想象这条星际飞船的强大动力,是带领作者(随后好带领学生)步入艺术殿堂的向导。她像一团火,可以引燃学生的心。它会使作者对生活的感受,通过学生心中被点燃的激情,变成学生自己的体验。只要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基调,就找到了作品情感溪流的源头,循着作者思路进展的轨迹,便能进入作品深邃意境之中。

二是要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感脉络。作品的情感脉络是贯通在形象的塑造和意境的描绘之中的,因而要钻研教材,在形象和意境的研究分析上下功夫。教师深刻准确地把握了教材的情感以后,就可以通过美读、情讲、设疑等多种形式,把教材中的情感能量释放出来,传递给学生,使他们思想受到感染,情感得到“同化”,从而主动积极地参与审美活动,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培养健康的审美品质的目的。

拿“雷雨”来说,要体味周朴园与鲁侍萍三十年的感情纠葛,就得感悟教材第一场“客厅相逢”。在周相园的内心深处有着对现实婚姻的不满意,才有对早恋的眷念和咀嚼。他一生结过三次婚,经历的人多了,才有了更深刻的感受,所以他对侍萍怀念有加。鲁侍萍也对三十年的的周朴园保留关窗,绣着“梅”字旧衬衫产生了第二次幻想。当发现站中面前的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情人时,他就原形毕露,前后态度形成巨大反差,说明他对侍萍的幻觉是建立在不得危及他的家庭、地位上的。一个伪善、自私的形象脱然而生。为了让学生对作品能有更深刻的感悟,我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组织学生在一周内把它搬上“舞台”,同学们顿时行动起来,分配角色,每个角色都用心地朗读背诵台词,照着原版,加上自己的想象,有板有眼地比划起来。最后演出时,同学们把剧中人物的语言、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学生的兴趣就这样在无声中调动起来了,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也就自然地体现出来了。

总之,一个真正的教师,不仅是能够准确将知识教授给学生,而且更应当是能够充分地运用自己的情感因素,去感染、诱发学生的内在功能,变书本的抽象和生活的含蓄为可感可触,变学生被动吸收为积极参与。这样,语言教学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语文教育是感性与情感的教育,而情感是文学的生命与灵魂,是文学的精华。语文教师应如何把情感教育贯穿到语文教学中去呢? 一、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找到学生情感的投入点,是教材和学生情感融合的前提

人的需要多种多样,学生在阅读中对作品是否有兴趣,要看作品内容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只有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作品,学生在阅读中才能获得满足,产生情感。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未经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工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淡,由于它不能拨动人们的心弦,所以很快就会被遗忘。”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走入学生的情感世界,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找到学生情感的投入点,结合具体的教材特点,找准教材和学生心理的相通点,唤起学生探求的积极情绪和心理机能,在作品中寻找、检索、提取与学生情感相对应、相近似、甚至共通的情感信息,让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

二、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寻找学生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凡是感人的作品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能使人爱读或流传不衰,不仅因为其语言文字美 ,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学习这些文章时,教师要结合教材,从实际出发,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文章蕴涵的情境中,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往往最能与作者产生真挚的情感共鸣:如林海音在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中心灵成长的历程;冰心远涉重洋时对母亲深切的思念;曹操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普希金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敞开心扉,尽情感悟,与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三、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般地说,在欢乐的气氛情景中,人就会欢乐;在悲哀的气氛情景中,人就会悲哀。了解了这一点,教师就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把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真实的情感,用自己的欢乐痛苦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这样,学生不仅能陶冶心灵,净化思想,感知美,而且语文知识也会在美的欣赏中较扎实地掌握。

中职学生正值青春萌动期,内心世界一刻也不会平静,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情感宣泄,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因势利导,使其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产生爱心,生发美感。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教师必须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选准动情点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作品与学生发生共振共鸣。同时,教师也应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改进教学方法,寻找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灵契合点,优化学习效果

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性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和接受美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构建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针对这种情况,特别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使彼此的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状态产生一种巨大的循环力,影响少年的智慧和全部智力活动。”语文教师要用真诚去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让他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技师学院)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挖掘语文教材中有关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在听、说、读、写中注重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热爱和运用祖国语言的情感。

[关键词]课堂教学;情感教育;思考运用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情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功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心理反应。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呢?

一、实施情感教育,教师应该具备情感素质

实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关键在教师。首先,要求教师对学生有着深厚的感情,要有发自内心的爱。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保持积极、深厚的情感,自我动情、移情体悟,调控情感。教师在是非、好坏、善恶、美丑、爱憎、荣辱等问题上要有正确的观点、鲜明的态度。唯能如此,语文教师才能言传身教,通过教学,在学生身上培养出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其次,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做到入情、入境、入化,充分进入角色,适时适度地把握、调控课堂教学的情感氛围,叩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再次,教师要善于表情达意,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艺术,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把课文里的和自己心里的思想情感、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总之,要花气力上好语文课,这不仅需要高超的教学技巧,还需要有良好的情感调控力。

二、加强情感教育,语文教学题中固有之义

从语言的具体运用来说,“言为心声”,任何人说的话都反映他内心的某种情感,从文章学上说,“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文章从来都是“有情物”。义务教育新课程语文教材可说涉及了过去和现在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从教学的主体和客体来说,师生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关系中,面对充满情感涟漪和波涛的教材,面对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不可能不产生种种情感体验。如课文《一件小事》,这是一篇用第一人称写的小说,小说中的“我”反映了作者的某些思想,如谴责军阀统治,严于解剖自己等。文中的心理描写对表现“我”的思想感情起到很好的作用。作品中的“我”对车夫的举动产生敬佩之情,同时感到自己的渺小,赞扬了车夫勇于负责,正直无私的高尚品质和“我”严肃的自我批评的精神。所以语文教师在进行听、说、读、写教学时,都应该遵循语文教学“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的统一”的规律,加强情感教育,并把它与语言、思维的教学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进行情感教育,语文课堂教学的新举措

我国著名语言专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语文课堂因为真实而美丽。课堂关注的应是学生真切的感受,情绪的体验,语文学习的幸福感。初中语文课情感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多彩,我们应该把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当做一个重点。因为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种崇高的情感,它包含对祖国锦绣山河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赞美,对勤劳勇敢的祖先的崇敬,对以乳汁和血汗哺育我们的广大人民的感激,对国内外一切敌人的仇恨,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执著追求……一个人只有热爱祖国,才能不遗余力去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甚至为了祖国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宝贵生命。初中语文教材里有关爱国主义的篇目约占30%,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这部分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应贯穿于课文的讲解之中,教师讲解课题,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应包括情感的熏陶。如在讲解课文《回忆我的母亲》时,笔者始终抓住中心词语“爱”字来创设情境,母亲爱我、爱孩子们、爱叔伯妯娌、亲戚邻居,更爱劳动、爱劳动人民、爱民族并支持革命;我爱母亲,更爱民族与革命,并决心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的“爱”。抓住这个中心词语,渲染以“爱”为核心的情感基调,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得以激发。所以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触“境”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进入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是以展示课文中的形象、意境为手段的情感教育,其特点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容易形成教学的感情基础。而根本的是,美育能使人的思想、性格、语言、行为更加“完美”。语文教材是美的丰富宝藏,里面有绚丽多彩的自然美,千姿百态的社会美,巧夺天工的艺术美,缜密深邃的科学美,准确生动的语言美,高尚感人的行为美,值得我们把它们开掘出来,用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责任编辑 一 觉

道德情感是人们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是否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而产生的一种情感,教师要实现自己的职业道德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强化教师意识,思想上认识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根植于人的心灵的,道德情感的养成意味着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升华。这种净化和升华是无法借助外力来实现的,它必须是道德主体自觉自愿的向往和追慕。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向儿童和青少年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是教师神圣的任务,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教师认识到这一点,则对自己的身份,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认识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学生中产生的影响。

作为教师要想到“我是人民教师”的意识,教师是负有神圣职责的崇高职业,这种高尚的情操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会不断激励和鞭策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履行教师的道德职责,教师更应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教师作为最受学生关注的人物。他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都可能在学生中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为了完成自身的意识,教师的职业道德情感必须依靠教师的自觉性,只有教师产生了迫切的需要和强烈的欲望,才能激发出真挚的情感,形成了坚定的信念。

二、加强知识强理论学习,行动上履行道德情感

人们从事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需要知识,因此这就必须学习,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也需要知识。为了丰富自己的职业道德理论,首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丰富的知识。马克思主义是形成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的理论基础。不掌握这些理论,就不可能科学地认识社会,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此外,还要学习丰富的自然科学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使我们从各种关系和联系中清醒地认识改造世界的任务。其次,还要学习现代教育道德理论,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不可能回答师德修养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

最后在行动中还要向优秀教师学习,学习他们和职业道德经验。因为一切教师的道德实践都是师德理论的具体化,都具有鲜明的生动的形象的特点。他们的先进思想和模范事迹可见可信,具有较强的榜样感染力。

三、投身教育实践,生活中总结道德情感

教师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形式,是处理和调节教育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特殊道德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首先总结自己是否把师德意识放于高水准,不仅用自己丰富的知识教人,而且更重要的用自己的品格教人,不仅通过语言传播知识,而且是以自己的品格去“传授”品格,即以自己的良好道德行为和习惯去影响幼小的心灵,使之成长为健康,聪明活泼的新一代。

其次必须总结自己是否在师德行为中成为楷模。教师的劳动对象不是物质,而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是有理想、有情感、有意志、有广性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处处起表率作用。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蕴涵的丰富的情感因素,把趣味带到课堂。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育的前提尊重,青少年的自尊心也是一个敏感区,更需要得到老师的细心呵护,给予耐心和真诚的帮助,才能根本上转化和排除心理上的障碍,才能欣然地接受你。

总之,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感,教师一定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并通过先进的教学课程载体提高先进文化的教育行为,保证教育的总体目标和远景的实现。

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

认知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理解关键性词语的意思,如“信息、信息高速路、便捷、网上购物、拍卖、五州四海、电子邮件、羡慕”等词。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章的要点,初步认识网络的用处。

3、继续增强学生将网络成为自己学习伙伴的意识。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增长学生的见识,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能力目标:

1、能自学或是与同伴一起合作学习,提高自己网上合作能力。

2、能利用网络资源,查看、收集、了解信息高速路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了什么?进行交流。

3、能用留言板进行网上交流与学习。

  摘 要: 情感因素在所有学习活动中都有着重要影响,作者分析了情感因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力图针对性地研究英语口语教师在情感教学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提出四条有效措施,尽量减少情感因素在学生英语口语学习中的消极影响,提高英语口语教学水平。

关键词: 口语教师 情感教学 学习动机

教学活动一直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细化,研究者和一线教师们都发现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法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已经逐渐调整为以学生为中心。近年来,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就对英语口语教师在情感教学中的作用做研究和探讨。

一、情感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情感是二语习得过程中的感觉、感情、心情和态度。(Arnold,2000)情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学习者的个人因素,另一种是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因素。第一种包括焦虑、抑制、学习动机等;第二种包括课堂交流等。情感可以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这些情感作用有时候可以相互影响。

焦虑是指学习者因为达不到预期学习目标或者不能克服学习中的障碍,使自尊心受到挫折,因为失败和愧疚感到紧张的不安情绪,这是一种负面影响。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主要的三种焦虑是交际焦虑、测试焦虑和课堂焦虑。交际焦虑是学习者担心自己不能用正确流利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测试焦虑是学习者害怕考试成绩不能反映出学习的实际水平和效果;课堂焦虑则是学习者担心教师或者其他同学给予不好的评价。适度焦虑其实可以激发学习者挑战学习任务,而过度焦虑通常使学习者采取逃避的方式来脱离二语习得。

二、英语口语教师在英语情感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和学生都意识到了课堂活动的重要性,但是教师对于如何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感到为难,学生也没有满腔热情和耐心配合教师一起推进课堂活动的展开,这就需要师生共同做一些调整和努力。

1英语口语教师应改变观念。大部分的教师都希望学生配合自己的课堂活动,也愿意通过改进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教师对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的影响大多停留在感性认识,没有积极引导学生的情感。在英语口语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应当重视和引导学生情感的表达和宣泄,以包容、理解、真诚的态度与学生平等沟通,将情感交流融入英语口语教学,让学生不担心被批评指责,放心大胆,畅所欲言。

2消除妨碍型焦虑。焦虑分为妨碍型和促进型。上文提到适当焦虑也就是促进型焦虑,乐意激发学习者挑战学习任务。而产生焦虑的原因主要是教学方法,包括课堂互动方式和考试模式等,还有学生的性格原因。英语口语教师不应当经常采取测试、考试、听写等方法检测英语学习的效果。话题演讲等活动也不必要求全班每个学生都发言,因为每个学生对话题感兴趣的程度和了解的知识范围不一样。英文**片段的模仿表演活动能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也能够帮助学生团结互助,共同督促学习,所以英语口语教师应当根据所带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尽量考虑到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可接受程度,当学习者出现不愿意参与的情况时,在不能积极引导的情境下,调整或者改变课堂活动的难度或者内容和形式。

研究表明,学生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对于教师的指正持双重态度。学生既知道教师指正他的口语错误的必要性,希望教师帮助自己不断提高口语水平,又觉得频繁发言就会被频繁更正,自尊心难免受挫,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当保持微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在全部发言完成以后以表扬为主,用缓和友好的语气纠错,给予其继续发言的勇气。减少测试次数,降低口语考试难度,引导热点话题讨论,采用合作性更多的口语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互助交往,互相交流思想,取长补短。

3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受不同的家庭背景、社会背景、个人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而形成。工具型学习动机的学习效果明显劣于结合型学习动机。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课时安排有限,在每周两节课的时间里,想要通过短暂学习时间就通过大学里面的四六级考试,大部分学生以考试为目的,由此产生的是工具型学习动机,可想而知,这种学习动机导致消极被动学习,学习效果自然不理想。英语口语教师应尽量介绍更多的英美人文地理文化,情人节、感恩节、圣诞节的来历和传说,播放英文**和经典歌曲,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习俗的好感。这些课堂活动的积极导入能够帮助学生更了解目的语的文化背景,使他们的学习动机从工具型向结合型转变,达到更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4反思教学过程。当英语口语教学中出现消极沉闷的状态时,教师不应当在课堂上表现出泄气或者不满情绪,这样会使学生紧张,引起负面情绪,相互感染,更加不能责怪学生没有积极响应和配合教学活动。责怪只会让学生对课堂发言感到胆怯和不安,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可以通过与办公室同事的沟通或者与班干部学生的交流,不断改进口语课堂教学中的态度和方法,勇于自我剖析,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建立师生的良好关系。

情感因素对于提高英语口语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英语口语教师应当重视情感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英语口语教师应试图转换自身角色,成为善解人意,观察和洞悉学生内心,鼓励学生消除过度焦虑情绪的导师,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Arnold,J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Krashen,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3]郭书彩外语课堂合作学习中的情感和认知因素[J]国外外语教学,2002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的特点就在于以形象思维和情感思维为先导。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产生着深广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受到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并产生独特的体验。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出动人的教学情境与氛围。

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美化情怀完善人格。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扩宽学生的精神空间。

二、情感的含义

  情感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这是人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心理与态度上的反映。人们在与任何事物的接触中,总是会产生多种多样的情感。并非无动于衷,常常会产生满意或不满意,愉快或不愉快,热爱或厌恶,欣赏或遗憾等态度体验。教学活动是具有强烈情感因素的行为,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都渗透其中,特别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我们教师能否发挥情感因素对于教学效果的好坏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我们要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总会产生各种的情感。道德情感,即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阶级的和民族的敌人的仇恨感,对社会的义务感、责任感,对朋友的友谊感等等;理智感,学生主要表现为对语文课程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并能体验到一种获得知识的乐趣。美感,即学生对事物的美丑所产生迷恋、欣赏、向往、害怕、逃避、厌恶等情绪。在语文教学中调动和利用情感因素的作用,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和感情素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加对于所教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忽视情感教育,注重语文知识技能的传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必然首先要求教师钻研教材,对课文有深切的感悟,才可能将课文分析透彻。然而当我们把这些知识在课堂上落实时,却要面临另一种考验,我们语文教师可以讲授课文时语言思路清晰,教学过程有条不紊,然而往往我们看到的是学生提不起精神,课堂气氛不活跃。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呢?怎样才能看到学生求知的热情呢?情感在此时实际就构成了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我们语文教师只有充分挖掘情感在教学中的感染作用,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对生命的领悟、触动学生的心灵,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单一,影响着情感教育的实施。有时我们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知识技巧的灌输,而没有及时调整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这样无疑影响着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要挖掘教学中的情感,离不开结合教材的内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激起学生的情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2681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