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文献综述格式模板20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二、撰写文献综述的目的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学写综述的目的:
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法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进行学术研究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由选题。
三、撰写文献综述的步骤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1、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写文献综述,所选题目宜小些,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影响实习,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2、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文献内容讨论和分析)、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文献内容讨论和分析)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四、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2、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3、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4、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关于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文献综述是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检索、搜集、整理、综合利用学术文献资料,根据所研究课题对文献资料进行有效的归纳、分析、总结能力,从而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是指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研究课题或研究题目确定后,通过搜集、整理、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资料,就与该课题或题目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所做的简要评述。是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有效途径。
文献综述所评述的学术文献必须与学生所撰写毕业设计(论文)保持高度一致,必须对可能影响所撰写毕业设计(论文)主要论点、政策建议或反驳依据等主要学术结论的相关文献及其主要论断做出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必须保证综述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学生的利用学术文献的综合能力。
文献综述是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必须按学院要求的基本规范撰写,一般应在3000字左右。文献综述的成绩综合纳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之中,未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所有毕业生在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后必须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学院明确要求从20xx级学生毕业论文开始实施文献综述写作制度。为了进一步规范文献综述的写作,现将文献综述写作要求明确如下:
一、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二、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注意事项
1、文献综述是一篇相对独立的综述性学术报告,包括题目、前言、正文、总结等几个部分。
题目:一般应直接采用《文献综述》作为标题,经指导教师批准也可以所研究题目或主要论题加“文献综述”的方式作为标题。
前言:点明毕业设计(论文)的论题、学术意义以及其与所阅读文献的关系,简要说明文献收集的目的、重点、时空范围、文献种类、核心刊物等方面的内容。
正文:无固定格式,可以按文献的时空顺序,层次顺序,毕业设计(论文)的论点顺序等展开,总之要根据毕业设计(论文)的具体情况撰写,对毕业设计(论文)所采用的全部参考文献分类、归纳、分析、比较、评述,应特别注意对主流、权威文献学术成果的引用和评述,注意发现已有成果的不足。
结论,对全文的评述做出简明扼要的总结,重点说明对毕业设计(论文)具有启示、借鉴或作为毕业设计(论文)重要论述依据的相关文献已有成果的学术意义、应用价值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研究目标。
2、要围绕毕业论文主题对文献的各种观点作比较分析,不要教科书式地将与研究课题有关的理论和学派观点简要地汇总陈述一遍。
3、评述(特别是批评前人不足时)要引用原作者的原文(防止对原作者论点的误解),不要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不能从二手材料来判定原作者的“错误”。
4、文献综述结果要说清前人工作的不足,衬托出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理论价值。
5、采用了文献中的观点和内容应注明来源,模型、图表、数据应注明出处,不要含糊不清。
6、文献综述最后要有简要总结(结论),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表明前人为该领域研究打下的工作基础。
7、所有提到的参考文献都应和所毕业论文(设计)研究问题直接相关。
8、文献综述所用的文献,与毕业设计(论文)的论题直接相关,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参考文献数量完全一致;重要论点、论据不得以教材、非学术性文献、未发表文献作为参考文献,应主要选自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的文章,其次是教科书或其他书籍。至于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广播、通俗杂志中的文章,一些数据、事实可以引用,但其中的观点不能作为论证问题的依据。
三、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的著录均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一致。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以及示例如下。
1、 连续出版物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例如:
[1] 毛峡,丁玉宽图像的情感特征分析及其和谐感评价[J]、电子学报,20xx,29(12A):1923-1927
2、 专著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例如:
[2] 刘国梁,王成图书馆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15-18,31
3、 会议论文集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A]//主编、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例如:
[3] 毛峡,孙云和谐图案自动的生成研究[A]第一届中国情感计算及智能交互学术会议论文集[C]北京: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20xx:277-281
4、 学位论文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例如:
[4] 张京、水利水电理论[D]、武汉:武汉大学,1997
5、 报告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例如:
[5] 冯宜章、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研究院,1997
6、 专利文献
[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例如:
[6] 姜锡州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8,1983-08-12
7、 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代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例如:
[7] GB/T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
8、 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例如:
[8] 毛峡、情感工学破解‘舒服’之谜[N]、光明日报,20xx-4-17(B1)、
9、 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例如:
[9]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http://wwwcajcdeducn/pub/wmltxt/980810-2html, 1998-08-16/1998-10-04
引用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说明如下:
根据GB3469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示以下各种参数文献类型,如下表所示:
四、文献综述页面设置和字体大小
1、页眉
页眉内容一律为“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小五号宋体,右对齐。
2、页边距
论文的上边距:30mm、下边距:30mm、左边距:35mm、右边距:35mm、页眉:30mm、页脚:30mm,行间距为固定值22磅行距。
3、页码的书写要求
页码从前言部分开始至结论,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页码位于页面底端居中。封面不编入论文页码。
4、文献综述中一级标题为黑体4号,二级标题为黑体小四号。正文用宋体小四号,参考文献用宋体小五号。
5、文献综述字体样式见附件1,封面格式见附件2。
;人们期盼着能拥有并使用更为人性化和智能化的计算机。在人机交互中,从人操作计算机,变为计算机辅助人;从人围着计算机转,变为计算机围着人转;计算机从认知型,变为直觉型。显然,为实现这些转变,人机交互中的计算机应具有情感能力。情感计算研究就是试图创建一种能感知、识别和理解人的情感,并能针对人的情感做出智能、灵敏、友好反应的计算系统。
情感被用来表示各种不同的内心体验(如情绪、心境和偏好),情绪被用来表示非常短暂但强烈的内心体验,而心境或状态则被用来描述强度低但持久的内心体验。情感是人与环境之间某种关系的维持或改变,当客观事物或情境与人的需要和愿望符合时会引起人积极肯定的情感,而不符合时则会引起人消极否定的情感。
情感具有三种成分:⑴主观体验,即个体对不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⑵外部表现,即表情,在情感状态发生时身体各部分的动作量化形式。表情包括面部表情(面部肌肉变化所组成的模式)、姿态表情(身体其他部分的表情动作)和语调表情(言语的声调、节奏、速度等方面的变化);⑶生理唤醒,即情感产生的生理反应,是一种生理的激活水平,具有不同的反应模式。
概括而言,情感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情感是人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能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也是人际通信交流的重要手段。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我们可以把人的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基本情绪是先天的,具有独立的神经生理机制、内部体验和外部表现,以及不同的适应功能。人有五种基本情绪,它们分别是当前目标取得进展时的快乐,自我保护的目标受到威胁时的焦虑,当前目标不能实现时的悲伤,当前目标受挫或遭遇阻碍时的愤怒,以及与味觉(味道)目标相违背的厌恶。而复杂情绪则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
情感测量包括对情感维度、表情和生理指标三种成分的测量。例如,我们要确定一个人的焦虑水平,可以使用问卷测量其主观感受,通过记录和分析面部肌肉活动测量其面部表情,并用血压计测量血压,对血液样本进行化验,检测血液中肾上腺素水平等。
确定情感维度对情感测量有重要意义,因为只有确定了情感维度,才能对情感体验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估。情感维度具有两极性,例如,情感的激动性可分为激动和平静两极,激动指的是一种强烈的、外显的情感状态,而平静指的是一种平稳安静的情感状态。心理学的情感维度理论认为,几个维度组成的空间包括了人类所有的情感。但是,情感究竟是二维,三维,还是四维,研究者们并未达成共识。情感的二维理论认为,情感有两个重要维度:⑴愉悦度(也有人提出用趋近-逃避来代替愉悦度);⑵激活度,即与情感状态相联系的机体能量的程度。研究发现,惊反射可用做测量愉悦度的生理指标,而皮肤电反应可用做测量唤醒度的生理指标。
在人机交互研究中已使用过很多种生理指标,例如,皮质醇水平、心率、血压、呼吸、皮肤电活动、掌汗、瞳孔直径、事件相关电位、脑电EEG等。生理指标的记录需要特定的设备和技术,在进行测量时,研究者有时很难分离各种混淆因素对所记录的生理指标的影响。情感计算研究的内容包括三维空间中动态情感信息的实时获取与建模,基于多模态和动态时序特征的情感识别与理解,及其信息融合的理论与方法,情感的自动生成理论及面向多模态的情感表达,以及基于生理和行为特征的大规模动态情感数据资源库的建立等。
欧洲和美国的各大信息技术实验室正加紧进行情感计算系统的研究。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飞利浦公司等通过实施“环境智能”、“环境识别”、“智能家庭”等科研项目来开辟这一领域。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情感计算小组研制的情感计算系统,通过记录人面部表情的摄像机和连接在人身体上的生物传感器来收集数据,然后由一个“情感助理”来调节程序以识别人的情感。如果你对电视讲座的一段内容表现出困惑,情感助理会重放该片段或者给予解释。麻省理工学院“氧工程”的研究人员和比利时IMEC的一个工作小组认为,开发出一种整合各种应用技术的“瑞士军刀”可能是提供移动情感计算服务的关键。而目前国内的情感计算研究重点在于,通过各种传感器获取由人的情感所引起的生理及行为特征信号,建立“情感模型”,从而创建个人情感计算系统。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脸部表情处理、情感计算建模方法、情感语音处理、姿态处理、情感分析、自然人机界面、情感机器人等。
情境化是人机交互研究中的新热点。自然和谐的智能化的人机界面的沟通能力特征包括:⑴自然沟通:能看,能听,能说,能触摸;⑵主动沟通:有预期,会提问,并及时调整;⑶有效沟通:对情境的变化敏感,理解用户的情绪和意图,对不同用户、不同环境、不同任务给予不同反馈和支持。而实现这些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心理科学和认知科学对人的智能和情感研究所取得的新进展。我们需要知道人是如何感知环境的,人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和意图,人如何做出恰当的反应,从而帮助计算机正确感知环境,理解用户的情感和意图,并做出合适反应。因此,人机界面的“智能”不仅应有高的认知智力,也应有高的情绪智力,从而有效地解决人机交互中的情境感知问题、情感与意图的产生与理解问题,以及反应应对问题。
显然,情感交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受时间、地点、环境、人物对象和经历的影响,而且有表情、语言、动作或身体的接触。在人机交互中,计算机需要捕捉关键信息,觉察人的情感变化,形成预期,进行调整,并做出反应。例如,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用户建模(例如,操作方式、表情特点、态度喜好、认知风格、知识背景等),以识别用户的情感状态,利用有效的线索选择合适的用户模型(例如,根据可能的用户模型主动提供相应有效信息的预期),并以适合当前类型用户的方式呈现信息(例如,呈现方式、操作方式、与知识背景有关的决策支持等);在对当前的操作做出即时反馈的同时,还要对情感变化背后的意图形成新的预期,并激活相应的数据库,及时主动地提供用户需要的新信息。
情感计算是一个高度综合化的技术领域。通过计算科学与心理科学、认知科学的结合,研究人与人交互、人与计算机交互过程中的情感特点,设计具有情感反馈的人机交互环境,将有可能实现人与计算机的情感交互。迄今为止,有关研究已在人脸表情、姿态分析、语音的情感识别和表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目前情感计算研究面临的挑战仍是多方面的:⑴情感信息的获取与建模,例如,细致和准确的情感信息获取、描述及参数化建模,海量的情感数据资源库,多特征融合的情感计算理论模型;⑵情感识别与理解,例如,多模态的情感识别和理解;⑶情感表达,例如,多模态的情感表达(图像、语音、生理特征等),自然场景对生理和行为特征的影响;⑷自然和谐的人性化和智能化的人机交互的实现,例如,情感计算系统需要将大量广泛分布的数据整合,然后再以个性化的方式呈现给每个用户。
情感计算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计算机通过对人类的情感进行获取、分类、识别和响应,进而帮助使用者获得高效而又亲切的感觉,并有效减轻人们使用电脑的挫败感,甚至帮助人们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世界。计算机的情感化设计能帮助我们增加使用设备的安全性,使经验人性化,使计算机作为媒介进行学习的功能达到最佳化。在信息检索中,通过情感分析的概念解析功能,可以提高智能信息检索的精度和效率。
展望现代科技的潜力,我们预期在未来的世界中将可能会充满运作良好、操作容易、甚至具有情感特点的计算机。
情感计算的概念是在1997年由MIT媒体实验室Picard教授提出,她指出情感计算是与情感相关,来源于情感或能够对情感施加影响的计算。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胡包刚等人也通过自己的研究,提出了对情感计算的定义:“情感计算的目的是通过赋予计算机识别、理解、表达和适应人的情感的能力来建立和谐人机环境,并使计算机具有更高的、全面的智能”。
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情感一直位于认知科学研究者的视线以外。直到20世纪末期,情感作为认知过程重要组成部分的身份才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当代的认知科学家们把情感与知觉、学习、记忆、言语等经典认知过程相提并论,关于情感本身及情感与其他认知过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成为当代认知科学的研究热点,情感计算( affective computing )也成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
众所周知,人随时随地都会有喜怒哀乐等情感的起伏变化。那么在人与计算机交互过程中,计算机是否能够体会人的喜怒哀乐,并见机行事呢?情感计算研究就是试图创建一种能感知、识别和理解人的情感,并能针对人的情感做出智能、灵敏、友好反应的计算系统,即赋予计算机像人一样的观察、理解和生成各种情感特征的能力。
目前情感计算研究面临的挑战还很多,例如,情感信息的获取与建模问题,情感识别与理解问题,情感表达问题,以及自然和谐的人性化和智能化的人机交互的实现问题。显然,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需要知道人是如何感知环境的,人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和意图,人如何作出恰当的反应。而人类的情感交流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仅受时间、地点、环境、人物对象和经历的影响,而且有表情、语言、动作或身体的接触。因此,在人和计算机的交互过程中,计算机需要捕捉关键信息,识别使用者的情感状态,觉察人的情感变化,利用有效的线索选择合适的使用者模型(依据使用者的操作方式、表情特点、态度喜好、认知风格、知识背景等构建的模型),并对使用者情感变化背后的意图形成预期,进而激活相应的数据库,及时主动地提供使用者需要的新信息。
情感计算研究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心理科学和认知科学对人的智能和情感研究取得新进展。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与环境之间某种关系的维持或改变,当客观事物或情境与人的需要和愿望符合时会引起人积极肯定的情感,而不符合时则会引起人消极否定的情感。情感具有三种成分:主观体验(个体对不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外部表现(在情感状态发生时身体各部分的动作量化形式,即表情)和生理唤醒(情感产生的生理反应)。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我们可以把人的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基本情绪是先天的,具有独立的神经生理机制、内部体验和外部表现,以及不同的适应功能。人有五种基本情绪,它们分别是当前目标取得进展时的快乐,自我保护的目标受到威胁时的焦虑,当前目标不能实现时的悲伤,当前目标受挫或遭遇阻碍时的愤怒,以及与味觉(味道)目标相违背的厌恶。而复杂情绪则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
情感是一种内部的主观体验,但总是伴随着某种表情。表情包括面部表情(面部肌肉变化所组成的模式),姿态表情(身体其他部分的表情动作)和语调表情(言语的声调、节奏和速度等方面的变化)。这三种表情也被称为体语,构成了人类的非言语交往方式。面部表情不仅是人们常用的较自然的表现情感的方式,也是人们鉴别情感的主要标志。通过使用特定的仪器,我们可以对面部的微小表情变化进行研究,甚至可以区分真笑和假笑:人在真笑时面颊上升,眼周围的肌肉堆起,大脑左半球的电活动增加;而人在假笑时仅有嘴唇的肌肉活动,下颚下垂,大脑左半球的电活动不明显。脸部运动编码系统FACS通过不同编码和运动单元的组合,可以在脸部形成复杂的表情变化,其成果已经被应用于人脸表情的自动识别与合成。
人的姿态即身体表情,一般伴随着交互过程而发生变化,并表达着一些信息。
语调表情是通过语音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来表达说话人的情感。在人际交往中,语音是人们最直接的交流通道。
在情感计算研究中还可以使用很多种生理指标,例如,皮质醇水平,心率,血压,呼吸,皮肤电活动,掌汗,瞳孔直径,事件相关电位,脑电EEG等。研究发现,惊反射可用作测量情感愉悦度的生理指标,而皮肤电反应可用作测量情感生理唤醒程度的生理指标。
很显然,开展认知科学研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智慧上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服务于人类,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情感计算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计算机通过对人类的情感进行获取、分类、识别和响应,进而可以帮助使用者获得高效而又亲切的感觉,并有效减轻人们使用电脑的挫败感,甚至帮助人们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世界。计算机的情感化设计能帮助我们增加使用设备的安全性,使经验人性化,使计算机作为媒介进行学习的功能达到最佳化。
情感计算是一个高度综合化的研究和技术领域。通过计算科学与心理科学、认知科学的结合,研究人与人交互、人与计算机交互过程中的情感特点,设计具有情感反馈的人与计算机的交互环境,将有可能实现人与计算机的情感交互。情感计算研究将不断加深对人的情感状态和机制的理解,并提高人与计算机界面的和谐性,即提高计算机感知情境,理解人的情感和意图,作出适当反应的能力。
内容摘要:在我国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特别强调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课程设置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正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本人在教学中也深刻体会到情感在学生的生活和实践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积极的情感可以激发学生去努力学习,消极的情感将阻碍学生学习任务的有效完成。因此,在倡导和谐教育的今天,数学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发掘、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激发兴趣、学习态度、师生关系、学习习惯、融入生活。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在积极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下面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指人认识、欣赏与探索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浓,越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注意设置各种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习动力 课堂教学中,把鲜活的生活题材引入课堂,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巧用于课堂,用生活问题激活课堂,用已有的数学现实激活学生的思维,就使得数学课堂有了生活之水的滋润,从而使数学学习更加富有情趣和魅力。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教师首先问: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用过哪些人民币?使学生在生活中与人民币相关的场景历历重现,接着教师让学生互相交流一下以前是怎样辨认人民币的?激起学生交流的欲望,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在交流中,学生的经验得以分享和补充,课堂呈现一种互动的态势,教学活动由此变成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2、创设“悬念”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因此,在新课的导入中,有意识地设疑、激疑、制造一些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的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地吸引住学生。如在教学《能被3 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先复习了能被2 和5 整除的数的特征,然后让学生来考老师,学生随便提出一些数,老师都能很快的说出能不能被3 整除,这时候学生很好奇“为什么老师能这么快就说出这些数能不能被3 整除呢?是不是有什么规律呢?” 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地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贯穿整节课的始终。 3、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小学生的数学情感往往是在教学课堂中被问题情境所激发,从而培养起来的。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问题要问得巧妙,问得引人入胜。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穿插一些趣味性、新奇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会很快伸出两个手指头。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 4、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内容时,教师提前让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几种三角形的纸片。让学生试做每个图形的对折,使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操作后发现有些图形能完全重合有些图形不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所谓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待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具有选择性的反应倾向,是在学习活动中习得的一种内部状态。它是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志因素三者组成的一种互相关联的统一体。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态度与他们对数学的认识、价值观及情感等都具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只有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在学习过程中来不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在数学学习中能刻苦认真、谦虚自信、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去试做: 1、树立明确的目标 人们常说:有目标像百米赛跑,无目标像沙滩散步。为什么有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觉得学习缺乏动力?总是感到不快乐但又找不出原因?这首先是因为学生没有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基于此,我们更应该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建立起积极的学习态度,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2、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独立的思想、意志,是很难强迫操控的。然而,学生的情绪与课堂教学节奏的调节和控制又有着直接的关系。一节课,如果学生情绪低落、烦躁、惊恐,教师即使手舞足蹈,口若悬河,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相反,热情洋溢、欢快愉悦的课堂氛围将会使学生喜欢数学,爱上数学课。学生只要对数学学习有积极的情感,就能保持数学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因此,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情绪,随时调控教学节奏,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重要成分。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人人都能学好数学,人人都能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也就是数学教学要关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所以,在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对学生自信的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相信自己能学好数学,在学习中能得到成功。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它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关系。师生关系不仅是知识赖以传授的重要条件,而且是学生人生初期人际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态度,并且迁移到他的同伴关系,使他与社会与他人形成积极的交往关系,从而影响他整个的人生。那么,作为老师 应该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1、教师要改变角色 教师应从传统的由教育的主宰者、操纵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励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由被动的受体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和能动的实践者。如果学生在与老师的交往中,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亲情与友情,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感化、召唤和指导,就能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才能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作为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才能促使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性转变。 2、尊重并赏识自己的学生 学生需要教师的尊重,更需要教师的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捕捉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切忌用主观的喜好来判断学生,学会“蹲下来看孩子。”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不但能调整学生认知行为,而且在情感上也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3、关注“学困生”的成长 学困生就象受伤的花朵,更需要老师格外的扶持和关心。如果教师对他们冷淡训斥,歧视甚至放弃,只能促使受伤的花朵过早枯萎和夭折。反而教师如果信任他们,喜欢他们,他们就会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爱护和尊重,自信心、自尊心和热情便会油然而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同时,教师还应该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表现自己,使学困生在“表扬—努力—成功—自信—再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功”的过程中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不断萌发上进的心理。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学校中养成。”这句话突出了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习惯影响着人的能力与性格的发展。就学习习惯而言,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促进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参与、克服困难、质疑、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列为“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具体目标。 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例如,从学生入学的第一节数学课开始,教师就要结合教材上的图有意识地反复提问“还有什么”,让学生明确要认真仔细地观察,并通过对学生的表扬,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是好习惯。又如,笔算教学中设计帮助小动物检查改正错题的活动,可使学生加深对笔算方法认识的同时领悟到“计算时要细心”。再如,放手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请学生表达自己的方法、评价伙伴的方法,促使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进而养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还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合作交流的习惯等。习惯是长期逐渐形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只讲大道理就完事,只能在教学中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加快教改步伐,选择最能发挥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教会他们正确的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学生不但学会知识,而重要的是学会了学知识的方法,真正做到是学习的主人。 五、将数学课堂融入生活,认识数学的价值。 课程标准中谈到让学生学习有意义、有价值、生活化的数学。我在数学教学中十分关注数学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乐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身边的事物,喜欢用数学知识去思考、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让学生用人民币去商场购物;教学“年、月、日”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精美的年历;教学“认识时间”,我让学生记下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并与同伴对照,看谁的时间安排更合理�6�7�6�7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数学确实是有用的,逐步形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和习惯,并在数学学习中逐步体验成功,激发学习热情,端正学习态度。 综上所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由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承载的启发、渗透和感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去亲自感受、体验、领悟。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未来审视今天的教育,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自己的实践,重视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面。 参考文献: 1、赵德成,《课程 教材 教法》2003 年9 期《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 2、叶尧城,《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7 3、刘忠智,《数学教学实施指南小学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