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和现代诗有哪些不同之处。(如韵脚)

古诗和现代诗有哪些不同之处。(如韵脚),第1张

现代诗:写法自由,更适合抒发现代人的情感

古 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是祖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古

诗词中蕴藏着大量的物理知识,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有机的插入古诗词有时会

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古诗包括古体诗、近体诗和宋词元曲,现代诗则主要指五四运动以后产生的新诗古诗和现代诗的时间划分以五四运动为界

现代诗和古诗的区别,首先表现在语言上古诗是用文言文写成的,而现代诗则是用白话文写成的

而两者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字数的齐整和平仄押韵从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古诗有着较为固定的语言形式和比较严格的韵律要求这让各种形式的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致从总体上来说,各种形式的古体诗体现了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种节奏感和韵律感与人的思想感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语言氛围

至于现代诗,它的妙处主要体现在意象的新奇上,并且更符合大部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更容易创造一种气氛另外,我国的现代诗起源于“五四”时期的白话文前后,跟随白话文一同成长起来现代诗打破格律限制之后的自由形式始终是它创作的基础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有歌、行、曲、辞等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此外,古绝句在唐时也有作者;都属古体诗范围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出现了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体、近体之间的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乃至古体作品中常融入近体句式但也有些古诗作者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

以《将进酒》为例:其文换韵六次,分别为“uei/ue/ei/ing/ue/iou”,一般的这韵既可作为作者情绪变化的分界点,也可以是朗诵者情感曲折变化的重要依据,本文六韵自然读时可换六次情绪。

当然还可以耍点小技巧,甚至恣情所至,信马由缰,把自己假想为。

易安体的创作实践

在创作实践中,李清照对诗词作了明确分工,她把有关时事政治、咏史怀古之类的题材吟之于诗,而把生活中个人的悲欢离合、惜春悲秋之类的感受赋之于词。在音律、内容和表现艺术方面,李清照的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词别是一家“的理论主张。 第一、易安体的协音律强调词必须协音律,亦即强调词是音乐文学。在《词论》中,李清照开始先讲了一个李八郎曲江歌唱的故事,以此来说明音乐的力量,进而说明歌词所具歌唱性、音乐美的特点和魅力。然后谈到柳永“变旧声作新声”时能“协音律”,而苏轼等人和王安石、曾巩的不“知”词,正是因为不协音律,取消了词体独立性,把词写成了“句读不葺之诗”。她在《词论》中说:“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五音,指发声部位唇、舌、齿、牙、喉;五声,指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六律,音乐的十二律,相当于键盘乐器的十二音键,分阴阳,阴六为吕,阳六为律。以六律代十二律,即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清浊轻重,即发声部位和所发音量大小。词谱多失传,未知是否尽合,但单就今天留下来的四五十首词作来看,的确声调和谐,富于音乐美,这是毋庸置疑的。一般说来,平声字声音和畅宏大,仄声字里的上声和去声字音较为悠扬、宛转,入声字(如一、七、八、不)的声音则显得急促迫切。《[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里,暮、路、处、渡、鹭等仄声字一贯到底,读起来节奏轻快跳动、缓急有致,很好地配合了乐而忘返的情趣的抒发。而《声声慢》这个词牌,《词论》说:既押平声,又押入声。李清照选用入声,是因为急促的入声韵更能表现她的抑郁情怀。在同一声中的不同韵部,所表达的情感又各有不同。如一般认为“东董”韵宽宏,“江讲”韵爽朗,“支纸”韵缜密,“鱼语”韵幽咽等等。《[永遇乐]落日熔金》之所以要选用“鱼语”韵,正是为了用“处、许、雨、侣、五、楚、去、语”一连串如泣如诉的唇音,表现凄仓幽咽的心境。所以宋张端义《贵耳集》中评为“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韵部的选择,平仄的搭配,使词在被吟诵时有高下、疾徐、抑扬、顿挫的声调,这样就能有力地表达出作者的感情。李清照最负盛名的长调《声声慢》就集中反映了“易安体”的这一特点。原词如下:(○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乍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而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曲调虽已失传,但我们可以从现存的词作中看出,历来作者多用平韵格。而李清照的这一首却有意选用仄韵格,构成一种激越凄厉的情调。需要说明的是,现代汉语中入声字已派入“平上去”三声,本词中戚、息、急、识、积、摘、黑、滴、得等字在现代念平声,其实在古代都是念仄声的。这首词诵读起来,基本为两字一顿的二节拍,先重后轻的抑扬格,词中的四字句,六字句,以及加衬字的三字,七字句,莫不以二节拍为基础。这样急促的节拍,加上入声韵,更加切合表达凄苦激切的感情。而被称为“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清、徐釚《词苑丛谈》)的叠字运用,“俱无斧凿痕”(宋、张端义《贵耳集》)更为引人注目。先看起头十四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重轻重轻,重轻>>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有押韵吗

原诗: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是二四句平声押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散文萌物篇有哪些

1.诗歌(1)诗歌的特点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著的一种文体,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其主要特点是:①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②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象,善于从感情上打动读者。③诗歌的语言凝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④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中国的旧体诗、词、曲的一句就是一行)。(2)诗歌的分类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诗歌可分为若干类别。按国别分,可分为中国诗歌和外国诗歌;中国诗歌按时代分,可分为古代诗歌和新诗;中国古代.诗歌按体例分,分为诗、词、曲;中国古代的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词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l字以上);(1997年全国已考)元曲可分为小令和套数(又叫套曲);新诗又可分为自由诗和用旧形式写成的新诗。(3)古代诗歌与新诗古代诗歌是泛指古代文学长河中用文言写成的韵文,即这一历史时期的诗、词、曲。新诗指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以后出现的诗歌。(4)古体诗与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二者的主要区别是:(1996年全国、2001年春季已考)古体诗主要是指唐代以前的古代诗歌,其主要特点是每首诗行数不固定、每行诗字数不固定、每首诗的用韵不固定;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它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主要指初唐形成的律诗和绝句,其主要特点是每首诗行数固定、每行诗字数固定、每首诗的用韵固定。(5)诗、词、曲的区别诗、词、曲都是韵文,其主要区别在于诗要求节奏和讲求韵律。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它比诗的要求更加严格。曲也是和乐演唱的一种韵文形式,但句法比词灵活,句中经常添加衬字等。(6)新诗中的自由诗和旧体诗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提倡并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其中用白话写的大致押韵、形式自由的诗叫做自由体诗,如《天上的街市》、《大堰河——我的保姆》、《王贵与李香香》等。与新诗相对的,用文言写成的格律诗以及词、曲统称为旧体诗,如毛主席的《七律·长征》、《沁园春·雪》、陈毅的《梅岭三章》等,这些形式是旧的,但其内容是现代的,人们习惯地把它比作“旧瓶装新酒”。(7)歌、行、吟“歌”、“行”、“吟”是古体诗的标志,都指古代诗歌体裁,它们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等一般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梦游天姥吟留别》等。(8)乐府诗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指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以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但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孔雀东南飞》、《梦游天姥吟留别》等。(9)律诗与绝句律诗与绝句的区别主要在句数上。绝句又叫“截句”,每首诗只有四句,偶句押韵和押平声,它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律诗每首诗共有八句,除了偶句押韵与押平声外,颔联和颈联都必须对仗。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10)抒情诗、叙事诗、说理诗抒情诗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抒发作者内心的思想情感来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常常是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即使有某些片断的景物描写,也是为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叙事诗是用诗的形式来描述事件、塑造人物、反映社会生活的。与抒情诗相比,叙事诗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说理诗从广义上讲包含在抒情诗中,它主要是借助景物描写来阐述深刻的道理。(11)词牌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着严格区别的,词题是就内容而言的,它是词的内容的精炼,是一首词的眼睛。词牌是就形式而言的,是一首词曲调的名称。(12)豪放词>>

李清照《声声慢》里雁的意象,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释

⑴乍暖还寒:谓天气忽冷忽暖。

⑵将息:调养休息,保养安宁之意。

⑶晓来:今本多作“晚来”。

⑷黄花:菊花。

⑸有谁堪摘:有谁能与我共摘。谁:何,什么。

⑹怎生:怎样,如何。

⑺这次第:这情形,这景色。

译文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早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大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诚明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够说尽!

赏析

唐宋古文家以散文为赋,而倚声家实以慢词为赋。慢词具有赋的铺叙特点,且蕴藉流利,匀整而富变化,堪称“赋之余”。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亦惟有以赋体读之,乃得其旨。李清照的这首词在作法上是有创造性的。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而这首词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既不委婉,也不隐约,不能列入婉约体。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是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著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夫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濛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

写五言古体诗,和七言古体诗时,只在最后一字押韵,可不可以? 5分

下面就来谈谈如何学写古诗。

首先是诗词的格律,近体诗的格律是很容易讲清楚的。绝句或者是律诗,第一个原则必须是押平声韵,韵脚的字一定是平声的,转化成我们现代汉语来说,基本上相当于第一声和第二声。

第二,每一句当中的平仄声字是相间的,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其实,近体诗--绝句和律诗,翻来覆去,就这么四种格律。

写诗的时候,把合适的字嵌进去之后,整首诗能否呈现出一种诗的意境,能否把诗人的情感完美的表达出来,我觉得关键还在于练得是不是多,就是写的是不是多,并且是不是读了足够多的古人的经典作品,把这些经典作品消化成自己诗的感觉之后,然后才能在格律的基础上作出有诗的韵味的诗来。

其次要掌握我们现代汉语里面,哪些字是平声,哪些是上声,哪些是去声,尤其是我们现代的普通里面已经消失了的入声,入声已经分配到现在的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里面去了,所以我们学写近体诗的朋友,一定要把所有的入声字,尤其是常见的入声字,要有足够的熟悉和了解,建议大家从韵律的书,或者直接从网上找到入声字,看看哪些是常用的入声字。

我们知道了汉字的平上去入四声之后,才知道怎么把这些汉字嵌入到诗词既定的格律里面去。当然掌握格律这还只是敲响诗词之门的第一步,我们说第二步就是要找到诗词的感觉,营造什么样的意向,营造什么样的诗词的意境。

在这个基础之上,第三步,是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当你的真情实感,情感足够浓厚,足够强烈之后,也许技巧反而退居其次了。

当然如果格律、情感、意境都够了,那我们追求的就是诗的最高境界--立意。你的立意是不是与众不同,是不是能够推陈出新,那这是评价一首好作品和一首平庸的作品的最高标准,或者最高的区别了。

形容古诗文中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词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

早春 晓来庭户外,草树似依依。一夜东风起,万山春色归。 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考点名称:诗词鉴赏 古代诗歌: 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 ①绝句: 近体诗的一类。这一名称大约起于南朝,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 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是七言绝句。 ②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共8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韵,限平声韵;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通常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③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小学诗歌鉴赏要点: 鉴赏诗歌时要注意作者、题目、注解。要做到知人论世以察诗情; 题目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能力。要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基础知识,记住一些术语。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以便鉴赏时恰当选用。 一、咀嚼诗歌语言 1反复诵读,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分析形象,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技巧的阅读习惯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欣赏时要重点关注诗中动词、形容词、特殊词(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的作用。 动词:如: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敲”字音韵铿锵,且“敲”字有声音,以响衬静,突出了居处的僻静。 叠词:作用不外两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组十四个叠字,或写人物的动作行为,或写周围环境,或直抒胸臆,将诗人遭受一系列深创钜痛之后的茫然若失、凄凉、悲残、悲戚的情怀,全面准确地刻画出来。同时读起来又有韵律感。 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所以单独列出。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萧萧”写出了秋叶在风中飘零而下的声音,让人联想到诗人绵延不尽的愁思。 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要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 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诗词由于声律的要求或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或这两者兼而有之,某些语序往往要颠倒,欣赏时要注意还原语序(主语后置、宾语前置、主宾换位、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才能准确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体悟意境。 2古诗词语言风格常用词语: 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

谢邀:

开篇明义,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诗歌,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诗词蕴含着创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的稳定性。

诗歌创作在唐代达到巅峰,词作经过晚唐和五代的发展,到宋代时,也发展至它的巅峰状态。代宋代,诗人、词人们总结出了许多创作方法,不仅扩大了诗词词的题材范围,而且增强词的艺术表现能力,有的词人甚至能将诗歌的创作技巧移花接木班地融入进词的创作中。

这些创作方法,从类型来看,除了原创性的按谱填词以外,主要有和韵、集句和隐括等创作方法,而“和韵”是宋代诗人、词人进行诗词创作的主要方式之一。

那么,什么是“和韵”呢?所谓的“和韵”,就是指依据所和诗词原作的原韵来写作诗词。关于“和韵”的作品,其实最先出现于诗体中,后来经过词人们的移花接木,才进入到词的创作当中的。

词的“和韵”创作,最早始于北宋词人张先,就是那个在词作中以写影而出名,并被人们送上雅号张三影”的张先,熟悉宋词的人,都是知道他的。

比如张先的《渔家傲·和程公辟赠别》一词,就是词人张先为朋友程公辟赠别的时候作的一首和词,再如张先的《少年游·渝州席上和韵》一词,就是在宴会雅集的时候创作的一首“和韵”词。

追根溯源,词的产生本来就是应文人士大夫宴会、雅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具有娱乐性质的歌曲。依调填词本身也是一种“和”的行为。

众所周知,宋代的文人士大夫阶层间的宴会、雅集活动是非常多的,而且宋代士大夫阶层在宴会、雅集的时候都有歌声作伴。人文士大夫在宴会、雅集的时候吟风弄月,各逞风流,以诗词歌赋为宴会、雅集助兴就是非常流行的事情了。你做一首词作,他来唱和一首,在宴会上,一首首和词就产生了。

张先以后的两宋词人,既按词调又用词题词序。像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西园雅集”就发生在北宋年间,参与者是像苏轼、黄庭坚这样的文坛名宿,他们在宴会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诗词唱和活动。

诗人、词人们在宴会、雅集中唱和,在唱和中或“应歌”或不“应歌”,是词坛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都是文人士大夫阶层使用的一种文学的和社交的语言,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与价值。

流行于北宋的“和词”之风一直延续到了南宋。宋词的“和韵”有三种方式:

一是“依韵填词”,通俗地说就是和作押韵只需用所和词作韵脚同韵的字即可,不必用原字。

二是“次韵”,又叫“步韵”,也就是要求和作的押韵必须用所和词的原韵原字,其先后次序也与被和的原词相同,这是“和韵”中难度最高的一种,创作时对韵脚等都有诸多的限制。

三是“用韵”,通俗地说就是所和诗词的原韵脚字而先后次序可以不同,往往写明用原韵。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的唱和词,就是明显地用了“次韵”的创作方式;再如方岳的《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一词,就是词人方岳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的韵律而填成的一首词。

我的回答完毕,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1、啥是押韵

押韵,又叫压韵、协韵、叶(xié)韵,就是把韵母相同或接近的字,按一定的规律排列在句子的末尾。一般来说,诗词的双数句子的末尾,必须是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这叫韵脚或韵字。

比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中的“流”和“楼”,就是韵脚,这两个字的韵母分别是“iu”和“ou”,被视为同韵。

2、为啥押韵

押韵,是韵文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韵文之所以是韵文,首先是因为押韵。诗和词,都是精致化的韵文。

为啥要押韵呢?就是为了读起来“顺”,富有韵律性,以便吟诵或演唱。老百姓说的“顺口溜”,就在于一个“顺”字。这里“顺”的效果,主要就是通过押韵来实现的。

如果连押韵都做不到,那就连“顺口溜”都不算,更别说诗词了。而诗词对押韵的要求,比顺口溜要严格而复杂得多。

并且,押韵也不仅仅是为了追求“顺”,诗人们通过韵脚的多种变化来反应情感,增强诗歌的感染力。押韵本身,也就成了一种富有内涵而非仅仅形式的一种修辞方法。

3、近体诗的押韵

近体诗就是唐代制定的那种格律诗,包括五七言绝句和律诗,以及五七言的排律。

近体诗的韵脚,一般是在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比如绝句的二、四句,律诗的二、四、六、八句。但首句也可以押韵,不过那就成为另一种格律体式了。首句押韵的体式叫作“首句入韵”式,比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的首句就开始押韵了。

首句的韵脚,比其他韵脚的用韵要宽松一些。怎么叫宽松呢?这涉及到声韵书的规定。古代有专门供写诗作词而用的韵书,把所有字按不同的韵进行分类,划为不同的韵部。诗人们称之为韵,唱戏的称之为辙。

有的韵部与其他韵部韵母接近,称为邻韵。在规定不能使用邻韵的格律里,首句却可以用邻韵,这叫宽松。

近体诗的韵脚,一般用平声韵,不主张用仄声韵。当然也有诗人偶尔写写仄声韵的近体诗的情况,但不算主流。

4、啥是平仄

平仄是啥意思哩?古代把声调分为四类,即平、上、去、入,称为“四声”。而平声又分阴平阳平两种,因此“四声”也被称为“五声”。

按照普通话来说,阴平就是一声,阳平就是二声,上声就是三声,去声就是四声。这是普通话里的四声。

那么入声哪里去了?

普通话里没有入声,古代的入声被划归到四声里了。仄声,其实是非常有个性的一种声调,读起来声音短促,声气往喉咙里面收。所以入声字天生有一种哽咽、悲壮的气质。

阴平阳平,属于平声。上、去、入都属于仄声。按普通话说,一二声是平声,三四声是仄声。这样,四声或五声,就被简化为两类,有了平仄之说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用的就是仄声韵,并且首句入韵,四句有三个韵脚。注意看,仄声韵的诗,不用韵的字位,一般用平声字,如本诗中的“夜来风雨声”的“声”,就是普通话里的一声,属于平声字。

同理,在平声韵的诗里,不入韵的字位要用仄声。这样,每句话的末尾的平仄,就形成了反差,再加上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两句之内平仄相对,读来就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

5、词的押韵

由于词是为了固定的乐曲而写的歌词,每个字都必须符合乐曲的要求,才能便于演唱,所以词对押韵比近体诗不仅要求高,而且也更加复杂多变。

比如《西江月》的韵脚: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分上下两片,两片的格律是一样的,就是按同样的曲调再唱一遍的意思。每片四句,第一句不入韵,且尾字必须是仄声字,如“鹊”,是普通话的四声;第二句和第三句押韵,并且必须是平声韵,如“蝉”、“年”,都是普通话的二声,是平声,且韵母是“an”和“ian”,押平声韵;

第四句,也押韵,如“片”,韵母是“ian”。但不同的是,这个韵脚必须改成仄声。“片”就是普通话的第四声,属于仄声。这种都在一个韵上但平仄不同,叫做“平仄通押”。这种情况,在词里比较常见。

《西江月》的下片也是这样的规律。

词牌中全用仄韵的也很多,比如《如梦令》,就是一种仄声韵词牌。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首句就入韵,“暮”、“路”、“处”、“渡”、“鹭”,韵母都是“u”,并且都是仄声字。第三句不入韵,所以尾字的“舟”,且平声。里面的“争渡、争渡”的重复,也是格律的要求,必须重复一下。

而像《定风波》这样的词牌,用韵就比较复杂:

暖日闲窗映碧纱,小池春水浸晴霞。数树海棠红欲尽,争忍,玉闺深掩过年华。

独凭绣床方寸乱,肠断,泪珠穿破脸边花。邻舍女郎相借问,音信,教人羞道未还家。

这个词牌也是分上下两片。看上片前两句,押平声韵,“纱”和“霞”;二三句也押韵,但没有顺着“纱”、“霞”这个韵下来,而是换成另外一个韵了,并且还换成仄声韵了,即“尽”、“忍”;而第五句又回到前面两句,继续押“纱”、“霞”韵这个韵,即“华”字。这种押韵的变换,叫“换韵”或“转韵”。

下片也是,前两句再次换韵,即“乱”、“断”,这个新的仄声韵;而第三句又转为平声韵,接着上片的“纱”、“霞”、“华”这个韵,即“花”;四五句,又转为仄声韵,接着上片的“尽”、“忍”这个韵,即“问”、“信”。然后最后一句,又转回平声韵,回到最初的“纱”、“霞”这个韵上来,即“家”。

这个词牌,平仄韵都有,来回多次换韵,非常复杂。

6、古风的押韵

古风里的小诗押韵,一般只用一个韵,形式跟近体诗接近,但仄声韵的使用比较常见。

古风押韵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歌行这类长篇中。主要是转韵、平仄换韵等,但比词转韵要简单的多。一般来说,歌行的转韵是和内容、情感有关的,用来区分篇章的层次。

在叙事诗中,人物对话往往不说是谁说的,而是直接你说完,我就接着说,文字上看不出已经换了人物了。这样的时候,往往会换个韵脚来提示。

而抒情类的歌行,换韵则与情感、情节有关,我们看看李白的《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来”、“回”,押平声韵一次。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换仄声韵一次,“发”、“雪”、“月”,邻韵仄声通押。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再次转韵为平声韵,“来”、“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这一段再次换韵,换成另外一个平声韵,即“生”、“停”、“醒”、“名”。这里的“醒”表示“酒醒”,在古代是平声。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再次转韵为仄声韵,即“乐”、“谑”、“酌”,三个入声同韵字。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再次换平声韵,即“裘”、“愁”。

上面如果你发现有好像不押韵的字,那是古今读音差别所致。

这是这首诗的用韵情况,大家可以从内容上来看看,每次换韵都是随着内容和情感的变化而来的。还应注意的是,仄声韵前面一句不用韵的,比一般是平声字尾。平声韵前面不用韵的,一般是仄声字尾。

7、押韵的忌讳

近体诗和词、曲,这些有格律要求的诗体,押韵按照格律来就行,违背格律要求的乱押韵,叫做出韵,是毛病。

在没有严格要求的古风歌行这类诗体中,一定要注意一个毛病,就是“平仄韵混押”。“平仄韵混押”不是说一首诗里不能平仄韵转换,而是指一个韵部但平仄不同的字,不能押韵。比如平声“兰”,就不能和仄声“烂”相押,仄声“仰”,就不能和平声“阳”相押。

当然,两句是平声“兰”押韵,接着两句是仄声“烂”押韵,这是可以的,因为这属于转韵,而不是平仄韵混押。

另外,常见的押韵忌讳还有以下几种,格律体(近体诗、词、曲)和古风都不能出现这些情况:

第一种,重韵。在一首诗里,韵脚的字是一样的。比如押“an”韵,前面用过“兰”,走过几句后有一个“兰”作为韵脚,这不行。

第二种,同义字相押。比如“芳、香”,“花、葩”、“忧、愁”,这类不能同时作为一首诗的韵脚。

第三种,落韵。古代的“东”和“冬”不在一个韵部,有些诗体里是不能通押的,如果通押就算落韵。有人干脆就称之为“出韵”。

第四种,凑韵。凑韵就是在韵脚位置用一个尽管押韵但非常别扭的字,一看就是为了押韵而凑的字。

第五种,倒韵。倒韵,其实也是凑韵的一种,就是仅仅为了押韵而把常用的固定词组的字位颠倒一下,比如“春夏秋冬”写成“春夏冬秋”,把“左右”写成“右左”等,造成一种别扭的状态。

第六种,多义字非本意。比如不能把“新鲜”的“鲜”这个平声字,当成“鲜有”的仄声字,去凑比如“显”这个仄声韵。比如一首诗本来押的是“患”这个韵,其中有个句子的结尾是“声咽”。你不能说这个字也读“yan”啊,因为在这里根据意思只能读“ye”。

8、关于韵书

是否押韵,不是按你的读音来的,也不能说在我方言里这是押韵的啊。是否押韵,是有独立的标准的可判断的。

古代的传统是,诗词歌赋使用的声韵,既不同于古白话,也不同于古官话,而有一套独立而专用的一套声韵规则。这种规则的第一次皇家规范,是在唐代武则天时期制定的。后世基本都以此为蓝本,各朝各代都有官方的再次修订。

这些尽管与官话有很大重合,但毕竟还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读音的系统,演唱者掌握这种读音,并用于演唱。所以为演唱服务的诗、词、曲等都必须按照这套声韵规范来。尽管后来这些文体都有一部分脱离了音乐,但仍然延用了声韵规范的传统。

这个问题设计到声韵的发展,以及方言的变迁,非常有意思,以后当作专题来讲一次。

到现在,我们写诗词曲,更是不为歌唱了,甚至连古人的唱法、曲谱是什么样子,都弄不清楚了。但还是有人坚持用古声韵来写作旧题诗。

当然也有一批人主张用普通话的声韵来写作,怎么读的就怎么写,更适合用普通话来诵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2785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