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歌母亲:支持刘鑫把我告上法庭。为何有人攻击江歌妈妈?

江歌母亲:支持刘鑫把我告上法庭。为何有人攻击江歌妈妈?,第1张

因为网友乏了!

网友更愿意了解和汲取新鲜的新闻资讯,攻击江妈妈主要是因为网友认为江歌妈妈一再地“炒冷饭”,影响他们获取新的新闻资讯了!

说起来,可悲!

江歌妈妈一年来饱受失女之痛,孤独之苦,而今日本法院的判决也与自己的期望值相差甚远,一年来带着悲痛做的所有工作皆付诸东流,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力与尊严,她发生希望能通过法院处理与刘鑫之间的纷争,这是无奈之举,这是被迫作出的决定。而网友呢?从看新闻到同情再到嫌弃厌恶甚至攻击江妈妈,根本原因就是不想再尝这口“冷饭”了,所以作为键盘手的我们就应该让江妈妈委屈一下,别再挣扎了吗?

我们的冷漠!

我们得有多自私!不愿意接受这件事情的消息我们可以选择不点进去看详情,我们可以视而不见,然而就因为大量新闻持续地报道追访,我们就厌恶恶心与这件事有关的新闻出现,我们想平息这件事情,于是我们就开始不需要是非缘由地攻击一个失去女儿的单亲妈妈?我们怎么可以这么自私?我们不想看新闻,难道就要让一个孤独无助的母亲失去为自己女儿讨回公道的权力?甚至我们就要去攻击她?我们不可以这么做,我们是人,不是畜生!

我是你的朋友镜子小哥,如果你认同我的观点请点赞!不推微信公众号,欢迎在下方评论、交流!

没有同理心的父母就像是在昏暗的房间里,用生锈的器具做手术的人

本书开头先通过22个问题的,来看一看你是不是一个被忽视的“孩子”

作者没有上来就批判忽略孩子的家长,而是让大家用开放的、接纳的态度来面对,不必内疚[太阳][太阳][太阳]

造成情感忽视父母类型

1)自恋型父母

(孩子再去百般地讨好,百般地求饶说,我错了,我改了,父母依旧不为所动!)

2)专制型父母

3)放纵型父母

4)离异/丧偶型父母

(最近丧偶式婚姻、丧偶式教育比比皆是!)

5)成瘾型父母

6)抑郁型父母

7)工作狂父母

8)照顾伤病家属的父母

(大家应该经常看到很小的孩子就开始操持家务、照顾生病的奶奶、爸爸。我们一直都觉得这样的孩子太懂事了!可是作者写到这些非常成熟的孩子,青春期的时候特别容易崩溃,他会容易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因为人是不可能只付出没有得到的,他身体内得到的爱是根本不够的。@这点真是从未想到过的)

9)成就/完美导向型父母

10)反社会型父母

11)孩子即父母

12)都是为你好父母

[炸弹][炸弹][炸弹]那么被忽略的孩子会?

1)️空虚

2)反依赖

3)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

4)不同情自己

5)负罪感

6)认为有致命缺陷

7)自我约束能力差

8)自杀

[闪电][闪电][闪电]如何改变呢?

学习️监控自己的感觉

就是重视自己的情感~

❌视孩子为独立的个体!!!不要把孩子当作是自己的延伸,当作是自己的工具,当作是实现自己梦想的人!共勉

成长的很多困境,其实都源于早期和父母之间(或重要养育者)情感联结的缺失:

比如长大后,你既无法依赖别人也总学不会爱自己,自我评价低,深信自己有致命缺陷、不值得别人爱,以及感到空虚,情绪不定、易怒等,这些都和你童年受到的情感忽视有关。

作者韦布博士是“童年情感忽视”领域的开创者,他认为所谓情感忽视,是指父母可能给了你充足物质生活,但却也忽视了与你之间的情感互动、共情和持续的关注。

通过本书,你能知道童年情感忽视源于父母的哪些行为,由此会对你造成哪些负面影响,以及最后你该如何重拾动力,提升自信,学会关爱自己。

如果你是深受情感忽视之害的成年人,那这本书可以帮你逐步掌握童年未能培养的情感技能、走出情感真空,帮你学会自我关怀,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如果你是父母,那这本书能帮你矫正自己的养育行为,终结代际恶性循环,抚育出情感成熟、心智健康的孩子;

如果你是心理咨询师,那这本书能提供有效工具和操作方法,让你更理解这些深受情感忽视之苦的来访者。

总之,因为童年情感忽视,你总是会忽视自己的需求,这本书提供了切实有效的自我关怀方法,有很多实操表格和工具,你都可以拿来上手练习。

童年情感忽视领域开创者,临床心理学博士,临床执业近30年。目前在马萨诸塞州列克星敦开设私人诊所,专门治疗个人、夫妻和家庭的情感忽视问题。

著有多部畅销书,包括《被忽视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视》《被忽视的孩子2:改善你与伴侣、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等。

精 彩 选 段

1如果孩子不能确信自己对父母是重要的,如果孩子经常因为自己对父母关注的需要而感到羞愧,他将会成长为一个忽视自己情感需求的人。

2没有同理心的父母就像是在昏暗的房间里,用生锈的器具做手术的人。细思恐极。

3作为孩子,他们像小电脑一样,接受来自环境的反馈,存储在记忆中,结合各种各样的反馈,发展出一整套对自己的技巧、天赋、缺陷和不足的认知。

4每个情绪都承载了身体想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无论看起来多么奇怪。这本书会让我们了解一个新的心理学现象。之前我们从来没有涉及过,叫作情感忽视。

可能对孩子照顾得很好的一对家长出现情感忽视的现象。所以,如果你不了解什么是情感忽视,你都不知道自己做的到底是对还是不对。

第二个就是如果有过被情感忽视经历的这些孩子,一旦造成了心理的创伤,他的痛苦是非常不能理解的。在沉默中不停地质疑自己,就他不停地挑自己的毛病,不停地找自己的问题,认为自己有不可饶恕的缺点和错误,是非常痛苦的人。

第一个问题,你有时会感觉与家人和朋友格格不入。

第二,对不依赖他人感到骄傲。就是我特独立,我谁都不用依赖。

第三,不喜欢求助于他人,有事自己扛着。

第四,朋友或家人会抱怨你冷漠疏远。

第五,你感到还没有发现自己生命的潜能。

第六,经常希望自己独处。

第七,暗暗地觉得自己可能是个骗子。

第八,在社交场合中会感到不舒服。

第九,经常对自己失望或是生自己的气。

第十,对自己比对他人更严苛。

第十一,拿自己与他人比较,并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第十二,比起人,你更喜欢动物。

第十三,经常无缘由地觉得暴躁、不开心。

第十四,不清楚自己的感受。

第十五,分辨不出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第十六,有时感觉自己是个旁观者。

第十七.相信自己是那种很容易过隐士生活的人。

第十八,很难让自己冷静。

第十九,总觉得有什么拖你的后腿,让你无法活在当下。

第二十,会感到内心空虚。

第二十一,隐隐地觉得自己有问题。

第二十二,很难自律。

那如果这二十二个问题当中的大部分,你的答案都是“是”,那么你很有可能经历过情感忽视的这种症状。我也有几个问题会觉得是“是”,但是大部分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否”。所以还好。

这里有几个警告。

第一个警告就是不完美的父母不一定是情感忽视的父母。就是有很多父母,可能没有很好的教育方法,但他反倒未必是情感忽视的父母。

情感忽视的父母,最重要的是两件事:一个是在重大危机时刻的忽视。

第二个是在非常重要的地方忽视。就是这个孩子,可能长期的某一个方面很重要,他的道德品质,或者是他的人际沟通关系,他的学习能力,他写作文的能力等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长期地被父母忽视,这里边分成急性共情失败和慢性共情失败两种症状。

第二个就是不必内疚。大家首先要用开放的、接纳的态度来面对这么一个症状,

一个健康父母的话,他有三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他和孩子有情感连接。

第二个特征是健康的父母视孩子为独立的个体。

第三个特征是父母会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

这本书中非常大块的内容,是给我们总结了12种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

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类型一:自恋型父母。我们讲过一本书,叫作《母爱的羁绊》。那里边就专门在谈自恋型父母对女儿的影响。尤其是自恋型的妈妈对女儿的伤害和控制是终身的。

你们有没有见过记仇的父母,就是父母说,我不跟你说话,就不跟你说话,孩子再去百般地讨好,百般地求饶说,我错了,我改了,父母不为所动。他用这种方式来惩罚孩子,这就是自恋型父母的特点。他常用的手段是发怒或者冷落,这种父母的潜台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延伸,这是第一种,我们说容易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自恋。

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类型二:专制型父母。

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类型三:放纵型父母。

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类型四:离异/丧偶型父母。离异/丧偶型绝不是说只要离异,或者丧偶就不行。类型五:成瘾型父母。

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类型六:抑郁型父母。抑郁型的特点就是父母本身缺乏能量和热情,然后不存在,就是根本就好像没有这个人一样,对孩子完全缺乏抚慰。

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类型七:工作狂父母。这些孩子就会觉得,我根本不重要,我的生活没有价值。那些去用生命犯罪的人,都是自我价值低的人,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类型八:照顾伤病家属的父母。这些在过小的年纪就已经非常成熟的孩子,青春期的时候特别容易崩溃,就是他到了青春期以后,他会容易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因为人是不可能只付出没有得到的,他身体内得到的爱是根本不够的。,这是照顾伤病家属所带来的这种危机。

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类型九:成就/完美导向型父母。就是这些父母永不满足,永远焦虑,永远烦躁,永远完美主义。

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类型十:反社会型父母。有这样的父母,我们讲过反社会型人格,就是那个无良症。他会用残忍的操纵的手段来控制孩子。

就是用内疚的方式等等各种各样的方式,让这个孩子觉得极度痛苦,因为父母没有内疚感,父母觉得我达到了目的就行。这是第十种。

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类型十一:孩子即父母。

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类型十二:“都是为你好”型父母。

排在第一位的症状是空虚感,空虚感本身不是一种病,它不像焦虑症或抑郁症,大多数人也没有觉得,这些不适是干扰他们生活的症状。

我们说幸福的反面并不是不幸,幸福的反面是麻木。空虚感是一种麻木的感觉,这是第一个症状。

第二个叫作反依赖。反依赖的典型特征就是恐惧依赖他人,就是一种独自长大的感觉,就是遇到什么事不求人。这事你明明去找个朋友问也不行,没有第四种人际关系。

您如果听过我们讲《他人的力量》的话,你就会知道,他没有这样的社会支撑,他什么事都是独来独往。反依赖的标志和信号如下:

然后第三个就是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就是很多人,尤其是女性特别喜欢贬低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很低,明明你挺好的,但是你拼命地就要减肥,拼命地觉得不好看。

那么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的标志和信号

第五个症状就是负罪感和羞耻感,你有时候没有明显原因地感到沮丧、悲伤或愤怒,有时候感到情绪麻木。你有一种感觉,说有些什么地方不对劲。你觉得你和别人不一样。你倾向于压抑情感,或者避免动感情。你试图隐藏你的情绪,这样别人就不会察觉到。你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你觉得你没有理由活得这么不开心。这是我们说负罪感和羞耻感的特点。

第六个就更好理解了,叫对自己生气和自责。很多人都有,其实有时候你想想看,不要那么追求完美,随缘,差不多就行了,慢慢进步成长型心态,你就比较容易原谅自己。

第七个就是认为自己有致命的缺陷,就是有些事不能让别人知道,老觉得自己某一个方面是非常阴暗。

第八个叫作难以关爱自己和他人

然后自我约束能力差,就是被情感忽视的孩子,自我约束能力差。你看那些叛逆的,在街上飙车的,或者是吸毒的这些孩子,基本上家里边的这个症状,要么就是父母忙得一塌糊涂,根本不管他们,要么就是父母溺爱,或者就是暴力,不断地殴打。

还有一个名词叫作述情障碍。什么叫述情障碍?用普通话讲就是不会好好说话,就这种人张口就发飙,就是经常毫无理由地发火。严重的症状,就是自杀。大部分的自杀人士,一个人放弃自己的生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一定是累积了很长的时间,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这是情感忽视所带来的问题,现在都搞明白了。

那么第三块就是怎么办,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第一个阻力在于我们对于改变的错误的期待。你从今天开始,慢慢一点一点用正确的方法,用有爱的方法,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用情感引导的方法去跟孩子互动,你才能够看到孩子一点一点地改变。

我们不能够有着超高的期望,这时候会导致你更快地放弃。

第二个障碍就是逃避。

第三个就是不适感,就不舒服。

但如果你拒绝这个不适的过程,你觉得这不是我,这不是我,让我做我自己,我就喜欢孤独,那你就永远不会改变。这是不适。

第四个非常重要的阻力,就来自于我们不了解情绪。每一个情绪到你身上来,它都承担了信使的作用,它是给你传递信息的,他是要告诉你一些事的。如果人忽视情绪的话,你会生病,会抑郁,会消耗精力,会发脾气,会感到空虚,会有糟糕的人际关系。所以人与人的联系,让我们的生活产生价值,而情绪是人与人的联系当中非常重要的信使。

把这四条搞明白,我们先扫除改变的障碍,然后接下来我们看怎么做,做的办法。

首先我们要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情绪,第一步学习监控自己的感觉。第一步,都叫作觉知。第二步叫作接受并信任你的感觉。第三个学习有效地表达感觉。然后第四步叫认识,理解,重视人际关系中的情绪。这里边最好的练习场所,两个阵地,一个是友谊,一个是婚姻。就是你和你的闺蜜,你和你的朋友,然后你和你的婚姻的伴侣,在这些人当中去尝试识别情绪,然后谈论情绪,表达情绪。自己能够观察到自己的情绪,也能够让对方感知到你的情绪。

把这四招学会,关爱自己、提高约束能力、自我安慰、同情自己,这时候你发现,我们就能够逐渐地摆脱那个被忽视的状况。

最后我们说怎么样让这个忽视的问题终结,当然很难了,怎么可能在世界上终结这件事,但如果你希望在你的家族当中,在你的生活当中,忽视的这种事变得越来越少,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抓手。

第一个就是重视情感,第二个就是视孩子为独立的个体,不要把孩子当作是自己的延伸,当作是自己的工具,当作是实现自己梦想的人。

荐 语

良知是伴随我们行走在人生荒原的白鸽,它有时藏身起来,有时被人抓去,却总会再次回到我们身边。

而有的人,却从无良知,可以毫无内疚地伤害你,他们不是恶魔,却胜似恶魔。

作 者 简 介

玛莎·斯托特博士(Martha Stout, PhD)

美国知名临床精神病学专家,任职于哈佛大学医学院,曾在著名的麦克莱恩精神专科医院(McLean Hospital)接受专业训练。

斯托特博士拥有多部著作,被福克斯新闻、美国公共广播电台、KABC电台及其他许多广播节目介绍和报道过。

精 华 解 读

以下内容为《当良知沉睡》一书精华解读,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欢迎分享,未经允许不可用作商业用途。

目 录

一、反社会人格概述

二、无良症的案例——一个没有良知的高智商成年人会是什么样?

三、良知是什么

四、良知的起源

五、良知沉睡时——米尔格拉姆电击实验与“煤气灯下”典故

六、反社会人格是如何炼成的

七、反社会人格的特征

八、自我保护的13条原则

正 文

一、反社会人格概述

无良症,又叫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一种无法矫正的性格缺陷。

患无良症的人群被称为反社会人格者,即使做了坏事被抓到,他们也只是受到表面的惩罚,但其内心丝毫感觉不到伤害别人而所受的煎熬。

为什么我们要学会辨认反社会人格者 ?

我们知道灭门惨案、连环杀人案的犯罪嫌疑都是反社会人格者,我们以为这些人都是极少数的存在,事实上,更多非暴力型的反社会人格者潜伏在我们身边,因为反社会人格者占总人口的4%;而精神分裂症只占1%。

二、无良症的案例——一个没有良知的高智商成年人会是什么样?

他,天资聪颖,帅气逼人,特别会讨老师欢心;

他,家境富裕,12岁就开始盘算自己能从父母手里继承多少遗产;

他,是斯基普。

他,最喜欢的事情,是在湖滨别墅度假时,在湖边用剪刀戳死青蛙!

你觉得长大后的斯基普会是什么样?

A高智商罪犯一名,掌握了欧洲最大的犯罪集团

B无固定工作的街头混混

C杀害父母及妹妹谋取遗产的通缉犯

D心理阴暗、能力平庸的普通上班族

E被孤立在社会边缘,自杀

×以上答案皆不正确×

斯基普成年后非但一次都没有进过监狱,而且活得很好。

他顺利地考上了大学,毕业后靠着冒险精神和施放魅力很快成为公司骨干,并迎娶了亿万富翁的女儿为妻,有了两个可爱的女儿。

一切似乎都很完美……

问题出现在看不见的地方:

斯基普是个无良症者,他为公司努力拼搏,只是刚好因为工作适应他源源不断地对冒险和刺激的渴望。

他也不爱他的妻子,只是看上了她带来的财富与背景,并且他清楚地知道她会容忍、包涵他的不负责任和拈花惹草。

他喜欢利用自己的聪明操控他遇到的所有人。

如果有人不服他的操控,他可以恐吓人、攻击人、可以把别人的胳膊弄断,可以毁掉别人的事业和人生。

而公司因为他带来的大量业绩,往往为他的这些劣迹买单,息事宁人。

直到2003年,美国证券委员会指控斯基普犯有欺诈罪,案件正在等待调查结果……斯基普的真面目才慢慢浮出水面……

而此前,他已经度过了50多年逍遥快乐的人生。

三、良知是什么

假设一个人,为了忘记给宠物狗喂食就出门参加一个重要VIP都会参加的会议,并且他开完会就得立即出差,最终,他却选择放弃参加会议,回家先安顿好自己的狗再去出差,我们就可以说他是具有良知的吗?

事实上,在这个简单的故事里,他这么做还可能因为其他动机:

A受不了“出差回来看到家里的狗死在了厨房地板上”

B害怕狗饥饿的哀嚎会让邻居对他产生不好的看法

C他不希望自己是个虐待动物的卑鄙小人

然而,这些都不是良知。

良知是他因为对狗有感情,所以只要一想到在他出差期间,狗会一直又饿又渴,心里就受不了,这就是良知了。

良知,是一种建立在情感依附上的义务感。

它会激励我们做出看似不符合理性判断,甚至有损自我的决定。

四、良知的起源

良知,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

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劳伦斯·科尔伯格对一些6~16岁的孩子做了调查,他发现儿童的道德发展依循一个普适的过程:

7~10岁,处在道德成规前期,他们会顺从成年人的权威,并遵守规矩,因为对赏罚具有了预期判断。

10~13岁,进入道德成规期,他们对权威有了抽象的概念,有了服从的意愿。

13岁以上,处于道德成规后期,形成抽象的道德原则,并按其行事以满足自己的良知,而非他人的认可。

五、良知沉睡时——米尔格拉姆电击实验与“煤气灯下”典故

对于那96%的非无良症者来说,他们的良知曾经动摇或削弱,甚至泯灭过吗?

1 米尔格拉姆电击实验

米尔格拉姆电击实验揭示了良知在什么情况下会陷入深度催眠。

米尔格拉姆是耶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记录了一项令人震惊的实验,它甚至向我们揭秘了二战时期纳粹分子的行为动机。

实验过程:

主持人向两名实验者解释,该实验是研究“惩罚行为对学习效果起到的作用”。

其中一人被指定为学习者,他需要记一些词汇,如果犯错,就得接受电击,每错一次,电击强度都会增大。

另一人被指定为“老师”,主持人要求他操作“电击发生器”,上有30个不同档次,从15伏一直到450伏。每当学习者犯错误,老师就按规则执行电击。

事实上,学习者是一位训练有素的演员,是主持人的合作者,并且他根本不会受到电击,“老师”才是真正的实验对象。

实验中,主持人米尔格拉姆教授会身穿白大褂站在“老师”身后,冷静地用语言敦促坐在电击发生器旁的老师继续操作,无论“学生”在另一个房间如何痛苦、扭曲地喊叫。

实验目的:

在于揭示研究对象(老师)需要经过多久才会因明确的道德使命而违抗米尔格拉姆的权威。

实验结果:

米尔格拉姆分别对40名不同的实验对象重复了这个实验过程,其结果令人震惊。

最初的40人实验中,有34个人在确信学习者被绑在椅子上并遭到电击的情况下,甚至学习者要求退出试验时,还是会继续电击他们。

并且,其中有25人(即625%)从来没有违背过主持人的要求,一直按到最后一档450伏的电钮为止。

其他几所大学用米尔格拉姆的方法重复了这些实验,很快就对男女两种性别分别累积了1,000个案例,而且涵盖了各行各业的人,但实验结果还是如出一辙。

实验结论:

有相当一部分人会按照别人的要求行事,只要他们认为这个命令来自一个合法的权威,就不会去管要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而且他们也不会受到良知的约束。

补充验证实验:

米尔格拉姆的另一版实验里,他用“普通人”代替了“穿着白大褂的科学家”,服从命令的人从625%下降到了20%。

2 “煤气灯下”典故的由来

典出自1944年乔治·库克执导的心理惊悚片《煤气灯下》(Gaslight),英格丽·褒曼主演的女主角遭人设计,觉得自己就要发疯了。

邪恶的男主角设计在自己外出时,让褒曼独自听到阁楼传来声响,还会把煤气灯弄得忽明忽暗,这一切都发生在这恐怖的房子里,她的姑妈多年前就是在这栋房子里被神秘谋杀的。

然而,当褒曼找人倾诉的时候,没有人相信关于阁楼、煤气灯还有其他怪事的话,她开始慢慢怀疑自己的现实感……

当我们一旦心生疑虑,并设法向其他人讲述自己可能被某个无良症者当成目标了时,就会“被置于煤气灯下”。

有良知的人们通常会用更平常、易接受的视角来为他们解释这些事情:他太忙所以忘记给孩子饭钱了、她一时没看清错拿了同事的公文包等等……

然后我们就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并将疑问藏在心底。我们对自己由良知做出的判断产生了怀疑和动摇,良知被蒙蔽了,真相与人们认为的恰好相反。

六、反社会人格是如何炼成的?

① 基因:

反社会人格特征最多可能有50%的影响来自先天。不过,这种极为复杂的性格特征不太可能由单一基因决定,而是由许多基因共同作用所致。

② 早期情感依附障碍:

婴儿期时,总是独处而破坏了情感依附,便会罹患此类障碍,长大后无法与人建立情感依附。但目前尚无法确证早期情感依附障碍是形成反社会人格的成因。

③ 社会文化:

强调集体文化的一些东亚国家(尤其是中国和日本),反社会人格者相对稀少,但在更强调“个人”、“独立”的西方文化中,反而出现了更多反社会人格者。

七、反社会人格的特征

1 反社会人格的临床诊断特征

① 无法遵守社会规范

② 惯于欺骗和操控他人

③ 行事易冲动,无法提前做出计划

④ 易怒,具有攻击性

⑤ 毫不顾及自身或他人的安危

⑥ 一贯不负责任

⑦ 在伤害、虐待他人或偷窃他人东西之后毫无悔意

以上特征占3条,就足以在临床上被确诊为反社会人格障碍

2 反社会人格者的常用招数与识别

① 毫无顾忌地使用自己的魅力,因此通常魅力惊人

② 对刺激的需求多过常人,且喜欢拉人下水一起冒险

③ 具有超强的识别好人的能力,一看就知道谁好欺负、好控制、容易骗

④ 善使色诱

⑤ 演技高超,扮作正义的化身

⑥ 喜欢装可怜

八、自我保护的13条法则

① 最高法则,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令人痛苦的事实——某些人就是没有良知的。

② 做判断时,从自己的直觉出发,不要受到别人身份的影响。

③ 当考虑跟某人建立新关系时,拿“事不过三”原则检验对方的主张、承诺和责任。

④ 质疑权威。

⑤ 提防马屁。

⑥ 分清尊敬和害怕的区别。

⑦ 不要加入他们的游戏,以为自己能赢。

⑧ 避开无良症者,拒绝与他们接触和沟通。

⑨ 质疑自己的妇人之仁。

⑩ 不要尝试弥补已经无法弥补的事情,咽下这口气,及时止损。

⑪ 千万不要出于同情或其他原因,而帮他们隐瞒其真实性格。

⑫ 捍卫自己的心智,不要让他们说服你相信人性是一种失败,大多数人是有良知的。

⑬ 好好生活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报复。

结 语

杭州保姆纵火案,一把火,将一个原本美好的家庭烧得支离破碎;

留美学者章莹颖绑架案,嫌犯被捕时竟还自如微笑;

这些案件令人震惊之余又惶惶不安。

谁也不知道,身边是否就潜伏着一个公孙止这样可以瞬间翻脸绝情的熟人,不动声色就能将你的人生摧毁。

这些无良者,或许天生就没有任何良知的感觉,我们能做的,就只能辨认出他们,并远远避开他们。

积分换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198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