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鸿昌就义诗赏析

吉鸿昌就义诗赏析,第1张

中华民族英烈册中,有一个名扬千秋万载,气壮寰宇天地,的英灵,吉鸿昌将军。愚自幼及今,每思吉鸿昌将军,悲难自抑,且头脑中会涌出其就义场面及就义前绝别诗,敬仰之情,令我热血沸腾,壮怀不己。

  

  吉鸿昌:原名,恒立,字,世五。将军生于1895年10月18日,死于1934年11月24日,出生在河南省,扶沟,吕潭镇一贫苦农民家庭。将军于1913年,十八岁时,投军到冯玉祥部当兵,因吃苦耐劳,聪明爽直,打仗英勇机智,深受冯玉祥的赏识,遂得提拔,且屡获升迁至军长职,从士卒而将军,人谓冯玉祥与吉鸿昌为“布衣将军”。其所部军队,在他的影响和指挥下 ,善打大仗、硬仗、胜仗、故人称:(铁军)。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

  

  将军功成富贵后,不忘出身,立志扶教育之根本,遂于1921年,返乡省亲之机,拿出自己全部积蓄,创办《吕北初级小学》,并且亲立校规:“凡贫苦寒家子弟入学,一律免费,俾使得育成才,造福乡梓。”

  

  因将军追求光明,怜贫惜苦,爱国爱民,积极抗日,并在党影响下,于1932年加入***。因其作战勇敢,指挥有方,又深受士兵和老百姓拥戴,故深为日本帝国主义恐惧和仇恨,也被奉行曲线救国,消积抗日,积极内战反共的蒋介石忌恨入骨,百般刁难,终被蒋撤职,派出国考察。将军欲赴俄考察,屡遭阻挠,欲回国抗日,不获批准。将军忧国忧民,愤恨日寇侵略,和蒋介石之腐败卖国,遂愤而赋诗一首: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抗日名将吉鸿昌临刑前写下的一首气贯长虹的就义诗。

吉鸿昌(1895—1934),字世五,河南扶沟人,中国抗日将领,民族英雄。吉鸿昌18岁加入冯玉祥的队伍,开始戎马生涯,他有胆有谋,作战勇敢,在北伐战争中,其所率部队被称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的“铁军”。1931年,吉鸿昌因不愿替蒋介石打内战,被蒋解职并勒令出国“考察 ”,在欧美期间多次发表抗日演说,号召海外侨胞“用热血拥护祖国”。

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进攻上海,吉鸿昌闻讯毅然回国,加入中国***。不久,根据党的指示潜赴山东联络冯玉祥出山组织武装抗日,随即毁家纾难,变卖家产6万元购置枪弹,1933年5月,与冯玉祥、方振武在张家口建立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第2军军长、北路军前敌总指挥兼察省警备司令。从6月开始,吉鸿昌率部北征收复察东失地,北路军在吉鸿昌的指挥下,所向披靡,三战三捷,22日,收复康保城,7月,收复宝昌和沽源县。随即又开始了扫清多伦外围的战斗。多伦地势易守难攻,为察东重镇,日本视之为攻掠察绥两省的战略据点,派重兵把守。根据敌情、地形,吉鸿昌采取强攻为主、先发制人、内外结合的战斗方案。

7日晚,同盟军分路向多伦发动进攻,日伪军凭借工事与火力,拼命顽抗。攻城部队奋勇冲击,经过两天三夜激战,至10日晚,仍久攻不下,吉鸿昌乃亲率敢死队,赤膊匍匐前进,连续三次指挥登城。与此同时,暗派副官率士兵40余人,化装成伪军潜入城内。12日凌晨,吉鸿昌再次组织猛攻,里应外合,终于打败了日伪军,收复了多伦,察东四县全归同盟军之手,成为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军队首次从日伪军手中收复失地之举,对全国抗日力量产生极大鼓舞。

然而,此时蒋介石却派重兵进攻同盟军,同盟军终因腹背受敌、寡不敌众而失败。同盟军失败后,吉鸿昌到平津等地继续从事抗日活动。1934年吉鸿昌同宣侠父、南汉宸及任应歧将军,联络各派抗日人士在天津成立了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任党组领导成员。为宣传抗日爱国,大同盟编辑出版了机关刊物《民族战旗》,吉鸿昌用自己的钱购置印刷工具,并在自家设立了秘密印刷厂,他的家成了党在天津进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主要联络站,被大家称为“红楼”。吉鸿昌还广泛联络各界爱国人士,继续准备武装抗日活动,他的夫人胡洪霞变卖财产衣物,为抗日前线筹集军火。

1934年11月9日,吉鸿昌不幸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11月24日被杀害,殉难前,吉鸿昌从容走上刑场,以树枝作笔,以大地为纸,写下了浩然正气的就义诗,然后在刑场上慷慨陈词:“我为抗日而死,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给我拿个椅子来,我得坐着死。”坐在椅子上又向敌人说:“我为抗日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当刽子手在他面前举起枪时,他凛然高呼:“抗日万岁!”“中国***万岁!”壮烈牺牲,时年39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832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7
下一篇2023-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