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欣赏的心理过程如下:
(一)直观感受
舞蹈作品最先是人们直接看到舞蹈演员的人体和从舞蹈演员身上表现出来的美的人体动作或韵律,可以是舞蹈剧情,也可以是舞蹈动作的刚柔或舞蹈队形变化等,在舞蹈鉴赏时,必然要先看到这个舞蹈作品的实体。
在舞蹈鉴赏时,常常有这样的情况,觉得舞蹈作品美,但却答不上这个舞蹈为什么美、哪里美的时候,这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状态,其实就是我们在开始舞蹈鉴赏时最开始一个感受体验。
但这并不表明该舞蹈没有意义,只是因为这个作品的美的意义、美的感受比较隐晦、比较模糊,无法用语言又或者难以用言语来表达。
(二)了解认识
在前一步之后进一步理解,例如这个舞蹈是什么样的剧情,或者是怎样的舞蹈动作烘托出怎样的舞蹈氛围,是舞蹈的美还是通过舞蹈展示出高超的技艺技巧等。
在直观体验之后,开始思考舞蹈其中想要表现的某种或多种情感,层层展开而步步深入,被舞蹈中的情绪或状态所染感,从而打开鉴赏主体情感入口。
(三)深入体悟
通过舞蹈的外在人体动态与其中表现的情感或思想给予鉴赏主体深层领悟。叶朗在《美在意象》中就提到“美感不是认识,而是体验”。
鉴赏者最后在较高层次上对舞蹈作品有了实质性的把握这就引出了舞蹈鉴赏审美心理的最深层,鉴赏者只有从感性的感受,到理性的推敲,最后到达与艺术的共鸣,才完成了一次较完整意义上的舞蹈鉴赏审美心理历程。
感性经历是理性推敲的前提,理性推敲又是到审美鉴赏心理最深层次的基础,鉴赏舞蹈时鉴赏者的内心如果一直是充满着“感性”,就无法清晰的体悟到舞蹈作品深刻的内涵,如果始终保持着一颗“理性”的心理,也就不能“与情同动”。
在实际的舞蹈艺术表演过程当中,舞者情感的表现直接影响着舞蹈的视觉效果,决定着舞蹈能否打动人心,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舞蹈艺术表演中的情感表现。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实际学习与舞蹈艺术表演实践经验,首先简单分析了情感表现在舞蹈艺术表演中的重要性,然后就如何在舞蹈艺术表演中把握好情感的表现提出了部分探讨性建议。
关键词 情感表现 舞蹈艺术 重要性 把握
舞蹈在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与体系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种类,具有非常广大的受众群体,其既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又能够传递感情和思想,提升与丰富人们的内心,不过要想真正达到这样的舞蹈艺术表现效果,作为舞者就必须要注重自身在舞蹈表演中的情感表现与把握。
一、情感表现在舞蹈艺术表演中的重要性
舞蹈,其实是一门非常古老的艺术,从原始时期开始便就已经出现。其主要是以肢体的规律运动作为载体和形式,进行感情的表达,所以在舞蹈艺术的表演过程当中,舞者情感的表现就显得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是不可或缺。
(一)促进舞蹈形象的塑造
和其他的一些表演艺术相同,舞蹈其实也是在塑造一个个的形象,这些形象有可能是具体的、明确的,同时也有可能是抽象的、模糊的,但不论如何这个形象都是舞蹈的中心,作为舞者必须要围绕中心,塑造好形象,这样才能更好的展现舞蹈。形象的塑造,于外主要体现在肢体动作上,于内则主要体现在对情感的把握和表现上,舞者通过情感的表现,才能将舞蹈形象塑造得更加立体、真实,更加具有层次感,实现成功的舞蹈形象塑造。
(二)增强肢体运动的表现力
肢体的运动,是舞蹈表演艺术的基本形式,其对于舞蹈表演而言,同样是相当重要的,如果没有了肢体的运动,舞蹈艺术也就不会存在。对肢体运动的支配和控制,我们通常将其归于舞蹈技术、技巧的范畴,通过基础训练,便可以使得动作准确,不过在实际的舞蹈艺术表演当中,缺少情感支撑的肢体运动,给人的感觉往往是空洞的、没有意义的,缺少美感。舞者只有通过情感的表现,才能更加准确的驱动肢体,使肢体的运动达到“言之有物”的效果,增强舞蹈肢体运动的表现力。
(三)烘托和渲染氛围
舞蹈表演艺术的重点在于对氛围的营造,虽然肢体的运动能够给人带来直观的视觉感受,但是氛围的营造,并不能只是通过肢体运动来实现。不论是想营造一种什么样的氛围,作为舞者都必须要首先将自己带入到一种思想和情感境界当中,并将自己所体会和感悟到的情感表现出来,这样才能使得舞蹈艺术的表演更加具有感染力,营造出理想的氛围境界,让观众能够从更深层的内心世界,去欣赏舞蹈,产生于舞蹈之间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最佳的舞蹈艺术表演效果。
二、如何在舞蹈艺术表演中把握好情感的表现
(一)反复的练习、适度的拿捏
虽然和肢体的运动、支配不同,情感的表现在很多时候并不能通过外在的形式展示出来,但是其也需要和肢体的运动、支配一样,讲究一定的技术和技巧,这就需要舞者在平常进行反复的练习,对各种在舞蹈艺术表演当中可能出现的情感做分析,并研究如何来进行表现,如何才能拿捏到位,既充实、饱满,又不至于浮夸。例如,在面部表情上,舞者可以对着镜子自己做各种情绪、情感的表现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在舞蹈艺术表演中自如的通过面部表情控制来实现对情感的适度表现。
(二)深入了解、分析舞蹈作品
任何一个舞蹈艺术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都不相同,作为舞者必须要基于对作品的深入了解、分析,来把握好情感的表现。例如,应当了解舞蹈的内涵,这段舞蹈是讲什么的,舞蹈的背景是什么,只有充分理解这些,才能明白这段舞蹈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了解舞蹈内涵本身是情感表现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情感便不能产生或表现出来。另外,对于作品中形象的分析也非常的重要,舞蹈表演的情感往往是演员表演某一形象的情感、某一角色的情感。因此,要掌握形象,从形象入手进入情感体验和表现,主要解决是谁的情感的问题,从修辞学角度可以说是情感的定词,这样演员在表演时就有了一定的限制,才能使情感有方向。如老年人形象是含胸、弯腰、屈膝,英雄形象是挺拔、健壮、英姿飒爽,美人体态为婀娜多姿等等都是表演者要在不同的形态基础上展开的情感抒发。当表现老人时,如果从体态上已经不像老人,那么情感也就不真实了。形象动作或称情感动作是体现出人物情感或特征的最主要的动作,这个动作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一组动作组合,它集中体现出了人物特征以及情感色彩或基调,或感情动作。只要抓住了舞蹈中情感色彩很浓的舞蹈动作,就能把握整个舞蹈的感情基调的思想内容,并更好的表现情感。
(三)丰富个人的阅历和内在
舞者能否准确把握和表现情感,与其自身的阅历和内在也存在直接的关系,如果舞者的阅历较少,内在修养又不够丰富,就必然体会不了舞蹈作品想要传递的感情,其情感的表达也就必然会因此受限,不是情感偏离,就是浮夸、做作。为此,舞者在平常除了要加强专业练习以外,还应当多阅读,多进行社会体验和实践,从而丰富自身的阅历和内在,以更好的把握和表现舞蹈情感。
三、结语
在舞蹈艺术的表演中,情感的表现是非常重要的,其能够促进舞蹈形象的塑造、增强肢体运动的表现力、烘托和渲染氛围,从视觉和内心打动观众,为此舞者必须要把握好自身在表演中的情感表现。
众所周知,好的舞蹈演员都是经过长期艰苦的舞蹈基础训练和舞台表演实践培养出来的,我们今天绝大部分的舞蹈编导又是由于舞蹈演员的逐渐成熟而转变来的,因此不要把舞蹈编导和舞蹈创作看得很神秘,任何一个舞蹈演员通过努力都可以成为一名舞蹈编导。然而作为一名编舞者一定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这是编舞者创作成功作品的必备条件。著名舞蹈家贾作光先生把这些技能简单地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摹仿能力。
编舞者的观察要运用“舞蹈的眼睛”,对生活的分析感受始终渗透着“动作感”。舞蹈的创作是建立在深厚的社会生活基础上的,编舞者所创作的作品能否在形式上不断出新,在根本上取决于编舞者的作品内容是否具有“新意”。这里的“新意”是广义的,因为种种高难技巧的堆砌、创作思路的冷僻怪异或者作品命名上的故弄玄虚都不能给观众带来新鲜的感觉,并且这种做法就等于是普通工匠手中技艺的改进,其往往表现出编舞者生活激情的枯竭,这样的作品在观众面前一定是沉闷而乏味。因此在编舞者的创作初期,一定要深入生活,并要求编舞者用一双敏锐的具有像X光一样透视能力的眼睛,从现象看到本质,发现并挖掘社会生活中的新鲜事物,找到引导编舞者创作感情冲动的最初的那个点。例如:著名舞蹈编导张继刚老师在创作《哈达献给解放军》的时候,并没有因为这个题材老而过分追求舞蹈动作的高难度,也没有因为这个舞蹈的名字而简单、直白地去处理藏族同胞如何把哈达献给解放军;相反,张继刚老师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以及丰富的生活积累和理解,把洁白的哈达化作解放军战士手中的夯、希望小学的课桌、黑板、门窗等等,着重刻画了解放军战士在炎炎烈日下盖建希望小学教室的汗流浃背以及藏族小姑娘看到教室建成后的兴高采烈,这一精彩之笔,不仅让观众的眼睛焕然一新、为之一亮,同时也把我们军队与藏族同胞之间的鱼水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得不让人佩服。
编舞者的理解,强调“托情于物”,要求从事物的外部形象深入到内在性格并赋予其象征意义。理解能力是在广泛地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编舞者在把握的过程中,编舞者的摹仿有两个方面:一是编导创作思路化为现实的途径;二是编舞者“文学式感受”转化为“动作式感受”的重要手段。作为编舞者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熟悉生活,加深自身的生活积累,而摹仿的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无论舞台上的动作是多么的好看,设计这些动作和加工这些动作的艺术化过程都是从摹仿开始的。摹仿的内容包括现实生活中人物的构成关系、矛盾冲突的动作行为、表达人物情感世界的表情神态;还有就是自然界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等。舞蹈创作是从动作入手去认识生活的本质,再为动作运作找到节奏规律。这个起点正是通过形象把握生活,以形象表现生活的艺术创作规律所决定的,而动作的摹仿,正是这种规律在舞蹈创作中的特殊表现。
另外,摹仿固然要注意事物的外形变化,要把摹仿对象摹仿得惟妙惟肖。但真正要摹仿得“像”,必须抓住事物的运动规律,只有内在规律摹仿得逼真了,外形的摹仿才能逼真,这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要求演员的表演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还有摹仿的逼真程度,有赖于编舞者对生活深刻的观察和理解,三者必须是有机的联系,只有对事物有了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抓住摹仿对象的事物性,不然只能是观其形而不知其律。编舞者对摹仿对象不仅要看,还要有实践的过程,对于观察的结果,通过亲身进行的动作加以检验,再进一步理解,把内在精神变成更加切实、更加透彻的外部形象。
舞蹈是无声的艺术,如何将体验的结果融入舞蹈作品呢?那就要通过摹仿,把编舞者对生活情感的内摹仿转化为动作形象的外摹仿,最后找到适合舞蹈创作的动作素材。因此,摹仿在文学体验向动作形象的转化中起了个“桥梁”的作用,它在舞蹈创作的准备阶段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编舞者的特殊表现手段——动作,汇集熔炼生活素材由抽象的情感世界向具象的动作形象转化过程的完成。作为编舞者,必须在理论上对自己专业的特殊性要有一定的认识和见解。
以上是本人在自身舞蹈创作实践中一些肤浅的看法和见解。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老师和专家批评指正,以期不断提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