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还有哪些特点?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还有哪些特点?,第1张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各种不同的情感表现。

婴幼儿的一切情感表达都是为了自我满足,如渴了、饿了、痛了,他们都会用强烈的哭叫表现出来。学龄

前儿童处处表现出肯定的情绪,他们不停地奔跑、笑闹,主要的动机就是为了得到愉快。

孩子的情绪是不稳定的,经常起伏变化,而且常常表现出来,如受到表扬就洋洋得意,受到批评就抑郁不高兴。他们特别易激动,往往由于某件小事而情

绪冲动,此时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短时间内很难平静下来。

到了小学低年级情绪的冲动逐渐减少,情感也比较稳定,他们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感情。掩盖自己的心情不

让它表露出来,如有的为了不想让同学把自己看成是个爱哭的孩子,摔了跤也不哭泣;有的壮着胆子装作不怕打针的样子,为的是不想让同学说自己是胆小鬼。

进入中学以后,情感表现更加稳定,不再动辄发怒或沮丧,偶然发火也能较快地平静下来,其兴趣已从自我转向集体,此时一些同性别的、志趣相投的儿童少年常形成小

团体,他们把能得到小伙伴的青睐当成一种快乐。这时家长和教师不能硬性拆散他们,要正确地因势利导,把他们引导到认真学习、为集体做好事的正确轨道上,加

强人生观和理想教育,培养明辨是非、性格开朗、富于同情心和责任感等良好情感。

婴儿期心理发展的主要方面

婴儿期心理发展的主要方面,初次成为父母的新手奶爸奶妈,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是不清楚这个规律的,无论是孩子的心理发展还是身体都有区别,看看婴儿期心理发展的主要方面。

婴儿期心理发展的主要方面1

1、发展的连续性和年龄的阶段性:婴儿心理发展过程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不可中断,且该心理过程会呈现出不同年龄阶段的典型特点,这些特点和其他阶段不同,具有代表性。

2、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稳定性和可塑性:婴儿心理发展的每一个年龄阶段按照顺序发展,无法跳跃,每一阶段都有代表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会轻易变化,相对稳定。

3、婴儿心理发展的基础性:婴儿心理发展时期是儿童成熟心理时期的基础阶段,发展速度快。

婴儿心理要注意什么问题

1、断奶的心理问题:断奶是每个婴儿成长过程中都要面对的大事,采取合适的办法是很重要的。母亲可以在断奶前几个月慢慢带着粥、饭等食物,给宝宝一个适应过程,切忌突然断奶。

2、控制训练要循序渐进:婴儿逐渐长大,大小便需要自我控制,这个过程需要慢慢训练,不能对孩子过分训斥和埋怨,更不要打骂孩子。

3、不要吓唬孩子:孩子的心理很脆弱,家长不能吓唬孩子,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孩子在经过吓唬之后心理会留下阴影。

虽然任何孩子的发展都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但是我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家长在育儿过程中并不可以一味的照搬书中的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在该学习的方面要吸取经验,但是该灵活变通的'时候也一定要学会变通,这样才可以让孩子成长过程中有更多的可能性。

婴儿期心理发展的主要方面2

婴儿心理发展阶段特征有哪些

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从出生到成熟大约经历了六个重大时期:乳儿期、婴儿期、学前期、学龄初期、少年期、青年初期。这些时期也就是一些不同的年龄阶段。

年龄阶段的长短是不一样的,有的一年,有的二三年,有的三四年。这些阶段是相互连续的,同时又是相互区别的,一个时期接着一个时期,新的阶段代替着旧的阶段,不能躐等,也不能倒退。虽然由于种种条件的不同,每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时距的幅度可以有些摇摆,但从总的发展过程来说,这些时期或阶段的次序及时距大体上是恒定的。

婴儿会患心理疾病吗

事实证明,婴儿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极易很引发心理疾病,家庭关爱的缺失直接影响婴儿心理的发育。

父母的感情出现裂缝,其养育的婴儿心理就会抑郁;母亲为减肥而节食,婴儿会出现厌食的情况;父母离异,婴儿的行为就表现为忧虑和恐惧;婴儿幻想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而得不到,他就会感到内疚、自卑、愤怒甚至灰心丧气。所以,家庭温暖、父母和睦、亲情融洽是婴儿心理健康发育的最好的营养。

儿童长大有六个关键的时期,家长一定要关注到,需要不同的教育。而且在这里关键期若是没有得到关注,那么,孩子可能会发生心情问题。可能您要说那么小的孩子还会有心理问题,事实上是有的,所以家长一定要做好教育工作。

婴儿期心理发展的主要方面3

认知:0~1岁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主要指感知觉注意、记忆能力等基础认知能力的初步发展。上感觉的发展足月新生儿的各种感觉功能已经具备 有的已经发展得很好。婴儿的前半年主要是通过感觉来认识事物的。感觉的发展特别是视觉和听觉的发展,对心理的其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视觉:新生儿出生后即有一定的视敏度(即视力),但很差。1个月新生儿的视刺激的最理想焦点是在距眼睛18--20cm视觉在6个月前的发展非常迅速,是视力发育的敏感期,此时如果出现发育异常会引起视力丧失,大多数婴儿在6个月~1岁时视敏度与成人接近,相当于视力表的10。

新生儿的视觉调节能力很差,视觉的焦点难以随物体而变化,随着调节能力逐渐成熟,婴儿到2个月时才开始自己改变焦点:4个月时才能像成人那样改变晶状体的形状,以看清不同距离上的客体;12个月时调节能力基本完善。婴儿2~4周时两眼凝视光源,能追随物体达中线,4~12周两眼能随物体移动180°。

新生儿可分辨几种简单的颜色,2~4个月时婴儿的颜色知觉已经发展得很好,能分清各种基本颜色,4个月时已表现出对颜色的偏爱,颜色视觉的基本感知能力接近成人。红颜色最能引起婴儿的兴奋,婴儿喜欢暖色,喜欢明亮的颜色,不喜欢冷色和暗的颜色。

味觉和嗅觉:新生儿的味觉刚出生时已经发育良好,出生仅2小时的新生儿已能分辨出无味、甜味、酸味、苦味和咸味,做出截然不同的面部表情,明显喜爱甜味,婴儿尝过糖水后对无味道的母乳吸吮减少。4~5个月的婴儿对食物的任何改变都会出现非常敏锐的反应,拒绝吃不喜欢味道的食物。人类的味觉系统在婴儿期和儿童期最发达,以后逐渐衰退。

新生儿出生时嗅觉中枢及嗅觉末梢已发育成熟,能分辨出多种气味,具有初步的嗅觉空间定位能力。出生后短短几天内,婴儿会认识母亲的气味,能对几种愉快与不愉快的气味做出不同的反应。灵敏的嗅觉有其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它可以保护婴儿免受有害物质的伤害,发达的嗅觉还可以指导儿童了解周围的人和东西。

听觉:妊娠中、后期的胎儿对听刺激已有听觉反应,对说话声也同样有反应。正常新生儿的听觉能力已发育良好,不仅能够听见声音,而且还能区分声音的音高、强度和持续时间。

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这一时期是儿童生理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个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包括感知觉、注意、学习、想象、思维、言语、情感等都是在该阶段发生或发展。在这一时期,婴儿的身高和体重变化都非常明显,大脑的机能开始发展,因此要多注意营养,动作开始变得精细,建议准备恰当的玩具进行锻炼,视觉、嗅觉、 味觉等方面都变得敏感,还要注意言语的发展。内容太多,不能一一讲述,建议多读一些相关的书籍。《奇迹般的童年---0-5岁儿童发展与教育指南》建议参考

(一)婴儿期心理发展特点

婴儿的心理是在生活环境中不断接受外界刺激和大脑皮质分析综合机能逐渐完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出生后的第一年中,他们的感觉有相当程度的发展。知觉逐渐产生,并且有初步识记能力和智力活动,情绪反应也开始发展起来。在此基础上,其心理活动发生了质的变化,即心理过程开始具有自觉性和随意性。

1、感知觉和注意力发展

婴儿的感知觉多半是在摆弄玩具以及使用其他物体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当新鲜的玩具或其他物体出现在婴儿的面前时,他们便积极地去触及并摆弄它们,在摆弄和使用各种物体的过程中,逐渐区分出物体的各个部分,熟悉物体的各种属性。他们往往需要把出现在眼前的事物的各种属性都加以感知后,才能形成对该事物的整体认识。婴儿知觉的目的性较差,不能使自己的知觉服从于既定的目的和任务。常常凭兴趣而异。例如,二、三岁的婴儿,冬天看到遍地积雪,他当然知道雪是冰凉的,但他却偏要兴高采烈地扒雪玩,似乎忘记了雪是凉的。

婴儿的注意多半是无意的,在生活中随着活动能力的增强,范围的扩大,从周围的接触到新奇的、有趣的事物都会吸引他们注意,注意力也逐渐趋于稳定。可以专心地玩弄新带给他们的玩具,专心地看姐姐的舞蹈表演,或专心地看电视节目。

2、思维的发展

作为思维最基本的特征是对事物认识的间接性和概括性。婴儿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已具有这两方面的特征。如球滚到床下,他会用小棍棒拨;东西放在高处,他会站上去拿;他们把各式各样的鞋都叫“鞋鞋”,把各种东西都叫“玩玩”等。可见婴儿思维已经产生了。但这时的思维,仅是人的思维的低级形式。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直觉行动性。即婴儿进行思维时,是跟对物体的感知和其自身的行动分不开的,思维是在行动中进行的,他们不会想好了再行动,只是在行动中思考。第二,概括的水平很低。即对一类事物的概括性认识,只局限于他生活现实中所能接触到的熟悉的同类事物,因此概括的范围非常狭窄。此外,其概括一般都是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而不是事物的本质属性。

3、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婴儿的情绪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并进一步的分化。分化表现为两极性;积极的和消极的。婴儿情绪进一步分化,可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例如,在积极性的情绪方面,这时的孩子会对同样亲近和喜欢的人产生不同形式的快乐表现:亲昵地依偎着奶奶,要求她讲故事,高兴地求哥哥给画画儿等。

婴儿也开始有情感体验。最初表现出来的是同情心,对故事中的大灰狼表示愤怒;对小白兔一类的小动物表示怜悯等。随着言语机能的发展,对美、丑、好、坏有了一定的分辨,萌发了人类高级社会情感。尽管这时的情感体验还不深,但在儿童情感发展中是一大进步。

4、自我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产生

我们知道,新生儿和早期的乳儿还不能认识自己的存在,连自己的身体与外界事物都分辨不清,他吸吮自己的手就象吸吮着母亲的乳头或象皮奶嘴一样。以后由于同手抓握,玩拿物体,再后来学会行走,在他与外界事物的接触和相互作用中才逐渐分清自身和身外之物的区别。逐渐认识到自身是一个独立的实体,而有了自我感觉。婴儿期的儿童,学会自由行走以后,特别是掌握言语以后,通过词的中介作用,对于儿童自我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他们先学会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然后知道自己的名字,对“我”字的掌握,促使了婴儿自我意识的产生。当然,这时的所谓自我意识,实际上只能算是一种自我感觉,还是不明确的自我意识,有时还不稳定、不连续。此外,到三岁时,在自我意识形成中,也产生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和自信,即独立性的萌芽。他们常常自己要干一些事情,不愿大人帮助。

婴儿期上述心理特点和个性发展特点为幼儿期身心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幼儿期心理发展特点

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飞跃时期,其心理过程在开始还保持着具有形象性和不随意性的特点,而后各种心理过程的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逐步发展起来。

1、感知觉、注意力的发展

幼儿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其感知觉正处在迅速的发展中。幼儿初期各种分析器的结构与机能已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为感觉和知觉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自然物质基础。在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幼儿通过积极从事各种活动,提供了各种分析器的分析综合能力,因而促进了感觉和知觉的发展。其特点表现在:幼儿的感觉和知觉在活动中发展;经验在幼儿知觉过程中的作用不断增大;词在幼儿感觉和知觉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知觉的目的性逐渐加强。

幼儿的注意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一方面无意注意高度发展;一方面有意注意能力开始形成。幼儿期由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从周围接触到的新鲜事物日益增多,还从许多活动中发现很感兴趣的事物,它们以其本身的新奇性和趣味性深深地吸引着幼儿不自觉地对它们加以注意,这样使幼儿的无意注意达到了高度的发展。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及幼儿园老师的培养和教育下,有意注意开始逐渐形成。到学龄前,儿童已能自己设定目的任务,并自觉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去完成目的任务,初步形成有意注意能力。为儿童入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2、思维的发展

幼儿生活范围扩大,见闻日广,知识经验更加丰富,言语能力水平提高,这样使他们的思维有了新的发展。这时期的幼儿其思维已由婴儿期的直觉行动思维进到具体形象思维了。其思维特征表现在:自我为中心,即幼儿还不能设想他人所处的情境,对事物唯一的看法就是他自己的看法;刻板性,即幼儿的注意力容易集中于情境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重要性,结果产生不合逻辑的推理,不可逆性,即对时间的理解只能顺推下去,不易逆转回来;转导推理,即他们从一个特定的事物推论到另一个特定的事物,从不考虑一般;相对具体性,即幼儿是依赖表象进行思维,是形象思维,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

3、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随着幼儿生活和需要的发展,他们的情绪和情感愈来愈分化,内容日益丰富,体验逐渐深刻,表现形式也就越见复杂。其表现特点为:冲动性。即处于激情状态,随时爆发不能自控;易变性。即情绪常常处于不稳定状态,表现出喜怒无常;受感染性。即本身的情绪常受到周围人情绪的影响;明显外露。即常常会毫无掩饰地表露自己的情绪。

幼儿期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高级的社会性情感逐步形成,并开始发展。高级情感可以分为美感、理智感、道德感。幼儿美感表现在对现实生活中美的环境、服装有一定的感受,活动中可以产生美的体验,能够欣赏美,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理智感明显表现在求知欲上,道德感则主要体现在参与集体生活和活动中能逐渐掌握行为规则,维护道德标准,对“好人”“坏人”也有鲜明的态度。

4、自我意识的发展

幼儿期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在自我意识中,反映着儿童对自己在周围环境中所处地位的理解,反映着幼儿评价自己实际行动的能力和对自身内部状态的注意。自我意识使每个幼儿形成具体、独特的个性。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是自我评价。幼儿自我评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从根据外部行为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从笼统的评价到细致的评价;从片面性的评价到较全面性的评价;从过高评价自己到谦虚评价。上述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变化趋势表明了幼儿自我意识水平和个性品质的提高。

小婴儿有心理情绪活动吗?许多人对此提出疑问,“这么小的孩子什么都不知道,怎么会有心理活动呢?”他们认为这就像“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一样不可测定。 研究证实,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不论任何年龄均有心理活动。婴儿的心理是在生活环境中,不断接受外界刺激和大脑皮质机能逐渐完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宝宝一出生就有了情绪体验。喜怒哀惧是人的四个基本情绪,后来会衍生出很多种类的复杂情绪。几个月的宝宝的情绪表现是毫无掩饰的,他们把体验到的情绪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的自然流露并不是一件坏事,更不是可耻的事,家长们无需在这时候教育孩子隐忍,而是给他们以足够的爱,让他们的情绪得以正确的处理。 婴儿最大的特点是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都极为迅速。早在新生儿时就有的最初的情绪反应,这时候的情绪状态主要决定于生理需求满足的情况和健康的情况。吃饱了、睡足了他就表现出愉快、安静,就有了肯定的情绪。相反当饥饿、瞌睡和身体不适时就会哭闹,出现消极不愉快的情绪。 有的妈妈在宝宝哭的时候总是不知所措,不管怎么做都安抚不了宝宝的情绪。这时候,耐心已经消耗殆尽,妈妈们便开始变成了勒令遏制宝宝哭泣的“凶妈妈”,甚至把宝宝丢在一边不管。这样是非常危险的。你的凶可能导致宝宝难以正常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你的不管往往导致宝宝长大后变成心理不健全的缺爱孩子。 2~3个月的婴儿产生了和成人接触的需要,因而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绪决定于是否有人跟他玩。如果有成人的陪伴,有人和他玩耍时,婴儿就会表现出全身的活动和笑出声,显露出非常愉快的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情绪会逐渐复杂起来。 心理学家曾对500名婴儿进行观察,发现婴儿从满月到3个月末,即有欲求、喜悦、厌恶、愤怒、惊骇和烦闷6种情绪反应。微笑是身体处于舒适状态的生理反应,婴儿的微笑也具有社会性,会影响成年人,可以密切与母亲的关系,母婴不断地强化这种应答,从中获得满足,这也是婴儿的心理需求。 周岁以后的孩子,在情绪上较为成熟,开始深度与他人交往、喜欢探索周围的环境,已经知道母亲不会丢弃他,不再害怕离开母亲,对新事物有“探求欲”。这时母亲就可适时地鼓励孩子交往,接触社会,不要对孩子的探索行为设置人为地障碍,既要满足孩子的亲子依恋情感,又切忌娇惯和溺爱。 婴儿期的情绪,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未来的心理和智力发育。如果稍有疏忽,就可能会使孩子发育成一个退缩型、冷漠型、孤僻型或焦虑型的儿童,长大以后情绪不稳定,性格懦弱,缺少自信心,适应性差。只有认真注意婴儿的情绪,给予正确的引导、教育,孩子的心智才会健康、顺利地发育。 正确对待宝宝的情绪,我们首先要察觉孩子的情绪。很多孩子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常常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宝宝还没有学会说话的时候,哭,往往是他们表达不满的最常用方法。但是情绪往往隐藏着丰富的含义,同样的情绪表现在不同情况下表达的内容或许完全不同。父母们要仔细体察孩子情绪背后的原因,才能抓住情绪表达的本质。 理解孩子的情绪。即使是不懂事的孩子,他们的情绪也是有理由的。我们不妨放下自己的家长架子,仔细观察并了解孩子发生了什么——饿了吗?尿裤子了吗?躺久了不舒服吗?热或冷了吗?一个人无聊了吗?没睡醒吗?或者只是想妈妈了……宝宝情绪不好,其实有千万种原因。妈妈往往是最懂自己宝宝的,如果妈妈们都不理解自己的孩子,那他们该有多无助!所以,觉察和理解宝宝的情绪是处理他们这些情绪的基本前提。 其次,要帮助宝宝认识到自己的情绪。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动作,让孩子意识到每种感觉的区别,这样就会渐渐让他们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不同的意思。比如孩子饿了,可以拍打着宝宝的肚子,说“饿了”,然后伴随以食物给予,这样以后孩子饿了就会慢慢学会拍打肚子的动作,或者是寻找食物。 家长们要有一定的敏感度,并及时处理这些幼小生命的小情绪。快乐的时候,和他一起快乐;悲伤的时候,给他们最大的关怀。比如孩子没睡醒,可以遮住宝宝的眼睛,轻轻摇晃身体,用最温柔的声音和动作来表达你的理解和心疼。 因此,要尽可能给婴儿提供声音、形象、颜色、气味等各种刺激。系统地给予婴儿逐渐增强的刺激,便可培育出接受能力极强且相当敏锐的感觉来。视、听、触觉和模仿是小婴儿的主要行为能力。在家中小宝宝和父母等交往也是通过这些能力来表现和发展的,这些特点又是他出生后各种能力继续发育的基础。

幼儿情绪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一) 情绪和情感的社会化

幼儿最初的情绪和情感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幼儿的成长,情绪情感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因此,情绪的社会化过程就是情感的发展过程。社会化是情绪和情感发展的一种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⒈ 情绪中社会性交往成分不断增加

幼儿情绪中,涉及社会性交往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例如,美国心理学家爱姆斯利用两年的时间,对幼儿交往中的微笑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从1岁半到3岁,非社会性微笑的比例下降,社交性微笑的比例则有所增长。法国心理学家列鲁阿·布斯旺类似的研究表明,在同一情况下,8岁儿童比4岁幼儿在看**时的情感交往次数有所增加;4岁幼儿看**时主要同教师交往,而8岁儿童则主要同邻近儿童交往。

以上两个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幼儿的社会性交往情感表现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幼儿与老师的情感交往多于与同伴的情感交往。

⒉ 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是1岁以内幼儿情绪反应的主要动因。而1-3岁幼儿情绪反应的动因除了与满足生理需要有关的事物外,还有大量与社会需要有关的事物。3-4岁的幼儿,情绪动因处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幼儿有要求别人注意、要求和别人交往的需要,如果成人对幼儿不理睬,或者其他幼儿不和他一起玩,这对他来说,就成为一种惩罚手段,使他感到烦恼不安,甚至痛苦。同时,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其社会性情感不断发展,逐渐出现了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

⒊ 表情的社会化

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有的表情是生物学性质的本能表现,而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周围人们的表情手段。

面部表情是情绪生理过程的一部分,但它又与社会性认知有密切的联系。掌握社会性面部表情有赖于区别面部表情的能力。而区别面部表情的能力是社会性认知的重要标志。表情所提供的信息对幼儿和成人交往的发展与社会性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解释面部表情和运用表情手段的能力都有所增长。黄煜锋的研究表明,幼儿园小班孩子已能辨认到别人的表情,对愤怒表情的识别,则大约在幼儿园中班开始。前苏联的雅可布松认为,婴儿的特点是毫不保留地表露自己的情绪。以后则根据社会的要求调节真实情绪的表现方式。幼儿从2岁开始已经能够用表情手段去影响别人,并学会在不同场合下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二) 情绪和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从情绪指向的事物来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丰富和深刻。

情绪日益丰富有两个含义:一是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情绪分化主要发生在两岁之前,但在学前期也继续出现一些高级情感,如尊敬、怜惜等。二是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先前不能引起幼儿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后来引起了幼儿的情感体验,如亲爱的情感。首先是对父母或其他照顾婴儿的成人,然后是对兄弟姐妹和家中其他成员有了这种情感。进入幼儿园以后,先是对老师,然后对小朋友有了亲爱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范围也是逐渐扩大的。

情绪的深化,是指它指向的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内在的特点。例如,被成人抱起来,较小的孩子感到亲切,较大的孩子会感到不好意思;年小幼儿对父母的依恋,主要由于父母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年长的幼儿则已经包括对父母劳动的尊重和爱戴等内容。

(三)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对情绪过程的自我调节能力得到加强。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⒈ 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年小的幼儿常常处于激动的情绪状态,这与其生理因素主要是大脑皮质的兴奋容易扩散、皮质对皮下中枢的控制能力发展不足相关。随着幼儿的发育以及语言的发展,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幼儿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起初是被动的,由于服从成人的要求而控制自己的情感。直到幼儿晚期(5-6、7岁),幼儿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才逐渐发展。成人经常不断的教育和要求,以及幼儿的集体活动和集体生活的要求,都有利于他们逐渐养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减少冲动性。

⒉ 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婴幼儿的情绪非常不稳定,具有情境性、易变性、易受感染的特点。婴幼儿的两种对立情绪,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相互转换,随着情境的变化而迅速变化。幼儿晚期情绪较少受一般人的感染,但仍然易受家长和教师的感染。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逐步加强,情绪逐渐趋于稳定。

⒊ 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幼儿初期(3-4岁)的幼儿还不能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情绪完全外露,丝毫不加掩饰。随着语言和幼儿心理活动随意性的发展,幼儿逐渐能够调节自己的情感及其外部表现,这一阶段的幼儿,从不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到开始产生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的意识,但还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因此,情绪仍然是明显的外露。

幼儿晚期(5-6、7岁)幼儿调节自己情绪表现的能力已有一定的发展,能较多地调节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学前到学龄期间,幼儿情绪的发展成就惊人,他们的许多情绪技能例如控制消极情绪的爆发、表现出不同于真实感受的“表面情绪”或“情绪外壳”,尤其在3-12岁之间飞速增长,这时儿童在交往中掌握了许多情绪技能,并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情绪调节策略。儿童情绪逐渐内隐。

宝宝为什么不高兴、生闷气,家长你了解孩子的情绪特点吗?

心理老师左叔

08-11 · 西北师范大学副研究员

孩子爱哭;

孩子没脾气;

孩子一伤心就生闷气;

孩子不高兴就攻击别人……

这是家长在教养孩子时经常遇到的问题,怎么解决呢?

是孩子无理吗?

是孩子软弱吗?

是孩子受了委屈?

不是!

这是孩子在表达情绪,是孩子情绪活动的一种反应。

情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心理活动,情绪和情感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主观感受,是我们内心对外界事物与主观需要之间关系的一种反映。

1情绪是我们天生的生理反应

孩子自出生起就已经有情绪活动了,情绪活动不仅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看到的表情(面部表情、身体姿态、语音语调等),还有内心世界的主观体验和生理变化。

从情绪的种类看,情绪可以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基本情绪是人类和哺乳动物共有的,不学就会的,又叫原始情绪,包括快乐、兴趣、厌恶、恐惧、痛苦、愤怒等;基本情绪体验通常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关。

随着婴儿接触到更多的环境和人际刺激,以及婴儿生理和心理的不断发展,婴儿的情绪逐渐与他们的经验联系起来,逐渐能够区分自己与父母的情绪,觉察自己的情绪,在孩子3—6岁之间开始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评估,逐渐发展出自我意识情绪,即复合情绪,包括内疚、羞耻、尴尬、嫉妒、自豪、敌意等。这些情绪是孩子自控能力发展的基础,具有激发动机和协调行为等功能。

2情绪有哪些特点

情绪是人类心理功能的一种,情绪是一种全球化语言,它有自己的活动和表现特点,具体而言,情绪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情绪的感染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在家庭气氛不仅宽松的时候,孩子会表现的自然轻松,高兴快乐;在家庭气氛比较沉闷的时候,孩子会表现的拘谨,情绪低落;在这些场景中,孩子的情绪受到父母情绪的影响,这就是情绪的感染性,这就要求父母在表达情绪时,要注意负面情绪的表达,不然会影响孩子对情绪的体验和习得。

2)情绪的持久性;一件事情的发生不仅会留下关于情境和这件事发生经过的记忆(认知记忆),也会对此情境或事件引起的强烈情绪体验产生记忆(情绪记忆),二者都可以保持在大脑中;对事情的情绪体验越深刻,在回忆的时候越能够提取更多的信息和细节,反之亦然;情绪记忆往往比其他记忆更牢固和持久;对此,父母要清楚,无论孩子处于什么年龄,都要尽可能避免孩子对消极情绪的体验。

3)情绪的适应性;在孩子0—3岁时,孩子不小心被尖锐的东西扎到手感觉疼痛,以后就会主动避免下次的接触,或者在接触中更加谨慎;在孩子3—6岁时,孩子不小心弄伤同伴后,孩子体验的内疚而尝试进行补偿(例如挽救、讨好等),内疚情绪的体验不仅引发孩子做出了一系列有助于维护同伴关系的行为,而且在日后的交往中也会主动避免类似的情境的发生。

4)情绪的动机性;0---3岁的孩子在饥饿时,会通过哭的形式通知妈妈喂奶,或驱使孩子主动寻找食物的往往不是孩子的认知,而是孩子在饿的时候产生的痛苦情绪;在3—6岁的孩子体验到尴尬的情绪时,他们会倾向于服从和支持别人的行为,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更适合人际互动的方式为人处事和表达情绪。同时,情绪就好比是孩子大脑内的一个检测系统,调节着孩子的其他心理活动,例如当孩子体验到正性情绪时,孩子能够更好的调动自己的大脑活动与身体活动,使自己与环境的协调、信息获得更加高效。反之,如果孩子体验的是负性情绪,可能就会起到破坏、阻碍的作用。父母需要尽可能的促进孩子和我们自己体验正性情绪,并且掌握符合孩子发展特点的情绪调节方法,当孩子体验到有害的负性情绪时协助孩子进行情绪调节。

3什么因素影响孩子的情绪反应(情绪体验与表达)?孩子的年龄、气质类型、性别,以及父母自己情绪的体验和表达、如何回应孩子的情绪表达,都是影响孩子情绪反应的因素。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与环境的互动会增加,人际交往越来越多,自我控制能力提高,进而使孩子的情绪发展越来越社会化、复杂化,学会情绪的修饰,能够在不同环境中表达特定情绪。

从性别来看,女孩子更容易体验到负性情绪,对情绪表达也比较敏感,负性情绪记忆持续时间长;从气质类型而言,胆汁质的孩子情绪体验往往强度较高,容易激动、冲动,而粘液质的孩子情绪体验往往比较平淡、情绪反应较弱。

了解这些情绪方面的知识,有助于父母更加科学的看待孩子的情绪体验和表达,更加合理的应对孩子的情绪表达,促进孩子成为一个觉察自己情绪、理解自己情绪、健康表达情绪、适时调节自己情绪的人。

3岁是孩子情绪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情绪表达及情绪调节都有待发展,家长此时不仅要了解孩子情绪感受和表达的特点,还要接纳孩子表达负性情绪,理解孩子负性情绪表达中的意义。

告诉孩子,生气可以,有情绪可以表达出来,也可以说出来,恰当表达情绪;但是,家长也要循循善诱的、有耐心的告诉孩子,不能情绪化,不能胡闹,与孩子分享情绪的感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119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