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入世思想在孟子里具体体现。要原句!

儒家入世思想在孟子里具体体现。要原句!,第1张

孟子入世观并不好找

找了一篇较为综合的 感觉还比较符合你的要求

与老子的清净无为不同,孟子奉行积极入世的人生观,有一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轩昂霸气(《公孙丑下》),这比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无可奈何更为坚毅和充满斗争意志。他相信即使暂时遇到挫折和困难,那不过是一些必经的考验,人要想成功,必须经风雨、见世面。孟子认为人只有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只有在忧患中才能生存,贪图安乐就必然会导致灭亡。在面对困境时,“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天下之重”(《万章上》),以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表现孟子愤怒入世:“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儒家入世思想:

孔子认为,他与那些逸民、隐者的区别就在于"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用孟子的话来解释,就是:"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一向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但实际上不管天下"有道"还是"无道",他似乎没有一点退隐的意思。为了改变这个"无道"的世界,尽管他四处碰壁,却百折不挠,骨子里还是那股劲:"知其不可而为之"。在此方面,孟子比孔子毫不逊色。在他看来,无论得志还是不得志,无论困厄时还是显达时,都不应该绝人逃世;主张用自己的方法来"平治天下",实现其"王道"理想;并且扬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他更无退隐之意。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精通诗、文、词、绘画、书法,可谓是全才、奇才,而且他的思想也很独特,用林语堂的话来说,“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人生观。”那么,苏轼这样混合人生观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就来浅显分析一下。

1、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

苏轼出生了一个儒学家庭,父亲苏洵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学者,对两个儿子课业要求十分严格。母亲则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大**,从苏轼很小的时候就教他识字并督促他阅读经史典籍。可以说苏轼的受过良好的家教,再加上聪慧好学,20出头便考上进士,并且还受到文坛领袖欧阳修等人赏识,得以跟当时最高领导宋仁宗见面,获得很高的评价“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苏轼用20几年到达常人一辈子都可能无法企及的高度。

这个阶段他是积极入世的,熙宁八年,任密州知州的苏轼在一次出游中写下了最可以代表他早年积极入世思想的诗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全词情感豪迈,一个“狂”字展现得淋漓尽致。词中描写了此次围猎的盛大景象,词人整装待发,全力以赴地追赶猎物;苏轼是这场盛大的聚会中的主角,他被万人追捧,借着酒酣,敞开襟怀,抒发理想,想要施展“射天狼”的抱负,抗击西夏和辽的侵袭。这种渴望报效国家并有一番政治作为的理想正是儒家积极入世、兼济天下思想的体现。

问题本身存在问题,个人拙见如下:

问题:儒家的思想并非:“积极入世”,道家思想也不是:“积极出世”,所以二者并不存在表向的矛盾,因此建议深入了解本质后在做思考。

因为:儒家是由道家博大思想体系中延伸出来的一个独立派系,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儒家继承了道家一部分的思想,并独立延伸细化开来;由于有利于封建统治而被不断美化和政治解读,到现在其核心的思想也有很大的偏移,如果真心研究,建议有机会买一些海外版书籍阅读。

道的核心是“自然,自而然,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人应该像大自然的清风、绿树、高山、河流一样活着,不刻意追逐,也不堕落自己;活出自己的本真和特点;

儒家核心是“仁,在自然的基础上讲求“仁爱”,对一切心存敬畏,将律己发挥到极致,进而达到至高的无为境界。

所以儒道其本质并不矛盾,只是道的命题太过宏大,普世比较难,孔大家穷其一生将其中部分比较容易普世的命题展开论述,并比较幸运的得到了政治推广而已。

希望可以给你带来一些思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217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