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诗人,他在书法上表现如何,他的书法有什么特点?

苏轼是诗人,他在书法上表现如何,他的书法有什么特点?,第1张

苏轼在我们的印象之中是一位诗人,他的诗词我们都熟知,其实他还是一位书法家,在宋代的书坛上首屈一指,苏轼被称为宋四家之一。

经过唐代书法尚法的审美标准之后,宋代书法出现了很大的转变,开始创建属于自己的书法审美,也就是后人总结的尚意书法。这种书法注重个性的发挥,提倡秉承传统的同时自由发挥,苏轼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书法代表作有《寒食帖》,这幅书法字数不多,但是代表了尚意书法的巅峰之作。

首先苏轼的书法没有严谨之气,真正做到了书由心书,从书法的开始到中间再到结尾,可以看出书法的走势随着心情的起伏而起伏。

其次,苏轼并没有为了书写而书写,这幅书法也是苏轼诉说情感的一种媒介,堪称人书合一的典范之作。这幅书法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并称十大传世行书之一,虽然书法的风格不同,但是在追求书法的境界上是一致的。

第三,苏轼真正开启了文人书法,在苏轼的文学道路上,书法只是文人具备的一项技能而已,唯有多读书才可以滋养书法的气韵,并且把文人的这种书卷气融入到了书法之中,完善和拓展了文人书法,堪称开宗立派的书法大家。

苏轼书法笔墨特点为用墨丰腴,结字扁平,也有人对苏轼的书法进行过批评,但是综合来看他的书法是值得学习的,在结字上左低右高注重动感,笔画恣意自由舒展,落字错落有着古人之风,率意天真是一种真情流露,苏轼善写楷书、行书,早年取法王羲之有着飘逸之气,后期融入颜真卿有严谨之法、学习杨凝式有平淡天真之感,苏轼作为一个文人,他不仅在诗词上有着深厚的造诣,在书法上的造诣也不是一般书法家所能相比的,在宋代的书坛上他被尊称为宋四家之首。

中国的教育真急人,人家杜甫也就是说那么一说,你让本人自己去想当时的感觉估计也说不出来个一二三,越想越觉得现在的孩子真苦逼,苦逼中的战斗机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后人对这两句诗作过不同的解释,清代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对于“读书破万卷”中的“破”字举有三说,一曰:“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神”。二曰:“书破,犹韦编三绝之意。盖熟读则卷易磨也”。三曰:“识破万卷之理”。这三说,集中地反映了对“破”字的不同理解。概括起来就是:突破、磨破、识破。

所谓:“突破”,即多读而“胸罗万卷”,就是说要博览群书。汉代著名思想家王充说:“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有杰出成就的学者大学,无一不是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者。王充本人一生读书近一万三千卷,“博通众流百家之言”,所以他才能写出《论衡》这部伟大著作。

所谓“磨破”,即熟读而致“书破”。孔子晚年读《周易》,竟使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多次磨断,即所谓“韦编三绝”。根据实际需要,先出一部分书籍反复阅读,深入理解,加深记忆,这是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苏东坡有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经验之谈。有书不读,束之高阁,书无异于废纸;读书囫囵吞枣,一览而过,“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读得再多又有何益?

所谓“识破”,即精读而透彻理解书中之理。精读,一要抓住重点,宁精勿杂;二要深入钻研,务求精通。“书富如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所以读书要善于选择,取其精华,不可滥读。先好了重点,确定了主攻方向,就要深入、刻苦钻研,直到真正弄懂弄通为止。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说:“学必无所蔽而后可”。意思是说,学习一定要达到没有迷惑不解的地步才可以。如果读书不注意识理,漫无目的,一味多读,必然如郑板桥所说:“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

不论取“破”字的何种含义,“读书破万卷”都是适用于专门搞学术研究的人。对于做学问的人来说,是“万卷虽多当俱眼”。唐代的书,一卷少则几千字,多则上万字,万卷书不过一亿字。相当于现在32开本500页的书300本的文字量。对于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来说,这个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杜诗中的“万”字应取其非常多之意,即“多读胸有本”。

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在中国艺术史上,书法是最早取得重要的艺术地位,为中国的上层阶层—士大夫所接受并为之痴迷的艺术形式。远在东汉,士人学习书法就曾达到“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赵壹《非草书》的程度。书法又是最纯粹的中国本土艺术,它至今仍保留着特有的艺术表现对象、艺术语言和艺术表现形式,表现中国人特有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观念,其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发展,烙有深深的民族文化印记,是中国的传统国粹之一。

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从广义上讲,汉字的造型特征和书写的行为特性构成了书法艺术的基本因素。

书写的行为特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空间的时间化,即不可重复性,这也是书法不同于绘画的主要特征。绘画可以重复,可以叠加,可以皴染,而书法只能一笔完成,不可重复。

二、空间的节奏化。这是书法与音乐相通的基本特征,有人把书法的线条节奏变化喻为纸上的音乐。

三、书写行为本身的功力化。作为艺术行为的书写不同于实用功能的一般书写,它需要长期的技巧训练和对笔的掌控能力的提高,具体表现为对线条形态的精准把握,对线条的力度、厚度及其他具有审美内涵的线条质感的追求。

四、书写的表现功能。唐孙过庭《书谐》里说:“(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雄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诚誓,情掏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宗白华说:“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

再次,中国特殊的书写工具毛笔,是汉字书写能成为艺术的又一关键因素。毛笔有弹性,笔画有粗有细,有顺有逆,可方可圆,可转可折。毛笔这种特殊的书写工具,成就了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也使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在审美内涵上有别于西方的绘画艺术。西方古典绘画追求造型的科学准确,色彩的写实逼真;而中国的书画艺术讲究线条的简洁凝练,不求形似而求神似,追求气韵生动,把气韵生动作为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

反映了陶弘景娱情山水的思想,表达了他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名叫莫拉的这位老妇人嗜书如命。她认真地对我说:

“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

“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裕。”我说,她笑了,点点头表示同意,又说:

“我收藏了四千多本书,每天晚上必须用眼扫一遍,才肯关灯睡觉。”

她真有趣。我说:

“书,有时候不需要读,摸一摸就很美,很满足了。”她大叫:“我也这样,常摸书。”她愉快地虚拟着摸书的动作。烁烁目光真诚地表示她是我的知音。

谈话是个相互寻找与自我寻找的过程。这谈话使我高兴,因为既找到知已,又发现到自己一个美妙的习惯,就是摸书。

闲时,从书架上抽下几本崭新旧旧的书来,或许是某位哲人文字的大脑,或许是某位幻想者迷人的呓语,或许是人类某种思维兴衰全过程的记录——这全凭一时兴趣,心血来潮。有的书早已读过,或再三读过,有的书买来就立在架上;此时也并非想读,不过翻翻、看看、摸摸而已。未读的书是一片密封着的诱惑人的世界,里边肯定有趣味更有智慧;打开来读是种享受,放在手中不轻易去打开也是一种享受;而凡是读过的书,都成为有生命的了,就像一个个朋友,我熟悉它们的情感与情感方式,它们每个珍贵的细节,包括曾把我熄灭的思想重新燃亮的某一句话……翻翻、看看、摸摸,回味、重温、再体验,这就够了。何必再去读呢

当一本古旧书拿在手里,它给我的感受便是另一般滋味。不仅它的内容,一切一切,都与今天相去遥远。那封面的风格,内页的版式,印刷的字体,都带着那时代独有的气息与永难回复的风韵,并从磨损变黄的纸页中生动地散发出来。也许这书没有多少耐读的内涵,也没有多少经久不衰的思想价值,它在手中更像一件古旧器物。它的文化价值反成为第一位的了,这文化的意味无法读出来,只要看看,摸摸,就能感受到。

莫拉说,她过世的丈夫是个书虫子。她藏书及其嗜好,一半来自她的丈夫。她丈夫终日在书房里,读书之外,便是把那些书搬来搬去,翻一翻、看一看、摸一摸。每每此时,“他像醉汉泡在酒缸里,这才叫真醉了呢!”她说。她的神气好似看到了过去一幅迷人的画。

我忽然想到一句话:“人与书的境界是超越读。”但我没说,因为她早已懂得。

1老妇人“嗜书如命”表现在-----

2文中多次提到“翻翻、看看、摸摸”就能感受到书的韵味。加点的三个词语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问题补充:3本文的叙事线索是

1:书只要摸一摸

2:可以调换。因为没有看看就没有摸摸;没有摸摸就没有翻翻。书,不经过看看,你怎么知道它有没有韵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271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