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从上面十多章篇幅中了解了汉字的特色、书体的演化以及书写的重要功能,现在可以谈谈书法艺术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灵的关系了。
中国人的文化心灵可从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上古陶盆上的绘画寻得,可从商朝的铜鼎上的人面纹寻得,可从北京故宫中的三大宫殿寻得,也可从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河南龙门石窟寻得。秦砖、汉瓦、唐诗、宋词,也莫不显示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灵。
书法是中国有几千年历史的高级艺术,当然更能显示中国人的文化心灵了。这种文化心灵植根于古老的哲学思想。它可以上溯到先秦诸子,主要是儒家与道家的学说。两者相对而又互补,成为推动、影响书法美学思想演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孔子像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前551—前479),他的学说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约有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提倡仁义、忠恕和中庸之道。在人生观方面,它讲求人世、进取、乐观。在艺术观方面,它肯定自然之美,强调美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强调美善二者的统一;认为文艺能陶冶情性,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人的伦理道德观念,使之进入高尚的精神境界,因此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道家的创始人是与孔子同时代、比他年长的老子。道家学说的中心是“道”。它强调人的思想、行为应效法道,即遵从自然的规律。在人生观方面,道家讲出世、退避、消极。在艺术观方面,强调超功利的无为,“返璞归真”,就是说理想的美是回到自然去,寻求自然和人的本质。道家讲艺术上的浪漫主义,认为审美应与实用分开,人不应刻意追求与功利结合在一起的美和满足生理上的快感。真正的美应是顺应自然、不受外界束缚而进入自由的一种精神境界。这样的艺术审美观比儒家深刻,因此对后世也产生较大的影响。
概括说来,体现于书法及其他艺术门类中的上述两家的共同的美学观念表现为三个方面,即:简约为美,气韵为美,中和为美。
简约为美儒道两家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就是自然和人间的事物虽然纷纭繁复,却都是由最简单朴素的材料构成和按一个最基本的规律行事的。
儒家的经典之一《易经》认为宇宙中有阴和阳两种气,它们都十分简约。两者既矛盾又统一,它们合在一起能生成万物。对于人来说,平易容易明了,简约容易顺从,人间的事靠着平易和简约就能合理。
另一本儒家经典《礼记》说,最盛大的音乐必定是平易的,最大的礼仪必定是简单的(“大乐必易,大礼必简”);它们都能发挥最大的审美和教育的功用。
道家的经典著作《老子》说:道产生统一的事物;统一的事物分裂为对立的两个方面;然后又生出了第三个东西;有了第三个东西,就有了千差万别的事物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又说,最大的声音听起来反而是没有声音,最大的形象看起来反而是没有什么形象。(“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它体现于多种中国传统艺术之中。
中国传统戏曲(如京剧)的表现手法是很简约的:舞台上不设布景;除了必要时放上一张桌子、几把椅子之外,也没有多少道具。因此演员开门不见门,坐车不见车,三五步行程十里百里,六七人代表千军万马。他们用动作来调动观众的想老子像象,引导你设想他正在摇着小船,或是坐在轿子里,或是向天空射去一支箭,随后拣起被射中的一只大雁。演员演得逼真,观众看得带劲。不似中恰有真似,虚假处正是逼真,这才叫地道的艺术!
用简洁的笔墨、色彩描绘大千世界,也是中国绘画的一个原则。特别是写意画,笔墨不多,技法纵放,用以抒发画家心中的“意”,即情感、情意、意象、观念。画家看重的不是形,不追求事物逼真、精确的形象;而是强调神,即精神,他印象中的事物,他所理解的事物,他认为事物应当有的那个样子,或者说,他用暗示的手法要传达给欣赏者的是作者心中所感受到的这个事物的姿影。他着意显示的不是自己的敏锐、精细的观察力和模仿力,而是显示他对美的伟大想象力、创造力和丰富感情。模糊往往比逼真更为真切,更能把握事物的真髓,更具有感染力量。
最有力地推动简约画风的画家是元代的倪瓒。他的山水画,笔墨极为简洁,很少着色,并且不置人物。他自称:“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写胸中逸气耳。”他的作品疏淡素雅,简中寓繁,相当耐看,对后世影响甚大。
以约为美,在中国古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中国的抒情诗以短小精悍见长,往往像**的蒙太奇技巧一样,把零星的、似乎无关联的画面连接起来,取得强烈的效果。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上面唐朝大诗人李白这首《玉阶怨》以20个字写宫女通宵不眠之状,全诗未提一个“怨”字,却是凄婉感人。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以上是唐朝著名诗人岑参的七绝《逢入京使》,叹惜的是自己身在边远地区过着军旅生活,逢入京使感慨万端,涕泪滂沱。
中国的叙事诗也透出以简约为美的审美特色。最长的诗歌之一、唐朝白居易的《长恨歌》,说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悲剧性爱情故事。杨本是王子之妃,后来进入皇宫,深得玄宗的宠爱。其兄杨国忠因此升了官,结党营私,操纵朝政。不久,一支军队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玄宗出逃外省,在半道上,杨国忠被士兵杀死,贵妃也被宦官绞死。白居易的这首七言古诗,编织了皇帝对爱妃的专情、以及后来的惊变、死别及毕生的思念和遗恨。此诗用词简洁生动、想象奇妙多变,这样一个曲折缠绵的故事才120句,840字。它煽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力,造成了余味无穷的效果。
相比之下,西方的诗歌就长得多,英国彭斯(R.Burns)的抒情诗《往昔的时光》(Auld Lang Syne)有24行,140多字。雪莱(P.B.Shelley)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由5组14行诗构成,句数、字数就多多了。西方的叙事诗更长。古希腊诗人荷马(Homer)的《伊利亚特》(Iliad)和《奥德赛》(Odyssey)各24卷,详述事件的前因后果,娓娓动听地描绘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尽力追求以事晓人,以故事的悲剧效果感人。
这种繁简之分是由于东西方人的文化心灵和传统文学观的差异。西方人注重具体事物之间的差别,治文学注重事物的再现或模仿,强调故事情节之独特离奇,力求曲折紧张,扣人心弦。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自身和人与人间心灵的相通,治文学注重表现作者自身的感情,让读者通过简略的情节和暗示来拨动心弦,文词虽然极为平常简单,读者却能心领神会,油然生起共鸣。这就是短短二十几个字的一首诗能传唱千古、常吟常新的奥秘吧。
现在来谈书法。书法称得上是最简易朴素不过的艺术品类了。它完全由单一的黑色点线组成;不摹拟物形,只以线条的结合、分布和变化,以简淡、平易、含蓄、暗示、象征的艺术手法,让点画生情,形外有意,创造出种种风流韵致。
中国古代书论家竭力称道简约的书法线条所起的流美抒情功用,并揭示其中的道理。
东汉末年的钟繇在一篇论笔法的文章中指出:“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笔迹是用点线划出来的界限,笔迹所流出的美是由人造成的,是人的审美观念、理想的外观。
唐朝张怀瓘在《文字论》一文中说:“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用文字表达一个意思,须要几个词或几句话;而书法呢,写出一个字便能流露出作者的心灵,它真是得到了简易的真谛。
书法的简约性质规定了它的简便易行和引人入胜的特点。从事书法艺术并不需要复杂的工具。文房四宝,得来甚是容易。更何况写书法的字主要就是日常应用的文字,所以人们从日常书写向前跨进一步,就可登入艺术的殿堂了。
书法虽然简便易行,却不是简单易成。书法之难精,从具体技巧上说,是由于整体上把握起来极为复杂。一笔一画要构筑成字,字要排列成行,行再形成整幅作品。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要处理得恰如其分,又谈何容易。书艺之难犹如杂技演员骑独轮车,全靠心灵身巧,以微妙的第六感觉来求得平衡。易学而难精,这正是书法能引人人胜,从而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的一大原因。
气韵为美《易经》说:气凝聚起来就成为有形体的万物(“精气为物”)。道家另一名作《庄子》说:人的生存是由于气的聚集。气聚集在一起则得生存,气散开了,则是死亡。(“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在古代书论中,气常指形势、气格、气骨、气象,指的都是作品具有活跃的精神姿致,那是书法致美的一个基本因素。最早的书论家、东汉蔡邕有《九势》一文,说:“阴阳既生,形势出矣。”后来的书法家也有许多专论书势即气骨的文章。王羲之在一篇专论笔势的文章中说,书法“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
韵有别于气,本指和谐悦耳的声音。韵用于书法,指作品的点画、字、行搭配恰当、布置停匀,形成和谐、美观、有力感、韵律感的整体。
书法之美是气、韵二者的化合物。如果说,气偏重于直观到的形体之美,韵则偏重于它所包容的意趣、情感、风神、格调等等内在之美。如果说,气强调的是形式上的变化的丰富性,韵则强调它的精神内涵的深广度。如果说,气体现了作者的高超技艺和表现能力,那么韵则体现他的艺术领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说,气即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说的“穷变态于毫端”,那么韵则是他在下一句所说的“合情调于纸上”。气韵实际上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它们是一个钱币的两面,正反面的图案王铎草书《高适诗条幅》虽然不同,实际上是同一个钱币。
清朝文艺评论家刘熙载十分推崇书法气韵之美。他在《艺概·书概》一书中说:“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他又进一步论及书法与个人修养的关系,大意为:书法的气韵应是个人心灵的表现。否则作品即使幸免于薄浊,也只不过是别人的写照而已。他强调“书当造乎自然”,认为治书者除了肇于自然即仿照万象之美来抒情之外,还要磨砺自我,拔去俗气,使自己的人格精神得到净化,这样才能写出富有气韵之美的上佳作品。
中和为美中和是儒家提出的一种伦理、道德规范。《礼记》说:中是天下之大本,和是天下之达道。做到了中和,天地就处于恰当的位置,万物就得到生长。道家也强调和谐是至上的境界,人们应该纯任自然界和谐的本来面目。
在文艺创作方面,中和之美的一般含义是抒发感情要有所节制,和谐、适度地处理艺术家的情意与物境、情境的关系。它追求的是艺术作品中主体与客体两相契合而成的意境。
首先将中和作为书法审美的一个完整概念提出来,并认为它是书法审美的最高指导原则的还是唐朝的孙过庭。他认为,中和之美就是书法的各个有机成分之间协调统一;就是肯定书法的反映事物之美与抒情之美的和谐一致。书法的创作是人的自然感情的流露,但这种流露必须中节、中理,不激不厉,和谐适当,本乎天地之心,使人性之美与自然之美得到协调统一。
后来不少书家以自己的理解和实践对中和之美作了进一步的诠释。他们强调的是,那些率意放纵、求奇履险、既激又厉、能流露自己的自然感情的书作,只要纵而能收、又能化险为夷,便也是具有中和之美,甚至还是更高级的中和之美。
郑板桥行书册页明末清初的王铎是做成这样中和之美的能手。他写字力图突破前人,尽力求新求奇。特别是写草书,纵笔取势,奇趣迭出,笔下的字一个个都如他自己所说的“掀起脚,打筋斗,驾云雾向空中行”,随后他又施行法术,将它们一个个擒到行中来。请看上页他的《高适诗条幅》是如何经过抗争、扭结生成了纷纭错落、疾闪飞动之势,最后达成更高级的中和之美的。
元朝杨维桢的书法不受当时以和平简静、不激不厉、温雅洒落风格长期统治书坛的赵孟頫的桎梏,写出了孤伟特立的“铁崖体”(铁崖是他的号)。请看他的行书《真镜庵募缘疏》,字大大小小、实实虚虚、干干湿湿、有楷有草,又常夹杂一些古体字,变化多端却又浑成一体,称得上运用相反相成、阴阳致美之道的一个佳例。
清朝中叶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作品是又一种风格。他曾在外省任过知县,因得罪了上司,罢官回家,以卖书画为生。他的书法兼有几种字体混成之趣,有人打趣说是“乱石铺街”。上面郑板桥册页,行书、隶书、草书杂出,时而写出灵姿秀出的王羲之、王献之笔意,时而写出汉碑中强劲的波挑,时而又用上狂草意味的几笔。它杂多而不混乱,变化而不突兀,愈不整齐,愈觉和谐美妙,趣味无穷。这样的“乱石铺街”难道不也是和谐统一、流露了自然感情、具有中和之美的精品吗?他爱画竹、石、兰草,他画兰如写字,作字又如画兰。
练习书法,怡心养性,对人的身心健康的确大有裨益。
前苏联著名的科学家巴甫洛夫曾说:“紧张是颗定时炸弹”。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异常加快,常常使人处于紧张状态之中,而这种状态就会破坏人内在系统的动态平衡,影响人的心、脑,甚至危机生命。长期紧张不利于身心健康,而闲散又何尝不是腐蚀生命的毒剂。特别是年老退休的人,在目前的社会制度下,老有所养,在物质生活方面有所依靠,又没有具体的工作任务,若终日无所适从,这同样不利于身心的健康。而练习书法是动静结合的运动,动静结合、一张一弛是健康的必须条件。一个人光动不静不行,光静不动更不行。所以练习书法一方面能使人从紧张中轻松起来,另一方面又使人能从闲散中充实起来,从而起到调节生活节奏以及内在系统平衡的作用。
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指出:“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静坐作书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觉灵心焕发。”他这里所说的“气”主要是指精神气、灵气,本就兼含精神与物质,能使生理机能调畅,手、腕、臂、身谐调,使呼吸、血液循环、脑神经谐调,整个运动过程都在生理、精神谐调一致中进行。也就是说,若有某种心理性的或病理性的疾病,并因这些疾病使自己心理或生理失调,则写字有使失调的机制渐趋和谐之功能。东汉大文学家、书法家蔡邕也曾说,落笔前“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口不出言,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书法讲求调息、呼吸、练气,故作书者必须静心养气,运笔之前应调节情绪,抒发心怀,排除杂念,以便能集中精力进行书写(这尤其适用于篆、隶、楷这几种相对属于静态的字体)。从这一角度来看,书法与“心无异缘、意绝妄想、六窗寂静、端坐默究”(《宗门武库》)的佛家禅定功夫并无二致,又与讲究调息、凝神入静、以意导气,通过养气来调动人体内的本能力量的气功如出一辙。如按照周星莲所说的写字“先须端坐正心,则气自和,血脉自贯,臂自活,腕自灵,指自凝,笔自端。是臂也、腕也、掌也、指也、笔也,皆运用在一心”。按这种方法去做,“自然之气机”便流行体内,精神与生理机制谐调,真进入这般境界,这又何异于当代流行的“心理疗法”。
这是情感的穿点。俗话说“见字如面”、“字如其人”,所以说一个人的性格可以在书法作品中充分表露。
一、从书法的品相来看一个人书法是一门艺术,是一个人长期沉淀的结果。如果一个人能写的一手好书法,这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成果。一手好字的背后必定是他高度自律,持久练习。能做到这些的人一定是一个勤奋笃定、甘于寂寞的人。那些心绪不宁、内心浮躁、急功近利、懒惰颓废的人肯定不会有这样的成果。
二、从呈现风格来看作者性情不同性情的人,写字风格也不一样,比如有的龙飞凤舞,有的清新自然,有的严密规整。都说见字如面,一个人大气磅礴、豪放恣肆、气贯长虹,那他肯定是一个心境开阔、性格豪放、乐观洒脱的人;如果一个人的书法作品人淡如菊,则这个人必定是性格内敛、循规蹈矩;还有人的书法作品龙飞凤舞、华而不实,刻意讲究花样,那这个人在生活中想必也是华而不实,各种花花肠子。
三、不同题材作品体现作者当时心境字由心生,一般喜欢书法的人都表里如一,他们临摹不同的作品时也会有不同的心境。对于他们而言,写字是一种倾诉,将所有的情怀寄于所写书法作品。
综上,从一个人的书法作品中的确能看出这个人的性格、行为和审美习惯,所以说书法作品绝对不是虚无,而是个人情感的穿点。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欢迎下方评论区留言,来说出你对书法的看法,期待你的分享。本文引用出自网络,如有侵犯您的正当权益,请联系笔者。将在最短时间内删除,并致以歉意。
一、书法创作中的问题
有人问我,我们应该如何在书法的学习中,在书法作品创作中,协调好书写的节奏、速度和情感?
对于节奏、速度和情感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我认为,这两者中,节奏和速度是属于书法中的技法问题,而情感属于个人的天赋问题。
怎么理解这个说法呢?我们必须首先一一破解这些词语的含义,然后理解他们在书法中的意思,然后探究清楚这三之间到底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然后才能将这个问题讲清楚。
二、节奏
节奏这个词,国人普遍联想到的,就是什么快节奏、慢节奏。实际上,节奏这个词是一个音乐上的术语。而所谓节奏,就是有快的地方也有慢的地方,快和慢都是相互掺合的,难以分开的,这才能叫节奏。
因此,在书法上,节奏就是在该快的地方要写快,在该慢的地方要写慢。
但是哪些地方需要写快,哪些地方需要写慢,不是我们这个问题可以探讨的。这就是一个技术方面的问题了,需要的是你判断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比如,一个笔画,它是有飞白的部分,说明这个笔画用墨是干枯的,而且行笔比较快,我们甚至必须通过对于一个笔画形态的分析,来完成对于这个笔画书写状态的推断,然后我们在进行书写的时候,就可以对对这种书写状态进行试验,如果能够写出来,就证明我们对于这个笔画的掌握是对的,是正确的,否则就不对。
因此,对于书法书写节奏的把握,这基本上是一个技术问题。
但是情感因素会不会影响我们对于节奏的把握呢?当然会。比如颜真卿的祭侄稿和颜真卿其他行书作品对比的话,比如裴将军贴,就可以明显看到,颜真卿的祭侄稿明显的行笔节奏整体加快了。即便是有些地方应该慢下来的,也变得非常快的节奏书写。
三、速度
至于速度,我认为这本来就是构成节奏的一个要素。所谓节奏,就是速度不同的书写姿态的组合。这个地方快点写,那个地方写慢点,这就构成了速度上的迟速。
速度上的不同要求除了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作者书写习惯的制约之外,很多字体在书写的时候,本身就有相对不同的书写速度要求。
就书体而言,篆书、隶书的书写速度是相对来说最慢的,想快也快不了。楷书基本上比较慢,行草书是最快的,尤其到了狂草这种书体,仍然是要快才好。所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即便是故意写的很慢,也会比楷书、篆书要来的快一点。
接下来我们谈一谈情感这个要素。
四、情感
我认为带有情感要素的书法创作过程,就是一个书法家,在书法作品的创作活动中,通过书法作品来体现自己的情怀、学识、修养和情感的过程。
在文学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切景语皆情语;
那么在书法中,一切书语皆情语;
书法语言表达的就是人们的情感寄托,书法就是用来表现人们情感的,书法不是用来炫耀技巧和炫耀技法的,表情达意才是这门艺术最根本的所在。
很可惜这一点在现代书坛中,尤其在以技法为上的某些人眼中,他们是不屑一顾的。书法语言,其实就是来表现情感的。而书法语言的组成部分,就是我们所说的技法层面的要素。
五、交互关系
不管是节奏也好还是书写速度也罢,我们处处可以看到情感因素对于这两者的影响和作用。比如我们说过的颜真卿的行书作品,裴将军帖和祭侄稿,这两件书法作品因为书法家在书写过程中面临的心境不同,情感不同,所以就会产生不同的节奏效果,一个因为失去侄子的痛苦而撕心裂肺,书写速度极快;一个是对于将军的赞誉缅怀,因此更加严肃端正。
因此,通过上述论证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结论,属于技法层面上的书法节奏以及速度是构成书法作品情感表达的重要部分,情感因素决定技法表现的差异。
六、如何协调
因此,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我们要想协调好这几个方面,就要将各种技法掌握的纯熟,甚至是烂熟于心,这样作为表现情感辅助的技法,才能真正的成为我们在书写过程中辅助,而不是牵绊。
如果我们还在为了一个技法而苦苦写不出来的时候,又有什么思想感情和协调之言呢?当你技法都掌握不好的时候,也不会传递什么深邃的感情吧。
我想就是这个道理。
书法艺术在形式美中蕴藏着意蕴美,体现出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美学思想,体现出书法家的精神气质和美学追求,从而使一个个汉字仿佛具有了生命,使这些抽象的点、线、笔、画,仿佛也成为了一个有机生命体的筋、骨、血、肉,从而使本来只有实用书写价值的书法,升华到艺术境界,传达出我们民族的情感和思想。
学书法的意义和魅力
学书法的意义和魅力,很多的家长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孩子报补习班和兴趣班等等朋,兴趣班比较受欢迎的就是书法,学习书法有很多的好处,不单只可以练习一手的好字还可以修身养性,以下分享学书法的意义和魅力。
学书法的意义和魅力1魅力: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象征,象征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书法的魅力之处就是书法家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书法表示出自己的心情、思想状态以及自己的性格等等信息。
区区一幅书法作品可以包含的内容,不是作品当中的几个字可以涵盖的,这就是吸引众人的重要原因。
书法的意义: 是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底蕴丰厚。
简介
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书法和英文书法等。其“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等。
学书法的意义和魅力21、学习书法有利于团结爱国,中国书法富有增强民族认同感的魅力,正发展成为世界性的艺术。书法展现在人们面前的首先是书者的人文修养、道德追求和精神气度,其次才表现出技巧。
书法特别强调书品与人品的统一,“苟非其人,虽工不贵”(苏轼);“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为书”(刘熙载)。书艺一道,尤重人品。书法与中国的文化相表里,是整个民族精神的外化。
在几千年的书法发展史上,修身立品、完善人格,始终是书法的主旋律,书法也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
2、学习书法有利于工作生活,通常写字是把字写清楚,让人认识就行了。更进一层的是把字写美,让人喜悦。除了内容之外,字迹的本身能够像一幅好的艺术品令人怡神,让人欣赏,甚至珍藏。
习字可以增长才艺,书法可以变化气质、陶冶性灵。一笔好字能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增强自信,融洽关系,为升学求职加分。
3、学习书法可以益智长才,学习书法时,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主要发挥左脑的功能,而在练笔和创作时,则侧重右脑功能的发挥。
书法的学习过程是左右脑协同参与的过程,对开发大脑的整体思维大有裨益。同时,学习书法能培养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另外学习书法需要临习碑帖、博涉文史百科,自然能涵泳人的学养和气质。
4、学习书法有利于怡情健体,“烟霞供养”、“纸上太极”,书画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健身养生,是众人的共识。梁启超曾说:“书法是最优美最便利的娱乐工具。”研究表明,在使人类长寿的20种职业中,书法专业名列榜首。
书法的创作讲究“澄神静虑”、“心正气和”,才能“翰逸神飞”。古人有“书者寿”的说法,他们把书斋筑成心灵优游之所,让艺术给生命以滋养,所以自古至今的书法家大多高寿,人书俱老。如唐代36位著名诗人的平均寿命为59岁,而同时代著名的书法家则为79岁;
刘墉等“清四家”的平均寿命高达87岁;二十世纪“中国十大书法家”的平均寿命也有84岁。历代的学者都发出了“学书为乐”的感慨。
学书法的意义和魅力3书法的意义和魅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书法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以汉字为载体,与多种艺术相结合,承载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书法能够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审美能力,具有实用和审美两方面的价值;书法可以调节心理素质、规范作为。
1、书法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书法是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演进的,早期的甲骨文、到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等,它以汉字为载体,与文学、历史、美学等艺术相结合,承载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2、书法能够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审美能力。书法不仅有实用价值,还有审美价值。一幅好的书法作品能够反映书写者的性格特征和当时的思想感情。练习书法的过程也是书写者发现美、领悟美、创造美的过程。
3、书法可以调节心理素质、规范作为。学习书法,必须心平气和、坚持不懈,在学习的过程中,书写者可以调节个人的情绪和心理,养成专注耐心的好习惯。
学书法给孩子带来的好处
1、学习书法能够使人修心养性,有益于身体健康
学习书法读帖、临帖,能让人安静下来,写字的时候,手要稳,还要用力,调整呼吸,平心静气。如果站着写,还可以锻炼体力。所以,学书法有益于身体健康,好得多书法家都很长寿。
2、学习书法能开发智力,延缓衰老
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要训练手指、手腕和手臂的动作,使之协调性和灵活。手的协调和灵活要靠大脑指挥。经常有规律的训练,对于孩子来说有益于大脑的生长发育。对于老年人来说,有助于延缓衰老。
3、学习书法能让人增加文化自信,有良好的道德情操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从最初文字的形成,到书法艺术的日臻完善,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史。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会学到很多历史的、文化的知识,这些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把我们变成一个更优秀的人。
4、学习书法可以锻炼意志,养成良好的习惯
学习书法是一件很辛苦的活动,如果不付出一定的努力,很难达到一定的效果,所以说,学习书法能够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5、学习书法有益于提高审美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书法和绘画、诗词都是美的艺术,三者又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书法的笔法、章法、用墨等技巧无处不渗透着艺术的美。学习书法,不仅要学得像,还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中国文字,因其各个单体自身之笔划,错综复杂,而单体与单体间之距离配搭,又变化綦多,所以在实用上,务求其妥贴匀整、调和自然,因而就产生了书法的研究。又因所用的工具不是硬性的钢笔,而是软性的毛笔(如狼毫、羊毫、鸡毫、鼠毫等),弹性既富,书写时用力的轻重、用笔的正侧、墨色的浓淡、蘸墨的多少,以及前后相联的气势、左欹右正的姿态,均足以促成种种不同的体式、不同的风格;妍媸由是而生,流别由是而著,此又书法在我国之不仅以妥贴、匀整、调和为满足,而在艺术上有其特殊之发展也。
惟其如此,故中国书法,其结构若无错综俯仰,即无姿态;其笔顺若无先后往复,即无气势;其布局若无行列疏密,即无组织;其运笔若无正侧险易,即无变化;其笔毛若无弹性、轻软,即无肥瘦;其使墨若无浓淡、枯润,即无神采;其形貌若无骨酪血肉,则无生气。循是以推,不一而足。试将此工具易为钢笔,此组合易为字母,欲求其不失美术上之特性,恐不易得。例如西欧、埃及石刻,固也有浑厚如古籀的,东邻日本的假名,固也有飞动如狂草的,然只能偶尔欣赏其一行二行,过此便觉单调乏味。这原因便由于此。
书法之美术性既如上述,但其内容意义,则在于表达思想情感的文字,故学习书法,首先要求有实用的价值。
其次,进而要求可以满足美术的需要。所谓美术的书法,正如我人对其他艺术品一样,可以用以下几种形容词来表达我对它品鉴的感觉,如:
沉雄 豪劲 清丽 和婉
端庄 厚重 倜傥 俊拔
浑穆 苍古 高逸 幽雅
等。而欣赏的人,对名家作品,正如与英雄(沉雄、豪劲)、美人(清丽、和婉)、君子(端庄、厚重)、才士(倜傥、俊拔)、野老(浑穆、苍古)、隐者(高逸、幽雅)相对,无形中受其熏陶:感情为所渗透,人格为所感染,心绪为所改变,嗜好为之提高,渐渐将一般人娱乐上之低级趣味转移至于高级。这便是学书法的价值。
不特此也,研究书法必注意安和、妥贴、雅驯、整洁。以此推之,由明窗净几,笔砚精良,而布置园亭,整理居室,以至于绘画之构图,作文之剪裁,其理可通也。研究书法,又必注意书写之无讹、始终之不懈。无讹,乃心细之征;不懈,见忍耐之力。而况谨厚之人,字多端庄,轻率之流,书多潦草。以此推之,则治事觇人,其理可悟也。进而时时观摩名碑法帖、名人墨迹,对古今书家必发生“心仪其人”之感。而书家之传于后者,类多人格高尚,学问深湛,文辞华美;非此者,其修养之不足,必不易于寿世。若因此而受其影响,仰前修之休烈,发思古之幽情,默化潜移,则又其收获之一也。
不特此也,当我人学习书法(音乐、绘画、雕塑亦然),专心一致,略不旁骛,则其心中必无种种私利杂念厕于其间,陷入于忧患得失计较,不能自拔。我人在此繁忙工作之余,濡毫吮墨,临摹一二,此时之手脑只在于点划方寸之间,紧张之心绪为之松弛,疲劳之精神借以调节。若每日有一小时之练习,即有一小时之恬静。只有紧张而无恬静,只有疲劳而无宁息,势必有害健康。西人以休息与工作并重,谓休息后之工作,效力可以大增。此则信笔挥毫,不必求其成为名家,成为美术品,而为调节生活、宁静精神计,又其功用之一也。
不特此也,美术有动的与静的二类:动的如音乐,静的如绘画,而书法则属于静的之一种。动的音乐,其好处固能使人心神感发,但每易过度,喜则乐而忘返,放心不能收;哀则情绪紧张,颓放不能制。故我国理论,以乐而不*、哀而不伤为难能可贵之境界。而人之自制力有限,于是歌舞之欣赏,每随之而生不良之副作用。或且成为罪恶之渊薮,其为害不可不防。至于绘画,因系静的艺术品,较少此种流弊,然犹不及书法之绝不会发生不良之副作用。此就娱乐言,有利而无弊,又其可取者一也。
不特此也,研究甲骨、钟鼎,涉及古文字学范围,始而分析指事象形、形声会意之部居,中而沟通古今通假、转注之法则,终而补苴许氏《说文》一系相承之旧说,有裨六书,有补古训,此其一。周、秦、汉、唐铭文碑版,撰者每属通人,体制每兼众有,文辞典则,书法华赡。习其字,必通其文,循流溯源,可为文学史之参考;低徊吟诵,又可代各体文之欣赏,此其二。而史料丰赡,人物辐聚,自典章制度、国计民生,以至社会风土、人情族望,每可补订史书,此其三。斯则又由学书而导吾人于学问之途,以兴起探求学问的兴趣,又其作用之一也。
故学习书法,平常以为仅是艺术上之事,而实则除美观以外,尚有种种之作用。此作用能引导人对修养有帮助,对学问有长进,对觇事有悟入。
我惟以此论书,故对于扬雄所说的“书,心画也”(《法言·问神篇》)一语,认为最足以表示书法之精义。此处之“画”字,也可作“描绘”解,则书法即是心理的描绘,也即是以线条表示心理状态的一种心理测验法。故醉时之书,眉飞色舞;喜时之书,光风霁月;怒时之书,剑拔弩张;悲时之书,神沮气丧;以及年壮年老,男性女性,病时平时,皆可觇其梗概。盖心脑之力量,指挥筋肉;筋肉之力量,聚于手指;指头之力量,指挥笔杆;笔杆动而笔尖随之。由是而就果溯因,推想其平日之训练,下笔前之姿势,书写前之情绪,书写时之环境,谓不能得其心理,我不信也。由是而推想古今名家,下笔转侧横直、钩挑点捺时之取势表情、徐疾轻重,谓不能示人之心理,我不信也。故临摹之范本,如为墨迹,必易于碑版:如为清晰之碑版,必易于剥蚀之碑版:即由推想窥测易不易之程度,此三者有不同耳。
我惟如此论书,故以为学书者成就之高下,除前所述之学间修养外,其初步条件有二:其一属于心灵的,要看其人想像力之高下;如对模糊剥落之碑版,不能窥测其用笔结构者,其想像力弱,其学习成就必有限。其二属于肌肉的,要看其人手指上神经之灵敏不灵敏;如心欲如此,而手指动作不能恰如其分,则其神经迟钝,其学习成就也必受限制。此即所谓不能得之心而应之手也。而况不得心,不能见古人之精神,更何能将所见之名迹揣摩之,而为之重行表现于纸上?故不得于心者,根本不能学书;得于心而不应手者,往往大致粗似,不能达到丝丝人扣之地步。平常书家不能语其根由,往往或曰“此人性不相近”,或曰“此人天资低劣”。实则无甚神秘,即在其中有如此物质关系而已。
以上为书法认识上之理论。以下再述书法练习上之条件,即所谓运笔用墨、辨纸临摹以及选碑等等。
二、书法练习的有关条件
古人学书所注意之运笔用墨、辨纸临摹以及选碑等事,应如何有助于初学?曰:
(一)执笔之前,须先选笔。选笔,我绝不主张专用羊毫。因毫有软硬,字有刚柔。篆隶柔中见刚,宜用羊毫;行书刚中见柔,宜用狼毫;正楷也刚也柔,用羊、用狼、用兼,俱无不可。此其大致也,但也不必拘泥,尽有善为变化者。篆隶须用羊毫,其原因为:羊毫软,伸缩性大,吸墨多,转笔处不致生硬无情(北齐隶书,即病生硬)。行草之须用狼毫(有时也可用兼毫),其原因为:狼毫硬,指挥容易;行草笔不滞留,软笔不易松动飞舞。至于真书,则迟速适中,转侧方而不圆;可缓可速,提顿露而不泥。故可视所书之体,可用羊毫,可用狼毫,也可用兼毫;狼毫虽硬,正有若干碑版非硬笔不适耳(兼毫也有各种比例,所以适应性更大)。以软硬为调剂,而选笔之能事毕矣(主硬笔者,每以宋以前书家俱用硬笔为言,其失与专主羊毫者同一偏见)。
(二)选笔既定,次言执笔。执笔之法,古传“拔镫”,就各说推测,当为“笔管着中指、食指之尖,与大指相对撑住笔管,再将名指爪肉相接处贴笔管,小指贴名指”;似即为吾人今日通行之执笔方法,初无神秘传授之可言。所欲注意者,即执笔勿过高,过高则重心不稳;也勿过紧,过紧则转动勿灵。中楷以上,必须悬腕,腕不悬而着纸,则移动必不便,而写大字便成障碍了。至于“龙眼”、“凤眼”等等,也属无谓。我以为,执笔而能注意指实掌虚,五指如前所云云,其他可随各人已成之习惯,只要非有大荒谬,如斜放纸张、伏案施笔等弊,大致都可以就其所便。
既知执笔,当习运笔。当另为一文,以详究竟。
(三)再言用墨,也须先行选墨。墨自清季洋烟输入以来,墨肆每以之代本烟制墨,而其色泽逊本烟远甚,此不堪用者一。凝墨之胶,有轻重之不同,重胶色浊黏笔,此不堪用者二。新墨火气太甚,过陈又胶散色泥(可以重行用胶凝之),此不堪用者三。除此之外,其他皆可用。至乾嘉以来,带青光紫光之墨,在今日则为上选矣。
若平时练习,则也可暂用墨汁。
至于磨墨之法,则不必贪懒,不可性急,不可宿夜。急则有粒如细;宿夜则上薄下厚,形成沉淀,色不新鲜。我主张绝对不用宿墨。
篆、隶、楷三者,宜浓墨;行书可浓可淡,也可带枯。除行书外,俱应将墨吸饱,便从纸面透入纸背,至纸背全黑而后止。写成以后,看背面有否全透,可以自测用力之如何。若纸背全黑,精神易于焕发(凡屏联堂幅裱后之更见神彩者,即由墨色衬托得更明显之故)。此如染锦,若不渍透,则黑丝中尚有白缕,必须再渍(字不能再描),方见色泽。色泽好的,如纯黑之猫。畏寒煨灶,则毛色焦枯,黯而无光;若不煨灶,则黑如丝绒,精光四射。苏东坡谓“湛湛如小儿目睛”,即指此耳。
行草有用焦墨淡墨,能见笔尖来往转动之痕迹,其妙处则又在纯黑之外矣。
(四)纸有吸墨、不吸墨、半吸墨三种。不吸墨者,如有光、道林、云母、熟矾、蜡笺、金笺是也。好处能显墨色,能增光润;不好处滑笔太甚,不易苍老。吸墨者如元书、毛边、六吉、生宜是也。好处在墨透纸心,色久不变,写时吸笔,易见苍趣;不好处较难运笔,不易掌握运笔之速度。兼有两者之长的,则为煮硾笺,纸面光滑,纸质吸墨,故余最喜用之。半吸墨者,大都自己加工,各有经验,但用之于画多;用之于书,有时并不见佳。
平时练习,应选吸墨,如元书之类。吸墨多,则墨可全透纸心,便之底面纯黑,精神饱满,墨彩焕发。古人所谓“力透纸背”、“笔酣墨饱”,当即指此也。唯以其易于吸墨,故笔头着纸,稍有涩感,初学之人不易将笔指挥,不能得心应手,须要习之稍久,摸出纸之性格,熟能生巧,可以打破此一困难,再写不吸墨之纸,便觉从心所欲了。
(五)次述临摹。摹者,以透明之纸覆于范本之上而影写之谓;临者,对范本拟其用笔、结构、神情而仿写之谓。初学宜摹,以熟笔势;稍迸宜临,以便脱样;最后宜背。背者,将帖看熟,不对帖而自写,就如背书,而一切仍须合乎原帖之谓。三者循序而进,初学之能事毕矣。我辈作书,应求从临摹而渐人蜕化,以达到最后之创造。然登高自卑,非经临摹阶段不能创造;临摹对于范本,最要在取其意,兼得其形,撷其精,酌存其貌,庶可自成一家,不为古人所囿。
而字之间架与墨之光润,则也必特加注意。盖墨之光润如人之精神,精神饱满,则容光焕发(见前述)。而字之间架,则如人之骨相,务须长短相称,骨肉调匀,左右整齐,前后舒泰;反之,若头大身细,肩歪背曲,手断脚跷,即不致如病人扶床,支撑失据,也必如醉人坐立,不翻自倒,聚跛癃残疾于一堂,能不令人对之作呕
至于古人之笔法、风格、韵味,每可于碑帖、墨迹见之,千变万化,颇涉微妙,惟有从范本临摹,才能助学者自以意会,默探冥求,不烦缕举而胜于缕举实多。此艺术恒有之境界,学者所不可不知也。或者以为碑帖损蚀,不易如墨迹之能审辨,此仅为初学言之。如已有基础,则在此模糊之处,正有发挥想像之余地。想像力强者,不但于模糊不生障碍,且可因之而以自己之理解凝成新的有创造性的风格,则此模糊反成优点。正如薄雾笼晴,楼台山水,可由种种想像而使艺术家为之起无穷之幻觉。此则临摹之最高境界,所谓由古人而出,进成自己之推陈出新也。
(六)书体的大别,通常有真、草、隶、篆四种。就其结体、用笔、神态言,也确乎有不同之处,虽书法名家,未必能兼擅其四。所以欲求范本,必须于此四者中求之,而能长其二三,极不易得,故首宜专精其一。真即正楷,字体方正,习之最难。草与行书,可合并讨论。隶与八分,则同一规律,可视同一类。篆则包括甲骨、钟鼎、籀篆等。本文便初学,又非历史性质,故不重流派正变之叙述,如颜鲁公之出于汉隶,赵孟頫之出于二王等等。
在上述四节中,皆有客观标准可言,惟此节选碑则不如此。往日青年习字,教师每以欧书为介;嗣后风气改变,又每以颜、柳为介。此皆非善于指导者。盖字体多端,好尚各异,甲所喜者,乙未必喜;甲所宜者,乙未必宜。应各从学者之所好,而不必指定欧阳询、颜鲁公、赵孟頫为其心仪之对象,强人以性之所不近。故最理想之指导,莫若令学者各就其个性,而先写儿页心中所欲写之样张,然后就其用笔,揣摩其心理(书法原可视为各人心理状态之表现于线条上的一种描绘),而选择其相适合之碑帖,使之临摹,则不但习者心中与之相契,成效上也必能事半而功倍,即所谓因材施教是也。
执是以推,故我于选碑之后,即将各家分类详述。希望学者各就一己之所喜,择一临摹,而不欲为硬性之规定。但选择之初,心志未坚,试写未足,每易见异思迁,则又须容许为几次之改选。此正如选择配偶,未必能一见即定也。
书法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形式,通过笔墨线条表现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思想。书法的灵魂或人格的无声反应是指书法作品能够反映作者内在的灵魂和个性特点,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书法作品不仅仅是技巧的表现,更是作者灵魂的流露。优秀的书法作品往往能够体现出作者的修养、气质和情感,使观众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书法家将自己的修养、气质和情感等人格特点融入到作品中,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
因此,书法是灵魂或人格的无声反应,是表现艺术中最为真实和深刻的形式之一。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境界和文化传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