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中国古代山水画艺术

如何评价中国古代山水画艺术,第1张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山水不讲究形式上的相似,也就是说不太在意画得逼不逼真,而是讲究画的神韵意境,以简洁飘逸的笔法给欣赏者带去精神上的享受。

第一、奇 中国古代画论中既强调多样性又强调统一性

多样性即反对平铺直叙,反对景物雷同。五代李成《山水诀》:"千岩万壑要低昂聚散而不同;迭(山献)层峦但起伏峥嵘而各异"。同时也指出,景物不能雷同而要变化,要有强烈的比照。"既追险绝,复归平正。"也就是说中国山水画通常不画缺少对比的平原景色,总是喜欢表示地形地貌对照强烈、山高水深的名川大山。 关山行旅图 关仝,五代宋初长安人。早年师荆浩,后又师唐代名家王维、毕宏等,有出蓝之誉。喜作宏伟山势,求意境。

第二、远 具体说就是散点透视。 中国宋代的山水画家王微说:"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 也是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则提出山水画的“三远”表现法。也就是说中国山水画不采用西方那种平视静观构图“所见不周”的表示方法,而是采取了视点活动的“三远”表现法。这种体现法与古代的走马灯或今天**表现手法中的"摇"相似。所以中国画的画幅,若不是纵长的条幅立轴就是横长的横卷。或者说一幅中国山水画中,不论是以高远、深远、平远中的哪一“远”为主,但都结合以其他的二“远”,总之是追求一个“远”字,打破了光阴和时间的限制。

第三、诗书画印一体。中国画在世界绘画艺术中独树一帜。笔墨是“中国画技法的总称。”(见《辞海》)中国画强调意境,虽也写实,但实景实物都按照作者的意图进行理想化的加工,使之具有诗意。有画家讲,中国山水画是“以文学为引导,以书法为基础。”这句话。历来画家、评论家都强调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宋元以降的中国画,在画面上题字用印,构成有机的整体。所以,说“中国画是诗书画印一体的综合艺术”。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再没有那一个画科能向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若说与他人谈经辩道,山水画便是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我的图像、人的性情。

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年。它所呈相的图义,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早在7000多年以前,先古的觉醒便以图案方式纪录下来。新石器的河姆渡文化,已用线刻表达着观念性文化的内涵,定居的农耕文明起源,不仅让人认知了工具美,亦让人于器之上认知了形上美。艺术不但是一种征服自然的想象,还是一种征服自然想象的象征。先古与自然一开始便用艺术的方式对活,逻辑的发现与艺术的鉴赏推演着人们的双眼,让一个天人合一的中国图式由混顿而至清晰。

山水画特点:情趣盎然,表现中国文人理想化的境界,更是抒发了古人那种审美情趣,山水画展现的是一种轻松宁静的自然状态,让读者看了之后觉得身临其境。

山水画是禀爱自然的精华,天地的秀气,所以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昼夜有无穷的妙趣。从六朝到唐山水画家虽然很多,但他们的笔法,位置却很古拙。

山水画审美:

山水画是由风景到作品,从创作到欣赏都有着引人入胜和移情于景的特点,没有作者身临其境触景生情的体验就没有读者身临其境的,体味和感受,作为山水画家应具备导游的精神,引领观者一起浏览其间,体察其中,为之怡情,为之陶冶,达到情绪的放松,心灵的正合。

简言之:“畅神”。说此言的正是五世纪时的山水画家宗炳,他晚年行动不便,终日面对山水画,“卧以游之”,沉醉于山水自然中,谓之“畅神”。

在古代兵荒马乱的时代,文人墨客都希望能有一个安稳的家不被时代的动乱打扰,自然而然感叹“山”的不为所动,“水”的包容静雅,好像不管时代怎样变迁,它们依然静静的在那里,还在那里。也正是这样,才被文人们所向往画一副山水留住那时那刻吧!仅代表个人观点,谢谢!

这幅画传递了

文人

士大夫

的人生

意趣

。《

富春山居图

》的创作持续了数年。在恬淡的

时光里

黄公望

任由

情感

的起伏决定着

画笔

的起落,在时停时续的

笔墨

添加中,体会着心灵的畅游。他用画笔营造了一片心灵的净土。

元代

社会的特殊性,使元代隐逸之士只好借

文学

艺术

,来抚慰苦闷和压抑的心灵,在无奈中寻求闲适。在元画的背后,深藏着元代

画家

对现实的不满和绝望,山水画正是他们的长歌当哭。对于我们这些

普通读者

而言,如何进入

艺术世界

是一个颇费思量的问题。本书为了给

人们

以进入山水画世界的

门径

,进行了一次大胆尝试。书中附赠了一幅长达45米的合璧

画卷

,丘陵起伏,峰回路转,

江流

沃土,一齐涌入我们眼底。

作者

艺术欣赏

的角度,面面俱到地告诉

世人

,《富春山居图》如何表现了画家的生命

情调

,体现了画家怎样的

审美趣味

,何以在

中国画

史上享有盛誉。通过作者的

文字

,我们可以真正领略到这幅

名画

的价值。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美学思想是意境。

中国古代山水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后经历代画师的创新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画风。

山水画,简称“山水”。中国画的一种。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作者纷起,如荆浩、关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宽、许道宁、燕文贵、宋迪、王诜、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骕的青绿山水,南北竞辉,达到高峰。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审美特征

首先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有景有情,是作者把大自然的美景融入自己的感情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出来的山水画艺术。

中国艺术在审美的主客观关系上不过份强调感官刺激和理性分析(概念),更强调主客观的和谐交融,审美要求和民族个性有关,侧重于浑厚、笃实、旷达、温良、和谐、德性、善化……审美方式较习惯于细细品读,潜移默化地体会个中情致,例如生活中看画饮酒、喝茶一口为吞,三口为品,一品其味,二品其意,三品其境界,饮酒的境界是飘飘然欣欣然激越憧憬和诗兴,杜甫描写的饮中八仙就是一种境界,吃茶由悠哉品茶的形式发展为功夫茶,由此氛围发展为茶道这也是境界。看画则既悦目犹赏心,即古人所云:“品其味,会其意,明其志”。黄宾虹有道:“江山本似画,内美静中参”,内美就是气氛、气质、气息、气势、气韵,包括笔墨精神,当然更指合乎规律,伦理道德和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

山水画是由风景到作品,从创作到欣赏都有着引人入胜和移情于景的特点,没有作者身临其境触景生情的体验就没有读者身临其境的,体味和感受,作为山水画家应具备导游的精神,引领观者一起浏览其间,体察其中,为之怡情,为之陶冶,达到情绪的放松,心灵的正合,简言之:“畅神”。说此言的正是五世纪时的山水画家宗炳,他晚年行动不便,终日面对山水画,“卧以游之”,沉醉于山水自然中,谓之“畅神”。

当今时代人们为了调节喧闹的城市生活和紧张忙碌的工作,盛行旅游,寄情山水,钟情于山水画也是这个道理。

有意境是山水画的特色,有着从情感到气格的“境界”的追求。画山水注重“师造化”,要在造境,高在化境,作画和看画共同身临其境,向审美活动的深层次发展:一是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和大自然合一,达到主客观世界与时共进光景常新的境界,谓之新。二是潜移默化在真境、神境、妙境的高深境界之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达到精神境界的升华!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有了境界的高度,才有艺术的高格品位。

富春山居图》描绘了画家黄公望安静而富有表现力的心情和情感。富春山居图》的画家黄公望,在创作时假装是一个道士。因此,在绘画和道教的双重背景下,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有了新的意蕴,那就是借助山水的造型来表达道教的理想空间。"富春山居图 "的含义是:自卑就不仅仅是一幅画,是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态度,能使创作者把积压了九十年的民族屈服之痛转换为另一种东西,豁然开朗,摆脱了异族统治的痛苦还原为山水,不管朝代的兴衰,只要回来做自己,做一个简单的自己。

在这幅山水画中,依托有形的山水和实际存在的山水,在画纸上表现的是世外的 "洞天福地"。山水画成为画家表达道家思想的 "首选",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主要寓意方法之一。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书画大家、画家黄公望为郑楚(无用师)所画,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足以代表他一生绘画的最高成就,被称为 "中国十大名画 "之一。较长的一段叫《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一段叫《剩山图》,现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馆。其实,《富春山居图》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世界,它安顿了失落的国家,立起了文化的高贵。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分享就到这里了,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如果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在下面的评论中告诉我们。

《千里江山图》要表达作者:爱国的情感

外文名:Thousands miles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该作品以长卷形式,立足传统,画面细致入微,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静景穿插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等动景,动静结合恰到好处。

在该作品人物的刻画上,极其精细入微,意态栩栩如生,飞鸟用笔轻轻一点,具展翅翱翔之态。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北宋末期,宋金形成军事对峙之势,北宋的王室衰微,国土沦丧,民不聊生,在朝野内外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爱国主义力量。其中,以青年学生为主流的爱国力量在崛起,但是,面对朝廷软弱无力的政治、军事,他们仅仅将富国强兵以收复山河的理想寄托在自己的艺术文化创造中。 

自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将军权和政权分离之后,就进入了文治社会,文人地位很高。再加上汉代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教育,以及宋代出现的印刷术,都影响了文人艺术创作的主题。绘画从解答“人与社会”的问题,转向了解答“人与自然”的问题。

构图:《千里江山图》画卷构图周密,色彩绚丽,用笔精细,成功地采用了散点透视法,将主题分成六段,各段均以绵延的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自然而连贯。

或以长桥相连,或以流水贯通,使各段山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巧妙地连成一体,灵活地体现了“景随步移”的艺术效果,将不同视点的印象统一起来,巧妙地组织了空间。

历史传承:《千里江山图》自北宋末,几百年间不知辗转何处,清初时收入内府,溥仪出宫时,携出该画卷。不知何因,《千里江山图》流落民间,中国解放后,才由国家购回。

-千里江山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271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