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的含义

共情的含义,第1张

共情的含义:

共情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却越来越出现在现代精神分析学者的著作中。不管是人性观还是心理失调的理论及治疗方法似乎都极为对立的两个理论流派,却在对共情的理解和应用上,逐步趋于一致。共情似乎为现代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融合搭起了一所桥梁。”

共情,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斯所阐述的概念,共情成为现代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交集部份。

共情是指我们站在对方的角度了解对方的思维模式和感受。共情的本质不是要求我们去赞同对方,而是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对方,要求我们:用眼睛看,用心灵去体会。生活中我们离不开共情,尤其是家人之间,共情是保持家庭和谐的基本能力。人人都需要在家庭和谐中担任自己可以共情的角色。

进行共情的方法:

使用开放式问题

开放式问题是在表达共情,因为这样能传达出对每个人独有的反应和回复的尊重。这相当于你先交出控制权,允许他人把你引领到他想要或者希望你去的地方,而不是你努力把谈话带到一个指定的方向上。

放缓节奏

“一般认为,在生理唤醒水平很高的情况下,会伴随有感知焦点的收窄。”我们其实就是因为情绪而“失明”了,变得只关注于战斗还是逃跑。

不要匆忙做出评判

共情是想要为行为提供一个更深层的理解方式。共情能把想法和感受关联到特定的事件上。共情会提醒我们:真正的生活是流动的,人们一直都在适应环境,当环境发生改变时,人们都是能让步和弯腰的。

这种共情,实在有些矫情。


共情,情感同频,感同身受,但不至于不开心,或者内耗。好与不好,要看在什么条件下。或者说,好与不好的标准是什么?快不快乐?有些时候,标准是自己定的。
首先要明白共情能力是什么呢?我看过很多关于共情能力的文章,有人说这是天生的,有人说这是换位思考的能力,有人说这是善良的体现。
后来我又去搜了一下专业的名词解释,共情又分为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过强的情绪共情能力可以让人体会到丰富的情绪,运用的好的话,被共情的那一方能感受到被理解认同的感觉。
但是物极必反,过于强大的的共情能力如果加注在没有与之能力相匹配的躯体上,这对共情者本身将会是一种伤害。强烈的情感如果没有及时疏导的话,这种伤害会造成成倍攻击,因为这本来就不是ta应该承受的情感。我不知道这种伤害到底有多么的大,但是我知道这会很难受,而这是出于我的认知共情得到的认识。
我妹妹的情绪共情就比较强,但是与之而来的是她的早熟,会失去很多快乐。我印象很深刻,有一次她突然对我来一句:姐,你是不是压力很大啊。还有一次她突然来一句:感觉你经历了好多坎坷啊。但是实际上我当时本身并没有任何感觉,这时候她就承受了不该承受的情绪。至于我的压力大不大,大,但是我真的没有感受到。但是我身体做出了反馈(长了满脸痘痘),不过也说明了这在我的心理承受范围内(毕竟心里没有感觉但是身体的感觉都表现出来了)但是没有意识到就无法进行情绪疏导。。。也就只能反馈到身体上了……
现在长痘痘想来这应该属于身体的保护信号。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这对当时的我本身来能说是一种好事,毕竟造不成心理伤害,不过担心的到成了她了,想想都感觉她很无辜。
现在可就不一样了,情绪感知不强可不是一件好事,说明这是盲区,潜在的麻烦事儿就会出现了。
突然想到边城里面的一句话: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共情能力本身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它就是保护作用,用的不好就是刺伤自己。
不过能拥有很强的共情能力在我看来可以说是非常棒了。人生嘛,就是要体验人世百态呀,体会到了才能说这好还是不好嘛。
我能感受到近段时间自己的情绪感知力变强了,这种感觉很复杂,挺棒的。也挺快乐的哦!

我有一个闺蜜,我感觉应该是我认识的人中情商最高的了,颜值虽然不高、但不影响她的好人缘,在陌生人中间总是率先取得别人的信任和好感,经常能与刚认识的人聊的很亲热,迅速成为好朋友。这一点我非常佩服,也很羡慕。
经过我长期的观察,我发现此人除了生性随和、善于交谈之外,她有非常明显的共情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很能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特别能理解他人的感受。比如她曾经跟我说过,假如她跟谁吵了架,很生气,她会立刻拼命的想对方的好处,这么一来她的气就消了一大半,或者在路上走路看到一枚图钉,她会捡起来扔到垃圾箱,因为她怕别人会踩上。这种例子可能不完全贴合共情这个概念,但我认为所谓的共情一定是建立在感同身受、能够在意他人关心他人的基础之上,对他人的好处存在感恩之心。这种人凡事不会太纠结,尤其是在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上能想的开,在工作和生活中更能得到乐趣和满足,所以就更能体验到幸福。
所以,共情能力是一个人感知世界的基本能力,也是与他人交往是否长久愉快的重要素质。这个看似简单,除非是从小耳濡目染习得的素质,否则实际需要长久的有意识的培养,因为自我中心和自私自利是很难改变的。

共情(empathy),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 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却越来越出现在现代精神分析学者的著作中。不管是人性观还是心理失调的理论及治疗方法,似乎都极为对立的两个理论流派,却在共情的理解和应用上形成共识,共情成为现代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交集部份。

那何谓共情?

共情是一种能力,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我的理解是,共情是一种正能量,共情属于人文关怀的一种。简单来,就是:你快乐,我能懂;你悲伤,我能感受到;你不孤独,因为我会陪着你。

生活中我们离不开共情,尤其是家人之间,共情是保持家庭和谐的基本能力。人人都需要在家庭和谐中担任自己可以共情的角色。

比如,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父母会说:“孩子,只要你努力了就好。成绩不代表什么,不要为了分数而纠结。”当父母单位遇到各种压力,心情不爽时,孩子会说:“爸爸/妈妈,工作辛苦了。我相信您一定能挺过去的,因为您是世界上最厉害的爸爸/妈妈。”这即是共情。这样的力量能让家庭归于和谐。

共情是有五脏基础的。

我的观点是:情绪、心理都是有脏腑基础的。因为五脏各藏其志,亦各有其七情。进一步说,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是脏腑精气受到外界刺激而做出的应答,是以心为主的各脏腑的功能活动协调整合的结果。

共情又叫“移情”,意思是一个人善于设身处地地从别人的立场和处境来考虑问题,故而很能体察和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感。

粗略一点来讲,就是特别“善解人意”。

按理说,这分明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尤其是在各种思想百花齐放、各种观点激烈交锋的网络时代,这种共情能力更是有助于在多元割裂的时代氛围中消解冲突和分歧、起到很好的弥合作用。

甚至哪怕仅仅是在个体社交活动当中,共情能力都可谓是种肉眼可见的“长项”。譬如备受世人推崇的“高情商”,便通常是建立在共情能力的基础之上。

因而共情能力强的人似乎也像是一块“香饽饽”,属于到哪都受欢迎的类型。

然而事实上,共情能力太强,于人于己都未必是件好事。

首先,对于他人来说,共情能力太强的人非但不是一种帮助,反而很可能是一种“添乱”。

很多人难免想当然地认为,一个人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去考虑问题、能够将心比心地代入他人的情感,那么他们必然也是温暖的、值得信赖和依靠的。

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因为一个人无论再怎么善于“共情”、再怎么理解你的境况和心情,但他终究是个跟你不一样的、独立的个体。他可能会“懂”你,但却未必会作出跟你一样的、或是符合你期待的“反应”。事实上,他只会、也只能作出符合自身惯例的“反应”。

比如有一对关系很铁的闺蜜。其中A与同事发生了一点不愉快,心里又气又难过。闺蜜B知道了,也很生气,转身就去找A的同事理论。结果由于她的态度表现得太过蛮横嚣张,俩人竟几乎动起手来。最后因为关系弄得太僵,A也没办法再继续与那个同事一起正常共事,于是只好被迫离职。

俗话说:关心则乱,指的就是这种情况了。

一个人太能共情、在别人的事情上太有代入感,很可能就会情不自禁地产生“逾越”的举动,按照自己的行事做派去越俎代庖地处理别人的事情。

在他自己看来,这或许可以称之为热心。但在他人看来,却未免有些热心过度、甚至有些太自以为是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306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