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理论认为,个体的依恋模式是从童年时期的亲密关系中形成的,影响了个体成年后的依恋方式。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是三种常见的依恋模式。
爱情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是指个体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依恋。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探究了爱情的本质和起源,以下是一些心理学理论:
4 爱情演化论
4 爱情演化论
该理论认为,亲密关系基于两个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包括情感共鸣、信任和支持。这种关系需要时间和努力来建立并维持。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观点是把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应该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应该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扩展资料: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有意义的自由学习和非指导性教学,对当前的教育也有一定的启示。
1、重视学习者的内心世界:人本主义理论重视教育者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重视创造力、认知、动机、情感等心理方面对行为的制约作用,能够起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起其认知与情感的作用。
2、对学生的本质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倡教育目标应该是培养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的心理健康的人。这对我国当前的素质教育目标的制定,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首先要解开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有自己合理的要求,满足学生内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设置的作业也应该具有不同层次,体现课程的选择性,适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学习的趣味性。心理学家认为,当某种事物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并能立刻创设这种能满足学生兴趣的情境时,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充满激情的。
理论知识是否重要?
理论知识也是很重要的。
首先,学习理论知识有助于快速了解一个陌生的领域,知道这个东西是什么,怎么做出来的,进而学习它的制作方法供后期实战过程使用。
理论知识提供了一套思考问题的思路和方向,做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逻辑。
不论在任何一个领域,前面都有无数杰出的人才,他们通过各自不断的尝试和探索,将这个领域的一些客观知识系统地挖掘了出来,传授给后人。
通过对该领域内理论知识的学习,让你在面对这个事情的时候,不再束手无策,通过前人总结的方法,能够快速地去分析问题,理清思路,进而快速地完成这个事情。
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不必惊慌失措,我们现在经历的事,前面的人已经历过无数遍,将来还会有数不清地人继续我们走过的路。回头翻看一下前人总结的经验,会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早已经交到了我们手上。
理论知识是否重要?
理论知识也是很重要的。
首先,学习理论知识有助于快速了解一个陌生的领域,知道这个东西是什么,怎么做出来的,进而学习它的制作方法供后期实战过程使用。 理论知识提供了一套思考问题的思路和方向,做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逻辑。
不论在任何一个领域,前面都有无数杰出的人才,他们通过各自不断的尝试和探索,将这个领域的一些客观知识系统地挖掘了出来,传授给后人。 通过对该领域内理论知识的学习,让你在面对这个事情的时候,不再束手无策,通过前人总结的方法,能够快速地去分析问题,理清思路,进而快速地完成这个事情。
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不必惊慌失措,我们现在经历的事,前面的人已经历过无数遍,将来还会有数不清地人继续我们走过的路。回头翻看一下前人总结的经验,会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早已经交到了我们手上。
在大学里是理论知识重要还是实践重要?
我自己的亲身体验是实践比理论重要太多了如果你在大学只是乖乖上课的话,毕业后你会发现自己不仅什么都没学到,而且大学过得完全没有意义在大学,上课就应该是副业从时间分配角度来说也是这样的你闲着的时间要比你上课的时间多的多所以你应该花更多的精力在这些时间不要觉得这个活动没什么意义,那个活动没什么好处还很烦大学里就应该能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尽可能的多参与吧,不管是什么任何的活动,你都会从中有所收获的,即使不能在你就业的时候帮你一把,至少也给你留下了丰富的回忆啊所以,听我的,你就折腾去吧。
是理论知识重要还是实践能力重要?
首先我觉得理论和实践是不矛盾的。
初级的时候,不需要懂很多理论知识,稍微看点教程,看个blog分享,就能做出一个很不错的应用。相信单纯的拼做一些android开发,ios开发,网站开发,高校的大学生,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没有几个人能拼过技校那些每天都在写代码的技校学生。
当热这没有任何歧视的意思。但是随着自己学历的增高,做的项目增多,你会越来越发现,当初那些自己认为没有用的理论知识,是多么的重要。
就像我们这次参加的信息安全大赛,单纯的技术并没有多牛,但所用到的算法都是理论性很强的。 你会发现当初的那些数学分析,离散数学,编译原理等课程是多么的有用。
刚读大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两句话,”所有学科发展到最终都是研究数学。真正的计算机高手是不会编程的。
“现在觉得确实很有道理。所以我觉得实践能力越强越好,但是为了锻炼实践能力,而放弃诸如编译原理这种基础课程是得不偿全部。
当今社会知识和能力哪个更重要?急需知识更重要的辩论稿
很荣幸为楼主提供一点微薄之见什么是能力?在心理学理论中,能力是指直接影响到人的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条件它包括一般能力、创造力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能力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像能力、操作能力等等这是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完成任何活动过程都必不可少的能力特殊能力是指在某一特殊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这些能力与特殊的专业活动内容联系在一起比如音乐家要具备乐感和把握旋律、曲调的能力,画家要有良好的空间知觉和色彩识别能力创造力是一个人在解决新问题时表现出来的独创能力与以往的、常规的不一样,有新的办法和新的方案,出其不意,出奇制胜能上大学,说明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但不说明大学生能力都很强,知识与能力又有什么区别呢?知识是人类改造自然与社会的经验结果,它是“死”的东西比如某一个数学公式、某一段历史等,这些都是知识人们掌握了某方面的知识,就可以加以利用能力是“活”的,是在知识基础上更高层次、更为普通的东西,比如记忆力、理解力、创造力等知识比较容易改变,既可以通过强化训练和突击背诵而获得,也可能因遗忘而丧失能力则是相对稳定的、需要较长时间才会发生变化的心理特点知识是快变量,能力是慢变量知识是指一个人的现有水平能力则市一种可能性,它不是一种已经表现的水平和现实,而是一种潜力知识水平易受环境影响,在良好的环境和教育下,知识可以迅速增长能力水平则不受环境的影响环境因素可以加快或阻碍一个人能力的发展,但作用时间长,影响较小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如果一个人能力比较强,仅缺乏某方面的知识,并不会最终影响他的成就,他可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缺乏某方面的能力,对一个人未来的影响将会大得多但是能力又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和发展起来的,而且现代社会里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就不容易找到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能力 ,就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心理条件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动相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但是,我们不能认为凡是与活动有关的,并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所有心理特征都是能力只有那些完成活动所必需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并能使活动能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才是能力例如人的体力,知识,以及人是否暴躁,活泼等,虽然对活动有一定影响,担不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最直接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因此,不能称之为能力能力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通常也叫智力它是人们完成任何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是能力中最主要有最一般的部分特殊能力是指人们从事特殊职业或专业需要的能力例如音乐中所需要的听觉表象能力人们从事任何一项专业性活动既需要一般能力,也需要特殊能力二者的发展也是相互促进的识到底是什么,目前仍然有争议我国对知识的定义一般是从哲学角度作出的,如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知识”条目是这样表述的:“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就它的反映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知识是主客体相互统一的产物它来源于外部世界,所以知识是客观的;但是知识本身并不是客观现实,而是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表征,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人脑的反映活动而产生的知识是产生对人类自由的热爱和原则的唯一源泉因此,我们不能笼统的说知识和能力哪个重要,二者应该是共通的所以,理论上其实两者是互补共存的关系,如果要分别出其中哪个重要,或者说要站在目前楼主的角度思考:1锻炼与积累的关系,锻炼能力是为了增长知识,体现知识的广义性2知识的展现能力的前提,没有知识,能力怎么可能存在?3矛盾的观点,辩论常用手法详细内容请楼主自己展开。
都说现在是知识社会知识真有那么重要吗
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知识是很重要的首先,人类存在了几百万年,不断的进化,文明不断的创新,这其中,知识水平的增加是一个从来没有间断的过程可以说,几百万年来,人类不断进步的领域中,知识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其次,现在无论是中国社会,或者是其他国家的社会,突出特点就是对高精尖人才的渴求低层次的人才从来都不缺乏,特别对于中国来说那么,衍生的情况就是,当你具备更多的知识时,你的竞争能力就越强,那么你的机会也就越多如果你高中毕业,那么社会中可以供你挑选的职业有哪些呢?你的工作内容又是什么?你的收入又怎样?但是,如果你有更高的学历,你的境况又是怎样的?你当然会说,学历更高,你的处境会更优越,是的!但是问题是,你如何从低学历到高学历的迈进?答案是,你要具备更多的知识,学习更多的知识,这样你才能脱颖而出!再给你举个例子,几十年前,在中国,当机械还没有很多的情况下,一些体力劳动还是需要人工来完成,比如挖煤,装卸货物但是,现在呢?这样的体力劳动绝大部分已经被机械所代替可以想见,低知识的,简单重复的劳动,将会越来越少A:增强自身的知识是王道,不断的增强自身的知识,是不会有害处的B:机会固然重要,但是记住名言: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例如,外企要高薪聘用你,起码你要具备外语知识吧?否则怎么交流呢?当你具备外语知识时,外企的机会才可能是你的,而你不具备知识,外企根本不会考虑你,机会也根本不是你的从这个例子中,你就明白了,知识和机会的关系增强知识是王道C:没有知识,你哪里来的实力呢?现在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的确有很多人讲“实力”如何,如何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知识,你哪里来的实力?所谓实力,是得出的结果显现中国哪些成功人士,他们是有实力的,但是他们的实力是哪里来的呢?是他们通过自己的知识还有其他的努力得来的如果那些成功人士,没有知识,只会一些简单,重复的劳动,他们会成功吗?忠告:趁着你还年轻,努力增加自己的知识,这是你不败的选择!。
人本主义心理学评价新探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车文博
摘 要 本文从宏观上对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新的评价。指出其主要贡献:(1)把人的本性与价值提到了心理学研究的首位;(2)突出人的动机系统与高级需要的重要作用;(3)提出实验客观范式与经验主观范式综合的新构想;(4)促进以人为本的组织管理与教育改革以及心理治疗的发展。根本缺陷:(1)未摆脱自然主义人性论的羁绊;(2)渗透个人本位主义精神;(3)缺乏实证性的检验与支持。
关键词 人本主义心理学 实验客观范式 经验主观范式
目前,人本主义心理学已成为西方心理学五种研究取向之一,与生物学、行为主义、精神分析、认知心理学一起,以理论多元化的视角来解析人的心理及其行为的机制;并且从组织上、教学上和科研上已被正式纳入学院心理学之中。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学界已赢得了一席之地,这毕竟是公认的事实(孙名之等译,1994)。
但是,国内外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具体证明评价却其说不一,在短期内恐怕很难得到共识。目前,主要有三种评价。
1重大变革论 持这一种观点者多数是从宏观整体的纵向视角进行评价的,其中既有心理学史家和理论心理学家,更有全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们深刻地批判了西方心理学第一和第二势力机械的与生物的两种非人化的还原论,直接将心理学回归于人性科学的本来面目,必将从研究对象、方法和理论上导致心理学中一场新的革命。这种看法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贡献给予高度肯定,但对其带有科学性的问题、缺陷往往估计不足。
2.怀疑否定论 持这一种观点者大多数是从学科性质(心理学是科学而不是哲学)、研究方法特别是科学主义视角来进行评价的,基本上都是实验心理学家。他们把人本主义心理学视为“诗人的或哲学的心理学”(Decarvalho,1991,p151),认为其本身的概念比较模糊,研究方法不精确,科学性不强,有些基本观点已包含在完形心理学理论、整体论和机体论心理学之中。这种看法虽抓住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根本弊端,但是由此怀疑人本主义心理学取向独立存在的价值,把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科学心理学截然对立起来,低估、轻视和排斥人本主义心理学也是不可取的。
3.重要补充论 持这一种观点者主要是从以科学心理学为主体、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补充的视角进行评价的,其中多数是持折衷、兼容、统合立场的心理学家,也包括一些比较严谨的心理学史和理论心理学家。他们认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对学科性质、研究对象、方法论和未来心理学发展战略诸方面提出的问题极为重要,有些属于高瞻远瞩、真知灼见,给人的启迪很大;但是他们往往理论研究多于具体研究,特别是缺乏有力的实验或经验支持。虽然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做出全面而准确的评价还为时过早,但它不失为科学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补充。
我们认为,上述三种评论各有道理;但既不能评价过高,也不能低估其影响。从总体上讲,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贡献是重大的,带有变革性的,当然它的局限也是根本性的、不可忽视的。
一、主要贡献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其贡献是多方面的,从理论上讲,它对第一势力行为主义与第二势力精神分析做了深刻的批判,并在建构一系列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主客观范式统合的新构想。从实践上讲,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组织管理、教育改革和心理治疗等方面均有重大的贡献。
(一)把人的本性与价值提到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首位
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力地抨击了传统心理学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把人的本性与价值第一次提到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首位,开拓了心理学研究人类许多高级精神生活的领域。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批判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和第二势力的弊端时充满革命激情,且颇有说服力。一方面表现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正确批判了行为主义把人与动物相等同,以刺激反应的公式取代人的内在心理历程的研究,陷入了机械还原论和环境决定论;另一方面表现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正确批评了精神分析把病人与正常人相等同,以潜意识的功能取代人的整个心理生活的研究,陷入了生物还原论和悲观论。安斯托思(Aanstoos,1994)指出:心理学在整个20世纪的大多数时光是致力于非人性的研究,那些关在笼子里的、饥饿的、发生了变异了的白鼠成了主要对象。在过去的20年代发生了一种转变,认知主义取代了行为主义,成为心理学的主要范式,于是,白鼠出去了,计算机模型进来了。但是唯一不变的仍然是心理学中真正人的边缘状态(Wertz,1994,p6)。可见,传统主流心理学有存在着严重的贬低人性和非人化的倾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突破了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理论范式,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和心理治疗诸方面独树一帜,建构了一个新的心理学理论体系。特别是传统的真、善、美及其价值论问题,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科学方法的无能为力而不得不推给非科学,主要是文学与宗教作为信仰来处理。马斯洛的理想是改善科学方法和扩大科学权限,以弥合当代已发展到十分严重的普遍认同。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把人的本性、潜能、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提到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高度,这在人类心理学史上来说是一个创举。彪勒指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革命性就在于:(1)它提出了一种积极的人的模式;(2)它的倡导者承认他们自己的存在,认为生活是主观进行的,就像它产生的那样。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科学家。(陈宝铠译,1990,24页)
显然,人本主义心理学把心理学看作是一门重要的人学,它在使心理学走上研究人或人性的科学道路上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布根塔尔指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史上的“一场重大的突破”,也是“人关于自身知识的一个新纪元”。它在人类状况方面会发生的变化,将同我们在过去那个世纪已看到的物理学方面的变化同样深刻(吕明等译,1987,149页)。
传统心理学主要沿着冯特所开辟的关于意识元素分析心理学自然基本研究的下行路线发展,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则迳直探讨意识经验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打开了心理学研究向上或向社会方面发展的通道,再次从主体内部出发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丰富了关于人类精神生活研究的内涵。如人的价值、生活意义、自我实现、意识状态转换、超越自我、高峰体验、生死体认、宇宙觉知、人类协同等等。《纽约时报》曾评论说:“‘第三思潮’是人类了解自身过程中的又一块里程碑。”(吕明等译,1987,第1页)。
(二)突出人的动机系统与高级需要的重要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批判了传统心理学把人兽性化、非人格化和无个性化的倾向,阐明了动机的巨大作用和层次理论,突出了人的高级需要所具有的更大的价值。
美国著名心理学史家舒尔茨指出:当前的许多社会批评家认为,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已经使人失去了人性、失去了人格和个性,甚至到了这样的程度,竟把人看作巨人社会机器的一个无限小的部分。据说,人已不再被看作人类了,而是看成人事上、统计上和平均意义上的人了。作为个体,我们也成为失去个性和缺少能力主动决定我们自己生活过程的人了。
人本主义心理学似乎正反映着对当代西方的机械主义倾向所表示的那种不安和不满。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行为主义即使不是反人性的,也是非人性的,他们否认这样一种概念,即人像动物一样,也是以机械的和划一的方式来对他的环境或他的早年经验作出反应的(杨立能等译,1981,407页)。
十分明显,行为主义以重点研究“外显行为”而使人失去人性,并把人降低为“一只较大的白鼠或一架较慢的计算机”,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则声称“人是一个受本能愿望支配的低能弱智的生物”,并把人贬为一个性恶的反社会的动物。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在反对把人兽性化、非人格化和无个性化,突出人性、人的价值和尊严、人的主动性和独特性、自我实现、丰满人性方面,既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级理论(第四章)是对人类动机心理学的一大贡献。主要表现在:(1)指出需要是调动人的主体积极性的内在动力,突出了满足需要在人的发展方面的重要性。(2)看到了人与动物在需要问题上的区别,认为低层次需要是人和动物所共有、高层次需要则为人所特有的,基本克服了传统心理学人兽不分的弊端。(3)把人的需要看成一个多层次、多水平的系统,探讨了人的需要的性质、结构、种类、发生和发展的规律。(4)分析了人的各层次需要及其相互关系,特别强调了高层次需要的出现以低层次需要的基本满足为条件,但只有高层次的需要的追求和满足才使人更充实、更幸福。(5)首次提出了超个人的动机或超越性动机的概念,认为自我超越并不是一种没有任何基础就能自发出现的心态,而是人性一种合乎规律的高度发展和执着追求。
应当指出,人本主义心理学特别是超个人心理学非常重视人的精神生活及其内在价值。马斯洛撰写了不少有关超越层次的著作,甚至修改他那闻名遐尔的需要层级论,在自我实现之上又增添了自我超越一项,可是学术界往往仍停留在马斯洛早期和需要理论上,却很少提到这一重大的发展。马斯洛认为,人有一更高即超越的本性,这是他的存在本质的一部分(Maslow,1970)。他责难学院派心理学极力排除超越性层次这一重要层次时指出:
精神性(或灵性)生活是存在本质的一部分,也是人性的规定性特质,人性缺少了它,便不再是完整的人性,它是真我、自我认同、内在核心、特殊品类及圆满人性的一部分……然传统的、价值中立的科学,套用物理学模式,把它排除于现实界之外,它仍然可以回归为人本科学研究及修练的对象(Maslow,1976,p314)。
罗杰斯和马斯洛一样,他晚年也非常强调人的精神性或超越性层次的需要,投入了超个人心理学的运动。在他们看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自我”和超个人心理学的“超自我”相比,它十分渺小、狭窄、孤立、封闭,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这很容易导向自我崇拜和自我中心的轨道。而超个人心理学的最大贡献在于,指出“自我”基本上原是属于大我的一部分(self-as-part-lager-self),也就是说,自我根本上是与一个更大的整体密不可分、相融相契的一部份。这个“大我”在不同的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不同的名称:大我、宇宙我、普遍性之我、上帝、道、婆罗门、天……等等。一句话,不论你如何指称或诠释它,人类确有回归这更大的整体之需求(李安德,1994)。显然,重视人的精神或超越性的需要,既表现了超个人心理学对西方文化局限性的超越,又表现了西方心理学与东方智慧融合的走向。无疑,这是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三)提出实验客观范式与经验主观范式统合的新构想
人本主义心理学批判了传统心理学中的方法论的僵化、二歧式思维和实验主义,提出将实验-客观范式(experimental-objective paradigm)和经验—主观范式(esperimental-subjective paradigm)统合起来的新构想,突出了开放研究、整体分析和多学科式跨学科研究方法的重要意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坚持根据心理学对象决定心理学方法的原则,反对以方法为中心而主张以问题为中心,这既是对行为主义以方法为准则选择研究对象的一种反抗,又是对各种各样方法中心主义的一种批判。不仅如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还抨击了自冯特开始主流心理学长期依据牛顿—笛卡尔范式仿效自然科学来建构其理论模式,其结果导致心理学陷入机械论、还原论、元素主义和简单化的境地。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弗洛姆深刻指出:学院派的心理学,有意模仿自然科学以及实验室中衡量计算的方法来处理一切问题(除灵魂以外)。它只设法了解实验室中可观察到的那一部分的人,并宣称良知、价值判断、认识善恶等,只是形而上的观念,不属于心理学范畴。他们宁可研究与科学方法相吻合的枝节问题,也不愿发明方法来研究有关人的重要课题,使得心理学离开了它的主题——灵魂,只关注机械反应、反向作用、本能的问题,却忽略了人类的特质:爱、理性、良知、价值(Fromm,1950,p6)。
马斯洛在批评行为主义遵循自然科学范式研究人时指出:好似把人当作一件东西、一个客体,跟研究金属或光线所用的方法、观念、程序、定义及心态几乎同出一辙,这种科学作风一直被称为机械化(mechanomorphic)(Maslow,1969)。
人本主义心理学不仅指出了心理学史上实验范式与经验范式之间的尖锐对立,而且还阐明了主观范式与客观范式两者的折衷融合。虽然奥尔波特、马斯洛和罗杰斯都非常熟悉实验心理学,但他们从一开始研究人类心理学的主观方面,就认识行为研究和实验方法的有限性。马斯洛常把自然的物理世界与自我的经验世界的不同特点加以比较,坚信那种物理学家的抽象世界并不比现象学家的经验世界更真实。他在《科学心理学》一书中曾谈到,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心理学家可以达到不同于实证心理学的另一种客观性,即:它不是像研究岩石或电流时那种远离人的价值、意愿的“非关切性客观”,而是研究人的领域中那种身心投入的“关切性客观”;正像母亲对孩子的了解和热恋者对恋人的了解一样。它表明这样获得的了解才能消除与对象的的分隔和距离,真正使对象成为自己的内心生活的重要构成,并在心灵上融为一体。马斯洛还以为有些旁观者能比体验者更容易看到,后者在这里是被认识的现实一部份。犹太人或黑人对于我们社会的认识要比我们内部的人有更多得多的旁观者客观。因此,他认为这两种客观具有互补的性质(参见林方译,1988,98~101页)。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建议把实证主义心理学和他们所理解的现象学及存在主义整合起来。尽管他们既受到美国主流心理学的排斥,又遭到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圈内人士的强烈谴责。但是他们提出把现象学方法与实验方法有层次地整合起来的主张,这在心理学史和体系中即使不是唯一的、也是很罕见的(DeCarvalho,1991)。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方法论上的积极意义在于:(1)反对心理学中僵死的方法论和实验主义,主张对研究方法采取开放、兼容和综合的态度。(2)反对心理学研究中的自然主义和客观主义,主张突出人的主体和主观的作用,实现实验(或客观)和经验(或主观)两种范式的统一。(3)反对心理学研究中的元素主义,强调整体分析的方法论的意义。
(四)促进以人为本的组织管理与教育改革以及心理治疗的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以人为中心的理论、动机层次理论、受辅者中心疗法,对强化组织管理、教育改革和心理治疗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不仅成为行为科学(behavioral science)的一个理论基石,而且也是西方管理科学(managerial science)和管理心理学(managerial psychology)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支柱。现代新的管理科学的宗旨,不是像传统管理学那样,把人作为物和机器来看待,而是要把人作为人来管理。人不同于物的根本之点,就在于人有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有物质需要之上的主观需要。马斯洛的动机理论(motivation theory)使人们认识到人的需要的金字塔,除了低层次的基础需要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而外,还有高层次的需要,包括自我实现的对真、善、美的追求。正如马斯洛说的:“人生活在稳定的价值观的体系中,而不是生活在毫无价值观的机器人世界里”(吕明等译,1987,32页)。它推动传统的经济理论和管理科学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基于经济人(economicman)假定的依靠物质刺激进行管理的X理论(X-theotry),相继被自我实现人(self-actualizing
man)假定的依据满足较高级需要的超越性需要进行管理的Y理论(Y-theory)舆Z理论(Z-theory)所取代。因为新的管理科学的变革的实质点是还管理学以应有的人性。所以马斯洛强调指出:“这不是什么新的管理决窍,什么‘鬼把戏’,或能够用来操纵人的肤浅技术,不是为了更有效地利用人去达到剥削的目的。这是一种对人性理解的真正革命”(Maslow,1971,p238)。
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的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的核心和基础。其主要贡献在于:(1)冲破了传统教育模式和美国现存教育制度的束缚,把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提到了教育的首位,促进了当代西方教育改革运动的发展。(2)突破了长期以来西方两大心理学派(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主要对动物学习进行实验研究的偏向,直接开拓了人的学习理论的建构,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提倡学会适应变化和学会学习的思想、倡导内在学习与意义的理论、弘扬情感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最佳的教学心理氛围等诸方面做出了贡献。人本主义心理学治疗是当代西方心理治疗的三大流派之一,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实践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既有其广泛的社会背景和哲学根据,又有其现实的科学实验基地。马斯洛把心理治疗领域称之为一座“未被开采的金矿”,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是第一个淘金者。可以说,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是科学人本主义形成和存在的实践王国,而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则主要是这一心理治疗实践的升华结果。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既反对自然主义的生物医学模式,又反对机械决定论的行为主义医学观点,而为当代生物—心理—社会新的医学模式提供了一个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根据。在他们看来,真正的心理健康就是趋向、追求和达到自我实现,而干扰、阻挠或者改变自我实现的进程就是心理病态。至于心理治疗则是指那些能够帮助人回到自我实现轨道上来的疗法(许金声等译,1987)。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既反对弗洛伊德学派又不赞成成长学派。前者“倾向于把任何东西都病理化(在极端情况下),因为他们没有看到人走向健康的可能性,因为他们对任何东西都是透过黑色眼睛来看的”(林方译,1987,44页)。在弗洛伊德那里,基本需要的缺失成为心理疾患永恒的阴影,由此导致悲剧论。后者如施瓦尔茨(Gary ESwartz)等则过于乐观,“倾向于透过玫瑰色的眼睛看东西,而且他们总是回避病理问题、弱点问题和成长失败的问题”。两者“一个似乎是全部邪恶的罪孽的神学;另一个似乎是根本没有邪恶的神学。因此,两者同样是不正确的和不现实的”(林方译,1987,45页)。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不仅要满足和提供缺失性王国中人所剥夺的基本需要,而且也要促进存在王国中的人的丰满人性和人格完善。因此,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主要着眼点不是病态或问题而是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坚信人具有内在的建设性倾向和自我指导能力,重视人的整体性和人际关系,强调通过辅导者和受辅者设身处地的理解、积极的关怀和耐心的引导使其障碍消除而恢复健康。
据海因克(Herink,1980)所编的《心理治疗手册》的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心理治疗法有250多种。马斯洛认为,现在心理治疗的主要方式有七种:(1)通过表露(动作的完成、释放、宣泄);(2)通过基本需要的满足(给予支持、担保、保护、爱恋、尊重);(3)通过威胁的转移(保护、良好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4)通过洞察力、知识和理解的改善;(5)通过建议和权威;(6)直接攻其病症;(7)通过肯定的自我实现、个性化或成长。可见,前六种治疗方式,大都与人的基本需要(除去物质方面的生理需要)的缺失和满足有关。马斯洛认为,基本需要之满足并非心理治疗的完结,只是“通向全部治疗的最终明确目标,即自我实现之路的重要一步”(林方译,1987)。
马斯洛把领悟(或顿悟)(insight)和彻悟(complete enlightenment)视为心理治疗的最高层次和最重要的环节。在他们看来,心理治疗不仅是外在的对症下药,而更在于使受辅者的人格的恢复和自我彻悟式的格式塔心理转换。只有通过立足于受辅者的自我理解和自身撤悟,使他真正自己认识自己,自己战胜自己,从而认识到人性的完美境界,并看到自己与健康的完善人格之间的差距,再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向真正的自我实现。这才是心理治疗的最终目的和真正的治人之本。在众多的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法中,使用最广、影响最大的是罗杰斯倡导的受辅者中心治疗法(当事人或案主中心治疗法、来访者或患者中心疗法)。该疗法旨在促进和协助来访者依靠自己的能力自己解决问题。罗杰斯在开创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模式、创造团体治疗的新形式、建立良性互动的咨访关系、使用现代化治疗工具等方面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此外,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法还有交朋友小组(或会心团体)、现实治疗法、起初治疗法、存在心理治疗法、存在人本主义或人本存在治疗法、存在分析心理治疗法、现象心理治疗法、超个人心理治疗法等等(车文博主编,1990)。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罗洛梅、布根塔尔等人对心理治疗的贡献是巨大的,并使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在临床心理学领域中占有支配地位。
(五)推动哲学世界观的积极变革
17世纪发生在西欧的科学革命对近代世界观起了一种定型的作用。它留给人们的是一种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的世界观。科学、工具理性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主客二分”和还原论的思维定势是这种世界观的基本特征。它把主观与客观、理性与价值、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决定论与选择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绝对对立起来,片面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其总体特征是:重知觉轻直觉、重客观轻主观、重事实轻价值、重契约轻习俗与传统、重物质轻精神。这种世界观成了种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并获得了宗教的意义。这种机械论的世界观决定了各门学科的性质和发展。不仅是物理学,而且生物学、心理学等学科都不可能不受到这种世界观的支配。但人本主义心理学力图克服自然主义人性观的理论局限,提出诸如似本能论、需要层次论、高峰体验论、积极人性论、主客观两种心理学范式统合论等等,促使心理学从自然主义向人文主义的转化,树立了一座以人为本、以人为贵的西方心理学史上的新的里程碑。人本主义心理学突破了传统的机械论世界观,不仅在促使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上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而且对于哲学世界观的变革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根本缺陷
诚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但是由于在人性的先天与后天、自然性与社会性等关系的问题上的理解仍有偏差,因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局限与误区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未摆脱自然主义人性论的羁绊
人本主义心理学过份强调人性自然因素的作用,忽视宏观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在形成和发展现实人性中的决定性意义。马斯洛公开承认:“我们认为我们的研究是经验的和自然主义的。”(胡万福等译,1988,278页)
众所周知,人的本性或人性是区别于一切动物而为人所普遍具有的共同属性的总和,是由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这两个基本成分构成的基础,而社会性则是人性的升华和统帅。两者始终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处于对立统一之中。
传统心理学大多都把人性归结为人的自然性或生物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弗洛伊德关于人性和社会相冲突的悲观看法,主张把人的本性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应当说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理论,如动机论、价值论、人格论等,主要是对人性自然因素的研究,即力图揭示人的本性是由自然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所特有的似本能的内在潜能所决定。据人本心理学家看来,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自然所赋予人类的特性,与本能相类似。由此形成了一个基本的逻辑框架;似本能→人性→心理生活→人类社会文化生活。显然,这不是从人的社会规定性的视角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从自然人性出发看待人与社会的关系。这种研究虽然也是一种必要的科学研究的领域,但是它忽视了人的个性、价值和创造性赖以实现的社会环境和历史制约性,以致脱离了社会生活的影响来看待人的属性的进化,并不能从总体上或根本上对人的本质或人性做出真正科学的回答。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根本缺陷就在于,它不是从宏观的社会物质生产关系中去研究人的本性,而是从封闭的主体内在世界中去寻找人性的根源。十分明显,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局限:(1)他认为人类的基本需要是由体质或遗传决定的、与生俱来的。这就把人的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混同起来了。人与动物的需要既有连续性又有质的区别。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动物所没有的,即或与动物所共有的生物性需要,从人呱呱落地吸第一口气时就已经处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也打上了社会的烙印。人的需要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然而,马斯洛需要层次是建立在先天潜能的基础之上,而不是把人的需要和享受视为由社会产生的。因此,马斯洛从根本上离开了人的社会条件、历史发展和人的生活实践来考察人的需要及其层次性。(2)他认为需要的发展是人类自身固有的生物特性的发展和展现。由于马斯洛把人看成是超越时空、超越社会、超越文化影响的抽象的“自然人”的先天本性和内在价值发展趋势的自我实现和显露。显然,马斯洛需要层次的发展观是建立在“自然生长论”和生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外部条件和社会环境只获得某种辅助或配合作用的地位。许多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和建立者都具有自然主义的倾向。克莱科在对人本主义进行总结时指出大多数都赞成下述全部或大部分的观点:(1)自然界是存在的全部。(2)人是大自然的产物。(3)人类的意识依赖于身体,因此男人和女人都不是永生的。(4)一
有情感学专业吗当然有的,有
情感学,是一门研究以人文环境与民俗特色为主旨、以研究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经济学、行为学、美学、科学和哲学等学术为背景的再研究交互型跨学科的新兴人类学科。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包括基础情感学与交际情感学两大领域。
答案:教学理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既要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揭示教学的一般规律,也要研究利用和遵循规律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技术。
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课程理论存在一定的区别:
(1)学习理论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指描述或说明人和动物学习的性质、过程和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的学说。教学理论主要研究“怎样教”的问题,而学习理论主要在描述、说明“学习是怎样发生的”,以及学习开始后会发生一些什么情况的问题。
(2)课程主要强调学习的范围,教学主要强调教师对学生引导的行为。课程与教学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两者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课程理论重点研究学习方案的设计、编制、管理、评价,课程探究的范式,以及课程哲学、课程心理学、课程社会学等方面的问题;而教学理论则重点研究教授方案的设计,包括任务分析与学生分析、对教师教授行为的设计和教学管理的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因素分析与学业辅导、教学评价、教学研究范式,以及教学哲学、教学心理学、教学社会学等方面的问题。
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如下:
(1)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把“刺激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学习即“刺激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20世纪初,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为首派生出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或方式,其中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影响最大。
(2)认知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其代表人物有布鲁纳、皮亚杰、加涅等。
(3)情感教学理论。情感教学理论倡导非指导性教学,其代表人物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他认为最好的教育应该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其非指导性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感为基调、教师是促进者、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与教学模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