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柏陇卧子答文
事件背景和其痛苦悲愤的心境
屈原被楚怀王流放期间,楚国的国势一天天衰落下去。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带兵南下,最后把楚国的国都“郢都”给攻破了。屈原从汉北南逃回郢都,亲眼目睹到郢都的残破,伤心的写下充满了国破家亡之痛的《哀郢》,他痛苦不堪、看到祖国濒于危亡,不由的放声哀吟:“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
这句话是说:对祖国无限的牵挂和伤感盘旋在我心中,可眼前徬徨迷茫,不知何处是我可以立足的地方啊?
这首《哀郢》,很能表达屈原亲眼目睹到祖国即将灭亡时悲愤痛苦的心情,但这并不是屈原临死前说的话。
屈原写下了此生最后一首诗作《怀沙》,并在悲壮又绝望的吟诵后跃入江中、以身殉国
屈原看到眼前的此情此景,默默地回顾了自己报国无门、与腐朽势力斗争的一生,怀着满腔悲愤的心情,写下了人生最后一首诗作《怀沙》。
在这一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屈原徘徊在长沙附近的汨罗江畔。他面容憔悴、身体瘦弱,拖着沉重的步子走在江边;他为自己政治理想的幻灭,无法挽救祖国的灭亡而感到绝望;他面对着滚滚的江水,心潮汹涌、起伏不平;他仰望长空,悲壮的吟诵《怀沙》中的诗句:“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这就是屈原在投江自尽前说的最后一句话,他绝望又悲壮的说:我面前只有死路一条,我为了真理绝不吝惜自己的生命。那些光明磊落的君子们,我将以你们为榜样。
当诗声尚在空中回荡之时,屈原抱起一块石头,纵身跃入了江中。屈原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这一年,他六十二岁。
结语
屈原一生写了很多诗作,流传至今的有二十多篇。他是用血泪谱写的这些诗篇,他的人即是诗,诗中真率的表现了屈原的为人和气质,这些诗作是他一生奋斗的真实记录和艺术结晶,更是清晰明白的表达了屈原的心情和心境。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有着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和高尚品格,历来被人们敬仰和怀念。中国人民把屈原以身殉国、投江自尽的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当成一个传统节日“端午节”来纪念他。每到这一天,人们会包粽子投入汨罗江让鱼儿有食物吃,而不要食屈原的尸体;也要划龙船,喻意当初人们去救屈原的含义。
又是一年五月五,端午怀古忆屈原。希望屈原这种胸怀祖国、心记人民的爱国情怀和精神,永远被我们世代铭记和怀念。
注:文中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另:欢迎阅读@寒柏陇卧子 的文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端午节时忆屈原》
「注:如需转载,请事先告知,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以上,就是寒柏陇卧子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浅见薄识。本人专注于文化历史、读书心得、诗词对联、文玩收藏、邮票及书法知识等方面。关注@寒柏陇卧子,获取其他精彩内容。简介:屈原本为楚国重臣,早年受楚怀王信任, 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 同时主持外交事务。 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 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
怀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 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 后来曾经被召返。怀王三十年,楚怀王不听屈原劝阻, 执意入秦,被扣留,后来客死秦国。
楚顷襄王即位后昏庸无道, 听信令尹子兰的谗言, 再次驱逐屈原。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带。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 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 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 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据闻一多考证在屈原投江之前, 吴越一带已有端午节存在。
扩展资料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辞赋之祖”“中华诗祖”。
参考资料: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知道前面的路不好走,没有因此而停下他的脚步。甚至最后走上了绝路也没有回头,有人说屈原傻,为什么死守着楚国一个国家,偏要侍奉一个昏君,他大可以转投其他国家。殊不知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以道德精神回击社会丢失已久的信仰,自屈原投江后,中国人的自我精神又再一次找打故土。
汨罗江见证了楚国的风雨,也亲眼看到了屈原投江的场景。吟唱着《离骚》的屈原,拖着沉重的步伐缓缓走到江边,再挪动着步子慢慢走向湖心,直到冰冷的湖水淹没他的膝盖,没过了他的头,堵住了他的嘴,直到他再也发不出声音。屈原是历史上第一位自杀的大诗人。屈原伟大的地方不在于他”自杀“,而在于他”敢自杀“,在大家眼里看来,屈原大可不必自杀,为什么要以这么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屈原的一生?
关于屈原自投汨罗江的原因,一般认为有这样几个说法:其一,屈原是楚国人,还是贵族出身,他身为楚国人又是楚国的大臣,楚国灭亡了,屈原以身殉国的行为是很正常的事。当时的人们,尚且没有国家的意义,说屈原爱国还不如说屈原爱的是脚下芈家的土地,当下对屈原爱国的解释,就是基于这个概念进行的再解读,是后人借屈原这杯酒浇自己胸中的块垒。
其二,屈原跳江是因被怀王厌弃,悲痛欲绝而跳江。楚国令尹鄂君子皙,曾泛舟游于江上,越人看见了这个俊俏的公子便用言语挑逗:”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鄂君”乃行而拥之,举绣被而覆之。“可见当时楚国的男风有多兴盛。屈原在《离骚》里多次以”美人“对自己的仪表进行一番夸饰,又以”美人“失宠来暗示自己和楚王之间疏远的关系。于是,便有了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孙次舟教授的一次大胆猜想,屈原和”怀王有一种超乎寻常君臣的关系“,话一出口,舆论哗然,引来一片质疑的声音,后来还提出屈原的《离骚》其实是”一个充满了脂粉气息的美男子的失恋泪痕“。因此,美男子屈原作为楚怀王的宠臣,因为他和楚怀王的爱恋以失败告终最后投江而死。
最后一种猜想是说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和屈原有染,原来在屈原的诗歌里,出现了许多人物名字如”湘夫人“、”云中君“、”少司命“等,这些人名之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代号为”湘夫人“的女子,屈原对她投注的感情尤为丰富,这个湘夫人地位十分显赫,在屈原之上,且拥有倾国倾城的美貌,或许,屈原在暗示”湘夫人“的真实身份。于是,后世人便猜测屈原的湘夫人就是指的郑袖。
野史记载,屈原与楚怀王的宠妃郑袖有私情,而他们私通的事情被楚怀王知道了,楚怀王便把屈原给放逐了,并且逐渐疏远了屈原,郑袖为了掩盖她与屈原的私情,并没有出面为屈原说情,也没有在暗中帮助屈原。十几年后,楚怀王死去了,楚国的新一任国君谨遵先王的遗嘱,将屈原驱逐到汨罗江边,将他杀死后绑上石头沉江。当然,这一切都是后人推理的,究竟是真是假我们不得而知。
屈原可以说是中国文学的一座高峰,人们都说屈原《离骚》通篇都在自夸自耀,却不知”惟兹佩之可贵兮,委缺美而历兹,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表达的是屈原对自身品格的自怜,又以”美人“暗示对于理想君王的追求,一篇《离骚》是道尽了屈原的辛酸、悲怆和忧思,表达的是屈原浓浓的情谊和忧惧的心情。
坚持自己的理想,他自己曾说过:伏清白以死直兮,故前圣之所厚。”说明他要在前人的精神鼓励下坚守节操,“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也说明它是不想和小人们同流合污。
但是作为一个国家的三闾大夫,眼见自己的国家要被灭而自己爱莫能助,除了一死,别无选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