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水作为诗歌意象,有什么特点,具有什么象征意义

死水作为诗歌意象,有什么特点,具有什么象征意义,第1张

  《死水》作为闻一多先生的代表作,在艺术上更为成熟它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是象征手法和反衬手法的应用在诗中,诗人用“死水”象征黑暗腐朽的事物从表面上看,这首诗是实写一沟“死水”,实际上暗示的意义却十分丰富这体现了象征主义的美学特征在表现方法上,诗中又有大量的反衬手法的运用除第一节和第五节外,诗中往往用美丽的词藻反衬事物本质的丑恶如用“翡翠”形容铜绿,用“桃花”形容铁锈,用“罗绮”形容油腻,用“云霞”形容“霉菌”等,这些都愈显出死水的腐朽和丑恶第四节中,设想几声蛙叫,“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以声音反衬沉寂,也新颖别致

  其次,新格律诗中“三美”的创造《死水》这首诗是闻一多先生新格律诗中的代表作,它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绘画美”和“建筑美”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每行九句,形成了“豆腐块”的模式,看起来十分整齐匀称,这就是诗人所说的“建筑美”在诗中,诗人选用色彩鲜明的诗藻,如“翡翠”、

“桃花”、

“罗绮”、“云霞”、“绿酒”、“珍珠”等描绘死水,构成一幅颇具讽刺意味的鲜明图画,即“绘画美”全诗每行收尾都是双音词,韵脚和谐,吟诵起来音调铿锵,节奏鲜明,符合“音乐美”

  此外,这首诗想象丰富,善于将比喻和讽刺结合起来描绘事物,这样不仅造成了优美的意象,而且引起读者对丑恶事物的愤懑、厌恶情绪,深刻揭示了丑恶事物的本质

  总之,《死水》这首诗有着深切的主题以及独特的艺术手法,尤其是新歌律诗的“三美”的运用这些都使它不仅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也为新歌律诗的“三美”的应用开辟了先河,在现代诗歌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这首诗典型地体现了新月诗派关于新诗格律化的形式原则,即所谓建筑美、绘画美和音乐美的“三美”主张。

  建筑美指“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在视觉上表现为“豆腐干”状的方块诗,虽不必呆板地限定每行的字数一律,但各行的相差不能太大,以求整齐之感。《死水》共分五节,每节四行,每行九字,在整齐中抒发了诗人跌宕起伏的思想感情。

  绘画美则体现为“词藻”的运用和鲜明的色彩感,讲究诗得到视觉形象和直观性。《死水》中绿、白、青等表现色彩的词以及“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带有鲜丽色彩感的物象,使这首诗错彩漏金、斑斓繁平,另人民目迷五色,从而实现色彩对比,诗画相通。

  音乐美则是格律诗理论的核心,主要指音节和韵脚的整齐与和谐。为此,闻一多提出了“音尺”的理论,格律化的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诗行中的音节单位(即“音尺”,又称“顿”“音步”“音组”)的整齐规则,每句诗中要有相对匀称的“音尺”,最终造成的听觉上的和谐统一、抑扬顿挫的效果。闻一多称,《死水》是他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的试验。全诗五节二十行,每行均九字(即九个音节),这九个音节均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构成,最后都以双音节词结尾。全诗在变化中保持着整齐,参差错落,兼以抑扬顿挫,加之双句末尾的“沦”与“羹”,“花”与“霞”,“沫”与“破”的压韵,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亦有音乐般的美感,堪称是格律诗歌体的典范之作。

诗人闻一多曾经留学美国。在美国期间,他深深地感受到了美国的民族歧视。这激起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情绪。他的诗作《洗衣歌》就是这种心情的摹画。1925年夏,不堪忍受美国种族歧视的诗人毅然提前回国。他满以为让他魂牵梦绕的祖国一定会给他带来慰藉,然而他所接触到的却是军阀混战,生灵荼炭,如死水一般黑暗的现实。梦想幻灭了,剩下的只是深切的悲哀和愤恨。在诗作《发现》中激烈地宣泄着自己的失望和愤怒“这不是我的祖国,不是不是”。诗人为处在水深火热中的黎民百姓感到悲哀,对丑恶而腐朽的社会感到愤恨,然而他又对这一切无可奈何。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情感下,1926年他创作了《死水》一诗。

《死水》采用了象征和反讽的艺术手法,全篇深刻揭怒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表现了与这个黑暗政府势不两立的决心。全诗共五节,第一节是对死水的总体印象,用“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来象征军阀统治的黑暗。第二节至第四节分别描写了死水的丑恶状况。第二节诗人用“铜”、“铁罐”、“油腻”、“霉菌”来修饰“翡翠”、“桃花”、“罗绮”、“云霞”这些美好的形象,正是对现存社会“金玉其外,败絮之中”的丑恶本质的反讽。这种表面繁华的外表只不过是“破铜烂铁”生出了锈渍,“剩菜残羹”发生了霉变。第三节对死水进行了本质的揭露,所谓的“绿酒”、“白沫”、“小珠”、“大珠”、“花蚊”只是死水腐烂发酵结出的恶果,让人不得不对这个恶水横流、花蚊猖獗、行将毁灭的“死水”产生厌恶和绝望之情。第四节诗人让青蛙在死水中“叫出了歌声”,可谓是绝妙的嘲弄。“一沟死水”本该死气沉沉,而由死水养活的青蛙唱起了“鲜明”的赞歌,反动派的厚颜无耻的嘴脸跃然纸上。第五节诗人提出了对“死水”的毅然决绝的态度,“死水不是美的所在”,“让丑恶去开垦它”。诗人的言外之意是让“这沟死水”尽情狂欢去吧,所谓“恶贯满盈”,只会死路一条。其中隐含了诗人对未来朦胧的期望。正如朱自清曾指出的:“闻一多真是一团火。就在《死水》那首诗里他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去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朱自清《闻一多全集·序》)黑暗中隐藏着光明,绝望中蕴蓄着希望。这就是闻一多爱国主义思想的辩证法,也是其爱国诗的力量之所在。

这首诗在艺术上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对“恶”的歌咏,受到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来尔《恶之花》的影响。这首诗在艺术上最主要的成就还在于对于新格律体诗体的创造。在闻一多加入新月社之后,针对五四白话新诗的过分直白和散漫无羁,主张“诗应该带着镣铐跳舞”,并具体提出了“三美”的主张,也就是“音乐美”,即音节的和谐;“绘画美”,即辞藻的美;“建筑美”,即形式的整饬。这首《死水》就是他的诗学主张的具体的实践。《死水》是闻一多自认为“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试验”的作品。全诗每一行均由一个“三字尺”和三个“二字尺”组成,三字尺在诗行中处于一个颤动的过程,即由第一句的第三个音尺到第二、三、四行的第二个音尺;隔行压韵,最后都以双音节词收尾,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节奏感和韵律感很强。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每一行都是九个字。汉字被称为方块字,每个字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建筑体。这样每一行就形成了一个长方体;而四和长方体又构成了一个大的长方体;而全诗是五个大长方体,这就是构成了一个更大长方体。从整体外形上看,结构工整、章法整饰,节与节之间匀称,行与行之间均齐。这样的外形,与中国传统的律诗非常相象。再说绘画美。诗中“绿酒”、“白沫”、“翡翠”、“罗绮”等词汇,错彩镂金,色彩斑斓,让人产生一种眩目的视觉效果。而且作者还不满足于此,他充分运用了诗歌的语言特性,不但写了翡翠等静止的意象,而且写了青蛙的叫声这样的动的意象,动静结合使意象相互反衬,产生张力,画面更加活泼起来。这样的“三美”手法的运用使《死水》形成了总体的整齐凝重的风格,作者的那种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人格特征更是跃然纸上。

闻一多是最早提倡和实践新诗格律的诗人,他的主张和实践不但对匡正五四新诗的诸多缺憾起到了更大作用,而且在中国现代诗学和传统诗学之间架起了通达的桥梁。而《死水》就是这桥梁上的典范性作品。

闻一多作品《死水》是高中语文的重点文章,下面是我整理了《闻一多《死水》原文及赏析》,同学们可参考学习。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yī)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鉴赏一:

《死水》是闻一多的重要代表作之一。1925年诗人回国后,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产生了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诗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诗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写死寂、次写色彩,再写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败,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闻一多是新诗格律的倡导者和开拓者,《死水》则是他对新诗格律的“最满意的试验”。他强调要具备“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全诗5节20行,每一行都是9个字,且每节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诗中运用了许多富有色彩的语词和物象,并以词藻的绚丽多彩反衬了内容之丑,使“死水”的面目越显可憎可厌。全诗5节,每节都是4行,每行都是9个字,既有外形的整齐感,又有内在的韵律感。《死水》为建立新诗的格律和形形作了严肃的卓有成效的探索。

鉴赏二:

《死水》是新月派代表作家闻一多先生最重要的作品,其笔法之辛辣老到、隐晦曲折,其构思之新颖精巧、虚实相映,其语言之典雅富丽、意味悠长,向来为人称道。不过,对于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却一向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死水》表现了一种对黑暗现实的厌恶、憎恨和灰心失望,有人认为《死水》表达了一种破坏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望,也有人认为《死水》传达了一种对旧世界、旧事物的辛辣讽刺和无情诅咒,……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我认为,在《死水》里,诗人的感情可以说是严峻的冷酷中夹杂着火一样的热情。对于前者,比较容易理解,因为诗人对现实的象征——“一沟绝望的死水”,其态度就是如此。对于后者,由于诗人的热情隐含在猛烈的讽刺与巧妙的揶揄里,难以被人觉察,闻一多对人们不理解他的心意感到委屈,他在给学生臧在克家的一封信中说:“你还口口声声随着别人人云亦云的说《死水》的作者只长于技巧。天呀,这冤何处诉起!”

“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始终没有能力(就是技巧)炸开那禁锢我的地壳,放射出光和热来。只有少数跟我很久的朋友(如梦家)才知道我有火,并且就在《死水》里感觉出我的火来。”闻一多心中的“冤”,心中的“痛”,心中的“火”,分别是什么呢通过以上两段谈话不难看出,“冤”乃在于人们误以为《死水》技巧胜于思想,误解了作者的创作根底和表现主旨。这心中的“痛”和心中的“火”就需要联系《死水》的内容来具体分析了。

“痛”和“火”互为因果,密切相关。痛,是悲愤痛苦、失望绝望的凝聚,旷持日久的煎熬痛苦无疑会激发作者的满腔怒火,而烈火在心,忧心如焚,当然只会增加作者的挣扎和抗争的痛苦。《死水》在冷峻严酷中充溢着一股股不可遏止的烈火,我认为,《死水》中的“火”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诗人对现实的黑暗、丑恶、腐败和罪恶的满腔怒火;二是指作者对光明、希望、抗争和新生的如火热情。何以言之

全诗五节,依次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节为第一层,第二至第四节为第二层,第五节为第三层。首尾两节感情一致,遥相呼应,中间三节动静结合,重在反讽,构成诗歌的主体部分。第一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第五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两次使用“绝望”来给“死水”定性定位,既表明“死水”腐烂透顶、死气沉沉、不可救药的现状,又表达了诗人嫉恶如仇、愤慨绝望的心情。下一断语,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犹如朝堂断案,镇木一响,无可置辩,也勿庸质疑,立马宣判了罪犯的死刑。在此基础上分别补一笔“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或夸张描绘,或断然否定,犹如雪上加霜,火上浇油,诅咒鞭挞,毫不留情,大有拍手称快,大快人心之意味。首尾两个“不如”由点及面,高度概括,前者“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以恶制恶,以毒攻毒,充满着置之死地而后快,置之绝境而后生的义愤和兴奋,也可看出这一沟绝望的死水“断不是美的所在”。它藏污纳垢,罪恶累累;它苟延残喘,气息奄奄。后者“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决不是作者心灰意冷,袖手旁观,而是绝望之余的愤激之语。既然这样一沟绝望的死水无法改造,无法挽救,而且腐烂透顶,恶贯满盈,那就不如顺其自然,任其败亡。偏激尖刻的语言,巧妙地传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和反动军阀的咬牙彻齿之恨。“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言外之意是说让丑恶来开垦,只能是丑上加丑,恶上添恶,他只是把这个世界搞得乌烟瘴气,暗无天日。面对这样一个可以想见的黑白颠到,是非不辨,正义缺失,希望全无的社会,你能指望它造出个“什么世界”来吗

鉴赏三:

诗人怀着对祖国炽热的爱、由衷的希冀从美国归来,但黑暗的社会现实令他痛心与失望。炽烈的情感被冷酷的社会现实凝固,而构起诗人脑海中的“死水”形象。“死水”是那个社会的真实写照:沤得发绿,没有活力,绝望呆滞。通过这一沟“死水”倾泻了诗人迸发出的愤怒与痛苦。诗歌的积极意义还在于对旧社会的诅咒不仅仅是主观情感的宣泄,而是狠狠的揭露与批判。“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与“死水酵成一沟绿酒”等诗句正是诗人用以再现令人恶心的社会本质,所谓是入木三分!

《死水》的笔触是辛辣而细腻的。

首先,多用反语,即运用绮丽、鲜亮的词语表达诗人极度的憎恨,如“绿成翡翠”、“锈出几瓣桃花”、“蒸出些云霞”等等,诗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勾勒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与之绝裂的态度。

其次,作为新诗格律化的倡导者,诗人竭力身体力行。纵观全诗,共五节,每节四句,每句九字,隔行押韵,每节各押一韵,体式严整,朗读上口,富于韵味。

以艳丽鲜明的语言、严密和谐的韵律来刻写丑恶,再以精心刻写的丑恶增强对现实批判与否定的力度,这正是诗人的匠心之处。

 《死水》是现代诗人闻一多创作的一首诗歌,《死水》的诗歌读后感有哪些?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死水》的诗歌读后感一

 《死水》是爱国诗人闻一多的著名诗集,贯穿整篇诗集都是那强烈而炽烈的爱国情感。诗人在诗中写到: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记得朱自清曾说过:绝望里才有希望。所以: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这巨大而深刻的幻想冲击着本性激烈,热烈的诗人,而诗人却追求情感的克制,这就造成了闻一多《死水》中诗的形式规整而情感强烈灼人的独特风格。

 闻一多早年赴美留学,在异国他乡的他因不堪忍受种族歧视而于1925年提前两年回国,但诗人鄂然发现想象的中华和现实的反差竟是那样大,这里没有一个“如花的祖国”存在,到处是军阀的统治和劳动人民的呻吟。黄埔江上的外轮,颐和园中乱抢乱砸的八国联军,那整箱、整箱的xx烟,那一个接一个的烟馆,那一群群在烟雾中浑浑噩噩的长鞭子男人、裹脚的小女人,那一份接一份丧权辱国的条约。悲哀啊!痛苦啊!愤怒啊!只要是有良知,有骨气的中国人,谁还能忍受?谁还不拍案而起!闻一多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无比沉痛地把爱国热情和对现实的愤怒,以及对军阀混战下残破的祖国现状的`失望和悲哀,凝聚于笔下,倾注在深沉而愤激的诗篇中。以至于后来,他不顾个人安危,愤然出席“李公朴死难经过报告会’,并在会上作了气壮山河的演讲,会后惨遭特务杀害,不幸壮烈牺牲,它完美的诠释了他光辉的一生!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得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护法的人……”越来越多的人在黑暗中摸索,在痛苦中期盼,在屈辱中抗争。“虎门销烟”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阵历史的序幕。销毁xx的熊熊烈火,燃出中国人的志气,烧掉了侵略者的*威。他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不可辱!太平天国的旗帜,义和团战士的大刀,辛亥革命的枪声,无不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的精神和中国人民寻求解放和真理的坚强意志。从“五四"运动的呐喊,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的革命又开始了崭新的里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南湖到遵义,从景冈山到延安,中国人民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出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又6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祖国的天: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祖国的地: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娇;祖国的儿女啊:喜看稻椒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这60年的励精图治,60年的上下求索,我们的祖国毅然挺立在世界的东方,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是祖国母亲的娇子,是新时代的宠儿!意气风发的这一代啊,怎样用钢筋铁骨支撑起伟大祖国的宏伟大厦?让我和你,和他,和大家,都来刻苦学习,潜心学文化,把那永不绝望的奋进精神和那满腔的爱国热情,化为报国之力,献给我亲爱的中华!祖国啊,母亲!我的伟大中华,我们一定能把你打扮的更美丽,建设的更强大!我们要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伟大!我——爱——中——华!”

《死水》的诗歌读后感二

 《死水》绝不是闻一多最好的诗,然而是他调子最抑郁的一首。究其原因,不过是“梦想破灭”四字而已。但他的梦想,果真破灭了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在《死水》之外找答案。闻一多的个性是如火的热情,惟其热情,方容易失望,但并不容易消沉。他怀着济世救民的理想,原以为可以做一番事业,为中国走向光明而出力,但现实的黑暗让他失望之极:他并没有作好面对现实的心理准备。许多归国学子都有过这种经历,鲁迅、郭沫若等均不例外。在失望的时候,说说绝望的话是可以的。但真正的勇士并不相信绝望,即使黑暗再黑再浓,他们也要奋起,反抗绝望,试图在没有黎明的黑夜里点起一支烛来。

 闻一多正是这样一个勇士。他不是圣人,写《死水》时,他是太偏激了。但他没有选择白杀,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了反抗绝望。这一点与鲁迅也有几分相似。鲁迅是绝望的,他心里有最浓重的黑暗,他不愿相信人性的善以至宁可相信人性恶。但归根结底,他有光明在心底,正因为有了这个光明的底子,他才能有拿起笔来傲然与黑暗作战斗的勇气。闻一多也是如此。他天性中有比鲁迅更多的光明与热情,更多的诗人的莽撞。在《死水》之后,他又写了《红烛》,写了“忽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他总是相信光明是存在的,因此才会有只身对抗特殊政党特务的恐吓,无视死亡的威胁,作了《最后一次演讲》的壮举,并实践了自己生命的诺言。匹夫敢挑天下任,这是怎样的勇气?

 只有看到了绝望并反抗的人才具有真正的勇敢,否则最多称之为匹夫之勇甚至只是鲁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正是中国传统文人上大夫的风骨所在。儒家精神的核心,也正在于此。现实是冷酷的,再加上黑暗且恶,则尤其容易使热情敏感的诗人绝望。于是剩下的,便是如何选择的问题了。现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对光明的信仰一有这信仰的人,才能够以个体的渺小对抗社会的强大,因为他坚信自己是正确的,自己所做的一切不是没有价值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反抗绝望。

 上帝说,信我的人有福了。

 闻一多说,我爱我的祖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43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