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一词来源于精神分析学说,是精神分析的一个用语。来访者的移情是指在以催眠疗法和自由联想法为主体的精神分析过程中,来访者对分析者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是来访者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会太多投射到分析者身上的过程。
反移情通常来源于咨询师意识之外的无意识冲突、态度和动机,它是咨询师对来访者产生无意识期待和某些神经质需求的外在表现形式。
狭义的反移情被界定为“治疗者对来访者的移情”,这是弗洛伊德的定义。广义的反移情可以理解为“由于治疗者的需要而非治疗关系或来访者的需要而产生的治疗者任何形式的无意识情绪或行为反应”。
扩展资料:
对于移情这一心理反应,尽管有正面的积极评价,但就其客观效果来讲,不论是哪一种移情,由于它很容易促使其对人或物形成固定的心理定势,从而造成判断失误并可能产生成见或偏袒。
同时,由于这一感情的产生强化了来访者对心理咨询的自我防御机制,也就阻碍了来访者与咨询者真诚的、自然的沟通,从而扰乱了心理咨询过程中本该建立起来的理性的人际关系。
-移情
-反移情
(作为一种抒情理论,表现论是20世纪西方最为重要的艺术理论,它最基本的内容是阐明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因而这种理论又被称为“情感论”,首倡此说的是法国学者欧盖尼弗尔龙。)抒发情感即传达情感(在西方理论史上,托尔斯泰的传达论具有极其鲜明的特点,也具有极其明确的内涵,即强调情感的重要性;语言只是“传达”情感而非“表现”情感;传达必须借助某种外在符号,如“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只有借助这外在的符号,才能传达语言家的内在情感。)抒发情感即投射情感(“移情”论自19世纪以来在西方相当流行,移情就是投射,即把主观的情感投射于物,形成情感的“物态化”,19世纪约翰罗斯金把诸如此类的“移情”、“投射”
投射是把自己不喜欢的某部分自身的品质看作是别人的,比如一位纵火犯他想放火但是受到良心的煎熬犹豫不决,这时他看到其它形迹诡异的人就会疑心他们是想去放火,(见《金钟寺》),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自我减轻罪恶感,保持一个良好的自我感觉。很多偏见也是这样形成的,比如我们的一些种族偏见和民族偏见。
移情就是比如你看到一个陌生人,你可能觉得你很喜欢他或者不太喜欢他,那么这个时候你就可能带有移情了,你可能把你对某个熟悉人的看法和感情移植到这个人身上了,这就是移情。
一、什么是移情
移情是来访者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投射到咨询者身上的过程。分为正向移情(积极的美好的依恋的情感)和负性移情(对抗、消极、憎恨的情感)。它本质上是一种投射。
在杜拉的个案里,弗氏对移情作出了以下的阐释:“(移情)是在分析过程中被唤起而进入意识的幻想和心理倾向的新版或再现;它们具有这样的特征,即它们以医生本人来替代以前的某人。换言之 ,一部心理经验的整个系列被唤醒,不仅是属于过去的,而且也适用于目前的医生。有些移情除了替代对象不同外,它们模式都是一样的。为了保持同样隐喻,这只是新的翻版或者拷贝。而其它的移情构造比较巧妙。它们内容经过润饰――即‘升华作用’――且藉着对医生本人或环境的某些真实特性的灵活利用,它们甚至可以为意识所接纳,如此一来,它们不再是新的翻版,而是修订后的再版。”
也就是说,移情是一种过去经验的重复,而过度的重复(强迫型重复)本身也以为这个体内心深刻的冲突及无法协调适应当前的环境。
反移情目前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分析师对来访者移情反应的反应(投射性认同),一种是咨询师对来访者的移情(过去未被处理的情结、创伤、经验等在与来访者的关系中被激发出来)。同移情相对应,反移情也分为两种,分别为一致性反移情(对来访者情感态度的共情)及互补性反移情(采取来访者过去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的态度,往往是敌对的)。
二、移情分析思想的发展
早期弗洛伊德将移情看成是极不希望发生的阻碍和干扰。但在他试图理解这些移情性质的过程中,弗洛伊德意识到如果恰当地理解来访者对分析师的移情情感,会看到它们代表着对早起童年人物压抑着的情感,浮现并移置在分析师身上,成为推进分析过程的有力手段。
对于反移情也是同样,早期弗洛伊德认为分析师的理想举止应是“均匀悬置的注意”,移情是推进分析过程的有力工具,但由此产生使分析师产生的强烈情绪(反移情)说明分析师发生了问题,需要进行个人的分析督导,这是一种对分析过程的阻碍和干扰。
随着精神分析的发展,现代精神分析认为反移情不仅仅是分析师过往的经历所产生的投射而带来的情绪反应,还是来访者关系模式在咨询室中的一种活现,也就是因为来访者的投射,而让分析师产生的投射性认同。分析师能够察觉到自己的情绪反应,并且整理且将自己的反应坦诚的反馈给来访者是非常有必要的,也就是“分析师审慎而建设性地表露个人感受和反应可能非常重要。”
从这开始,精神分析不再是过去的一人分析,而成为了二人分析,也就是人际精神分析学者认为的:“分析师属于来访者与分析师正试图理解的互动场域。来访者重复的人及问题必然会对分析师有所影响;分析师与来访者形成的互动模式必然会反映出来访者家庭过去的模式。因此,分析师对来访者的感受和他与来访者互动的感受是分析过程的关键领域。”
现代精神分析,如客体关系学派认为在治疗过程中,移情—反移情是一种整体的情感联系过程。治疗师对病人“恰当的”“正常的”情绪反应是治疗的重要工具,是同情、理解的基础,也是构成有效工作联盟不可缺少的条件。当治疗师体验到互补的反移情时,还要去努力发现与病人一致的反应。进而言之,治疗师有必要“分裂”自我,一方面对病人移情作出恰当反应,另一方面冷静审视自身,了解对反移情感情,以便作出有用解释。
三、弗洛伊德和荣格对移情的对比理解
四、我对移情的理解
移情和反移情是心理咨询的专有名词,实际上这种情感反应在所有的关系中都有呈现,也就是我们的投射。因而,虽然在早期精神分析理论解释中将移情视为一个分析深入的契机,分析师能够很好地觉察在咨访关系中的移情和反移情并能恰当的做出回应是推动分析工作更进一步的非常好的工具。但实际不仅仅如此。
抛开咨访关系来看,移情和反移情都是真实发生在来访者和咨询师身上的情感。分析师能够非常坦诚的面对这种情感,并用共情的态度来理解和抱持来访者是非常重要的。这中间的度的把握对现在的我而言,体察或解释起来非常有困难。
怎样的共情和抱持的态度,才不是满足回应了来访者的正向移情,也没有忽视掉来访者的负向移情呢?
咨询师如何能够察觉到自己对来访者的反应实际可能是对来访者的一种投射性认同,而不是咨询师正常的情感反应呢?
在欧文·亚隆的书中(《诊疗椅上的谎言》《妈妈及生命的意义》),我看到了移情和反移情在咨询室中的活现以及咨询师是如何处理这种情感的。我想关键除了共情的态度以外,咨询师对于自我的分析了解和觉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在赖许医生同梅娜的工作中,他感觉到咨询中对梅娜的没有耐心、暴躁、失控,抱怨梅娜的乏味、无知、愚昧等。但同时,他也敏锐的觉察到了这是他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对来访者的态度。而他们咨访关系的推进,正是梅娜在无意中听到了赖许对她真实的反馈(赖许的录音带)才产生的变化。
我非常喜欢尹老师在课上对移情的比喻。过去未被处理的情感如果没有被满足,就会一而再的出现,像溪流一样流动不息。只有当咨询师像大海一样共情接纳了来访者的移情,小溪汇入大海,从而停止了它的动力作用。在咨访关系中,来访者和咨询师的匹配度以及咨询师的个人局限,而不仅仅是咨询师的技术水平,决定了咨询效果的深入。
也就是说,来访者对咨询师的移情可能是多维度多层次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展现出更多的面向。很有可能来访者的A面是同咨询师匹配的,到了来访者展现出来的B面移情投射时,就同咨询师的某些情结相抵触,而使得咨询无法深入进行下去。这种情况下,需要咨询师的及时觉察,调整自己或建议转介。
五、参考
1、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们
2、心理学空间中关于移情的文章
一个课程中听到的案例梗概:
一个小男孩子,四岁之前经常被送到爷爷奶奶那里。
大学时候,对一个女同学一见钟情,苦追好多年,那个女同学根本不搭理他。
他后来也另外结了婚,有了两个孩子,事业很好,公司财务状况都挺好。
这时,那个女同学回来找他,说前夫对自己不好,自己离婚了,希望能够再续前缘。
这个男人,把所有的财产给老婆,净身出户,飞蛾扑火一般非要跟这个女同学
(怎么来回咨询的不知道)
咨询师问男人:你妈妈长得什么样子? 男人回答,大眼睛,瓜子脸,长头发
咨询师再问男人:你这个女同学长什么样子? 男人回答,长头发,瓜子脸,大眼睛
回答完后,男人自己都愣住了
咨询师跟妻子说:接纳吧,这个事情没办法。不能阻止他去见女同学,越阻止越坚决。他还是有责任心的,把财产都给你给孩子,你就好好过好自己的生活。
原因,这个女同学先从长相上被投射成了妈妈,四岁之前,他对妈妈是如此渴望,但每一次短暂相见就马上分离,这一次,他一定要紧紧抓住,再也不分开。这份强烈的移情,他没有办法控制,即便潜意识意识化也不行。
爱情是什么,从这个角度来看,就是投射和移情。
咨询师建议妻子,如果愿意,可以等。这个女同学只是长相上被投射成他的妈妈,但这个妻子却是个性上像他妈妈。等这个男人跟女同学在一起,天长日久发现性格上完全不是妈妈,投射就会失败,男人可能会重新回归家庭。
心理学中的投影即投影技法
投影技法是一种无结构的非直接的询问形式,可以鼓励被调查者将他们对所关心问题的潜在动机、信仰、态度或感情投射出来。在投影技法中,并不要求被调查者描述自己的行为,而是要他们解释其他人的行为。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被调查者就间接地将他们自己的动机、信仰、态度或感情投影到了有关的情景之中。因此,通过分析被调查者对那些没有结构的、不明确而且模棱两可的“剧本”的反应,他们的态度也就被揭示出来了。
详细的你可以在百科搜一下,心理学的移情,我不清楚。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