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守纪的手抄报的内容

安全守纪的手抄报的内容,第1张

手抄报内容:

1、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

2、上课专心听讲,勤于思考,积极参加讨论,勇于发表见解。

3、认真预习,复习,主动学习,按时完成作业,考试不作弊。

4、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其他活动,遵守活动的要求和规定。

5、认真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优美,不在教室和校园内追逐打闹喧哗,维护学校良好秩序。

6、爱护校舍和公物,不在黑板、墙壁、课桌、布告栏等处乱涂改刻画,借用公物要按时归还,损坏东西要赔偿。

7、遵守宿舍和食堂的制度,爱惜粮食,节约水电,服从管理。

8、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不自卑,不嫉妒,不偏激,保持心理健康。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渗透德育的几点建议:

1 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老师和家长的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的好榜样,让幼儿通过模仿对德育产生直观了解。

2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说辞谢谢、应门问好、不乱扔垃圾等,这些小习惯和德育是相辅相成的。

3 讲故事。通过故事讲解什么是好和坏,什么是对和错,让幼儿理解德育的基本含义。并设置好人榜样,培养向善向上的思维。

4 活动中体现。在各类活动中落实德育教育,如指导幼儿互帮互助,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尊重他人,公平竞争等。让幼儿在活动中意识和体会德育。

5 父母和老师合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密切配合,针对幼儿的行为举止进行积极引导。家长应配合老师加强对幼儿的德育教育和监督。

6 表彰和 rigor。对幼儿的好行为应给予表扬和奖励,加强正面促导作用。而对不良行为也应及时 pointed出来,进行矫正,让幼儿学会自我约束和自我反省。

综上,在幼儿阶段进行德育渗透需要家庭与学校通力合作。通过身教、故事、习惯养成、活动体验等多种方式,让幼儿理解什么是好德行,并在引导下将它内化为自觉行为。这需要长期坚持不懈,且深入幼儿的日常生活各个方面。

什么是精神教育?

简单地说,就是指为了促进人的精神发展的教育。英文为spiritual education,或education for spirituality。概括地说,是指旨在促进人的精神世界发展、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教育活动的总称。即使是在西方人的眼中,讨论学校教育中人的精神发展问题,也被看成是全面的教育目的观视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若无这一点,教育将很难取得成功”。

从其具体的指向上来看,精神教育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

第一,精神教育是心理教育和情感教育。应该说,人的心理健康是精神生活最基本的表现,也是人的精神世界发展最基础的内容,当然,更是人们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内在驱动力。人的心理状态作为意识,不仅影响人的认知方面,而且,包含着广泛的文化内容和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感、动机、人格等因素。所谓健康心理教育,是指帮助受教育者正确认识自我、排除心理困扰、预防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达到形成坚韧的意志品质和完整人格的一种教育活动。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领域中,心理健康作为一种精神生活的内容,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人们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高期望、强压力的背景下,极易产生心理焦虑和情感困扰,并影响着人的情绪、心境和态度,这就更需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至于中小学生,受着考试、分数的压力以及枯燥、乏味的学校生活的影响,也极容易产生学习心理障碍以致人格和个性的缺失。作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这些心理上的疾病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只是最近几年才引起了少数有识之士的认识,他们大声疾呼:要重视学生的健康心理教育。按照一般心理学家的逻辑定位,无论是人的心理还是情感,都是植根于人的自然本性,而情感是人性构成的诸因素中最接近自然的部分。情感作为人的自然属性,几乎每时每刻与人相伴,因而也就意味着人的精神状态受情感的影响非常明显。精神萎靡不振的人,必定情绪低落,抑或情感受挫,反过来也是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情感状态是人的精神状态的温度计和晴雨表,是内部精神处境的外部表现。通过情感教育,使人能够调适自己的精神状态,从而以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去参与社会生活,也用适度的情感宣泄和表达来证明自我。能否把握这其中的“度”,是时下叫得比较时髦的“情商”所决定的。一个缺乏情感的人,他不可能赢得别人的了解和信任;同样,一个只顾发泄自己情感的人,他可能已经被孤立而自己并不知道。情感是精神的门户。人与人之间精神的交往是以情感为媒介和桥梁的。然而,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以及引导学生如何适度地表达情感,乃是一个长期被人们遗忘的角落,以致于人们在肯定某人“智商”较高的同时,暗含着“情商”低下的韵味。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错位或失范,当然,更显示出人的发展的某种更明显的缺陷。

第二,精神教育是道德教育和生活教育。美国教育家莫菲特(James Moffett)不同意将“精神”完全抽象地理解为纯粹的智力或心理范畴,而是认为:“精神的概念今天被许多人认为是与道德、心灵和本质有关。”[18](p18)道德,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个社会性概念,只能在有人群的地方,才可能出现道德。个人不与他人发生联系,是不存在道德的。只有社会行为规范在个体身上得到反应并制约或规定着个人行为价值取向的时候,才构成个体道德品质。因而,个体道德品质作为精神的表现,便与社会密切联系起来。因此,我们可以说,从来源上讲,道德是社会或群体对个人的规范与要求,从表现上讲,是个人在精神上和行为上对社会要求所作出的反应或选择,并通过个体道德生活的践履,从而形成具有个人特点的道德品质。弗兰克尔指出:“生命不能从其自身的延续中得到意义,而只能从非生物学的参照中获得意义:从智能、审美、道德等事物中。这些参照系代表着对生命的超越。生命对自身的超越不在于它的长久性,也不在于它的自身繁衍,而在于它所达到的高度,或者说在于它在团体中的广度(breadth)。”按照弗兰克尔对个人与团体的关系的解释,人们要不断超越自己,他必须是在从属于团体的维度上不断去追求生命的真正价值,对自我的超越就是在对团体价值的认同中不断地选择与创造生命的意义。这实际上就是人的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并不抽象,而是与每个人的日常行为紧密地联系着,诸如生儿育女、柴米油盐、上班工作、下班休闲、朋友相处、邻里往来、提职晋级、挣钱用钱等,在人们的这些日常生活中,无不体现精神价值对个体行为的引导,也最鲜明地反映着个体道德意识和精神境界。现代人的精神困惑,在很大成份上还不在于对高层次精神产品的欣赏能力的缺乏和对高贵品味的精神生活能力发展的不满足,相反,却在于对生活的理解出现了种种错乱而生出无穷的烦恼,因为,只要你活着,你就必须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你就必然遭遇生活中的种种诱惑与挑战。缺乏必要的应对生活的精神素养和能力,你就必须在生活中付出精神的代价,甚至陷入痛苦而不能自拔。精神教育指向生活,涉及婚恋观、家庭观、生育观、金钱观、幸福观等等,它旨在引导人们过一种积极向上、平静安宁、和睦相处、情趣丰足的健全人的生活。一句话,它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的教育。看看我们今天学校的道德教育,往往是大而不当,它远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难怪收效甚微。从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的角度重新给我国中小学德育进行解释和定位,应当成为当下学校德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三,精神教育旨在确定并坚守人的精神信念(spiritual belief),这是精神教育更高层次的内容。我以为,无论从人的精神生活所归属的逻辑层面来看,还是从对人的精神所起的具体作用上来看,所谓“精神信念”主要是在超越的意义上讲人的精神追求,它既指向于人的精神归宿,又指导人的现实精神生活,是人们选择生活类型的根本价值标准。从人的精神构成的要素来看,它是人的精神的内核,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等根本理念。从其对人的影响作用来看,它辐射到人的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的整个精神生活染上一种鲜明的个人色彩,体现出人的个性品质和人格精神。这种人生的境界,用张世英先生描述精神发展阶段的话说,就是审美意识的境界;用雅斯贝尔斯的哲学术语解释,是一种超越生存领域的“大全”。

具体来讲,这种属于信念范畴的精神品质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世界观层次的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根本看法。很多人在这个层次将人的精神发展引导到宗教,如克尔凯戈尔、别尔嘉耶夫、马丁布贝尔、马里坦、雅斯贝尔斯、金蒂利等人。我本人不同意他们的看法,倒是更多地倾向于象奥伊肯、海德格尔、罗蒂等人的看法,即在世界的根本理念上应把握三个结合:把理想人格的塑造与对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的寻求结合起来,使人类真正摆脱必然性的压力,并以体现和珍视一种独立精神为己任(奥伊肯);把崇高信念与审美精神结合起来,在超越主客体这种现实关系中寻找艺术人生、诗意人生和审美化的人生。

从现实生活来看,它是崇高的,从理念追求来看,它是审美的,是“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喜欢引用的荷尔德林的诗句);把对物质世界的终极真理的追求与“自由反讽人”的人格锻造结合起来,即把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对人文精神的向往统一在人的生活、人的气节和人的审美意识之中,以克服当代唯科学主义对人类审美心理和审美追求的贬低和诋毁(罗蒂)。罗蒂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诗的力量在于重提诗与哲学之间的争论,在于重提通过对于随机性的认可而实现自我创造的努力与通过对于随机性的超越而达到普遍性的努力之间的张力”。在罗蒂所倡导的世界观或科学真理的寻求与审美境界结合的意义上,马克思堪称典型人格,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形成了他的世界观的科学根基,而对人的解放特别是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的诗意向往表明了马克思的浪漫主义诗性人格,二者在个体身上完美地统一了。被罗蒂所赞赏的审美价值层次上的人类真正英雄是后尼采时期的众多哲学家: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等,而被罗蒂当作两个反例的则是柏拉图和尼采,前者在理性主义方向上走到了绝对,后者在非理性主义道路上迈向痴狂,这些都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精神。在这个论点的基础上,罗蒂将三类人——通常意义上的严肃科学家、柏拉图主义者和步尼采后尘的非理性主义者统称为“无根基”的现代人,他们失去的就是审美意识和对人的现实生活的欣赏与品味。

难怪人们将罗蒂归于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群体之中,大概就是因为他表露出了对整体现代精神包括理性与非理性的彻底批判与超越。纵观现代科学的进展,人类20世纪的许多科学成就和科学家本人,也已经不再是那种用机械唯物主义或片面的实在论养育出来的成果,相反的,倒是更多地体现人类精神对自然物质世界的把握和审美意向的追求导致新的科学发现,如相对论、量子力学等。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似乎已经在向人们昭示,现代人的生活根基正在于人本身。

二是人生观层次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超越。作为人的生存,其精神状况的优劣在根本上表明人的生活质量及其满意程度。试想,一个老是对现实不满、对他人不满、对自己不满的人,怎么能算幸福的人生。实际上,我们之中的许多人,不仅事实上承受着太多太多的所谓“痛苦”的煎熬,并生衍出诸如人生灰暗、情绪低落、牢骚满腹、生不逢时等诸多不良感叹,而且自己陷入这种心境不能自拔,导致精神的错乱与迷失,用一种已经被扭曲了的心态去看本来正常的人生和社会,就生出了许多错位的判断,这不能不说是人的生活观或人生观的错位,它在本质上是人的精神定位出现了偏差。以精神信念为支撑的审美层次上的人生观,它超越了道德层次上的人生观,是一种形而上的人生意境。它与道德意识相比,有三点不同:

其一,它不再象道德意识那样关心和攫取客观存在物,不再计较利害,而是对客观存在漠然视之,但绝非禁欲主义;

其二,道德意识总是预悬着或向往着某种特定的目的,总是出于一种“应然”的态度,而审美意识本身就是现实,它是精神自由在当下的表现和选择,没有必要问“为什么这样”,因为,我本来就是这样;

其三,道德意识是在区分己与人的基础上再要求二者的统一,所谓“无私奉献”、“助人为乐”,正是在区分二者的基础上才去赞誉此类道德人格的高尚,而审美意识则超越人我关系、物我关系、公私关系,在你、我、他与人、物、欲融于一体的境界中去进行判断和选择。一个真正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其为他人谋幸福的行为就不再是道德上的“应该”,而更主要地是受他所处的这种崇高的境界和精神的信念驱使,表现为自然的、直接的、自觉的行为。于是,我们可以说:“境界的高下决定道德意识的高下。”人的审美意识的形成和远大理想的确立是精神教育的高品味追求,体现着人对自己生存的“格调”的向往,是人获得真正发展的“标高”。

我以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体验“审美”和“理想”的精神境界,而只能是那些具有诗性人格和英雄风范的人才能领略这个层次精神发展的魅力。我们今天的教育,关注社会现实中的功利需求太多,关注个体独特的需要太少,于是,教育就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如阅读,学生通过自由的阅读,他不仅能够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而且充满着兴趣和美的引导。然而,今天学生的阅读,不过是为了应付考试,且将阅读的材料限制在与考试有关的范围,甚至阅读理解的答案也“标准化”了。在这种阅读教学模式中,学生惟有照背答案,哪里还有独立的精神自由和独特的审美体验?难怪当年的黑格尔感叹,人只有在审美中他才是自由的,许多人之所以不自由,是因为他缺乏审美意识。因此,鼓励学生自由阅读,引导学生进入审美的境界,也许就是我们的阅读教学所要达到的精神效果。从精神信念的角度讲,理想总是意味着和平、安宁和高尚,它是人生的征帆,也是生活的向导。

在今天的许多人看来,讲“理想”已经过时了,他们所追求的是现实和实惠。凭理想,你进不了高级宾馆,你也买不到彩电,于是,一个被眼前的物质利益所驱使和引诱的社会现象便无情地暴露在人们的面前,这也许是中国社会走向更高文明和进步的代价。关于这方面的讨论已经很多了,我只想说,在青少年学生和普通民众中进行理想教育,尤其在在教育活动中注意吸取优秀的精神遗产对学生进行情感和世界观上的陶冶,是非常必要的,“获得精神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是人的精神榜样”。

当然,我这里所指的理想,可以进行具体分析,既指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基础的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也可指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前途和命运的深切关注与寄托,还可以指个人对自己今后所从事的职业、事业的憧憬和向往,就像当年马克思在选择职业时所作的思考那样,希望自己选择最能为人类进步事业作贡献的职业。对于具体的个人而言,理想的确立,毫无疑问是精神信念的形成,是人的精神发展最可宝贵的一部分,是处于漂泊状态的现代人对灵魂的一种拯救和对精神家园的失而复得,是人的精神发展潜能最为外显的表现。这正如西方人所讲到的,“精神”这个词适合于每个人。对于精神发展而言,学生的潜能是开放,而不是被限制。

在精神成长中,教育是通过培养人的较高层次的意识来最终促进人们对现实的理解。这里的高层次意识,实际上包括理想、信念和审美,是人立足于现实对未来社会和人生的一种向往,并期望通过个人和社会对眼前状态的超越而达到所期望的目标。四、精神教育与宗教教育谈到精神信念,很多人极容易联想到“宗教”或“宗教精神”或“宗教信念”。的确,研究“精神教育”特别是回答有关精神信念问题,“宗教”是一个不可回避更不可逾越的“障碍”。对于这一点,即使是当代主张世俗的精神教育的学者,也看到了并承认这是个难题。

赖特明确指出:“精神教育研究不可能忽视宗教这一难题。”在西方许多人眼中,所谓“精神信念”总是与“宗教信仰”联在一起,在他们看来,既不可能有离开宗教的精神信念,也没有不包含信念在内的宗教,二者合二为一,或本来就是“一”。关于这一点,许多西哲有着详尽的论述,当代西方讨论“精神教育”也多是在这一范畴中进行的,这是一个不容抹杀的事实。冷静地分析,我认为,西方许多人将精神的归宿或精神的信念寄托在上帝身上,实际上是其独特的文化背景造成的,这就如同中国人习惯用“天”、“道”解释人与人构成的社会及其社会关系一样,就理论本身来看,我并不同意我们许多人从信仰的价值维度上对这种宗教观或精神信念的特殊性的一概否定,倒是它更说明了精神生活之于人而言是多么的重要。至于信仰什么的问题,则是一个价值问题,它应该存在于人们的选择之中。

这就自然地引伸出了第二个问题,即人们既可以信仰上帝、通过将精神寄托在一个终极理念上而使自己找到了精神的避难所,人们同样有充足的理由去反对对上帝的信仰而寻找别的、更能体现人的精神世界的伟岸和高尚的寄托,这同样是一种精神信念,也同样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有可能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这样,才真正体现了精神自由的本质。

实际上,与当代西方人对宗教信仰的狂热相呼应,也有不少有识之士强烈地反对将人的精神生活、精神信念定于宗教这一尊,而主张“精神信念在于寻求个人生活空间”,更多地从人性、人的现实生活、人的独特体验和人的精神生活的品味的角度谈“精神信念”。怀特(JWhite)写道:“我们在谈论‘精神性’的时候,往往仅指那种栖居在超自然王国的‘神圣精神’,把精神性仅仅理解为宗教范畴,这是一种模糊的认识。

这不仅因为‘宗教’本身难以确定,而且,对于自然世界中的人的精神成就和渴望,‘宗教的’精神能提供类似的效果吗?”在反对将精神信念归于宗教的前提下,怀特主张“精神教育”要对所有人开放,而不仅限于那些持有宗教信仰的人。他说:“那些不相信超自然现象的人们,应有同样的资格和机会获得精神的发展,获得对其个人现实生活观的尊重。”

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NCC)在1993年的一份报告中也指出:“‘精神这个词应被看作是在人的生存状态下为人提供某种基础性的东西,如在宇宙中寻找人的同一性;寻找生命的意义与目的;寻找人为什么活着的价值”,对于学生的精神发展而言,“每个学生精神发展的潜能是开放的,而不能被限制在宗教信仰上或强迫其转换到某种特殊的信仰上,如果用这种方式来限制学生的精神发展,将会剥夺大多数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尤其是那些宗教信仰并未公开的学生。”

以上情况表明,那种将精神教育所要形成的人的精神信念仅仅局限于宗教信仰上的看法,不仅在理论上缺乏足够的支撑,在现实生活中也已被人们所否定。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笔者主张,在精神教育的终极理念和归宿上,宗教信念或宗教情怀绝对不是唯一的选择。这倒不是处于当下意识形态所要求的一种表白或应酬,而是从笔者的自身经历所体验或悟出的一种判断或选择。何况,具有坚定的宗教信念(而不是邪教和玄学)和虔诚的宗教情怀的人,未必就是坏人,甚至也谈不上愚昧和“被麻醉”,倒实实在在的就是一种精神生活。同样,对于社会来讲,信仰宗教也未必一定就是坏事,我们今天社会上的许多丑恶现象或社会弊端的出现,其原因之一恐怕正在于人们少了一种信仰的情怀和精神的依托,或少了对某种外在力量的敬畏,于是,许多人做了丑事并不觉得羞耻,做了恶事也并不忏悔,胆大妄为到廉耻全无的地步,其根源就是没有信条。是故从本质上讲,精神教育不能排除宗教,“宗教是精神的一个关键的极为重要的尺度”,但精神教育绝对不是只达于宗教信念。就象人们在生活中有许多模式、许多标准可以选择一样,精神教育对人的信念和理想的引导,同样包括着共产主义信念、人类彻底解放的理想、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应该说,相对于宗教信念的出世精神、厌世精神而言,这后者是更高的人生境界,它基于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视以及对人类社会美好前景的向往,是人的一种高级和能动的生命本质的体现。

 尊重信任孩子,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的能力。我们所说的自我教育的能力,是指人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自觉地进行思想转化和控制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这就是平时所说的自觉性、独立性。以下是我整理的家长园地育儿知识的相关资料,各位家长们抓紧看看吧。

家长园地育儿知识一

 培养孩子自我教育能力

 尊重信任孩子,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的能力。我们所说的自我教育的能力,是指人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自觉地进行思想转化和控制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这就是平时所说的自觉性、独立性。孩子从模仿成人的道德行为,完成学校集体和家长提出的要求任务,一直到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举止,为追求崇高的理想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主动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这些都是他们自我教育的表现。自我教育能力越强,自觉性就越高,进步就越快。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按照我的深刻信念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这就是说,要通过外在手段去启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引导他们实行自我教育。只有当孩子能自觉地、主动地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表现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改造、自我提高时,我们的教育才算真正达到了目的。

 要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就要根据孩子爱学习、好模仿的特点,一方面帮助孩子掌握道德标准,逐步学会进行自我到断、自我批评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帮助孩子确立心目中的榜样,并使其懂得“榜样“是如何通过自身的修养而成为强者的。这里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要分析孩子的心理特点,爱护和培养孩子的自尊心。指导自我教育,正是指导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产生进取心、自尊心的过程。第三,要指导孩子进行积极的自我锻炼。要教给他们进行自我锻炼的一些具体方法。比如,通过自我鼓励、自我命令、自我控制来磨炼自己的意志;学习上坚持自我训练、自我检查、自我体验;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改变和矫正不良行为习惯等等。有的家长把规定孩子的生活作息制度看作是培养孩子自制力的一项措施,是有一定道理的。

 总之,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注意克服包办代替、管重于教的倾向,针对孩子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就会收到预想的教育效果。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要记住:我们培养的是朝气蓬勃富于创造性的人才,而不是葺气沉沉的奴才。

家长园地育儿知识二

 不一样的教育方式

 家长的教育不会是是完美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可能认识到家长并不是知识和真理的唯一来源,甚至很多人会推翻家长的权威性。但是,家长的教育不可或缺,家长给予儿童无条件的关注与支持,从家长那里,儿童首先知道世界上有人爱自己,有人支持自己,在了解世界的同时也接纳自己。所以,教育很关键。

 不怕失败

 家长常常会鼓励孩子要树立远大的志向、拼搏向上,但面对他的失败,更多的常常是责怪和不知所措。

 孩子失败时也正是最需要亲情的时候。比如孩子参加比赛输了,此时最好的做法是,赶快让孩子离开现场,带他到一个只有你们两个人的地方,这样可以不让他在众多小伙伴面前失态而尴尬。然后,不妨让孩子发泄一会儿,并用温和而同情的目光安慰他的愤怒和失望的情绪。

 同情可以使孩子感到被人理解,等他冷静下来,你就可以和他深入交谈了。这时千万不要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或者“你不应该为此灰心”之类的话,此时的他不需要大道理,也不需要模糊的建议。不妨对他说:“下次再输的话,你可以朝着天空大喊一声。”此类实际的建议,远比那些空洞的说教对孩子的身心更有帮助。

 培养起责任感

 在教育孩子宽容、忠诚的好品质这方面,宠物可以助你一臂之力。其实专家认为:“养宠物可以培养孩子照顾另一种生物的责任感。照顾狗、猫等,可以让孩子懂得什么是责任感。”

 譬如,当家里的小狗每天下午3点准时出现在门口等候小主人归来时,孩子就不难理解什么叫忠诚了。而且,小狗会不断将这个道理演示给小主人看。再比如,孩子有时会抓住小猫咪的尾巴,但事后,小猫还是不计较地和小主人一起玩。家长可以通过这件事教会孩子什么是宽容,同时告诉他对待别人的错误也要学会宽容。

 当然,如果没有时间养宠物,可以让孩子参与和邻居一起遛狗,或者在放假时让孩子给学校养的小豚鼠做个窝。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学会助人为乐,同时明白,对别人好,别人也同样会对你好。

 当着孩子轻歌曼舞

 很多家长认为在家的亲昵行为应该避开孩子,否则会对孩子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专家们却认为,家长间的相爱,反而对孩子的情感教育有益。

 如果你们晚上想在家跳一会舞,完全可以当着孩子的面进行,因为,让孩子看到你们的轻歌曼舞,拥抱甚至亲吻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孩子而言,习惯于家长的亲密举动会使他们与周围朋友间的关系更融洽,尤其是对他们将来与所爱的人生活会更有指导意义。

 家长要培养一个人格健全,高智商和情商全面发展的孩子其实是很困难的。特别是在中国这个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行为规范,最好的教育就是家长以身作则,积极引导孩子。家长要掌握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对孩子进行有规划的教育,逐步培养他们具备刚毅、正直、的精神,聪慧的思维能力,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之从各方面均衡地发展。

家长园地育儿知识三

 教育孩子要因势利导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直观形象的,其类型属于直线型、单一型。因此,他们的行动也带有简单盲目的随意性。他们对于行为正确与否的认识还处于模糊朦胧状态。对了,不知为什么对,错了,不知为什么错。甚至错了,还以为做对了而得意洋洋。当幼儿教师和家长指出其行为的错误和危害的时候,他会感到不安、惶惑,以至不承认错误,隐瞒错误,或者推卸贵任。根据幼儿的这一心理特征,对待他们行为中的缺点,要运用“诱导法”对孩子进行教育。

 如何对孩子进行因势利导的教育,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没有成型的公式可言,只有根据幼儿对日常生活中的所做所为加以引导,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此事也并不是没有一点规律可循,根据一些家庭对孩子进行教育成功的经验和幼儿心理活动状况,对幼儿进行因势利导的教育应首先坚持以下几点:

 弄清事实。幼儿不论做错了什么事,家长不要不何青红皂白就进行批评。首先要问清事情发生的原因和经过,然后根据幼儿的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如圆圆和林林在菜地玩时,对那些大白菜发生了兴趣。于是他们就比赛坐白莱,看谁坐坏的白菜多。不一会,几十棵白菜都成了七零八落的白菜叶。两家主人很恼火,怀疑是两个孩子干的。于是孩子的母亲找来圆圆,笑着对他说。“圆圆,你是个好孩子,我很喜欢你。”母亲递给了孩子一颗糖,“但是,你能不能帮我想个办法呢现在有棵白菜,你能把它弄破吗”圆圆不假思索地说:“我用屁股坐,”“哦,这是个办法。”母亲接着说,“你能用屁股坐,还有谁能用屁股坐吗”圆圆回答:“还有林林。”“谁坐得多些呀”母亲间。“林林,他坐了十几棵,我只坐了几棵。”圆圆中了圈套,母亲穷追不舍:“你们在哪儿坐过白菜呀”“在门口菜园里。”圆圆回答。“你知道那是谁家的白菜吗”母亲又间。“不知道。”圆圆开始意识到事情不妙,低下了头。“那是吴妈妈和王妈妈的。你看那白菜长得多好呀,又大又白。你们把那么好的白菜都坐碎了,这多不好呀,”停了一会儿,母亲又问:“这样做对不对呀该不该认错呀”“嗯……,不对,该认错。”后来母亲引着孩子到吴、王两家认了错。

 多肯定,少否定。要把握好教育的时机和“火候”,以和悦的表扬鼓励代替严肃的批评训斥。圆圆的母亲并没有对圆圆进行训斥,而是在表扬圆圆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回圆说出事情的经过,进而还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圆圆的母亲不问青红皂白,直接地问:“谁把白菜弄坏了如果是你干的,我要打你,”圆圆一定不会承认。即使最后弄清了事实,对圆圆进行了批评,圆圆也不会心服口服。因为这种批评是直接的。只有圆圆自己真正认识到了错误之后,对母亲的批评才会感到是正确的,乐意接受。这样做,既能弄清事实,幼儿也容易明白是非,承认错误。适当的肯定和鼓励,能使孩子感到教育者是可以接近的“好人”,不是恶意的惩罚者。有了这种前提,孩子才能有耐心地回顾自身行为的情祝,才能诚心地听取教育。

 讲明道理。幼儿不论做错了什么事情,对其教育过程中,一定要讲清楚什么是对的,应该如何做,少讲“不准”、“不许”、“不对”之类的限制词。如,原定星期天带孩子逛动物园,但天下雨了,家长一开口就说:“不去了!”孩子会很失望,甚至伤心地大哭起来。如果先让他看看外面人们在雨地上行走的情景,再劝告他:“下雨了,动物们都躲起来了,我们上动物园看不见动物了。你会用积木搭动物园吗我帮你用纸折好多小猴子,在家和它们玩。等不下雨的时候再去动物园吧!”这样孩子的兴趣转移了,你的主张也被愉快地接受了。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在这里求学,都有一个追求,都有一理想,都有一个志向,如果说八中是一片沃土的活,我们要在这里把我的耕作变成果实,实现我们的追求;如果说是一支拐杖的活,我们要拄着这支拐杖攀登高峰,实现我们的志向;如果说八中是一只展翅飞翔巨鸟的活,那她会承载着我们的希望去实现我们的理想。我们的同学们要做一个文明的人,一个诚实的人,一个守纪的人, 做一名文明的中学生,为学校做一点事,为学校建立良好的形象。学校是我们人生的起步,理想的种子要播种,人生的意义要认识……这里有青春的幻想,有未来的呼唤。让我们以文明的中学生,用心中炽热的爱来歌颂她,赞美她!

“规范行为,健康成长”创建文明和谐校园

为了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落实好“双星级日常行为规范示范校”创建活动,我们在“一星级”行为规范示范校的基础上,以创建文明和谐校园为主线,以养成教育为目标,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注重行为规范教育的科学性、连续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巩固了良好的校风、学风,提高了学生的文明程度。

一、优化校园文化建设,创设文明和谐的教育环境。

(一)规划“和谐校园”,让墙壁说话,使花草言情。

我校重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了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育人环境。学校有健全的教育阵地,文化墙上彩瓷的中国地图、世界地图,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名人画像、名人格言等无声地教育着学生,实现了学校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和谐统一。同时,我们还开展了“小手捡起美丽校园”、“校园认种花草树木”、“绿色文明和谐用语”征集等活动,让师生在管理、爱护校园环境中受到教育,达到了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与校园景物的和谐统一。

(二)创建“书香校园”,建设富有浓郁书香气息的校园文化。

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创建书香校园,是作为学校发展、学校特色形成的一个品牌,以构建书香校园为抓手,着力塑造学校形象,打造学校文化力。

为了更好地创建“书香校园、书香家庭、书香班级”,我们丰富了课外阅读书籍,制定了阅读制度,落实了阅读计划。在班级内开展了师生共建图书角活动,班级存书量不少于100本。在班级与班级之间建立了“好书交换站”,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为了保证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效果,学校规定每周五下午第三节课的“课外阅读”课为师生共读时间,学生在教室里自由阅读喜欢的书籍,班主任老师进行必要的阅读指导,并开展读书心得交流。其他老师在学校阅览室里读书、交流,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我校每年都要举办主题鲜明,富有时代气息的读书节,举办美文诵读擂台赛、读书心得征文赛、讲故事比赛、评选“书香班级”、“读书明星”、“书香之家”等活动。让书香文化打造学生的人生底色,丰富师生的精神家园,促使师生共同发展。

(三)开展感恩教育,以情感教育营造和谐校园

几年来,我校坚持开展“学会感恩,与爱同行”的感恩教育,通过“感恩自然、感恩校园、感恩生命”的教育,对学生实施了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情感教育。

开展了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每天送老师一句温馨的祝福,每天到校后和放学时向老师问好,听老师的话,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开展了“我爱我校”、 “我爱我家——夸夸我的教室”、“我喜爱的校园一角”作文、摄影、书画评比等一系列宣传学校、班级文化,感恩班集体的活动。在学生之间、在班与班之间开展了使用礼貌用语、礼貌体态用语等班风评比。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情感教育,学生举止大方、说话文明,校园处处体现出和谐文明的风貌。

二、从细节做起——落实学生行为规范教育

1、“好习惯好人生”—— 教育从细节做起。

我们从小处入手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除要求学生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外,还制定了具体的习惯要求:(1)轻声慢步,不打扰别人;(2)爱环境,看到废纸捡起来;(3)见到老师敬个礼,见到客人问声好;(4)仪表美,干干净净上学校;(5)楼梯文明行——在做小事中显大气。

2、“细节训练周主题制”

结合学校实际,每周确定一个具体的习惯养成训练主题。每周一,学校针对行规训练主题召开动员会,讲清楚训练要求和训练措施,启发学生自觉训练的积极性。班主任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开展为期一周扎实有效的训练。学校督察小组对主题训练情况每天进行督查、汇报、评比、公布。

3、注重养成教育的连贯性,假日教育不放松,用好《假期行为习惯养成评价表》。

为了不让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在假期内产生盲区,保持教育的连贯性,让家长帮助学校有章可循地做好行为规范教育。我们制定了《假期良好习惯养成评价表》,从五个方面对学生一天的生活、学习、行为都做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每天学生对照进行自我评价,家长每周对孩子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开学后,根据学生假期表现,评选出假期“五星好少年”。

三、“培养有责任感的人”——开展课题研究,深化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为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促使学生不断提高文明素养,养成严于律己、严守校规的好习惯,成为一名举止文明,行为规范的小学生。2006年9月我校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针对“培养学生责任感”这一目标,开展了一系列实验研究:

完善了责任感目标体系,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形成责任意识。深化责任体验,推行责任行为。拓宽教育渠道,寓责任感教育于学科教学中;寓责任感培养于学校活动之中;寓责任感培养于班级岗位建设中;寓责任感培养于家庭教育中。

责任教育的实践研究,使学生增强了学习责任感,能主动承担家庭中的一部分责任了,同时集体荣誉感、服务意识等也得到了增强,文明守纪的自觉性及思想道德素质均有了明显提高。

四、家校携手,拓宽教育渠道,巩固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成效。

为巩固学校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成效,实现学校、家庭、社会联合办教育的局面,2005年5月,我校成立了家长学校,进一步优化了家庭、学校、社会的育人环境,使家长树立了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了正确的教子方法,能主动配合学校教育,把教子女做人放在家庭育人的第一位。通过四个亮点工作的探索,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手牵手,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家长学校教育模式,即: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手牵手,老师、家长和孩子手牵手,老师、家长与学生共同成长。2006年度被评为濮阳市先进家长学校、教育中心先进家长学校。在河南省先进家长学校验收中受到了省检查团领导的称赞。

经过一年的努力,学生、教师、家长的行为逐步走向了规范。学生做到了:按《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于律己,做一名合格小学生; 教师做到了: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一名师德高尚的教师;家长做到了:按《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做一名文明公民;“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特长,处处书声琅琅”,校园成为文明和谐的学园、健康成长的乐园。

推行“规范”教育生活化 走德育创新之路

濮阳市油田第八中学

争创“两星级”日常行为规范达标校一学年来,油田第八中学努力探索把养成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把德育目标转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使“规范”潜移默化地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和习惯的“规范”教育生活化教育模式,初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工作体系,学校生活化德育特色基本形成。现将一年来创建“双星级”达标校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营造达标基础,发展德育特色

在“以人为本、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线、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下,学校确立了以“管理育人为主导、教学育人为主轴、活动育人为主角、环境育人为主体、实践育人为主线”的总体德育目标,制定了《八中德育工作规划》,提出了“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德育队伍、抓好八个教育系统(即思想教育系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系统、学科教育系统、遵纪守法教育系统、心理教育系统、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系统、典型教育系统、环境教育系统)、开拓八条实施途径(即课堂教学、班级活动、团队活动、劳动与社会实践、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心理咨询和指导)、发挥三个管理层次的职能作用(一是明确校长、政教和教务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辅人员、班干部的各自德育岗位职责,二是发挥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三是发挥家长和社会的管理职能作用)、健全一套规范化的检查、评估、考核、奖惩体系”的工作方向,突出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生活化教育和培养,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的有效机制,促进了良好校风、学风、班风的形成。

二、主要工作措施和方法

(一)构建德育管理体系,全面育人

1、构建德育管理体系

(1)提高教职工思想认识,德高为范

要全员育人,就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职工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学校通过组织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学德育大纲》、《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提高教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确立以德为首的思想,奠定全员育人工作基础。

(2)加强领导,健全网络

为了达到全员育人的目的,学校从三方面构建德育网络:一是成立了由校长、书记任组长,政教、团委、教务、学生会、年级组长、班主任和部分任课教师组成的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二是由关心下一代协会、家长学校、法制教育辅导员、优秀家长代表组成的学校德育工作社会监督领导小组;三是以班级为单位建立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小组。

(3)从实效入手,完善德育考评制度

养成教育的生活化,必须以细致完善的检查、考评制度作保证。没有完善的考评制度,德育措施只能停留在口号上。学校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逐步完善考评细则,不仅量化了学校各处室、年级组、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德育工作,还根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制定了对学生实施德育量化考核的内容——《八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生活化十六条》,见附件一:

(4)强化班级管理,提高班级德育水平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微观环境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交流的桥梁。加强班级德育工作,是学校德育目标实现的关键。

① 加强学习,提高班主任素质

为了提高班主任素质,学校给每位班主任订阅了《德育报》、《班主任工作之友》、《魏书生班级工作漫谈》等学习资料。在抓住一切机会参加上级组织班主任培训的同时,还不定期组织“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德育论文研讨会”等校本培训,以不断提高班主任工作能力。

② 严格量化考核,增强班主任责任心

学校组织政教处、学生会、团委、教务处、年级组、教研组等部门对班主任进行常规性的量化考核,考核成绩一月一公布,并与班主任津贴和班级考核成绩挂钩。对优秀班主任进行奖励,并在学校评优、评选、晋职上给予政策倾斜。

③ 加强班团(队)干部的培训力度

政教、团委密切配合,通过每月一次的班干部培训班和每周一次的团课等培训形式,不断提高班团(队)干部的工作能力,使他们在班级工作中真正发挥骨干作用。

④ 多渠道拓展班级德育工作途径

通过主题月教育活动、主题班会、团队活动、文体活动、板报、广播、橱窗等教育形式落实班级德育工作,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团结意识,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2、构建学科德育体系

课堂教育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思想道德内容,把传授知识与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

(1)转变教师观念,认识“三个不等于”

① 教学不等于智育:教师中长期存在着“教学就是智育”的思维定式。实质上,教学工作是教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进行知识、思想、能力培养及教育的综合组织形式;教学过程不仅是智育过程,同时也是德育、体育、美育诸方面的全面教育过程。

② 分数不等于质量:教育质量是全方位的概念,它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等诸多方面的素质评价,具有综合评价的本质特征。作为文化知识考核量化的分数,既不能反映教师教书育人的全貌,更不能反映学生全面素质的质量。

③ 活动不等于德育: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长周期的系统工程,它具有内容丰富、教育渠道多元化的特点,不是靠一两项、若干次活动就可奏效的。活动只是实施德育的一种形式、一条渠道,并不是德育的全部。

(2)根据年龄特点,按年级落实德育内容

在学校整体德育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年级学生的差异和教育教学实际,把德育目标按年级分解落实,使学科德育渗透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各年级落实的学科德育目标是:

初一年级:重点对学生进行“守则”“规范”教育、“五爱”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自强自立教育、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社会劳动教育、勤俭节约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等。

初二年级:重点对学生进行“守则”“规范”教育、“五爱”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自立自强自尊自爱自信教育、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遵法守纪教育、审美观教育、公德教育、青春期教育、社会劳动教育、勤俭节约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等。

初三年级:重点对学生进行“守则”“规范”教育、“五爱”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自强自立自尊自爱自信教育、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遵法用法教育、审美观教育、公德教育、青春期教育、社会劳动教育、树立正确人生观及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挫折中的自强教育、勤俭节约教育、合格加特长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等。

初四年级:重点对学生进行“守则”“规范”教育、“五爱”教育、合格加特长教育、自强自立自尊自爱自信教育、遵法用法教育、审美观教育、公德教育、青春期及早恋危害的教育、社会劳动教育、树立正确人生观及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挫折中的自强教育、勤俭节约教育、时事教育、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教育、自我管理能力教育、公民意识教育、职业选择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等。

3、构成德育活动体系

德育活动是强化德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1)从“低、近、细、实”入手,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① 抓好日活动。从上午学生到校起,通过卫生评比、间操评比、零吃乱扔督察通报、班级日志日报等形式,使每个班级、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一天的德育达标活动中,使学生通过相互竞争来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② 重视月活动。在抓好日活动的基础上,月末通过“优胜班级”、“礼仪行为规范达标(示范)生”评选等,对班级、学生各方面进行综合考评,巩固养成教育成果。

③ 大张旗鼓地进行期末表彰、命名。学期和学年末,通过“行为规范达标(示范)班级”、“先进班级”、学校“礼仪行为规范达标(示范)生”、“礼仪行为规范标兵”的评定、命名以及学生的系列评优、评选活动,推进养成教育的深化和升华。

(2)开展主题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把学校德育目标层层分解,以主题月活动的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分项实施,提高了教育效果。每年的三月和十月——礼仪规范月;四月和十一月——法制教育和体育卫生月;五月和十二月——“行为规范化班级”创建和文化艺术月;六月和一月——学期总结评比月;七月、八月和二月——社会实践活动月。

(3)创设育人环境,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校园育人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和静物环境。在人文环境建设方面,学校要求教职工把“以人为本”、“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理念溶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在静物环境建设方面,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并在楼梯、走廊张贴文明用语和警示语,在教室悬挂名人名言,在校园增设宣传栏、展示墙、表彰柱等,以鼓励、表扬、引导等正面教育手段彰显榜样的作用,使学生在无言中陶冶情操,以实现自律和他律有机结合。

4、构建家庭德育体系

家长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家庭是孩子最基本的学校。在构建家庭德育体系方面主要做了一下工作:

(1)办好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是提高家长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利用家长学校组织家长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卫生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请有经验的教师、社会工作者、法制辅导员给家长举行法律常识、家庭行为规范教育、有效管理孩子方法等方面的讲座,还聘请优秀学生家长介绍教育子女的成功经验,并开展了“优秀家长”的评选活动。

(2)开好家长会

家长会是学校联系家长最普遍的形式。我们利用每一次家长会向家长汇报学校或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情况,提出配合学校教育的要求,听取家长对学校、班级工作的意见、建议,讲解“家庭教育与中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系”等。

(3)组织好家庭教育研究会

我们每学期都组织关心青少年工作的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和家长撰写理论文章和心得体会,就家庭教育理论和经验进行研讨、交流,并探索在新形势下家庭如何与学校合作共同教育的问题,使家庭德育工作不断深化。

5、构建社区德育体系

把社区、学校、家庭三股教育势力融为一体,互参互管、资源共享。我们为社区提供家长培训、活动的场地和师资,指导家长从思想上、方法上搞好家庭教育,并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和精神文明建设;社区利用自身的职能优势,或派社区领导、离退休老干部深入学校参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管理,或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基地,使学生增长了社会知识,提高了社会的鉴别能力。

(二)全面检查、考评,让“规范教育”融入学生生活

养成教育是育人工程中最艰难、最持久的工作。加大检查、考评力度,是养成教育成功的关键。近年来,学校通过双向考评推进“养成教育生活化”的实施。

1、学校考评

(1)严格日考核,检查促进

① 环境卫生方面

发挥学生会督察队的作用。学生会督察队除对各班学生遵规守纪情况进行全天候督导、检查、通报外,还从早晨七点半开始在学校大门口设岗,进行文明督察;督察结果记入对班级和学生的量化考核成绩。

对班级卫生实行双向日检查。一是以年级为单位成立了由班级卫生委员组成的年级卫生督察组,全天候负责检查班级卫生区域的打扫、保持情况,随时通报检查结果,并督促整改;二是学生会卫生检查小组对班级卫生进行日考核,考核结果记入班级成绩。

② 遵规守纪方面

学生会间操检查小组每天对各班级间操情况进行双向检查评比。一部分专门负责班级间操质量的检查,结果记入班级月考核成绩;另一部分负责班级间操质量的检查通报,间操质量当场讲评。

实施“班级日志”日报告制度。为了及时掌握班级动态、学生行为及班级课堂情况,实施了由班长负责、把班级全面情况每天向学校汇总报告的日志制度。政教处每天考评班级日志的送交情况及质量,并把结果记入对班级、班主任的考核成绩。

(2)抓好周通报,整改提高

① 政教处通报“班级日志”的考核结果,并计入班级、班主任的考核成绩。

② 通报班级考核成绩。

③ 教务处对班级课堂及作业情况、后勤对班级公物及节能情况、团委对班级团队活动情况、学校环境卫生领导小组对班级卫生区域和老师办公室清洁保持情况等进行检查考核,考核结果进行通报并计入班级成绩。

(3)重视月考核,巩固养成教育成果

① 对班级的月考核

四周为一个考核月。四周的考核成绩平均即为月考核成绩;该成绩占班级月考核总成绩的60%。

年级主管领导对班级进行月考核。考核成绩占月考核总成绩的20%。

年级任课教师对班级进行月考核。考核成绩占月考核总成绩的20%。

以上三项成绩相加,即为班级月考核总成绩。

② 班主任月考核

班主任月考核成绩是由政教处考核成绩(包括班会、出操、班级卫生、学生乱扔、完成任务、严重违纪等)、年级主管和任课教师的考核成绩(包括协调能力、工作质量、培优补差等)组成。

③ “优胜班级”的评比

把班级月考核总成绩和班主任月考核成绩相加平均后,评选出各年级 “优胜班级”。

④ 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学校月考核

通过月评定“礼仪行为规范达标(示范)生”活动,进一步巩固养成教育成果。

(4)进行学期、学年表彰,榜样示范

① 学期、学年对学生的表彰

包括“礼仪行为规范达标(示范)生” 、“礼仪行为规范标兵”的命名,“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进步幅度大的学生”的表彰等。

② 学期、学年对班级、班主任的表彰

包括“行为规范达标(示范)班级”的评定、“先进班级”的评选、“优秀班主任”的评选奖励等。

2、家庭考核

以“行为规范达标(示范)生”评定为契机,对学生在家庭的日常行为规范进行评定。具体评定方法和内容见附件二。

3、采取有效措施,重点强化薄弱环节,督促日常行为规范化

(1)环境卫生习惯

① 发挥学生会督察队作用。对自觉捡废纸、袋的同学,每人次奖励班级卫生分5分;

② 通过学生会卫生检查小组和班级卫生委员对班级卫生进行双向日检查

(2)文明礼仪习惯

成立年级督察小组,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督,并实行量化考核。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1、个人卫生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强化。

2、课间仍存在喧哗、打闹现象。

3、学生中还存在说脏话的现象。

4、文明用语和礼仪习惯有待进一步加强。

附件一:

“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生活化”十六条

礼仪规范篇

升降国旗 肃立行礼;

同学朋友 友爱诚意;

老弱病残 谦让不欺;

父母老师 敬重礼仪。

学习规范篇

预习复习 主动探疑;

听课作业 专注独立;

读书上网 违禁远离;

考试检测 真实自力。

生活规范篇

眼操间操 整齐合律;

家园校园 擦扫彻底;

仪表居室 规范条理;

穿戴吃用 不攀不比。

安全守纪篇

校园社区 不扔垃圾;

公物设施 爱护珍惜;

步行骑车 遵规守矩。

用电用气 安全第一。

教育是慢的艺术

我常常发现,更可怕的是人失去耐心,缺乏最基本的修养;更可怕的是不自知,自我陶醉,自甘粗鲁、卑俗,有时候这一切才是教育更为具体、尖锐的问题,但是它往往被各种任务、指标、困难遮蔽了。因此研究教育,最需要的是倾听、观察、记录和描述,研究教育就是“回家”,回到教育,回到细致、持久的省悟之中。

人们通过接受教育,掌握了各种相关的知识。但是,教育留给人的最有用的东西,不是这些知识,而是在后天环境或教育的影响下,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即素质。即使人们把在学校学习的所有东西都忘记了,素质都是不会消失的。

养成教育应该是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养成教育最重要的是抓好“一言一行”,即学好每一课,让学生从中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良好行为,以逐步形成习惯,内化为素质。下面笔者就低年级思品课教学中如何进行“一言一行”养成教育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二、创设情境,训练“一言一行”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情爱憎的好恶态度,是伴随道德认识产生和发展的一种内心体验,它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和推动作用。教学中创设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又能结合所学“一言一行”, 进行养成性的模仿练习。

电教设境。运用电教手段,可发挥其声像之长,再现学生生活中的某些意境,从而在意境中训练自己的言行举止。如教第一册《我们爱国旗》一课时,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国旗以后,播放一段全校师生在操场上隆重举行升旗仪式的录像,要求学生重点观察老师、同学们的一举一动。然后再放一次录像,要求全班学生一起参加升国旗。此时此刻,学生都能像录像中的老师、大哥哥、大姐姐那样,立正站好,向国旗行注目礼或队礼,还有的学生嘴里自豪地唱起了国歌,爱国主义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1 与学校、班级教育的中心工作相联系,引导实践,规范言行。如教《尊敬老师》,结合教师节举行《教师颂》主题班会,号召学生向教师献爱心。又如教了《遵守课堂纪律》、《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认真做好作业》等课文后,要求学生严格执行学校规定的学生上课学习行为规范 ,做到“一个标准”,即上课发言要立正,声音响亮,清楚,普通话标准;“两个一致”,即上下课礼整齐一 致,课上坐姿一致;“三个整齐”,即课本、文具盒摆放整齐,举手姿势整齐、读书时手、书的摆放姿势整齐 ;“三个一”,即看书写字时手距笔尖一寸,胸距桌一拳,眼距书本一尺。

2 与社会活动相联系,引导实践, 规范言行。如市政府号召全市人民行动起来,为灾区人民献爱心。教者可在认真教学《心中有他人》一课后, 动员学生节省零花钱,为灾区小朋友献上一本书、一支笔、一个书包……,开展手拉手、心 连心活动;

3 与家庭教育相联系,引导实践,规范言行。如教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课后,向学生提出几条具体的生活自理的基本要求:如自己穿衣、洗脸、洗脚,自己系鞋带,自己洗手帕、洗袜子,自己铺床、叠被子等等。定期在班上进行洗手帕、系鞋带、叠衣服比赛,评比劳动小能手,努力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775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