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 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按照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采用合适方式,提高评价效率。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改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
(一)基本原则
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其目的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活动。终结性评价关注学习结果,有利于对教学活动作出总结性的结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注意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发展的资料,可采用成长记录袋等各种方式,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要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全面反映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及水平。评价方法除了纸笔测试以外,还有平时的行为观察与记录、问卷调查、面谈讨论等各种方法。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成长记录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除了等级或分数以外,还可用代表性的事实客观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并提出建议。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各种评价方法都有其一定的适应性,在评价的客观性和深刻性上也各有差别,因此,评价设计要注重可行性和有效性,力戒繁琐,防止片面追求形式。
3.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评价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根据需要,可让学生家长、社区、专业人员等适当参与评价活动,争取社会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更多关注和支持。
4.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语文课程评价要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应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
(二)具体建议
1.关于识字与写字的评价汉语拼音学习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讲普通话、纠正地方音的情况。识字评价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查检字词的能力。第一、第二学段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第三、第四学段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写字评价要考察学生对于要求“会写”的字的掌握情况,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在此基础上,逐步要求书写流利,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第二、第三学段还要关注学生的毛笔书写,第四学段还要关注学生基本行楷字的书写和对名家书法作品的临摹。义务教育的各个学段的写字评价都要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引导学生提高书写质量。评价要有利于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写规范字的习惯,减少错别字。
2.关于阅读的评价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其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的要求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也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在不同学段,可在诵读材料的内容、范围、数量、篇幅、类型等方面逐渐增加难度。默读的评价,应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精读的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第一学段可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第四学段侧重考察在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略读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浏览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信息。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第一学段侧重考察学生能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第二学段侧重考察在阅读全文基础上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细致阅读,具体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语言;第三、第四学段,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活动,考察其阅读量、阅读面以及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3.关于写作的评价写作的评价应按照不同学段的目标要求,综合考察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状况。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的写话兴趣;第二学段是习作的起始阶段,要鼓励学生大胆习作;第三四学段要通过多种评价,促进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写作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新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材料的丰富性、真实性,也要考察他们获取材料的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级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采用展示、交流等多种方式。提倡学生在成长记录中收存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和有价值的典型案例分析,以反映写作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4.关于口语交际的评价口语交际的评价,须注重提高学生对口语交际的认识和表达沟通的水平。考察口语交际水平的基本项目可以有讲述、应对、复述、转述、即席讲话、主题演讲、问题讨论等。口语交际的评价,应按照不同学段的要求,综合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情意态度和表达能力。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的态度与习惯,重在鼓励学生自信地表达;第二、三学段主要评价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第四学段要通过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内容,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评价宜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并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综合考察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5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评价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与合作态度。主要着眼于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是否能积极参与活动,是否能主动提出问题,还有搜集整理材料、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探究问题、展示与交流学习成果等方面的情况。第一、第二学段要较多地关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兴趣与态度。第三、第四学段要多关注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以及展示学习活动成果的能力。各个学段综合性学习的评价都要着眼于促进学生提高语文水平的效率,并有助于他们扩大视野,更好地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评价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要充分注意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有新意的思路和表达以及有特点的展示方式,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最基本途径,在孩子的学习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道:“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必须想办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让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那么怎样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篇1一、给学生读书的自由,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生动活泼的阅读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重要。在众多的阅读方式中,教师(或者录音)范读对激发学生个体的阅读兴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像《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拳打”的激烈场景,教师范读时通过调控语速的快慢急缓,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快如雷鸣电闪,慢如清风细雨”的动感旋律。
又如,教师对现代诗歌的抑扬顿挫的范读,可以带给学生高山流水的韵致。范读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模仿冲动,从静气屏声的聆听到情不自禁的仿读,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学生的阅读兴趣自然会愈来愈浓。
除范读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设计不同的阅读形式,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阅读中体验乐趣。如配乐朗读、看图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这样,美的声音、美的画面、美的形象与美的创造完美地结合起来,强烈地激发学生个体的阅读欲望,同时带给他们深刻的情感体验。
在循序渐进地搞好课内阅读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外休闲阅读的习惯,通过课外阅读了解风土人情、轶闻趣事、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读到兴味处时,还可以像钱钟书老先生读《西游记》一样“自扮悟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与文中主人公同笑、同乐、同悲……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文章内容。这种冲破课堂的藩篱,突出课本的重围的休闲阅读,既可让学生摒弃无聊,远离空虚,尽情享受阅读带来的无穷乐趣,又可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欣赏的水平,激发阅读的兴趣。
二、努力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在平时要有意识地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一种浓厚的教室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认为可读性较强的图书捐献出来,开辟班级小图书角。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书报,并要求做好读书笔记,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在阅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
教师要从我做起,课余时间也要阅读,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这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交流互动时,老师所释放出的知识能量,对学生要有强烈的感染力,让学生受到熏陶。只有这样,才能和学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学生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
三、搭建展示平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活泼好动,对许多事物充满好奇,教师应以此为契机。开展多种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尝试到阅读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华,让他们体验到阅读的快感,从而使阅读真正落到实处。
1讲一讲。每天保持一定的时间用作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读课或晚读课,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故事,或讲一笑话,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让讲述者感受成功的喜悦,让听者在讲述者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感受阅读的诱惑,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2赛一赛。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利用各种节日、班会定期开展阅读汇报,展示阅读成果。例如:朗诵比赛、成语故事会、读书笔记展示等比赛活动。对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信心与热情。
3锻炼持之以恒的阅读意志。阅读实践关键在于坚持,要经常了解学生阅读的执行情况,督促学生完成定量定性的阅读任务,锻炼学生的阅读意志。同时,定期举行阶段性促读活动,如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等竞赛,给学生提供展示阅读成果和个人才能的平台,不断增强学生的意志和读书才能。
四、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不能收到实效。因此,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阅读步步深入。
在这么多的活动形式中,其中,最让学生感兴趣的非“讲故事”莫属了。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学生,一听老师要讲故事,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兴奋的目光,嘴角露出甜甜的微笑。
当老师讲完故事,老师可向学生推荐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书籍,这效果肯定比任何说教有效。讲故事的形式可以多变,不仅老师讲,还可以让学生讲,还可以师生、生生之间比赛讲。这样,学生有了自主的发言权,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书,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或惊险、或奇特、或感人……每一个故事,都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让讲述者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爱阅读,让听者在讲述者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感受阅读的诱惑。
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按顺序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每读一篇文章,先按一定的顺序朗读,弄明白事情怎样从头说起,先说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文章主要讲一件什么事情,试着找出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或段,细细体会这些词、句、段用什么语速、语调或语气朗读更能表达作者的这种感情。
2分步朗读,评读赏悟
通读了全文,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后,就应分步赏读文章。在这一环节上,教师应指导学生养成适当地提出问题的习惯:“这本书大概讲什么?”“主题是什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有什么意义”“给我们什么启示?”并且告诉学生,仅仅会提问题是不够的,还必须能回答问题,引导学生用笔在文章中标出重要的词,划出重要的句、段,或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以读书笔记的形式记下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能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若学生的理解和作者的思想一致,学生就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阅读产生更大兴趣,就更能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兴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才的起点,有兴趣就有乐趣,有乐趣就能激发出更大的兴趣。只要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就能增强他们的阅读能量,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
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篇2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书籍,对于少年儿童的成长无疑是举足轻重的。针对小学阶段的儿童,如何从阅读兴趣、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及培养阅读习惯上下功夫进行指导,提高课外阅读能力呢?
一、创新引导形式,激发阅读兴趣
1、巧借课文,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
2、推荐读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推荐适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读物。
(2)、推荐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读物。
(3)、推荐与现实生活比较贴近的读物。
3、根据要求,规定学生的阅读内容
(1)作文类
(2)名人名言警句类
(3)科普类
(4)寓言类
(5)文学类
(6)童话类
(7)益智类 ……
4、召开读书交流会,享受阅读的成果。
二、激发读书兴趣源,培养读书主动性。
1、以教师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2、以读物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3、用听故事、讲故事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4、以续编课文,文本表演方法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三、营造读书氛围,增加读书情趣
1、营造学习场所的文化氛围
2、营造良好的阅读资料氛围
四、鼓励先进,开展活动,展示读书成果,提高阅读能力。
1、开展识字、朗读、讲故事、背诗词比赛活动。
2、办读书剪贴报及办黑板报。
3、班级、校级播新闻
4、开展师生共同读书日活动。
5、评比摘抄本,看看谁的好词、佳句抄的多,且写的好。
6、评比“读书心得”、“读后感”和“读书记录卡”的书写。
五、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阅读习惯。
2、培养边读边想的阅读习惯 。
3、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
4、培养学生写读后感的习惯。
5、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
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篇3从播放影视作品中的精彩片段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以影视资源对照小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给**人物配音满足学生的表现欲等方面,研究在语文教学中巧用影视资源,激发学生名著阅读兴趣。
在名著阅读教学中,由于名著内容精深、年代久远等原因,给学生造成较深的文化隔阂,因而给学生带来一定的阅读障碍,影响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但学生对影视教育作品却有着强烈的兴趣,甚至因此而产生阅读名著的欲望。
一、播放影视作品中的精彩片段,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影视作品具有动态、形象、逼真等特点,将影视作品与名著文本结合使用,可以将静止的语言文字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这是绝大部分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
利用影视作品的优势为语文教学服务,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当教师布置学生阅读一部名著时,可先播放由该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中的精彩片段,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如布置学生阅读《格列佛游记》前,让学生观看格列佛在小人国的影视片段,学生对作者奇异的想象特别感兴趣,阅读文本的欲望就会被激活;在观看**《汤姆·索亚历险记》时,汤姆刷墙的片段让学生惊叹汤姆的聪明,不禁想要了解汤姆这个调皮的孩子,因为汤姆和他们是如此相似。
许多学生看了这些精彩片段后,激起了阅读原著的兴趣,阅读的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当然,影视作品不能代替原著,它在语文教学中只是辅助性工具。因此,教师一定要慎重,要根据需要适时适度使用。
二、以影视资源对照小说,在比较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说在改编成影视作品时,受各种因素影响与原著有时有着很大的区别。教师正好可以利用这一点,设置比较环节,让学生发现影视作品和原著的区别,赏析原著精彩的语言。(下面以**《骆驼祥子》为例)首先,在比较中体会原著表达情绪情感的语言魅力。在比较中,有些学生发现**是从祥子卖骆驼开始的,而小说在这个情节之前,不仅说明了骆驼与祥子的渊源,还用了很多笔墨介绍祥子拉车的情况及其性格特点。
例如,小说这样描写祥子拉上新车的喜悦之情:“那辆车也真是可爱,拉过了半年来的,仿佛处处都有了知觉与感情,祥子的一扭腰,一蹲腿,或一直脊背,它都就马上应和着,给祥子以最顺心的帮助,他与它之间没有一点隔膜别扭的地方。”这形象细致地写出了祥子的意气风发,他与车亲密如同朋友一般,他欣喜、兴奋、痛快,这些情感是**很难表现出来的。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要真正了解名著的内涵,还是要仔细揣摩原著的文字,跟随作者的笔迹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
其次,在比较中发现影视作品表现的局限性。《在烈日和暴雨下》是小说《骆驼祥子》的经典片段,而在**与原著的比较中,学生发现**里只有祥子在暴雨中拉车的情景,却没有在烈日下的片段。于是,让学生重读“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片段,仔细品味作者是如何体现“热”的。
然后问学生:“如果你是导演,能让镜头里的烈日比小说里的描写更细腻吗?”学生讨论得很热烈,都觉得文字的描写,有时很难用**的“动态”语言表现出来。再次,在比较中加深对名著主题思想的理解。
有些学生还发现,**和小说的结尾虽然都呈现了祥子堕落后的凄惨,但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里的祥子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处处被人排挤,夕阳拉长了祥子的影子,仿佛一声长长的叹息。老舍则用这样一段话结尾:“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会埋藏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这个结尾虽然没有**那样形象直观,但看着**里游魂似的祥子,读着这短短的一句话,学生怎会想不起过去那个积极追求梦想的祥子?怎会不感慨现在这个行尸走肉的祥子?怎会不痛恨那个吃人的旧社会?在影视作品与小说的对照中,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渐渐学会了品味原著的语言,文学鉴赏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给**人物配音,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激发阅读兴趣
给**中的人物配音,类似于分角色朗读,但因为**直观地展现了具体的环境、人物的表情,因而更能吸引学生。同时,初中生喜爱表现自己,给人物配音不仅能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表现好的学生还能获得成功的感觉,这无疑能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配音是一门语言艺术,要求配音者根据片中人物所提供的所有特征,去深刻地理解、体验人物感情,用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绪。因此,学生想要配好音,必须先认真阅读原著,了解故事情节、人物的性格特征等内容。
例如,教师要求学生为**《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刷墙和指证印第安·乔这两个情节配音,那么就必须要求学生精读这两个情节,运用圈点勾画与旁批的方法,仔细揣摩汤姆诱惑小伙伴刷墙时欲擒故纵的心理,以及汤姆在指证印第安·乔时的害怕恐惧。
四、结束语
巧用影视资源体现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智慧,展示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师应该凭借自己的教学智慧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使之与文本珠联璧合,更有效地服务于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
初中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根据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一)识字与写字
1.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
2.评价识字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不同的学段应有不同的侧重
3.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不能简单地用罚抄的方式来达到纠正错别字的目的
(二)阅读
1.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2.朗读、默读的评价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评价默读,应根据各学段目标,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3.精读的评价
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4.略读、浏览的评价
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5.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
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在7~9年级,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6.古诗文阅读的评价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写作
1.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
2.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
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3.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
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4.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写作档案除了课内外作文外,还应记录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等内容,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四)口语交际
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
——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
——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
——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
——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及时发现差异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
参考资料:
学生阅读表现力的形成不是作者与作品、教师单方面的问题,而是取决于读者、作者和材料之间达成和解的程度。通过对《培养学生的读写表现力》一书的学习,我认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表现力,首先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这本书之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更新教育观念。 我们的语文教育曾一度极力追求科学化,追求客观性、确定性、抽象性的目标。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向自然科学靠拢的过程中,醉心于数量化和标准化,过度地进行理性分析。语文教育所进行的这一番尝试,不能说完全没有意义,但从根本上说,追求这一方向的许多做法,背离了语文教育的特点。不但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效率,而且也损害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人们对于语文材料的理解应该有一致的地方,但是很多情况下,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这正如人们常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语文教学特别倡导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尊重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 正如魏书生老师所言:“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足见,培养阅读兴趣不单单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它体现着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体现着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热爱学生、为了学生的新的教育观念。 二、培养阅读兴趣要有整体观。 兴趣涉及感知、动机、思维、情感、意志等各个领域。从课堂教学这个整体看,兴趣与教材、教师、学生、教学手段诸多因素息息相关。所以,培养阅读兴趣不能是孤立的局部改革,应有整体观念,注意各方面的内在联系,全方位地探索。 1、诱发求知欲望。 课文有取之不尽的知识需要学生获取,教学中善于找到他们的“求知点”学生就会表现出浓厚的求知兴趣。什么是学生的“求知点”呢?“求知点”是阅读教材需要学生掌握而又尚未掌握或不完全掌握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让他们既要付出努力,又能得到满足,找准“求知点”就必须在吃透教材的同时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 2、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若将阅读教学任务转化为学生的追求意向,就会成为学生直接的学习动机,因而产生兴趣。所以,每节课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定出学习目标。严杏老师在执教《只有一个地球》时,情景导入、揭示课题、了解学情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预习中你还有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积极性很高,纷纷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中提炼出研读专题从而以学定教。 3、发挥学生自主性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才有可能产生融洽的课堂氛围,学生才有可能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以往的阅读,由教师设计出一系列问题,学生讨论、交流,问题解决了,课文也学完了。教师的问题像一双无形的手牵制着学生,束缚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长此下去,学生对教师的问题产生依赖,养成等人提问的习惯,而不会自己去发现问题,在真正阅读时就会无从下手。慢慢下去,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独立阅读的兴趣,就算学生已有的一点兴趣也会渐渐被磨蚀掉。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科学评价,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评价是为了给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如果教师的评价模糊不清,学生也会感到一片茫然。曾经听过一位老师的语文课,当学生朗读完课文之后,老师这样评价:“你读的很好,希望同学们向他学习。”从这位同学的脸上看不到被表扬的喜悦,其他同学的脸上也是无所畏的样子。好在哪里?该学习什么?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具体的评价。让学生在自评、互评中提高能力,获得成功的乐趣。多元的、科学评价方式才是学生成功的催化剂。 兴趣往往是决定一个人的活动的源动力,它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不仅可以提高他们阅读表现的能力和学习成绩,对于他们的口语表达和习作表现能力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更为他们将来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当然,学生阅读时一定要带着快乐的心情走进文本,并把文本当作是产生快乐的源泉。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喜欢阅读呢?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尝试: (一)精心设计导入——拨动学生快乐的心弦。 课堂伊始,注重课的导入,根据不同的课文设计新颖的方式,创设课堂教学合适的情境,引人入胜,促使学生充满情趣的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去,投入到主动阅读的活动之中。 1.谈话导入。几乎所有的课文都能用谈话法导入,但看是否精到得当,谈话宜抓住关键,直截了当,切中要害,激趣有方。如《悄悄话》一课这样导入:“小朋友,什么是悄悄话?你们有没有跟谁说过悄悄话呢?”学生交流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出示课题:悄悄话 2.故事导入。低年级语文教材中不乏故事性课文,如《小蝌蚪找妈妈》、《小壁虎借尾巴》等,生动有趣,可用听老师讲故事或学生讲故事的方法,“拉”住学生耳朵后直接切入,揭题板书,“今天我们一起学讲这个故事。” 3.音乐导入。有些课文富有诗意,或有生活情趣,能和学生的音乐知识联系起来,如恰当运用,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春雨沙沙》一课,让孩子们伴着音乐唱一唱《小雨沙沙》,柔美的歌声捕捉孩子们的思维,带入春雨的世界。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还诸如谜语、看课件录像等,只要能吸引学生,引发学习的兴趣,拨动他们阅读课文的心弦,都是合适的,那一双双明亮的小眼睛会是最好的证明,闪烁的光泽似乎写出心底的向往:老师,我要读! (二)阅读形式多样——激发学生快乐的火花 低年级学生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不长,单纯的读书会使学生心不在焉、人心分离或者昏昏欲睡,要设计巧妙的教学方法,创设合理的情景,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引起他们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班级学生学习情况及教学需要,看一看、讲一讲、说一说、演一演……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快乐地读书,同时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语文综合能力。 看一看: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课文有些语句表述的事物直观性强,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将文字描述的事物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紧密地与语言联系起来,使学生头脑里出现二者合一的形象。如:教学《一粒种子》,理解“挺一挺”这个词时,我让学生观察电脑画面,然后对着画面描述种子的四次“挺一挺”。这个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理解了词句,对种子的生长过程也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说话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想一想:《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引导学生想象:听了小白兔的话,小灰兔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又如在教学《两只小狮子》一课时,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读书中感悟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并让学生反复地读其中的对话。再让学生自由争论,你喜欢哪只狮子?为什么?最后引导学生明白: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独立,不能事事依赖别人。 读一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教学中,我常根据教学采用自由朗读、分组读、领读、男女读、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读、集体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的阅读表达出来。 唱一唱:低年级的孩子天真烂漫,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唱歌表演形式,创设音乐情境,借助音乐旋律,能诱发学生兴趣。如在指导朗读《小小的船》后,边让学生跟《小小的船》的录音歌曲唱,边随着老师的示范动作翩翩起舞,一下子把他们带到了幽静的星空,学生的表演和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融合在一起,好像自己划着小船观看蔚蓝的天空,闪闪的星星和弯弯的月儿,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 演一演: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我反复示范,不断启发,孩子们怎么也读不好狡猾的狐狸千方百计讨好乌鸦的哪种语气。于是我让学生再看插图,想象当时的情境,合作演一演……在这种毫无拘谨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敢想、敢说,从而能充分体验文中角色的内在情感。一切都在“演”中生成、体验,在“读”中感悟、升华。课堂活了!学生有了最深刻的体验,感悟语言文字不再枯燥,学习成了学生的乐事。 说一说: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如《春天在哪里》一文,反映春天一切生机勃勃的特点,充满了儿童情趣,句式整齐,读来琅琅上口。教学时,我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后,引导学生作诗。课堂上,孩子们“诗兴”大发。他们模仿诗中的句式作起诗来:“春天在哪里?/春天在池塘里。/春天的风微微吹动,/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这样的语言,虽然稚嫩,却也童趣横生。仿一仿,不仅激发了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语言也得到发展。 总之,这本书给我的启示是很深远的,拓宽了我的思路和眼界,促生了我阅读教学的表现力,所以我将充满感激地、激情饱满地投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热情为学生铺路搭桥,帮助学生感受阅读的快乐,一定会有更多的孩子会加入到自主阅读的行列中,享受阅读的乐趣,不断培养阅读表现力。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学阅读和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阅读是教师为了教学和学生为了学习而进行的文本解读活动,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不同的意义。对教师而言,他不仅要读懂文本,而且要寻找文本的教育意义,把文本的教育意义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对学生而言,他们阅读的目的是为了从文本中学习相应的内容,这些内容具有示范性或工具性。教学阅读是阅读教学的前提,教学阅读的转型是阅读教学转型的基础。新课程关于阅读和阅读教学的新理念新认识,促使教学阅读范式发生了转型。
一、从“一元解读”到“多元解读”
从解读视角的角度看,教学阅读经历了“一元解读”到“多元解读”的转变。传统的阅读教学,多是从某一特定的角度去解读文本,并且把这一角度视为唯一正确、合理的角度。“一元解读”又分为不同的“一元”。一是把文本解读定位在解读作者原意上,即作者中心论,把作者的写作意图视为“定解”、“确解”;二是把文本解读定位在专家解读上,即把专家的解读作为文本解读的唯一合法解读;三是把文本解读定位在教材编写者的解读上,把教学参考书上的解读看成唯一合法解读。由于教参在传统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教参解读往往成为教学中合法的一元解读,也是唯一的“定解”。四是把文本解读定位在教师自己的解读上。有些教师对文本有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在教学中就把这些观点作为定解讲解给学生,让学生接受。在实际的教学中,这种情况可能并不多,但也的确存在。传统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把这些“一元解读”中的某一“定解”作为唯一正确与合法的内容教授给学生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只有接受这一“定解”才能通过学习考核。
“多元解读”又分为不同的“多元”。一是从个体的角度看,是指个体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这里的个体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个体运用不同的眼光解读同一作品时会看到不一样的内容,在不同时期或在不同心境下对同一文本的解读也会不同。二是从群体的角度看,不同个体的角度汇集在一起时形成多元的解读见解。由于读者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以及审美角度等方面的差异,势必导致文本解读的多元化,不同的人对同一文本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如对《红楼梦》的理解,“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文本的多元解读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把这众多的解读放在一起,就可以看到,大家解读的视角是丰富多彩的。
传统阅读教学的一大弊端就是教师对文本的“一元解读”代替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这里所说的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更多的是指学生群体中不同学生对文本解读的汇集。例如,一位老师上《归去来兮辞》时,要求学生用一个字概括陶渊明归途中的心情。一生答“恨”,另一生答“急”,第三个学生答“欣”,第四个学生答“喜”,老师均不满意,最后,老师满脸无奈,只好一点鼠标,闪出一字――“乐”。前面学生的解读,从某些侧面揭示了文本,然后教师却均给予了否定,用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答案取代了学生的解读。教师“一元解读”与学生“多元解读”的矛盾可以说是传统阅读教学中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约束,教师以“一元解读”一刀切地消解学生的“多元解读”。多元解读是不可能消除的,因此,解决矛盾的办法是给予多元以合法性,在多元解读的平台上进行公平的交流与对话,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只有真正落实多元解读,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个性,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二、从普适性解读到个性化解读
从文本解读结果的角度看,教学阅读经历了从普适性解读到个性化解读的转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段文字中的第一句话是针对以往阅读教学中教师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现实而说的,是对这种现状的纠正;后面的两句话则指出了正确的阅读方向。对阅读个性化的追求,瓦解了传统阅读教学中对阅读结果普适性的追求,教学阅读由普适性解读向个性化解读转变。
普适性解读试图从某一角度对文本做出惟一正确的、合法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解。它只承认这一解读结果的正确性与合法性,而视其他解读结果为错误或偏颇。
普适性解读与一元解读具有相关性,但又有差别。普适性具有一元的性质,但侧重的角度是解读的时空适应性,而一元解读强调的是解读的权威性、合法性。普适性解读强调的是解读所具有的强大解释力,即这样的解读是正确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追求的是千古不移的法则。普适性解读的追求就挤压甚至消解了异样声音存在的空间。在传统教学阅读中,以政治思想为标杆解读文本的做法,就是用所谓的“普遍真理”解读一切文本,使文本服务于政治需要,结果导致文本思想的变形与文本理解的扭曲,同时压抑了其他解读的产生。
个性化解读与多元解读具有相关性,但又有差别。多元解读侧重从解读视角的角度理解文本。个性化解读则侧重从阅读主体作用发挥的角度谈文本解读。多元解读意味着解读视角的多样化、丰富化,以及进入文本方式的多样化。个性化解读意味着学生个体的张扬,也意味着解读结果的独特化、差异性,甚至不可替代性、惟一性。个性化解读是对普适性解读的反拨与解构。
三、从“他者解读”到“自我解读”
从文本解读主体性角度看,教学阅读经历了“他者解读”到“自我解读”的过程。
“他者解读”可以理解为“他者代读”,即他人代替阅读者解读文本。站在教师的角度上看,他者解读是专家解读、教材编者解读、教师同行解读、甚至文本作者自己的解释等。站在学生的角度看,他者解读是教师解读,是教师拿专家解读、教材编者解读、其他教师的解读,或者文本作者自己的解释等。
自我解读是指学生或教师个体从自己的经验、知识基础、价值取向等出发对文本做出的具有自我特征的解读。自我解读表现出的是学生或教师个体独特的阅读体验与阅读认知,具体强烈的个体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在自我经验基础上的自我建构。阅读过程也是个体的自我建构过程。学生或教师的经历、经验、水平不一样,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对文本的理解也不一样。因此,文本对于他们的价值与意义也迥然不同。自我解读是最贴近自我心灵的解读,是最“适己”、最“切己”的解读。
传统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把他者解读(包括教师自己解读)的内容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以他者对文本的理解代替学生自己的理解的过程。他人的见解被视为正确的见解、具有合法的地位,学生或教师自己对文本的体验与认知,被排斥在教学过程之外。虽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或教师也会有自己的解读,但这些自我解读往往不能被置于台面,只能在私下里流传,而得不到合法的认同。
新课程改革以来的教学阅读,由于强调了学生阅读主体性,强调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学生的自我解读受到重视,被允许进入课堂教学,而且成为课堂教学的合法内容。如此一来,学生自我解读的地位得到加强,学生自我解读的能力得到提升,学生自我解读的结果得到重视。
四、从“认知性”解读到“体验性”解读
从解读主体所运用的解读手段的角度看,教学阅读经历了从认知性解读到体验性解读的转变。传统的教学阅读是一种认知性阅读,注重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从而认识文本中包含的“道”。认知性阅读强调的是对文本的条分缕析,讲究的是条理清晰、脉络分明、结构完善、层次井然。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自我的感受与体验受到了挤压。
语文新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新课标中共出现“体验”一词19次,其中关于语文学习的2次,关于写作的1次,关于综合性学习的1次,关于教材编写的1次,而关于阅读的出现了14次。这14次“体验”分布在课程标准的不同地方。例如,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课程目标”部分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阶段目标”部分,也多次提出注意体验情感等内容。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评价建议”部分提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精读的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所有这些都表明,注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的感知,注重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是新课程改革所致力的方向。我们认为,这种方向是符合阅读规律的,也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在新课程的推动下,阅读教学开始从“认知性”阅读向“体验性”阅读转变。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教学阅读的转型并不是说完全地以后一种阅读取代前一种阅读,而是说阅读重心发生了转移。有一些逐渐被消解,比如“一元解读”和“普适性解读”逐渐淡化或退出,而他者解读和自我解读、认知性阅读和体验性阅读之间更多需要两者的融合与互补。只是在以往的教学阅读中,强调了一方面而忽略或淡化了另一方面,现在需要做的是让阅读重心发生转移,同时注意两者之间的融合。
[作者单位: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