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5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5篇,第1张

#教案# 导语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活动,其媒介是按时组织的、有规律的声波(机械波的一种)。以下是 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小学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乐曲《捉迷藏》,感受体验乐曲生动活泼的情绪,并能随乐曲即兴创编动作进行扮演。

 二、听唱法学习歌曲《躲猫猫》,通过录音与教师的范唱,同学能够通过默唱记住歌词,准确歌中一字多音处。

 三、通过编创游戏《躲猫猫》,引导同学接触小数民族音乐游戏,拓宽同学音乐视野。

 重点、难点

 1、欣赏乐曲《捉迷藏》

 2、学唱歌曲《躲猫猫》

 3、游戏扮演《躲猫猫》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无规范动作要求,但要引导同学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扮演和唱。

 二、新课学习

 1、谈话、结合生活,引导同学谈谈“捉迷藏”的心情与方法。

 2、欣赏钢琴曲《捉迷藏》。

 (1)初听,启发同学边听边进行音乐想象;想象“捉迷藏”的经过与“捉”、“藏”两者的心情并能说出演奏乐器是“钢琴”。

 (2)复听,鼓励学自身创编动作(不限动作)进行体验。

 3、录音范唱歌曲《躲猫猫》后教师简明扼要地介绍歌曲的内容、少数民族、苗族,和“躲猫猫”即“捉迷藏”。

 4、教师范唱,让同学轻声随唱默记歌曲。再用琴伴奏,在最短时间内让同学学会歌曲。

 5、游戏、师生一起商量后进行游戏。要求、游戏进行时参与或不参与者都必需唱歌伴奏。

 三、课堂小结

2小学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乐曲《火车波尔卡》,感受体验乐曲鲜明的音乐形象,并即兴扮演,体验随意做动作的感受。

 二、以歌曲《火车开了》音乐为伴奏,结合歌谣,歌词组成“开火车”。

 三、游戏活动,引导同学主动参与、积极投入游戏活动中。

 四、通过自主创编动作扮演,增强同学的自信心,激发同学的编创热情。

 重点、难点

 1、欣赏乐曲《火车波尔卡》

 2、游戏《火车开了》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无规范动作要求,但要引导同学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扮演和唱。

 二、新课学习

 1、欣赏乐曲《火车波尔卡》。

 (1)初听,启发同学边听边进行音乐想象;想到什么?并说说;后引导同学通过乐曲轶事的简介,说说乐曲中的火车是怎样开的。

 (2)复听,鼓励同学进入角色地进行扮演。(教师可稍作引导性动作引导同学参与即兴扮演)

 2、开火车,游戏《火车开了》。

 3、歌谣学习,要求读拍准确、清晰。

 4、讲清游戏规则,先分组,再要求每人准备好自身要报的站名。

 5、分组练习,教师分别指导。

 6、分组扮演。

 三、课堂小结

3小学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珍重友情的精神

 2、通过学唱歌曲,为下一步表演做准备。

 教学重点:

 注意区分2/4拍及3/4拍,并能按要求演唱

 教学难点:

 表演唱《小动物告别会》,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比较大的曲目,可能会有一定难度,需要靠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完成

 教学准备

 录音机、录音带《小动物告别会》、小动物头饰及场景布置 、 《小动物告别会》歌词。

 教学过程

 (一)学习歌曲《小动物告别会》:

 1. 教师播放有关动物冬眠的画面。

 2. 听录音范唱。

 3. 教师分段、分句教唱,可放慢速度教唱。

 4. 教唱第一乐段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的情绪,应唱得抒情、优美。

 5. 教唱第二乐段歌词。注意第二段与第一乐段在节拍、情绪、速度等几方面的区别。

 6. 教唱第三乐段,注意情绪的对比:小动物们在依依惜别,相约明年再相会。

 7.学会歌曲后,第一、三乐段齐唱,第二乐段可按歌词内容分配角色演唱。由于歌曲较长、歌词较多,要求学生背唱有一定难度。学生能跟着录音比较完整地延长就可以了。在以后排练、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还有机会进一步熟悉这首歌曲。

 (二)歌表演《小动物告别会》

 1 播放《小动物告别会》的伴奏带,请三个小组的同学分别上台,为大家表演本小组为歌曲设计的动作,并组织大家简单讨论。

 2.教师与学生中的骨干分子起舞,另两组同学,一组伴唱,一组学生用打击乐器奏出三拍子的节奏型(如“× × ×”、“× ×× ×”等)。

 3.其他学生陆续加入,可以模仿教师的舞姿,也可模仿同伴们的舞姿,即使动作不太协调,也没有关系,关键是要参与,要能感受到三拍子的韵律。

 4.如场地条件稍差,无法让全班学生同时表演,也可分三组进行,分别表演歌曲的三个乐段。

4小学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大海摇篮》,引导学生练习用简单的图形谱(线段图)表现音乐的形象。

 2、听唱法学习歌曲《大海》,完整地聆听录音范唱,并通过提示分辨歌曲描绘的“海”的形象。并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通过为《大海》创编动作,学习用动作表现自己感受到的意境与情感,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设计表演歌曲的方式方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小练习:学习利用身边的物品模仿声音。

 二、新课学习:

 1、欣赏乐曲《大海摇篮》,引导学生认真听乐曲,分辨歌曲唱出的内容,并采用图谱(线段图)表示的方法。

 (1)初听前谈谈“海”等有关常识;

 (2)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内容,提示学生可用自己认可的图形表示所听到的音乐形象。

 (3)复听时可自编动作或利用身边的物品制造声响进行体验表演。

 2、听歌曲录音《大海》,引导学生边拍边轻声随唱。

 3、歌词学习: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气氛。

 4、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大海》,要求自创动作(引导学生用身边的物品与打击乐器等方法制造声响为同学作伴奏),从学生的自创运用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5小学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一、聆听《青蛙音乐会》,感受音乐所表达的生动鲜明的青蛙形象。

 二、愿意用肢体动作和演唱等形式来表现青蛙的模样。

 三、喜欢并乐意参加音乐会。

 教学重难点:

 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欣赏音乐感受并表现音乐中的青蛙形象。

 教学用具:

 音乐、头饰、青蛙相关动画等

 教材分析:

 《青蛙音乐会》是一首具有趣味性的通俗音乐作品。乐曲为3/4拍,蛙鸣声伴随着乐声响起,好像夏季池塘边的青蛙在暮色中的合唱开始了。前面一段是抒情的慢板,好像青蛙的优美舞蹈伴着起伏的旋律;接着乐曲再现了一遍,蛙鸣声、流水声在乐声中渐弱,消失在暮色中。

 教学过程:

 一、唱歌的青蛙来了。

 1、引用《动物说话》伴奏音乐唱几遍,“青蛙唱歌咕咕儿呱(拍手),青蛙唱歌咕咕儿呱(拍手),咕咕儿呱(耸肩)咕儿呱咕儿呱咕咕儿呱”并出示唱歌的青蛙形象。

 2、播放《青蛙音乐会》开头部分,跟音乐模拟青蛙唱歌。“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学生根据音乐节奏、情绪用嘴型有表情地演唱。

 二、跳舞的青蛙来了。

 播放《青蛙音乐会》慢板的片段,教师戴上头饰用典型的三拍子舞步跟着音乐邀请小朋友参加跳舞,没受邀请的小朋友在座位上跟着老师动身体。结束后出示跳舞的青蛙形象。

 三、演奏的青蛙来了。

 1、可用你们的音乐书、笔、课桌等东西编创一些简单的节奏模拟流水声、鸟叫声、鼓声等加入到音乐中来,看谁最厉害。

 2、小组讨论创编。

 3、合着音乐展示。出示演奏的青蛙。

 四、青蛙指挥家也来了,举行青蛙音乐会咯。

 1、夏季暮色中的池塘里,来了一群会唱会跳会奏的青蛙们,看,他们多热闹啊!(出示课件)

 2、播放完整的《青蛙音乐会》,青蛙指挥家(老师扮演)领着这帮青蛙们开始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

 3、学生自由选角色,在音乐中跟着指挥表演了。演后选出最出色的歌手,舞手,奏手,并给予奖励。

 五、动物音乐会。

 音乐会吸引了各种各样的动物,有老虎、狮子、鸟儿、松鼠……他们也要参加,播放《青蛙音乐会》音乐,让更多的动物也来表演。

 六、动物狂欢。

 课件出示动物狂欢节情景,播放《动物狂欢节》音乐一起在歌声笑声中结束课堂。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中班音乐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中班音乐教案 篇1

 音乐活动:摘果子

 教学理论依据:

 实施策略:

 1、 创设情境2、动静结合3、合作探究,

 4、循序渐进,层次深入5、激发兴趣,大胆表现

 活动目标:

 1、能随乐曲的节拍做手腕转动的动作。

 2、能用表情和动作表现出摘果子的愉快心情。

 活动准备:

 1、《摘果子》音乐CD

 2、《开火车》音乐

 3、果园的幻灯片一张

 活动重点:能用表情和动作表现出摘果子的愉快心情。 活动难点:能随乐曲的节拍做手腕转动的动作。

 活动过程:

 一、观看果农摘果子的幻灯,激发幼儿产生摘果子的兴趣。

 师:小朋友,秋天来了,果园里的果子都成熟了啦!农民伯伯们忙不过来,想请小朋友们去帮忙摘果子!你们愿意吗?(愿意)让我开着火车去摘果子喽!

 师:美丽的果园到了,果园里的果子可真多啊,我们看一看农民伯伯是怎样摘果子的呢?丰收了,农民伯伯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农民伯伯都笑了)你们想不想一起来摘果子啊?小朋友你们会摘果子吗?摘一个果子给我看一看。

 二、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摘果子的动作。

 1、幼儿交流学习摘果子的动作。(幼儿边说边做摘果子的动作,鼓励幼儿伸出手臂,转动手腕,学习摘果子的动作)

 师:拧一下果子很容易就摘下来了,我们一起来试一试。(教师哼唱) 摘下的果子可以放在什么地方呢?(地上)一手做抱着篮子状,一手摘果子。(教师哼唱)

 2、引导幼儿摘不同位置的果子,认识方位。

 师:我们除了可以摘前面的果子,还可以摘哪里的果子?根据不同方位,边哼唱边摘果子。

 师:篮子挎在手上好累啊,让我们把篮子放在地上吧。我们就可以两个手来摘果子了。教师哼唱,幼儿做动作。

 3、播放《摘果子》乐曲,带领幼儿随乐曲节奏做摘果子放果子的动作。

 师:小朋友这么快就学会摘果子了,让我们一起跟着音乐来摘果子好不好?

 三、幼儿合作摘果子,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增加游戏的趣味性。 师:小朋友可以自己摘果子,也可以和小朋友一起摘。那怎么合作摘?一人抱篮子,一人摘果子,请一名幼儿和老师示范。教师哼唱。合作表演的好不好?请你自己找一个小伙伴。商量好哪个小朋友摘果子,哪个抱篮子。放音乐,幼儿完整表演摘果子。

 摘果子的时候一定要记住手腕要怎么样?(转一下)教师纠正动作。一起再来试一试?(教师哼唱,幼儿做动作)让我们跟着音乐再来完整地摘果子好不好?

 四、创编动作,丰富表现。

 师:好累啊,我们坐下休息会。刚才我们用了好看的动作来摘果子,那在摘果子的时候,除了摘果子的这个动作,还会做什么动作?引导

 幼儿创编动作,如:“擦汗、抱筐,高兴”等动作,引导全体幼儿模仿。播放乐曲,带幼儿跟随音乐完整进行表演。看看谁摘果子的动作和别人不一样?

 五、创设果园的场景,体验采摘的乐趣。

 师:你看我们都出汗了,看来劳动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农民伯伯非常地感谢我们。夸我们都是爱劳动的好孩子,小朋友,你们今天开心吗?劳动过后是不是很快乐啊,果园里还有很多的果子等着我们去摘呢,你们休息好了吗?让我们到那边继续摘果子吧。挎着篮子到果园里去摘果子。

中班音乐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生活因为有了音乐才会多姿多彩,而这些欢快的、舒缓的、悲伤的等等各种性质的音乐正是由各种时值的音符组成,为了让孩子们更形象生动地理解并感受音乐的神奇与奥秘,我就设计了这样一堂课――《可爱的小音符》。目的在于通过各种游戏的开展以及音符妈妈(全音符)、音符姐姐(四分音符)、音符宝宝(十六分音符)形象的教学具展示让孩子们感受各种音符时值的长短,并结合基本节奏型巩固提高幼儿对音值、节拍的感悟及表现能力。

  活动目标:

 1、体验全音符、四分音符、十六分音符时值变化带来的趣味性。

 2、初步了解三种音符结构及基本节奏型,尝试用声音、动作表现音符时值长短。

 3、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活动准备:

 自制“音符小楼”(全音符、四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地面布置音符列车、音乐

  活动过程:

 一、情境体验,引出课题

 1、听音乐自由表现进教室。

 2、比较两段音乐的不同。

 二、感知音符时值长短故事《音符小楼》,形象感知全、四、十六分音符的时值长短。

 梗概:音符妈妈喜欢一个人住一层楼,音符姐姐喜欢一个人住一间房,音符宝宝喜欢四个人挤一间房。

 三、表现音符时值长短

 1、游戏《变变变》

 2、游戏《音符列车》

 四、匹配相应节奏型并表现

 1、为音符小楼安装门牌。

 2、邀请小音符。

 a、全音符用喂---叫喊请出

 b、四分音符用敲门请出

 c、十六分音符说说生活中类似的节奏型

 五、律动延伸,继续感知

  活动反思:

 活因为有了音乐才会多姿多彩,而这些欢快的、舒缓的、悲伤的等等各种性质的音乐正是由这些可爱的音符组成,让孩子们更形象生动地理解并感受音乐的神奇与奥秘。在新《纲要》中,明确地强调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中班音乐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为角色配节奏型,发展幼儿节奏创造的能力

 2、使幼儿体验节奏游戏的快乐

 3、熟悉歌曲旋律,学唱新歌。

 4、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活动准备:

 渐强、渐弱符号卡片、鼓、镲

  活动过程:

 (一)教师讲述故事,引发幼儿兴趣

 在森林里住着许多可爱的小精灵,他们生活得非常愉快。可是在森林的另一边住着可怕的魔鬼,他经常给小精灵们捣乱。大,考吧、幼师,网出,处!有一位善良的仙女,非常想帮助小精灵们。于是在魔鬼出现时,让天空出现一道闪光,小精灵们马上变成各种树,魔鬼就没办法了。

 (二)教师提议用鼓表现魔鬼的脚步声、用镲表现仙女的闪光等。请幼儿讨论表现的节奏型

 讨论结果:魔鬼的脚步声|××|魔鬼的跑步声|××××|

 仙女的闪光|×————|

 (三)游戏开始

 1、幼儿分成两组:一组扮魔鬼,一组扮小精灵,少数扮仙女

 2、玩法:扮小精灵的幼儿在场内自由活动。教师提示时,请扮魔鬼的幼儿敲出相应的音响节奏,表示走跑。当教师再次提示时,扮仙女的幼儿击出相应节奏,表示仙女出现,“小精灵”马上用自己的身体做出各种树的姿态,谁动了,“魔鬼”就可以把他抓走。

 3、轮换角色游戏。

  效果分析:

 孩子好动好玩,思维具体形象,一切从兴趣出发,因此音乐教育也要同游戏融为一体。此次活动使幼儿体验到“玩”一样的感觉,不知不觉地投入到节奏活动中。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中班音乐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故事等多种途径来充分感受音乐,并通过声音、动作等来表现音乐。

 2发展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及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3培养幼儿随音乐节奏做动作的良好习惯。

 4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5初步学习用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活动准备

 1“热闹的森林”一张;小提琴、笛子、大鼓、钢琴、沙锤、铃鼓、碰铃等多种乐器;小松鼠、小白兔、小鸟、小狐狸头饰各一,并布置于教室四周。

 2幼儿熟悉小提琴、钢琴、长笛、大鼓等多种乐器。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小提琴、钢琴、长笛、大鼓四种乐器,引导幼儿讨论喜欢的乐器。

 指导语:

 (1)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要请我们开个小小音乐会。你们看,我带来了什么

 (2)你们会演奏这些乐器吗上来试试。(3)还有谁会演奏别的乐器

 2引导幼儿倾听音乐,理解歌词内容。

 (1)引导幼儿仔细倾听音乐。指导语:在热闹的森林里,住着一群音乐家,我们听听他们的演奏。

 (2)请幼儿说说歌曲里说了什么,并谈谈自己对音乐的感觉。

 (3)教师出示“热闹的森林”,带领幼儿按歌曲节奏念歌词。

 3引导幼儿再次欣赏音乐,注意听乐曲中四种乐器音色的变化,并在此间奏处模仿演奏乐器的动作。

 4启发幼儿分角色表演音乐。

 (1)自由分配角色。指导语:森林音乐会就要开始了,现在我们来邀请一些山上的音乐家。(教师介绍四个音乐家的位置)

 (2)教师当指挥家,引导幼儿分角色表演音乐。

 5带领幼儿召开班级小小音乐会,鼓励幼儿自由选择乐器表演音乐。

 6教师小结。指导语:森林音乐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中班音乐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的韵律美,充满想象地表现乐曲ABC的结构。

 2根据乐曲,创编衣服在洗衣机中的漂浮、转动、甩干的动作。

 活动准备:

 音乐磁带,幼儿熟悉洗衣机洗衣程序,细致观察过衣服在洗衣机里漂浮,转动,甩干的样子。

 活动过程:

 一、完整欣赏音乐

 1师:今天,老师带来一段好听的音乐,讲的是洗衣机洗衣服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幼儿倾听音乐,感受音乐中旋律的变化)。

 2欣赏后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二、表现A段音乐:衣服放入洗衣机的样子

 1倾听A段音乐,想象脏衣服被妈妈拿起放入洗衣机的样子。

 2幼儿随音乐自由表现衣服掉入洗衣机的样子。

 3教师扮演妈妈,个别幼儿扮演衣服。(教师唱谱,边拎起衣服的'不同部位,幼儿表现出衣服掉入洗衣机的样子,并在乐句结束时,摆出衣服掉入筒底的造型。)

 4教师提示幼儿衣服怎么掉下去的

 5集体表现衣服的不同部位被妈妈拎起,并放入洗衣机的动作及过程,鼓励幼儿摆不同的造型。

 6幼儿合着音乐,表现衣服放入洗衣机的动作以及造型。

 三、表现B段音乐,脏衣服漂浮的样子。

 1衣服放好了,妈妈再放点洗衣粉,“嘀嘀嘀”“哗哗哗”,放水了,衣服开始怎么样了?

 2教师用夸张的动作表现衣服浮起来的?(鼓励幼儿进行生动,形象的表现,如:我看见这件衣服晃晃悠悠的漂浮起来了,我看见这条裤腿也一扭一扭地漂起来了,等等。)

 3幼儿合着音乐,表现衣服漂浮起来的动作。

 四、表现C段音乐:衣服在洗衣机里转动和甩干的样子

 1欣赏音乐,想象衣服在洗衣机里转动和甩干的样子。

 2个别幼儿表现衣服在洗衣机里转动和甩干的样子,教师鼓励幼儿采用不同的转动动作,引导幼儿沿着洗衣机边做甩干动作。

 3幼儿围成圆圈和教师一起做洗衣筒转动,甩干的动作。

 (教师可用头部摆动暗示或以语言提示来提醒幼儿如何表现洗衣筒转动的方向。)

 五、洗衣机洗衣服

 教师扮演妈妈,部分幼儿扮演脏衣服,其余幼儿扮演洗衣机,一起跟着音乐游戏两遍。带幼儿走出活动室,并提示“洗完后,妈妈将衣服全都晾在衣架上,衣服晾在衣架上是怎么样的?(引导幼儿创造性地表现衣服挂在衣架上的各种样子)

中班音乐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掌握断顿、欢快和连贯、舒缓的不同演唱方法。

 2、借助已有经验、和老师的提问,理解并记忆歌词。

 3、在对唱的过程中注意倾听同伴的声音,及时接唱。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教学CD。

  活动过程

 1、学唱歌曲第一段。

 教师:秋天里,小树叶飘下来了,那么到了冬天,谁会从天上飘下来呢到底是不是呀我们来听一听。(教师完整清唱歌曲第一段)教师:是谁来了呀原来,真的是小雪花唱着歌儿飘下来了,那小雪花飘到了哪里发出了什么样的声音呢

 教师:小雪花敲着窗户沙沙沙沙沙。(教师根据幼儿回答,揭示图谱"窗户""沙沙沙")教师:(教师揭示图谱"问号")咦这是什么它表示什么意思有谁听到歌曲里是怎么提问的(幼儿回答后,教师指着图谱清唱第一段第一句)教师:我们一起来把这个问题唱出来吧!

 教师:那小雪花是怎么回答的呢它飘下又是要告诉我们什么的呢这些答案也藏在了这些白纸后面的图画里,请你们再仔细听一听这首歌,找一找答案,如果说对了,就能把这些小叫出来了。(教师再次完整清唱歌曲第一段)教师:听清楚了吗小雪花是怎么回答的呢(教师根据幼儿回答,边唱第一段第二句边揭示图谱"雪花")教师:现在我们也来当一次小雪花吧,一起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教师:你们这些小雪花唱得可真好呀!那哪一片小雪花能告诉我你是从哪里飘下来的(教师在幼儿回答好后揭示图谱"↓")教师:你能唱出来吗那听黄老师这片大雪花来唱一唱吧。(教师清唱第一段第三句歌词)教师:小雪花们,你们听到了吗我是怎么唱的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教师:小雪花告诉我们冬天来到了,"告诉你,告诉他,冬天来到了。"(教师清唱第一段第四句歌词,并揭示图谱"冬天")幼儿看图谱,尝试完整演唱第一段歌词。

 2幼儿尝试在第一段的基础上填编第二段部分歌词,学唱第二段。

 教师:其实这首歌曲还有第二段呢,郑老师也把它们画成了一幅一幅的小,请你们看看他们与第一段的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帮助引导幼儿找出不同之处。幼儿每找出一处不同,就根据幼儿回答,教师唱前半句,幼儿填编不一样的后半句。

 教师总结:原来第二段中是小雨滴来了,到了春天,天气渐渐暖和起来,天上会下小雨来,"沙沙沙沙沙"变成了"嘀嘀嘀滴嗒","飘下来"变成"落下来","冬天来到了"变成了"春天来到了"。

 幼儿尝试跟音乐完整演唱第二段。

 教师:刚才我们在唱第一段的时候配上了好听的音乐,这一次,我们把第二段也配上音乐来唱一遍,一定也非常好听。

 活动延伸在幼儿已经熟悉歌曲以后,鼓励幼儿创编表现雪花和雨滴的舞蹈动作。

  活动反思:

 《雪花和雨滴》是一首旋律优美、节奏欢快的乐曲,歌曲中包含了两个季节的明显的特征,一个是冬天的雪花、一个是春天的雨滴,而这两种现象也都是幼儿最喜欢的。因为冬天的雪花飞舞,幼儿能够想象出推雪人、打雪仗的场景、春天的雨滴幼儿又能够描绘出下雨天踩雨嬉闹的欢快心情,因此这首歌曲幼儿学起来就不是很难。中班幼儿已经有了初步对音乐经验的积累,又特别喜欢音乐游戏,他们活泼好动,乐于体验并积极参与到音乐游戏中,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大班音乐教案《牧童短笛》,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班音乐教案《牧童短笛》1

  设计思路

 《纲要、艺术》的“内容与要求”里说的,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达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音乐欣赏《牧童短笛》是《我是中国人》主题中的一次集体活动。幼儿对中国民族音乐有初浅的认识,通过音乐律动《牧童之歌》直接把孩子带入音乐主题。活动前幼儿欣赏过水墨动画片《牧笛》,感受田园风味的牧童生活。活动中选用同样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水墨画与《牧童短笛》音乐组合,视觉上直观感受水墨画和具有中国风味的旋律的完美统一给人带来的美感。体验音乐要素变化所带来的音乐情绪和形象的变化,提高对同类音乐作品的听辨能力。幼儿在“静听细看”中感受中国式的美,在师幼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创编各种牧童和小牛在田边嬉戏的动作,想象各种有趣的游戏表现音乐的欢快情绪。

  活动目标

 1、欣赏钢琴曲《牧童短笛》,想象音乐作品中的情节,用语言与肢体动作分辨不同的音乐情绪。

 2、知道这是一首具有田园风味的中国音乐作品,增加对民族特色音乐作品的喜爱之情。

  活动重点

 跟着音乐节奏创编牧童和小牛游戏的动作。

  活动难点

 用语言与肢体动作分辨不同的音乐情绪。

  活动准备

 (一)经验准备:

 幼儿观看过《牧笛》的动画片,对小牧童的田园生活有初步了解。

 (二)环境准备:

 1、由牧童及田园风味的水墨画制作成的PPT。

 2、牛角头饰和自制短笛,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一、 进入音乐情景(音乐律动《牧童之歌》)

 “今天,我们一起到田野里去玩,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二、完整欣赏钢琴曲《牧童短笛》

 (一) 完整欣赏音乐,展开想象

 重点提问:

 1、田野到了,你们瞧远处来了一位小客人,猜猜他是谁?

 2、瞧瞧,今天他带谁来了?

 (幼儿欣赏音乐,老师用表情提示)

 (二) 配乐讲牧童和小牛的故事(配上由水墨画制作成的PPT)

 重点提问:

 牧童和小牛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

 三、分段欣赏

 (一)AB段对比分辨

 重点提问:

 1、哪段音乐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子?

 (模仿跟着音乐吹笛子的动作,教师捕捉孩子的亮点)

 2、哪段音乐牧童和小牛在做游戏?

 小结:A段两位牧童倒骑在牛背上,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地悠闲地吹着短笛。

 B段牧童这时从牛背上跳下来,高兴地在田间玩耍。

 (二)重点欣赏B段

 1、幼儿和老师合作游戏

 重点提问: 牧童和小牛会做些什么有趣的游戏?

 2、两位幼儿合作

 重点提问:请大家猜猜他们在做什么游戏?

 (孩子们把平日玩过的游戏都迁移到活动中来,教师提示幼儿跟着音乐节奏游戏。大家猜上来的两个孩子玩的游戏,起到上下互动的作用。)

 3、弟弟朋友和妹妹朋友合作游戏

 请妹妹朋友做牧童,弟弟朋友做小牛,一起合作跟着音乐做游戏。

 (找出亮点:节奏、表情、动作。请几对小朋友做示范,大家一起学一学。)

 (三)欣赏A‘段

 重点提问:游戏做累了,牧童会干些什么呀?

 小结:牧童又骑上牛背,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笛子,慢慢地走远了。

 四、完整表演

 提供牛角和短笛,分角色进行完整表演。

 (提供道具,进一步让幼儿融入音乐情景,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把自己想象成为一个天真的牧童和淘气的小牛,完整感受音乐中的情绪变化,大胆用肢体动作表达表现。)

 活动评析

 (一)活动的选材具有艺术性、趣味性,能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幼儿在音乐欣赏过程中,选用同样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水墨画与《牧童短笛》音乐组合,视觉上直观感受水墨画和具有中国风味的旋律的完美统一给人带来的美感。幼儿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获得美的感受,从而大胆的表达表现。

 (二)根据乐曲内容,以角色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激发幼儿有情感地参与其中

 在音乐活动中,教师以牧童的角色身份参与活动,以逼真的表演把幼儿带入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作品的蕴涵,激发幼儿的表达欲望。

 (三)善于分析和表现音乐作品的各种情感基调

 《牧童短笛》的A段清新悠闲,B段活跃欢快。教师通过音乐故事,帮助幼儿区分音乐段落之间在情绪、情感上的差异,能够准确地表现和传授引导幼儿在领会各种情绪、情感的基础上表现出相应的动作。

大班音乐教案《牧童短笛》2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表现出的两种不同情绪,尝试用动作表现牧童在牛背和嬉戏的场景。

 2、了解笛子是我国的民族乐器,感受民乐与水墨结合的优美意境。

  活动准备

 《牧童短笛》水墨图ppt、音乐、笛子

  活动过程

  一、了解笛子及其音色特点

 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乐曲,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仔细听它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播放音乐)

 第一次欣赏后

 1、这首乐曲主要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回答后出示笛子图)

 2、关于笛子你们了解过什么?

 小结:笛子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一种吹奏乐器,演奏的时候把它横着放在嘴边。一般来说笛子都是用竹子做成的,它能吹奏出不同风格的旋律,还能模仿鸟叫声呢!

 ⒊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播放笛子演奏的各种声音)什么感觉?

 小结:声音很连贯,越来越长,越来越远,这样的声音表现的是悠扬、安静的感觉。声音停顿、跳跃表现的是欢快、活泼的感觉。

 过渡:那么刚才听到的乐曲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再听一听,感觉一下。

  二、感受两种不同的情绪

 第二次欣赏后

 1、说说看这首笛子演奏的乐曲表现的是什么感觉?

 预设:优美、欢快

 小结与过渡: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听出了优美、平和的感觉,有的听出了欢快、跳跃的感觉。而且,反复地听还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们再来听一听,这次你会有什么新的感受呢?是整首乐曲表现的都是同一个感觉,还是几种感觉都有呢?(边听音乐,边播放旋律图)

 第三次欣赏后

 1、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吗?(提示,刚才是什么感受,现在又有了什么感受)

 追问:哪一段让你有这样的感受?为什么?

 小结并过渡:一般来说平稳的、连贯的旋律会给我们优美、安静、柔和的感觉(哼摇篮曲一段),而跳音、起伏较大的旋律会给我们欢快、明亮的感觉(哼六一)。而且我们会发现一首曲子里,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旋律风格。

 2、这首曲子里就有悠闲和欢快两种情绪表现,它们藏在哪一段里呢?(观察旋律图)

 过渡:你知道吗,每一首乐曲都藏着一个故事,旋律在变化就是故事情节在变化。这首乐曲里悠闲和欢快的两种情绪在说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你结合乐曲仔细地看一看接下来播放的画面。(结合画面,教师简短讲述故事)

  三、结合画面了解乐曲背景

 第一次欣赏水墨画与乐曲后

 1、这首乐曲讲的是谁的故事呀?什么样的故事呢?(根据回答出示三张相应的图)

 2、这三个情节在乐曲中是用哪一段来表示的呢?追问为什么?(根据回答听乐曲验证)

 小结:从平稳、悠闲的音乐开始,经过起伏、跳跃的旋律再回到平稳、悠闲,一个完整的故事就表现出来了。有的时候故事不一定要用语言讲出来,音乐也能讲故事。

 过渡:你在听乐曲的时候,你觉得这个故事是怎样的呢?

  四、尝试随音乐用动作表现骑牛的悠闲和嬉戏情节

 1、牧童骑着牛一路走来,还可能看见了什么?

 预设一:语言表达

 预设二:做一做动作,给音乐

 2、假想一下,你就是那个坐在牛背上的孩子,把你的悠闲和欢乐随着音乐尽情地表现出来吧!(老师用语言提示)

  五、结束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一首这么优美的乐曲,它的名字叫《牧童短笛》。如果你愿意的话,以后可以再听一听,也许你会有更多不一样的感受。

大班音乐教案《牧童短笛》3

  一、设计意图:

 钢琴曲《牧童短笛》是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贺绿汀创作的,这是一首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可让大班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听辨乐曲的A-B-A三段式结构,从而了解这种音乐结构的特点,提高对同类音乐作品的听辨能力。

  二、活动目标:

 1、想象音乐作品中的意境和情节,懂得分辨乐曲的A-B-A三段体曲式。

 2、通过简单的乐器伴奏来烘托音乐作品中此起彼伏的旋律特色,并通过不同音色的乐器来区别A、B段的不同情绪。

 3、知道这是一首具有田园风味的中国音乐作品,激发对民族特色音乐作品的喜爱之情。

  三、活动准备:

 1、牧童形象的木偶及田园风味的背景图。

 2、各种打击乐器,录音机磁带。

  四、活动重点:

 让幼儿听辨乐曲的A-B-A三段式结构,并用合适的打击乐来表现各段的情绪。

  五、活动难点:

 教幼儿听辨乐句,理解旋律中此起彼伏相呼应的特点。

  六、活动过程:

 1、音乐游戏《什么乐器在唱歌》。

 师:“什么乐器在唱歌?”幼儿则闭上眼睛,听老师选一种打击乐器,敲出×××的节奏型,幼儿马上睁开看,边拍手边说:“××乐器在唱歌。”

 2、播放音乐《牧童短笛》,让幼儿听辨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出来的。

 师:“请小朋友听听这首曲子,猜猜是什么乐器在唱歌?”

 3、向幼儿简单介绍钢琴曲《牧童短笛》的音乐背景。

 师:“这首好听的钢琴曲名是《牧童短笛》,它描写的是我国美丽的江南地区,牧童倒骑在牛背上,悠扬地吹着短笛,在田间玩耍的情景”。

 4、出示背景图,幼儿完整地欣赏音乐。

 5、分段欣赏。

 (1)听赏第一段音乐。

 师:“我们先听这段音乐,想一想牧童这时在干什么?

 教师根据幼儿的描述,边操作木偶边进行小结:两位牧童倒骑在牛背上,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短笛,走在美丽的田间。这段音乐是悠扬的,抒情的。

 (2)听赏第二段音乐。

 师:“下面,我们来听第二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和刚才的第一段有什么不同?听了感觉怎样?想想牧童这时又在干什么呢?”

 教师根据幼儿的描述,操作木偶,小结:牧童这时从牛背上跳下来,高兴地在田间翻跟斗抓蝴蝶,这段音乐是欢快的,跳跃的。

 (3)听赏第三段音乐。

 师:“下面请你们听第三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和前面哪段音乐是一样的,这时牧童又在干什么?”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小结:这段音乐和第一段是相同的,这种第一段和第三段一样的乐曲叫A-B-A三段体。这段音乐讲的是牧童又骑上牛背,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笛子,慢慢地走远了。

 6、启发幼儿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师:“你们觉得这首乐曲的各段用什么乐器来伴奏比较好呢?”

 7、为每位幼儿提供2-3种打击乐,提醒他们在乐曲的A段与B段用不同的乐曲来伴奏,并能在教师的指挥下变换不同的节奏型。

大班音乐教案《牧童短笛》4

 设计意图:钢琴曲《牧童短笛》是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贺绿汀创作的,这是一首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可让大班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听辨乐曲的A-B-A三段式结构,从而了解这种音乐结构的特点,提高对同类音乐作品的听辨能力。

  活动目标:

 1、想象音乐作品中的意境和情节,懂得分辨乐曲的A-B-A三段体曲式。

 2、通过简单的乐器伴奏来烘托音乐作品中此起彼伏的旋律特色,并通过不同音色的乐器来区别A、B段的不同情绪。

 3、知道这是一首具有田园风味的中国音乐作品,激发对民族特色音乐作品的喜爱之情。

 4、让幼儿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牧童形象的木偶及田园风味的背景图。

 2、各种打击乐器,录音机磁带。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让幼儿听辨乐曲的A-B-A三段式结构,并用合适的打击乐来表现各段的情绪。

 2、难点:教幼儿听辨乐句,理解旋律中此起彼伏相呼应的特点。

  活动过程:

 1、音乐游戏《什么乐器在唱歌》。师:“什么乐器在唱歌?”幼儿则闭上眼睛,听老师选一种打击乐器,敲出×××的节奏型,幼儿马上睁开看,边拍手边说:“××乐器在唱歌。”

 2、播放音乐《牧童短笛》,让幼儿听辨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出来的。师:“请小朋友听听这首曲子,猜猜是什么乐器在唱歌?”

 3、向幼儿简单介绍钢琴曲《牧童短笛》的音乐背景。师:“这首好听的钢琴曲名是《牧童短笛》,它描写的是我国美丽的江南地区,牧童倒骑在牛背上,悠扬地吹着短笛,在田间玩耍的情景”。

 4、出示背景图,幼儿完整地欣赏音乐。

 5、分段欣赏。

 (1)听赏第一段音乐。师:“我们先听这段音乐,想一想牧童这时在干什么?教师根据幼儿的描述,边操作木偶边进行小结:两位牧童倒骑在牛背上,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短笛,走在美丽的田间。这段音乐是悠扬的,抒情的。

 (2)听赏第二段音乐。师:“下面,我们来听第二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和刚才的第一段有什么不同?听了感觉怎样?想想牧童这时又在干什么呢?”教师根据幼儿的描述,操作木偶,小结:牧童这时从牛背上跳下来,高兴地在田间翻跟斗抓蝴蝶,这段音乐是欢快的,跳跃的'。

 (3)听赏第三段音乐。师:“下面请你们听第三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和前面哪段音乐是一样的,这时牧童又在干什么?”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小结:这段音乐和第一段是相同的,这种第一段和第三段一样的乐曲叫A-B-A三段体。这段音乐讲的是牧童又骑上牛背,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笛子,慢慢地走远了。

 6、启发幼儿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师:“你们觉得这首乐曲的各段用什么乐器来伴奏比较好呢?”

 7、为每位幼儿提供2-3种打击乐,提醒他们在乐曲的A段与B段用不同的乐曲来伴奏,并能在教师的指挥下变换不同的节奏型。

  活动反思:

 《牧童短笛》是一首非常著名的钢琴曲。它短小精致、形象鲜明、风格清新、富有田园风味。全曲共分三个乐段。第乐段描绘了美丽的田园景色,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第二乐段以欢快的节奏、快递的速度和跳跃的伴奏,在情绪上与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民间舞蹈风格的五声调式特点。歌曲《牧童之歌》,是根据《牧童短笛》的主旋律改编而成。

 这堂课的内容对刚踏上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在乐曲的背景、加花、练习中,以颜色、形态、进场次序的变化来引一导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结合教学内容我创设了:听、看、比、论、感等多种学习形式,以增强本课的学习效果。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给学生创设教学情景,让他们在实际的感受中体验新知识、接受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比较好。

 小百科:牧童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mù tóng,是指放牧牛、羊的儿童,出自《吕氏春秋

大班音乐教案《牧童短笛》5

  设计意图:

 《牧童短笛》是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所作,这是一首风格清新、富有田园风味的乐曲。我在《中国传统文化》主题下设计了此节音乐欣赏活动。这首乐曲的旋律优美、淳朴,具有鲜明的音乐形象和浓郁的江南风情,是三段体音乐,第一段四分之四拍的节奏,舒缓、悠扬,描绘了美丽的田园景色,牧童骑在牛背悠扬的吹着笛子;第二段转换为四分之二的节拍,以欢快、跳跃的节奏,展示牧童和水牛在水中、田间嬉戏的的场面,和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三段再现第一段的音乐主题,夕阳西下,牧童返回乡村,给人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感觉。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人之发展水平,幼儿通过多种感官欣赏音乐,理解音乐,感受音乐的风格特点。

  活动目标:

 1、区分音乐的性质,了解乐曲ABA三段体曲式的结构特点。

 2、尝试用多种形式表现音乐、理解音乐。

 3、感受民乐与水墨结合的优美意境。

 活动重点:区分乐曲的音乐结构。

 活动难点:分析了解乐段的表现情绪。

  活动准备:

 1、《牧童短笛》音乐。

 2、《牧童短笛》水墨动画。

 3、水墨材料及笛子。

 教学手段:口头语言,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技术。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一、幼儿演唱歌曲“什么乐器在歌唱”。

 师:什么乐器在歌唱?(钢琴、小铃、铃鼓)

 师:小朋友还知道什么乐器会唱歌呢?我们来听一段音乐。

 基本部分:

 一、欣赏音乐《牧童短笛》了解笛子的演奏特点

 (1)幼儿静听欣赏音乐。

 师:听到什么了?感觉怎么样?(悠扬、欢快)猜猜看,这段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回答后出示笛子)

 (2)认识乐器————笛子。

 师:见过这个乐器吗?见过谁吹笛子?怎么吹笛子的?这么美的音乐会在什么地方吹呢?

 小结:笛子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一种吹奏乐器,演奏的时候把它横着放在嘴边,它能吹美妙的音乐来。

 教师:笛子演奏的这段音乐有几段呢?我们接着听。

 二、再次完整欣赏音乐,感受音乐ABA的曲式结构。

 师:听出来了吗?有几段?音乐的节奏都一样吗?

 哪一段是舒缓优美的?哪一段是欢快活泼的?

 小结: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听出了优美、平和的感觉,有的听出了欢快、跳跃的感觉。第一段的音乐比较缓慢、抒情;第二段的音乐听起来比较欢快、跳跃;第三段的音乐和第一段一样是缓慢抒情的。

 师:这么好听的音乐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我们来听一听、看一看,这一次我要边听边画了。

 三、教师听音乐“画”牧童短笛的故事,了解乐曲表达的意义。

 1、教师听音乐快速绘制“牧童短笛”的水墨画图。

 师:看出来了吗?有什么?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到底谁在吹笛子呢?(幼儿根据画面自由讲述)

 2、小结:这个音乐就叫《牧童短笛》,讲述了发生在江南水乡的事情,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扬的吹着笛子的故事。

 师:到底是什么有趣的事情呢?我们听听音乐,看看你能想到什么?

 四、分段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结构特点。

 1、欣赏第一段音乐,感受音乐悠闲、缓慢的特点。

 师:这一段音乐听起来什么感觉?(优美、抒情、缓慢)牧童在做什么事情?

 (幼儿自由讲述)

 小结:优美抒情的音乐表现牧童悠闲自得的骑在牛背,吹着手中的短笛,看着随风飘动的柳条,飞舞的小鸟,走在美丽的田间小道。

 2、欣赏第二段,感受欢快、活泼的音乐特点。

 师:这段音乐和第一段音乐有什么不同?节奏一样吗?他们来到了哪里?牧童这时候在干什么?

 小结:欢快活泼的音乐表现牧童从牛背上下来,斜靠树枝休息,水牛在水里嬉戏,在田间逗乐的场景。

 3、欣赏第三段,再次感受抒情、优美的音乐特点。

 师:这段音乐和前面的哪一段音乐一样?(第一段)牧童又在干什么?

 小结:和第一段的音乐一样,牧童又骑上牛背,悠闲自得的吹着短笛,走远了。

 五、幼儿欣赏视频,教师配乐讲述故事,感受水墨画与音乐结合的意境美。

 师:老师还带来了一段视频,我们看一看,听一听。

 故事:弯弯的溪水旁,柳条随风摇动。在小路的尽头,一头水牛缓缓走来。牛背上,穿着短裤短褂的牧童悠然自得吹起一首悠扬小曲,悦耳的笛声,飘到郊外每一个角落,鸟儿、蝴蝶、花儿都被他的迪声陶醉了。

 小河里,鱼儿在水中欢快的游来游去,水牛下入河中,享受难得的清凉,水牛一会儿在水中和鱼儿嬉戏,一会儿在田间和蝴蝶逗乐嬉闹。牧童斜靠在树枝上,进入梦乡。

 夕阳西下,牧童醒来,拿起笛子,唤回远处的水牛,骑在牛背上,牧童又悠然自得的吹着短笛,笛声飘向郊外的每一处角落,越走越远,越走越远

 结束部分:

 教师梳理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用长笛演奏的《牧童短笛》,还有用钢琴演奏的《牧童短笛》呢,下次活动我们继续欣赏,看看不同乐器演奏的《牧童短笛》有什么不一样?

 延伸活动:

 结合区域活动,将《牧童短笛》的音乐投放表演区,幼儿听音乐表演。

#教案# 导语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 我整理了小学音乐课教案范文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我们爱老师

教学目标:

 1、对学生进行爱师爱校教育,要求学生在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以实际行动为学校做一件好事,为老师献一份爱心。

 2、能用优美、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我们爱老师》,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和热爱;感受三拍子歌曲的节拍特点和音乐旋律有相同和不同;能独立而自信地背唱歌曲,并能自编动作与同学全作进行表演。

 3、通过歌曲《我们的学校亚克西》的学习,感受新疆歌曲的节奏风格;学会根据简单的新疆舞步编创歌曲的动作;学会自选打击乐器参与歌曲的伴奏活动。

 4、从学生的生活入手,通过他们对喊劳动号子中的“嘿哟!”和“嘿哟嗬!”两种节拍的感受,“体验和表现二拍子和三拍子节拍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强弱规律。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学唱歌曲《我们爱老师》

 教学目标:

 1、能用优美、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我们爱老师》,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和热爱;

 2、感受三拍子歌曲的节拍特点和音乐旋律有相同和不同;

 3、能独立而自信地背唱歌曲,并能自编动作与同学全作进行表演。

 教学重点:感受三拍子歌曲的节拍特点和音乐旋律有相同和不同并能自编动作与同学全作进行表演。

 教学难点:感受三拍子歌曲的节拍特点和音乐旋律有相同和不同

 教学设计:

 1、将第7页“动脑筋”栏目中的第2、3、4题作为学业习新歌的导入,让学生讨论一下自己了解的教师节的有关知识以及打算如何表达对老师的敬意等,并请每位同学说一句献给老师的话。

 2、为了让学生先熟悉歌曲旋律,在学唱歌词前可将歌曲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在听、做、画、想、诵的活动过程中聆听和熟悉歌曲旋律。如:

 (1)听音乐自由地做三拍子律动;

 (2)听音乐即兴为老师画一张教师节的贺卡或做一朵红花;

 (3)听音乐完成第三页“想想”栏目的要求:感受歌曲中音乐的相同和不同,选择其中的一幅图案(第一幅);

 (4)在歌曲的音乐中有感情地朗诵歌词等。

 3、用听唱法学唱歌曲,具体方法能:跟录音完整听唱、听录音轻声默唱、听老师范唱学生跟唱、分句跟琴模唱、用暗示听唱法:法老师唱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唱熟后交换等等。

 4、学会歌曲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按“强弱弱”的规律尝试用跺脚和拍手、拍脚、^的方法为歌曲伴奏。如:

 拍手O╳╳︱O╳╳︱

 跺脚╳OO︱╳OO︱

 在模仿的基础上,再由学生自编一些拍击方法为自己的歌声助兴,如可尝试将拍手变拍腿或^等。

 5、让学生自己选择表演的方法,参与歌曲的演唱和表演。如:演唱、动作表演、节奏乐器伴奏、画画、朗诵歌词等,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特长。

 6、开一个庆祝教师节联欢会,组织学生将这首深情歌曲和自制的贺卡、红花献给敬爱的老师们。

篇二:音乐小屋

教学年级:小学二年级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学生能够用轻快而甜美的声音表达快乐和高兴的心情,体验学习音乐的乐趣,感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的愉快。

 二、能力目标: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中能积极、主动地聆听、体验、想像、创造、表现音乐形象。

 三、认知目标:学生能准确地拍节奏,并通过音乐游戏《对对碰》感受音乐的音高。

 教学重点:

 学生能有感情得演唱歌曲,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音乐活动。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感受、想像及表现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头饰、邀请卡、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律动表演整体感受

 师:小动物们,起床啦!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活动活动吧!

 师扮老爷爷,生扮小动物们,播放《健康歌》音乐,小动物们在老爷爷的带领下进行自由律动。

 [设计意图:用富有动感的音乐让学生自由律动表演,,旨在放松学生心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轻松、愉快的音乐课堂氛围,并把孩子们拉进了音乐的世界。]

 二、借卡创境巧导新课

 1、导入

 师:小动物们,今天老师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你们想看看是什么吗?(出示包装精美的“邀请卡”)

 请生打开包装纸,取出一张邀请卡。

 师:哦,是一张邀请卡,我受一位神秘的朋友的委托,邀请你们去他的音乐小屋玩,路上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只要你们齐心协力,战胜了它,进了音乐小屋,神秘的朋友就会出现,你们想去吗?

 生:想……

 2、师:那我们出发吧!(播放音乐课件《郊游》,出示画面)

 教师带领学生随《郊游》音乐跳成两个圈,快乐得边跳边唱。

 3、(音乐停)师:小动物们,你们看!(出示课件“美丽的大森林”)这是什么地方啊?

 生:一片美丽的大森林

 师:(点击课件,画面出现一幅图),呀,小动物们,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这可怎么办呢?

 师:(点击课件,出示两组节奏图)

 A.××│××○│××××│×○‖

 B.××××│×××│×ו×│×○‖

 (课件画外音:只要打对这两条节奏图,就会出现一只船帮你们过河的,小动物们,加油啊!)

 师生相互交流。

 ①师:我们现在来做一个节奏接龙游戏,老师说第一条,你们说第二条,要接的连贯。请听老师示范:

 师:A.你好│你好○│欢迎欢迎│你○‖

 生:B.音乐小屋│在欢迎│你欢•迎│我○‖

 ②师生节奏接龙练习,提醒学生一定要随节奏读拍,速度一致。

 ③组与组、生与生之间相互接龙。

 [设计意图;借用邀请卡创设情境,通过节奏接龙的趣味练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在游戏中进行节奏训练,感受“○”休止符与“וה附点节奏的实际效果,轻松解决了歌曲节奏难点]

 4、(点击课件,一条船出现在河岸边)

 师:小动物们,小船来接我们了,让我们继续前进吧!

 (放《郊游》音乐,教师和学生一起边走边跳)

 5、师:小动物们,现在又出现了一个新情况,一棵大树档住了去路,怎么办呢?

 (课件画外音:呀,小动物们,你们又遇到困难了吧!别着急,完成下面的音乐游戏就能继续前进。努力啊!)

 ①

 ⑦②

 ⑥⑤④③

 注:游戏方法:

 将任意两个球相碰撞,学生把这两个音唱出来,并用柯尔文手势表示音高,然后大家一齐连唱这两个音。

 如:(师)我的1球碰3球(生)1(do)3(mi)

 (生齐)1313│131‖

 师点击课件,全体生唱,指名唱。

 [设计意图:通过“对对碰”音乐游戏,让学生对七个音符娃娃更加熟悉,在玩中唱,乐中唱,体现了本单元的主题“小音乐家”,同时增强了师生间、生生间的合作意识]

 三、柳暗花明乐中学歌

 师点击课件,出示了一座美丽的小屋

 1、师:瞧!在森林的深处,出现了什么?这是一座美丽的音乐小屋,你们想进去参观吗?

 (课件画外音:小动物们,欢迎你们来到音乐小屋,你们都是勇敢而又机智的孩子,现在你们只要学会这首《音乐小屋》,音乐小屋的门就会为你们敞开,神秘的朋友就会出现了。)

 2、教师有感情地表演唱《音乐小屋》

 3、师:大家都听出来了,音乐小屋在欢迎我们去呀!那我们快把这首好听的歌学会吧!

 4、歌词教学

 多媒体出示歌谱,先由生认读歌词一遍,再由师按节奏范读歌词,然后生跟读一遍,最后师生在电子琴节奏型的伴奏下一齐读歌词。

 5、用听唱法教学。生随范唱学唱歌曲3—4遍。引导学生边唱边自由表演。

 6、师:你们喜不喜欢《音乐小屋》啊?那我们应该怎样唱才能表现出你们喜欢它的心情,用你们的声音告诉老师,好吗?(启发学生演唱时要有情感,声音要轻快而富有弹性。)

 师点击课件,音乐小屋的门开了。

 师:小动物们,你们唱得真好听,音乐小屋的门已经为我们打开了,看,它的主人是谁呀?(出示)

 生:是《快乐的小木匠》中的小熊。

 师:对了,这是小熊自己盖的音乐小屋,它可勤劳能干了,今天它邀请我们来小屋做客,快进去看看吧!(音乐起)

 7、歌曲律动创编与表演

 ①生随音乐自由创编,配上打击乐伴奏,可自由组合。

 师:看谁表演得看,我们就请她当小老师。

 ②动作优美、自然的同学上台示范律动表演,带领其他同学表演

 ③分小组歌表演,打击乐伴奏,即一组表演、一组伴奏,后相互评价。师评选才艺星、创意星。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高潮及重点。通过聆听歌曲,按歌曲节奏读歌词,边听边轻声学唱,边听边体态律动等活动,即在听、读、唱、动等情感体验中感受歌曲,表现歌曲。让学生在歌曲音乐中自由地创作动作,表达情感,表现音乐。这种表演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符合儿童表达情感的特点,学生在学习和表演中充分享受音乐的旋律美感。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与人交往的能力。]

 四、拓展创造学科综合

 1、师:小动物们,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来到了小熊的音乐小屋,你们也很聪明能干,老师相信大家也能用自己的一双巧巧手造出音乐小屋,能行吗?

 生:能!(学生自由想像,相互交流)

 2、师:让我们用彩笔绘出你自己的音乐小屋吧!

 师播放《音乐小屋》歌曲范唱,生分小组绘画出心中的音乐小屋。

 3、交流展示,生生互评。师生共同评出“设计”奖。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知识的拓展延伸,旨在体现间的整合,用绘画的形式让个个孩子都争当“小小设计师”,化理想为现实,鼓励学生创造表现,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扩散思维。]

 五、回归歌曲意犹未尽

 1、师:咱们也能像小熊那样当上小小设计师了,理想变成了现实,让我们用歌声来表达快乐的心情吧!

 2、师生共同表演唱《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

 3、师:不知不觉,天黑了,我们也该回家了,和小熊告别吧!

 (音乐《音乐小屋》响起,教师带领学生依依不舍得边唱边跳出教室。)

 [设计意图:音乐教学是声音的艺术,更是情感的艺术,情感的教育是不知不觉间的渗透,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此时,学生带着快乐美好的心情离开教室。课已完,情未尽。]

篇三:金蛇狂舞

设计思想:

 本节课我根据音乐欣赏教学应该遵循艺术本身的规律,从听觉入手,从情感入手,充分重视审美体验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重点强调了“听觉”的培养,以“听”为主,引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自由想象、联想并用各种方式表现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下面将教学的思路作一简述:

 一、导入:

 课间播放“金蛇狂舞”音乐,让学生在音乐背景中自由走进教室,从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无形中对音乐有所感受,为教学埋下伏笔。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反映,自然地引出再听音乐片断,并让学生通过听辨、思考、讨论,让他们给乐曲命名,给一首从未接触过的作品命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初听全曲的积极性,他们会全神贯注地去听,去想象,去创编。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起了学习兴趣。

 二、简介作品:

 通过教师简明、生动的讲解,使学生对作品相关的常识、时代背景、创作意图、曲式结构等有简单了解。

 三、简单的分析作品:

 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分段听赏的方法,使学生对每个乐段有所感受与体验。首先让学生听引子部分。听后师提出问题:引子部分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酝酿了什么情绪?通过学生的描述,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与联想力,通过哼唱加深记忆。接着让学生听A段部分,听后师提出问题:引子过后是什么乐器把引子与第一乐段连接起来的?力度上有什么变化?有何作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回答。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对力度的听辨力与联想力,通过哼唱加深记忆,进一步感受了音乐的欢快情绪。最后让学生听赏B段部分,师提出问题:A乐段和B乐段哪个乐段最热闹?用什么乐器来烘托热烈欢腾的气氛的?你能说说这段乐曲的创作特点吗?你能说出乐曲中堂鼓的节奏吗?通过让学生小组探索讨论,让学生自己画图形谱从而了解作品的创作手法,并通过用筷子模仿堂鼓演奏,加深音乐记忆,感受“对答响应”与“螺丝结顶”的创作手法在乐曲中的运用和效果,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与音乐理解能力与表现能力。

 四、复听全曲:

 在对作品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复听全曲,然后让学生用手中的图形按音响的顺序在课桌上排列起来,并让学生小组互相把听到的音乐描述下来,从而检测学生对音乐结构的分辨力,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又掌握了全曲的结构。

 五、用筷子为乐曲伴奏:

 在学生中找出一名小指挥中,到讲台上指挥,要求学生在听到引子部分时随意做律动,在听到A段部分时用筷子互相敲击,在听到B段部分时用筷子模仿堂鼓的敲法为乐曲伴奏。

 六、课堂小结:

 以往的小结通常都是由教师进行的,本节课由学生来进行小结,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同时也检测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思维。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民乐合奏《金蛇狂舞》,让学生感受音乐热烈、欢腾的情绪,从情感上喜爱这首曲子。

 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让学生听、辨、唱、奏等活动,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从中获得音乐的乐趣与成功感。

 教学内容:

 1、听赏民乐合奏《金蛇狂舞》。

 2、用肢体与筷子感受并表现音乐。

 教学重点:

 1、感受乐曲的情绪,用筷子模仿中国堂鼓的敲法来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2、了解“对答响应”与“螺丝结顶”的创作手法在乐曲中的运用和效果。

 教学难点:

 了解“对答响应”与“螺丝结顶”的创作手法在乐曲中的运用和效果。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磁带、筷子、图形。

 2、学生准备:图形、筷子。

 教学方法:

 1、用多媒体课件,使其视听结合。

 2、发挥欣赏教学的“通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对乐曲情感的认知加以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教学设想:创设良好姝教学氛围,为教学埋下伏笔。)

 1、课间播放《金蛇狂舞》的音乐,学生在音乐背景中自由走进教室。+

 2、导入课题:

 (教学设想:根据学生的反映,自然地引出再听音乐片断,并让学生通过听辨、思考、讨论,给一首从未接触过的作品命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初听全曲的积极性,他们会全神贯注地去听,去想象,去创编。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刚才进教室时听到的音乐片断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你们注意了吗?

 生答后,师问:你能用色彩或线条表示乐曲的情绪吗?

 学生回答后量,师:你们说得都很好。这种热烈欢快的情绪是用什么乐器来烘托的呢?听了音乐你能联想到什么呢?

 请同学们小组互相交流,然后指生回答。

 师:请同学们完整地听一遍音乐,听后请给这首曲子起个名子,为什么?请说出你的想法。

 学生给乐曲命名后,师小结:同学们给乐曲起的名字都很好,这首曲子就是本节课我们要欣赏的民乐合奏曲《金蛇狂舞》。板书课题,并多媒体显示。

 二、简介作品:

 (教学设想: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讲解,使学生对作品相关的常识、时代背景、创作意图、主题和它的发展变化、曲式结构等有简单了解。)

 这首曲子是聂耳根据我国古老的民间乐曲“倒八板”改编的。原曲经常在民间喜庆的节日里演奏。聂耳在改编时把原曲欢腾的情绪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使旋律更具有鲜明的节奏特点,这一富于弹性的节奏贯穿了全曲,表现了我国江南水乡人民在节日里赛龙船时,人们欢腾的情绪。全曲由三个乐段反复交替组成。

 三、简单的分析作品:

 1、多媒体显示引子部分(■)谱例,引导学生听引子部分。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描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与联想力,通过哼唱加深记忆。)

 学生听后,师提出问题:引子部分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酝酿了什么情绪?

 学生回答后,跟录音哼唱旋律。

 2、多媒体显示A段(●)谱例,引导学生进行听赏。

 (教学设想:培养学生对力度的听辨力与联想力,通过哼唱加深记忆,进一步感受音乐的欢快情绪。)

 学生听后,师提出问题:引子过后是什么乐器把引子与第一乐段连接起来的?力度上有什么变化?有何作用?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师小结,学生跟录音哼唱旋律。

 3、多媒体显示B段(▲)谱例,引导学生进行听赏。

 (教学设想:通过节奏参与加深音乐记忆,感受“对答呼应”与“螺丝结顶”的创作手法在乐曲中的运用和效果。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与音乐理解能力与表现能力。)

 学生听后,老师提问:

 (1)音乐在力度和音色上是怎样对比的?

 (2)表现了什么样的场面?

 (3)A乐段和B乐段哪个乐段最热闹?

 (4)用什么乐器来烘托热烈欢腾的气氛的?

 (5)你能说出乐曲中堂鼓的节奏吗?

 (6)你能说说乐曲的创作特点吗?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师小结,并让学生在黑板上用自己的谱记录乐句的长短,从而让学生了解“螺丝结顶”的结构形式。

 师点按鼠标,B乐段谱例下显示堂鼓的节奏,学生跟录音哼唱旋律,然后分组用锣鼓经式读法读出堂鼓的节奏,并用筷子模仿堂鼓演奏,感受“对答呼应”与“螺丝结顶”的创作手法在乐曲中的运用和效果。

 四、复听全曲:

 (教学设想:通过摆图形的方法检测学生对音乐结构的分辨力。)

 1、让学生看多媒体显示的谱例,听全曲一遍,然后让学生用图形(■、●、▲)按音响的顺序在课桌上排列起来,并指生上讲台在黑板上排列。

 2、学生摆完图形后,师:你能把听到的音乐用语言描述下来吗?让学生小组互相描述。然后指生进行描述。

 五、用筷子为乐曲伴奏: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参与,巩固音乐的记忆,加深对音乐的感受,再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学生中找出一名小指挥,到讲台上指挥,在听到引子部分时随意做律动,在听到A段部分时用筷子互相敲击,在听到B段部分时用筷子模仿堂鼓的敲法为乐曲伴奏。要求学生要耳听音乐,用心去感受音乐,联想着在节日里人们在舞龙灯、耍狮子、要表现出人们奔放欢乐的情绪。

 六、小结:

 (教学设想:小结通常是由教师进行的,本课由学生小结是为了检测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虽然三言两语,但比教师总结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

 老师可强调补充:我们感受到了民族器乐的丰富表现力,希望在以后的欣赏教学中同学们能用心去感受音乐,用我们的身体、表情、动作来表现音乐,从而更好的参与音乐实践,并从中获得音乐的乐趣与成功感。

#二年级# 导语一份优秀的教案需要教师提前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准备,提前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反应进行预想;还需要教师对授课对象也就是学生进行一定的分析,对授课内容进行一定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案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其"引导者"和"先行者"的作用。以下是 整理的相关资料,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学唱歌曲《数》,引发学习兴趣,准确地把握和表现歌曲的情绪。

 2、用轻松愉快的声音熟练演唱童谣《数》,为歌曲创编歌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在音乐活动中能积极大方地表现自己,乐于用音乐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4、树立环保意识、保护动物从我做起。

 二、教学重点:

 1、能用轻松愉快的声音演唱童谣《数》。

 2、学习歌曲,把握歌曲的情绪。

 三、教学难点:

 附点节奏以及连续十六分音符的节奏运用,吐字的清晰灵巧。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磁带。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互相问好

 (二)导入:

 师:同学们,我来给大家读一首小诗,请你们猜一猜诗中描写的是什么动物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青蛙)

 师:这是13岁时创作的一首小诗,名叫《咏蛙》,下面我们一起齐读一遍。

 提问:谁知道,青蛙又叫什么()

 师:今天呀,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非常有意思的关于的歌曲,你们想学吗

 那我先要考考你,听好了:

 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有问题考考你。

 想一想,算一算,看谁的反映最灵敏。

 一只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

 师:回答完全正确,让我们一起听一听这首歌吧。(出示课题)

 (三)学唱歌曲《数》

 1、听范唱:

 提问:歌曲的情绪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歌曲是四川民歌《数》。

 2、识谱(出示谱)

 (1)师生一起数小节

 (2)观察谱子中有颜色的小节

 提问:哪两个小节应该跟(绿色、、蓝色)一样呢

 (3)谱子中有一句是没有重复的,是哪一句(老师带着唱一唱)

 (3)师生接唱歌谱

 3、读词:

 (1)教师范读

 (2)跟读

 说一说:哪个地方觉得读起来有点困难

 (3)教读附点节奏及十六分音符节奏

 (4)齐读

 (5)教师讲解歌词:

 提问:这首歌曲的歌词都知道什么意思吗(讲解:不吃水太平年荷儿梅子梭水上漂)(创设情境)提示:快乐的心情,用好听的声音演唱。

 4、唱词:

 (1)师生接唱

 要求:老师唱有颜色的,学生唱没颜色的。

 (2)老师带唱一遍。

 注意:跳跃的感觉唱出来。

 发声方法(不要咧嘴:要像青蛙的叫声一样洪亮,但不能像青蛙“呱呱”的叫那样咧着嘴)

 (4)学生齐唱。

 (5)指名唱。

 (四)续编歌词

 两只……

 三只……

 小结:

 同学们大家都因该知道,是捉害虫的小能手,是我们的朋友。你们知道吗一只平均一天能捉70多只害虫,一个月约2000只。一年就可以消灭害虫约15000只。但是,它们的生命是脆弱的。所以,当我们看到它们受伤害时,我们应该(保护它们)。

 让我们一起说:保护青蛙,顶呱呱。保护环境,靠大家。

 完整演唱:要求:带着对青蛙的喜爱之情演唱。

 拓展:

 师:正因为大家都非常喜欢青蛙,所以民间还有许多歌唱青蛙的歌曲,下面就再来听一首山东民歌《花》。提问:歌曲的情绪(欢快活泼、幽默风趣)

 (播放《花》视频)

篇二

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大头娃娃》的欢快情绪。

 2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歌曲的四个乐句

 3知道顿音要唱得短促轻快;为歌曲设计演唱时的力度变化

 教学过程

 1导入:

 (1)教师先请几位同学戴上大头娃娃面具进入教师,随歌曲《大头娃娃》表演,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师简介大头娃娃:感受歌曲《大头娃娃》的欢快情绪。

 2学唱歌谱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歌曲的四个乐句

 (1)聆听歌曲,感受欢快的情绪。引导学生发现第一、第二乐句的相同与不同。俩个乐句基本相同,只有结尾两个音不同。跟教师模唱歌曲前两个乐句,注意附点八分音符节奏的演唱。可通过没有附点与有附点的对比,帮助学生唱准附点八分音符;还可以用稍强的力度演唱

 (2)也对学生唱准附点八分音符有所帮助。用视唱法学唱第三乐句。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曲谱,首先确定节奏的读法,提示附点四分音符的节奏,然后再唱旋律,最后再知道顿音的唱法。大三度音程不容易唱准,教师要注意及时纠正。引导学生观察第四乐句与哪一乐句相同,然后请学生自己演唱第四乐句。

 3知道顿音要唱得短促轻快;为歌曲设计演唱时的力度变化

 学唱歌词

 (1)演唱歌词前,教师先引导学生分辨歌曲的四个乐句,知道在每个乐句结束处换气。

 (2)第三乐句时要能唱出“连”与“顿”的对比。

 (3)有表情的完整演唱歌曲。

 (4)请几名同学演唱歌曲,其他同学认真聆听、评价。

 (5)边唱歌曲边用动作表示四个乐句。可提示因为第二、第四乐句完全相同,所以表现的动作也应该一样。

 4表现歌曲

 (1)教师请几位学生戴上大头娃娃面具到台上随歌曲表演,其他同学演唱歌曲。学生相互对演唱、表现做出评价。

 (2)最后教师统一动作边唱歌曲边表演。注意要以演唱为主。

 

篇三

教学重点:

 感受歌曲、乐曲欢快的情绪。

 教学难点:

 感受《森林中的铁匠》中两种不同的情绪。

 教学用具:

 课件、打击乐器、录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阶段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操作:播放乐曲的录音。

 学生活动:完整的欣赏全曲。

 二、初听乐曲、感受乐曲情绪

 阶段目标:完整初听,了解乐曲的基本情绪。

 学生回答:这首乐曲,前面部分的速度是较慢的,后面部分的速度较快。

 过渡语:回答的很好。这首乐曲为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但故事的内容要有你们自己来听。你们干菜说乐曲前面部分的速度是较慢的,那我们就来听一听这一部分,听完以后,请你们想象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教师操作:播放乐曲第一段录音。

 三、分段欣赏乐曲

 阶段目标:更深入地了解乐曲的内容,感受乐曲的情绪。

 1、欣赏乐曲第一部分。学生活动:听第一部分旋律。生:时间是早上,地点是在森林里。师:对那思念林的景色是什么样的呢生1:非常安静。生2、非常美,有大树、小草,还有各式各样的花。生3、有漂亮的花,蘑菇,还有很多的雾气。过渡语:下面就让我们再来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感受一下大森林清晨的美丽景色,并且新生音乐边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所描绘的情景。天蒙蒙亮了,沉睡的森林苏醒了。

 教师操作:播放第一部分旋律。

 学生活动:再欣赏第一部分旋律,跟着旋律做动作。

 过渡语:刚才,我们仔细欣赏了第一乐曲的第一部分,作曲家用缓慢的速度、舒展的节奏、优美的旋律,表现了大森林美丽的晨景。

 2、欣赏乐曲第二部分。

 过渡语: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请同学们听听第二段乐曲与第一段乐曲有什么不同这部分乐曲在速度、节奏、力度以及情绪方面起了什么变化

 教师操作:播放第二段录音。

 学生活动:欣赏第二部分乐曲。生:速度比较快,力度比较强,节奏鲜明,旋律跳跃,情绪欢快热烈。过渡语:同学们说的很好。这段音乐告诉了我们主人公的职业,你门在来听一听,能听到什么声音。教师操作:再次播放第二段乐曲。生1:有三角铁的声音。生2:有敲打东西的声音。生3、我听见了叮叮当当的声音。好象是打铁的。师:请同学们为这受曲子起名字。生:森林的早晨、快乐的一天、神奇的铁匠。小结:这首乐曲叫做《森林的铁匠》,又叫做《铁匠波尔卡》,是德国作曲家米埃利斯创作的一首描绘性的作品。乐曲描绘了清晨森林的宁静气氛以及铁匠打铁的欢快的情绪,乐曲十分生动形象,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

 师:你们知道这首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生:小提琴、长笛。小结:它是一首管弦乐曲。

 四、完整地欣赏乐曲

 阶段目标:完整的欣赏音乐。

 过渡语:现在我们就完整地欣赏一遍乐曲《森林中的铁匠》。请同学们跟着音乐和老师一起做动作。

 教师操作:播放课件,观看课件,听音乐,随学生一起做律动。

 教师提问:今天我们欣赏了乐曲《森林中的铁匠》,欣赏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1:劳动的愉快的。

 学生回答2:劳动是光荣的。

 五、小结:今天我们欣赏了由德国作曲家米埃利斯谱写的管弦乐《森林中的铁匠》。通过欣赏使我们懂得了劳动的光荣的,愉快的。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中班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班教案 篇1

 房子是孩子们生活中接触的最多的,而有趣的房子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如各种水果形状的,各种图形的,还有孩子们的创意,孩子们更是感兴趣极了,于是,就有了这个活动。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根据观察和想像设计有趣的房子。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像力、创造力。

 二、活动准备:

 1、教具:请4个小朋友扮演小兔、小狗、大象、长颈鹿2、学具:和幼儿人数相等的16开白纸、水彩笔。

 三、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房子"师:小朋友,你们看,哪些小动物到我们班来做客了(幼儿观看表演)小结:"现在天气越来越冷了,我们的房子又破又旧了,想请小朋友帮助我们设计一幢漂亮的新房子,你们愿不意愿意啊?

 (二)观察房子,讲述特征师:小动物们,你们都喜欢什么样的房子呢?

 (幼儿观看表演)师:刚才,小动物们要我们做什么呀?

 (设计房子)小结:小朋友见过这么多的房子,可是小动物的房子都是有要求的,小兔子,用它最喜欢吃的东西做房子,小朋友想一想它最喜欢吃什么(蘑菇等)用这些东西给它设计房子吧。

 (三)幼儿绘画,教师巡回辅导

 (四)交流分享

 活动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因为孩子获取的经验有限,虽然看到了许多的各种奇特,有趣的建筑,但这些建筑对于知识经验太少的孩子们来说太抽象了,很多孩子们能够很清楚的描述出心中想像中的房子,但在创作时由于经验的不够,美术技能技巧的单一等等,孩子们无法创作出自己想像中的作品,创作的作品还是缺乏一些新意,较单一。

中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在掌握火车外形特征的基础上,能画出有火车头(车灯、窗、驾驶员)、一节节车厢和许多轮子的火车。

 2、能在车厢里添加人、动物或各种货物。

 重点:画出火车外形特征,有火车头、车厢和许多轮子的火车。

 难点:在车厢里添加人、动物或各种货物。

  活动准备 :实物火车,幼儿绘画用纸、笔。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开火车,引出课题。

 老师带着幼儿边念儿歌边做开火车的游戏。

 出示实物火车,观察火车。使幼儿知道每一列火车都是长长的,都有火车头、车厢、轮子等。

 二、讲解示范。

 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个连接着的长方形,然后在第一节长方形上画出车窗、车灯、驾驶员等,使其变成火车头,并告诉幼儿,后面的一节节长方形画上轮子就是一列货车,若再画上一排排窗门,画上人,就是装满旅客的火车了。

 2、引导幼儿讨论:火车有什么用?

 三、幼儿练习。

 1、鼓励幼儿大胆地用线条画出火车的外形,细心描绘车头和轮子。

 2、启发幼儿在车厢里画上许多自己喜欢的东西,如小朋友、鲜花、玩具等,并大胆添加有关内容,如铁轨、田野等。

 3、及时表扬在绘画过程中认真细致的幼儿。

 四、讲评。

 请先画好的幼儿互相参观,自由谈论自己画的火车,评议别人画的火车。

  活动反思:

 根据《纲要》中指出:

 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幼儿园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让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鉴于此,根据这一指导要点,再结合《纲要》在中班音乐领域的目标要求:“愿意参加各种音乐活动并从中获得愉悦和美感;在体验和操作中感知并比较各种乐器音色的不同,初步养成正确使用乐器的习惯;在韵律活动中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表达自己的感觉。”我设计了音乐游戏《火车》这一课,在活动中,幼儿充分获得了音乐活动带来的愉悦和美感,玩的非常开心。只是在活动的每个环节上,我过渡的不够好,不能很好的串联在一起,而且在游戏过程中,没有设计说明一个完整的游戏规则。导致幼儿在活动中没有规矩,肆意玩耍。而且在知识上,本次活动应该有所延伸,带有幼儿更多的知识,而不单单是玩,应该让幼儿在游戏中学到更多的知识。通过本次活动,我发现自己的很多不足,需要修改 教案,延伸内容。

中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 知道废旧材料能制作出多彩的棒棒糖。

 2 培养幼儿粗浅的环保意识,让幼儿初步体验成功的快乐。

一、观察出示的废旧物品

 1 认识一次性筷子,报纸等废旧物品

 师:小朋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动中常会见到各种各样的废旧物品。瞧!这是什么呢?这是……这些都是废旧物品。

 2了解废旧物品的作用

 师:其实这些废旧物品的本领很大,谁来说说他们都有什么用?

 3师小结:今天,老师就用这些废旧材料,变一个神奇的魔术哦。

二、教师示范制作棒糖的方法。

 1出示做好的棒棒糖,激发幼儿制作的兴趣。

 师:瞧,老师变出了什么呀?(多彩的棒棒糖)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

 2提问:要用到什么材料呢?(按幼儿的回答逐一展示材料)

 3教师范画不同的花纹,请个别幼儿在白纸上画上花纹。

 4教师示范制作棒糖的方法:将报纸揉成纸球,包上白纸。用胶水粘好,再插上一根一次性筷子。

  三、幼儿分 别按 老师的制作棒棒糖。

 让幼儿动手进行绘画活动,并使幼儿尝试制作棒棒糖。

四、展示幼儿作品。

 幼儿将作品与同组的小朋友展示,并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

中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愿意勇敢的面对自己害怕的物体,培养勇敢的品质。

 2、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方法喂小鸡吃虫,初步获得一些调节恐惧心理的方法。

 3、知道一些外表不好看的小动物也有温顺、可爱的一面。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是:

 通过“喂小鸡”这个有趣、生活化的游戏情节来帮助幼儿消除对小虫的恐惧心理。从而引导幼儿在生活中正确看待对待自己害怕的事和物,初步获得一些调节恐惧心理的方法。难点是:此方法是否更好帮助幼儿逐步克服恐惧心理,培养勇敢的品质。

  活动准备:

 小鸡、小虫、自制多媒体课件:利用小动物(壁虎、蚯蚓、蚕),让幼儿正确地对待自己害怕的事和物。

  活动过程:

 1、欣赏小鸡,感受小鸡的可爱,激起幼儿的兴趣,引入活动。

 2、尝试喂小鸡。观察小虫,引导幼儿初步尝试抓虫喂小鸡,观察幼儿在具体情境下的惧怕心理程度,为后面的心理辅导做铺垫。

 3、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抓小虫的感觉。分别请敢抓虫和不敢抓虫的幼儿说说自己的感受,并邀请个别幼儿示范进一步帮助怕虫的幼儿消除心里的恐惧。

 4、幼儿观看课件:其实它们很可爱请幼儿欣赏一些对人类有益的动物,提问:它们是谁,看到它们心理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5、幼儿再次尝试运用工具喂小鸡,提问:小朋友,如果你心里真的还很怕小虫,有什么办法能够帮助我们喂小鸡?

 6、教师小结,活动结束。小结:以后我们再遇到让自己感到害怕的东西时,可以像今天一样,想办法勇敢的去面对它。

  教学反思:

 在辅导活动中教师始终坚持以幼儿心理发展规律为依据,以喂小鸡这一生活化游戏情节为突破口,创设宽松的环境,以游戏的形式贯整个活动,欣赏小鸡——尝试抓虫喂小鸡——讨论抓小虫的感觉——观看动物课件——操作喂小鸡”, 紧紧围绕幼儿的心理变化,层层递进。

 在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孩子由“害怕——不怕”内心真实的心理表现,体现了心理辅导的层次感。一开始只有一两个孩子敢于尝试抓小虫,在经过大家的讨论,让抓虫的孩子说说抓虫的感觉,有的说:“小虫软软的”,有的说:“它不咬人,会在手上跳舞”大大减少了孩子对小虫的恐惧,在老师的鼓励下也有几名幼儿敢于尝试;在观看了课件之后,孩子们的心理也产生了些许变化,再次喂小鸡时又多了一部分幼儿参与进来。在现场活动中,最后还剩一小部分孩子特别害怕虫子,不敢抓虫喂鸡,教师就耐心的引导大家想出了一些办法帮助害怕的小朋友,有的说“用鱼网网”、有的说“用棍子”等;最后孩子们都能在工具的辅助下完成喂鸡的任务,可以看出他们已逐渐克服怕虫的恐惧心理,内心已经不像刚开始那么害怕了,孩子变得越来越勇敢。

 活动中无论从教育环境的布置,活动形式的选择,还是从师幼关系的处理上,都遵循了“民主平等”的心理安全原则。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同时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注重个别幼儿的心理辅导,使每一位幼儿得到全面的、和谐的、自主的发展。活动中,我还特别注意用积极的方式评价幼儿的行为,帮助幼儿树立信心,克服恐惧心理。一个活动只能给幼儿提供有限的指导,只有具有发展性的教育才是有生命力的,因此在活动的最后我还进行了经验迁移,引导幼儿在今后的生活中正确面对自己所害怕的事和物,帮助幼儿形成勇敢的品质,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百科:鸡是一种家禽,家鸡源出于野生的原鸡,其驯化历史至少约4000年,但直到1800年前后鸡肉和鸡蛋才成为大量生产的商品。鸡的种类有火鸡、乌鸡、野鸡等。而且鸡也是12生肖中的一属。

中班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在欣赏中引导学生通过听、唱、创、演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感受歌曲的节奏、拍子、旋律特点,充分理解音乐内涵,恰如其分的表达歌曲的情感意境。

 二、学习并演唱《小河淌水》的前两句,感受《小河淌水》细腻、含蓄、深情、婉转的特征,表达出朴素真实的情感。灵活渗透歌唱的姿势与歌唱的气息知识,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状态和歌唱习惯。

 三、通过欣赏《小河淌水》了解云南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体会民歌的地域文化特征,懂得继承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意义。

 教学方法:

 翻转课堂微课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歌曲内涵,恰如其分的表达歌曲的情感意境。

 教学难点:

 准确地演唱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前两乐句。

 教学准备:

 电子琴、微课、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微课:(8分钟)

 师:请同学们结合自主学习任务单学习 中国民歌的相关知识,欣赏歌曲《小河淌水》,并学会演唱前两个乐句。

 二、课使检测:(11分钟)

 1、音乐感觉与表现。(4分钟)

 师:同学们,请你来模仿老师手中的纱巾,随着流淌的旋律,尽情舞动。(播放管弦乐曲片段2分钟)

 学生随老师手中的纱巾舞动。

 师:刚才的乐曲优美流畅,富有诗情画意,大家想象一下乐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学生回答。

 教师出示课件,随音乐朗读。

 2、微课学习检测:(4分钟)

 师:请同学们结合微课的学习内容,完成微课学习检测。

 教师提问课堂学习任务单上的三个问题,学生回答。

 (1)什么是 中国民歌 中国民歌按照音乐体裁可以分为哪三类你能说出以前学过的几首 中国民歌吗完成《为民歌找家》

 (2)歌曲《小河淌水》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请同学们唱一唱歌曲的前两乐句。

 3、拓展练习:(3分钟)

 教师指导,采取多种形式演唱歌曲的前两个乐句。

 三、进阶活动:欣赏管弦乐《小河淌水》(16分钟)

 1、介绍管弦乐曲《小河淌水》及作者

 师:民歌《小河淌水》被改编成多种版本的器乐曲,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起来聆听管弦乐《小河淌水》,看到题目,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提问题

 师:请一位同学大声朗读乐曲介绍。

 师:让我们带着三个问题来聆听管弦乐曲《小河淌水》

 2、初听感受:带着问题完整聆听管弦乐《小河淌水》,感受歌曲的自由的节奏特点、变化拍子、旋律特点,情感特征,听完后回答问题。

 问题1:乐曲分为几个乐段情绪是如何变化的

 问题2:请用一句话描述你听完乐曲的感受吧!

 问题3:你能听辨出几种乐器的音色呢

 3、区分乐曲中主奏乐器的音色:(黑管、长笛、小提琴、竖琴)

 师:管弦乐主要用到哪些乐器呢请学生回答西洋管弦乐器种类并列举几种乐器(铜管乐器、木管乐器、弓弦乐器)

 学生回答

 老师这里有四种乐器,请同学们听辨。

 4、复听感知:观看维也纳管弦乐演出视频。

 师:请同学们观看维也纳管弦乐演出视频,揭晓正确答案。

 四、协作探究:(5分钟)

 小组协作选择乐曲的一个乐段创编情境,并结合旋律特点设计彩纱挥舞的动作,时间5分钟。

 五、课堂展示:(6钟)

 再听体验:选出三个小组分别表演三个乐段。(语言+彩纱动作)

 六、拓展延伸:萧敬腾改编演唱的《小河淌水》片段(2分钟)

 民歌新唱,弘扬 中国民歌文化。

中班教案 篇6

  活动准备

 歌曲《好朋友》、手语图

  活动目标

 学习用手语进行表达

 增长关心残疾幼儿的情感

 尝试运用手语表现歌曲内容

  活动过程

 一、 请幼儿猜猜手语。

 老师先用手势做出安静的动作,如伸出一只手指放在嘴前,然后问幼儿:"老师做的动作是少年意思?"可以换一至两个简单动作请幼儿猜。如:"真棒""不要"等

 二、请个别幼儿试试用手语"讲话"其它幼儿猜一猜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与幼儿一起讨论用手语交流的作用

 三、在这世界生有一些小朋友和我们不一样,他们不能用嘴巴说话,但他们和我们是一样的,难过的时候想把伤心的事情说出来,高兴的时候想把快乐和朋友分享,所以他们会用一种特殊的语言"手语"来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

 四、老师教幼儿学打手语,如"谢谢,你好吗,你高兴吗"等。幼儿相互间观看练习。

 五、请幼儿分组讨论,自创甜蜜手语。之后可以请各组幼儿表现子创相互间观看练习。请幼儿分组讨论,自创甜蜜手语。之后可以请各组幼儿表演自创手语

 六、创编手语歌《好朋友》

 听歌曲《好朋友》,请幼儿讲讲听到了什么歌词,根据歌词创编手语表演手语歌《好朋友》。讨论该如何关心有残疾的幼儿。

  活动反思

 残疾人的世界对于正常的孩子来说是个陌生的世界,他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社会的关爱和帮助。每个人应有关爱他人的责任意识。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尤为重要。在此活动中通过学习一些基本的手语的动作让孩子有了聋哑人进行沟通,交流的欲望,并一步引导孩子时残疾人产生同情和爱心,知道关心帮助残疾人,感受学习残疾人坚强勇敢,克服困难的精神,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兴趣浓厚,课堂气氛较好,由于孩子经常缺乏对于老师的问题体现想说而不敢说。

 在学习手语的过程中,是孩子最感兴趣的地方,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达到了调动孩子,应该帮助他人的责任意识。在活动中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会进一步发扬优势,改正不足不断的训练和积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881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