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感的概念、特征与功能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在语言教学中,情感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情感觉情绪态度。情感具有理智性、社会性和易变性等特征,具有激智、动力、调节、感染和移情等功能。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智力因素构成学习操作系统,动机、兴趣、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构成学习活动的动力系统。情感的动力功能表现为:如果动力系统作用大,操作系统的效率就高,学习效果就好;反之,学习效果就差。情感能调节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焦虑感,它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减缓学习疲劳也会产生调节作用。教师在课堂上流露出的情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的人格品质和言行举止通过情感的介入和作用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学生会把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课程上来。这种心理效应就是情感的移情功能。二、情感与语言学习相关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所以把情感态度列为英语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因为情感态度与语言学习和学生本身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一)语言具有情感功能语言是人类交流感情与传输信息的媒介,语言具有认识性、实效性和情感功能。语言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沟通思想情感,促进人际交往。人际交往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人的情感态度,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语言来表达和传递。恰当合理地使用语言有助于加深情感,增进友谊和相互尊重。因此,学生学习外语的过程就是学会与人沟通、正确运用情感态度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过程。(二)情感态度对语言学习的重要影响情感态度与语言学习密不可分,语言学习的效果直接或间接地受情感态度的影响。布卢姆认为,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感情、乐趣或兴奋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克拉申也对情感和语言学习的关系进行了形象的阐述。他认为,有了大量合适的语言输入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外语,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还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也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能变成语言的吸收。当学生拥有了积极的情感,如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很强的自信、坚强的意志和大胆实践的精神等,输入的语言大部分就会被内化和吸收。反之,当学生出现焦虑、烦躁、紧张、胆怯或厌倦等消极情绪时,大脑的语言习得机制就会对语言学习材料进行情感过滤。学生的消极情绪越重,情感过滤的量就越大,语言的输入效率就越低。如果学生受消极情感的影响太大,就会影响其语言的学习行为。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常见的消极情感有:因性格内向而害怕与同学和老师交流,一听说考试就怕或由于过分紧张而导致语言表达不流利等。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感,使语言学习中的成功体验与情感态度的发展相互促进。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就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教师和学生之间如果没有一种情感上的沟通,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就很难收到应有的效果。教师的情感起着信号、感染和动力的作用,师爱是这种情感的具体体现,犹如阳光、雨露、春风。因而,对学生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要以情达理,顺理入情。有理无情不足以感人,有情无理也难以启人服人。教师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应处处以学生为本,使他们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三)情感态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基础教育阶段是青少年情感态度发展的重要时期,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就是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情感态度是健全人格必备的品质,是新时期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以往的英语教学过于强调发展学生大脑的理性和认知功能,而忽视了非理性方面的发展,造成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情感空白”(emotional illiteracy)。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情感是非智力因素, 每一个教学阶段和每一门学科都应该高度关注学生的情感。这是因为情感具有跨学科特点,直接影响各学科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情感的内涵以及情感与英语学习的关系表明,情感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实施情感教学是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消除消极的情感、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主渠道。三、情感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实施当前,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和情感教学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首先,新课程强调情感教学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其次,情感不是课程的附属物,而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的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再者,情感教学不仅体现于课程教学的内容,而且体现于课程教学的手段和方 法。教学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教师的情绪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融洽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反之,如果教师老是板着面孔,会引起学生心情烦躁、紧张,影响他们以正常的心态去接受知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到教学中,使知识传授的过程渗透着情感的交流,以情感人,丝丝入扣,不断激起学生渴求知识的愿望。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营造师生平等和谐的情感氛围,在创新教育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据此,我在英语教学中,十分注意建立平等、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走下讲台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助学者和监督者。在传授知识时,我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自己的言谈举止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创建平等和谐的英语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索、自主发展、愉快合作的良好教学空间。这种“无拘无束”的教学氛围不仅能够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和创造潜能,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对教师良好的情感态度,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授的课程上来。泗阳县卢集中学 王松
我认为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良好的情绪是情感的外向表现,高智商的情感必然显现良好的情绪,这就是所谓的情商。而现实的应试教育虽是最公平的选拔方式,却忽略了人的差异性,人除了智力上的差异外,更为重要的是情趣爱好,因为所好不同,在各个方面所展现的优劣差异的方向就不同。而我们现实社会却给出统一的好差标准。其实没有好差之分,只是方向不同,路途不同,不能说向某一个方向好,某一个方向不好。
我经常看到放学后许多母亲在督促甚而参与小儿小女们写作业,有的苦口婆心有的大声训斥。我觉得这真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孩童时代应是最为绚烂多彩的生活,是情感培养最为轻松,最见成效的阶段,为什么?因为孩子对父母充满了信赖。我们要做的事:多鼓励,善于观察,并给与有利的引导,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见得都去做高考状元。殊不知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父母思想意识成长健全的再现,父母是一对一的教育,是对孩子最为了解和关爱的人,没有谁天生是做父母的天才,而是在养育儿女时一点一点变化成长起来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设若父母在思想观念上没有任何变化,父母将是不合格的父母,为我们单一的成绩要求所禁锢,误我们孩子的也许恰恰是最爱她(他)的人。儿童没有固性,正是我们鼓励多方尝试的好机会,在这整个尝试的较长阶段,将养成的是孩子乐观的情绪,和健康的自信观点,而这些就是孩子将来的面对学习时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情感。
那么,老师,老师仅仅是传道授业吗?传授道理教授学业?我认为老师还有更为有利的条件,老师面对的是全体,有一个更为有利的条件——比较,我所说的比较不是单纯的成绩高低的比较,这个有点数学概念的人都会,怎么能浪费老师和学生相处的宝贵时间,老师要比较的是每一个同学有何优劣特长,并加以鼓励利用,殊不知,老师一句肯定的话语,有时比父母的千言万语还更有深远的影响。因为你一句话,而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何乐而不为?其实比较有好坏之分,而这种好坏的方向,将取决于老师如何利用。
应该提早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英语是一门语言,情感态度需要使用语言,恰当合理地使用语言有助于沟通情感,增进友谊和相互尊重,改善人际关系。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初中英语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发挥其特殊的作用。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效果。教师只有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才有可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可能愿意与教师沟通交流,然后产生共鸣。要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教师应深入学生的生活中,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是否有较强的自信和意志力等,并根据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建立和培养积极的情感,克服消极的情感。而积极向上的情感,活泼开朗的个性则会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加语言学习活动,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自信心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无论是智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自信心都占据支持地位。一个人如果缺乏自信心,就会缺乏探索事物的主动性、积极性,其能力自然要受到约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语言优势,使学生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并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亲自感受参与分享成功的愉悦。
适时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无论从事何项活动,兴趣是永恒的动力,学生只有发自内心地喜欢英语,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不遗余力地学习英语。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小学英语学习应与游戏、唱歌表演活动相结合,中学则应选择贴近他们生活的活动。
总之,学生的情感态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效果。积极向上的情感,活泼开朗的个性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参加英语学习活动。对于教师来说,控制和调节好自己在教学中的情绪,让学生从教师情绪中感受学习乐趣,从而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语言学习环境。
解惑平台:此目标让学生在已学到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通过独力思考,对历史事件产生个人的认识和判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为实现此目标:一、要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师生建立一种平等的交流与相互启发的关系;二、培养学生参与意识,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三、要求学生掌握探究式学习方法,善于选择,善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善于与人交流合作;四、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和内心选择,尊重学生亲自体验和感受的权力,善于启迪,引导他们对历史事件做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学案例:评价商鞅变法学习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后,组织学生讨论“商鞅变法的成功与失败”。用多媒体展示《商鞅》、商鞅个人经历及变法的有关活动。同学阅读。生: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商鞅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也可以说是历史上一场封建化运动。(展示《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图)(组织辩论:学生在辩论中,体会到商鞅变法的巨大阻力和当时斗争的激烈。)师:由此可知,商鞅实施变法的全过程,都遭到守旧贵族的反对。变法在艰难和波折中前进,最后导致了商鞅的个人悲剧。(分组讨论,然后同学举手发言)生:他“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最终确立封建制度。所以尽管他个人不幸,他的改革是成功的。生:商鞅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奖励耕织。发展了小农私有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政权。所以说变法是成功的。(学生兴奋不已,争先恐后)生:我也认为是成功的。因这项政策是“富国富民”政策,它使秦国变得强大起来,能虎视东方,“倾邻国而雄诸侯”,为百年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进而使秦朝走向辉煌。生:但“重农抑商”政策,也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导致经济结构单一。在历史上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这是他的失败之处。生:商鞅变法确实富国强兵,但商鞅得罪人太多。他不仅触犯旧贵族利益,遭顽固势力反对,他还制定严刑酷法,加重了劳动人民的痛苦,使老百姓积怨甚多。特别是得罪太子(即后来的秦惠王),以致最后惹来杀身之祸,落个五马分尸的下场,太失败了!看来他既聪明又愚蠢。(大家一脸愕然)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当时社会大变革的环境下,要达到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的目的,采用严刑峻法是法家的必然选择,这也反映了当时斗争的激烈。当然这对秦后来的发展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另外,评价一场变革的成功与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学生意犹未尽,继续举手,积极发言)生:“商君虽死,秦法未败”,新法未被废除,这表明商鞅能够与时俱进,他的变法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封建制度发展的历史潮流,并赢得了民心。这是他的成功所在。(学生鼓掌,气氛热烈)生:加强了思想文化统治,但摧残了文化。生:从当时看,值得肯定。因要更好地执行变法,就必须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排斥儒家。(学生在兴奋中交流各自的做法)……师:归纳总结:商鞅变法触动旧贵族利益,遭到他们反对,最终商鞅被车裂而死,说明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阶级的昏庸。商鞅虽死,但变法取得巨大成功。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变法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商鞅变法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也有消极影响。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应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所以在某些方面,我们是不能苛求于古人的。案例点评: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创设民主的教学环境,开放课堂,让他们亲自体验、感悟历史,然后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作出正确的评判。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去内化知识,升华所得。这种交流与互动,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整堂课,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相互合作,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他们是在强烈求知欲的驱动下,在激情中去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转变角色,走进学生中,成为他们的帮助者和同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
初中语文是一门人文性、社会性、道德感很强的学科,语文老师除了对学生要有基础知识的传授外,更重要的是要在课堂上结合文章的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在思想情感和道德观等方面进行教育,培养他们个性情感,使他们懂得爱己、爱人、爱家、爱国,因此语文老师肩上的责任是重大的。在这18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不断探索,针对学生的特点,结合课文内容,采取恰当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教育和培养,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为了培养学生的情感,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努力的。
一、畅谈感悟,热爱生命
在生活中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有的孩子因为考试没考好跳楼了,有的孩子因为老师的批评喝药了,有的孩子因家长的训斥割腕了……如此种种,令人触目惊心,忧心忡忡,为什么会有这些孩子如此不爱惜自己,不珍惜生命呢?是什么使他们的生命意识如此淡薄?是什么使他们丧失了生活的信心和热情?这不能不令人深思。《语文新课标》指出:“教育首先应关怀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性的完美。”可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关注生命,培养孩子的生命意识,使他们热爱生命,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这一点。如我在讲蒙田的《热爱生命》时,我采用了“谈话法”组织教学,让学生结合读书和生活积累,畅所欲言,谈出自己的感悟。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大家各抒己见,深刻的认识到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应该特别珍惜和热爱,要充实愉快地度过每一天。努力享受生活的乐趣,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拥抱生活。
一、充分挖掘教材,寻找情感态度培养的有效途径
我们现在使用的是外研版英语教材,该教材内容丰富、注重能力培养、涉及题材广泛,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具有时代感、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启发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会充分利用教材中不同的德育素材积极实施德育渗透。
二、注重培养师生情感,感染学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对“学困生”要倾注更多的爱心,如在课堂上挑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回答对了要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以树立他们的信心。在课后给他们布置相对简单的作业,并尽可能地做到当面辅导。主动地与学生交流,试着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感觉到我不仅仅是他们的师长,更是他们的朋友。
三、抓住不同时机,进行情感渗透
1、结合词汇和句子学习渗透。英语教学中,文化内容很多是直接与词义相关的。很多词汇、句子、习语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内容,我会在教学这些词和句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意识的渗透培养。
2、结合课文学习渗透。英语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本身就是介绍英语国家的文明礼仪,我会充分利用这些课文内容向学生传输道德文化知识,解释中外礼仪差异,使学生充分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3、结合课堂操练应用渗透。在语言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能更得体地使用目标语进行应用交际,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此,我在组织课堂活动时,会多创设交际情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要求他们按特定的环境和人物角色使用相应得体的语言和行为规范。也鼓励学生在课外生活中积极大胆应用,养成习惯,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
4、结合课外活动渗透。利用课余时间,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英语兴趣,更能使德育得到有效延伸,灵活贴切地实施德育。如举办生日聚会、圣诞晚会、课本剧表演等,让学生自主地学用结合,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信任激励:即在学生产生心理自卑、对学习没有信心时,教师相信学生存在优势,在每位学生身上,教师都要看到他们的长处,找出他们行为中的闪光点,最终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尊重激励: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过,在人的所有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由此可见,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尊重,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用真情实意尊重学生,创设一个融洽、和睦、协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激励:即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缺乏勇气、找不到良策时,教师既要他们树立信心,又要帮助他们找到克服困难的途径,创设克服困难的条件,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赏识激励:学生常常把教师的赏识看成是对自己的评价,当他们得到赏识时,就觉得自己有进步,能学好,有发展前途,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
摘 要: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加以培养,不仅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更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好好学习,因此语文教学要担负起这神圣的使命。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首先,教师要有“育人”的意识;其次,要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再次,教师要言传身教,掌握一定的课堂教学艺术,教师努力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敞开心扉,坦诚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流。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从以下方面实施。一、注重文本的朗读与感受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体。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因此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朗读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作用,也便于学生从个体角度深切体会文章的情感因素。所以,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除朗读外,语文阅读教学中还要注意运用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其他阅读方法感受文本的意蕴。例如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首先简单介绍时代背景,然后播放课文配乐朗诵,而后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音乐朗读,学生相互点评朗读。整整一堂课,在反复朗读中,学生不但掌握了朗读的技巧,而且在朗读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敬爱的周总理的高度赞扬和深切缅怀之情。在第二节文本阅读课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表达了自己阅读课文后的独特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阅读中得到了培养。二、重视文本的阅读与体验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即使是一些说明文,也写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蕴藏着作者的审美情趣。为了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拨动情感之弦,使抽象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情趣盎然,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形象的方式可采用以下几种。 1、表情感染。小学生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在一定条件下,小学生的情感可以感染,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用爱憎分明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表情以及身体动作去激发学生、感染学生。例如教师在朗读时面部所表现出的喜怒哀乐,手势中的握拳摆手等等。让学生在你的各种表情中不知不觉地走进文中境界,身临其境般地去领悟文章内涵。2、语言感染。语言是人们交流情感的重要信息,具有直接的感染性。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因此,教师用爱憎分明、抑扬顿挫的声调,真挚的语言阅读,能叩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使深刻的道理渗透到学生的心田。3、画面渲染。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画面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鸟鱼虫、林海雪原、古今建筑、风土人情、人文故事、童话故事等,它们无一不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珍品。这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赏心悦目的艺术世界,美妙神奇的童话世界和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能引导学生畅游其中,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画面去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 4、实物演示。一幅幅画面吸引着学生,如果把生活中的事物拿给学生观察,就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引导一年级学生阅读《看花灯》时,我问学生:“课文中都写了哪些灯?你还见过什么样的花灯?”然后用多媒体课件,把正月十五灯展的各种花灯呈现出来,再让学生在原文中标画出相对应的句子,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并由对现实的感受转到对语言文字的赏析上,学生朗读这些句子时,充满感情,沉浸在语言文字描述的美丽情境之中。5、表演体验。体验指的是少年儿童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实践,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语文课堂中尤其是阅读教学中引进体验教学思想,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和句子所要表达的精神。如在一次口语交际课之前,教师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模拟在具体情境中扮演一个社会角色。如老人、妈妈、售票员、路灯管理员等等,体验其中的苦与乐。学生们兴趣浓厚,纷纷按要求不折不扣完成。口语交际课上,学生们争相表演,表达了内心要讲的话,抒发了请求、抱歉、赞扬、悔恨等感受,整个课堂被一片真情包围着。课后,他们一气呵成,写出来的文章构思精巧,情节迭宕起伏,发人深思,引人入胜。总之,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展示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课堂中也可以综合展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