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意思?

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意思?,第1张

意思是:人固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常用来比喻人生价值的轻重悬殊。

出自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原文选段: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译文:

人固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生存所依靠的东西不同啊!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不污辱祖先,其次是自身不受侮辱,再次是不因别人的脸色而受辱,再次是不因别人的言语而受辱。

再次是被捆绑在地而受辱,再次是穿上囚服受辱,再次是戴上脚镣手铐、被杖击鞭笞而受辱,再次是被剃光头发、颈戴枷锁而受辱,再次是毁坏肌肤、断肢截体而受辱,最下等的是腐刑,侮辱到了极点。

扩展资料

整体赏析:

《报任安书》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第一篇富于抒情性的长篇书信,内容极其丰富。司马迁向任安解释了自己为什么不能按照来信的要求去做,为什么要为李陵辩护而触怒汉武帝,为什么自甘受辱、愿意接受宫刑,以及在宫刑以后是什么信念支撑他顽强活下去的。

这封书信的思想内容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反映了司马迁的光辉性格和封建统治者的一些恶劣行为;

2、反映了封建刑狱制度的黑暗、残酷;

3、在中国文学史上最早提出了“发愤著书”的理论;

4、揭露封建帝王对待史官的态度和自己写作《史记》的情况。

《报任安书》见识深远,辞气沉雄,情怀慷慨,言论剀切,是激切感人的至情之作。其中叙事、议论、抒情,志气盘桓,交融一体。文章以过人的丰富、强烈、奔放的思想感情,形成卓绝千古的浩荡雄伟的气势。

作者在信中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为著作《史记》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苟且偷生的痛苦心情。其中所表现的司马迁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

人总是要死的,有些人生命的价值比泰山还重,死得伟大,轰轰烈烈,有些人生命价值比鸿毛还轻,死得毫无价值.

司马迁从父亲的言谈话语之中看出参加封禅泰山的大典对光宗耀祖是何等重要。司马迁没有辜负父亲的愿望,即使在受了宫刑之后,仍矢志不移,决心忍辱完成父亲未竞之业。他在给好友任安的《报任安书》中,表达了他受刑之后的痛苦心情,并提到写作《史记》的意图和完成的决心。就在这篇著名的书信之中,司马迁把泰山融入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可见,在司马迁的心目中,泰山是一个庄重、威严、雄伟可亲的象征。

后来,人们使用“泰山”、“鸿毛”这两种轻重反差极大的物体来比喻轻重悬殊的两种事情。这个是从别人的回答意思那里复制来的。后面自己想的

毛泽东曾用这句话去说一个演讲忘了是什么了= =反正悼念那个人是为人民做事牺牲的啦!毛主席悼念的那个人,就是为了人民牺牲了自己,他的死,就是重于泰山的。而那些碌碌无为,还要浪费人民粮食的人的死!就是轻于鸿毛的。所以,人,活在这世上,迟早都是要死的,你活得怎样,是为什么死的,就是你和别人不同的地方!“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是由你自己来决定你的生命要多重!

会不会太罗嗦啦?而且那么晚还回答= =算了,我随便打打而已,别骂我就行了- -

轻于鸿毛重于泰山的故事

 轻于鸿毛重于泰山的故事,轻于鸿毛重于泰山一词,出自于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司马迁是编写《史记》的伟大史学家,他在狱中遭受腐刑,从这件事中领悟出生命的真谛,后来面对许多的苦难都一一克服,将《史记》完成。

轻于鸿毛重于泰山的故事1

 公元前110年,司马迁遵循了父亲的遗愿,开始了《史记》的撰写工作。在汉将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后,司马迁因为李陵辩护,而获罪入狱。由于家里拿不出足够的钱来赎人,结果司马迁受到了腐刑。受刑后,司马迁的心情非常痛苦,一度想死去。

 但他想到自己的著作还没有完成,于是强忍痛苦,坚强的活下去。出狱后,怀着满腔悲愤,坚持写作,终于完成了《史记》的写作。

 后来,司马迁在给老友任安信中,谈到了自己对死亡的看法。他认为,人本来就有一死,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死的比鸿毛还轻,这是由于死的原因不同而造成的。

 后来人们根据司马迁的这句话,转化成轻于鸿毛重于泰山,比喻人生价值的轻重悬殊。

轻于鸿毛重于泰山的故事2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朝自建立以来已经102年了。汉室建立之初,诸事草创,大部分都沿袭了秦朝的制作。历法则采用了较为贴近的《颛顼历》。尽管如此,《颛顼历》对朔、晦的`计算亦与实际情况相异。 于是时任太史令的司马迁和大中大夫公孙卿以及壶遂等人向汉武帝进言说:“《颛顼历》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情况了,因该重新定制历法。”。而御史大夫儿宽恰好懂得经学,汉武帝便命令儿宽去与众博士商议修改历法等事情 。并于同年,命令公孙卿、壶遂、司马迁、侍郎尊、大典星射姓等人讨论定制《汉历》。

 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武帝想让李陵为出酒泉击匈奴右贤王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护送辎重。李陵谢绝,并自请步兵五千涉单于庭以寡击众,武帝赞赏李陵的勇气并答应了他。

 然而,李陵行至浚稽山时却遭遇匈奴单于之兵,路博德援兵不到,匈奴之兵却越聚越多,粮尽矢绝之后,李陵最终降敌。武帝愤怒,群臣皆声讨李陵的罪过,唯有司马迁说:“李陵侍奉亲人孝敬,与士人有信,一向怀着报国之心。他只领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杀敌一万多,虽然战败降敌,其功可以抵过,我看李陵并非真心降敌,他是活下来想找机会回报汉朝的。”

 然而,随着公孙敖迎李陵未功,谎报李陵为匈奴练兵以期反击汉朝之后,武帝族了李陵家,而司马迁也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诬罔之罪为大不敬之罪,按律当斩。

西汉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司马迁,虽没有到过泰山的确切记载,但他对泰山的钦敬之情是众所周知的。西汉元封元年,汉武帝第一次封禅泰山,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作为史官,本应来泰山参加封禅,但是他却因故留在洛阳。司马谈对参加封禅视为他政治生命 中的一件大事,不能东行参加封禅大典,令他异常遗憾和失望,终于忧愤成疾,卧床不起。这时,恰好司马迁外游归来与父亲相见,于是司马谈握着司马迁的手流着泪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官吏,远祖还有大功于夏,是百官之长,后世逐渐衰弱难道天将灭绝于我吗?你如果能继任太史官职,那就能继承祖业了。现在汉朝的天子继承了数千年来封禅泰山的大统,封禅于泰山,而我却不能随行,这是命中注定的呀!我死之后,你一定会继任太史官职的,做了太史不要忘了我所渴望的著书立说的意愿。”司马迁从父亲的言谈话语之中看出封禅泰山的大典对光宗耀祖是何等重要。

司马迁没有辜负父亲的愿望,即使在受了宫刑之后,仍矢志不移,决心忍辱完成父亲未竟之业。他在给好友任安的《报任安书》中,表达了他受刑之后的痛苦心情,并提到写作《史记》的意图和完成的决心。就在这篇著名的书信之中,司马迁把泰山融入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可见,在司马迁的心目中,泰山是一个庄重、威严、雄伟可亲的象征。

后来,人们使用“泰山”“鸿毛”这两 种轻重反差极大的物体来比喻轻重悬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928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