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示范下抑扬顿挫,告诉他们把自己感情加进去,不要不好意思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朗读,在学习语文中有着特殊的功能,它既有吸收课文语言、内容的功能,又有发展语言、发展思维、激发朗读者情感的功能,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充分表明了朗读的重要性。
要想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首先应该做到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只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生才能有语气、有感情地读好课文,如果字音还读不准,还不知道在哪里断句,学生就不会读出自己的感情、自己的体会。在训练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时,对于一年级学生特别要注意:(1)、停顿。朗读中的停顿主要分语法停顿和语意停顿,即知道各种标点符号所表示的不同时间的停顿,还要使学生掌握没有标点符号的一句话之间的短暂停顿。(2)、重音。一句话的表意重点在朗读上要作重音处理,以示强调。我认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以下几种方法。
1、教师范读。
教师范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而且为学生树立了样板,对于课文中难理解的句段,教师可以分析,讲解,但对于朗读时语言的轻重缓息,光靠讲解,学生仍不明白,而范读则可把两者结合起来,使学生听到了正确的声音形象,学生就可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出来。范读,最好是在课堂上面对面地使学生听到声音,看到神情,较之听录音效果强得多了。
2、创设情境,引发共鸣。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调动起他们的想象,借助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经验感受来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可以用教师的语言描绘情境,用图画展示情境,用表演模拟情境,用音乐烘托渲染情境……学生进入情境,甚至进入角色,便容易"情动辞发"而读出情感。
3、品读与评读结合。
自读品味,听读评议。自读时,品味意境,找到感觉从而读出感情;听别人朗读时,可以与自己的体会相比较,指出理解上的正误与表达上的得失,从而找到朗读的正确形象。
4、注重教师的评价。
教师在学生朗读时给予适时适当的评价是很重要的,一句肯定可以建立学生的信心,一句鼓励可以让学生读的更好,同时也可以让其他学生学到他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
5、指导读好重点词语。
课文中一些优美的句子中有含义较深的词语,读懂并读好这些词语才能读好整句话。这就需要教师借助一些方法帮助学生,方法(一)借助动作,方法(二)联络生活实际,方法(三)借助,
当然,在教学实际中,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朗读,把对学生的朗读训练落实在实处,落实在每一节课,这样,学生的朗读能力才能真正的提高。
6、恰当地运用各种朗读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效果。
师生对读,问答读是一种效益较高的朗读方式,教师可与全班学生对读或问答读,也可以和一个学生、几个学生对读、问答读。问答读,由教师提问,学生用朗读方式回答教师的问题,既练习了朗读,又了解了文章成段落的层次,结构。师生对读,可由教师读文中的解释语,学生读描写人物语言的句段,由教师读总起句,总括句,学生读分述,具体描写部分,在这种朗读方式中,教师的读,起到提示,创设情境的作用,体现了对学生的启发、指导。
分角色读,是指导有感情朗读的常用的方式。特别是在写人、叙事为主的课文中。分角色朗读,既可在指导的初始阶段,体会和把握各人物的思想感情,语气语调,又可展示和检查学生朗读的效果。分角色朗读,可以由一个人或一组同学或男女同学集体朗读某个角色的语气,教师也可参与充当某个角色,并可互换角色,反复练习,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朗读兴趣。
总而言之,只有在读正确的基础上做到流利地读才可能要求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无论指导正确地读还是流利地读,都需要反复练习,因此课堂上要多读,才会使学生熟悉课文的内容,从语言文字入手,才有可能深入理解、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进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是体会文章情感的有效手段。它不仅能以特有的声与情表达人的内心感受,还具有传情动人的功效。朗读方式,除采用一般的范读、自由读、齐读等,如能再采用其他一些具有特色的新形式,更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从而提高读的质量。
一、角色假想读
小学生自我表现欲极强,让他们体悟到自己亲身参与表演的乐趣,有利于对文中情感的体验。如:让朗读的同学把自己假想成电台播音员,在朗读前,先说一句话:“下面请欣赏课文《XXX》,朗诵人XXX。”促其全身心投入到朗读中去。又如:在读写人纪事的课文时。让学生把自己假想成当事人之一,在读写景状物的课文时,则让学生把自己假想成导游,用介绍的口气读。
二、手势导读
教师范读后再让学生体会试读,这无疑是一种直接指导学生朗读的好办法。教师在学生仿读是时,挥动手臂,像指挥合唱打拍子一样引导学生入情朗读,教师示范读的基础上以手势导读,使学生不仅耳闻其声,而且目睹其形,进而入情入境地朗读,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打擂台读
如:在读《水乡歌》一文中描写水乡美景,我先用激励法提问:“谁能站起来,用最高水平来读出水乡的美景?”当学生读完后,我又说:“他已经站在‘领奖台’上了,下面谁能比他读得好就站起来,把他赶下‘领奖台’。”接下来读的同学一个比一个好,也就轮流当王,最后我用齐读的方式把最后一个同学打下擂台,并适时进行“团结就是力量”的思想教育,使坐下的同学输的坦然,因为齐读中也有他们一份。四、推荐读
如:朗读《有趣的发现》第三段时,我提出:“你们推荐班里读的最好的同学读。”被推荐者这时成了公认的朗读明星,他自然要格外投入,发挥最佳水平,不负众望。也可以让学生毛遂自荐。用激将法问:“谁敢说自己是班里读的最好的?”或者“谁能站起来,用最高水平的感情来朗读?”在我的“读的最好”、“最高水平”的悬赏下,有很多勇夫自荐朗读,争先恐后,这种形式较好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五、联络生活经验迁移读。
朗读前,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感染他们的情绪,根据课文的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体会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启发他们想象人物的神态、动作并加以适当指导,接着让他们自读课文,进一步揣摩感情,多读几遍“其义自见”。学生也就能自然而然地读出句子的语气来。如讲读《乌鸦喝水》一课,按乌鸦口渴找水→找到水→喝不著水→想办法→喝着水的顺序写的。全文的朗读语气也随乌鸦的心情变化而改变。所以先要着重体会乌鸦的心情,教学时,笔者先提出了如果你渴了,找不到水喝,心里感觉怎样等类似问题。启发学生联络自己的心情来体会课文内容,再要求学生按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后大家一起评论,语气对不对,教师可这样鼓励“读得不错,谁能比他读得更好”。这样激发学生的兴趣,给他们以锻炼的机会。最后,在学生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乌鸦喝水一课,急切→高兴→着急→思考→又高兴又轻松的语气特点,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能够绘声绘色的朗读课文了。
六、配乐朗读
朗读不光要给学生朗读技巧和方法,还要培养学生朗读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使学生养成自觉良好的朗读习惯。课堂上的朗读训练方式很多,针对不同课文进行不同的朗读,即可以以读代讲播放音乐指导朗读,入情入境。教学《雷雨》一课时,在学生初步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选放了一段适合音乐,学生边读边想象雨前、雨中、雨后的美丽景象,然后根据音乐的旋律,让学生在时而凝重、时而清新的音乐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感受到课文的美,兴趣盎然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
有感情朗读的本领不是一教就成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语不也告诉我们多读的必要吗在平时还要采用多种方式经常地练习才能巩固提高所学到的朗读本领。
一、抓住题眼,把握课文感情基调
课题是课文的大脑,课题中的关键词就好比课文的眼睛。例如,《可爱的草塘》一文中,“可爱”一词就生动地描述了北大荒的美丽、富饶,深情地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草塘的热爱之情。紧紧抓住“可爱”一词让学生充分感知北大荒原来的景象——荒凉,以及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后的景象——有宽广的草塘、翠绿的草、汹涌的浪、清凌凌的河水、倒翘尾巴的野鸡……这样,通过对比就可使学生对北大荒产生热爱之情,从而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抓住重点词语,领悟课文情感
重点词语往往承载著作者的感情,引导学生抓住这些饱含深情的词语去品味和思索,学生就会很容易寻找到文章的情感之源,为有感情朗读打好基础。例如,《开国大典》中“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一句中的“直奔”就充分表现了人民群众想参加开国大典的迫切心情。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进而深刻体会人民群众因新中国成立而激动与自豪的心情。再如,“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中的“一齐”一词,就充分表现了人们热切盼望见到新中国缔造者的心情。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三、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把握课文情感
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我的心绷得紧紧的……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真实地描述了作者当时的心情——作者担心邱少云这个年轻的战士忍受不了那种无法忍受的痛苦会突然跳起来或突然叫起来,那样的话,潜伏的部队就会暴露,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所以“我的心绷得紧紧的”。但是,邱少云既没有跳起来也没有叫起来,而是顽强地忍受着烈火烧身的煎熬,于是作者紧张的心情便变成了难以言喻的痛苦——“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学生感受到这种心情,就为有感情朗读铺好了路,搭好了桥。
四、点拨技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充满 的范读不仅可使学生听准字音和揣摩出读法,还可带领学生进入课文创设的情境,促其想象,使其获得一定的体验。
有感情朗读课文时,既要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又要注意各部分的语调变化,例如,《开国大典》从全文来讲,感情基调应是兴奋、激动、自豪的,但其各部分的侧重点不同,语调也应该略有变化,比如第一自然段就应用庄重而平缓的语调读。
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好课文的主要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多读,在读的过程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进而进入情境之中。例如,读《桂林山水》一文,教师就可以先展示桂林山水的画面,然后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文中展现的情境,或用悠扬舒缓的音乐渲染情境,以便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官,把学生带入作者描绘的美景之中,从而使他们体会到桂林山水的美。当然,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在语速、语调、重音以及“啊”的变音,规律等方面给学生一些点拨。
有感情朗读课文是学生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还有利于他们把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作者单位:河北唐山边各寨小学)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培养语感的好方式,同时,也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那么,何为“朗读”?据字典解释,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当然,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时,朗读不是这种简单的“念”,它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之法,也是语文教学最重要最直接的训练方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开拓思维,激 感。新课程中的朗读指导,离不开一定的技术指导,但是,“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只有情动于中,方能神形相聚,心不到,则情无共鸣。在具体教学中,往往存在着朗读指导的机械匮乏,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等问题。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某某的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做法,必然导致“无病 ”的窘相,自然也无法将朗读与感悟熔为一体。有时,教师虽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面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涵。在具体指导过程中,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某一个词,读得重些或轻些,把某个句子读得快些或慢些,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些,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感情更强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禁想到:什么样的朗读才算到位了?叶圣陶先生有句话说得经典,他说:“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换句话说,就是要努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让学生领会作者在写作时的内心感受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我在指导学生朗读陆游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一句时,先问学生:“你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陆游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多天!借用这些鲜明的数字,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诗句所要表达的情感,之后,教师引读:同学们,一年过去了,学生接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师再引导:五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六十五年过去了,依次让学生接读,运用递进、排比等修辞手法进行渲染与追问,使学生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并在反复的诵读中 升涌,融情入境,把诗的意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其次就是让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去读。教师要借助多种手段,将学生带到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去,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王崧舟老师在对《我的战友邱少云》的重点段进行朗读指导时,采用逐层感悟的方法,将学生带入邱少云烈火烧身时的悲壮场面中。老师课件出示段落:“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 。”之后,学生第一次齐读。教师引导:同学们,邱少云和千斤巨石之间有哪些地方是一样的?有的学生说:“邱少云当时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 ,也与千斤巨石一样。”还有的说:“他的意志像千斤巨石一样。”接着,教师用抒情式的语言引导:“同学们,请不要忘记,巨石是一块石头,是没有生命的!而邱少云呢?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人怎么能够忍受烈火烧身的巨大痛苦呢?同学们,你们有谁曾经被火“烫”著过?当被“烫”著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回答说:“尖叫一声,赶紧把手抽回来。”听了学生的回答后,教师小结:是的,这些都是人的本能反应。可是现在,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血肉之躯,竟然被熊熊烈火整个儿包住了。教师边说边播放邱少云在烈火中的录影。之后,教师提问:面对这样的英雄,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借此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接着教师 引读:“邱少云,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你?是什么力量在鼓舞着你?谁能用书上的语言告诉我们?”指名学生读。最后教师采用层层深入引读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邱少云的精神品质。“熊熊的烈火,就这么无情地燃烧着,燃烧着邱少云的血肉之躯,五分钟过去了,学生接读,十分钟过去了,学生再读;十五分钟过去了,整整半个钟头过去了,学生齐读。老师就这样从学生的阅读心理出发,把“听、说、读、感、悟、思、情”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和心灵体验过程独具匠心地整合在一起,对语言文字进行感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境、语情特殊性的感受,使学生的朗读真正做到由情而发。有感情地朗读胜于教师的精讲细说,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与作者对话,与文字交流。让孩子们在读中悟情,读中审美,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甜美、多情。我想这些目标将是我们教师孜孜不倦,努力追求的境界!
要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注意激发学生朗读时的情感
另外也要深刻理解课文要传达的意思
如何具体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条件就放一些朗读比赛的视讯,要不就言传身教。
怎样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
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
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前鼓励他们,先让他们跟你范读一次再让他们有感情朗读,再表扬,再指导,再朗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基本的语言训练活动。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可以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领会作者的人格、思想和情操;在琅琅的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朗读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学习方法。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以读为本”,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进行想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在朗读感悟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呢?围绕这个问题,结合《小珊迪》课堂教学,我进行了一些探索研究。
第一次 教学设计
一、激情范读,导入新课
我在课始,配乐深情地范读,学生深深地被小珊迪的美好品质感动了,甚至有的学生在听到小珊迪的悲惨故事时情不自禁掉泪了。学生在一开始就能进入文本,那么我想我的范读已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感知生情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在座的老师和咱班的同学听听?
齐读第一遍后问:这个故事你读了感动么?打动你的心了么?让我们再读一遍把这个意思强调一下好么?
齐读第二遍后问:是什么打动你的心使你深受感动呢?请同学们再来读读好么?
齐读第三遍后问:怎么才能把这种感动永远保持下去呢?再来读一读。
三、研读课文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在结尾处有画龙点睛之笔。在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你能找到代表这篇文章眼睛的两个关键词么?谁愿意把这两个词写到黑板上来(饱受饥寒、美好品质)
请同学们拿出你的笔,在课文的有关内容上进行批注,看看哪里能体现出小珊迪“饱受饥寒”,又写出了他的什么“美好品质”?
(1)饱受饥寒。对这个词语的理解,重在指导朗读,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2)美好品质。课文在哪里写了他的什么美好品质呢?①“这是您那个先令找回来的4个便士。”小男孩说:“珊迪受伤了……”(引导学生体会手足之情,读出感情。)②可怜的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就难过地对我说:“我换好零钱往回跑……”(引导学生读出真诚、善良)③你们能想象出当时的情景么?想看看么?(放投影)④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读出你的感情,好么?
四、感情升华
是啊,这就是我们生活在饥寒交迫中,真诚、善良、可怜而又可敬的小珊迪!同学们也被他的精神深深感动了,那么就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最后那句话吧!(投影出示课文的最后一节,齐读。)
五、拓展深化
下面老师给你们欣赏一些画面,你要用心欣赏,老师相信聪明的你能找到今天我们认识的小珊迪和你和这些之间的联系。(配音幻灯播放山区孩子和深圳孩子不同的生活学习情景,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第一次课后反思
通过一节课的实践,我发现教学效果并不明显,虽然我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能够根据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体会出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但还出现一个问题:只有个别学生能够入境,大部分学生没有进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与平行班的两位老师进行了讨论、研究。主要的原因有:
1. 学生不能入境,主要是因为这篇课文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感受不到小珊迪的饱受饥寒。教师如果在上课之前能让学生多看看或多阅读一些100多年前英国的一些现状,学生的头脑里能对当时珊迪的生活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对上这节课有很大的帮助。
2. 本节课还是教师在唱主角,没有真正放手让学生独自阅读课文,而是由教师本人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也许是受教学任务和时间的限制,教师留给学生的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致使学生不能很好地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3 品读不到位,品读就是在品词品句的基础上进行多次地、反复地、比较性地读,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如在教学中,教师没有对“乞求”品词,没有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乞求,因此,在朗读中,学生读得很响亮高昂,不符合课文感情基调。
(通过集体讨论后,我再次设计这节课,并在另一班上这节课。)
第二次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通过多媒体播放悲凉的音乐和令人心酸的课文插图,并配以低沉激动的描述,使学生听觉和视觉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一下子把学生引入课文所叙述的情境中,很好地把握住本课的情感基调,随后引入新课。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此部分的教学主要是由学生自学为主,以读为本,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内容,读中感悟情感。“三读”:一读全文,明白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二读描写珊迪外貌的句子,了解珊迪饱受饥寒的可怜样子。三读三个场面的对话:一是旅馆前珊迪跟先生的对话;二是旅馆里弟弟与先生的对话;三是家里珊迪与先生的对话。通过“三读”,学生对小珊迪饱受饥寒的同情感就会油然而生,情感就会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
二、品尝细节,体会中心,读演结合
在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后,在讲读课文时,我设计“找―读―演”三个环节。
1 找。①找一个词概括小珊迪外貌的描写;②找几个带“求”字的词概括小珊迪求先生买火柴的说话;③找出两个词概括当时我的猜想。
2 读。对上面的重点语句的内容了解后,品味出所表达的情感。在训练和朗读时,可以用三种形式:自由读(自己品味)、分角色读、鉴赏读(谁读得好)。
3 演。表演三个场面的对话,可以是同桌二人演,两人到台上演,也可以是班集体共同演。通过这样的“找―读―演”,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文中人物的感情就体会得更深,听说读写就可相得益彰。
三、熟读深化,步步提高
通过熟读,进一步对课文内容有个全面深入的了解。①自由读课文,出示问题:课文主要从哪些方面描写小珊迪的?小珊迪的什么品质打动人们的心?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想?②感情朗读,提示学生从语气、语速、语调等方面进行处理轻重缓急、高低快慢。
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就这样在充满生气的教学氛围中完成了。
第二次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是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整堂课每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入情入境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行读书感悟,与文本对话,课堂气氛活跃。通过这次研究,我感受很深:
1 教学中,教师要有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语文教学艺术是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创新是其主体和灵魂。教师应弘扬敢破敢立、敢为天下先的创造精神,不为现有教材、教参、教法、模式所囿,而要通过一定的筛滤、选择、重组,赋予语文教学以生生不息的艺术活力和清闲美感。
2 教学中,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精神。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中心和主体,《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智慧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让问题渗透整堂课,从“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猜想可能上当了。但是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这句话入手,以两个问题“我的猜想有理由吗?”“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最后在解决主要问题时捎带解决了相关的小问题:从珊迪和先生的对话中一步步体会到珊迪需要钱的急切;从旅馆里,珊迪和先生的对话中感受到珊迪的善良。学生质疑、解疑,做到了自主探究,与文本进行了零距离的对话。也只有当学生积极与文本亲密接触,亲自体验从“视交”到“神交”“心交”的过程,才能真正从文本汲取营养,获得深层次的阅读享受,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3 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的作用。语文教学要特别重视有感情的朗读训练,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内涵的重要途径。古人云,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如。词句的理解要靠读,感情的共鸣要靠读,境界的领悟要靠读,如水入口,冷暖自知的语感要靠读。读而生情、读而审美、读而品味。因此,在这节课上我采用了多样化的朗读训练,有自由读、默读、齐读、指读等形式,还采用了分角色朗读的方法,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达到了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的效果。同时又通过教师感人的范读,学生动人的朗读,以情动情,以声传情,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使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情感熏陶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责任编辑 黄日暖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学会多种阅读方法,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在教学实践中,多读与不读是绝不一样的。读则通,通则悟,悟则明。这样方能读出学问,读出意义,读出收获,因此说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一、教师导读,注重熏陶
在教材中,有许多表达不同情感的课文:有文质兼美、柔情万千的散文;有感人至深的小故事;有激情万丈的诗歌;更有激动人心的人物传记等。这些课文中所蕴涵的情感,首先要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有喜有乐的要读得节奏轻快、语调高昂一些;有哀有愁的,朗读就要缓慢低沉一些……加之不同的课文,语调语速上和情感表达上的要求也各不相同。而我们的学生由于其年龄、知识结构限制,对于我们教材中形形色色的文章并不能马上领会其中的奥秘、发现文章的精美之处。特别是对一些散文,学生更难一下就进入课文,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从何谈起?有位同仁曾说过:“要让你的学生被你的朗读所陶醉,你自己必须先感动自己!”因此,我们的老师在范读时应以自己饱含情感的语言、准确的读音、清晰的吐字、流畅的语气和抑扬顿挫的语调以及恰当的语速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音韵美,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为课堂的深入教学做好铺垫。
例如,《夕阳真美》这篇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夕阳下山时的瑰丽景色,抒发了人们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文章写得十分的美。我巧妙地把语文课作为美育的阵地,努力地挖掘和提示了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把握和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我的语言感染,有表情的朗读等方法,把课文中所蕴涵的情感点化了出来、呼唤了出来,让学生在教师范读的美妙意境中兴趣浓厚地去欣赏文章的美、感悟文章的美。读中初步感受文章语言的音韵美,走进美妙的语言世界,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自主朗读,激发美感
成功的语文教学策略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一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每一个人在经历、思想、学习层次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性。因而,他们对同一篇文章,甚至同一句话都会有不同的独特理解和内心体验,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我们教师应多给他们自主尝试的机会,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兴奋并逐步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用朗读的方式表达自己心中所感悟到的美,激发美感。
三、配乐伴读,提升品味
再好的“菜料”也少不了酱、醋、油、盐的调配才好吃。在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朗读方式来品味文章之“美”时,应给朗读创设特定的情境来“调配”,效果才会更好。让学生受情境感染而形成与之心相融的心境,唤醒他们内心的情感积累,产生强烈的美感体验;激发起他们的联想和想象,由境明理,因境生情,来加深和升华学生内心的深层感悟,进而更加优化课堂教学的实效。那么,如何达到这一“画龙点睛”之效呢?我根据不同内容的文章配以相应氛围的音乐,来渲染课堂的气氛,拨动学生的心弦,使“文—人—乐”水乳交融,升华了感悟。因为音乐是没有国界的,音乐是心灵的催化剂。
四、读中育情,震撼心灵
课堂教学是个多元互动及有效沟通与合作的过程。随着新课程的深层推进,由理念的转变逐渐深化到操作层面的转变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在朗读中师生之间产生至高的情感。
情感具有极大的感染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情感这一特点,震撼学生的心灵。如我在教授《永远的白衣战士》:
师:同学们读书都很仔细,找到了很多描写叶欣工作“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的句子,我们也读出了叶欣对病人的无私奉献,那么她对待家人和同事又是怎样的呢?再读读课文,找出描写她如何对待同事的语言、动作的句子。
生:随着医院“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忙的时候甚至拒绝接听家人的电话。
师:从“拒绝接听家人电话”中,你读出来了什么?
生:我读出来她虽然挂念家人,但还是把工作、把病人放在第一位的。
生:叶欣默默地做出一个真情无悔的选择——尽量包揽对危重病人的抢救、护理工作,有时甚至声色俱厉地把同事关在门外,让你毫无商量的余地。
师:“声色俱厉”是什么意思?在“声色俱厉”的背后你看到了什么?
生:叶欣把危险和死亡挡在身后,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生:叶欣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同事,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
师:是啊为了降低同事感染“非典”的可能性,叶欣——
生:真情无悔!心甘情愿!
师:面对危险,叶欣总是斩钉截铁地说——
生:这里危险,让我来吧!
师:让我们带着感动之情读一遍吧。
此时,全场师生情感升华到真情,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学习,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震撼了学生的心灵。
朗读应当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品味,震撼学生的心灵。因此,朗读训练可谓任重道远。没有小学阶段充分的训练,就不能挖掘潜在的情感因素。只要我们敢于探索,勇于打破现有的教学模式,我们相信,我们的朗读教学将会充满生气,充满活力,充满情趣和美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