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浪淘沙》
词首先就以白描手法开头,写梦醒之后的所闻:帘垂夜深,潺潺的雨声透过帘栊,不断地传入耳中;眼看美好的春光在这潺潺雨声的伴和之下即将成为过去“春意阑珊”,虽是眼前节令的实况,又岂不是国家衰亡、个人的人生走向末路的象征呢如此情景,怎能不引起词人心头的阵阵悲凉更何况是在深夜“五更” 这一天中最“寒”的时刻!既使身盖罗衾,也抵挡不住这不仅是写身寒,而且是写心寒只有在梦里,才能忘记自己是“客”——南唐的亡国君,大宋的阶下囚,也只有在梦里,才能享受到那片刻的欢乐可惜,不管如何贪恋那梦中之乐,终究不过是“一晌”而已一个“客”字使我们好象看到了作者在无情而痛苦地自嘲,随后的“一晌贪欢”又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国亡被俘后内心的可悲可怜……这首词纯用白描手法倾诉心中无尽的苦痛,全词情景交融,梦里梦外、欢乐悲哀相互映衬,语言生动传情、哀婉动人,颇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苏轼:《前赤壁赋》) 之感!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划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具有动人心弦的感人力量
浪淘沙 李煜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解析如下:1、这首词是李煜降宋后被掳到汴京软禁时所作李煜词的抒情特色,就是善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自已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净,含蓄深沉这对抒情诗来说,原是不假外求的最为本色的东西因此他的词无论伤春伤别,还是心怀故国,都写得哀感动人同时,李煜又善于把自已的生活感受,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结合起来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在词中很少作帝王家语,倒是以近乎普通人的身份,诉说自已的不幸和哀苦这些词就具有了可与人们感情上相互沟通、唤起共鸣的因素《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如此,此词亦复如此
2、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此句与上片“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天上人间”句,颇感迷离恍惚,众说纷纭其实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天上人间”,本是一个专属名词,并非天上与人间并列李煜用在这里,似指自已的最后归宿
3、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4、五更梦回,寒雨潺潺,其境之黯淡凄凉可知“梦里”两句,忆梦中情事,尤觉哀痛换头宕开,两句自为呼应,所以“独自莫凭栏”者,盖因凭阑见无限江山,又引起无限伤心也此与“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同为悲愤已极之语“别时”一句,说出过去与今天之情况自知相见无期,而下世亦不久矣故“流水”两句,即承上中说不久于人世之意,水流尽矣,花落尽矣,春归去矣,而人亦将亡矣将四种了语,并合一处作结,肝肠断绝,遗恨千古
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
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有入声与去声(暮)两种读法作“莫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两说都可通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这首词作于李煜被囚汴京期间,抒发了由天子降为臣虏后难以排遣的失落感,以及对南唐故国故都的深切眷念。全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李煜《浪淘沙令》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原文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翻译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独自一人在太阳下山时在高楼上倚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心中便会泛起无限伤感。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注释
①浪淘沙令: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卖花声》等。唐人多用七言绝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为长短句。双调,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减者),平韵,此调又由柳永、周邦彦演为长调《浪淘沙漫》,是别格。
②潺潺:形容雨声。
③阑珊:衰残。一作“将阑”。
④罗衾(音qīn):绸被子。不耐:受不了。一作“不暖”。
⑤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⑥一晌(shǎng):一会儿,片刻。一作“饷(xiǎng)”。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⑦凭栏:靠着栏杆。
⑧江山:指南唐河山。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赏析
此词基调低沉悲怆,透露出李煜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上片用倒叙,先写梦醒再写梦中。起首说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帘外,是潺潺不断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残春;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象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过片三句自为呼应。说“独自莫凭栏”,是因为“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别时容易见时难”,是当时常用的语言。《颜氏家训·风操》有“别易会难”之句,曹丕《燕歌行》中也说“别日何易会日难”。然而作者所说的“别”,并不仅仅指亲友之间,而主要是与故国“无限江山”分别;至于“见时难”,即指亡国以后,不可能见到故土的悲哀之感,这也就是他不敢凭栏的原因。在另一首《虞美人》词中,他说:“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眼前绿竹眉月,还一似当年,但故人、故土,不可复见,“凭栏”只能引起内心无限痛楚,这和“独自莫凭栏”意思相仿。
“流水”两句,叹息春归何处。张泌《浣溪沙》有“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之句,“天上人间”,是说相隔遥远,不知其处。这是指春,也兼指人。词人长叹水流花落,春去人逝,故国一去难返,无由相见。
这首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正如李煜后期词反映了他亡国以后囚居生涯中的危苦心情,确实是“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且能以白描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具有撼动读者心灵的惊人艺术魅力。此词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词牌沿革
唐代教坊曲,属歇指调。此调声诗与长短句并行。唐人刘禹锡声诗九首,其一云:“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白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调名取此。其他唐人如白居易、皇甫松所作均是七言四句之声诗。长短句之词体始于五代李煜两词,均是名篇,其另一首云:“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桁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静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此调有小令和长调两类,小令如李煜之作未标“令”,长调如周邦彦之作未标“慢”,二者音谱与体制均异。《词谱》列此调小令六体,但以此体为宋人通用之正体。贺铸词名“曲入冥”。李清照词名“卖花声”。史达祖词名“过龙门”。马钰词名“炼丹砂”。
此调为重头曲,每段由一个五字句、两个四字句、两个七字句组成,用平声韵。全调用韵很密,用韵之句末两字均为平声,而且四个四字句均为仄仄平平式,故音韵响亮,和谐流美,并有回环之艺术效果,宋人用此调者甚众,名篇亦多。
欧阳修洛城送别友人之作:“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辛弃疾《赋虞美人草》声情极为悲壮:“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只今草木忆英雄。唱起虞兮当日曲,便舞春风。儿女此情同。往事朦胧。湘娥竹上泪痕浓。舜盖重瞳堪痛恨,羽又重瞳。”吴文英感旧一首情意缠绵而沉痛:“灯火雨中船。客思绵绵。离亭春草又秋烟。似与轻鸥盟未了,来去年年。往事一潸然。莫过西园。凌波香断绿苔钱。燕子不知春事改,时立秋千。”无名氏一首抒写离情:“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画楼重上与谁同。记得玉钗斜拨火,宝篆成空。回首紫金峰。雨润烟浓。一江春浪醉醒中。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从此调名篇用韵情况来看,多选用阳声韵,音韵特别洪亮。此调适于抒情,宜于表现悲壮、沉重、热烈之情。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全词语言清澈自然,明白如话,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