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关爱环境的积极情感和态度论文

如何培养幼儿关爱环境的积极情感和态度论文,第1张

提要:积极情感就是指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的情绪。

幼儿绘画是一种艺术活动,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情感入手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提高幼儿审美能力和活泼开朗的性格,教师需要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

情感是人对其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如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心理活动发展,情感教育越来越占主导作用,在新《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艺术教育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它有着其他学科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

”积极的情感能使幼儿对事物的正确感受和理解;

能促进幼儿对美的事物的向往和表现欲望;

积极的情感更能促使幼儿大胆用色、大胆表现及想象创造力的发展,它是幼儿绘画过程中一种潜在的动力。

关键词:幼儿绘画激发积极情感情感一直就存在于幼儿的绘画过程中,积极的情感更是能激发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挖掘他们的艺术潜能,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

以往的绘画教学习惯以教师为中心,只重视幼儿知识技能的掌握,通常都是以教师的范画去临摹,而掩盖了幼儿自身的创造性。

幼儿在绘画时的情绪是否愉悦、情感是否积极主动,往往被教师忽视。

只重视结果,而忽视在绘画过程中幼儿自身情感活动的发展和在绘画中的作用,对幼儿的身心是很不利的。

新《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让幼儿喜欢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教师的必读书目《教育的秘诀是真爱》或《拿什么调动学生—生态课堂的情绪管理》的读书心得纸用正面的情绪调控我们的课堂——读《拿什么调动学生生态课堂的情绪管理》有感

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着自然。那么自然的教育如何通过教学来完成呢?《拿什么调动学生·生态课堂的情绪管理》一书中的“生态课堂”、“情绪管理”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细细阅读和学习之后发现,所谓生态课堂,就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人的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教学情境,是一种珍视“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教育氛围。生态课堂需要教师的理念是不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节课、每一天是否幸福;生态的课堂需要教师的教学是创设生动的情境、活泼的气氛、积极的交流、多样的互动;生态课堂需要师生、生生间充满着民主、平等、安全、愉悦;生态课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交往、合作与思考,培养终生发展能力。

情绪管理在教学中就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情绪感知、控制、调节的过程。教师的乐观、积极、进取、难过、委屈、伤心、满足等或好或坏的情绪在教学中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如果教师情绪饱满、乐观向上,则学生会学得有乐趣、有成效;而教师情绪低落、态度冷漠,则会导致学生因厌恶老师而对学习毫无兴趣,甚至厌恶学习,课堂秩序、效果也会陷入糟糕的境地。可见生态课堂的关键除了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之外,教师和学生的情绪管理非常重要,尤其是教师的情绪管理。

那么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我们教师该怎么做呢?

1.博爱与平等

爱学生,是每一个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可是让“爱的阳光普照每个角落”,有时自己做得并不好。“视如己出,爱生如子”书中这样告诉我们,“如果他是我的孩子,我改怎么办?”“如果我是他,我为什么会这样做?”“如果我是他,我希望老师给我怎样的帮助?”或许,多些换位思考我们就知道怎么做。不管是怎样的孩子,他都希望自己的行为获得他人的认可,自己的表现获得他人的信任、鼓励、赞扬,自己犯错误时获得他人得宽容,如果我们老师能以爱为自己的指南,走进学生的心灵,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那么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自然会形成。

2.约束与尊重

和谐的课堂也需要课堂纪律,需要约束。当我们的课堂上出现思想不集中、低声讲话、小动作等现象时,表明我们的教学或许没有用情来吸引学生,或许我们的声音太平淡,或许我们的目光没有注视他,……课堂约束不是通过教师的大声呵斥等粗鲁行为来达成,而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肢体、语言、行为、声音等细节来调控,约束的同时要尊重,要了解任何学生的心理,可以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老师这样讲课我会怎么样?”“如果我是学生,这些作业的量是不是太多?”“如果我是学生,我喜欢这样的老师吗?”,或许更多的换位、移情能让我们更懂得尊重学生。

3.方法与效率

生态课堂需要学会学习、交往、合作、思考,教师的责任除了传授知识之外就是让学生会学习、会思考、会合作、会交往。高效的课堂更需要积极的情绪激发。《拿什么调动学生·生态课堂的情绪管理》为我们指出了一些好方法:用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用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用兴奋的情绪来激起学生的热情;用幽默的语言赶走沉闷、枯燥的课堂;用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高效的课堂需要方法,只有教师善用自己正面的情绪,巧用合适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只有他们爱上所学学科和老师,他们才会在在教学中提升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在观察、实验、想象、思考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4.节奏与台阶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它似音乐有轻重、缓急的节奏。在每堂课的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的教学会带给学生紧张和疲劳,“一平如水”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所以教师要用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安排疏密相间的教学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调控情绪节奏,让课堂“松紧有度”,达到和谐的美。

当学生在我们设置的节奏中遇到困难,从而影响预设的时候,我们要给学生铺设台阶;当学生在我们预设的中行为失当、回答意外时,我们要给学生一个台阶。特别的事情常常会影响我们的教学节奏,但只要我们教师有灵活的教学技巧,我们就可以画负面为正面,让干扰我们的事件成为激发课堂情绪的兴奋点。

教师正面的情绪能让学生学得有兴趣、有成效。在我们个人的成长中,我们需要积极调控来自工作、家庭、社会等的压力和困扰,只有同事间坦然与真诚,家人间谦让和关爱,邻里间和谐和互助,提高我们自身的情商,让正面的情绪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发挥积极的作用。

 “忆五六 鸣警钟 护生态 促发展”2020关于清明节森林防火演讲稿5篇

 水火无情,望大家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同一片蓝天,共爱一个家园。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2020关于清明节森林防火演讲稿5篇。希望大家喜欢!

 01

 尊敬的家长同志们:

 您们下午好!

 首先感谢您们在百忙之中,来到学校参加这次家长会,同时,也感谢您们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和理解!这次家长会的主要议题是:森林防火重于泰山!

 时值森林防火戒严期,火灾是最危险的敌人,也是林业最可怕的灾害,它会给森林带来具有毁灭性的后果。森林火灾不但会烧毁成片的森林,伤害林内的动物,而且还会降低森林的更新能力,引起土壤的贫脊和破坏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从而导致生态环境失去平衡,所以,森林防火十分重要。我们作为学生家长,应当担负起森林防火这一责任,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和监督,要求他们做到以下几点:

 一、不随身携带火柴、打火机等可能引发森林火灾的火源。

 二、不在野外用火,特别是不在林区用火。

 三、清明节不燃放鞭炮、焚烧纸钱。

 四、发现有人在野外违规用火,要劝其停用,不听劝告者立即通知有关部门予以制止。

 五、发现火灾立即呼救,并及时告知政府部门。但学生本人不得参与灭火行动。

 各位家长,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坚决杜绝森林火灾的发生!

 谢谢大家!

 02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接镇政府通知,要求学校召开一次森林防火专题安全教育会,我讲话的主题是“做森林防火的小宣传员”。

 同学们,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然而大部分同学可能在电视、广播上都看到听到过,有的同学可能还亲身经历过或目睹过,由于在清明节扫墓的时候燃放鞭炮、烧纸钱、点香烛,触发森林火灾,给国家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给自然环境造成毁灭性的破坏,还有的家庭因为这无情的大火,让他们永远失去最亲的人。

 同学们,目前正处于森林防火期,又逢清明节扫墓高峰期,加上森林植被茂密,林内可燃物较多,稍有不慎便容易引发森林火灾。关于清明节祭祀活动及森林防火的几点要求:

 1、请广大学生尽可能同家长一道参加清明节祭祀祖先活动。清明节祭祀不是一种迷信活动,而是家人对已经逝去祖先的怀念,缅怀他们对后人、家庭及社会所做的贡献,激励后辈向他们学习,努力去做好更多有意义的事。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活动,值得我们提倡、参与、弘扬!

 2、同学们可利用这次清明节祭祀活动,走进广阔大自然,亲切拥抱大自然,去仔细观察、用心思考、不耻下问、勇于探索,一定会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去用心感受阳光的温暖、清风拂面、溪水的歌唱、花草的芬芳,陶冶自己的情操,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3、请同学们参加野外活动时不要擅自带火种(打火机、火柴等),同家长一道祭祀用火时千万要把周围的易燃物弄干净,如果不小心引燃了周围的易燃物就很容易失火烧山,酿成大错。

 4、燃烧祭祀物品应尽量慢慢用小火,注意春天天气干燥,时常刮大风,风大刮走了燃烧的物品很可能引起火灾。 5、祭祀仪式结束后,不要立即离开,要仔细察看刚刚烧过的地方还有没有火星,一定要让火星完全熄灭后才能放心离开。

 6、请所有同学回家告知家长,森林防火,人人有责,如果有谁不小心引燃了森林,谁将会负法律责任和经济赔偿责任。

 7、要是在我们的身边真的发生了火灾,我们该怎么办有人肯定会说,救火呗!我的回答是,错!因为我们是未成年人,我们没有能力去救火,但是一旦在我们身边发生了火情,请同学们一定记住,不要参加救火行动,因为你们小,无自救能力,很容易出现伤亡事故,这样就造成了更大的损失,所以不允许小学生救火。发现失火我们第一要做的是在大人指引下远离火场,并及时报警。第二要做的就是拨打报警电话119。

 8、周五、周日往返学校路途中,禁止携带火种,更不允许玩火,以免引发火灾。

 9、学校在停电情况下,严禁学生在宿舍长时间点蜡烛,熄灯铃响后要及时吹灭蜡烛。

 10、学校后勤人员要经常督促检查师生灶用好管好火源,并经常检查学校线路,防止因电线老化引发火灾。

 为了搞好生态建设,打造平安商南,共创美好未来,作为少先队员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向我们的家长,向亲朋好友,向社会各界宣传森林防火、文明扫墓。但是, 大火是无情的,所以我们要正确地去对待,为了你和你的亲人及他人生命财产,以及国家森林资源的安全,让我们一起努力,做一名合格的森林防火小宣传员,为建设平安商南、和谐商南出一份力吧!

 03

 在省森林防火办指挥部及陵水县森林防火办指挥部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在各场乡共管单位的密切配合下,吊罗山林业局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森林防火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林区实际,强化领导,突出严防,狠抓落实,开创了我局森林防火工作的新局面。

 森林防火宣传讲话稿近几年,在广大干部职工和护林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局的护林防火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各项防火措施不断细化,防火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林区职工群众的护林防火意识进一步增强。辖区发生火警、火灾的次数由2005——2007年度的1起减少到今年的0起,与近3年相比减少了100%;树木损失由2。1立方米降到今年的0立方米,与近3年相比减少了100%;受害面积由0。02公顷降到0公顷,火灾受害率减少100%。自1998年——2007年连续10年被陵水县人民政府评为“森林防火达标单位”。

 我们的主要做法有:

 一是明确界线,落实责任。针对管护责任区界线不清,护林员责任意识不强所存在的问题,我局及时采取措施,组织林政、天保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山头地块,通过GPS定位测量,对101万亩的重点管护区及场乡共管区进行为期1个多月的责任区域重新调整划片分班到6个林场及7市县进行管护,并与基层林场、场乡共管区分别签订《森林资源防火责任状》、《天保工程场乡共管区森林资源管护合同书》,以合同的形式,把防火责任层层落实到基层林场到共管单位到护林员,建立起多方联手,内外结合,齐抓共管的管护模式。

 在重点管护区我局通过设立林场(站点)加强护林巡逻,实行重点管护;在场乡共管区我局通过签订责任状,聘请当地有威望、责任心强的村民为专职护林人员,明确了护林员的职责,真正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的发生。

 二是找准突破口,加大宣传。为了把护林防火宣传工作做早、做细、做实,我局组织开展了多形式、深层次、全方位的宣传活动。在重点防火期及防火戒严期期间,尤其是元旦、春节、清明和“五一”等重要节日、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奥运会火炬传递等活动期间,11次召开专门防火工作会议部署工作,通过投入护林防火专项经费51万元,出动广播流动宣传车辆27辆次,

 深入太平乡、大里乡、本号镇、祖关镇、八村乡、南圣镇、南林乡、桥南等林区周边乡镇进行护林防火宣传;组织护林员每星期至少3次深入各自责任区及周边村庄,开展护林防火宣传工作,并张贴标语1800张,发放省森林防火指挥部编印的《虎威威致家长的一封信》、《吊罗山林业局野外生产用火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森林防火宣传单500余份。

 为深入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在林区中小学印发森林防火科普知识读物”的重要指示精神,开展森林防火宣传进学校、进机关、进户活动,订发《森林防火知识问答》书刊293本,使林区广大中小学生及职工群众及时了解相关知识,掌握各种技能。同时,投入专项经费4。25万元,在北坡、新丰、帮岭等6个林场的主要出入口制作、树立护林防火永久性宣传碑25个。

 三是提高认识,狠抓队伍建设。4月至5月期间,大力开展向“森林卫士”李庆国同志学习活动,学习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学习他为护林防火事业无私地奉献和忘我的工作干劲,学习他好学上进、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他强烈的责任心,通过学习,让广大职工干部和护林员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进一步加强了我局广大职工干部作风建设,对于全面构建和谐林区,具有重要的意义。每年我局均组织举办两期护林员培训班,及时组织职工、护林员学习掌握林情、护林防火方法、林业法律法规、观看森林灭火紧急避险录像等。同时,今年6月还举行了以“宣传安全知识,加强防火意识”为主题的知识竞赛,使广大职工及护林员的安全扑火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切实做到组织领导到位,思想认识到位,防范措施到位,确保了我林区的生态安全。

 四是切实抓好野外火源管理。针对吊罗山辖区面广线长点多,林地面积大,涉及的乡镇、黎村苗寨多,入山旅游人员频繁,林下可燃物积累多,自营经济用地火源管理难的特点,认真排查火灾隐患,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同时,针对我局以往森林火灾均是人为因素引起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狠抓野外火源管理,要求各林场加大巡逻力度,把好入山关口,加强对重点区域和关键部位的监测,尤其是对南喜、帮岭、新丰林场的经济林地及北坡林场的人工林地,进行严防死守。切实做到见烟就查,违章就罚,成灾就抓,坚决把山火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并及时制定了扑救森林火灾预案和年度护林防火 工作计划 ,确保了我局森林生态的安全。

 五是建立健全制度,配备工具完善设施。我局通过投入专项经费2。25万元,制作宣传制度栏22个。在省局天保工程绩效考核制度的基础上,综合制订了天然林管护绩效考核制度、案件上报制度、护林监管巡查制度等3个制度,并将6个基层林场的护林防火责任区图示意图及3个制度制作上墙,规范广大护林员护林巡山工作行为。

 在省森林防火指挥部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我局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得到逐渐完善,建立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了望台1座,填补了我局用于防火了望观测设施上的空白;购置了风力灭火机4部,摩托车5辆,望远镜1个,2号灭火工具150把,铁铲、砍刀50把。

 同时,省森林防火指挥部给我局配备了手持对讲机8部、金鹿牌森林消防车1辆、计算机、数码相机各1台,并在林区内开设护林防火道路39公里,切实提高了我局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能力。目前,在省森防办的大力支持下,我局320平方米的防火指挥中心大楼兴建工程已接近尾声,相信中心大楼建成后,将为我局森林防火工作向现代化发展,向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04

 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是人类的母亲,森林被喻为地球之“肺”之美称!爱护每一片绿叶,保护每一棵绿树是我们公民以及小学生应尽的义务。

 21世纪是我国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进入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世纪,森林的生态效益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

 森林不仅能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的平衡,还能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森林犹如“绿色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具有良好的存蓄释放功能,据说1万hm2森林保持的水分相当于一个300万m3水库的蓄水量,它具有很好的防洪作用,能使我们呼吸着新鲜无比的空气。

 “火”,是森林的天敌,为了保护森林,我们必须要有防火意识,防范它给人类造成无法挽回的伤痛。

 “火”是多么不起眼的一个字,它却可以让人从富到贫,也可以使人家破人亡;火有益也有害,像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防止森林火灾发生,最大限度地阻止在林山上用火。同时,“火”也是农村人不可缺少的,这就需要我们讲究规则地使用,可谓”护林防火重于泰山”。

 当有人陷入了黑暗,一片静寂时,他这时想起了一根微弱的火柴。它貌不惊人:瘦 小的身体,黑黝黝的头颅,一小段细棒粘上一些黑硫碳木就是它的全部。虽然是一小根,后果威力却是一大片,用手轻轻一划,一小根火柴光荣地完成了它的生命,但我明白,即使一小根,却能造成一场烈火熊熊的大火灾。

 为了保护绿色,脆弱的森林,为了美丽、可爱的地球,为了自己的家园。请叔叔大川旦贬秆撞飞鳖时搏江伯、阿姨大娘们切记,严禁一切野外用火,尤其是在林区茂密的森林里,千万不要吸烟,更不能用火烤午食。

 水火无情,望大家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同一片蓝天,共爱一个家园。让我们用双手来保护森林,爱护地球,珍惜生命,阻止和赶走那无情的、可恶的“杀人凶手”。护林防火重于泰山,大家共同行动起来吧!

 05

 同志们:

 今天这次会议,是在全县森林防火形势十分严峻,同时又面临特大干旱和乙脑疫情袭击的情况下,召开的一次紧急会议。刚才,--传达了市上森林防火紧急会议精神。安坚副县长对我县前期森林防火 工作进行了小结,并安排部署了下一步工作,这些意见我都完全赞同,请大家认真加以落实。为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森林防火总方针,下面,我讲五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一、抓重点。

 森林防火工作面宽量大,涉及千家万户。只有突出重点,才才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才能确保工作取得成效,避免造成重大的损失。

 一是要锁定重点区域。由林业部门主体负责,乡镇配合,对全县集中连片500亩以上森林进行全面的清理、登记,在防火指挥地图上标明,做到重点区域心中有数,特别是连片1500亩以上的区域要作为重中之重。

 二是要根据连片面积大小、树种易燃程度等情况分片确定防火等级,按照防火等级高低将全县森林分为一、二、三类,使工作重心一目了然,便于分出工作的轻重缓急。尤其是原始林区、松林等易燃林种必须作为一类防火等级确定下来。

 三是要抓住重点人群。除极少数雷击等自然因素造成的火灾外,绝大多数火灾是人的活动造成的,管住火源的关键是管住人,尤其是儿童及“痴、呆、聋、哑、傻”五类人,是预防工作的重点人群。各乡镇、各部门要死死抓住工作重点不放,使防火工作做到事半功倍,增强工作实效性。特别是要做细做深做实防火预案,按照科学的原则,增强可操作性,确保能够实际运用,取得成效。

 二、重责任。

 落实责任是落实措施的前提,完善责任体系是防火工作的首要环节。必须明确县、乡、村、社、户、人的责任,落实责任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空档,确保工作有人抓、措施有人落实。一是要落实县级责任,县 领导 要加强对 联系乡镇森林防火的检查督导。县指挥部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能,落实好各项措施。

 林业局班子成员要实行分片负责,中层干�咳嗽币兄氐阍鹑危氐阒傅己没凭!⑺凇⑹Α⒔ㄐ碌燃谐善颉6锹涫祷阍鹑巍O缯蚋笨萍兑陨� 领导 要包保重点村、村组干部和联系村乡干部包到户、户包到人。要紧紧抓住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监管,将巡山护林、火情扑救等具体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头。三是落实法定责任。林区群众和进入林区的人员都有依法护林、防火、扑火、监督的责任,要自觉履行。

 三、强预防。

 扑救森林火灾难度大、危险高。一旦发生火灾,即使以最快的速度予以扑灭,也会造成极大的损失,甚至产生人员伤亡。因此,森林防火工作的重点和关键是预防,必须要落实措施,尽可能杜绝森林火灾的发生。

 1、要强化宣传。宣传工作要增强针对性、注重实效。宣传内容要简单明了,让群众一看就懂,形式要多样化,范围要全覆盖。宣传工作要到户到人,家喻户晓,不留死角。一是要让群众明白,目前是高火险期,野外用火极易造成火灾,提高群众警惕性。二是要教给群众扑火知识,让群众掌握火情发生后的 报告 、扑救和安全防范知识。三是让群众明白在森林防火上的权利和义务,发动群众自觉投入到森林防火工作中,加强群防群治。

 2、加强巡护工作。建立完善巡山护林制度,增加人力物力,采取把守路口、设卡检查、封山防火等措施,把火源管住、堵住,坚决把火源控制在林区之外。尤其要强化边界地区巡护力度,省内省外、县内县外、乡镇与林场、乡镇与乡镇、村与村之间,要相互协作,整合力量,资源共享。要将林区,尤其是边界地区住户的固定、移动电话等各类通讯****进行清理登记造册,印制下发。把林区住户青壮年纳入护林队伍,形成信息网络,确保火情得到迅速准确的传递。构建以村为基础的监测网、信息网和巡护网。

 3、严管重处违规人员。一是由县林业部门狠抓重大案件查处,一旦发生火情,要坚决顶格查处肇事者,起到警示 教育作用。二是加大巡山执法力度,并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作用,及时现场处理违规用火人员,达到处罚一人,教育一片的目的,增强村民防火意识。各乡镇要立即构建起以村为主体的防范体系,立足于防,采取果断措施,杜绝火灾发生。三是严格责任追究。对不履职和履职不到位,工作不落实的巡护人员要严格追究责任,实行责效挂钩、奖惩逗硬。

 同志们,我县当前森林防火工作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各乡镇、各部门必须按照会议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全力做好防范工作,坚决遏制森林火灾发生,同时,要按照8月13号紧急会议精神,抓好抗旱减灾、乙脑疫情防控等工作,共同维护好稳定 发展的大局,为全县 经济 社会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 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是苏科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7章第3节的内容。学生在对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食物网)和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从“生态系统的稳定”的角度去分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进一步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本节内容是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的知识作深度理解与综合运用的平台,也是为学生继续学习“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作好铺垫。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属于生物课程标准中“生物与环境”一级主题,其对应的具体内容标准是“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属于理解水平。教学时,教师应更关注学生的主体愿望,将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掌握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 创设情景,诗意引入

首先,展示美丽的草原风光配上优美音乐――腾格尔的《天堂》。教师娓娓道来:“不少人对美丽的草原心存向往,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让人想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古老诗句”。通过富有诗意的旁白,将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情景之中。然后画面一转,展示被破坏的草原的,画面上厚厚的沙尘,山羊在啃食可怜的草根。通过强烈的对比,学生能迅速集中注意力,并激发学习情感。此时,教师及时抛出问题:“为什么同样是草原生态系统,会有如此不同的景象呢”

3 核心内容的教学

31 建构模型,体验学习

311 建构物理模型

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繁多,教师请学生建立一个理想化的模型来研究该生态系统。先将草原生态系统理想地假设成只有草、鼠、鹰三种生物,请学生思考当草原上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时,草、鼠、鹰的种群数量如何变化。

活动规则:在磁性黑板上用绿色磁铁代表草,**磁铁代表老鼠,红色磁铁代表老鹰。根据各种草、鼠、鹰数量的变化,移动相应的磁铁,数量减少的就把相应的磁铁移掉一部分,数量增加的则取相应的磁铁填充到相关位置。通过移掉磁铁和增加磁铁的方法来模拟草、鼠、鹰的变化情况。

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与能力限制,学生往往难以全面、系统分析,直接让学生操作容易造成混乱也不利于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分析,导致活动流于形式。教学中教师出示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①老鼠会不会无限增加②影响老鼠生活的生物因素是什么③老鹰的数量该如何变化经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确定了比较合理的理想化的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理模型(图1)。

312 建构概念模型

在建构物理模型的基础上,教师先指导学生尝试用文字、箭头和关联词的形式来表示草的数量保持动态稳定的概念模型(图2),然后学生主动思考、模仿建构老鼠数量保持动态稳定的概念模型(图3)。通过概念模型的建构,学生体验了草、鼠、鹰的数量都有增加、减少、又趋于平衡的过程,体会到这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313 建构数学模型

在建构物理模型和概念模型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在坐标中用曲线分别表示草、鼠、鹰的数量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趋势,进一步分析草、鼠、鹰之间的关系,教师提供数据表格(表1)。

让学生在提供的白纸上建立好坐标系,再以描点法绘制出在1995-2001年范围内三种生物种群相对数量的动态变化曲线。选出有代表性的曲线图,请学生共同来分析、纠正,得到较合理的坐标、曲线图(图4),从而进一步得出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通过三种模型的建构,学生清晰地看到草、鼠、鹰三种生物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它们的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不断地变化,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生态系统能够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这是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所实现的,学生从而得出结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32 分析比较,内化新知

教师设疑,上述生态系统中,若将鹰大量捕杀,则老鼠和草的数量将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呢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这个生态系统很快会遭到破坏。接着展示两个草原生态系统的模型:假设一个生态系统只有一条食物链,另一个有多条食物链相互交叉成食物网。比较同样是采取大量捕杀鹰行动,对草和老鼠的影响有何不同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强有弱,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越稳定;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生态系统越不稳定。学生也深受启发:人类应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而不应该随意捕杀生物,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33链接生活,自主学习

教师首先让学生分析“森林大火”的相关资料,思考下列问题:①发生森林大火的可能原因②短期内这个森林生态系统还会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吗然后让学生分析“河流被污染”的资料,思考:①河流被污染的可能原因是什么②河流严重污染后会造成怎样的危害③这条被污染的河流还能处于原来的相对平衡状态吗④怎样提高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接着让学生自主学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相关内容。学生以课外兴趣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展示分享关于“生态系统遭受干扰或破坏”的调查资料。各学习小组分别以文字、、视频等媒体手段交流了关于“河流遭受轻微污染后恢复、舟曲的泥石流、黄河生态环境的破坏、太湖的蓝藻事件、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等生态灾害事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于问题的见解,触动学生的心灵。

通过上述学习,学生共同得出结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范围的,外来干扰超过生态系统调节能力范围,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被破坏,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甚至完全不能恢复。学生也深深意识到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危及到人类自身,忧患意识油然而生。

34学以致用,参与决策

教师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指导生产、生活实际。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活动除了讲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外,还必须注意生态效益。那么,怎样保持或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平衡的能力呢让学生分析以下两个事例:①现代农民在设计新型农业生产方式时,采用了果园养鸡,你能用所学的生态学知识来分析这种设计的合理性吗②我国政府提倡“退田还林、退田还湖”,其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什么经过分析讨论达成共识:人类应该在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的前提下,运用生态学原理,合理管理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

在本堂课结束时,教师展示张家港优美人居环境的视频,让学生感受生活于其中的和谐与幸福,更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提问如下:“为了让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景色常驻 我们的身边,为了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家园,你有何建议”请学生写出“爱我美丽张家港,争做合格小公民”的海报,并在学校宣传栏张贴。

4 课后感悟与反思

41 注重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做中学

本课的知识目标相对简单,若学生缺乏以“体验”为核心的学习过程,就不会真正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所以本节课的 教学设计 突出了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这样一个特点。教师让学生在建构模型过程中直观体验了生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认识到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接着又通过学生课外调查、课堂讨论、课外海报制作等活动,让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图做到不断丰富、深入、融合与升华学生的体验。

42 注重模型建构,使学生逐步理解核心概念

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的依次建立,有助于学生理解第一个概念――“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建立模型的活动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甚至激烈的争论,不同的思想碰撞交融、去伪存真,表现出较强学习兴趣和探究愿望。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数学模型,画曲线图的能力欠缺,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数学描点法介绍与训练。但对这部分的讲解不宜太深,初中学生能画出大约的数量变化趋势即可。

通过比较不同的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的大小,则帮助学生理解第二个概念――“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平衡的能力不同”。学生通过链接生活、分析资料得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平衡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核心概念的依次提出、逐步深入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本质。

43 注重合作学习,让学生体验分享与交流的快乐

每个课外兴趣小组是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的。成员间分工合作,取长补短,充分展示集体的智慧。上课时每组学生围坐在一起,以便启发引导后,学生可以面对面地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完成模型的设计和操作,最终得出结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及回答问题的质量等等,评选出最佳表现奖、最佳创意奖等集体和个人奖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但也发现少数学生由于时间紧、家里没有电脑等原因,分配的查阅资料任务没有完成。课堂上思维活跃的学生热情高涨,胆怯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就依赖小组的其他成员,成了陪衬的旁观者。

44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懂得学习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学习与生活相统一”,是新课程的重要思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生物”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生物”,已经成为当代生物教育的重要理念。教师选择“舟曲的泥石流、太湖蓝藻事件、墨西哥湾的漏油”等生态系统被破坏的真实事例,让学生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破坏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形成对环境问题的忧患意识和从我做起的理念。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生态平衡知识运用到真实生活世界中去,尝试决策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利益关系。自然以它的过程、力量影响社会,直接、间接地由它自身或在人的参与下对社会发生作用。人的生存资料不是从自然界现成得到的,而是通过改造自然对象的活动来获得。人由于受自身的认识能力和社会条件的限制,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人类应该调节自身行为,积极寻找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和途径,使自然界能长久、充分地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服务。

长期以来,人们都把道德认识与调节的范围局限在人与人或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增强了人类影响自然的能力,使人与自然的冲突空前尖锐起来。因此,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各国都在日益重视一个新的道德课题——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探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价值,对于我们把握人类道德发展的新趋势,提高我国人民的道德素养,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人与自然关系道德价值的现实基础

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价值,是指人们在处理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人的意识和行为具有的道德意义。从根本上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之所以具有道德价值,反映并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之所以有产生和发展的必要和可能,是根源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自然”这一概念有两个基本含义:广义上是指万物,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世界,与物质、宇宙同属一个概念;狭义上是指与人及人类社会相对应的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物质条件。“人”这一概念,是指处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实践活动的具体的人及人的总体“人类”。人既是“自然的直接存在物”,又是“社会的存在”物,我们是从这两者的统一,并着重从人的社会属性来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价值的。

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表现在哪里呢?

第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必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①。而人要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就必须服从自然规律,在自然界中确定自己的恰当位置。

第二,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影响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条件中,不论是对整个人类历史发生永久作用的自然因素(如宇宙现象、地理、气候和生态平衡等),还是在人类历史的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效能发生作用的自然因素(如矿产、燃料、水资源等),都对人类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起着重要作用。自然条件首先是以它的过程、现象、力量来影响社会,直接间接地由它们本身或在人的参与下对社会发生作用,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劳动和文明进步提供所需要的资源,保证社会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积极的方面永远是人,是人以自己的活动决定着这种相互关系的性质。例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正按照自己的目的越来越有效地利用太阳能、引力、潮水涨落等,对矿产、燃料、动植物资源的利用程度越来越高。社会的进步是与社会对自然现象利用的不断增加相联系的。但是,这本身也就增加了人对自然条件(如储藏的煤、石油、金属、保存完整的生物层等等)的依赖。因而,在社会进步的条件下,人们能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然环境,如生态平衡、自然资源等,对人类社会长久存在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离开这些必要的自然条件,人类社会便无法生存和发展。

第三,人通过自己的劳动与自然界发生联系,并协调与自然的关系。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首先必须能够生活,而为了生活必须进行物质生产劳动来满足自己的衣食住行等需要。人类是从自然界获得自己生存资料的。不过许多重要的资料不是从自然界现成得到的,必须以改造自然对象的活动,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来获得。因而,生产劳动是人作用于自然界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影响和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但是,人们在具体条件下的生产劳动,由于受自身的认识能力和社会条件的限制,往往存在着只顾追求眼前利益,忽视人类长久利益,盲目损坏和浪费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当代社会人与自然冲突的情况就证明了这一点。这就要求人们在生产劳动,乃至全部社会生活中,应当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对待自然的盲目行为。牢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明确提出过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要进行“合理调节”的重要思想:“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交换。”

人与自然的利益关系,不仅表现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表现为人类通过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促进人类与自然界的互补。人类的生产劳动,创造了“人化自然”,推动了自然界的进化,这种进化又反过来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但是,不论人类社会进步到什么程度,科学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类必须保护或再现人的生命所需要的多样化的自然条件,必须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合理调节人类自身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加以“合理调节”的方式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道德调节。“人—自然”道德就是在上述人与自然关系与人类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人类生产力还不十分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对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利益关系的认识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对“人—自然”道德还处在比较零碎的、朦胧的认识中。 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人的活动范围和影响自然的能力空前扩大了,促进了人与自然之间利益关系的深化,使“人-自然”道德最终形成。当代科学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把以往人与自然之间潜在的利益关系更充分地显露出来,赋予人们对人与自然、劳动与道德、科学与伦理的关系以全新的目光,使人们更自觉地认识到,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和谐关系的迫切性,从而把道德调节的范围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人与自然关系道德的特点和社会职能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积极的、占主导方面的是人。道德活动的主体是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具有合理调节相互关系的全部责任和义务。在人与自然发生冲突时,人类不能把责任推给没有知觉、没有灵性的自然界,只能发挥人特有的主观能动性,用积极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寻找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和途径。

由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是社会道德的一部分,它如同整个道德一样,受社会精神生产一般规律的支配,使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自然”道德观念,受一定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从而使人们的“人—自然”道德观念受到一定的社会或阶级利益的羁绊。但是,“人—自然”道德毕竟与一般社会道德或阶级道德有区别,它比现有一切其他社会道德更具有人类共同性。第一,它合理调节人类自身的行为,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当今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道德责任。第二,“人-自然”道德所反映的现实关系,是人类在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过程中,人与自然发生冲突并加以调节的反映。第三,“人-自然”道德所反映的现实关系,要人们调节和维护的是“人类共同利益”。

“人—自然”道德的人类共同性,不仅表现在它所反映的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类共同利益上,而且具体表现在它的共同道德准则、规范、戒律上。在“人-自然”道德准则、规范的共同性中,体现了人类在认识自然规律基础上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生存智慧”。“人-自然”道德是人类用精神的形式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方法,反映了人类认识和改造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人-自然”道德总是从个人对他人、个人对社会整体的责任和利益关系,来认识人与自然交往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和对人们行为的特定要求,并借助于一定道德观念来表达认识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人与自然交往的社会实践是“人-自然”道德认识职能的基础。“人-自然”道德的确立,把人与自然交往中的行为,区分为有利的和有害的、善的和恶的、应该的和不应该的。“人-自然”道德从实践的意义上帮助人们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价值,以选择正确的行为和文明发展的道路,一个人认识了“人-自然”道德的合理性 ,就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是非作出正确的判断,并按照从善避恶的原则,在自己的实践中为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完善的自我人格而努力。

“人—自然”道德调节职能的实现,需要社会的整体活动,更需要社会个体的活动,并通过社会和个人的努力,成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外在行为。“人-自然”道德调节职能是通过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以及传统习惯的力量来实现的。社会舆论是影响和调节人们对待自然行为的外在力量,它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鼓励或抑制人的行为方向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一个人的行为符合“人-自然”道德的要求,有益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时,社会舆论就会激励他保持和发扬这种行为;反之他的行为就会受到来自社会乃至全世界的批评和谴责,促使其纠正不道德的行为,重新认识和选择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从而实现调节职能。人们在与自然交往中形成的内在道德信念,是基于个人对道德义务真诚的信服和强烈的责任感。个人深刻的道德认识, 灼热的道德情感,顽强的道德意志铸成的比较稳固的道德信念,是人们在与自然交往中据以进行道德行为选择的内在动力,也是人们在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中,评价自己和他人对待自然行为善恶的尺度。

“人—自然”道德还具有教育激励的职能,它能通过“人-自然”道德的教育、评价、激励等方式,树立人与自然交往的行为标准和理想人格范型,形成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社会道德风尚,培养人们在与自然交往中应有的道德意识、行为和品质。“人-自然”道德的教育激励职能,是在对人们对待自然的行为态度进行调节的过程中实现的。其目标,是使人们在与自然的交往中,超越自私或浅近的视野,以社会集体和全人类的长远利益判断行为价值,作出合理而高尚的自我选择。

“人—自然”道德的教育激励作用,在于它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唤醒并引起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育人们懂得什么是善德,什么是恶行,什么是有害的,什么是有益的,分清是非美丑,自觉按照一定的善恶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充分发挥“人-自然”道德的教育激励作用,有利于使人们扬善弃恶,积善成德,自觉成为大自然的善良公民。�

三、保护大自然是人类共同的道德责任

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是人们处理与自然关系过程中应当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

第一,热爱大自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自然界一切对人类社会生活有益的存在物,如山川草木、飞禽走兽、大地河流、空气给养、物蓄矿产等等,都是维护人类“生命圈”的重要资源。对大自然的热爱,实质上是对人类生命本身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爱护,实质上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爱护。

第二,爱惜动植物,保护生态平衡。人类只有保证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能生存和发展,才能保证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旦地球上的动植物遭到盲目的毁损,人类就会失去维护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交换对象和自然环境。

第三,优化生产方法,防止环境污染。为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必须克服在生产中急功近利、只顾追求眼前利益而不考虑环境污染给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不道德行为。我们应当运用一切科学技术和工艺手段,努力减少并制止对环境污染。

第四,发展科学技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科学技术,并在正确的价值观念的指导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项带根本性的使命。为了使人类社会持续向前发展,要求人们在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劳动中尽可能节约自然资源,特别是合理利用那些“不可再生产的资源”(如煤、石油、金属、矿藏等)。

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更高发展阶段的开端。面对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们不应我行我素,也不必悲观失望。人类的未来,取决于人类自身的选择。道德,是人类文化和智慧的结晶,是人们走向更高文明殿堂的精神阶梯。在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道德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人—自然”道德的使命,是以自己的精神-实践手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自然界能够长久地、充分地、尽可能完善地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服务。

生态散文的特点如下:

1关注自然环境。生态散文主要写自然界的景色和生物,强调自然的美丽和神秘感。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的破坏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重要性。

2表达情感。生态散文是通过作家对自然界的感受和思考来交流生态问题,而不仅是一些干燥无味的事实和数据。因此,它具有很高的情感性,常常富于抒情与哲思,读来生动感人。

3崇尚自然、强调生态保护。生态散文强调自然的美好和恩泽,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态环境的忧虑和对环境问题的责任,希望倡导人们爱护环境和生态保护的概念。

4多样化的叙述手法。生态散文采用多种不同的文学手法,比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反思等。在呈现自然景色和动植物等方面,可以采用精细入微的描写手法,将读者带入作者的感受和情感世界。

5深入生态研究。为了更好地表现生态问题,并有力地传达他们对于自然环境的爱护和关注,写生态散文的作家经常需要进行大量的生态研究和考察。这样就会产生一些非常专业和科学的名词和概念,增加了该文体的专业性和可信度。

6强调自然和人类的平衡。生态散文也往往关注自然与人类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和谐共处和平衡发展的观点,让人们认识到自身在生态环境中的地位和责任。

知识扩展:

生态散文简介

生态散文是以自然环境及其变迁为创作对象、以生态问题为中心思想的一种文体。它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生态问题的重要性,并尝试通过文学手段呼吁人们保护环境。

生态散文起源于欧洲,但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生态散文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

从生态散文的创作对象来说,它主要集中在自然环境和生物方面,其中包括了广阔的原野、高山峡谷、河流湖泊、海洋、森林、动物、植物等自然元素。

同时,生态散文也会反映出一些重大的生态问题,例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等。因此,正是这些自然环境与生态问题,形成了生态散文的核心内容和表现形式。

生态散文的特点是多样化的叙述手法。生态散文可以采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反思等不同的叙述手法,进行生态文化的传播。

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悟,以及专业的知识和研究,对自然环境进行形态上、色彩上的描写,表现了自然的美丽与无限魅力,也呼吁人们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和治理。

  文章是由内容和形式组成的,情感是内容要素的核心。情感与学生的需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叶圣陶先生在谈到为什么要写作时说:“凡是好的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写的缘故。自己有一种经验,一个意思,觉得它跟寻常的经验和意思有些不同,或者比较新鲜,或者特别深切,值得写下来作为个人生活的记录,将来需用的时候还可以供查考,为了这个缘故,作者才提起笔来写文章。”可见,情感在学生作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是,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忽视学生在作文过程中的情感、精神、意志、个性以及情趣的作用,导致学生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失去了真情实感。那么,如何才能让情感在作文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呢?

观察生活,蓄积情感

思想和情感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观察、体验、分析、认识社会生活的结果。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现实。从写作目的讲,应引导学生对社会及自身某些热点问题进行思索,展开讨论,用文章解决现实问题。从训练途径说,除了写文章,还要读文章,评文章,让作文与现实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王尚文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颇耐人寻味的话:“写作教学的生活化,首先是写作动机的生活化。写作不是作为一个学生学习的需要,而是作为一个人源于生活的碰撞而产生的需要。前者出于一种外在的需求,作者是这种需求的奴隶。写作这种本来就是自然而然、自由自觉的活动,却要在不自由、不自然、不自觉的条件下进行,就好比硬要一个五花大绑的人跳芭蕾舞一样。即使是乌兰诺娃也不可能,更何况是我们的学生?”没有情感积蓄的大脑,就像干涸的水库。学生在生活中情感蓄积越丰富,作文的契机就越多,也越有可能写出具有一定情感深度和感染力度的作文。

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教师必须重视课外阅读指导,包括阅读书籍的选择、阅读方法的介绍、阅读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自己认真地阅读,让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充分交融,引起共鸣。优秀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要让学生走进书籍,在阅读中感受世事沧桑,人生百态,喜怒哀乐。

带学生走出课堂大自然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作文教学应该融入大自然,和社会同呼吸。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到郊外走走,让他们嗅闻花的芳香,聆听鸟的鸣叫,感受四季的轮回,寓作文教学于轻松愉快的活动中。

关心时事,培养爱国情感

吕叔湘先生说:“写文章不仅仅是一个写的问题,这里边还有一个追求真理、服从真理的问题。凡是认识不清,或者不肯、不敢照所认识的去写,都是不会写出好文章来的。”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和经历的限制,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往往是模糊的、片面的,甚至是偏激的。教师要善于引导,给他们一双认识世界的“慧眼”。有一次,笔者听到学生议论一位在中国的韩国老板强迫中国雇员下跪。有个学生说:“不就是跪一下嘛,总比饿肚子强。”笔者抓住这个苗头,引导学生阅读吴晗的《谈骨气》,使学生认识到“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勇于维护个人尊严和民族尊严,并要求学生以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结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写作水平,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强意识和爱国情操。

营造氛围,激发审美情感

学生写作前,教师要抓住学生情感的兴奋点、动情点,拨动他们心灵的琴弦,使学生触景生情,从而引起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如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对音乐非常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利用音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审美因素,来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感受,让艺术和文学语言沟通起来,让美的因素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和高度发达的个性。

品生活甘甜,畅愉悦之情童年用无邪的眼睛观察世界,用稚嫩的双手触摸世界,用天真的话语笑谈世界,用纯净的心灵感受世界。在童年的岁月里,养一只小狗,种一棵小树,为爸爸妈妈过生日,这些都充满着无限的乐趣。写一则成长的日记,叙一件有趣的小事,编一个美丽的童话,都是童年难忘的记忆。教师要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回味童年,抒发美好的情感。

看家乡巨变,表自豪之情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拥有丰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兴趣在具体的形象、情景中更易激发。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农村的变化翻天覆地,这也是让人欣喜和振奋的。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过去、展望家乡的未来。从而激活思维,自豪之情流于笔端。有的描述家乡美景,有的谈起生活的变化;有的从门前新修的水泥路说起,有的从议论家中的电器设备开端,等等。这样既给了学生丰富的写作空间,也激发了对家乡的热爱、自豪之情。

尝劳动之乐,写生活之情让学生参与家庭劳动、学校劳动、社会劳动,并以此为题材写作,可以使其受益颇多。习作中小作者体验到劳动的乐趣,也尝试父母劳动养家的艰辛,让他们感动于父母平凡中的伟大,劳动的深远意义。再把这种刻骨铭心的体验感动地表达出来,不仅让学生积累了原生态的写作素材,更让他们懂得了应该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感恩父母,回报社会的道理。

(作者单位:河北省内邱县南赛小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94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